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琢磨裁员名单的时候,HR心里有一条红线:不碰大腕。
大腕标准,参考《大腕》。
1.死了都能卖大钱的主儿,绝对,大腕。
(泰勒)一名员工,他的名字放在公司简介里,公司就能赚大钱,这就是大腕。
2.弄死他,亏大钱的主儿,绝对,大腕。
(尤优)一名员工,绝对骨干,在招聘不到120%能接替他工作的人选前,你敢骂他,你都是被裁的下场。
他的心情,都能影响收入,影响股价。
3.身上有“标签”的人,这个标签还是“宠爱”,绝对,大腕。
(露茜)在老板心里的,老板标注“有感情”的员工,多刺头,多操蛋,多鸡贼,你都装没看见。
有钱,任性,不养小三,养刺头,这样的老板是心胸宽广能成大事的,你把“老板的态度”当成“湿垃圾”,傻啊?
《大腕》里,真正被玩儿成神经病的,是,王小柱。
一个HR+Sales+BD+Team Leader,付出最多、最大、最苦的一名员工,被三个大腕,玩疯了。
HR能不警惕吗?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
自己死,还是,弄死大腕先?
2选1,HR不会犹豫。
连微博上,都普及美国劳动法单词了,什么样的腕儿,也比不上“自己的工资”大。
Just Do it ASAP.As Soon As possible。
备注:疫情对美国的就业市场冲击很大,裁员的新闻此起彼伏,有三个裁员相关的单词,区别如下:1)Furlough,停薪留职,不发工资,保留保险等福利;2)layoff ,通常是暂时裁员,有可能根据公司业务需要重新召回来工作;3)Reduction in Force -RIF,一般用于永久性裁员。
#美国劳动法# 备注:搜狗,王小川,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广告片。
《大腕》Big Shot's Funeral (2001)
这部电影的讽刺桥段在往后的时间里应验,一遍遍检验着它的前瞻性。
在流量的时代里,一切皆可消费,一切皆可变现。
有人说恰饭不可耻,他们把情感当成商品出售,生活就是真人秀的舞台,观众想看什么他们就投喂什么。
有人以身入局,真亦假时假亦真,道德感比较高,却也不如前者坦率。
在这场闹剧中,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他们都身不由己,参与其中
#五色电影#《大腕》20221109冯小刚2001年的喜剧电影,依旧是冯氏贺岁片的讽刺和滑稽,写实又好笑,20多年后再看仍然经典。
夸张中有真情,讽刺得一针见血。
全程看下来,就是哈哈哈,还有辛辣味儿满满的荒诞。
说说二十多年前电影出现的业已成为大腕儿的演员们,葛优当年还是板寸络腮胡的打扮,很潮,比后来的光头多了几份硬朗和帅气,大爷当年也是酷酷的热血青年哟;英达当年还没这么胖,虽然已经油腻,但还算白净,不像现在这么邋遢;关之琳则是满脸胶原蛋白的女神范儿,40岁的当年优雅美丽娇俏又有性格,是和喜剧剧情相当搭的清流。
配角的出场也是出彩到过目不忘,尤其是李诚儒的那段怼脸直拍,比现在的网红更起范儿。
冯小刚是编剧之一,也是导演,把讽刺喜剧的幽默给玩儿得明明白白。
葛优的喜剧风格则是和冯氏喜剧融为一体,像是给葛优的量身定制,在冯小刚一系列贺岁片中都是葛优个人风格的沿袭,人设立稳,显得特别真实。
再说说电影中的广告剧情,原来是有真有假,甚至以真乱假,看影片结尾字幕中的赞助商,竟然是剧情中的几家显名字的公司,国内外雨露均沾,中-南-海 烟 卷儿 妥妥地刷了一波存在感。
五色电影,五彩人生!
泰勒停止了自己的创作,他知道,想不清楚拍出来的东西都是垃圾。
合作者却不明就里,为了自己的money说只要挂着泰勒的名字就可以。
拜佛,葛优关于境界解释的那段,解释到了心坎里,何为境界?
