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崛起时

When We Rise

主演:盖·皮尔斯,玛丽-露易丝·帕克,瑞切尔·格里菲斯,奥斯汀·麦肯齐,卡丽·普雷斯顿,艾米莉· 斯凯格斯,迈克尔·肯尼斯·威廉姆斯,凯文·麦克哈尔,迪伦·沃尔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当我们崛起时》剧照

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2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3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4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5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6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3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4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5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6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7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8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9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20

《当我们崛起时》长篇影评

 1 ) 我充分感谢我活在一个我以为一切都本来如此的年代和家庭

我从来没有想过同性恋有什么问题,至少作为一个历史控,我知道这个东西跟人类社会一样的长久。

从打得希腊满地找牙的斯巴达国里面的战士首先要培养同性恋,这样打仗更有激情和忠诚度,到我们汉代的文帝有邓通等等,古今中外这个东西难道不是很平常么?

我隐隐滴知道为了他们战斗过,但是我不知道具体是为了啥,对不起,我太年轻太天真,我以为大家都跟我一样觉得同性恋就是普通的人类,我甚至曾经觉得不出轨你们不也能活得好好的嘛,搞毛呢?

直到我看了这个剧。

首先我要忏悔我是冲着英国帅哥跳水运动员Tom Daley的老公去看的,他是编剧和副制作人,Dustin Lance Black;其次是演Cleve的,无论是小还是老,演员都好帅,对,颜值即正义;三,主题曲太好听。

看了一半的我已经知道是我多么的肤浅。

除了帅哥,这个剧成功地让我想到我们这些社会大多数的直男直女,主流男主流女其实从来感受不到这个社会对同性恋的不平等,而让事情更糟的就是,他们的所思所想还要被硬性定义为错的。

我相信只有曾经直面不平等人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不平等。

如果这个剧对于全人类来说有什么共鸣。

如果我们把平等从一个人,或者一类人手上拿走,那我们拿走的是全人类的平等,因为如果这个社会,法律制度赋予了我们这种权利,那终有一天,我们的权利也会被拿走的。

所以我们要站起来,不是仅仅因为同性恋,而是为一切被这个社会夺取了平等机会的人。

我觉得编剧在这一点上非常的用心,Lance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细腻而不扭捏。

只有当一个个属于个体的,真是的,有血有肉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会有所感动,才会动容,才会理解,才会产生同理心,因为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类。

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仅仅是因为被标签为某一类人,就会被夺去工作,房屋,医疗。

或许你不喜欢同性恋,因可以是因为各种原因,觉得他们娘,觉得男同性恋特别的浪,女同性恋特别奇怪,个案不决定群体。

而且更重要的是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有一类人的性向跟我们不一样,就使他们收到不一样的对待。

 2 ) One struggle One fight.

错的不是同性恋组成的这个unnormal的家庭 而是社会给的unnormal的认知。

如果没人站出来去改变去反对 一切的一切都会循环往复 当社会认可了一件事之后 社会上生活的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才会把这看成是一种与男人和女人结婚生子一样normal的事情。

这就是战斗的意义。

小时候的抗争更像是童话 长大之后则更像又现实又残酷的纪录片 这一路上充满了波折与艰辛。

白发苍苍了才能说出的那句I do这也是抗争的意义。

又热血又感动。

我们生来如此 就要爱上本来的自己 而权力理应无关种族 无关性别 无关性向的属于 每一个人。

法庭那段几对同性伴侣做陈词蛮感动的 Whe i first met Sandy,I thought she might be the sparkliest person I ever met.Over time,our friendship grew deeper and deeper,and after a few years i thought'I might be falling in love with her."-Sandy why do you want to be married?-I want this for us. And I want chidren and our children's children.To feel like they can love who they love.And be treated fairly. -Can you tell this court your feelings for Jeffrey?-I found someone I knew I can dedicate the rest of my life to.And when you find someone that's not only your best friend,but your best advocate and supporter in life,it's natural next step to want to be married to that person.The word "marriage" has meaning.It symbolizes maybe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you make as an adult.

