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里面那些所谓的八路,抛开那些英雄式的情节。
这部电视告诉了我们一个历史,抗日时,有350万出川保家卫国,有60万血塞疆场。
可这些历史我们又有谁知晓?
我们没有资格指责日本篡改教科书,看看自己的吧。
就比如把汉奸关进监狱里,没有收他的枪就比如群演,死亡直接把枪一撇,往后一躺还有哪来那么一言不合?
打那么多架女主做了很多很多事情,让人觉得很过分,还有好多好多人,都感觉很傻,明天可以不去死,不知道是真实的事情改编,还是有意而为之,这是个人观点但是蛮好的,细节优化一下就更好看了求求了要不然难受吐槽
向所有为了中华民族之解放,而不怕牺牲的先烈先贤致敬!
发展到今天,说实话,既然人类文明进步了,国人思想进步了!
就应该给历史一种客观、真实的记录,不论在当时,其是军阀、土匪、山贼还是共产党,只要其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流血牺牲了,这段功绩就是值得人们铭记和歌颂的!
这种功绩是先人用鲜血所书写的,不分地域,不论是四川人、东北人、北方人、南方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中国人”,那些在各种网站评论里胡乱叫嚣的人,先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不对得起先烈先贤们流血牺牲打下的江山,再来乱说吧!
就现在很多人的所作所为实在对不起先烈们的牺牲,包括有时候的我自己!
落后就要挨打,它不只发生在历史上,也可能发生在以后,都自己好好想想吧!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74周年,像先人致敬,默哀!
川军为抗日作出了極大的贡献,抗战中伤亡的326万国民革命军将士中有64万为川军将士,其中1939年到1945年间,全军阵亡的85万人中有26万川军。
川军被俘人数是国民革命军地方军阀中最少的,整个抗战中共2.4万余人被俘(注:统计不准确,抗战中从四川招募的士兵很多补充到了中央军等国民革命军主力军队中,而非川军),不到总人数的1%(而中央军在安徽一役中便被俘4万余人)而阵亡比例高达1/3,在淞沪会战中,川军将士几乎全部战死沙场,仅2000余人撤退到湖北,后在枣宜会战中,川军再次成为主力,歼敌4万日军后有20余万川军士兵伤亡。
在出川的6名中将中,便有4名壮烈殉国,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团级军官基本全部在前线牺牲。
川军(包括西康省)在抗战中为全国提供最多人力的省份,在1938年-1945年,国民革命军中尚有战斗力的部队40%均为川军,实际战斗人员甚至超过了中央军。
而提供纯劳力的壮丁占了全国壮丁1/5以上,其阵亡将士亦居全国之冠。
川軍最為人所讚揚者,即為劉湘於1937年拜別四川鄉親,率領川军子弟徒步千里、出川抗日一去不复返的事蹟。
此後,在全國各大戰場都可見到川軍的參與,在抗战中阵亡的包括著名将领张自忠在内的12位国民革命军上将中,有3名为川军将领。
李家钰上将、王銘章上将、饒國華上将等人,均為川軍抗日救國、壯烈犧牲之典範。
1989年8月15日,成都市政府将塑像重塑于成都万年场。
注:此文中的川军仅指国民革命军中的四川籍将士,而并非真正意义的国民革命军四川地方军阀,抗战中从四川招募的士兵很多补充到了中央军等国民革命军主力军队中,而非国民革命军四川地方军阀
花了三天看完了这不历史题材片,从不知道川军的名号到了解川军精神,是我深深为之震撼,在数九寒天,一群目无军纪的四川人抱着一腔热血去山西打鬼子,怀着报国必死之心去收复失地,但他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这些杂牌军甚至装备还不如土八路,但他们咬牙前行,没武器,没服装,他们忍了,被当做炮灰他们忍了,但是他们不能忍受别人往川军身上抹黑。
我要认真了解这段历史,还他们真相。
台儿庄大捷,我们都知道,但滕州保卫战又有几个人知道呢,谁知道这是川军拼尽全体官兵换回来的战斗呢。
成者为王,败者寇,一将功成万骨枯,李宗仁长官台儿庄一战天下闻名,可谁又知道这其中有多少人牺牲呢,凭什么天下人只知道李宗仁却忘记了死去的千万战士。
为川军骄傲,为川军自豪,他们同样让我们佩服,我不想说他们是国民党的军队,因为国民党侮辱了川军,侮辱了这些为国捐躯的灵魂。
在这里我要去看看川军的历程。
这几年发现国共合作抗日的题材电视剧是越来越多了,其实在刚开始看《血战到底》的时候,我很是期待这部电视剧可不可以不要再有X路军掺和,失望!
