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和他母亲相处时的场景应该是虚构的,或者是沃尔夫冈讲述给娜塔莎的。
有一位热门评论者完全理解错误。
沃尔夫冈的母亲对他的,不是无微不至的溺爱,沃尔夫冈的母亲是一个偏执的控制狂(最极致的就是催促他赶快喝掉杯中的饮料,好跟刚收下的餐具一起放进洗碗机,并叮嘱他,这个没放满不要开机,而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洗碗机几乎已经放满了,最多还只能放下一两个杯子的空格),所以沃尔夫冈也习得了这种性格,一个自命不凡,而境遇不佳的人,尤其是年轻时曾获得过一些成绩和赞许的人,在成年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之后发展的不顺利,ta们多余的精力和“智慧”将向下寻求能够被控制的事和物。
比如孩子,或者诱拐来的孩子,或者宠物,或者某项专长。
当然这种剩余的“能量”施放在某些无害的专长或兴趣爱好上,是最好的结局。
也许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控制狂偏执狂,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慢慢平衡稀释掉了,还有一部分人用这“过剩”能量,成就了一名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哪怕这只是对他自己而言。
可是,也有一种人,他会骂老婆、打小孩,会酗酒、纵欲,甚至绑架他人囚禁强奸幼童,杀人放火...作为一个普通人,以此共勉,作为一个普通的失败者,以此共勉,沃尔夫冈是每个人心中的魔鬼,他总是蠢蠢欲动的。
奥地利这个国家有三件震惊世界的“地牢囚禁”案,母亲囚禁孩子,爸爸囚禁女儿乱伦,以及这个从10岁开始就被关在地牢里直到18岁的娜塔莎•卡姆普什(Natascha Kampusch),前两个骇人听闻,而这个令人震惊,然后同情,最后励志振奋人心。
震惊于被囚禁时间之久,同情于遭遇悲惨,励志于小姑娘顽强的生命力和心理承受力,乃至于最后重获自由后仍然能正常走入社会做主持人,出书,去回忆那段痛苦的往事,这样非凡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如同她异于常人的悲惨遭遇。
那天晚上,在新装修的新房子里沃尔冈夫给娜塔莎买了一件内衣(应该是情趣内衣?
)蕾丝样式的内衣穿在枯瘦的娜塔莎的身上显的那么的不协调,沃尔冈夫说,这是我们的新婚之夜,然后“怜爱”的抱着她,娜塔莎问他说:why me?沃尔冈夫回答:因为你笑的很美。
镜头回放到小萝莉和年轻工程师的“初见”小萝莉偷吃饼干被沃尔冈夫看见,害羞的对沃尔冈夫微笑,并伸出手指做禁声表示这是个秘密。
仅仅是因为这个无邪的微笑,沃尔冈夫变开始策划他的绑架,他发挥了他作为一个电信工程师的才能开始设计地窖,通风管道、门,墙面,每一个细节都进行精心设计,三个月后实施自己的绑架。
从犯罪心理的角度分析,沃尔冈夫可能是个恋童癖,从性格上说他很偏执,也许娜塔莎对他微笑的那一天正是他失业的时候,怎么说呢,电影很多细节都交代,他原本供职于西门子公司,这说明他的职业技术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为什么他最后会被解雇呢,大胆推测是由于他的性格缺陷,从一开始,他已然成年,但是对于吃饭这样的事都要由他的母亲打理,可见他从小应该很受宠爱,从毕业到就职于西门子公司,说明他一帆顺风,几乎没有挫折,而当突然有一天失业了,他的落差和挫败感顿生,使他的偏执发展极限,由于成为一个Loser,他的自我认同感也随即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在囚禁娜塔莎8年终,他一直再说:Obey me!
Obey me!
Obey me!
