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述了小小八岁那年 被爸爸卖给了算命先生吴先生当领路的 在饥荒的年代 素不相识的一老一小 从陌生和抗拒 到最后的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 虽然贫困 但是传统 温情 瞎子靠说书算命维生 孩子时时刻刻牵念着去世的妈妈 故事在黄土高坡的绿麦田边铺展开 张掖的丹霞五彩慢慢渲染出人间的温情和亲情 让人不禁对那个逝去的年代心生怀念 有时 物质匮乏的生活比物欲横流的世界更单纯 小演员不错 虎头虎脑
欢迎移步至我写的北影青年四部曲中的其他几篇感想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一《旺扎的雨靴》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278799/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二《那年八岁》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40777/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三《西小河的夏天》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40799/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四《石头》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40815/
导演 杨瑾杨瑾《那年八岁》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位疼爱他的爷爷年底,摄像群里突然看到,吕松野掌镜的新片在央六首播了,匆忙的给电视装好直播软件之后,已经错过了开头。
从一个满脸眼泪的孩子,和一个尖酸刻薄的老头子的镜头,切入这个故事有点莫名其妙。
镜头依旧是吕松野标志性的高信息量的固定机位、拉风却不干扰故事推进的构图,不过但过度的鲜艳和低宽容度让我几度怀疑,吕松野是不是想进军电视剧行业了。
突然,一个夕阳下老头子背起孩子过河的画面摆在我的眼前。
那一刻,我还是被吕松野魔幻的光线给震撼到了。
如果说梁朝伟和周迅这样的演员,一部戏通过只发挥几句台词来突出剧情的话,吕松野也显然用此刻的魔幻,突出了两个冤家的此时的幸福美好。
我想若想此生无憾,一定要在电影院一睹此片的风采。
而且,大量人物只占画面很小的比例的构图,在电视上根本看不到摄影师的构思。
悲剧的是,这部电影目前只有电视放映,还未有进去电影院公映的计划。
年后,我刷遍了大象点映的片单,也找不到这部电影。
倒是看到了杨瑾导演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可能老天听到了我的祈祷,北京电影节在淘票票做的推广的时候,我下意识的搜索了一下《那年八岁》,居然有排片。
虽然被排到了小西天电影资料馆的2号小厅,无法在更大屏幕上领略吕松野的美。
但片后跟杨瑾导演的见面会,因场次的小而距离更加贴近。
这个鬼怪、风趣、调皮、接地气的导演,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
导演你的表情快比《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的小波还要多了大智若愚的导演现场开“黑”好兄弟吕松野,摄影对他来说好像没什么难度,拍戏就跟玩似的。
更是爆出,拍戏过程中,喜欢晚上喝酒吃烧烤,有一天喝多了,第二天没能起得来,助理摄影师尝试好几次之后才拍完的囧事。
做过李睿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摄影师的导演杨瑾,“吐槽”吕松野拍摄,有一天上下左右到处看,一直等,到处比划,坚持光线非常重要的原则,影响了一次拍摄进度,不过杨瑾强调,就这么一次。
导演的调皮还体现在,当《西小河的夏天》、《石头》、《旺扎的雨靴》的三位导演,讲述挑选和引导非专业小演员表演时,有多么艰难的时候,导演刻意显摆自己片中小演员是个戏精,根本不需要怎么指导。
