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始,有一段有趣的一幕。
老布看到一个大美女坐到自己的旁边,悄悄的摘了自己的婚戒,有意无意的和这位美女搭讪,这位美女向他展示了一下自己的婚戒。
想当年,老布在《虎胆龙威》里头,也是被美女搭讪过的,老布的反应,和这位美女一样,向她展示了一下自己的婚戒。
这当场打脸,啪啪啪的。
而这段情节,和后期的剧情,好像也完全不搭,是为了展示老布对自己婚姻的不满吗?
好像老布也没有这样的企图。
毕竟,老布在孩子睡了以后,是想和自己的妻子探讨一下问题的。
局长和老布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此时的局长,开始热衷于寻找超能力了,经过他“孜孜不倦”的努力,在剧中他终于找到一个,可是老布毫不犹豫的把局长送进了精神病院。
在超级英雄的电影里头,进精神病院也不是什么坏事儿,估计局长在精神病院里头折腾掉他可笑的发型后,终于有超级英雄驾着五彩祥云来拯救了这位“玻璃先生”。
故事本身好像没什么好说的,老布大概早就发现了自己的超能力,但和漫威英雄不同,他对自己的超能力只是感觉到困惑,甚至是抗拒。
这老外就是矫情,有超能力,就应该成为英雄,拯救世人才是啊。
老布的困惑,大概是对所谓“超能力”的困惑吧,世人为什么会将希望寄托在一个其实自己也知道不存在的“事物”上?
这个问题,够所谓的社会学家喝一壶。
而老布妻子的困惑,相对而言,应该容易解答一些。
最后,尽管不是老布的本意,但还是学习一下,如何优雅的花式催薪吧。
不过,不建议尝试。
这是一部手法奇特的电影,有人说影片最后五分钟能颠覆前面一个多小时的观看所形成的对影片的印象。
有趣的是,有人说那最后五分钟将影片从3分提高到5分,也有人说那五分钟让人大感失望,瞬间从5分到勉强3分。
好吧,我的感觉是,初看来这是一部平淡甚至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的电影,看了最后五分钟让人有些感觉,然后再看,再看,慢慢越来越觉得有话要说。
影片开头是一场火车出轨事件,事件带出了主人公——唯一的毫发无损的幸存者大学体育馆警卫人员David Dun。
这次事故后的一天,David在他汽车挡风玻璃处发现一张小卡片,上面只写了一句话“How many days of your life have you been sick?”循着这张卡片,David找到了Elijah。
Elijah患有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刚从妈妈肚子里出生便多处骨折,手脚俱断,在成长过程中更是脆弱,稍有不慎便会骨折,因此别的小孩都叫他“Mr. Glass”。
在妈妈的鼓励和漫画中英雄的影响下,Elijah战胜了成长中的54次骨折,也许还有更多的内心的自卑与折磨,成为了一名成功的漫画收藏家。
Elijah认为,世上有像他这样脆弱,易受伤的人,那么也一定有从不生病、从不受伤,生来便为着保护和守卫世人的人,如同漫画中的英雄。
在Elijah的引导下,David逐渐承认和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他就是那个从未生病、从不受伤,可以超越一般人的极限,可以阻止罪恶,保卫世人的人。
接受了这样的我,David从此每天早上醒来心里不再充满悲伤。
这是个不错的结局,让我满以为影片会在这里结束,可是没有……David去参加Elijah举办的漫画展,走进了Elijah的工作室,那里,他有了惊人的发现。
这便是那让很多观众感受逆转的最后五分钟。
在面对David惊诧和痛苦的眼神时,那个从出生便易碎的被人称作“玻璃娃娃”的Elijah说:“Do you know what’s the scariest thing is? To not know your place in this world, to not know why you are here. ”(你知道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吗?
