当传媒不停地报导维珍尼亚州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枪手“怀疑/很有可能”是一名中国留学生时,我不禁想起陈士争的《暗物质》(Dark Matter)。
电影讲的正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校园枪击老师同学的故事,电影声称取材自真实事件。
哪个事件呢?
电影没有说明,免得限制了创作空间嘛。
不过只要查一下,就知道电影是取材爱荷华大学发生的“卢刚事件”。
卢刚是北京大学物理系出身,一九八五年进入爱荷华天文学系攻读研究生。
卢刚在一九九一年的万圣节,有计划地在校园不同地点逐一枪击了六个人,依次序包括他的论文导师、导师的助理、同系的另一名中国留学生、天文学系的系主任、大学的一名副校长,还有一名在学校办公室兼职秘书的女学生。
除了最后的女学生重伤瘫痪外,其余五人全部丧命。
卢刚最后走到一个房间吞枪自尽。
卢刚事件过后一年,便有作家出版被受各方争议的报告文学式小说,后来大陆作家苏童,更将事件改篇成电视剧。
因为是大陆播的电视戏,更竟然把故事结局洁净成没有了最后的枪击惨剧。
事件过了十多年,演花鼓戏搞舞台剧出身的导演陈士争,还是乐此不疲的要再拍一个新版本。
《暗物质》以高清数码拍摄,是“自主新潮/Indie Power”单元的主打戏。
虽说是自主拍片,制作条件却是令主流电影也羡慕。
主角有刘烨演研究暗物质的博士生,另加了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有钱太太角色,由梅丽史翠普(Mery Streep)担演。
据说在选角时还出现过刘烨与张震争演此片。
两位男星都希望藉着和梅丽史翠普演对手戏,打入荷里活市场。
《暗物质》虽然有一流的专业演员,拍摄手法也精湛娴熟,可是呈现出来的故事和角色上的塑造却非常单薄和模式化(stereotyped)。
在电影中的中国留学生个个都是令人失笑的傻瓜,例如为了免费自助餐和观光旅游,一窝蜂的跑去参加教会活动,令我以为这是香港开埠初期,传教士以派奶粉方式传教。
中国人可以拍一部叫中国人反思甚至自嘲的电影,但导演刻意放大中国人在美国的种种失礼,让人觉得中国留学生全部都是和当地社会格格不入而且各有各的怪形怪相,甚至特意创造出一个怜悯中国人的角色给梅丽史翠普来演,我看着只觉得不是味意。
这样的一部电影,或者可以满足讨好外国观众的口味,但如此一来,却强化了观众对中国留学生的固有偏见,这是我不能欣赏甚至讨厌《暗物质》的原因。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没眼力见的人。
也曾不止一次开玩笑说,怪我不够聪明,否则以我的性格,更适合去搞学术研究,纯粹。
不需要和人打交道,没有社交困扰,没有办公室政治。
这个理念其实大错特错。
有人的地方怎么可能没有政治呢。
像谢尔顿那种科学怪咖也许只存在于《生活大爆炸》里,《暗物质》才是赤裸裸的现实。
刘星这人特纯。
他那股子钻研的疯狂劲儿和谢尔顿很像,不同的是,他那么谦逊。
可即使谦逊,教授的权威仍旧是不容挑战的。
这一点恰好在电影的某句台词里得到了讽刺式的呼应。
这是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
我不点评事件本身,因为我们知道,类似悲剧其实一直在中外上演着,只不过有的人自杀,有的人杀人。
影片里几个我最喜欢的场景几乎都和乔安娜有关。
一是刘星和乔安娜开着越野车在乡村兜风。
这部电影一直在强调中美文化和思想的差异,但那种差异在这段兜风的旅程里似乎出现了一个交点。
当他俩一同唱起中国的草原牧歌,边唱边试图用英文翻译时,你会以为,中美文化是能互相包容和交流的;你会以为,美国梦在足够努力的中国人身上是能够实现的...你不知道,这一切只不过是短暂的交点,刘星的快乐和他的诺贝尔梦想一样,在美国只是空中楼阁。