近乎神经质的反复强调,他实际上是渴望被认同,希望用这种方式成为一个“统治者”成为主人。
对于娜塔莎来说,整个过程,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她的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电影的整个基调其实很压抑,总是低沉的对白声音,地窖,昏暗的灯光,企图烘托娜塔莎所生活的世界以及她内心的世界。
怎么说呢,娜塔莎非常的坚强,10岁的小女儿被关在那样的地方经历过怎样的心理变化,恐惧,害怕,以及表面上的镇定这都让人很惊讶,也许我们低估了10岁小女孩的心理承受能力,我觉得幼年的娜塔莎表演的非常出色,其中在被沃尔冈夫惩罚饿肚子那段,镜头中的她,从苦苦哀求到愤怒到试图说服沃尔冈夫,那种表情的张力很让人动容,心理的成长也更细致。
14岁后的娜塔莎被要求改名VIVI,失去原来的名字意味着沃尔冈夫打算把她变成另一个服从于自己的人,娜塔莎顺从了,从被惩罚断食物饱受饥饿开始。
被绑架之前的娜塔莎有点小胖,妈妈买的衣服她还会抱怨会显胖,而之后隔三差五的被惩罚不给吃饭后的娜塔莎瘦的只剩下皮包骨,据当时新闻报道说娜塔莎被解救的时候只有40公斤和她被绑架是的体重差不多,也许在那3096天里,娜塔莎除了害怕被打,被杀害,也很害怕没有饭吃。
值得欣慰的是,沃尔冈夫对娜塔莎有时候还算仁慈,会给她买书买礼物当然这是基于娜塔莎十分听话前提下,这也足以证明沃尔冈夫对娜塔莎的感情是没有爱的,娜塔莎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证明自己存在感服从自己的宠物。
娜塔莎对于沃尔冈夫呢?
首先是恐惧,恐惧之下才有顺从,她害怕被打,害怕被挨饿甚至说逃走就杀掉她的威胁,我觉得不存在憎恨的情感,恐惧到连憎恨都不敢,她只想过逃走没想过杀掉他。
甚至当真实的事件中,当听到沃尔冈夫卧轨自杀之后,她还哭了,她还会把那个囚禁她的地窖称作房间,这就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这也是为什么在观看整部电影时会充斥着压抑,恐惧但是就是不会有窒息的绝望敢,因为这就是娜塔莎的情感,她对沃尔冈夫抱有幻想,就像期待每一次沃尔冈夫送她礼物一样。
当然,话又说回来,娜塔莎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她时时刻刻绷紧神经的恐惧让她不断的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也许是因为电影改编于真实事件,我们原本就知道她终究是逃了出来,尽管过程很痛苦可结局总是好的,所以我们才不会在她滑雪的时候向人求助无果时体会到那种绝望感,而最终的逃脱也成了理所当然。
电影是根据娜塔莎回忆被囚禁的书改编的,情节无论怎么改事实就摆在那里,妄图重现当时那种悲惨的遭遇,终究是失败了,切肤之痛必须要亲身经历,也许以此为背景虚构一个情节扣人心悬的故事,说不定还会出彩些,但是如果这样了,就太不像欧洲的电影了,好莱坞式的戏剧性终究和欧洲电影的艺术真实性有所差异,也许导演什么都不想传达,什么现实意义都不想反应,他仅仅在客观的讲述这个故事罢了。
最后,我还是在思索娜塔莎的问题:why me?
难道仅仅是因为她对沃尔冈夫那一个害羞的微笑吗?
看起来,这是个老外“打拐”的故事,但仔细体会,貌似和《亲爱的》之类“拐卖”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咱这边的“余华英”们,已经将“拐卖”做成了产业,对孩子而言,这是“无差别”的攻击,几乎所有孩子都处在“危险”边缘,现在的家长,哪个敢上下学不接送?