小小的扮演着,杜俊豪,总是和妈妈带着时刻打包好的行李箱和需要补习的课本,辗转于各个剧组。
爷爷扮演者罗京名和杜俊豪,在短片《福与李》中有过精彩的飙戏,而且两人都是陕西人,有很默契的配合。
在片场拍摄的时候,杜俊豪跟人来疯一样,跟谁都闹在一起。
一旦开机,便瞬间入戏,有时候甚至导演提,要不要多拍一条。
我觉得,小演员这样的表演风格,倒是跟罗老师略带话剧腔的表演风格非常的搭配。
从头看下来,也没有觉得多么的出戏,只是觉得这个电影出个陕西话配音版,会不会更有感觉。
当年《让子弹飞》的川话版上映后,也是赢得不少观众的拍手称快。
导演也把这种乐呵的理念带入到了人物的理解上。
杨瑾说,区别于原著,他把小小改编成位一个喜欢恶作剧,甚至有点“坏坏”的小孩。
比如,故事一开始上学便大胆的撩妹,被老师牵着耳朵拉到教室;还偷偷的把盲人爷爷引到一堆牛粪上。
主持人问这样改编原因的时候,导演脱口而出:“我小时候就这样”。
这个故事在导演自己的理解下,少了一些悲情,变得更加接地气。
导演介绍,剧本是中国编剧收入排行榜前三的林和平仅有的一个电影剧本。
是林和平在北京陪儿子考电影学院的时候写的。
而且是基于编剧小时候母亲去世,父亲将他依次卖给三个瞎子引路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林和平是东北人,开始构思爷爷的角色,甚至都有找过赵本山来主演。
因为本山老师二胡的手艺,就是小时候给瞎子引路的过程中学到的。
这样一个悲情的故事,导演没有把重点放在渲染人物的悲惨,更没有把电影背后宏大的朝鲜战争和三年自然灾害作为剧情的冲突点,而是聚焦在小孩子和爷爷身上。
弱化了社会大洪流,增加了孩子的调皮,欢笑之余,让故事更多的关注了两人悲惨的命运下的心心相惜。
在我提问,为何四位导演没有前几代导演,真实的呈现社会历史变迁的时候。
其他三位导演说自己的成长没有经历这些,自己的作品也不会对社会进行很锐利的控诉。
调皮的杨瑾导演说,很快他就会做这样的作品出来。
主持人调侃到,希望这样的片子能顺利过审。
导演杨瑾给主持人沙丹描述拍摄现场的细节其实,同导演都是山西人的我,很能理解山西孩子成长的特别环境。
山西导演贾樟柯的诸多现实主义的影片,也与山西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杨瑾的上一部电影《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其实讲述的也是两个阶级和身份悬殊的孩子之间,靠善良和坚持最终感动彼此的故事。
这部电影中学霸,在解释为什么和学渣,形成互助小组的时候,这样说“有一次班主任让我和另一个孩子在一组,他家特有钱,我特讨厌他,轮到我站在讲台上选人,我想了想,还是选了小波”,这段话讲明了一个学霸为啥离家出走,去学渣家里看黄河的根本原因,是不跟看不起自己的富人做一组。
从电影片头“献给尚于博”我推测,这个小博便是电影中小波的原型,杨晋更是导演自己杨瑾的化身。
这个故事,其实更有可能是基于真实改编的。
山西是个很神奇的省份,从2000年后开始,各种煤矿产业相关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子女,便和没富起来的子女们一起上学。
在成人尚难处理好贫富差异化下的社会交流方式的时候,喜欢攀比的孩子们更是无法处理好。
《那年八岁》里爷爷前半段,不停的跟小小说:“你就是穷人的命”,而且抢起小小的肉的时候,丝毫不留情。
这种人和人之间的身份差异,很难改变。
小小也习以为常,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逆来顺受。
一个人去挑水,被后妈批评,被卖给瞎子,他习惯着自己下贱的生命,很多这样的设定一度让我很难过。
带着铅笔盒上学,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对于剧中的小小却是奢侈的。
但是,同《旺扎的雨靴》里的固执的旺扎一样,小小的固执也打动了爷爷。
片名《那年八岁》原来是爷爷八岁的时候,也失去了妈妈,从两眼一抹黑的被人歧视的瞎子,努力学手艺后,做成了高收入的算命盲人。
