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电影说法不一,一个人一个口味。
不过就故事本身而言还是值得推荐的,因为是真人真事,且故事的积极性和所要表达的意义尚且对我们有益,我还是推荐大家看看的。
改刀换枪 非洲杀戮
IMDB评分 6.6/10 from 2,457 users幕后制作 一个黑帮的传奇人生 杰拉德·巴特勒在影片中扮演的那个叫做山姆·奇德斯(Sam Childers)的黑帮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戏剧形象,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山姆·奇德斯1962年出生在达科他州,原先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混蛋。
后来,他们举家迁往明尼苏达州,那段时间,奇德斯还比较正常。
可是就在奇德斯念大学的那段时间里,他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他开始吸烟、抽大麻、酗酒。
并最终变成了一个瘾君子、毒贩子和酒鬼。
与此同时,奇德斯爱上了飙车,他还是著名的地狱天使摩托车俱乐部(HAMC)的成员。
1992年,奇德斯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转折,他来到了一个教堂,信奉了上帝。
当天晚上,该教堂的牧师就预言奇德斯会前往非洲。
1998年,奇德斯果真去了非洲,并且在那里靠自己的力量营救当地的孤儿。
现在,奇德斯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传奇人物,他不仅不再吸毒、不再犯罪,而且还和自己的老婆莲恩一起成立了一个叫做“东非天使”(Angels of East Africa)的国际儿童救助站。
这个救助站就设置在苏丹的尼穆莱--苏丹内战最激烈的地方。
2009年,山姆·奇德斯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这本叫做《另一个男人的战争》(Another Man's War)的非虚构类文学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从此之后,山姆·奇德斯更加坚定了要在非洲开始孤儿院的念头,而且支持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其实,要把山姆·奇德斯的故事搬上银幕并不算难,因为他的一生中就已经有了难以置信的传奇色彩,而且这种带有些许“动作片”色彩的真实故事也极为适合好莱坞导演将其搬上银幕。
只是,不流于表面地塑造这样的人物,绝非易事,因为这需要扮演山姆·奇德斯的演员能将奇德斯的心灵层面上的转变深刻地展示在银幕上。
为此,扮演奇德斯的动作片明星杰拉德·巴特勒做了不少功课。
杰拉德·巴特勒说:“我还从来没有拍摄过一部有这么多冲突的影片。
首先是非洲的战争,这是一种冲突;其次是奇德斯所代表的美国文化和当地的土著文化之间的冲突。
当然,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奇德斯内心的冲突。
他一开始只是一个混混,只信任自己。
后来他发现了上帝,上帝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于是他去了非洲,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男人。
当我读到剧本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你在开玩笑么?
这么多内容,这么可能放在一部电影里表现?
不过,随着我和奇德斯本人的接触和交流,我发现剧本里所表现的奇德斯的传奇故事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 杰拉德·巴特勒此言不虚,因为他曾经专程前往宾夕法尼亚州拜访山姆·奇德斯,参加过他的布道、和他促膝长谈,并且认真去体会山姆·奇德斯的一言一行。
杰拉德·巴特勒说:“我和山姆·奇德斯详谈了大概有40个小时,深入地了解了他的生活和经历。
我觉得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家伙。
我努力模仿他的一言一行,努力揣摩他的心理和行为动机。
这项工作工程浩大,而且困难重重,不过却很有乐趣。
这和我以往拍过的任何一部电影都极为不同。
” 一个人的成长 作为影片的导演,马克·福斯特并没有站在国家和政治的角度来拍摄这部电影,他没有把影片拍成一部“白人拯救非洲”的主旋律影片,而是进了一步,走到角色的内心中,展示山姆·奇德斯的内心世界。
马克·福斯特说:“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的时候,也认为这是无中生有的杜撰,直到我见到了山姆·奇德斯本人,和他详谈并深入了解这个人之后,才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上绝对有奇迹和奇人。
在这种巨大的转变背后,是宗教的力量使然。
宗教让一个街头的毒贩、飙车党成为了一个堪称圣洁的人。
” 山姆·奇德斯的故事可以从任何角度入手,可以强调他的黑帮生涯、可以渲染他的非洲故事,甚至可以拍成一部福音电影。
面对这这么一个从各种角度都能动手拍摄的题材,马克·福斯也犯了难。
山姆·奇德斯说:“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完全不同,现在的我找寻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动机。
”按照这种思维,马克·福斯特为影片找了一个“宗教使人崇高”的基调,他说:“一个人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的道德水准和这个人的宗教信仰是很难分开的两件事。
也就是说很难说明一个人是因为宗教才有了道德,还是因为道德水准才选择了宗教。
我在影片中的处理方式是让山姆·奇德斯成长,用他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并得出一个结论。
他的转变是因为宗教引起的,但是到了影片的最后,他目睹了非洲发生的一切,所以他对自己所信仰的万能的主产生了怀疑,他向自己发问--上帝在哪里?