他太纯粹了,他是一个为研究而生的人。
他的眼里只有暗物质。
他不会钻营,不会讨好,他不会变成香蕉人,所以也无法真正被“自由”的美国所接纳。
与他相对的就是劳伦斯一家,从他们的口音到他们的妆容,都是彻头彻尾的香蕉人,他们懂得讨好教授,懂得讨好美国人,他们不需要“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只要舔好自己的上级就够了。
于是他们成功成为了美国人。
二是他拿着乔安娜送他的古董望远镜,看向天空,然后回眸一笑。
这部电影里他有很多的笑。
和《那山那人那狗》相比,表演层次丰富了太多。
同样是笑,《那山》里的每一次都是青涩纯净的笑,而在《暗物质》中,他初见教授时是青涩的笑,在餐桌上和朋友咬耳朵时是自得的笑,和乔安娜兜风时是快意的笑,从望远镜里收回神时,是一种遭受巨大的打击后、还能收获爱与善意时的真诚的笑。
那时候,他尚能真心笑出来。
此后,在咖啡店女招待拒绝他之后,那个笑,是接连遭遇打击、令人心酸的强撑的笑。
他已经无法真正笑出来了。
这几个笑容的变化,也是他境遇和心态的变化。
三是他落魄之下不得不去卖护肤品,推销到乔安娜家时。
他站在门口犹豫了很久,那一段他的表情变化相当抓人,代入感极强。
我们谁都不想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去求助曾经的朋友,他的表演极富感染力,让我立马代入了自己。
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一段,而是他给乔安娜试护肤品的段落。
他是个很纯粹的搞学术研究的人,又怎么会擅长和女性用品打交道呢。
我和乔安娜一起看着他笨拙地给她涂抹护肤品,从手背,到胳膊,再到脸。
天啊,这一段太有性张力了。
说起刘烨老是会让人想到《蓝宇》,但其实他在和女性搭戏的时候依然性吸引力十足。
当他微微颤抖着手往乔安娜脸上抹着面霜,那小心翼翼的神态和梅姨同样微微颤抖的面部表情交织在一起,我感觉脑海里有什么东西喷涌而出,有个声音在尖叫,wow!
他们接下来会不会发生点什么!
当然,并不可能发生什么。
但是那个暧昧的氛围实在是,too much。
这是我在别的作品里几乎很少能感受到的。
我想起一个被追星girl用烂的词,纯欲。
它放在刘星身上实在太合适了。
此时此刻,他那么天真,又那么性感。
他和乔安娜之间有极大的年龄差,但你一点也不会觉得罪恶或者恶心,反而会说,“wow!
something will happen.”当然,这和梅姨精湛的表演不无关系,其他演员不见得能接住这样的戏。
我想起了她的《廊桥遗梦》。
《暗物质》里烨子的美貌再次刷新了我的认知,截图到手软。
教授和学生们聚餐时,刘星和同桌咬耳朵的镜头,像极了《蓝宇》。
但是,比小蓝宇更加漂亮动人。
也许,这是来自“我是个科学家”的自信吧。
他真的,很知道怎么用他的眼睛。
我最难忘的,不是最后他自杀的画面,而是他望着窗外,做出决定时的眼神。
他怎么能拥有这样、这样天真而残忍的眼神。
自杀时那个特写非常震撼。
他的眼睛像一对近乎透明的琥珀,我能看清瞳孔里的纹路,和从里头透露出来的深深的绝望。
原来绝望不是一种情绪,而是某种…冰冷的、灰败的、毫无生机的感觉。
我想起无意间看到的一句话,说刘烨适合演那种没有活路的角色。
这话我挺赞同的。
他真的很适合破碎的角色,被人撕扯到极致时,有一种残破的,绝望的美。
可正是这些角色,使他患上抑郁症,常年失眠,焦虑时用烟头烫伤自己。
如果他不转型,他能走得更远,成就更高,但那是以他的心理健康甚至身体健康为代价。
为了艺术做出飞蛾扑火般的牺牲,很难说是否值得。
而我最爱的场景不是上述这些,是他给乔安娜讲述暗物质时的那个镜头。