这样的“耗费精力”,无非是避免那可能只是1%的不幸,因为,即便在“统计学家”眼中的1%,对于家庭而言,那也是100%的灾难。
一个国家的文明,无论如何鼓吹,如果不能让老百姓体会到安全感,那都是扯淡。
而老外那边,没经过什么“科学调查”,反正影视作品里头出现的,都不是“产业”,作案者,不是变态就是变态,不同的是变态各有不同,有人喜欢“养成”,有人喜欢杀人。
故事里头的女孩儿,遇到的是一个“养成派”。
对于孩子的失踪,感觉老外和咱这边区别不大。
一开始搞得热热闹闹,恨不得把“人民利益”放到至高地位。
但一番调监控下来,发现没什么线索,如果再继续,那就得花“大力气”时,除非这小孩是什么“皇亲国戚”(当然,皇亲国戚怎么可能会没人看呢),否则就开始“支支吾吾”了。
这次的小孩,也是个“没背景”的,叔叔们查了几天,在“官方发言”中就开始了“支支吾吾”,具体可参看当年轰轰烈烈的“胡某”。
变态和自己的老妈,相当淡定的看电视。
对于老妈的个人评价,变态并没有进行太多的反驳。
这大概也是变态的“背景画像”,一个长时间被“管制”的家伙,内心里头大概无比渴望“管一管”,这个和一个无比讨厌贪官的家伙一旦上台,贪得比谁都厉害大概是一个道理。
这段时间,女孩儿和变态是有一段“极限拉扯”的,信息量其实还蛮大的,起因,无非是女孩洗发多用了一点洗发水。
当然,其实变态所谓“要赎金”的理由,只是在瞎扯。
但是,利用“资本”来进行“伤害”,绝对不是变态的专利。
嗯……或许,就是“变态”的专利,小老百姓面对降息、加息、涨价,只能逆来顺受吧。
一个美好的家庭,从此破碎。
虽然,这个“美好”,大概也就存在在家庭成员的回忆里头。
故事开始,这个家庭大概就破碎了,不着调的老爸带着孩子去酒吧喝酒喝晚了,回来老妈埋怨了一顿,第二天母子俩生气,就没有送孩子上学,结果当天就出了事儿。
一转眼半年就过去了。
事情大概是没有任何进展,叔叔们大概也就偃旗息鼓。
最好的理由,那就是“我们多忙啊”,一直盯着这个,别的事儿都不要做吗。
四年过去,女孩已经长成了“大人”。
该来的,自然而然来了。
因为这个理由,女孩得到了一次“淋浴的机会”。
当然,这次“上来”淋浴,是在变态全程监控下完成了。
虽然有福利,但相信你完全不会有什么其他的想法。
或许,当年的“集中营”就是这样吧,组创选角,选这样一个骨瘦如柴的女孩儿,相当震撼。
不过,这次淋浴的副作用,大概是女孩的长头发被变态的奶奶发现了。
人家奶奶,只想“催婚”,看到家里有女孩的长头发,压根没多想,但从此女孩只能光头。
圣诞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
女孩的外婆,替外孙女编织的衣服,还是记忆里头的样子。
女孩的妈妈,还在为那天没有自己送孩子上学而以泪洗面。
一个人,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这带给家庭的伤痛,大概已经没有人记得。
而这个圣诞节,变态也“格外开恩”。
该来的都来了。
女孩慢慢长大,大概是到了青春期了。
青春期的女孩,家长都未必搞定,变态,也未必。
女孩,保住了自己的头发。
这么长的“陪伴”,大概让变态产生了一定的错觉,觉得女孩已经完全“驯服”,他,已经开始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但是,变态大概是想得太美了。
虽然在“房事”上,女孩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抗拒,但对于“自由”,女孩可从来没有放弃。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为了“缓解”女孩的抗拒,变态也是给了女孩“机会”。
当女孩有机会“陪变态出去走走”时,可以看得出来,女孩内心对那些我们身边“普通幸福”的无比渴望。
只是,身在“普通幸福”中的我们,大概从来没有珍惜。
或许,这就是当下新新人类“精神痛苦”的根源吧,把一切当做理所当然,把欲望当成梦想。
在这次滑雪过程中,女孩终于鼓起勇气求助,但是可惜,求助对象是个老外,此刻,感慨“没多学一门外语”已经书到用时方恨少。
一直到3096,变态已经放松了警惕,女孩终于鼓起勇气,成功逃脱。
久违的叔叔,终于到了露脸的时候。
这些,大概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一家人终于能够重新团聚。
那个变态,在看到女孩逃跑后,没有像余华英之流冥顽不灵,而是选择了自我了断。
从这个方面来说,老外在“拐卖”这方面,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利益驱动,只是个案,而在咱这边,有利益驱动,已经习以为然。
那帮以“破坏家庭”为手段的“拐”十恶不赦,死有余辜。
但,屡禁不绝,就不是这些家伙的问题了吧。
变态心理下的变态人生 一件真实发生的事件,以电影来表现的时候,是忠实而冷静地记录,还是艺术而夸张地呈现?
