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太猛了啊啊啊啊!
王家卫加侯孝贤即视感!!!
时空错位,颜色,情绪,歌仔戏。
(以上是于老卢课上看完片子后第一心理感受,吹爆张作骥!
)上个月有幸看了张导最新的作品,《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今天才算明白,原来老夫少妻逆子的奇异家庭组合是他的生命母题。
有关影片中时空断裂与胶合带来的迷茫和刺激大概是我特别钟爱这类电影的原因之一吧。
(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读者,谁不偏爱参与式的阅读?
)散文化的去故事去情节作品,极具中国特色。
西方讲生命,东方讲生活。
还有影片的氛围:市井与泥土,酒色与蝼蚁,光怪陆离与黑暗无底,若无其事的平静与压抑到极致的爆发。
老鼠和大熊杀人的冲击感正是张导新作里小男孩父亲在温馨戏台下被黑道仇人一枪崩了的前缘。
但暴力的突发并不是无迹可寻,前半部分的过静反而引起了我们揣测后半部分要发生点什么的决心。
说到新作,又突然想到《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中“父子的代沟”和“母亲的承担”是铺在了老青少三代人身上,两个父亲,两个母亲,两个逆子,一个家庭,一种沟壑而已。
但是比起《醉·生梦死》,这部还是少了点猛劲。
另,有人说家庭、小男孩和照相机在致敬《一一》,我觉得真的是有杨德昌的影子。
还有,火鸡哥这个角色太妙了!
哦哦,对了,除了对奇异家庭组合及代沟的社会历史探讨,这部仍然有承袭下来的同性元素。
相似的还有歌仔戏呀,而《醉·生梦死》里是布袋戏,很本土,很市井,很生活。
除了侯孝贤(被证实的传承与影响)和王家卫,我也想到了毕赣。
关于注意到的蓝色,后来才发现影片又名正扣了蓝色之题。
李鸿其好棒,欧耶!
张作骥的台片,关注的人自然会关注,不会关注的,即便金马之后,依旧也不比老炮之类引人注目。
台北电影节之后,醉生梦死拍马跑出。
半年之后看到成片,值得称赞的是情绪的表达,以及演员部分moment的表演,其余则过分零散。
导演更倾向于情绪的表达和浇灌,想必也是向王家卫偷师不少。
符号化的表达贯穿全片,包括直接偷师的二人共舞。
不得不说经典依旧,这般偷师的确在情绪表达上一击即中。
而反观不断出现的蚂蚁镜头,则显得过分刻意。
最佳的是配乐,金马得奖实至名归。
老鼠与女孩喝饮料直至接吻的一场戏,镜头及配乐都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也几乎是这部片里唯一的明亮与温暖。
取景也够用心,这并不像很多观众刻板印象中文艺片中的台湾,但确确实实存在着。
人流纷涌的菜市场,嘈杂的酒吧,抑或是房间外现代化跑满车辆的高架桥,世界很忙碌,当中的人又多渺小,被时代遗留在自己的情感纠缠中。
据导演解读,影片要表达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态度和沉重的母爱”。
吕雪凤的表演单看自然是抢镜的,但零散的三场戏与全片的串联则不够深刻。
最后的收尾也实在有些八点档,这是郭敬明在《悲伤逆流成河》类作品中才会用的桥段。
但反过来想想,本身电影也并不在于叙事,在情感表达上已然尚可。
虽然电影中男主角代表着“死”,但观影时自己总觉得他才是“梦”。
他过的生活最似梦似幻,最脱线最不真实,李鸿其作为新人也演出了飘飘然的梦幻感。
虽说不在于叙事,但过分跳跃和零散的故事也干扰了情绪的表达,同志情,母子情,抑或萌动的底层普通爱恋,太多太杂,终归是没敲到点上。
如果只当作底层生活面面观,倒是一个不错的世间百态万花筒。
影片在前半段大多无聊镜头,人生如蚂蚁如蛆如臭鱼,看似无异于说教,却在结尾给你答案,醉生梦死如噱头,却不得不回味。
后半段的叙事镜头少了,却不从语言得出故事答案,而是情感,似乎缥缈的镜头却不是虚假的故事里的那样,信和不信都不存在了,是选择看与选择不看的区别,犹如真实,你看还是不看。
影片拍摄较为粗糙,却是曾经台湾电影的感觉,也是中国的感觉,镜头里看得到拍照片和看镜头的群众,看起来的纪录形式会显得真实粗糙。