星空投射在他的脸上,是梦幻的蓝色,蓝色本就拥有一种神秘的未知的美。
他讲述自己钟爱的课题时的神态,和他口中的暗物质一样迷人。
那时候,未来似乎触手可及。
说到激动处,他会手舞足蹈,然后镜头转向乔安娜,那一瞬间,我在乔安娜眼里看到了整个宇宙。
今天剛看過劉燁及Meryl Streep飾演的"Dark Matter", 很喜歡, 尾段亦頗震撼. 由於今天是首映, 電影開始前劉燁也有上台說了些話, 更說大家可能喜歡這齣電影, 也可能不喜歡. 看畢後, 有點明白他的意思. 畢竟, 電影是叫人傷感的.故事背景是1991的美國, 從中國老遠跑來做研究生的劉星(劉燁飾)戰戰兢兢又極其興奮地為著名的宇宙論(Cosmology)教授作研究的工作, 成績超卓, 得教授垂青, 但自尊心重的教授卻對太進取及急進的劉星不太滿意, 最後更不通過他的畢業論文, 除非劉肯改過當中的計算方法.電影從一個中國藉的導演立場出發, 講述九十年代初到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涯, 我也差不多是那數年到美國讀書的(比劉遲兩年), 所以也看得有共鳴, 不過電影說的是內地的留學生, 和香港去的也有點分別. 電影中刻意對內地留學生的一點挖苦, 幸而是從中國來的導演, 不然便會有可能被喻為歧視中國留學生了.那些挖苦其實都頗到肉, 如留學生到教會一心希望得到一些利益, 聽著牧師介紹教會, 一說到有食物供應, 大家都紛紛起來跑到放食物的桌旁, 把牧師忘得一乾二淨. 又當劉星去咖啡店買咖啡時, 語言不通, 想喝茶, 卻以為"to go"是茶的名稱, 叫了"Togo". 又當教授們舉行研討會後的派對, 一眾中國來的學生都搶著吃東西, 還說要吃飽一點, 當晚餐. 這些其實都頗搞笑, 亦反映中國人貪小便宜及攪小圈子的心態.電影對留學生於海外面對的文化衝擊描寫得恰到好處, 語言的障礙, 外國人的性開放, 在美國人眼中中國來的學生永遠都是最勤力的等等. 導演擅於用較幽默及輕鬆的手法來刻劃, 給人舒服的感覺, 令觀眾更投入於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很喜歡電影一些framing, 好些都有深刻印象. 如第一幕當劉星到大學坐在長椅上, 等候見教授時那個鏡頭, 遠遠的見到劉獨自在等候的神態. 還有他們玩足球棋時, 鏡頭從那些足球人的下方拍攝, 很有美感.音樂可說是中西合壁, 但以中國色彩居多, 效果不錯.劉燁演得很好, 他演的劉星令我聯想起他在"藍宇'中的角色, 不知道導演陳士爭是否也因為"藍宇"而揀了劉燁飾這個男主角. 女主角Meryl Streep當然也演得很好, 不過戲份比預期少, 相信有機會和她合作, 劉燁這生也不會忘記.電影有不少笑位, 令前大半段都給人輕鬆投入的氣氛. 留學生Lawrence的太太的高歌確實令人捧腹大笑; 同學模仿洋妞的呻吟聲也帶來不少笑聲.電影中劉星父母在國內的片段也很不錯, 工人階級的父母, 間歇的剪影, 給人深刻印象.劉星在月曆上揀了六月廿一日, 是夏至, 不知道和他研究的宇宙及暗物質有什麼關連及特別意思.電影最後的結局確實震撼, 不在此揭露詳情. 本以為劉只會自己了結來面對失敗, 那一幕我實在有點嚇一跳.很值得一看的電影, 畢竟是一個很好的劇本, 但結局確實有點傷感.
清淡简单但深刻的故事。
还可以。
金木水火土没明白是干啥,有点牵强附会硬拉的感觉,不需要这么花里胡哨,就多平实的刻画人物讲述故事就很好,本身改编自真实故事就很有力量了。
看一堆评论吐槽刘星的英语,甚至刘烨的英语,就是要那样才真实啊,那个定居的卢英语说的好啊,但那个年代的英语,大部分生硬才符合现实情况。
要是说的倍儿地道,我才觉得假呢。
结局是意想不到的.冲动是魔鬼啊.但不知道为什么刘烨又开始扮演这种神经兮兮的角色了.整部影片中,对刘烨解释暗物质是什么时最感兴趣.