那就是不知道自己归属何处,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
)“Now that we know who you are… I know who I am. I’m not a mistake. It all makes sense.”(既然我们知道了你是谁,我也便知道了我是谁。
我不是一个错误,一切皆有意义。
)最后当他说出那句也许在他心里想起过千百回,害怕过千百回,也曾否认过千百回的话时,“They call me Mr. Glass.“我的心里也如David每天早上醒来一般,充满悲伤。
原来,这整个故事——David所遭遇的一切,以及其他很多人的牺牲,仅仅是因为有一个人,要想真切地寻找一个答案——我是谁?
而他寻找的路径便是找到站在他对立面的那个人。
既然你是在那里,那么我,便知道我的位置及我存在的意义了。
我是谁?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茫茫人海中我处于何处?
我们每个人都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或多或少地跟这些问题有过相遇。
美国新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这些问题可以被称作“自我认同感”的问题。
即个体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稳固且连贯的知觉。
对于不是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很多人来说,这也许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可是对于Elijah这样一个从小就需要面临生理上的缺陷,曾经把自己关在家里哪里也不去,生命中又缺少父亲角色的孩子来说,这一定是一组需要不断追问不断寻找答案的问题——否则,既然我这么脆弱,人生这么难,我还有什么理由坚持下去?
十三岁的Elijah满脸委屈和绝望,紧闭双唇躲在房间里的时候,内心一定充满了这样的疑问和冲突。
这样的疑问和冲突在十三岁这个年龄,是再正常不过的。
随着生理发育期的到来,青春期的少年会格外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讲,“最艰巨的一个任务就是通过形成一种现实的、可以接受的身体形象(个人对自己外貌的主观评价)来适应自己的身体外貌特征”。
但很显然,Elijah容易破碎的身体和在医院度过的无数漫长而又孤独的日子让这个任务变得非常艰难。
在埃里克森那里,他用“认同感危机”来描述这种横亘在敏感而又紧张的青少年面前的自我认同的困扰,和面临那些人类恒久面临的问题时所体验到的混乱和焦虑。
虽然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是个困难的时期,但就如同“危机”这个词字面所隐含的一样,它既带来危险,也是一个机会——成长中的个体藉此探索、选择、检验和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职业,并获得自我认同感。
埃里克森认为,一旦获得了同一感,就标志着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人格也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心理社会危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埃里克森在解释犯罪问题上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或者他另一句更为简洁的话更适合解释Elijah的选择——对于这些备受煎熬的灵魂,变成自己不想成为的人都比根本没有认同感强。
其实从某种角度上说,Elijah是幸运的。
虽然影片中妈妈出现的镜头并不多,但我们能看出妈妈是用心在抚养他,她通过送他礼物成功地将他推出狭小的自我空间。
也正是从漫画中,他获得了一种力量,发明了一套关于自己和他人存在意义的理论,并执着于证实他的这一理论。
也正是这样的执着,使得他得以从自己内心激烈的冲突和自卑中逃开,通过寻找自己的对手——天平上的另一极,而引起外在的恶魔与英雄的对决,从而获得了自我同一感(恶魔),也获得了解脱。
可惜,这种同一感是一种消极的同一感,一种反社会的危险角色。
而他的解脱,是真正的解脱吗?
不看最后五分钟,我以为是的,而且还觉得挺励志的。
但事实上,他无法获得解脱,或者说——他也许并不愿获得解脱。
我们痛苦,因为我们喜欢痛苦。
因为,解脱,意味着你经受了痛苦,接受了痛苦而走向别处。
而这并无奇特之处,这世上原本就苦难重重,而世人也都一直这样前行着。
而留在痛苦中,你却能清晰而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这是来源于自卑,而又为抗拒自卑而升起的自恋。
于是,他不顾自己生命中所有其他的已发生和将会发生的可能性,坚持将自己囿于“Mr.Glass”这样一个角色。
不仅如此,他还要通过制造种种悲剧而去寻找那个不死之人(Unbreakable man),以此证实自己的正确性和存在的意义。
因为面临的电影浩如烟海,不得不相信Imdb。
但是,这种相信是有代价的,若执迷于这种信任,我们将错失一些伟大的电影。
对于这部最后三分钟每一句台词都惊心动魄的电影,我不知道评分为何如此低。
或许是因为太过于深刻,难以被公众所理解。
善与恶的永恒话题,被这部电影以最后的高潮抬举出来。
恶是善的匮乏?