 3 ) 一股反政治正确潮流

其实这类题材看多了后,到这部剧的观感就比较一般了。

但是这一串故事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意义交织在这里,足以给它加满到五颗星。

不仅比较完整地讲述了性少数的平权进程,更包含了多个不同弱势群体的斗争历史。

这些人奋斗过的地方,是自由派眼中全世界民主自由的灯塔,Trump眼中的乌烟瘴气,以及被以反政治正确为潮流的人黑成翔的白左大本营……这个潮流感觉主要就是在Trump上台后愈演愈烈的,或许是因为人们对民主党的反思过了头,就转而又极端地憎恶起曾经的正确。。。

陈寅恪先生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看来真是每个时代的人都要永远谨记和不断学习的。

Anyway希望这类反政治正确人士在学习了公民常识、了解了言论自由是什么、曾经的恶性制度是怎样被废除、今天公民的诸多权利是怎样争取得来、以及少数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之后,再谈今天的“正确”是否越了界。

最近两年美国的政治环境越来越不友善了,而中国……哎。

这几年谁都能感受到的变化真的不用多说了。

只愿有更多人的公民意识能够觉醒,这样one struggle one fight便不是梦幻。

 4 ) 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做什么?

寒假的最后几天本来是打算了解下美国史专门史里面的女性史以防春学期上课又不知所措,结果剑走偏锋看到这个剧就一直坚持看了下来。

虽然也涉及到一小部分女性的平权问题,但是主题是更多涉及到同性平权。

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过态度,以至于有了“污名化”的倾向,但是我认为视野可以放开一些,不仅仅是LGBTQ平权的问题,而是这一代年轻人的思考与选择的问题,是社会的价值与道德的问题。

霍布斯鲍姆把掐头去尾的二十世纪称作「极端的年代」,从整体格局的政治意义上确实如霍氏所言,但是我一直坚持把二十世纪的称为「激情的年代」。

看二十世纪的史料时,常常为那一代人的无限激情而感到血脉喷张:无论是西班牙内战期间的国际纵队,还是五月风暴街头的学生,亦或是本片所反映的各类群体的平权运动。

世界曾经年轻过,而如今这一种年轻或许已经不再,大约是已经迈入暮年或许是暂时被冻结了吧。

也许有人会说,荷尔蒙分泌过旺的年轻人的冲动与意气用事往往带来的是破坏与废墟,但是对于激情的遏制往往也就意味着社会进步的遥遥无期——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带来的批评使得太多人畏手畏脚,只能把内心的渴望与呼声压抑到心底,同时喝喝咖啡撸撸猫强做镇定。

我们这一代人应当像Cleve一样反问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当然,并不是鼓吹战争或者是群体性暴力事件,而是应当达成一种思考,我们这一代人能过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一些什么?

不错,我们沉迷与技术的改良与发明,在正统的理论的逻辑下,技术的改良与发明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确实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以前认为其最大的负面作用大约就是增强社会的控制罢了,后来认识到当感官完全得到满足时我们也许不再会思考道德的进步与价值的彰显。

以前总以为技术带来的变化是从「1984」到「美丽新世界」,而今看来两者恐怕是已经重叠在一起——既是天罗地网,又是娱乐至死。

正如Cleve朋友们,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什么不公平与被歧视,只有自己的舒适才是最终的舒适;退一步,大不了跑到欧洲远离这是非之地。

我们这一代人难道就如此无能吗?

也许我们早已失去世界曾经年轻时的那些理想,但是我依然充满期待——当太阳携带者那些理想最终离我们远去的时候,能够再一次在这片沧桑的土地上洒下一篇余辉,不求多大的亮度,至少给冰冷的心以温暖。

「What's it like to be par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in this country that has no purpose?What are you gonna do about it?」我们应当对得起前贤,对得起后生。

 5 ) we can do more things

what is it like to be par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in this country that has no purpose.And what are you do about it?我感受到了使命感,作为新的一代,我们应该做得更多。

我们这一代人缺乏信仰,缺乏目标,缺乏动力,我们仿佛只局限在个人利益的小圈子中。

这个世界还不美好,我们要做的其实还有很多,我们有这个责任去做更多事,而不是安于前辈们为我们创造的基本生活权利。

我从when we rise中学到了很多,比如我们想做一些事情必须要有权力,所以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让自己获得拥有美好生活的权利。

(表白编剧😄)

 6 ) 还没看,但看到短评有些感触

想看“当我们崛起时”,想找个好时间,好好的看一看。

看到最热的一条短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某群人就把坚定地反政治正确当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政治正确”。

仇视女权主义,痛恨LGBTQIA,歧视有色人种,尽管他们自己也是有色人种但在他们眼中自己就是万能精神白人直男,并拒绝接受甚至拒绝了解一丝他们所谓的“政治正确”所追求的平等,平等!!!shame on u,u madafaka!!!”感触颇深!

说的太好了!!!

什么时候政治正确变成错的了?

