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父的战败实在不能理解,只能是导演强加的意图,这种不负责任的意图的推动了整个后期故事的走向,因而使得故事结尾走向虚无。
很难相信一个拥有充分装甲车迫击炮和飞机的部族怎么就不明不白的被骑骆驼的步枪奴隶军团所彻底打败,难道这是一场意大利式战争?
难道是养父过于残暴其手下离心离德故意失败来反对他?
不应该啊,纳萨比国王是如此的怀柔,对待自己最大仇人的孩子也是照顾有加。
相反生父刻薄寡恩毫无爱心,置自己的弟弟于不顾,而且手下还是一群僵化愚昧的卫道士。
导演究竟是在搞笑还是在宣扬反智主义?
一个电影导演如此煽动人们discriminat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有意思吗?
奥达终身没跨出城市半步,一直泡在图书馆,第一次上战场就指挥若定打破敌军,并彻底扭转战局,迈高,天使下凡了,连圣女贞德也不敢如此嚣张吧,人家复联个个体态迥异还要训练有素的,这笔装的连三星都没有了。
画面给一星,体裁给一星。
不能再多了!
一面是信仰和单纯的人性,一面是石油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利益,真的难以选择,而两方都让人动容。
特别是奥达父亲对于信仰和人性的阐释,任何能用钱买到的东西都没有真正的价值,有那么多钱又有什么用呢?
不接纳外在的东西就要落后,但他们来后确实会改变掉很多文化、信仰甚至人性中的单纯,这种矛盾迄今还不知道如何解决。
我们说他们愚昧,是不是也在以西方的价值来定义的呢?
当西方人让所有人都以金钱为唯一衡量标准,要控制人们就很容易了。
只是不管过程如何,到最后石油终将是要开采的,外来的事物还是要进来的,这是时代的趋势,只是这个过程中真的很多东西改变了,很多东西消失了。
一部很不错的片子。
1、很浓郁的天方夜谭的阿拉伯风光。
2、有知识还很厚黑的衰仔最终很成功,不但成为各部族的领袖,而且抱得美人归。
3、难为视伊斯兰教为敌的美国人像模像样的作弥撒、背古兰经。
美国不得了!
故事很简单,仿佛一首史诗。
豆瓣上评价不算高,但我看完却感叹良多。
这应该是头一次接触穆斯林的近代史和文化。
我的第一感叹是,我忽然不那么反感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了。
在发现石油之前,穆斯林们要在阿拉伯半岛严酷的自然环境生存下来,必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宗教维系约束,提倡团结、正义甚至极端到以暴制暴的价值观。
这种真实的暴力冲突折射出男人们为了生存、为了维持社会秩序所作出的努力,这一切透视出强大的精神信仰绽放出的迷人之处。
是呀,一个能在这世上生生不息的民族,一定都有着它自身的魅力。
穆斯林这样一个庞大的族群,它的文化里面包含着他们赖以生存或者说衍生繁衍出的伦理道德,这些伦理道德也许有黑暗落后的方面,可是更多的,可以折射出民族繁衍生存中留下的人性光辉。
需要的就是想《黑金》这样的电影,用更通俗易懂、直观便捷的方式,把它传递给全世界。
真希望能够有多一些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了解这些文明。
可是,物质文明的车轮转动得太快,我们被迫不停的提速来追赶这一切。
更多工作时间、更多的学习时间,而这一切,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是更多的快乐?
更多的幸福?
显然不是。
有什么办法可以停止下来吗?
看之前,本以为是历史剧,但感觉情节安排过于巧妙,过后翻看介绍才知道是根据小说改编的。
“英雄主义”是个我很喜欢的题材,怎么能不喜欢呢!