恶的根据在于上帝?
自由之本质在于能够作恶?
抑或,每个人的灵魂中都有善与恶的眩晕与仰望?
黑人是可悲的,他以自身之生命追寻着至善的化身,却必得以恶的方式方能实现。
善的代价是如此昂贵,如此残酷,如此不可承负。
白人是可悲的,对自己的确认必须通过它者的安排。
命运并非自己独自咀嚼之物,每个人都在倾听着同一命运。
只不过,当大幕起落时分,黑与白似已注定。
这之间没有灰色地带。
每个人都在追问自己是谁,直到命运以暴力撕扯开了那道鸿沟,善与恶才得以恍然对望。
德版蓝光。
五星。
不同于Peter Parker离奇地被蜘蛛咬伤有了飞檐走壁的能力,也不同于家财万贯的蝙蝠侠或是钢铁侠,剧中的David人到中年,婚姻触礁,事业上也没有起色,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球场保安。
看到美女就悄悄将结婚戒指摘下,猥琐地期待一次艳遇。
他的超能力,就是洞悉坏人的过往,以及自己的金刚不坏之身。
与其他动辄一跃几千米的超级英雄比起来,他的超能力更像是防御性的。
人若犯我,伤不了我一根汗毛;我若犯人,却也不见得造成多大伤害。
又不同于一般超级英雄电影的压倒性胜利结局,在David第一次救人成功后,在他的英雄本色即将发芽开花时,影片在震惊的结局中戛然而止(我要剧透了咳咳!)。
英雄的宿敌居然正是英雄的伯乐。
在真相大白之际,David也没有和大boss一决胜负,而是恍惚地离开,最终搬来了警cha蜀黍将大boss依法和平逮捕。
那么,David的将来呢?
他会继续做他的无名英雄吗?
还是会为那些无辜牺牲的人们忏悔最终一蹶不振?
他能够背负着这个真相永远屹立在儿子期待的眼光中吗?
从来没有看过这么非主流的超级英雄电影。
影片最惊心动魄的地方,莫过于熊孩子拿枪指着老爸那一段。
比飞车戏爆炸戏惊险一百倍。
正因为这个插曲,后来小孩看到爸爸救人的新闻后喜极而泣又努力保守秘密的样子才应该是影片最喜大普奔的结局。
可惜影片没有在这里结束。
不死劫,凡人与上帝并存于一个躯体!
既有神力,又有众生的感情!
杀死凶手那段,明显是上帝视角!!
看完电影我们会问自己,假如你有神力,你会做何选择!!!
主角既没有远离众生,也没有放弃应当的责任!
当然大恶人在其中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主角认识自己!
布鲁斯的眼神,包含悲悯!
好棒的剧情,好棒的电影!