谈论女权,平权也变的畏手畏脚的?

某些人本身就是被别人歧视的一环,继续歧视比自己更弱势的人群,倘若这些弱势人群胆敢为自己争取一点应得的权利,便被讥讽为政治正确。

要挣脱出那条歧视链,就得花双倍的力气!

发出双倍的声音!

就像一颗沿着斜坡轰隆向下滚动的巨石,如果你面对它什么都不做,那么你就会被碾死;如果你只甘于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声音,乞求别人对你的一点点的认同,这就相当于螳臂当车,你还是会被碾死;必须花双倍的力气,发出双倍的声音,才能不让巨石滚得越来越快,必须抗争,才能让它减慢,甚至停止。

 7 ) 跨度持久的斗争

曾经在朋友的比赛资料上看到“石墙酒吧”的故事,那时候也单单以为这只是个故事,却不曾想拉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那时憧憬着大洋彼岸那个同性可以结婚的国度,好像在那里,所有人都可以卸下面具做自己。

When We Rise阐述了从stonewall开始,各类群体的挣扎,直到2015年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斗争与影响。

本来想在这里加上一个词,“结局”,但这场斗争没有结局,它仍在进行,仍然压着许多人活在阴影里。

这部剧的主线聚焦于LGBTQ+群体,同时还有妇女、黑人、黄种人等等在某种权力之下的“少数群体”,他们一度被时代的洪流边缘化,权利无法得以实现,生活也拮据难捱。

时至今日这些人的正常生活也时常被抑制,只因他们“born this way”,就要受到不公的对待。

剧中的人物们都是“斗士”,为了自己的权利而斗争,为了能向所爱之人说出那句“I do”而斗争,为了能和所有“正常的”异性恋一样能携手站在蓝天下。

我时常会在观看时想到当下的我,想到我们身处的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少数群体受到偏见和不公的对待?

还有多少藏在阴影里的他们不敢接近阳光?

而我们却未曾能改变这些事实,因为有些偏见是埋在血脉里的,深藏在传统文化的糟粕,藏在宗教文化的刻板,藏在人心的险恶。

我们习惯于从众,以至于难以挺身而出说些不一样的话、做些不一样的事,因为那样你就会被认作异类,受千万人的冷眼相待。

我还记得初中时情窦初开,那时深刻地喜欢上了一个学长,他的白衬衫和他的气味无一不让我心跳加速。

后来当我对这段感情感到困惑时,当我告诉母亲时(也即一场不完善的“出柜”),她表示会支持我,而后转头告诉我的父亲,后者以《圣经》的文段告诉我这样的感情是不被上天所认可的。

我深感遗憾、难过、不解。

还好我未曾受到一些折磨和所谓的“矫正治疗”,我也很庆幸。

时至今日当我深刻的认定自己所爱的人将与自己同性时,我的家人仍在旁敲侧击地希望我有个女朋友,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也不可能为了我家人的愿望和默许而葬送无辜的女孩的幸福。

我仍不敢想象未来,当我把我的爱人带到他们面前时,他们会是什么反应。

愤怒?

平静?

难过?

开心?

…我好想看了一部大洋彼岸人们的斗争史,又好像在看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8 ) 存在,为何不承认?

影片的最后,看到Roma, Diana, Cleve, Ken四个人拥抱在一起看着同性婚姻合法化,看着早该如此的人终于获得了应有的权利和自由,感触良多。

这也是整部影片里,Roma的的情绪波动最大的一次, 也是坚强了很多年的Cleve久违的眼泪。

可惜, Ken的Richard看不到这一切了,Cleve也子然一身,但是,能预见的是,未来会有很多很多光照进来。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勇敢的先驱者用自己的青春为后来者铺就坦途,用自己的心照亮前路,从69年的石墙暴动到15年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四十几年,这条路真的是不好走,也曾一度再次被更黑的黑暗笼罩,哈维被暗杀,艾滋病发生。

他们太勇敢了,敢直面社会的不包容和不接受,敢于直接去冲撞所谓的传统,敢于在敌意中coming out,敢于承认并说出who I am。

LGBTQ群体本就存在,从古至今,从人类成为人类开始,但是为何,对于某些人来说,承认存在,竟然如此困难?