当爷爷把这个故事说给小小的时候,仿佛两个八岁的孩子,像《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杨晋和小波一样,成为了朋友。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这个片名的完整,我想应该是:“两个孩子学习成绩差多少,跟能否成为朋友,没有关系,因为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那年八岁》的想讲的是:“两个人阶级地位相差很大的人,跟能不能成为朋友没有关系,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那年八岁”。
小小被爷爷送回学校,他突然意识到爷爷是唯一一个还疼爱他的人,便一刻不停的跑去找爷爷,流着幸福的泪喊着“爷爷”,这几声“爷爷”不能是下课后,也不能是放学后,必须是立刻,马上。
希望每个人都能坚持到自己的小愿望,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个疼爱自己的爷爷。
现代人,讲究速食感情。
爱情如是,亲情似乎也越来越如此。
所以,在看到朴素无华的电影《那年八岁》时,壹姐满心满脑都是那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网络俗语。
论引人入胜,电影《那年八岁》似乎并未做到极致。
因为通篇的故事情节都太过平淡无奇,但就是这种平淡无奇,却让壹姐多次陷入了对于过往的回忆当中。
年少时分,曾与新搬来的邻居家姑娘相看两厌。
从刚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到后来的无话不谈,竟然也经历过一段漫长又有迹可循的过程。
虽说是儿时感情,但这种因陪伴而慢慢滋生出来的情谊最是让人心动。
《那年八岁》中的小小,与吴先生的感情也是这种。
在陕西高原上,住着一户穷苦人家。
家里共有六口人,爸爸、妈妈,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如若是寻常人家,日子虽然清苦,但相互扶持必定也是能过下去的。
但坏就坏在,这一家人中的妈妈,是个后妈。
除却其中一位名叫小小的男孩和唯一的女孩外,其他孩子才是后妈的亲生娃儿。
所以,为了能够让妹妹的日子过得稍好一些,小小迫不得已被爸爸送去给一名算命先生(吴先生)当“眼睛”。
和许多算命先生一样,吴先生是一位盲人。
他能掐会算,能说会唱,但在他口中,却总能说出给人“致命一击”的狠毒话语。
就比如,见到小小的第一面,吴先生就说他没有福相,方死了他的妈妈。
在小小心里,妈妈是一个精神支柱一样的存在。
每逢夜晚,小小总会梦到妈妈在教他唱歌、学习、说话、做人。
所以,面对一个说话“尖酸刻薄”的“瞎子”,小小决定与他“对着干”。
比如领路时,让对方莫名其妙的跳一跳,比如,吃饭时刻意挑光盘中的鸡蛋和肉。
总之,吴先生和小小这一老一少,见面初时并不特别对盘。
但陪伴,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
它可以让一直以来不喜欢你的人,看到你的好,你的善,也可以让一直以来对你心存芥蒂的人,把你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
因为彼此一起经历了诸多小事,小小也终于在吴先生的尖酸刻薄中发现了他的善良和温和。
而吴先生呢,因知道小小从小渴望学习,于是便把多年来积攒下的钱财拿出来送小小去上学。
在吴先生心里,这个时刻与他作对的男孩,其实早已经是他的亲孙子了。
所以,壹姐才会在看到回归课堂后的小小,读书当口,突然冲出学校站在村口的大树下,对着吴先生的背影大声喊出“爷爷”时泪如雨下。
在影片中,小小年岁不大,仅有8岁。
但贫寒的生活和艰辛的过往,却让他成熟的像个大人。
岁月亦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细腻长远,它极致敦厚,它总是能够在我们不经意的瞬间,将我们原以为薄弱不堪的感情升华、完善。
而你我,无论年岁几何,无论贫困富有,也终将以岁月为板,以时光为画,将身边人的感情装入内心,让它生根发芽。
《那年八岁》故事简单,镜头沉静,但在这简单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优美和绝妙。
壹姐想,这才是陪伴的玄妙,这才是你我之间该有的情感!