我觉得,在展示一个人的成长的历程中,这种从盲目信仰到主动实践、有选择的信仰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
” 有人批评影片说,这是一部文化沙文主义的电影,导演在片中塑造了一个拯救黑人的“白色救世主”,并没有展示什么主角的内心的转变。
面对着这样的批评,马克·福斯特说:“其实,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他们接触到的非洲只是新闻、电影和报纸等等,根本没有真实地了解和接触过非洲。
在这些观众的眼中,山姆·奇德斯只是一个来到非洲,实现自己内心的宗教需求的人,而忽视了他之前的身份和他的成长历程。
如果不去关心他的心理层面的变化,只是看着非洲人民的生活和疾苦,仅仅是猎奇或者是把电影里的故事当做新闻的注脚,那么谁还能去理解山姆·奇德斯的所作所为呢?
很多西方观众过于自大,因为他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总是在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山姆·奇德斯的所作所为,他们会问他是不是为了自己才去的非洲,或者是他真的是为那些小孩才去非洲的么?
这些完全都是不必要的胡思乱想。
”花絮 ·影片根据美国传教士山姆·奇德斯(Sam Childers)的自传改编。
·维拉·法梅加原本是扮演莲恩的人选,可是由于她的怀孕,这个角色被交到了米歇尔·莫娜汉的手中。
·影片2010年在密歇根开拍。
那些非洲的镜头的确是在非洲拍摄的。
看片名会以为本片是一部什么重口味的B级片,可其实不是的,这是一部传记电影,有动作场面,可还是以温情为主,一个有着传奇经历人物的故事,叙事流畅、内涵深刻,可似乎代入宗教色彩过于浓烈,好几处让人以为是美国那种宗教电影了,再就是有几处情节稍微缓慢了一点,其他部分都还不错。。。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表现手法,竟然得到这样的评分。
太失望了。
看来我们找不到信仰太久之后,甚至都不能理解别人的信仰了。
虽然我相信信仰的力量,但是我觉得那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
不能排除某些浪子回头的特例,但电影本身没有给我们展示这一过程,或者说是这个过程让人觉得过于生硬、不切实际。
另外电影宣扬的“精神”我更是不敢苟同,主人公自我“救赎”的过程。
我觉得更像是从暴戾的街头恶棍转而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恶棍”,只是这样的“恶棍”被披上了美丽的外衣,但实质上它带来的伤害并不会正负抵消。
记得唱红歌那段时间,有报道说有个人进京演出前母亲不幸去世,硬是忍住悲伤,坚持到了最后。
这种所谓的“舍小家为大家”,“大爱无疆”的举动与该片宣扬的东西实质是一样的。
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你们可以靠救济金活着”
ROCKER以前朋友问我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我会说:“爵士和摇滚。
”爵士是浪漫的音乐,摇滚则会带来心灵的共振。
ROCKER的出现,都是出于一种迷茫,所以摇滚乐发展之初,主题都是一些反思内容,自由?
战争?
暴力?
反思总是带着疑问,WHAT ARE YOU FIGHTING FOR?
大家念这句话的时候,语调都不会是扬声,而是降调,这是因为这是一句自问,ROCKER们都喜欢这句话,他们把自己当作一个斗士,精神上的斗士,对于一些已成型的思想进行一种批判,所以说摇滚精神是继承了否定之再否定的高深精神。
美国‘垮掉的一代’,带有的特质总是迷茫,也是摇滚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段,人们对于越战,对于自由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世界是人们真正需求的?
他们挣扎着,所以会用流浪来寻找答案,“嘿,谁愿意和我一起穿越美国?
”“我!