我们可以去拥抱不同民族,可以去关爱先天残疾的人,我们甚至去保护不属于人类的其他物种,但是,为何可以漠视不同性向或不同性别认知的人,比反对更可怕的,是假装不存在。

我们保护着我们身为人的权利,但是当这些用在同性恋群体上,人可以丧失基本的逻辑,之前深圳的那次职场强奸案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明明人家女孩子只喜欢女孩子,禽兽却可以用两厢情愿这个托词来辩护。

在同性伴侣报警的时候,面对同性恋这个身份,警察所表现的天然的歧视和抵触,正义的代言人如果都带着有色眼镜,那正义该由谁来维护?

除了学校这个象牙塔,还有一些包容度高的群体中,大部分国人谈起同性恋更多是一种不理解,不接受,尤其是老年人那一辈,而一旦有人表明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更多是尴尬的噤若寒蝉。

“徐徐图之, 徐徐图之”这是面对无视的最好的托词,好像全中国就李银河一个人急着要同性婚姻合法化一样,而一个原为老年人提出的意向监护人政策竟然让LGBT群体受宠若惊。

每次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得出的结论就是,只能等自然的更替了,只能等,等到民众自然开化,等到我们这一辈人或下一辈掌握话语权,好像主动一点的事情就是在破坏社会稳定,好像社会脆弱得经不起一点点思想冲击,其实也不是经不起,是,没必要,不值得为这么一群已经边缘 了这么久的人冒风险。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我们还有更多更伟大的目标等着我们完成,我们需要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于是,社会不能割裂,不能动荡,意识形态要牢牢把握,那其他有违传统的,更无法僭越。

当然,这一切我都能理解,所以也只是在这个没人看的小地方写写自己的日记发发牢骚。

现在的我不成熟得像个愤青,我自己都能感觉到自己的那种戾气,用自己那空空如也的脑袋在那口诛笔伐可能错也可能没错的事情。

提醒以后的自己一句,现实的我没那么过激,就是文字这东西我一向驾驭不住,越写越激动了而已,现实中还是个温良恭俭让的新时代好大学生,优秀的干饭人。

饿了,看文献去,然后干饭!

 9 ) 崛起的钟声也为我们而鸣

影片一开头的一句话就直击重点:“你什么时候得知你得站起来反抗”,“听到召唤的人不止是我,是我们所有人”。

影片的整体内容与之前几部反映同志平权斗争的电影,如《米尔克》、《平常心》并无大的不同。

都是在诉说如何在一步步的斗争中,获取原本应有的同志群体权益。

但与另外几部不同点在于,虽然是有三个主角的经历作为主线,但整体电影的叙事更有种纪录片的感觉。

从1971年越战时期,一直讲到了最后美国最高法院否决8号提案,认定同志群体的婚姻权力。

时间跨度不可谓不大,中间除了讲述三位主角的奋斗和挣扎历程,更是谈到了种种同志运动的过程。

例如同性恋在心理学中定位的变化,从最开始的电击甚至脑百叶手术矫正,到最后的去污名化。

有趣的是主角的父亲也是一名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从最开始坚持对主角的矫正治疗态度到最后的理解与支持,这或许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出柜之后父母所表达的态度与态度的变化。

中间一段电影也谈到了艾滋病对于同志运动的巨大影响,在同志权益有所起势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一个打击。

如何来应对,如何在扑面而来的脏水中不仅向政府抗议,加速药物的研发,争取自己的生命,同时还要保存之前斗争的成果。

这个部分对我启示很多,对于我们这一代,看似很幸运,出生在一个同志身份已不再是疾病的时代。

但这些种种,都是之前的前辈用很多东西争取而来的,如果再来一次艾滋,或是特朗普、普京之类的领导掀起的媒体对同志群体的诋毁,那这一切是否又会付之东流。

我们能否站起来,rise up。

看完电影后我也一直在拷问自己。

When the time comes ,can we rise up?

 10 ) W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change the world,even we don't know what to do

.在两个星期前的周末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看这部剧,看完之后感触良多,一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写一些什么,谈一谈自己对这部片的感受和自己的一些对LGBT群体的认识和看法。

文章可能略有跑题,诸位见谅。

先说一说这部剧,剧情要说简单挺简单,几条线都比较清晰,主要讲述了在LGBT群体平权的斗争中几位突出人物的生活经历。

比较中肯的说吧,整部剧好听点说,短小精悍,在为数不多的几集中把整个LGBT几十年的抗争史比较完整的叙述出来了,还分了四条线去叙述。

但是这难免会出现剧情过于粗略的问题,分支太多切换就略显混乱,再加上就这么几集,时间跨度一下子几十年,一集一集都是近十年的跨度,未免太快太粗糙了吧......剧中也只是选择性的摘取了比较有意义的几件事加以记录,而对事情具体背景如果没有了解的话可能看的不是太懂(我看这部剧的时候有几个地方要专门百度一下看看事情发生的背景),以上也是很多人对整部剧批评的原因吧。