1、一开始,就是小小费力的打了两桶水挑回家,回到家,弟弟妹妹们已经在吃饭了,有些生气的小小在倒完水之后一把揪开猫开始吃饭,女人端上饼,小小先是一把抢了一个递给坐在旁边的妹妹。
小小丢下吴先生,跑回家骗另外两个弟弟杀兔子吃,结果被父亲拉到屋里揍,两个弟弟扒着门偷笑,一改之前拿着兔子哭的模样,但是妹妹站在院子里,嚎啕大哭。
女人是后妈,另外两个弟弟是后妈的孩子。
2、小小刚被领到吴先生屋里的时候,憋着眼泪倔强着不肯说话,唯一一句反驳,是反驳吴先生的“你妈是你方死的吧”。
3、几次前后对比。
吃饭:吴先生虽然看不见,但是夹起鸡蛋和肉来毫不含糊一夹一个准,一块大肉都不给小小留的那种,但是在诈尸事件后,吴先生会把鸡蛋夹给小小,小小会把鸡蛋再夹给吴先生。
熊孩子们的起哄:一开始,吴先生制止小小,跟小小说的是“人就是挨骂长大的,你就是挨骂的命”,诈尸事件后,吴先生先一步小小举起竹竿就打起哄的熊孩子。
(在第一次吴先生制止小小,让小小放下石头的时候,小小扔石头那个不服气劲,真的是拽劲十足。
)领道:因为父亲把自己租给了吴先生,书没得念了,妹妹没得照顾了,小小很大不满,吴先生也是和小小斗智斗勇,两人在路上就是一前一后一前一后。
后来,小小弄伤脚,吴先生背小小过河,一个看不见一个不能走,两个相互依靠,互为对方的眼睛和脚。
4、吴先生带着小小坐在打他们的人家门口,就那么坐着,他不为钱,为的是一个公道和一个尊严。
瞎子和盲人本事一回事,但是人们喜欢用瞎子来嘲讽去戏谑,而自称盲人,是吴先生维护尊严的一种方式。
5、诈尸事件是两人关系的一个转折,但是在之前,小小做噩梦,吴先生一直摸小小的头,这其实是一种安慰。
6、说是算命,其实有点心理游戏的意思,至于吴先生为什么挺神,肯定是因为能从周围的蛛丝马迹发现什么,他的说书是真本事,算命也是真本事,毕竟他靠算命养活自己。
一开始,小小只是吴先生花五块钱一个月租来的小领道的,但是后来,他自豪的跟牛车师父说这是他孙子,特别聪明,像他妈妈,就算是孙子放个屁,也是“听听,这屁放的 多有出息呀”。
以上,那年八岁观后感,以下,附图感想。
(电影很克制,没有大肆渲染这片艰苦环境下的贫穷和贫穷之下人们的迷信,画面拍的甚至有点美,真的是很难得。
)
环境很苦,摔一跤就是满身尘土
但是绿是绿土是土,干净甚至有点美丽环境很苦,摔一跤就是满身尘土,人很穷也很迷信,但是也很善良。
说电影宣扬迷信的一定没好好看电影。
小小作为家里的长子,八岁那年便肩负起养家的责任。
在父亲的强迫下离开校园,并以一个月5块钱的工资,被“卖”给了算命的吴先生,为其领路。
尽管他识字,但在面对吴先生质问其能否辨识钱币价值时,却闭口不答,以示抗议。
至于吴先生,尽管盲了眼,却似乎有着一种能知晓天下世事的本领。
即使小小从未开口,也早已知道:“小小,不愿意来”,而且还直言:“这孩子没福气”,并且方死自己的生母。
电影未播到十分钟,便已经把小小与吴先生两人对抗的因由交代清楚。
节奏明快,毫不拖沓。
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把故事讲好的原因之一,起承转合清清楚楚,不浪费一丝笔墨在其他无谓的情节之上。
中国版菊次郎的夏天?
小孩演的很生动,老头演的一般般。
里面的色彩还有镜头感也很日式,如果看过菊次郎夏天的话,觉得此片剧情就没那么大新意了。
我并没有从头看,年代感不是很强,起码没有很浓烈的文革风,有那么点的民国,但也不全面,说不出的调调。
导演的设计也算是可圈可点,小孩的梦境充斥着伤感的离别,那种无助感无不让人动容
法国有《蝴蝶》,日本有《菊次郎的夏天》,老人与男孩的故事总是让人投射到“爷孙情”上来。
《千里走单骑》也插了一段这样的故事。
但也许是中国男人情感比较内敛,“奶奶与孙女/姥姥与外孙女”、“爷爷与孙女/姥爷与外孙女”的电影受众会更多,像《我们俩》、《我们天上见》,还有《海蒂与爷爷》。
我从来没见过我爷爷,他在三年大饥荒的时候就因饥饿而离世了。
而我跟外公隔得远,不能经常见面。
所以对于“爷孙情”是不太能体会的。
这个剧情淡淡的,更像是一篇散文,带着编剧浓浓的童年回忆。
想起了童年时在乡下,村里有个识字的人,知道很多故事,如水浒三国,村里有几个孩子爱跟着他听他讲故事,而他最爱的是整个村子走着捡狗屎!