“哪里有邪恶,哪里就有正义”,这几乎是每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的“信条”,它们总是同时塑造出一正一邪,相互抗衡的两个角色。
也许超级英雄是不现实的,但这些电影所蕴含的理念,即正邪、善恶之间的对立,却确乎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社会。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不时滋生出恶,于是我们用善良和正义去与之抗衡,最后或许能够将其打败。
但“对立”一词已经表明其二元的对抗,善恶之间的对立亦是两面,所谓“哪里有邪恶,哪里就有正义”只是单纯地由正义指向邪恶的一元面。
正义抗衡着邪恶,同时邪恶也抗衡着正义,或者说,邪恶成就着正义。
哪里有正义,哪里就有邪恶。
前两天看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杀人短片》,其中提到法律的目的并非是预防犯罪,而是惩戒犯罪者,也就是说,维系着法律的恰恰是与其对立的犯罪,当从这一语境出发去看待法律时,法律便不再纯粹了。
正义与邪恶同样如此。
沙马兰在《不死劫》中一直试图从各方面去构建二元对立,这一点在影片中最明显的就是从不会生病、受伤的大卫和身体极为脆弱的伊莱亚,他们无疑是二元对立的最佳代表,但沙马兰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想要构建的终极对立是善恶、正邪之间的对立,当大卫最后得知伊莱亚的真相时,这一重对立,便完美地呈现出来了,让我来简单分析下导演是如何通过剧作构建这种对立的(要注意,沙马兰在影片中构建的正邪对立更多是由邪恶指向正义的,也就是本文的标题,哪里有正义,哪里就有邪恶,邪恶成就了正义):1. 从电影开头到结尾真相揭晓之前,影片展示的仅仅是大卫逐渐接受自己能力的过程,关于伊莱亚的真相我们直到最后一刻才得知。
也就是说,正义的形象是先行的,我们只知道影片中存在一个正义的角色,而那个与之对立的邪恶的角色是没有显现的,在时间顺序上,正义先于邪恶,正义这一形象所既定的作用是缺位的。
2. 大卫对自己能力的发现和接受是由伊莱亚助推而成的,也就是一个正义的角色诞生是靠一个邪恶的角色一步步促成的(一个人活了几十岁都还没有发现自己有这些能力是不太合逻辑的,但这是沙马兰为了剧情的编排而做出的小牺牲,大卫对自己能力只能是不自知的,这样才能由伊莱亚来发掘)。
3. 大卫作为一个英雄,但他的背后却是无数被牺牲掉的无辜生命(这难道还不够讽刺吗)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往往是藏在故事和影像背后的,但观众的感受却是直观的,当所有的我们以大卫这一形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预设的看法、观点、感受都在最后一刻反转时轰然坍塌时,导演的目的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再随便选几处简单说说沙马兰超凡的镜头语言吧。
1.大卫在火车上与旁边女士的对话戏,以反复的摇镜,通过两人前面座椅之间的间隙,两个人物永远都只在画面中各自单独出现,以此表现大卫与环境的难以融入,刻画出他内心的悲伤和孤独。
2. 伊莱亚出生、少年、成年后第一次出场都在镜面之中,暗示其与现实世界的相对立。
3. 伊莱亚少年时首次拿到漫画,主观镜头内的漫画书为倒置,随后伊莱亚将漫画出旋正,镜头却以反方向旋转始终保持着漫画书倒置的状态,寓意着对伊莱亚而言正邪的错位。
4. 大卫与伊莱亚在球场谈话,镜头缓慢向后拉出呈现为一条狭长黑暗的廊道,紧接着对话结束大卫走进廊道,预示着大卫即将要面对的是一条充满邪恶与黑暗的路。
2020.09.28
脆弱的黑人男孩——弱势的黑人群体需要寻求来自白人的保护(本地人)事故成为白人群体内部愈合的一种可能 机会(妻子)黑人寻求保护的意识来自于白人的漫画文化(后殖民主义)美式足球、野战服高大强壮的白人男子 先天(遗传)脆弱的黑人白人保安 黑人美术馆长黑人所赖以支持的 让他能够行走的——拐杖是水晶——和他的身体一样的脆弱物——价格昂贵却易碎在举重这一个情节里 白人一开始觉得他有个上限 但他不断的发现自己可以不断超过自己一开始所以为的极限——无限的潜力——“你可以做到”超级英雄。。