我就是受这教育长大的。
但,幸亏我胆小怕事,只把这“主义”深埋心底,要不然定会毙命于防暴队的棍下。
只管教育,不给出路,太他妈缺德。
看过本片才知道穆世林对宗教的虔诚,多少明白了前段时间一部美国电影抹黑默罕默德所带来的全球反美浪潮。
一种信仰根深在灵魂深处,始终如一的民族是可敬的也是可怕的。
一部可兰经能指导人们生活的全部,解答所有的困惑,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可能,可阿拉伯人的确做到了,这样的民族不可能只在世界的舞台上当个看客的。
现在的世界越来越现代化全球化,当信仰与物质相互碰撞,真主与诱惑角逐,人们又该怎么办,石油能改变人民物质生活,减少霍乱的发生,让妇女不会再因难产而死去,你能确定要排斥它?
真主把石油埋在我们脚下的目的只有真主自己知道,我们能确定的是人活着是要越活越好,苦行僧式的生活可能会说明你对真主的虔诚,但生病难受时也需要进口药片来治疗。
合则两利,分则两败,战争没有哪方是彻底胜利的。
关键情节:当看到1小时40分哈维王子中枪倒地时,你真的有种想把电脑砸掉的冲动,还好由于真主的保佑,发生的是奇迹,他没死。
知识改变命运,多看些书还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至少剧中哈维王子就是如此。
一个男人一生中应该做三件事,第一件,种植一棵棕榈树,第二件掘一口井,第三件生一个孩子。
一个男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是他的爱情。
我从中读到了可兰经里带给父亲们的睿智,以及古老信仰下当今时代和传统的冲突,西方人承认人性的自私,故而各司其私为利而死,传统人捍卫古老信仰,认为御黄之带所带来的利益只是一时之乐,一个看得过于近,一个看得过于遥远,我们常说活在当下,就像奥达和公主结婚当晚公主所言一样,你透过这窗户看到了什么,只不过是一成不变的世界。
我是一个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从小受到《古兰经》的熏陶,并且本科毕业后专程学习了我民族的语言——阿拉伯语;我又是一个喜欢写字、看书和思考的人,我之于文字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从这两个角度来讲,今天看了电影《黑金》忍不住“唠叨”几句,和各位分享。
这是一部讲石油的电影,准确的说,是讲阿拉伯人面对石油和固有传统之间选择的一部电影。
影片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介绍石油给阿拉伯人带来了多少财富,或者石油让这个文明古国有了多少翻天覆地的改变。
但是又从很多的细节中去折射这两个点。
电影开头给我留下一个印象很深的镜头,阿拉伯酋长说了一句“原来我们和英国的差距是一千年!
”面对疾病,面对贫穷,面对征战,面对缺水,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阿拉伯人也曾无望,但是他们没有抱怨,没有自暴自弃,他们聆听信仰的声音,他们用虔诚的心向至高的真主安拉祈祷,所有恶劣的因素没有打垮他们的心,爱和血汗是最珍贵的东西,人性至善。
但是美国人在这里发现了石油,是现代化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
可是,但凡先进,其最初的萌芽总会面对旧势力的阻碍,也或者说石油会给这方土地带来财富,但是也会带来难以预料的未知。
争夺“御黄之地”不单单是部落间的斗争,也是先进和传统的较量。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里,谈到为什么阿拉伯世界会落后、偏执的时候,他认为是因为阿拉伯世界里电脑、网络等技术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何帆先生翻译作品时,在这一点上对其提出异议,认为弗里德曼出于对技术的痴迷下此定论,从而忽略了意识形态的对立,霸权国家的干预,殖民主义和名族主义遗留的历史问题,以及石油争夺等等。
阿语课上朱老师说,因为阿拉伯人民过于沉溺于历史当中,对阿拉伯帝国的兴盛念念不忘是其无法在当代继续强盛的根源。
以前看书的时候记得这么一句话,对老师的这个观点有很好的佐证,原话不太清了,大意是“你越自信,就越不愿意沉迷于过去的辉煌之中。
缺乏自信会让一个国家(个人)不断地回味过去,充满自信的国家(个人)则更愿意放眼未来。
”。
而看了这部电影除了基于上述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观点外,又有了新的感受。
阿拉伯是一个有信仰的地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古兰经》是几辈人传承下来的经典。
它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并陈述出伊斯兰教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宗教的不同之处,即“宗教生活化,生活宗教化。
”所以人们根据《古兰经》去判断、抉择、行事…但是《古兰经》毕竟是先辈智慧的结晶,而社会却在不断的向前。
当意识形态的冲突出现的时候,该如何去化解?