境界就是眼界,佛可以看到无限远。
葛优为泰勒举办的葬礼出于真诚却在商业的泥潭里越陷越远,恰是现今中国影视界的一种隐喻。
为泰勒安排着装那段令人捧腹,由运动衣到西装,鞋子,洗发水,太阳镜,隐形眼镜,茶叶……在荒谬的路上越走越远。
甚至傅彪为泰勒哭丧“我们中国演艺圈集体补过钙了……”那段更是出乎人意料。
醒来的泰勒却把这段闹剧当成一部剧看,当一切水落石出的时候,入戏过深的王小柱却早已深陷其中“真疯了。
”皆大欢喜的结局冯小刚已经无所谓,他已经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我只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外人别想左右我。
不落俗套,剑走偏锋,哈哈一笑的同时映射了太多。
应该是,哪里需要……就变成哪里人。
广告做的大,假的也成了真的了。
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冯黑太多,我来做冯吹。
《大腕》:冯小刚最被低估的电影,一部很电影的电影,也是去王朔化去刘震云化的一次重要探索,除了黑色幽默、辛辣讽刺、无瑕疵的台词,最让我兴奋的点也是最少人提及的,就是片子戏中戏中戏中戏的三层循环式嵌套效果,至今在中国电影里都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这种效果是怎么产生的呢,一切的起点都要从片尾开始。
当泰勒一声“咔”喊出,已经精神失常的葛优走到摄影机后时,观众恍然大悟,原来之前所有都是泰勒拍的戏,那么这部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这就有意思了,片中并没有明确展示出泰勒这部戏是从何时开拍的,你从几个时间点认为都合理: 1、当精神病院的镜头开始时,也就是字幕打出“几个月后”,接着是葛优打乒乓球的镜头。
这里可以认为是几个月后泰勒开始拍“泰勒的葬礼”这部戏了,是以之前发生的那些故事来拍摄的。
;2、当这部电影的序结束,走完片头字幕然后大门打开。
3、从整部电影第一个镜头开始。
电影的序中,关之琳对葛优说“别紧张,我们不是来找你演戏的”,但最后葛优却成了主角,很有意思。
这三种可以算作划分痕迹,其实更严格地讲,影片可以从任何剪辑点之后开始算是泰勒拍的戏都成立,很好玩。
第一层,我们所有观众;第二层,电影中在拍摄“泰勒的葬礼”这部戏的人们;第三层:电影“泰勒的葬礼”;第四层:影片开头泰勒在拍的《末代皇帝》;第五层:“泰勒的葬礼”中对现实世界的所有讽刺和笑点,比如提及的人物、电影、歌曲、广告以及所有梗等等。
这一层其实也就是我们观众的世界,那么也就跟第一层是重叠的同一时空。
第四层又是游离于其他四层的一个特殊的世界。
所以我把它叫做戏中戏中戏中戏的三层循环式嵌套效果,其间观影体验美妙无比,让观众无时无刻不间离又无时无刻不入戏。
电影始末,大门一开一合,开的是粉墨登场,合的大戏落幕,开之后和合之前都是电影人在拍电影,开的是人之生,合的是人之死,生的阿哥更迭死的导演,非常之可乐,人间电影,电影人间,这才是拍给电影的电影,这才是拍给人间的电影。
这戏在当年,顶多就算一部有点平庸的超现实的,脱离实际的,把很多事情都放大化了。
算是搞笑的喜剧电影吧。
但放在现在,却他吗是部神作啊,电影中的剧情,当年没人敢那么作,算是非常超前的未来化的电影。
但架不住,这电影里的各种剧情,在这二十多年中,大部分变成了现实。
而且有的比电影剧情都离谱,特别是最后疯人院里的那一段,各种圈钱高招。
现实中不仅仅都实现了,还比电影剧情更离谱。
这他吗的,一部当年一部超现实派电影,现在却是实实在在的变成了现实。
变成了我们过的日子。
也不知道这部,主题是讽刺电影,是真神预言,还是当年导演,编剧,把人性,社会的发展看得太透了,一眼看穿二十年。
荒诞虽然具有讽刺效果,但常常伴随着失控的危险,适合的文体应当是二十字的段子到两千字的微型小说,适合的影像也至多是影片的某一片段到微电影之间。
行为的结果可以荒唐,故事的形式可以荒诞,设定可以荒诞,但是推动情节的动机总归需要合理,《动物庄园》也不失为一个好看的故事。
一旦缺失合理动机,滑向纯粹的闹剧,一部作品也就就此失败。
即便是星爷,无厘头能够贯穿的始终也就是段子,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的还归于角色的诉求,再好笑你也不能忍受一百二十分钟的影片仅仅由如花挖鼻子和四大才子走T台构成。
因为荒诞而失败的例子太多太多,一味追求而导致的意料之中和情理之外很难不让人愤慨。
香港的烂片除恐怖片外一大半可以归结于此。
在荒诞的过程中,作者能够表达价值观或者塑造人物情感的空间都很有限(本片中我一直就没明白优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而针对盗版的那一段简直就是导演抛弃影片的直接暴力表述),在星爷的电影中,该煽情的地方一定不荒诞,荒诞的地方从来也不曾试图去煽情。
在这种意义上说,荒诞本身是一种更需要高级叙事技巧和作者自控能力的表现形式,要收一定要守得住。
纵使余华这样的高手,《兄弟》下部也是失控到一塌糊涂。
如前所述,由于荒诞本身挤压了作者对情感和价值观的表达空间,导致荒诞的最终成品虽然有时讨巧,却终难以成为经典,加上荒诞情节本身的高设计难度,可谓吃力不讨好。
文青们推崇备至的两杆大烟枪,在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上,终究也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一般影片,更悲伤的是,除了故事,这部电影还什么都没剩下。
回到《大腕》,本片一路失控,基本啥都没剩下,最后十来分钟的段子合辑碾压前面的八十分钟,多年过去,段子合辑终成经典。
本片故事本身被遗忘在角落。