不过看一部剧我还是希望从好的地方出发加以评价的。

整部剧选择的几件事或是几个时间点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我们中国人对美国相关事件历史不懂也不意味着美国群众们不了解这段历史啊...因此跨度大和剧情的混乱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我希望我们更多探讨的是我们能从这部剧中看到什么,学到什么。

我觉得这也就要联系实际来谈了。

首先,LGBT想要平权,真真正正需要斗争。

或者说,任何争取权利的人们都需要为自己的权力斗争。

当然我这里的斗争并不一定仅只激进的游行示威这种,毕竟我国对游行是有非常严格的控制的。

而是说我们要发出声音而不是沉默,不是等待群体之外的人主动给予我们权利,自己的权利要自己去争取不是吗,沉默只能换来忽视而绝不会得到权利。

而我作为LGBT群体的一部分,深知这一点有多么困难。

说实话身边同性恋者感觉真的不少,以我的Gay达扫描我基本能确定的就有五六个,很多研究也说同性恋的概率在百分之五左右。

不真正站出来为我们平权,真正敢承认自己身份的有几个?

我并不是站在上帝视角看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谴责的意思,作为一个Gay我深知出柜真的不容易,所以在此我只是说,希望我们一起,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告诉这个世界我们只是性取向不同而已,其他地方和正常人毫无区别,从而为我们这个群体发声,为自己的权利努力争取。

剧中Cleeve、Roma等人为了平权奋斗了几十年,从青葱年华步入中年甚至进入老年,而他们还在努力着,所以看完整个剧我真的很感动,也很钦佩这些人。

现在有很多人说,同性恋们得寸进尺,说社会对同性恋已经很宽容了,他们还总是要求平权啊,总是游行啊什么的,总是拿这个来说事儿,不嫌烦吗,真是没事儿找事儿。

可是我想说,社会的宽容是一方面,但社会再宽容,同性恋不还是不享有和异性恋一样的权利吗?

我们还是不能结婚,不能继承爱人的遗产,不能在重大事项中替自己的另一半做决定!

也正因为不平等我们才去努力争取啊!

这里我想引用《skam》里面Eskild说的话:“关于那些你不想与之有任何瓜葛的人,我要告诉你一件事,Isak,那些穿紧身衣、涂睫毛膏,勇于出去为自己的权益斗争的人,是那些这些年来即便被恐吓着、被憎恶着也一直站出来声明自己立场的人。

他们有的甚至被殴打、被杀害,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们想要标新立异,而是宁愿死也不愿隐藏真实的自己。

Isak,站在这样一个全然不同的、大多数人不能理解的层面上,是很需要勇气的。

我...我相信,在你为自己战斗过之前,在你用勇气为做真实的自己站起来之前,你最好注意以下把自己置于同志权益之上这一点。

”当初看到这里的时候跟我的印象就很深,看完这部剧之后,我对这些敢于站出来维护自己权益的人更加的钦佩,所以那些说同性恋作的人,和那些只在地下偷偷活动不愿站出来还鄙视那些站出来维护权益的同性恋,希望你们能改变你们的想法,反正作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只对很信任的朋友出柜的我,对这些人真的真的只有钦佩和感谢。

崛起、站出来,真的是需要发自内心的勇气和无畏的,至少现在的我还没有这种力量。

另外这部剧让我看到,即使在美国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开放,甚至可以说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保守很多。

剧中Cleeve他们为自己权利斗争了那么多年,各种主流发言人士的攻击,各种专家学者的批评,充分显示了美国社会保守的一面。

最后由联邦法院审判宣布《联邦婚姻保护法》(DOMA)是否违宪,连Cleeve自己都觉得他们的做法过于激进,认为若不成功将会对他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但是最后还是成功了。

所以我觉得,如果在美国社会内部做一个普查,估计会有一半左右的人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所以美国LGBT平权也不是在大多数或是绝大多数美国人的支持和统一之下才推动形成的。

由此我又联想到我们社会,有人主张我们要渐渐转变,等到社会普遍都接受同性婚姻的情况下中国才可能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

我想跟他们说,我觉得社会主流的广泛认同在5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那么我们怎么办?

等到我们老死了我们的权利还没有的得到保障。

黑人运动得到美国社会主流的广泛支持了?