这就难免会让人联想到,《古兰经》是否阻碍了阿拉伯世界的发展?
或者说对《古兰经》的曲解,成为了很多人守旧和放弃进步的借口?
还是说现代化的发展和《古兰经》里所倡导的世界有不同?
这一点我还不敢说…我需要更多的佐证和知识的积累。
作为穆斯林的我来讲,虽然有了这样的想法非常不敬,但是我在心里对至高安拉非常敬畏。
所以电影刻画了奥达这一形象,用另外一种形式向观众显示了“内圣外王”的境界。
一方面紧跟时代潮流,将安拉赋予的这片土地的石油予以开采,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熟背《古兰经》的哈菲兹حافظ,他能够用更高明的思想,去理解《古兰经》的意义,和父辈们去谈论自己的想法,并坚定其选择。
他的父亲不想开采石油,因为《古兰经》里没有写到可以开采石油,他认为那些油桶轰隆会改变这一地区的平静,是对安拉的不敬。
传统人捍卫古老信仰,认为御黄之带所带来的利益只是一时之乐,所以将对支持采油的那萨比部落发起战争。
而奥达说,“我父亲总是敦促我多读古兰经。
我很惊讶,这么多虔诚的教徒聚集在一起,却像野兽一样叫嚣着战争这一被可兰经所谴责的行为。
如果真主不想让阿拉伯人拥有石油,他为什么会把石油埋在我们的土地里?”分析一下奥达王子,虽然影片的描写有神话角色的嫌疑。
不过这几个方面抓的还是挺准的。
给我留下深刻影响。
第一,在幼年和青年时期博览群书,安静沉淀。
成为其日后发力的强大积累。
值得学习。
一个人的习惯、知识和才能的积累,也许是默默无闻的,但是那些不负光阴的努力会刻画你的人格,会成为你有别于人的闪光点。
第二,战争中的智谋和策略。
那萨比的儿子在战争中死去时,奥达仰天而问“这就是史诗中歌颂的战争吗?
”,阿里说“是的,没想到你如此精于此道。
”。
并且凭借十足的能力征服了整个南部的所有部落,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积累的爆发。
第三,对父亲,对妻子,对人质,对陌生人,对…所显示出来的善良、仁义和责任。
这些人性中最本质的美,也是导演渴望向世界传达的东西吧。
正能量永远不过时。
第四,唯才是举。
他在影片最后没有处死那萨比,而是将他委派美国做石油谈判的阿方代表人,和《猫鼠游戏》里面莱昂纳多饰演的弗兰克的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
真正优秀的领导者,更有一种大气,能够对人才作出合理的安排。
第五,You know my son, the greatest gift in the man's life, is love.知道吗,孩子?