这也是它可以预见的命运。
最近重新看了遍冯小刚导演的《大腕》,突然意识到这部电影放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简直就是神作。
电影中原本只是作为玩笑包袱的点但在现在社会已经完全成为现实了。
原本应该看着这些荒诞不经的事情觉得可笑,而现在却根本笑不出来了。
可以说,这部拍摄于2001年的电影,在世纪之初就完美而准确地预告了现如今整个社会的样子。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冯小刚真的是想象力丰富,正如电影中国际大导演泰勒对葛优饰演的失业摄影师尤优所说的:你就是个天才。
那时候的冯小刚导演,接二连三地推出贺岁电影,每一部都让人晓得人仰马翻。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这些经典之作,同样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导演和编剧,搭配着几个非常有特色的演员,才成就这些经典之作。
电影《大腕》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国际大导演泰勒前来中国,希望重拍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
同时制片方希望把这位国际大导演在中国的工作过程也拍摄下来,作为纪录片。
所以聘请了从电影厂下岗的摄影师尤优担任这个职位。
在拍摄过程中,泰勒却遇到了困境,不知道该如何拍摄。
在他看来,贝托鲁奇版的《末代皇帝》拍出来的是西方人喜欢看到的中国的样子,而不是事情本来的样子。
他希望能够打破现代人的固执和偏见,真正展示中国人眼中的末代皇帝。
所以当他问起尤优对皇帝的一生是不是悲剧的时候,典型小市民的尤优直接回答:不是,皇帝有很多女人,一天换一个,全是朝廷养着,不是悲剧;而我只有一个女人,还离婚了,我才是悲剧。
简单直接,或许这才是中国小老百姓对皇帝真正的看法。
皇帝他老人家锦衣玉食,后宫三千,一生遭遇再惨也不能是悲剧;生活在温饱问题的警戒线上的我们可能才是悲剧。
尤优在电影中就是所有中国小老百姓的代表,下岗、离婚、没钱、唯利是图却又讲究道义;而泰勒正是代表着当时西方人对中国态度的转变,重拍《末代皇帝》,正是希望能够修正过去对中国的印象。
随着泰勒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之中,电影公司处于利益考虑用其他不知名导演来代替他完成工作,最后依旧署名泰勒。
一气之下的他,直接昏死过去,并在临死之前交代尤优给他一个“喜剧葬礼”。
这个想法来源于他们的一次对话,尤优告诉他在中国年龄过了70岁的老人死去之后,人民称之为“喜丧”,亲朋好友并不会过分伤心,反而举杯相庆。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泰勒理解成一个“喜剧的葬礼”。
担此大任的尤优找到了多年老同学,现在正在从事大型活动策划行业的王小柱。
两个有着无限奇思妙想的两个人开始策划这位国际大导演的葬礼。
这里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小插曲,本该是个二流子的王小柱在第一次见到泰勒的私人秘书时,却表现得非常正式,西装革履谈吐高贵,颇像国家接待外宾的仪式,连会谈的场地都和新闻联播里看到的一样。
终于从场地到活动,从出场嘉宾和演出人员都一一策划好,他们却发现泰勒根本没有钱用来办这次葬礼。
骑虎难下的两个人只能亲自到处拉赞助去,却吃力不讨好。
尤优灵机一动,自己拉赞助倒不如让赞助商直接找自己,所以他决定全球直播泰勒的葬礼并把葬礼的植入广告卖出去。
果然,全世界所有公司都开始竞标这位国际大导演的葬礼上的广告,各个出价不菲。
最后竟演变成以这个葬礼赚钱的程度,泰勒的尸体要穿着一身“标驴”运动装,带着“梅地亚”手表,“杜十娘”纯金项链,左脚穿着“标驴”运动鞋,右脚穿着“铁东尼”皮鞋,带着“杀手牌”太阳镜,并且要露出“硕士伦”隐形眼镜,嘴含“大清神茶”一包,还要躺着一套名牌实木家具上。
这里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片段。
在竞价拍卖广告时,有一家盗版DVD播放机生产商高价拍得一个广告位,尤优却当场表示竞价无效,因为他们是盗版企业。
一怒之下的尤优直接把这个广告做成“打击盗版,支持正版”的公益广告。
尤优说:用葬礼赚钱,那是出卖自己;用盗版赚钱,那是出卖别人。
终于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等着在医院中昏迷不醒的泰勒死了,可这时的泰勒却醒过来了。
这场闹剧没了主角自然不了了之,而尤优和王小柱却因为害怕赞助商追债成精神病人。
这家精神病院住着无数个有着“宏大商业计划”的“商人”,分分钟上下几千万。
2亿7000万的音像行业,拿钱砸的网站套现,“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高级房地产公寓开发,这些在当年可能听起来都是笑话,也只有精神病院中的“疯子”才敢说的话,到如今都已经一一变成现实了。
现在看来最搞笑的就是张涵予饰演的“疯子”说的那句:想靠电子商务挣钱,全都是糊涂蛋。
马爸爸打脸就问你疼不疼。
当然他所说的拿钱砸网站吸引点击量然后立马套现的方法也让无数人发家致富了。
还有那个4000美金一平的高级公寓 ,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笑话。
现如今,普通公寓都要4000美金了,更何况高级公寓甚至别墅。
所以现在再看这一段的时候,总感觉当年冯小刚要按照电影中所说的去经商,搞不好早成了大富豪了,还在这拍电影?