最奇怪的是他第一个镜头是以黑人的出生开始的——悲剧性的、用到了大量的镜子接下来的镜头却是白人在动车上的活动,下一个镜头是医院的幸存——唯一一个并且毫发无伤的人这是一部以白人男人为主视角的电影白人男人大学时期的车祸很严重 但这只是寥寥几句的一笔带过甚至没有镜头 而后面的生活里几乎看不到这场车祸对白人男人的影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朋友不互相伤害爱是永恒的儿子要对白人男人开枪 白人男人用父权压制而孩子因为这个行为需要受到监管(保姆)餐厅里一个黑人都没有 清一色的白人是在号召美国(特别是以白人群体为主)重新掌握某种主导权 而不是因为某些创伤然后自我封闭(剧里白人男人因为自身的能力有意识地疏远了妻子与孩子)而妻子在婚姻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寻求外部的突破(找情人或是自身去改变家庭)而是希望复合 并且这种复合的意愿体现在希望丈夫能够和她复合 希望丈夫能够重新爱她白人男人与黑人构成了一种强大与脆弱的二项对立 他们分别处于线的两端白人男人的觉醒(承担起自己的能力所附有的责任)是对经典的出走—回归这一路线的再次演绎问题在于为什么能力越大就有更大的责任 问题在于这些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所背负的责任是从他们的视角出发的 也是他们认为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这些矛盾很经常就是他们产生的 这变成一种他们策略的转移 把问题的来源遮掩 告诉大家这些问题是一种普遍性的但却没有强调这些问题正是来源于他们 然后他们又刻意做出了作为拯救者的角色 重新收割那些生活在问题中的人们的信任他们自造矛盾 然后用一种想像性解决的方式让大家认同他们 然后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再次制造矛盾问题在于 难道能力越大 不更应该对他们这些能力大的进行约束、控制吗?
在一个本就不平等的社会里 那些本身已经有了更大权力的人群通过某种方式获得了另一种更大的权力(超能力)并以宣传的口吻来获得行使的合法性在这部片子里 没有警察 没有官方政府 似乎一切的矛盾(常常是少数族裔、底层人民)都没有人解决或者无法被解决 导演设定了这样的场景就是为了给白人男人进入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位置白人男人一个人凭什么可以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合法性(仅仅作为一个公民而言)对于一个超级英雄而言 最开始的想要出轨的念头似乎是一个污点 但重要的是这个污点在后面的剧情里几乎没有任何扩展 他的那场车祸只像是一次他自己的赎罪 因此他先前的一切污点就被过滤掉了!
不存在了!
然后他就成为了爱儿子父亲 爱妻子的丈夫 一切都只是自己的问题 而这些自己的问题总是可以得到解决 因为自己就是这么强大的一类人(超能力)在这里面 儿子、妻子、黑人,其他所有人物都只是白人男人觉醒的铺垫或者道具 一种表现他觉醒的方式儿子弑父的桥段也被按下不表 就像是面对弱势群体 强势群体轻松的压制了他们 并且用自己的方式拯救他们白人和黑人的友谊根本就没有充分的展现 他们两人的友谊无法让观众共情 这又是一个说明白人自诩为拯救者 但实际上却始终和他们所要拯救的对象保持着距离的又一证据。。
白人导演让黑人成为牺牲品(去成为一切事故的罪魁祸首)黑人在被白人的英雄漫画污染之后把自己当成大魔王 只是为了找到英雄??
让白人完全获得英雄的合法性烂烂烂
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大卫是一位遭遇家庭危机的中年男人,在大学体育馆从事保卫工作,以前曾是美式橄榄球运动员。
在一次从纽约返回费城的路上,大卫乘坐的列车发生事故。
车上的乘客除了大卫全部遇难,而大卫却毫发未伤。
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一事故,并特别提到了唯一的幸存者大卫。
在教堂为遇难者举行悼念仪式那天,大卫在自己的车上发现了一张卡片,卡片里写着一句话“你是否从未生过病?