男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爱。
张洪仪教授以前说“阿拉伯语是深井中的声音”。
我一直在想这句话什么意思,慢慢的有了一些想法:在沙漠横扫的阿拉伯世界,水之于阿拉伯人的重要性无以言表,而这句话不单单是指阿拉伯语发音深发音难,也不仅仅是说阿拉伯语历史恒久深远,更表达了这方土地的人民和水深厚的感情,有水井的地方,孕育生命,才有了阿拉伯语。
阿拉伯谚语,“It is said that every man has three tasks to accomplish in this world. To plant a palm tree, to dig a well, and to father a son.据说,每个男人来到这个世上都要做三件事:种棵棕榈树,挖一口井,还有生个儿子。
”写在最后:自然资源不发达的地区,犹如日本。
充分发挥其国民的智慧和勤奋,懂得借鉴并学习。
古有向中国学习唐文化,后有向美国学习现代化,如今借着全球化的列车,始终向前。
历史问题和传统纠结比较少的国家,犹如美国。
建国虽只有三百多年,但是生于逢时,靠着头脑,自由和创造力构建成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甚至“统治”整个二十世纪。
资源有,历史久,人口多,国土也不错的国家,犹如中国。
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历史最大的意义在于“借鉴”,虽然中央集权制多为诟病,但是统治大国又需要这样,虽然曾经历史很辉煌,但是闭关自守就会落后挨打。
如今也在不断中调整,调整中发展,并初见成效。
而阿拉伯世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众所周知。
但是安拉恩赐他们石油。
这群人靠着信仰的力量,传承有着1405年历史的《古兰经》。
虽然征战不停,和现世的发展格格不入,好像“名声”不太好。
但是历史不停的前进,未来很多东西也会被改变,但凡需要时间去证明的,我们都无法预知。
最后,借用阿语界史希同教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阿拉伯世界的希望,在海湾。
”
阿拉伯的文明,御黄之带,大概还是有一些“丝绸之路”的感觉的。
沙漠文化,对于我等而言,也是个神气的存在。
“黑金”的缘起,大概也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如果可以通过一部电影,管窥一下异域风情,也是蛮好的。
然而,一部关于阿拉伯文明的电影,一水的欧洲演员,想要原汁原味的呈现阿拉伯文明,好像也不太可能。
故事的开始,是班德拉斯和马克斯特朗之间的较量。
班德拉斯赢了。
在故事里头看,班德拉斯应该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但一样是“胸怀天下”的,他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落后的压力,如何追赶这个差距,却束手无策。
因为这里除了漫天的黄沙外,一无所有。
如果有机会,你愿不愿意搏一搏?
沙漠中的石油,对当时的他们而言,没有用,骆驼又不吃。
给了西方,换取经济发展,即便是西方拿了大头,又何尝不可?
班德拉斯的观念里头,为了追求发展,即便是吃一点亏,也是可以付出的代价。
那,他的观点对不对?
当文明侵袭,除了迎头赶上,还有什么办法?
我们都特别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经验,是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我们也吃过亏,那只能当做是交的学费,否则还能怎样?
自强才有出路。
而马克斯特朗是个“浪漫主义者”,他看到了石油背后的隐忧。
是不是这样呢,在历史的发展里头,后来这片地区,成了战火纷飞的地狱。
金钱,确实迷失了很多人的眼睛。
然而,他们并没有学会利用财富学会自强,这其中,自然有西方干涉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富得流油”的副作用。
马克斯特朗的悲剧是注定的,一个优秀的领袖,应该是“看清楚黑暗,仍然选择在黑暗中前行”的,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更不是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
即便,他的很多观点,确实是符合“圣人”标准。
然而,“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态度,实在太不适合于一个“领袖”。
说句题外话,这位“高尚”的领袖,生活小节上的问题也是有的。