有的电影喜欢刻意制造,有的电影是无心打造,很多时候看起来分不清,心里却会给一个答案。
这是一部有同志元素的电影,应还算不上同志电影。
电影描述了一个家庭,一个有母亲、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还有女儿的男友的家庭。
这个家庭阶级挺低,男主(小儿子)在家的窗边向外看,是一个布满垃圾的土坡,上面有一个腐烂垂死的老鼠。
这个老鼠也就是小儿子的隐喻。
大儿子是gay。
唯一特别涉及同志问题的地方就在于一个他和他妈妈争吵的倒叙。
其他地方,大儿子喜欢男生,就像男生喜欢女生一样没有引起任何大家心里的反常态度。
小儿子一直鬼混,刚开始和硕哥(二姐的男友),而硕哥其实是个KTV里陪酒的,甚至幕后花絮说是舞男。
自己挣得钱都不知道哪去了,吃住都赖着二姐。
小儿子后来不跟硕哥了,开始在家所在菜市场帮忙吆喝卖菜。
喜欢上一个妓女,哑巴。
一直照顾她,后来还因为她割了一个客人的下体。
而这个哑巴总是一副一直百无聊赖的样子。
他们的妈妈,在他们的父亲去世后做妈妈桑,一直酗酒。
男主,硕哥和二姐也一直喝酒。
很少喝酒,以及混出来的,似乎就是他们的大哥,中学念建中,后来读台大,再后来去美国留学。
坚持健身,身材很棒。
在一个拍同志电影,经营同志酒吧的公司工作。
唯一一次喝酒的镜头还是在酒吧。
后来,硕哥的前女友找了上来,正好她弟弟还是以前被男主和硕哥当时割了脸的人。
硕哥被她弟弟一顿胖揍,而二姐知道了硕哥一直骗她,也拿坠子捅了他。
当被割脸的人找了上来,男主用刀子杀了他。
后来二姐也死了,浑身都是蛆。
很明显,蛆是隐喻硕哥的。
二姐是被蛆寄生腐蚀死的。
蚂蚁似乎是大哥。
那么鱼就是二姐了。
本电影出现了这主要的四种动物,用他们的一些活动和出场,似乎也构成了一个平行的故事或对主故事的解读。
这样我想起一本书,一本人类学著作,是考察一个贫困地区的家庭,父母生了许多孩子,酗酒,吸毒,拥挤,贫困。
由于经济条件和养育中的心理缺陷和代际影响,儿女也重复着上一代人,他们家长的习惯,在狭窄的屋子里彼此争斗和共生着。
这是不同于一些美国上流社会背景的同志影片。
上流社会的同志可能酝酿着同志平权活动,而在下层阶级中,同志问题只是诸多生存困难中的一个,甚至不是很困难的问题。
人类的心灵缺陷是最根本的,而同志问题只是在这个顽固的不变量下的一个子变量而已。
所以我一看就知道他表达的是什么,不管是多么癫狂,多么突发,这都是缺乏经济基础和爱的养护的混乱的下层阶级的又一个写照。
而后者,常又是最根本的原因和最直接的体现。
正如我对上流社会的声色犬马无法感同身受,对边缘世界的醉生梦死我也无法切身体会。
是电影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可以尝试去感受、理解和思考他们的生活状态。
去年华语电影颁奖季涌现出的《醉.生梦死》和《踏血寻梅》正是这样两部关注底层人物悲剧命运的作品,前者说的是同性恋,牛郎和街头混混的故事,而后者的主人翁则是碎尸案杀人犯和援交少女。
暴力血腥和情色欲望听起来似乎有点猎奇,甚至骇人听闻,但两个导演都无意刻意渲染这些元素,而是试图探寻和解读悲剧背后的行为动机和情感逻辑,沉重又压抑,两部电影有着一些相似的气质。
昏暗。
两部电影明亮的镜头都少之又少,脏乱和局促与其说是镜头语言不如说是生存环境。
《醉.生梦死》看得我眼睛痛,只在片尾超现实部分才亮起来,《踏血寻梅》的亮也只出现在片尾追溯佳梅刚才从内地到香港与母亲团聚的片刻。
老鼠和蛆虫,永远挣扎在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他们的生活充盈的是失焦和失重,无助和无力。
母亲。
在两部电影的母亲的角色都很有强的存在感,但又都不正常,母爱或扭曲,或错位,或缺失,母亲成为痛苦的来源。
《醉.生梦死》里两兄弟的母亲,是所有故事的引子,她酗酒、碎碎念、自怨自艾被儿子视为一种荼毒,她太过沉重的母爱把原本聪慧优秀的两兄弟逼到绝境。
《踏血寻梅》里佳梅的母亲同样生活不如意,执拗又暴躁,与女儿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责骂,无法走进女儿的内心。