1关于暗物质,先引用一段网络上的文字:21世纪初科学最大的谜是暗物质和暗能量。
它们的存在,向全世界年轻的科学家提出了挑战。
暗物质存在于人类已知的物质之外,人们目前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它的构成也和人类已知的物质不同。
在宇宙中,暗物质的能量是人类已知物质的能量的5倍以上。
暗能量更是奇怪,以人类已知的核反应为例,反应前后的物质有少量的质量差,这个差异转化成了巨大的能量。
暗能量却可以使物质的质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
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质能量的14倍以上。
好了,科学已经确认暗物质的两个关键的属性:● 不可见(暗物质无法直接测量,只能间接证实)● 占主导(暗物质占宇宙总物质中的大部分)科学家由此推论,且由天文观察证实:● 星系形成的主宰是暗物质现在我们有理由怀疑:一切物质(包括能量*),是受暗物质(包括暗能量)支配着!
再进一步,我们能否提出: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是否被另一个由暗物质(包括暗能量)构成的、不可思议的世界及其比我们高等的智慧所主宰?
2 电影《暗物质》并非一部关于暗物质的科教片或科幻片,而是一部将1991年发生在美国的一起校园枪击案搬上银幕的故事片,电影重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枪杀了他的导师这个真实事件的过程(真实度有多少就没去考证了)。
我们都相信事出必有因,但电影中没有答案,或者根本无法找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3假如我们上面的疑问成立,也就是说人根本就没有自由意志(据说有科学家已证实了这一点),那么这些悲剧以及暗物质等科学前缘问题就并非与我们毫不相干了。
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是否也常做出一些连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的事?
这是否说明了有某种力量主宰着我们?
或者有谁能说清楚“我是谁?
”期待科学家提供更多的线索。
(*) 爱恩斯坦著名的公式E=MC^2表明质量和能量可以互换,这里的质量代表了物质,能量代表了非物质,两者都是可直接被测量的。
2008.7.27http://williamho.blog.163.com/blog/static/74954914200862711436932/
这部电影描述的是留学生的故事,刻画了留学生的刻苦、父母的殷切希望和外国人的友善,当然也展现了友善的外国人背后对中国留学生各种复杂的情感。
后来我还搜索了校园枪击事件的原型人物卢刚。
网上的评论是文字化的,而且多偏向于负面,所以和电影里的刘烨并不能划上等号。
留学生的光宗耀祖,这是中国人都很容易能够感受到的一种情感,说来对外国人,也许是无法理解的。
为什么?
中国还是太弱吧。
中国人又爱面子,总爱关注表面现象,所以看起来“留学”是一件道地的好事。
只是,谁知道,国外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也许可以衣食无忧,可是除了衣食无忧之外,在上面的人却多得足以让人喘不过气来,这和以国内佼佼者身份出去的落差太大太大。
不愿意随便扣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大帽子,一般人对于这样的变化有任何适应不良都是情理之中,也是可以预见的。
只是中国人不太愿意袒露内心,更不愿意承认内心的柔弱罢了。
中国人的教育方式鼓励竞争,喜欢高高在上的那股成就感。
一个极度聪明的人却不一定是一个很好的team player。
有些事靠一个人是完不成的,记得分一些给大家共享。
可是中国人很难有这样的气度,而且又不会隐藏自私的想法,因为教育让人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理直气壮。
结果就是会在国外受到教训,可是受了教育毒害的留学生怎能轻易地转换想法呢,所以只有满腹的委屈。
片中人性的卑劣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能存在、能不灭就有其道理。
Soft skill是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
可以在欣赏你的时候把你夸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可以在践踏你的时候全盘否定地不留余力。
只是,你确定还是原来那个你么?
如果是,为何还要举枪呢?
我们的自信到底源于自己还是源于外在的评判。
深深地感到痛心!