对于奥地利女孩娜塔莎·卡姆普什被绑架和囚禁八年多的新闻,人们并不陌生。
事件中,人们对于心理疾患、变态人格的认识和了解,也会通过各种途径甚至专业渠道获得。
一部电影,如果有一个好的故事作蓝本,在制作方面,可以驰骋的天地真是无限广阔。
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给了观众记录片的感觉,诸多原本可以暴发震撼力量的场景,都被过于冷静而理智地带过。
事件本身是心酸的。
在事件荒谬与邪恶的表象深处,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童话世界里的单纯和一厢情愿——一个有着妄想与强迫意识的男人,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看见十岁的娜塔莎在吃甜食,她那毫无目标感的甜美笑容触动了他,从此,男人开始在家的地下建一间房子,考虑了隔音、通风等各种因素,在他的意识里,这应该是一个公主的宫殿吧。
几个月后,房子建成,男人开着车,在娜塔莎上学的路上劫持了她……一场灾难,一段孽缘,它的起因,往往是多么微不足道,甚至不为人知的一个行为——仅仅一个微笑,葬送了一个女子最美的青春,和一个男人壮年的生命。
女孩被囚禁的八年多时间里,电影给出种种令观众印象深刻的画面。
其间,温柔、温馨与暴力、强迫交替——男人对女孩读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女孩要求男人离开时给她妈妈一样的晚安吻别;男人为女孩洗头,当女孩提出回家并哭的时候,他将女孩的头一遍一遍溺入水中;女孩把屋子或桌子搞脏的时候,会受到男人过于严厉的苛责和毒打;女孩18岁生日的时候,会收到男人送的漂亮衣服和生日蛋糕;女孩会察言观色地讨好男人,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和扩大的自由……最多的画面,则是男人训练女孩对他的服从,一遍一遍重复着“服从我,服从我,……”女孩绷着倔强的脸,从未表示过屈服,她骨子里的反抗和叛逆是如此强烈,没有一刻放弃逃跑的念头。
对于人们敏感的性的问题,影片象真实发生的那样,表现得很温和——男人一直在等女孩长大;当她成人后,他们的性,也并没有异于常人的变态和虐待,到后来,女孩甚至表现出了对性的愉悦的感受。
女孩对男人说:“我们两个,只有一个可以活下来。
”女孩自杀过,未能成功;当女孩逃脱后,男人迎向了呼啸而来的列车……男人说过:“你为什么要跑?
为什么要破坏这美好的一切?
”一个有病的男人,与一个健康的女子,如果脱离被囚禁的环境,你甚至可以想象,他们可能会有的爱情,和可能会有的婚姻……影片结尾,女子坐在车上,头倚着车窗,心里发着独白。
你会想,她这一生,不论将来还有多长的路,也不论将来会有怎样的生活,这个八年,都是她无法忘记和抹去的。
作为一部电影,没有适时地、恰到好处地挑起观众情绪的高潮,或许是它的失败,但就整个事件来说,观众却并不能停止思考——女子无辜,男人,又何尝不是可怜的呢?
这个悲剧,也许只是一个病人天性的悲剧,人格的悲剧。
更多影评,请访问:http://blog.sina.com.cn/pingshalyqf
囚禁的《3096》天根据1998年震惊世界的真实事件改编。
那一年一个奥地利女孩被绑架,并囚禁!
2006年8月,她终于逃脱。
整整3096天!
-更多图片,现实生活中的主角,请看http://bbs.bianzhirensheng.com/thread-1273129-1-1.html电影也是根据自传改编。
娜塔莎.坎普許一九八八年二月十七日出生於維也納,並在十歲時被綁架,為近年來遭綁受困最久的受害者之一,直到二○○六年才又獲得自由。
在她逃走的那一天,綁架她的匪徒沃夫幹.普利克洛皮以衝撞火車的方式自殺。
本書是她自述被綁架八年多來的苦難生活。
現年二十二歲的娜塔莎仍住在維也納,並繼續完成她的學業。
片中主演,在导演的指引下,确实将原著人物漫长的心路演绎出了很多,很多,让人在111分钟中感受到那3096天的长,3096天的慢!
至于真实的女孩自己是否可以被旁观者冠以斯德哥尔摩症,这些旁观者津津乐道的字眼呢?