恐怕不见得吧,我觉得只得到了黑人支持而已,那你让黑人朋友再等等,等到白人主导的主流社会广泛认同他们的时候再平权?

你不是在说笑吗。

有一些短评又说这是政治正确。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看到黑人、看到同性恋、看到女子平权之类题材的作品就说是政治正确?

我觉得真因为你们的观念中时时都出现这个词,时时都带着有色眼睛看这些影视作品才会使你们只看到政治正确而看不到影片背后的闪光之处。

那一步电影是不是要全白人、全异性恋、全男权才不是为政治正确拍摄而是一部正常的电影?

影视作品只是相对真实的反映了现实而已,正是因为社会中这些所谓的“政治正确”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才被不能上了荧幕,所以总拿政治正确说事儿的,请你们的目光宽广些吧。

自己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很多是自己看完剧后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的一些感想,反而和本剧关联不大,略有跑题了,不过都是自己看完之后的感悟与思考,希望各位见谅。

《当我们崛起时》短评

看不进去,一开始就像纪录片

4分钟前
  • 赵旭丹
  • 较差

被铺天盖地所谓“卖腐”文化蒙蔽的我们这一代,很容易便忽略了在少数族群中埋伏着的真正危机。在不同的维度中,你总有机会落入少数派的分类,到时候,你期待谁来为你而战呢?

6分钟前
  • dee
  • 力荐

C

11分钟前
  • Benoit Blanc
  • 还行

艺术手法不能接受。平权主题永远是讨人喜欢的,但是导演就有办法拍的让你看不下去。weak。太weak了。弱势群体的抗争希望能有阳性力量一点,即使是不流血的抗争,也请不要拍的gay里gay气的像记录一群软弱待宰的羔羊。

14分钟前
  • Vlasta
  • 较差

One struggle.One fight.

15分钟前
  • 五加皮
  • 力荐

历史重现

18分钟前
  • Augusto
  • 力荐

已弃

19分钟前
  • 不能再熬夜了
  • 还行

比较会调动情绪 但是感觉节奏把握得不太好… Parker太美了 不娶何撩

24分钟前
  • 偷窃厕纸大师
  • 还行

别动不动就拿政治正确说事,有时候,并不是政治而是道德或人性的问题,譬如南北战争。看得心都在颤抖,面对一个指鹿为马的黑话世界,面对那些用无知武装无赖行径的嘴脸,需要多大的勇气,去承受并抗争如此残忍的暴行。

27分钟前
  • bohegao
  • 力荐

那些一起陪伴着走过来的老友,好喜欢克里夫17岁时那个大家都是仙女的时代。年轻版的Roma是金龟子姐姐吗。

32分钟前
  • Josh
  • 还行

有人在事业巅峰时期出柜,有人为素不相识的人奔走,有人在严苛的时代直言,有人在硝烟的战场停留。你笑着说这些人好傻啊,可他们难道就不知道代价和后果是什么吗?当你在嘲笑他们的时候,他们在为你战斗。

33分钟前
  • 人五_
  • 力荐

哭到停不下来

34分钟前
  • 不喜欢水果蛋糕
  • 力荐

克里夫真的太不容易了,我们也需要向他这样的斗士

38分钟前
  • 为了下一次浪迹
  • 力荐

豆瓣偏爱的题材,但艺术上非常刻板无聊。

41分钟前
  • 荞麦
  • 很差

夜里长出鸡鸡,早上自行切掉,若无其事生活,晚上回家沉默,这都是我们。

45分钟前
  • 琅琊王
  • 力荐

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46分钟前
  • RainbowCannon
  • 力荐

  美国公共电视网ABC于日前正式购得,讲述同志权益斗争的八小时迷你剧《当我们崛起》(When We Rise,暂译)。美国大导格斯·范·桑特将执导该剧两小时时长的首播集,《米尔克》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则撰写本片剧本,这也是两人时隔8年后的再度合作。该剧目前已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49分钟前
  • 可爱多
  • 还行

我反政治正确,反的不是政治正确本身,反的是黑人、少数族裔用这个挡箭牌来挡住一切对他们的客观批评,反的是只要有这个有了这个名号,一切烂片都可以镀上一层金!我就问你,这部剧除了像希特勒一样煽动以外,到底有何用?!单凭这点,一星都不想给!

50分钟前
  • 儒雅的阿刘哥
  • 很差

It's not about history, it's about now; it's not about them, it's about us.

52分钟前
  • Cosine 万一
  • 推荐

嗯嗯

55分钟前
  • 叶zsunshin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