而子聪的母亲,从头到尾只有一张照片,却成为这个屠夫的精神寄托,童年目睹母亲车祸去世,母爱遗失造成了性格缺陷。
从来母爱就被包装得神圣又伟大,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误会抑或是一种绑架,尤其当母亲尚自顾不暇。
母爱总是真切,但不一定正确,无论如何,母亲的形象终将追随和影响孩子一生。
<图片1><图片2>绝望。
每个人都在苦苦的挣扎,不管是为了爱情,为了认同,还是为了理想,都求而不得,引发深深的绝望。
《醉.生梦死》里,寻欢作乐让人堕入更深的迷惘;《踏血寻梅》里,挖心掏肺换来的却是无边的寂寞。
在绝望面前,死亡也变得不那么可怕,反而成为解脱。
如果说《醉.生梦死》还有一丝丝无病呻吟的嫌疑,那《踏血寻梅》里这种情绪被极端的分尸案裹挟,就变得更绝对更彻底。
以一种壮烈的姿态来对抗寂寞,以一种无畏的心情坦然赴死。
如蝼蚁,似尘埃,但我知道我存在,这卑微的人生我活过,这残酷的世界我来过。
一部来自台湾,一部来自香港,要说两部电影有什么不同,可能还是态度。
《醉.生梦死》更多的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的选择来解读人物的命运,肮脏的台湾底层社会只是一个背景色,没有特别的指向,换成其他任何城市,故事都不违和。
而《踏血寻梅》则试图从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中来探寻悲剧的发生的原因,内地女人为了移民身份嫁给上了年纪的香港男人,这种老夫少妻模式成为一种特有的香港现象,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说的也是这个现象引发的杀妻案,新移民的身份认同也是老生常谈。
好在《踏血寻梅》在这一部分的表达还算冷静克制,点到为止。
尽管两部电影都并不完美,但这种视角仍然值得我们花上几个小时时间去关注。
《醉.生梦死》2016/04/29 《踏血寻梅》2016/05/01
相比《大象席地而坐》那种看完最后一幕失声恸哭,直击心灵 不舍看第二遍。
《醉·生梦死》有着让人想循环三遍的魔力,就像是剧中反复出现的念白,就像是蚂蚁在李鸿其指尖绕来绕去,就像是白色的蛆在鲜红的血泡里跳动的生命。
《醉·生梦死》用的是闽南语,配的是以将进酒为唱词的本土戏曲,就让我有一种带着清醒感旁观故事的预期。
未曾想到,谁不是故事中的人呢?
庸庸碌碌 如蝼蚁般 如将死的老鼠般 如蛆般 。
有人为获得心里那点微不足道的爱 叨念酗酒失足身死 圈蚂蚁养臭鱼收死鼠。
可这并不妨碍有人敢爱敢恨。
有人为爱束缚他人 可还是有人有反骨 就有人为爱割肾 为爱自杀 为爱杀人恍惚间,我想起了李鸿其在看向心爱姑娘时羞涩却坚定的眼神。
感谢金马奖让我认识诸如《大象》《醉生梦死》《踏血寻梅》这样的好电影。
是这些拥有敏锐洞察力和超凡表现力,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与角色用生命结合起来的一众主创,借助最能产生共情的场景,帮我们表达心底最想说的话。
是它 让胡波导演留名于世,让更多有才华有想法 想表达 肯实践的新人电影创作者有了一个平台。
不想截图,随便写写。
这片子就是我所谓的烂命片了,不仅描写的是社会底层,而且里面的人都既不享受这种状态却又没有努力脱离,就这样烂下去……隐藏点1:硕哥的弯直。
鸭子硕哥=寄生虫和蛆,亲哥=蚂蚁。
桌上蚂蚁蛆纠缠和硕哥亲哥基情相呼应,这里引我思考的是,硕哥究竟是弯是直?
从他好友都gay兮兮的,加上和鼠哥一直暧昧,很明显是动了情来看,他是弯的。
只是因为吃软饭,迫不得已在女人堆里混。
不过有一条反线索,那就是最后富婆说他把钱都给另一个女人治病,还捐了个肾给她。
当然,富婆也很有可能说谎,目的是骗表姐放手,因为从头到尾并没有生病女人存在的任何迹象,而且硕哥实在也不像是会割肾救情人的人。
隐藏点2:老鼠的弯直与心理问题。
主人公老鼠也是弯的,而且喜欢他亲哥。
直接证据,一开始就说他喜欢蚂蚁,然后和表姐喝醉,酒后吐真言“我、硕哥、我哥,你会选谁?