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自传者自己所言吧!
我自己感受到的一点是:现代社会中,电视这个东西,真的是起到了很多言传身教的作用!
首先女主是在幼年的时候被绑架的,所以她的心智很不成熟,一开始还让绑匪亲吻这个细节就非常的好,她依然把绑匪当做是好人,而且她的反抗是逐渐成年才开始的,因为她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也符合一个人的成长,在她叛逆期的时候才会想起反抗。
她经历了开始几次的机会丢失,再到逃跑尝试,我觉得刻画的特别的好,她一直在寻求生的机会,但是发现自己软弱的时候,她选择了自我责怪。
这是有原型的犯罪电影,最后现实生活中的娜塔莎,甚至把住进了那所曾囚禁她8年的房子作为治愈自己心理创伤的方法。
而且她在得知犯罪死亡的时候她还痛哭,其实从电影的细节就可以感觉她的那种依赖的产生,她明明很恨他,但是又不得不依赖他,而这种依赖却会让她模糊了好与坏。
更像一个坏人一直坏,但是他突然好,你就会记住那种好。
并且将那种好扩大,变成一种习惯。
我觉得细节刻画的非常真实,没有那种喧闹,但是更归于平淡的生活,其实有时候我们身边的恶魔就是这样平淡,甚至你都不觉得这个是恶魔,但是他就是会做很多让人恶心的事。
但是每件事都是24小时,白天黑夜发生并改变的,所以这部电影的平淡,更好的反应了女主最后的依恋。
对于原型事件来说,平淡的描述风格更符合原型,因为原型的故事就是在平淡中日复一日的折磨,虽然有折磨但是也有甜头,只是将折磨和甜头混合在一起,就搞不清是平淡,还是罪恶。
其实我觉得细节刻画最后是点睛之笔。
她在车上一直询问的不是母亲,父亲,而是罪犯:他。
8年,足以让她养成一种习惯,更重要的是,罪犯还是在她成长的关键时期出现,对于她的心理,成长,世界观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女孩勇敢的战胜了习惯和懦弱,但是不意味着她不需要时间平复这段可怕的经历。
我叫娜塔莎,因为一个微笑被一个陌生男人圈禁了3096个日日夜夜。
被绑架的那天我和妈妈大吵了一架,我觉得妈妈根本不爱我,这种荒谬的想法在我被这个陌生男人关起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消失。
那个男人说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我只有他了,所以我必须,听从他。
他给我读睡前故事,给我晚安吻,把我关在一个见不到阳光的房间,迷惑我,折磨我,虐待我,殴打我。
他说他是我的主人,我的再生父母,我的上帝。
但我知道,我和这位上帝中只有一个人能活下去,而那个人,就是我……电话的那头又传来阴森的嗓音,像蛇一样嘶嘶吐着信子:“服从我,服从我,服从我,服从我,服从我……”我流血了,很害怕,但他终于同意让我上楼洗个澡了。
热水在我的肌肤上游走,虽然瘦骨嶙峋如我,但也有着发育少女的体征了……他要我和他一起睡觉,我们就把左手绑在了一起了。
他把我抱在怀里,像搂着个破烂的毛绒娃娃。
我已经经年未见阳光了,数次自杀未遂后,我愈加渴望它了。
我恳求他,让我见见外面的世界,我会乖乖的。
我不知道他会不会第二次同意这个无理的要求,第一次是我求他让我在满地月光的院子里走走。
男人时而欣慰于我的乖巧,时而对我拳脚相加,终于,他还是越来越宽容了,他相信,这个豢养了3096天的小东西,只会相信他一个人。
他不能没有这只宠物,这只宠物也离不开他。
第3096天,我还是穿着男人送的红裙子逃走了,警察后来告诉我,他卧轨死了,我不知道为什么眼角会流出咸咸的液体,但我深信一点,我知道,我和他中只有一个人能活下去,而那个人,就是我……
沃尔夫冈更像另一个地牢下的娜塔莎。
仔细观察沃尔夫冈的生存环境,在一个只有女人专制的家庭中长大,虽然智商很高曾经是个工程师,但连基本的生活也需要母亲照顾,而母亲也乐此不疲。