如果一个人对自我有很准确的定位,那么是可以做到能屈能伸的,因为人生就是高低起伏,世事无常。
最后,当然也为被枪杀的人及其家人感到不幸。
尤其那个上海妻子,还在好心地关心刘星。
可是刘星,这个名字真的就像流星一样,短暂的荣耀照亮了天空,却终究会殒落,说不定最后落在哪里。
美国这个国家本质上和中国的立国之本就是不同的,最早建立美国的那伙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那都是不远万里跑来的白人殖民者,基本素质除了圣经没什么知识。
这帮人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他们形成一个个殖民点,每个殖民点由教会形成组织,教会不仅是聚会上中心也是政治组织中心,再往上是county,每个 county各成一个小政府。
谁来保护这些人的安全呢,谁保护他们不被陌生人枪杀呢?
首先,这些人在这个大农村,一辈子也遇不到几个外来人,其次,豺狼来了有猎枪,枪是达到人和人之间见面都要问好的根本原因,仔细想想,当你在美国的荒郊野外碰到陌生人,是什么感觉让你觉得有打招呼的必要?
美国的济贫扶弱完全以教会为基础,整个社会根本上同理心的建立也来自教会,这一点不得不说教会的作用已经发挥到了一个极致,但也是美国根本的局限性所在。
试想新教教会的组织毕竟松散,不同背景和族裔的个体往往是人以群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非常的少,甚至这个社会的最早组织者,那帮白人,从根本上并不觉得,有和不同与自己的人交往的必要,你可以管这种心态叫个人主义,了解一下白人的基本盘就知道,绝大多数白人的圈子是很小的,很多人一辈子就生活在自己教会的圈子里,朋友,结婚都在里面。
可以看一部很有名的大作叫《哈利波特》,虽然作者是英国白人,但也可以看出整个欧洲人的心态,在这个理想化的浪漫故事里面,朋友永远是朋友,敌人永远是敌人,敌人最早怎么来的呢,和你不同的人,和你不同的人怎么相处呢,见面就打架似乎是唯一的办法,朋友是怎么来的呢,一开始就决定了,朋友会持续多久呢?
基本是一辈子,朋友和朋友结婚,敌人和敌人结婚,下一代继续维持这种敌友关系。
由于榜样的力量,美国社会的种族关系也基本遵循这一逻辑。
种族问题可以慢慢解决吗,似乎可以,也似乎没有指望,黑人地位直到民权运动都没有多大变化,民权运动似乎带来了变化,但是黑人自身的素质并没有提高,也看不出提高的指望,因为民权运动本质,是通过基督教的说教“我们都是被平等创造的上帝的造物啊”,来彻底感动白人基督教徒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对黑人被歧视地位的反思而改变了绝大部分人的态度。
不得不说是很有效的,要记住民权运动不仅改善了黑人地位,也改善了黄种人的地位,没有马丁路德金的死,也没有华人今天在美国自由居住,从事自己选择的任何工作的可能。
在民权运动之前,除了中餐馆,洗衣店,和少数知识分子可以在科学界有一席之地以外,其他行业事实上是对华人关上大门的。
而民权运动的局限性在于,民权运动之后大多数人对黑人开始”敬而远之“了,政府和机构开始耻于承认种族歧视了,但是,并没有一种集体或者国家支持的力量真正深入黑人社区帮助他们,只是零碎的个人力量,如同杯水车薪。
因为白人从来没有想过真正接纳少数族裔,也没有“和而不同”的想法,因为一神教的本质就是排斥异己的,你不和我们一样,不是朋友,那就是敌人。