”流浪者们如此简单的对话,有的人解读是一种文艺,并为如今的小清新所推崇,其实不知他们是进行一种反思之旅。
《机关枪牧师》中的主角山姆,因为毒品以及械斗而锒铛入狱,出狱之后,还是想回到以前的生活,他骑着重型机车穿街过巷,是一个硬汉角色,约了几个朋友去打劫一个毒品窝点。
得手之后却杀害了一个印度老头,晚上,山姆难以入睡,他反复地洗着手上的血渍,妻子看到了他的恐惧,山姆只说了三个字:“救救我......”妻子带着山姆去做了礼拜,让神父为他做了洗礼,看着所有人试他如兄弟一般,山姆似乎感觉,上帝始终存在,罪孽是可以得以洗脱,然后从新开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山姆身上体现的是摇滚范儿,有迷茫,有蹉跎,却再反思之下找到寄托,明白了真理,他开始着手建筑公司,养活家人,他让朋友脱离毒品,他让女儿能在舒适的床上安睡。
这就是山姆,一个ROCKER,他懂得在迷茫之时呐喊!
FIGHTER什么是FIGHTER?
也就是战士。
记得小时候有两种T恤衫印象最深刻,一个是印有拳皇的衣服,似乎男生们爱买的多,特别是小混混,另一个就是印有古巴英雄切格瓦拉头像的衣服,以前觉得很酷,因为觉得切格瓦拉好俊,后来只是了解他是一个战士,并不了解太多。
高中时候,英语老师要求每三人一组做一次话题,用英语介绍一些外国见闻,文化什么的都行。
我和朱瑞小吉肯定要做得最有范儿,于是做了一期ACDC、女模特,以及切格瓦拉的主题。
那时候才系统地了解到了切格瓦拉的自由精神,并开始崇拜他,视他的头像为精神图腾,摩托日记?
那是对世界的观察,似乎ROCKER们总会产出一两个FIGHTER,切格瓦拉是一个脱离了迷茫,觉醒的ROCKER!
为自由而战!
俗话说穷则思奸计,富则长良心。
这句老话说得是,人们随着外物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以后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道德提高!
影片中的山姆在富裕之后,感谢神的指引,作为一个ROCKER,他打算看清这个世界,便随着布道团去了非洲参加建设,他看到的是非洲儿童被忽视,强奸,贩卖以及奴役,这就是非洲儿童的痛苦现状。
山姆被这情形吓到了,他不知道,世界的另一端竟然像是地狱,他决定拯救非洲儿童,他开始在非洲建立儿童收容所,虽遇到各种困苦,还是坚持了下来。
为了抢回那些被恐怖组织拐走的儿童,他毅然决然地拿起了枪奋战,在非洲大草原上挥洒!
这就是FIGHTER,一个觉醒的ROCKER,懂得该为什么而战,信念,是我们拿起手中审判之矛的勇气。
所以山姆在自己建的教堂之内才会说:“上帝不需要绵羊!
他需要一些苍狼为他战斗,消灭阴影!
”这就是一个战士,有勇气拿起武器的形象。
SAINT圣人,什么人可称得上圣人?
难以说,因为我们这些凡人是难以参透他们的,只知道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贞德,孔子这些人是大家称作的圣人。
不过细细想,圣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经历呢?
我想大概是经历事物两面性,并且能从中顿悟并且超脱的人才能以此成为圣人吧。
不经杀戮恐惧的人怎能了解放下屠刀的意义?
啊,原来如此,当战士凭靠自己信念战胜自己的敌人时候,他会发现,自己的战斗与敌人拿起武器与自己相向有什么区别?
所以便会有舍身取义的哲学,你打我一边脸,我会伸着另外一边脸让你打,战士顿悟,战斗源于分歧,真正的胜利并不是消灭对方,而是让对方认同自己。
我想这就是圣人的伟大,他们并没有发动什么大规模消灭,无论是思想还是肉体,他们做的仅仅是,以自己换取大同。
这就是圣人,放弃战斗的FIGHTER的化身!
影片主角山姆的心理成长被我归纳为这三个阶段,由一个ROCKER变成一个FIGHTER,再化身为一个SAINT。
最后的心理如何理解呢?
山姆觉得自己所持有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却被身边的邓劝解:“我的人都不想跟你了,你知道么?
你是在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在求死。
”无畏地杀戮,即使是为无辜的孩子而拿起枪战斗就是对的么?