因为狗屎是很好的肥料。
所以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会跟着他捡狗屎。
我跟过那么一两次,主要是跟他不熟悉(我们不同的生产队),另外我那时候太小了。
罗京民老师挺适合农民的角色,演市民的话就不太像,像《全能囧爸》里演得就比较假,当然是故事本事比较难建立。
无意中看到这部片子,看了一会儿,一直哭到电影结束,这孩子太可怜了。
小孩子就应该调皮捣蛋,懂事的小孩让人觉得很心酸。
想起以前旅行路到遇到的一个小女孩,不知道她有没有继续读书。
小演员演得真好,看完电影搜了一下小演员,也没有什么信息,不知道小演员过得怎么样。
现在应该读初中了吧,希望他开开心心地读书。
不让小孩去读书,太坏了,已经没有妈妈了,还不让读书。
孩子才八岁。
说起国产片,很多影迷估计都有一个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在里面,我们每一年都在说国产片崛起,然而事实上,这么多年过去了,国产片依旧是不温不火。
崛起的势头一直在,不过没有延续,但同时也不至于让所有人都彻底地葬送希望。
在这样不温不火的大环境中,时间就一分一秒地过去了。
国产片真的没希望了吗?
不是的,国产片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个路的核心就是故事。
国内科班毕业的导演们技术那没的说,然而真正投身于一部电影的时候,观众们却发现他们产出的作品却让人很别扭,原因很简单,就是讲不好一个故事,一个简单的故事。
为什么很多非科班出身的导演跨界后能获得好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好好地讲一个故事。
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就与故事有关。
《那年八岁》是一部国产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国产类型片,它不像普通的商业电影那样可以跟大部分影迷在电影院见面。
但即使是在电视台播出,本片同样用自己真诚的故事获得了影迷们的认同。
《那年八岁》说的是一个困难时期,西北某村落中发生的一件小事,由于母亲离世,父亲再婚,小小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他的爸爸为了求生,让他从学校回来去给算命的瞎子吴先生领路挣钱。
年仅8岁的小小没得选,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小小与吴先生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话,吴先生认为小小是自己花钱雇来的因此并不拿他当自己人看待,虽然嘴上说自己对小小怎么怎么好,然而每一回吃饭的时候,他总会将肉菜全部夹进自己的碗里。
不过后来随着两个人的相处,吴先生开始慢慢地接纳了小小,最终,两个人开始彼此认同,而此时,因为一件意外的事情,吴先生决定自己资助小小去上学。
小小辍学后终于重新回来了。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背后是杨瑾导演一直以来的追求,之前我推荐过他的另一部影片《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却不》。
跟本片一样,他所选取的角度以及题材都是平实且普通的,这样的题材之下,可以梳理的核心脉络也就很多了。
杨瑾导演把握住一点,那就是真诚的将这个故事呈现给大家看。
这一点来说,即使技术上还显得有提高空间,但真诚的讲故事而不是单纯炫技,这一点就超越了绝大部分观众。
本片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如果用一个完整的合乎逻辑的故事框架来对比,《那年八岁》中的这个故事还是有改进的空间的。
本片中这个故事的核心就是祖孙两代人的矛盾与和解,首先是两个人互不理解,鸡同鸭讲,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经历,两个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深厚,最终二人和解,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主要的逻辑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显然电影的后半部分显得有点仓促了。