虽然民权运动下似乎给在基督里合一提供了可能,但是也如前面所言,教会分散的力量尚不足以改变整个社会的状况。
美国政府是这样一个政府,它由一帮政客操控着,从事的是利益划分而不负责教育公民,公民们事实上可以自由选择用哪些信条来教育自己。
目前整个国家的信仰暂时统一在基督教下面,但也可能并不永远如此,而按照言论自由法,你事实上可以发表任何言论,只要不是赤裸裸的“杀死×××”,你可以说“赶走***","***滚蛋”,而政府必须维护你的言论自由权。
如果你的“赶走×××”言论全国巡回播放获得了群众乃至议员的支持,理论上议会就可以通过一个规定,实实在在地"赶走×××",美国的第一批华人移民就是这么被赶走的。
当然美国人毕竟进步了,大家基本都还知道种族歧视是不好的,但是也有坚持种族歧视的群体,而美国政府必须维护他们的言论自由,毕竟宪法修正案大于一切先进思想嘛。
所以民主的本质,谁人多势众谁赢,一直没有改变过,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族裔,一、作为一个群体不会被真正接纳;二、在政治博弈中,如果被多数族裔化为斗争对立面,那就绝没有赢的可能。
华人在美国的前途在哪里呢,目前的华人:有一个背景文化与美国迥异的母国,新移民的数量一直占相当大比重。
至今为止人们对华人的印象也还是以第一代FOB 为主体,也就是永远的外国人。
华人在美国的前途过去完全取决于中国和欧美列强博弈的前途,他们是风口浪尖里的前锋。
如果中国不争气,看看以前的历史,当美国人提出一个议案要赶走中国人时,华人就是刀口上的肉。
华人乃至亚裔为什么如此吃亏,首先不同于欧洲裔和非洲裔移民,亚裔在美国没有基础,美国事实上是欧洲裔移民建立的国家,非洲裔带过来当奴隶,亚裔呢,如果把印第安人算上考虑所有黄种人的话,我们的角色似乎是欧洲裔移民的敌人,从殖民时代的斗争到太平洋战争,到越南战争,如果要说更古老历史的话,欧洲人历史上对黄种人的恐惧那是由来已久,不然也不会有黄祸这个词了。
整个社会,乃至老墨老黑,对亚裔的仇视情绪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是有样学样,事实上整个大众媒体都在暗地里营造一种对亚裔的仇视和鄙视情绪,后面的始作俑者是白人精英,而底层人士在被成功洗脑后自然而然成了打手。
这一招用来对付少数民族,在美国历史上再常见不过了。
最后是华人自己的问题,当华人在异国他乡面临如此大的潜在压力的时候,基本的反应第一代是逃避,当缩头乌龟。
第二代以融入为己任,他们对自己的美国身份如此敏感,最害怕有人把和自己第一代移民,FOB们拉上联系。
如果华人乃至亚裔能够凝聚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的话,就知道最好的选择是团结+斗争,但是有由于缺乏联合的理由,整个群体在压力下做为弱势群体是被“压碎”了,一部分选择彻底放弃自己的背景全心融入文化迥异的美国,一部分选择不有意的融入,保留自己的文化习惯,但也不寻求联合,只是独善其身,成为事实上的文化边缘化群体。
这里还要提到的是很大一部分第一代华人既不参加华人教会,也不成立任何组织,在美国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事实上放弃了自己的斗争权,让华裔作为一个群体事实上是散沙一片,华人在一个个的被打,被杀,却没有适当的声音发出来。
13岁的“约翰”向继父照片上狠刺着飞镖,愤愤地说着:“我恨他。
一定要杀死迪克!