跟我一样会选我哥吧。
”事实上本片主线就是围绕母亲死后老鼠的情绪和心理问题来展开的。
一开始母亲和老鼠那段戏其实是老鼠的幻想,这时母亲已死。
母亲在家发生意外时,老鼠应该是和硕哥去了高雄,期间发生了砍伤黑道大哥的事件。
硕哥曾酒后反复问他怪不怪自己,因为正是高雄之行,酿出了这次悲剧。
老鼠回来时母亲尸体已经高度腐败,时间少说也有十天半个月吧。
也因此,老鼠产生了巨大的愧疚与心里负担。
老鼠对硕哥,他自己说过是崇拜,其实就是因为亲哥丢下他去了美国,然后他对硕哥这个风骚的深柜大哥产生了移情效果而已。
至于老鼠对哑女的情感,其实并不是爱情,而是对母亲的投影。
哑女和母亲同样的身份、职业,却没有兄弟俩最受不了母亲的缺点——碎碎念,正是完美的投射对象。
老鼠虽然一直照顾哑女,保护哑女,但所有的亲密举动都是哑女主动的。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最后他费尽周折给哑女穿蓝色衣服,然后不停夸奖,而他母亲一直就是穿的蓝色衣服。
本片的中心思想就是老鼠说过的那句“希望爱我的人像蚂蚁一样围在身边,不会离去。
”而现实中,他谁也没能留住。
《醉,生梦死》是导演张作骥的新片,整个电影基本上都是暗色调,拍的隐晦而且难懂。
“导演想表达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和沉重的母爱。
”看完全片,我发现我没看懂,又跳着看了一遍,将之前忽视的情节拼接起来,最终还是没有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
沉重的母爱是有体现,但毕竟占的比例也不够,倒是最后老鼠的哥哥和他母亲对话的那段,印象深刻。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和表现的东西过于庞杂了,导演想要表现太多东西了,但是大杂烩并不一定好吃,母爱、同性恋、爱情、兄弟情等,都想说一点,总有顾及不到的地方。
老鼠是影片的主要人物,他过去的故事是通过几个人串起来讲的。
他离开母亲去了高雄玩过几天,他把黑老大的脸划了一刀,留了疤。
他回到家,他的母亲担心,说自己好几天不见他,他只说自己去玩了,玩什么也不跟母亲说。
母亲抱怨他跟着硕哥玩,整天还带垃圾和臭鱼回家,说他以前不是这样的,老鼠默默流泪了。
我猜,影片一开始,可能他妈妈就已经死了,这时候,妈妈是他幻想出来的。
把黑老大刺伤这件事,一直贯穿到影片结束,黑老大把他和哑女绑到包间,他把黑老大杀死,回到房间,他回想起了发现妈妈死在藏酒间,身上爬满了蛆。
后来,他和妈妈站在河边,妈妈将酒倒光,他将鱼放生,俩人抱在一起。
《醉,生梦死》标题隐没,影片开始,大部分是他妈妈死后发生的故事,只是他一直不敢接受这个现实。
老鼠跟哑女在一起的时光才显得稍微有点浪漫。
他给哑女擦拭伤口,让她不要再跟打她的男人上床,还把自己的钱给她。
把一把香蕉剥成花的样子,两个人咬着吃;把酒洒成“LOVE”的形状,点亮看火光;一大排饮料插上吸管,俩人比赛喝……为了保护哑女,他把经常打她的嫖客阉割,俩人慢慢下电梯,带他去自己的屋子,俩人在房间和着音乐起舞……黑老大为了报复,把他和哑女捆绑了去,他看见倒在地上的哑女,将弯弯的刀插进了黑老大的喉咙。
老鼠是很想保护他生命中重要的东西,他不希望他们离他而去。
他跟表姐喝酒,他突然想到那只在我面前挣扎挣扎死去的老鼠、那条鱼、和倒在地上的妈妈。
不想失去,却总在失去,人生无奈,唯有醉生。
影片中还有一只陪伴着他的蚂蚁,他不想让它到外面的世界,他认为外面的世界太危险,它肯定活不久。
这跟他妈妈对他哥哥说的话竟然那么相似,她害怕同性恋哥哥在外面会被人欺负、被人笑话,而她无能为力只想让他呆在自己身边。
而最终,老鼠将蚂蚁放生,同性恋哥哥去了美国。
没有什么是强留能够留住的,他跟硕哥混在一起,哥哥也不在家,妈妈独自一人,发生了意外。
归罪于谁,他们都心里有愧,只好装作不在乎的样子。
老鼠的哥哥是个同性恋,他成绩优异,但活在母亲的碎碎念中。
他可以白天做着体面的工作,晚上去同性恋酒吧。
他一直对自己是同性恋这件事耿耿于怀,他希望母亲能够接受他。
而母亲一直酗酒,对这一切无可奈何。
去美国前,他跟母亲敞开说,他认为母亲一直很烦恼的样子,每天碎碎念,这让他受不了,他才想去美国。