”大卫自己也有同样的疑问,于是回去查了自己的出勤记录,发现自己4年来从未请过病假。
回到家里,大卫又问了自己妻子同样的问题。
由于妻子与他正处在婚姻危机之中,因此妻子对他的问题并不关心。
第二天,大卫带着儿子来到了卡片上表明的“限量收藏”漫画商店,商店的主人伊利亚(由塞缪尔;杰克逊扮演)正是给他卡片的人。
原来,伊利亚因为身患遗传疾病,天生骨骼脆弱,极易骨折,被称为“玻璃人”。
因此他的生活大都在病床上度过,陪伴他的只有各种漫画书。
伊利亚认为,既然上天安排他这样的人存在,那世上必然也存在另一个极端的人,也就是从不会生病或受伤的人。
而大卫也就是这样的人。
伊利亚试图说服大卫相信自己的理论,并举例最近发生的几次重大事故,飞机失事、酒店起火全都没有幸存者,只有这次火车事故,大卫是唯一的幸存者。
大卫并不相信伊利亚,还认为他是骗子,带着儿子离开了漫画收藏店。
之后几经波折,大卫和妻子的关系出现转机。
并且在他和伊利亚的交往中,逐渐接受了伊利亚的观点,认识到了自己确有非凡的能力。
还用自己的能力解决了一起歹徒行凶事件,真的成为了漫画书中的“英雄”。
影片的结尾有些出人意料。
在伊利亚的画展上,大卫和他再次相遇,此时他们已成了朋友。
就在大卫与伊利亚握手的时候,凭借自己的超能力,一幅幅画面闪现在大卫眼前。
原来伊利亚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寻找不会受伤的“英雄”,自己制造了飞机失事、酒店起火和火车出轨的事故。
大卫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伊利亚的画廊,身后传来伊利亚“他们叫我玻璃人”的喊声。
最后大卫报警将伊利亚绳之以法,伊利亚因精神病而免除牢狱之灾而转送至精神病院。
相信90%新看的人是因为《分裂》最后一个布鲁斯威利斯的镜头来补的,当时放映口碑不好,现在让你重温,导演真心机boy,重温后你还不得不看第三部 布鲁斯大战一美。
强说一个优点的话,就是剧情铺垫真扎实,扎实到你想睡觉,赶时间补片的人可以直接从80分钟开始看了。
这就是部沙马兰拍的一部有点杀马特的片。
这电影前面看起来确实有点闷,一些人和我也想不到这片会是一部英雄电影。
直到结尾出来,才晓得电影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如评论所说,英雄的伯乐原来竟是恶魔。
黑与白的界限有时候会是那样的模糊。
好好想一想,这样结局反转的电影看起来挺让人有收获的,但我个人觉得缺点明显,比如如果不小心剧透了就无趣了。
所以,我更加喜欢一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都带给我们情绪的挑动,比如《谍影重重》前三部就让我情绪一直高昂,或者如王家卫的电影在情感的幻梦中让心一直挠动。
当然了,那样的电影稀少,本片也并不平庸。
回到该电影,还是带给了我们一种思考,正义与邪恶的争辩从来没有停歇过,如平常说的哪有什么对错。
我们只能在相对正确的道路上行走。
导演原来还拍过《第六感》,那是11年看的,现在可能不会给五星吧哈哈。
《不死劫》的拍摄在《第六感》之后,希亚马兰依然拿出布鲁斯威利斯+小男孩的组合,但是这个小男孩没有海利乔有灵气。一直在等反转,果不其然。从一些调度上能看出希亚马兰确实是希区柯克脑残粉,但是整体片子比较平,太多欲言又止,不过David也算给出了平民超英的一种可能性。
说实话,这种世界观可能符合豆瓣装逼青年的口味,但我觉得很傻逼
总觉得跟《死神来了》的创意有交互,只是两部片子走的路线不同,而且还是同一年出品的。
几乎没有高潮,全程都跟布鲁斯威尼斯一样的懵逼。身体的两个极端,一个想做普通人,一个不想做普通人,本来是一个很有趣的设定,但可惜,反派竟然是布鲁斯在路边随便遇到了一个清洁工,这就有点扯了,不过观众也真是难伺候,搞个中规中矩的结局吧,你们觉得是套路,搞个反高潮的反派来,你们又觉得扯淡,沙马兰说你自己拍吧,淦