当然,冯导后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借鉴这部电影。
电影中,在葬礼上植入广告,只要客户给钱,什么都可以。
所以冯导在《非诚勿扰2》中也这么干了一回,整部电影就是一连串广告的集合体。
《非诚勿扰2》电影虽然不太好看,但冯导用现实把《大腕》电影里的故事又讲了一遍,真是精彩绝伦。
但总的来说,最后的赢家还是那个靠电子商务挣钱的“糊涂蛋”。
这部影片是我心中冯氏喜剧的巅峰。
2001年的时候是,现在仍然是。
虽然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竭尽全力讽刺的广告漫天飞得现象被他在天下无贼为首的一些流续作中灵活运用……但是本片不失为绝佳的讽刺佳作。
正好那会我也从事广告业,那一句“你跟工商抖这机灵?
回头他一条广告都不让你上”真是太给力了。
虽然那时没有给力这个词。
没觉得乐,就是一堆的广告挺创新。
朋友大力推荐,结果期望值过高...
只留下零星一点牛逼的台词..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二十年前的电影,有梗,有料,有声色;对于社会问题,不避重就轻,极尽讽刺,拳拳到肉。有些事回头看才知道,二十年原来可以改变这么多,现在的喜剧电影玩的梗,不疼不痒,实在逊色太多。是人变了,还是环境变了呢?
强烈的电影自反是有点也是缺点,不够圆熟的冯小刚
就记得小时候和爷爷奶奶看的 被奶奶批了胡闹
许多段子的来源处 比如加速版哀乐
唯一亮点就是在精神病院。
冯小刚傻逼
有人给放了,说是10年前看的片子,经典的不得了。是这么着吧,你在当时看觉得好,当时没看的人现在看觉得不好,那就不能叫经典。经典是超越时代的。尤优是真他妈靠谱。
一般,广告太多。关之琳的加入不伦不类。
明显不如前几部了,不够纯粹了,瞎搅合一通的结果
最早是从《重案六组》知道了这部电影,现在看感觉很有前瞻性,电影中出现的一些东西居然后来得到验证或落实。
终于明白,冯小刚只会讲段子,这就是无数个段子的平行剪辑,毫无叙事逻辑可言。关之琳的演技还可以再烂一点吗?葛优的演法我真心看厌了!萨瑟兰老爷子你到底是为什么要趟这趟浑水?!!终于明白,冯小刚的烂,是一贯的!两颗星给冯小刚流氓一般的吐槽和某些今天看来意味奇特的幽默。
依然调侃,依然爆笑,但这种幽默只能北京人领略最深吧
完全超出预期,惊喜之作。冯导真自恋,拍什么都是自high。小幽默的激灵抖的也挺好。前瞻性就是十二年过去依然不落时,那时候的电子商务房地产网选明星处处广告。没有明显的逗笑依然被认为是喜剧。胡子葛优大亮。转世轮回,国人喜欢制造安慰自己的理论RP躺枪。喜丧排场,两分式的东西转换也容易2013#268
冯小刚是不是特想当大师啊?名垂千古的那种。广告猖獗、商人们在精神病院、名导坐看笑话,这个片子的意图也太明显了吧
现在看,怎么这么低级趣味?!里面的梗觉得都是小儿科
我不是三楼楼长,是四楼的
印象中那时节看国内电影感觉最乐呵的!回头再看,除了乐,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