“我不想看着你荼毒自己,荼毒我……荼毒弟弟。
”他希望母亲能够接受自己,不管他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他都是她的儿子。
后来,母亲死后,他说弟弟一直将母亲的死怪罪于他,他也很后悔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他去了美国,自杀过一次,没有死成。
哥哥这个人物塑造其实挺单薄的,他只是一个想要受到母亲正眼的同性恋儿子,他想让母亲坦然接受事实而已。
而母亲却并不是不接受,只是她害怕自己的儿子在外面被人欺负。
这可能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一点,接纳同性恋,阻力并不在于父母亲友,而在于家庭外的世界——社会。
老鼠的朋友硕哥,他经常跟他混迹一起,他对硕哥有一种崇拜。
”我觉得硕哥是一个英俊的猪头,优雅的躲在敢爱敢恨的表姐怀里,呻吟着,呻吟着。
“其实我不太能感受到他对硕哥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硕哥是一个混混,他跟老鼠的表姐是情人,在此之前,还跟一个富婆女在一起,有过孩子,把钱和一颗肾给过另外一个情人。
他似乎很潇洒,他每次挣钱都说是要寄给他美国的妈妈,但这是一个谎言,富婆女后来找表姐谈过,说他妈妈得癌症死了。
硕哥每天跟不同的女人混在一起,为了钱,他什么都做。
硕哥说老鼠他们一直都在怪他关于他妈妈的事吧,老鼠说没有怪他,是她自己不小心的。
他被每一个人爱用力的爱着。
富家女想要留住他,却找来黑老大,把他狠狠打了一顿;表姐想要留住他,但她知道她一直生活在他的谎言里,她拿铁器插了硕哥几下,让他感受一下真正的痛苦是什么样的。
老鼠的哥哥将被打的硕哥带回家里,俩人发生了关系。
他们俩人似乎是互相舔拭伤口才在一起的,最后硕哥被表姐刺伤也是被他带到医院去的。
硕哥更像是在寻找,他一直寻找那个真正爱他的人。
而每个名义上打着爱他的人,都在干伤害他的事情,拼命想要留住他,这种爱很疯狂,也很病态。
表姐和他爱过的其他女人一样,只不过她不能容忍爱情里面的谎言,然而她其实一直都是知道的,她对硕哥的评价就是:”他像一直苍蝇,到处寻找寄生对象。
“蚂蚁、臭鱼、老鼠、蛆不断在影片中出现,这组意向可能代表某种含义,有的影片种解释清楚了,有的没有。
外面的世界很危险,生命很脆弱,需要陪伴,如果生活很痛苦很无奈,只能用酒精麻痹,疯疯癫癫的,好像说:这一切我都不在乎。
然而,酒醒了,才明白,不在乎只是伪装在乎的形式。
影片还有一个亮点,李白的《将进酒》诗句出现在影片前,而戏曲频繁出现,跟主题切合。
”又是一个平静的下雨天,我又想起了我思念的人,真希望她们都能像蚂蚁一样,一直围在我的身边,不会离开我“——老鼠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这里有更多影评
不知道是很久没有写影评的原因,还是电影本身的原因,《醉,生梦死》这部电影的影评我有些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感觉。
记得以前在康熙看到过一个调侃台湾演艺圈的话,是“在西门町随便一个招牌掉下来,都能砸到三个演员”。
这句话虽然是玩笑,但应该也是台湾演艺圈火爆的一个侧写,只是,这些年,台湾的演艺事业和香港一样,陷入了无法更进一步的瓶颈。
近些年来,唱片市场的不景气已经让台湾的歌手青黄不接,演员则更是惨不忍睹。
早年出产过林青霞,王祖贤这样属于一个时代的符号的等级台湾演员,现在真正能够拿得出手演员男的只有张震,女的只有舒淇了。
虽然后起之秀彭于晏、郭采洁无一不是在拼命追赶他们的脚步,但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是在把自己的事业重心转到大陆之后才真正出现的。
《醉,生梦死》大概是我近年来看过的一部最台湾的电影,记忆中还能代表的台湾的只有《一一》、《海角七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全都是现在的少年们都很难接触到的老片了。
不过《醉,生梦死》也是一部文艺至死的,现在的少年很难去染指的电影啊!