前面大篇幅在说祖孙二人的矛盾与不理解,这样的篇幅总体上是缓慢的,不慌不忙的,按照整体的故事逻辑发展,接下来理解的篇幅也应该相互对应一下,才能在前后做好平衡。
然而后面的节奏稍微快了点,这就显得突然了许多。
吴先生坚持算命是一种察言观色宽慰人心的职业,虽然他口口声声说这不是封建迷信,然而当真正的危险突然袭来,吴先生内心中仍旧是有着一种鬼神论在作怪,这体现了他的这种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表面上不承认,但内心中却被怀疑占据。
相反,小小的无神论观点就坚定了许多,当他反身回去拯救吴先生的时候,两个人的人设就完成了对调。
这种对调就是全片的转折点。
而此后,两个人才真正达成了和解,也开始试着相互了解了。
而吴先生的转变体现在了吃饭的时候给小小夹肉之中。
而本片由于时长的关系,在这个转折点之后,用一个大的冲突来彻底扭转整个故事的发展,于是我们所看到的片尾部分就显得节奏有点快了。
如果导演在此处可以稍加设计一个过渡情节然后在转向这个大矛盾冲突,那么故事整体上就显得更加自然顺畅而不唐突了。
这或许是本片可以改进的点。
以上,其实不能否定的一点在于本片的人设不完美性,正是这种不完美,我们才能有一种真实的感觉,温情的故事中的角色并不一定都是完美无瑕且每一种性格都是单一且固定的。
人性是多方面的,一个大致的方向可以代表这个人的总体性格,但在总体性格之外,这个人想要更加鲜活,就必须用一种接地气的方式来给他添加别的性格色彩。
这样的人设才是丰满的。
好人得好体现在面临重大选择时候的坚定,而并非事无巨细的好,这样的人设才显得更加真实。
好好讲故事吧,只有讲好了故事,国产片才有更多的可能,只有讲好了故事,崛起就不是梦。
……你好,再见
一部中国式朴素风格的电影,没华丽的背景,没有酷炫的特效,质朴自然的气息深情灵动。
故事以一个算命的盲人吴老先生和一个八岁的小孩小小为主线,小小是一个从小失去父母无依无靠的八岁孩子,本该天真烂漫的童年却失去了欢乐,他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相遇,从互相疏离到彼此相互依靠,在旅程中有悲苦也有温暖,一部让人深深感动的电影!
好像小时候在看电视的感觉,十分复古。吕松野摄影干净剔透,孩童“放屁”爷爷“踩粑粑”等戏谑片段充满童趣。虽是真实基础的剧情改编,却很有代入。配乐稍煽情了点,祖孙情想到吴天明《变脸》,人情疏离到相濡以沫,简单纯粹。西北风光,林和平童年回忆梳理,尊重原著加入梦境。谁能算得出啊?
小孩超有戏!老人也超有戏!整部戏也都超有戏!
除了小主演,都是尬戏。
讲述了一个瞎子和一个孩子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 虽然贫困 但是传统 温情 瞎子靠说书算命维生 孩子时时刻刻牵念着去世的妈妈 故事在黄土高坡的绿麦田边铺展开 张掖的丹霞五彩慢慢渲染出人间的温情和亲情 让人不禁对那个逝去的年代心生怀念 有时 物质匮乏的生活比物欲横流的世界更单纯 小演员不错 虎头虎脑
小孩很有脾气啊
杨瑾歇了吧
拍得比较粗糙,罗京民演的还可以,整个故事很简单,一切都太简单了,值得称道的地方也就是这乡土气息。同样的题材陈凯歌拍出了[孩子王][黄土地],而如今的人拍出来就成了这样,差距太大了,水平甚至于连九牛一毛都达不到。
罗老师千古,戏很好的演员……一路走好!
看过好几次了,很棒很棒,人性有时候真的复杂,却容易改变,被影响
粗糙
还好
杨瑾的第四部长片,我一厢情愿地以为会是一部《童年往事》,结果名字还真像,可它在理念上的陈旧却足足退步到了《百鸟朝凤》的水准,这是怎么了?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由远及近,由争吵厌恶到彼此输送情感,相互依赖,可惜的是你连这样相互了解的时间都没给我也许只有在这样如此淳朴的乡村生活中才能人心换人心,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朴实无华,穷山沟里相依为命的“爷孙”俩。恍惚中有点《菊次郎的夏天》的感觉。
没孙子从美国来那么感人!
不像拍电影的虚假,就像真实的清贫生活一样,老吴为啥会算,肯定不瞎,为了混口饭吃。
青涩的作品
这是一部短平快且感动人心的故事!演员的水平很高啊(许三多电视剧中他爹扮演者),本身故事而言,很动人。开放式的结局,需要自行脑补,如果是完美型结局该多好。
很多小幽默,特别喜欢,小男孩最后喊妈妈的时候就流泪了,然后就没停过,人生多么孤单啊,没有亲人,不受待见,唯有彼此相互依靠,相互牵绊
老演员和小演员的演技都挺好的 很自然的过渡了 画面拍的很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