”;高中生约翰在一家赌场玩老虎机时,咒骂数学老师:“我想杀死他,你永远无法摆脱这个布朗斯通”。
这两个故事在它们的创作者那自大又包含不安全感的情绪下一点点挤出,最终两个约翰合力将他们的制造者推上了屠杀的舞台,2007年4月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将压迫制造者脑海的那个“You”干掉。
可以想象,好莱坞的某个编剧正一边悲天悯人、一边盘算着稿费将赵承熙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特大悲剧变成银幕语言,编剧心中一定存有对凶手行为认识上的矛盾以及创作中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的矛盾。
而当华裔戏剧导演陈士争在2006年创作关于另一名杀人凶手——卢刚的电影故事时,他心中或许并不存在这么多的矛盾情绪。
一方面,这个15年前因在艾荷华大学枪杀导师和师弟共四人并随后自杀的卢刚,早已被媒体和学者讨论多年,几乎以自私和狭隘的性格被盖棺定论;另一方面,卢刚与导演陈士争曾是多年的哥们,导演对他的成长历程自然更有认识。
于是,陈士争以物理系高材生卢刚的研究课题“暗物质”作为电影名,想说出自己眼中的卢刚,他不是至少并不仅仅是被盖棺定论的那么简单。
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屠杀悲剧上眼前,《暗物质》就小范围地在全美放映,并赢得一个2007年圣丹斯电影节科技大奖,再加上弗州屠杀案主角赵承熙与16年前的卢刚同为亚裔,时间和人物的双重原因,让4月的这次悲剧让人联想相关电影时,更多想到刘烨主演的《暗物质》,而不是比它名声大很多的关于另一次校园屠杀的《大象》。
相比将自己彻底封闭起的韩国人赵承熙,同样在美读书的卢刚那现实生活显得要正常得多。
他和十多年前在美求学的那批真正的中国精英们扎堆在实验室和图书馆搞科研、偷接邻居的电视信号、看AV、抢教区的免费自助餐吃,苦中作乐是他们共同的生活趣味;他比内向的赵承熙要开朗得多,去导师家过派对生活、教热爱中国文化的校董夫人(梅丽尔.斯特里普饰)唱中文歌、喝乌龙茶、讲“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绕口令,甚至勇敢追求校外的美国妞;他的研究才能更是被导师大为赞美,以至于在导师间关于早期宇宙学的激烈学术答辩时挽救了导师的论题。
这样看来,卢刚身上完全不存在压迫赵承熙内心的那个假想敌“You”,于是他最后的虐杀行为不是精神病专家刘锡伟分析的那种“疯劫”,卢刚清晰地知道自己要杀了谁:不给他毕业论文通过的导师以及那个按导师设计路线走下去并获认可的师弟,这也是当年的媒体普遍认为卢刚不过是压力爆破的失败者的原因。
但陈士争却意见不同,“对9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卢刚是英雄。
这些学生为了适应现实,不惜将美国梦变小。
但卢刚不肯妥协,他的幻想,成了他生命的血液,幻想破灭时,他也随之消亡。
”于是,在陈士争的《暗物质》里,卢刚的内心被自己所投入研究的“暗物质”完全占据,在他以数学为工具观察的宇宙空间里,暗物质占了99%,这个庞大的比例更膨胀起其良性的研究欲望以及恶性的不容被否定的自大情绪。
刘烨准确地表达出这个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留学生那谨慎又固执的性格,他从不敢对导师直呼其名,永远要加上那个”professor”的称谓;他遵从中国传统师道,担心超越导师;他的每一封家书伴随着班卓琴乡谣版的《念故乡》,告诉父母在美国一切都好,自己很开心。
另一方面,在面对“暗物质”膨胀的研究欲望时,他像足了文化认识里有冒险精神的美国学生,固执地追求,结果没想到这里一样有校园政治:导师隐瞒了答辩程序,造成他只出模拟而无结果的论文失败,而最不愿在学术上冒险的师弟却获得了承认。
除了科研梦想惨遭破灭,对于那个年代的留学生来说,光宗耀祖梦想的破灭也是致命的。
电影以土、金、水、木、火为题,将电影随卢刚情绪变化划分成了五段,抵美时的兴奋与刻苦、初获认可时的喜悦、社交生活带来的愉悦、答辩失败的沮丧、离美前情绪抑郁的爆发,每个段落的开头都伴随着一封家书,家书的调子只有一个:我在美国挺好的,等着接爸妈过来。
影片以平行蒙太奇带出震撼的结尾,在舒伯特《爱情小夜曲》的配乐中,卢刚收拾好行囊,将积蓄寄给父母,向正在评奖优秀论文的礼堂平静地走去。
这边,刚被卢刚抹上手霜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意识到不对劲,向着校园奔去,那边,在工厂上班的卢刚母亲感应到儿子的讯息,骑着自行车向家里狂奔去。
催命的电话铃声也催泪般地响彻,终于,出大事了。
陈士争当然不能漠视屠杀行为般地将故事描绘成“宁为玉碎的学生面对相约瓦全的世界”,但他成功地揭示了不同于简单认识上的卢刚心路历程,就像卢刚在师生联谊会上把干杯叫做“Up the bottom”,陈士争从上到下颠倒了我们的简单臆想,杯底剩下的是5个早逝生命的鲜血遗迹,卢刚也是受害者之一,罪魁祸首是沟通的障碍。
16年后的今天,美国人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摆放着纪念33位屠杀受害者的花岗岩,赵承熙也在其中,同时大量的舆论报道和评论也更加冷静而客观,试图透析悲剧背后的深层原因。
于是,我们可以相信,未来关于赵承熙的那部《You!》也会是深刻而多样性的。
中国人软弱可欺,所以导致我们今天被围起来,不能够自由的遨游四海,可怜的免签只有那几个卑微的地区。
不仅我们被围起来,我们还被围起来做工人,成为世界工厂。
我们为全世界服务,用我们的手,制造出成果,以低廉的价格送到全世界去。
但,你不能离开这个圈子,叫“猪圈”更适合。
然后,一部分人出去了,以为自己到了新世界。
比如卢刚和山林华,这两个对立的。
“快看,世界工厂的工人们出来了,还不赶快做工?