《醉,生梦死》没有什么很豪华的阵容,只有吕雪凤出来稍微加持了一下全片的基调,而且酱油打得只有两组镜头。
其他演员全都是陌生的从来没有见过的面孔,甚至吕雪凤也是台湾老戏骨中的我相当陌生的一个。
而导演张作骥虽然也是名导,但跟杨德昌、魏德圣这样已经封神的大导相比,他也只能是望一望项背而已,所以这部《醉,生梦死》大概从立意、结构、手法等种种方面来看,我都只能给及格分。
但偏偏,他有一点做到,就是味道,就是一点味道,让我记住了这部影片。
我真的有些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讲这部电影,感觉明明全片到处都是BUG,甚至逻辑什么的都还存在致命的漏洞,但偏偏它又有那么一种魅力,就那么一点魅力掩盖住全部的瑕疵,让人沉醉。
影片的基调相当灰暗,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刻意没有打光,还是只补了侧光。
那种冷而硬的镜头感,与主人公老鼠的生活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封闭的整体,给人一种极为压抑观影感受,却又佐以几个演员的表演,还有导演对台湾底层社会生活的简单扫过,就把观众锁在影片那种难以言说的沉醉中了。
影片一开始,吕雪凤初初登场,虽然全片只有这一组镜头她有几句台词,但就是这么几句台词,她控制的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再加上她松弛有度的身体控制和情绪调度,一个溺死于生活的苍老母亲跃然银幕。
就是吕雪凤这带着醉意的表演,将全片的氛围在影片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砸到观众面前,就像酒桌上第一碗就一口闷了一碗绍兴酒,于是,全片就在这影影绰绰,恍恍惚惚的朦胧醉意之中开始了。
老鼠,《醉,生梦死》绝对毋庸置疑的主角,很多人评价演员李鸿其演活了这个角色。
更说李鸿其对于老鼠的痞气和放纵拿捏的分外精准,甚至怀疑李鸿其原来也有过一段社会经历。
但在我看来,老鼠并不是一个痞子,更加没有那些所谓的社会经历。
从影片中看,老鼠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底层青年,他放弃学业,混迹于自己自小生长的社会,但目的不过是求三餐温饱。
对未来没有过多寄望,很多时候都在怀念过去,其实这样的青年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老鼠比较特殊只是在于他明明放纵且丝毫不克制,终日沉醉白云乡,但他身边的人,那些街坊邻居却不讨厌他,相反却都很喜欢他。
从影片中看是因为老鼠嘴巴很甜,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无论嘴多甜,其实大家都是讨厌的。
仁硕,演员郑人硕真名出演的角色,郑人硕更凭这个角色拿下了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我想这个奖的确没有颁错,因为郑人硕演的实在太到位。
一个牛郎眼角眉梢的那种讨好,那种臣服却又妄想掌握主导的妄念,那种沉溺于生活不知明天何在却仍然强挤微笑的虚伪,还有所有的伪装都被撕掉之后的歇斯底里,都太过到位,到位到我都不得不怀疑郑人硕是否真的有过类似的经历。
其他角色,哥哥、大雄、哑女都单薄而道具化,我就不想一个个去讲了。
其实《醉,生梦死》在情节和逻辑设置上BUG真的太多了,比如哥哥在美国自杀不成怎么就一定要回国?
比如老鼠和人硕的高雄之行到底存在什么意义?
而且从电影来看,高雄是去了两次的,那么为什么偏偏是第二次去高雄人硕和前任金主出了事,并且惹到了金主的弟弟后面的黑帮老大。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电影中,老鼠自述说,人硕是他的偶像,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明明一无是处,而老鼠也深知他的一无是处的人硕成了老鼠的偶像?
并且从老鼠在片中的很多表现看来,他对人硕也没有那么崇拜,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厌弃的。
还有一点,就是老鼠和大雄那次醉酒后的对话,照老鼠的意思,他更爱自己的哥哥,大雄如是。
那老鼠对人硕的感情可以用移情来解释,可大雄呢?
又应该怎么说?
再说到人硕和哥哥的关系,大概是导演设置的唯一高明的一条线。
在片中,人硕被导演设置成了一个深柜同志,但偏偏他又是一个靠出卖自己换取女人钱的牛郎,所以他不得不掩藏自己的同志身份。
关于人硕的同志身份,从他对女人的态度,还有他和同事去GAY吧玩,还有他对哥哥的分外在意,以及他那些说是老同学但明显是一群GAY的朋友这样的的设定里都看得出来。
再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说一个细节,人硕被黑帮老大打了之后,哥哥帮人硕搽药,那一部分暧昧已经有了雏形,要不是人硕自己可以躲避,估计再有片刻两人的嘴唇就会凑到一起。
而最高明又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人硕躲开了哥哥意图明显的吻之后,哥哥毫不避讳的在人硕面前冲凉,镜头扫过哥哥后背的裸体,这一幕当然也落在了人硕眼里。
于是下一个镜头,人硕起身想要走开,他竟然流鼻血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是忍不住笑出了声,不得不说导演这个设定真的是有趣却又恶趣味。
而老鼠,跟片中每一个演员都有相当多的对手戏,很奇怪的是,明明老鼠称作偶像的人硕,他跟老鼠同框的镜头少之又少,印象中竟然只有两人醉酒吃猪头的戏,还有最后那场不知是闪回还是梦境的戏。
但最后那场戏,两人的同框,三秒不到,其他两人明明有对手戏的部分,导演甚至都舍不得给个同框,可能是刻意为之。
因为那场醉酒吃猪头的戏两人说起了高雄之行,还有老鼠母亲的死,也是唯一一次,大概这也是为什么老鼠明明声称人硕是自己的偶像,态度却不尽然,并且两人关系分外的原因了。
但这也再次印证了导演出现BUG啊!