还是看到了。
《血战到底》在黑龙江打的广告词说比《永不磨灭的番号》更震撼,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去做对比,《血战到底》虽然我现在只看到12集,但是我已经觉得和《番号》是不太一样,一个打游击战,一个打正面战场,场面不可比,当然都是抗日,能站上战场的都是爷们!
不过这两部电视剧已经比起《亮剑》,《雪豹》更真实,真震撼!
小日本也并非是一击即溃,要不我们干嘛还打了个8年?
看了百度一些剧透,和电视播放的不太一样,编剧做了一些改动,就是李德明的身世交代,可能编剧想体现是整个团体而非个人英雄主义,那我就不明白了,李德明还没有出征之前,杀猪不成被猪追着跑,后面是他舅舅还是他老豆的(反正也不要紧)开枪杀了那头可怜的猪。
可是后面李德明单刀入敌营杀了五个小日本,这么大的改变也那个了吧?
难道被炸弹一炸炸通了任督二脉么?
按照这个夜袭,李德明应该是身怀武艺啊,所以这个杀猪的情节是最大的硬伤!
导演想搞笑,搞过头了还!
赶在12点前匆匆写了这个帖子,纪念南京大屠杀74周年!!!
纪念在南京大屠杀逝去的34万同胞!
纪念我们英勇无畏的抗日先烈!
勿忘国耻!!!
16集 司令亲自带队探路明长官只能听懂2句日语(前几集交代1缴枪不杀2血战到底)日伪装敌人用日本话问他番号他竟然听懂了...坑人啊那个方琴我就不说了当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看看吧 {[慎重选片,珍惜生命]}
非常奇特的一部抗战剧,在北京卫视匆匆播了一轮就不见了但愿不是被禁了。
要是能在全国播一轮。
肯定火。
据说当年几十万川军背着竹篓、穿着草鞋、拿着破旧的土造步枪,匆匆忙忙北上抗日,没有交通工具、补给、卫生等后勤保障,甚至比八路还惨。
比起东方不败式的亮剑,以及那些抗日童话剧。
这部剧绝望得十分震撼,尤其是最后十几分钟,那种无望的黑暗让人如身临其境。
直面失败和惨痛,是一种勇气,也让我们更接近于真相,发现真相才有战胜现实的可能。
8.4分怎么来的?
剧情是用膝盖编的,拖沓冗长,堪比江湖剧了,硬生生插进一个女主,能把人看笑,群众演员不够或者预算不够就不要拍太多战争场面了,太局限性了,群众演员一出镜就笑,副导演不知干什么去了。
部分演员就是为了刻画个性而刻画表演的,脱离了生活,除了主题和个别演员的表演之外,其他的5分也不想给。
真不知这分数怎么来的。
首先是感觉,这里面的几个主角就是一群SB,特别是看到伏击日军少将那段,孙和让大刀队提前冲上去送死,美其名曰是看他们有没有杀鬼子的勇气......里面的几个主角,打仗一点战略战术都没有,无组织无纪律......好吧,我只能说,如果编剧就是想要塑造一种川军都是SB的形象,那他确实很成功......还有里面的剧情设计.....很多时候设计出来本来应该很感人的剧情,可我看了就是没有感动的欲望.....只觉得那些人都好做作....莫非是因为说的川普?
我觉得兴许直接说四川话效果还好点....非要整点川普....其次,战争场面上面,川军出川第一仗,协助晋绥军防守阵地的时候,刚到就遇到鬼子已经把阵地占领了,然后一群人呐喊着站成一排,一阵噼里啪啦,就把鬼子干掉了.....真TM要多假有多假.....站成那样不就是给小鬼子当活靶子么?
居然还一个都没有死.....这个BUG几乎在中国所有的战争片里面都有,已经被各种骂了,为什么这一个个导演都没有一点吸取教训的意思呢?
里面的各种炸药效果也很烂.....就这个也敢称大场面?
还自称有《血战太平洋》的特效处理团队,场面绝对震撼,呃,恕我眼拙,还真没有看出来.....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3.5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2024北影节第一站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