不过,这个解释骨骼清奇,应该没什么问题。
在“上一场”战争中,马克斯特朗输给了班德拉斯,俩儿子被当成了质子。
这个套路,我等相当的熟悉了。
质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的。
等到第二次战斗来临,老大已经死了,老二从小就知道读书,看起来就是个唯唯诺诺的废物。
马克斯特朗对这个老二,大概还是有点失望的。
接下来,这位“娶了敌人的女儿”的继承人,需要面对部落的“群起而攻之”。
可以说,这是一次思维的碰撞。
这些保守派们,在辩论中偶尔也会犯概念性的错误。
毕竟,西方人也是有信仰的,可以成为“异教徒”,但不能说是“没信仰”。
对于神奇的“古兰经”,也可以稍微领略一下。
有趣的是,马克斯特朗的“支流”,在这个部落里头,郁郁不得志。
遇到同样接受过“教育”的“哥哥”,有好多的牢骚要发。
“先进思想”在“老顽固”面前,壮志难酬的憋屈,这个我等大概“深有体会”。
当然,马克斯特朗还是“开明”的,在思维的碰撞中,他其实还是愿意做出一点改变的,不过,不是全部。
这位“庶出”的“西装长辫”,最终还是不得不利用“造神”,帮自家哥哥将声望推到了顶峰。
说句题外话,“海中淡水”的知识点,着实戳中了盲区。
故事给“庶出”的王子,安排了一个悲催的结局,有点遗憾。
如果不是这样,他应该是王子非常得力的助手。
那个“懦弱”的王子,书不是白看的,如何应对“现代战争”,已经有了一番心得。
但来自弟弟的“感慨”,才是真正触动他内心的警醒。
整个故事,感觉还是想向史诗上头靠的。
不过,这黄沙下的文明,只是浅尝辄止,老外的视角,大概也夹带了太多的私货。
然而,保护自己文明的唯一方法,唯有自强不息,依靠祖先留下的财富,好像不是长久之计。
弱鸡捧个金饭碗,不过是一场“怀璧其罪”罢了。
从一开始两个王子一起离开家乡去当人质,我就先入为主的以为,看起来四肢发达健硕体格的哥哥会成为一统沙漠的真主,但是越到后面发现,弟弟的魅力。
虽然别人总是用羸弱的字眼形容他,他也说自己看过书,自己并不是流淌着君王血液的人,自己由水和蛋白质组成,所以坚持拥抱和平而不是以武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但是当他在沙漠智取装甲车,真主教我们热爱善良,但是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可怕的是我们都深谙其道。
他岳父要发财的欲望来自不想下一个女人再像自己的妻子一样难产而死,不想世界如果是一场盛宴阿拉伯人只是一个仆人,所以他想发家致富来让人民富裕起来,他重视军队重视管理虽然都是西方人灌输的,自己没有主动去学习。
奥达,却是一个主动思考,并且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所以天生的领导者,不是看他多么知晓真理,不是看他是否武功盖世,不是看他家缠万贯,是思想决定出路,境界改变未来。
伊斯兰教的文化不是很熟悉
内里什么货都没有,还装出一幅史诗大片的样子,老套拖沓,不用半个钟头就可以让人失去观看的欲望。
可惜了这么好的班底
不知道怎么评论 , 有些画面挺美
再一次证明离弃信仰是当年最大也将会是最致命的一次错误!
1920年代两个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石油战争,导演野心勃勃,影片场面宏大,画面精美,大场面肯定烧了不少美金,仅此而已。影片单调乏味,叙事跳跃呆滞,故事老生常谈,线索混乱不堪,一切毫无想象力可言,不用熬到影片过半你肯定会怀疑这片子是60年前拍的,更别提联合国大会般混乱的演员口音了。★★
乱七八糟可笑之极。
励志片高分,史诗片还差两成。弗雷达·平托早就征服了我们,喜欢看“黄片”,单调又富足。王子被爆头之后居然还没死……过了两分钟……他哥死了……部落战争就是文明战争,最后如我们所知,左派和右派都输了,奥达是多么世俗的一个政治家。
搞不清这种老套的片子有什么拍得必要,或者起码应该换些新内容
阿联酋历史么~
拍得不够好,但剧本很不错,对这段历史也算补上了
真是受不了的大烂片。
不知道历史剧还是杜撰。一部电影记住一句话
其实拍这个片子导演功力根本不够,男主那时还不怎么会演戏……全靠配角帮衬,开始的时候很出戏。后来慢慢也被带进剧情,希望得知结局,忽略了各种问题。配乐部分是copy了天国王朝?看完之后意识到自己对于真正的阿拉伯文化/历史了解的还是不多。
阿拉伯题材的片子相当少见,这是一部包含了关于宗教、文明、信仰、勇气、爱情等太多元素的影片
阿拉伯人说英语总觉得有点别扭
典型的小题大做,大气磅礴的摄影和荡气回肠的音乐显得情节发展平淡乏味,故事内容单薄空洞,主题概念含糊不清。不过片中给骆驼的几个特写都很点睛,直抒战争背后那些无辜和代价,却反衬了个中角色面部的僵硬和感情的寡淡。
13Feb
让-雅克·阿诺这个臭傻逼。
恩,法国的好莱坞大片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