怪不得每个出场的人都像《第六感》里最后那段的死鬼
看沙马兰的电影,一定要有耐心,只有到结尾你才会领悟到真正的震撼:在看似超现实的外表下,其实是对二元对立辩证关系的理性探索;黑与白,阴与阳,这个世界需要平衡,也需要对抗。
想黑沙马兰的,起码先看完了这部再来黑吧,什么马修沃恩,克里斯诺兰,还嫩,还嫩
超英题材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中译名的欺骗性太大。原本以为很多是铺垫的细节到头来完全没有去契合的踪影。一个称不上悬疑也称不上惊悚的故事里塞这么多无效信息,沙马兰真的很坏啊。整体镜头的拍摄风格感觉被后来的美恐系列取了不少经。
开头所做的铺垫还不错,结果到了最后要做解释了,结局很失望。。。
9.1;我終會認清自己,我終會與你相遇
这是独属于沙马兰的“超英”电影,也是只有他敢于这样去拍。纵观全片,能够看出沙马兰在各方面都安插着极为隐蔽的暗线,而他似乎就是不想让观众去发现这些被他隐藏的东西,因此这也就导致了影片整体晦涩又沉闷的风格。加之结尾那无端由来的反转和让人出戏的字幕更加深了对本片的厌恶。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本片的口碑有如此两极分化和让我看的昏昏沉沉的原因。不过即使你看懂了沙马兰的小心思,也不得不承认这部由他编导制一手抓的影片在情节设置上有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而看惯了特效轰炸的超英大片的绝大多数观众来说,突然要接受这样一部“文艺”向的悬疑超英片时难免会产生水土不服。以及最让我迷惑的一点是他当初是不是就有这个想拍三部曲的构想?
在想可不可以将”漫画“的元素去掉,毕竟沙马兰非常不漫画风格,而代表”漫画“的塞缪尔杰克逊的造型真是一言难尽,比较儿戏。沙马兰巧妙的运用了仰拍镜头,在以往塑造英雄的专用镜头上扩大加深了未知感,男孩拆礼物、布鲁斯威利斯在运动场的谈话还有那个走向人群,通通都是只看得见天空or天花板的后移,go to where people are ,you won't have to look very long ,It's all right to be afraid.但这部电影也十分暧昧,人需要英雄来定义,在世纪之交,相当艰难。
故事线很强,最后的包袱感觉不错。年代久远了些,类漫画的拍摄手法已经在当时可能算是很不错的吧
8.3 以小博大,听上去很sb的概念竟然拍得这么好看,温柔而残酷,视听调度在日常中制造超乎寻常的异样感,好美的电影。
06.07.16 @hk 太子某三星酒店 latelate show
沙马兰的这部,才是超级英雄电影该有的范本。不需要CG特效来展现其能力,而通过镜头语言和现实生活本身所提炼出来另一层次的英雄观。
印度裔导演沙马兰很喜欢拍姊妹篇,1999年乘着温情惊悚片《第六感》(The Sixth Sense)大热的东风,隔年启动原班人马赶紧再拍了一部同样具有特异体质的《不死劫》。原本想一气呵成来个三部曲的,没想到市场反映不佳,唯有计划搁浅。中间十几年拍了一些不红的准烂片,终于在2016年又写了一个好本子,找到了詹一美和耀眼新星安雅·泰勒,拍出了多重人格的《分裂》受到好评。片尾类似彩蛋的部分,光头布鲁斯·威利斯再度登场,一两句台词把《不死劫》给捎上了。
沙马兰三部曲第一。有趣的超能者 最后的反转也有意思 玻璃人反社会虽身体不行内心够黑暗 隐藏能力者能力不错却怕水。建议全部送去x战警学院进修。
可以归入我看的电影中最差行列了。简直被耍了一样。
前面铺垫的有点长,结尾反转将主题更加哲理化,这点很喜欢,不知道《玻璃先生》要怎么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