显然沃尔夫冈内心是厌恶这种生活,但在母亲的权利压榨下,他已经把愤怒变态为服从,不断的服从,内心的欲望也不断的压制,直到看到娜塔莎与他年龄不相符的微笑,他看见的是另一个自己,欲望的阀门被打开,权利剥夺的受害者变态为专制的施暴者,他把内心对母亲以及女性的仇视和对自己懦弱的愤怒全发泄在娜塔莎身上娜塔莎是女性且又像无助的自己,沃尔夫冈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造成沃尔夫冈精神分裂式的状态,一方面他想得到爱,另一方面他也想发泄对自己懦弱的愤怒以及对母亲的憎恨。
娜塔莎的逃离,把他的懦弱完全的暴露出来,他无法面对这样一个真实又分裂的自己最后选择了自杀真实事件更有戏剧性,沃尔夫冈死后,娜塔莎拥有了屋子的继承权,她住进了曾经囚禁他的地方,至今她仍称那个地牢为“房间”,她保留了他的车子,还把沃尔夫冈的照片留在身边。
人们对此事的讨论不过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可对娜塔莎来说,那是她人生的3096天,和沃尔夫冈一同生活的八年。
这不像一个变态囚禁少女的故事,更想“父权”的社会下,某个角落里发生的事,这也并非“斯德哥尔摩”,“父权”也并不是特指男性,而是一种在人们内心约定俗成的“规律”,在这种“规律”下,人是“变质”并“分裂”的沃尔夫冈的选择卧轨是他最后的勇气
有关这个案件的来龙去脉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闻。
这部根据娜塔莎·坎普什的自传《3096天》改编的同名电影,与媒体披露的事实以及自传的内容可以达到95%以上的一致。
关于这个被绑架软禁虐待了长达八年的小女孩,是否有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一说,外界一直众说纷纭。
而娜塔莎本人,对此始终是否认的。
我曾经读过一篇有关这个案件和娜塔莎逃脱后生活的长篇报道。
很多人习惯性或者想当然地认为,这个女孩竟然与绑架囚禁自己多年的男人共同生活了这么久,一定是日久生情,对他产生了爱意,却完全无视她与这个男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试想一下,面对那个男人疯狂的占有欲,肆无忌惮的殴打以及丧失人身自由的遭遇,一个小女孩会作何反应。
反抗?
逃跑?
而这两项的失败哪一项不意味着将会招致又一轮暴烈的拳打脚踢?
她还能做什么?
委屈求全,忍辱偷生大概是得以活下去唯一的办法吧?
她想活下去,重获自由,与家人团聚,对此她从没有放弃。
所以,她努力地活着,努力地“服从”那个男人。
她也想到过自杀,也付诸实践过,却以失败告终,但是又一顿意料之中的暴打只是更坚定了,她一定要寻找机会逃跑的想法。
影片中没有提及沃尔夫冈在阁楼上为二人“共筑的爱巢”中有过婴儿生活过的痕迹,也没有对沃尔夫冈死后,娜塔莎的反应有所表现。
我读过的那篇报道中曾提到,在得知沃尔夫冈自杀死亡后,娜塔莎哭了,还有报道说,她重返过那座囚禁了她八年的房子。
她回去做什么,我们无法得知,只不过以上两点,很容易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论者提供佐证。
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难道不能是喜极而泣,宣示胜利吗?
令人欣慰的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上,电影的立场十分明确。
电影通过一系列表现明确否定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一说,结尾还重新强调了这一观点:两个人只有一个可以活下去,那个人就是我。
这句话源自那个被绑架了多年的、如今已经成年且重获新生的小女孩之口,想必这是她多年以来的夙愿。
看的时候特别害怕,到一小时左右的时候,几乎是每看几个镜头就要暂停。
和朋友讲自己害怕,但也不明白到底哪里害怕,要是按照剧情来说,没有jump scare ,没有血腥,看到最后四十分才明白害怕的是男主身上精神病的感觉,是一种细想就毛骨悚然的氛围感。
总之,论恐怖片,它在我这里是排得上号的,非常能从小细节尽书压抑与恐怖,甚至比一些极力表现暴力与折磨的手法还强,我是在怕男主打人吗?
我是在怕他raping女主吗?