高雄之行这么重要,并且在最后成为两个角色在影片结尾在生活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的坠落下去的动因,那为什么不好好交代清楚!
但这部电影的况味却又真的是不可多得,独一无二,先不说闽南语作为台词主要载体,首先就把大家拉入台湾的文化环境之中。
老鼠的生活环境,人硕的工作环境,甚至西门町的描绘,也处处生动,处处有戏,全都合住影片封闭压抑的整体氛围。
那些简单又真实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细节,无论是到哪里,都是能够打动大多数观众。
再加上星星点点的台湾味道,就成了能够近年能够的代表台湾的不可多得的作品。
而张作骥的常爱用的动物象征手法,在《醉,生梦死》中也生出了别样的味道。
尤其是蚁蛆共舞那一段,与人硕同哥哥的共舞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妙的不能言说。
还有最后老鼠回家看到母亲尸体的那一场戏,光是画面就足够让人震撼,不得不说这里特效化妆组真是很用了些功!
再加上那遍地蠕动的蛆虫,与蛆虫在影片中的象征意味,这种妙处的确是不可言传的。
而片中还有很多很有味道妙趣细节,我也不再一一盘点了。
总得来说,《醉,生梦死》的失败之处在于故事和情节把控,很多东西没有讲圆,BUG太多。
而成功之处则在导演选角,几个演员无论主角配角,无论角色立体平面,都很有一番味道,再加上用心的环境设计,全片统一的氛围基调,还有导演掌经和运光的手法,就成了这一部总评只能及格,但却很有味道,别样迷人的《醉,生梦死》。
但是我想,为了电影工业的长久发展,虽然美学电影依然不可或缺,但电影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故事讲清楚,所以,我还是希望,能够看到更多既美又有味道,同时还能讲清楚故事的电影。
又是一个平静的下雨天我又想起了我思念的人真希望她们都能像蚂蚁一样一直围在我的身边不会离开我《醉·生梦死》的导演张作冀说,这部电影他想描写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态度,但无论是从镜头切换、画面色彩、还是演员表演,我们看到的都不是诗意的栖息,而是乱世中踽踽独行的蝼蚁,是一场压抑的黑。
《醉·生梦死》将镜头对准了台湾小角落的四位主角:母亲从十二岁学戏,丈夫婚内出轨并组建新的家庭,为了养两个儿子,母亲只要低身改行做了妈妈桑。
每日以酒浇愁;大儿子上和学习优异,美国留学,却因为性取向自杀未遂,回到台湾工作,白天在电影公司上班,晚上在gay吧助演脱衣舞,做着回到美国的白日梦;二儿子老鼠之前努力上进,音乐书法样样出彩,在哥哥出国之后性情大变,偷窃、砍人,混迹大街小巷,以刀为剑,快意恩仇,却对一名哑巴妓女呵护有心;租客硕哥作为夜店头牌,夜夜笙歌应酬满满,说把钱攒起来寄给美国的母亲,却隐瞒了母亲早已去世的消息,已婚、有一女,却抛弃两人,把钱和一个肾都给了情人。
一位母亲,两个儿子,一个租客。
同一屋檐下,内心却各怀心事,正应了醉(母亲)、生(硕哥)、梦(大儿子上和)、死(二儿子老鼠)这四种情绪。
导演说,这部电影是在讲母爱,在母爱之下,会让你更茁壮,也会让你更受伤。
《醉·生梦死》的英文名是《Thanatos,Drunk》,对于这个名字,制作人解释为:Thanatos是希腊神话的死神,以这个为片名是想表达,死神喝醉了。
中文片名里醉生梦死的概念是来自李白的《将进酒》,背景音乐里演唱的就是李白的《将进酒》。
所谓的醉生梦死,都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酗酒抽烟、糜烂堕落都是因为生活失去了精神支柱。
导演说想要表达的是母爱,这也正是《醉·生梦死》中那一独特的“·”,前者是母爱,后者是衍生。
导演不是叙事的高手,却是电影氛围的营造师。
潮湿粘稠的台湾天气,杂乱逆光的果蔬市场,奢靡淫乱的牛郎夜店,错落老旧的客家生活。
有人说,张作冀是继侯孝贤、杨德昌之后最会表现台湾本土生活的导演,这话确实值得让人好好品味。
张作冀确实是表现生活的高手,甚至,当老鼠在城市的山头行走、攀爬又进入楼里的卧室时,我有一种恍惚感,这不就是大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吗?