”于是,世界工厂的孩子们继续扮演工人的角色,是在圈子里习惯了吧,点头哈腰、卑躬屈膝,还是那样子。
有一个叫卢刚的人,有不属于这个圈子的性格。
从资料来看,他的性格更像美国人,硬气、坚持、倔强。
美国人欣赏拥有这些气质的人,但这些气质,此刻竟然出现在一个本应该做“世界工人”的人身上。
不不不,这土地上,只有白皮肤的人才配拥有这种气质。
黄色的人敢要这种公平?
只有顺服的,才能在白色人的土地上生存哪。
” 卢刚,看看你,你像个什么,你应该像个中国人。
“像羊就对了,跳出圈子仍然是羊,变成虎豹的,仍然要它像羊,不然,就回到那个圈子里去吧。
卢刚被逼急了,于是,枪响了,震惊了。
如果中国能多几个虎豹,让人不敢随便轻视,不可以轻易将重担压在中国人的身上,这也许就是世界工厂转变的希望。
可惜这就是奢望。
你能要求绵羊作什么?
?????不知道导演在这拍些啥,想搞调性又搞很差,刘星为啥杀人也莫名其妙,就看他最后自己苦大仇深,好好个题材都别提深度思考了,连最基本的因果都没拍清楚,看完只想从脑子里永久粉碎
太烂了!不尊重客观事实,颠倒黑白。
刘烨还是那么愣头青。人物内心转变刻画较弱。
这口语…
电影已经表达出一点意思了,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299340/
两面三刀的人不是国人特产
很压抑的比想象中还要压抑的片子。第一次看到1/3就准备删掉,第二次强忍着看完。很难受。并且,stereotypes everywhere,真的觉得很歧视。
354 VS
真人真事,轰动一时的案件
2008.人生不过如此,人性中的暗物质是不是的要吞噬良知,刘星=流星。即使是哪些使尽阴谋的人,也像流星一般匆匆走过人生之路。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但首先,人只是一种动物。
总觉得刘烨跟梅姨飙对手戏的时候有点小紧张。总体前面稍显平淡,但最后十分钟拍得确实好。卢刚事件值得我们认真地反思。
永远没有阳光的校园和实验室里常年运转的电脑,这就是留学生的生活,一个侧面,与在中国锅炉房里日复一日工作着的父辈没有差别。
论文答辩之后那段加分 最后枪杀戏加分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不要做纸皮,要热爱祖国。现在还有人会羡慕丑国的电脑和汽车嘛?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片子值3颗星,还有一颗单独给刘烨。
去你媽的曲線救國。 那個劉燁啊我覺得吧你還是去扮頑主吧。
说些什么好呢。。哎。。生活本身永远更有戏剧性。。
看完虽然让我很压抑。。。但是不觉得属于耐人寻味类型的
20111010:悲剧;校园政治牺牲品;无所谓对错,都在按照自己认可的规则行事,只可惜性情不同规则迥异,一旦无情碰撞,梦想和现实一同粉碎;纯粹的活?还是复杂的过?仁者见仁,但无论如何,不要放弃生命!
我知道我早知道这个故事结尾是悲剧,可我看到刘烨开始适应在美国生活的那段真的忍不住笑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