这些点拆开来放在其他电影了我都没这么害怕,但在这里,当你看他拿着摄像机假装自己有一个和“女友”同过的完美圣诞的时候但送出去的礼物都是对方包装的,人家早知道是什么,但要配合演出,你看他假装自己有一个妻子有完美生活的时候,好可怕,而且最终,电影会让人感觉到,他其实是完全没理由这样做的,不管怎么说他在外面很像一个正常人,他可以选择正常人的生活,但他选择花半年时间绑架一个十岁的小孩,仅仅是因为小女孩对他笑,他又话八年时间,目的是为了培养一个属于他的妻子,奴隶,这才是最恐怖的,是最变态最精神失常的才有的癫狂。
太寡淡了,同类型题材比《房间》差太远。
单就电影来说 拍的真的一般 但这个事件真的。。。。
敢再闷一点吗。。。
很凄惨的故事啊,竟然还是真实改编的。
一般
缺爱的男人。
太压抑 忍不住去想如果是我会怎么样 可能会自杀吧 毕竟大多数情况下我会选的都是鱼死网破
小时候真的好萌。
一開始看簡介以為是獸父禁室亂倫案,查了才知道是另一起綁架案,被爆出的時間只差兩年且都是在奧地利。電影有演出綁架當天以及這八年的相處過程,流水帳式的紀錄,本可描寫得更深刻的卻沒有交代。女孩父母事後的反應、女孩對綁匪的感情、綁匪母親和奶奶的反應,這些都可以交代,既然是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那些我們無法明白的事情在電影中可以呈現,就算只是導演的臆想也好。人類的感情是很複雜的,雖然綁匪綁架囚禁女孩整整八年,但對她的關懷與照顧也有,因此女孩對綁匪的感情不可能只是單純的恨,沒必要用「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來總結,感情本來就不是隨便一個病症能總結的。網路上資料說女孩後來出了自傳,本電影就是根據自傳改編,有兒童失蹤案專家指出女孩的母親與綁匪相識於酒吧,母親可能涉案,但女孩不追究,後來買下了那棟禁錮她八年的房子。
一个丧心病狂的变态绑架一个小女孩并且囚禁3096天的故事。变态的妈妈也不正常,控制欲。儿子也被控制着影响着 ,日渐心理变态、一个大男人没有女朋友不结婚。于是把自己承受的压力不满怒火转移到小女孩身上。看影片时候,变态男的说话方式和对待女孩的行为,都让我害怕,身临其境。真不是个人。3096天,多漫长的日子?????????
三星半,非常工整的传记片,画面很美,导演只是不加任何个人想法的讲述这个从开始到结束的故事,但是结局的处理还是少了些力度。
平静而压抑的最后,那一抹红裙就像绽开的花朵……
这部片子是根据真实事件女主人公后来写的书改编的,所以作为犯罪片的震撼性是有,但是剧情未免有点太流水账了,尽管这种囚禁题材的片子很多时候甚至是独角戏,假若一边叙事一边去解读男主犯罪的心理貌似就不会这么乏味。一个女孩从10岁开始,因为一个微笑被变态男囚禁了3096天,从电影情节来看,女主其实求生欲望强的话逃跑的方法会有很多种,或许是被洗脑心生胆怯,还好她内心一直有要活着出去的坚定信念。。。
镜头写实而冷静 没过度渲染情绪更没就性暴力着过多笔墨 虽然明显虚构成分较多但还是感觉到创作感被隐藏到很低
网上刷到,午饭时间随便看了下。男主角的分裂在和母亲的交流里略有端倪,仍是交代的不清楚,女孩儿的塑造同样没什么吸引。娜塔莎瘦骨嶙峋的在水泥里站立时,真的很像一具骷髅和怪物。相反,电影花了不少力气展示男主的好品味,优雅和技术精英气质。或许这是导演的意图,真实生活就是这样,惊悚猝不及防,经历时没有那么多的样板式的剧情填充想象。它的存在即无常,恐怖。那种观众渴望的精妙的线索分析和人物,只在电影的设计里。算作猎奇片吧,一个女孩儿从10岁被囚禁到18岁的成长日记。
没有深入 太淡了
一切顺从,然后趁机逃走
这tm是真爱啊!
很一般
真实事件什么的太可怕 女主角实在演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