两者手法一致,同样是用游离余生活之外的眼光看世界。
但导演太爱隐喻了,且手法并不高明。
老鼠、蛆、吴郭鱼、蚂蚁,正是四位主角的动物性表达。
蚂蚁是哥哥上和,一直想要逃离出玻璃瓶去看外面不安又躁动的世界;蛆是硕哥,寄生、最后会变成苍蝇,到处去寻找寄生对象;弟弟老鼠就是老鼠,陷入泥泞的沼泽,坐立不安又爬不出身;母亲应该就是吴郭鱼了……无论故事多么复杂,性取向多么朦胧,双结尾多么蹊跷,这部片子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世事艰难,人如蝼蚁。
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的结尾部分,硕哥说要回去充电,转身传过人流不息的菜市场,走入忽明忽暗的小街细巷,巷子真窄,仿佛阳光永远也照不进来,但我们深知且明了的是:正是因为这阴暗和潮湿,墙底的蝼蚁才得以存活。
牡丹童鞋倾情推荐。节奏表演和叙事方式各种不舒服,然而不妨碍评定为好片子。
不作不死的台式小清新文艺片
充滿痛感
看到很多短评说张作骥在向王家卫的风格上靠,我个人倒没有这个感觉,看音乐,看剧情走向(被复仇-死亡),看结尾(超现实的复生),这不还是那个张作骥吗?只是剧情变得有点生硬,除了母亲那条线,其他的人物感情关系都挺让人迷糊的。
2.5;刻意又做作,各方强情节堆砌得过犹不及;醉生梦死是逃生的手段,是混沌的开始或结束。
不好意思我没有认真在看 闽南话真滴很有亲切感 脏脏的滤镜 而且我脸盲
基情那部分一看就是恐同患者拍的
乍一看,差点儿把硕哥看成朱雨辰…PS.生蛆那段真的是…
江水汤汤长街苍苍,浮世的寒凉勾兑进绍兴酒,在咿咿呀呀的唱词里倾倒了大梦一场。母亲推开纱门扶着墙,在风里亦步亦趋薄如纸片;硕哥被压抑得颓然如丧犬,在一次次注目里体会无法被消解的感情;老鼠烧着了酒精拼出了最炽烈的一颗心,为了一个吻拼尽了薄命。放了鱼倒了酒,母子终于握手言和,醉生梦死。
爱恨是蓝色的腥臭火焰,绝望是蛆虫磨成的浆汁;散乱的底层暗色影像在令人不适之外更显出为脏乱而脏乱、为无望而无望的非真实体验化的形式刻意。
情感與景物皆濃厚豐富。片中臺北骯髒潮濕又好美,菜市場生猛有力。各種小動物出場方式特別。肉體交纏情慾十足,尤其喜歡碩哥在上禾腳踏車坐墊上輕輕一抹那幕。首尾呂雪鳳飾演老媽與兒子交流兩場戲看哭。 配樂及攝影也喜歡。《將進酒》前兩句若能用毛筆寫就更好了。
好诡..
尺度挺大,色调灰暗颓废。
绝望
不懂硕哥这种身材到底为什么还能当万人迷……女人和gay也太宽容了吧!
没一个正常人,全都有病,镜头晃得头疼
演员不错 隐喻、台词和剪辑生硬了些
这部片子没有按时间线直叙,所以看着容易让人误会。按我的理解从开头理一下,应该是妈妈在男主跟硕哥去高雄期间意外摔死,等男主回家发现时已经腐烂了,开头跟妈妈的对话应该是男主难以接受事实而产生的幻像。之后男主就靠帮别人卖菜维生,看得出菜场熟人也很照顾他,还结识了哑巴女友。再然后男主哥哥回台湾,跟硕哥擦出火花,表姐从硕哥前女友处得知硕哥真相,男主回家看到哥哥和硕哥那啥了,内心难以接受就恍惚着出门,同时回忆起哥哥出国前跟妈妈争吵的场景。出门后看到女友被仇家(之前去高雄在对方脸上留下刀疤)绑架,男主被带回仇家地盘并把仇家捅了之后跑回家里,震惊的同时回忆起发现妈妈尸体的场景。与此同时,表姐也把硕哥捅伤了。
就……为什么有人把这种电影跟王家卫电影相提并论了?美感仿佛是死的,除了觉得活着只有绝望罢了。郑人硕倒是帅的……
或许这是部默片 戏还能更足点。除了母亲以外,其他人的演技生硬得可怕,动物的意象也过于刻意。唯一有点意思的只有爬满蛆的妈妈桑。当然用开瓶器刺渣男的创意也不错,但舞台剧似的歇斯底里太多,已经破坏了节奏。同志剧情真是多余得有点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