当山姆狙击了一个阻止他们前去救援孩子的一个恐怖分子,却发现,被他杀死的恐怖分子竟然是个孩子!
他痛苦,他无助,再次迷茫,他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战士是否是正确的,他觉得自己感受不到神的存在了。
晚上,被山姆救过的孩子进了他的屋内,点醒了这个迷茫的战士:“我们应当放弃愤怒和仇恨,要做的应当是把握好现在,珍惜幸福。
”山姆懂了,他更该拯救的是自己!
应该认识到,自己要做的只是拯救孩子,而不是消灭什么。
这就是一个圣徒!
机关枪牧师牧师的布道,无非让世人相信神的存在,让他们知道神在看着他们,所以不要为恶。
机关枪,是杀戮工具,却与牧师连在一起作为这部影片的片名,其实阐述的就是人在困苦挣扎中的心理顿悟过程,从拿起武器,再放下武器,这就是一个成为圣徒的过程!
影片的境界很宏大,探讨的世界和平,探讨的是人们的未来,所以值得看,值得为它哭泣,当你们看到非洲儿童的眼睛的时候。
机关枪牧师,其实就是圣经里的赤天使的化身!
这就是雀蛋为大家品读的好电影《机关枪牧师》,今年的新片,雀蛋期待已久的好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这是一部很难打分的片。
它没有片名和海报给人以想象的火爆场面,也没有出现之前在其他评论看到的小萝莉加肌肉叔的奇怪组合,有的只是一望无际非洲平原上的贫穷、危险和混乱,和一个人想改变这一切的努力。
一开始我以为这像一部拍的不那么烂的宣教片,一个吸毒伤人打老婆的烂仔被老婆拉去教会听两次礼拜受一次洗就成为神的忠实信徒,这样的故事如果有着良好的展开或许是一部感人的心灵鸡汤式电影,但集中在影片前半小时,反而像为后半段他的偏执作了一个铺垫。
影片中间大部分内容,都在讲述他投入他全部身心到援助苏丹人民的事业中去。
虽然Kony和LRA的种种罪行和当地妇女儿童那种朝不保夕的无助都一次又一次震撼到我,但是一个连家庭责任都没有尽到,连家人生活水平都无法保证的人,粗暴的对待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去给万里之外的人们送温暖,这种雷锋式的故事配合着他对非洲孩童的温柔和对自己家人的粗暴,与其说给人感动,不如说给人偏执狂般病态的感觉。
电影最后按照剧情的说法Sam终于和家庭和解,但是仅仅是一个打回家对女儿温柔说话的国际长途电话,如果不是回头看了评论几乎就被我彻底忽略掉,而这样一个电话,既比不上之前对家庭的伤害,也无法证明他在思想上有任何改观。
如果全片就是这样结束,那么给我留下印象的也仅仅是动荡的非洲残酷的叛军,和一个烂仔浪子回头居然能在几年内带给家人有声有色的生活这样一个真实的美国梦。
直到最后字幕告诉我们,这部片子并非虚构,而是基于Sam的真人真事,让人很难对这部电影在苛求什么,生硬的剧情转折,缺乏亮点的剧情设计都变得可以接受了。
为他加上一星。
《机关枪传教士》这似乎是我最近几年来,看到的最为深刻的一部电影。
或许是因为我看的版本的翻译片名是《机关枪教父》的原因,我把这部电影想当然的定位到了B级片行列。
一个举着机关枪怒射的神父,守护小镇的故事,整部电影都充斥这美式幽默和火爆的场面,甚至还认为这部电影里面会有牧师和修女在教堂……好吧不得不说我是个思想肮脏,品味低下,无时不刻都挂怀我的那些恶趣味的俗人。
不过当我了十分钟,我就发现我想错了!
我所期待的那些都不会出现在这部电影里,不过那时候我又先入为主的,把这部电影划进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励志电影里面。
一个劣迹斑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茫然不知所措,只知道从酒精和毒品中寻求安慰的人,在重拾信仰之后成为一个英雄(虽然电影的确是这个大框架)。
但是当我看到电影四分之三的地方,我觉得这部电影里面所承载的东西远比前面说到的那些深刻得多。
人在逆境中挣扎、解脱、重拾信心。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困惑、挣扎、迷失自我、放纵、放气,而在最后在压倒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压上来之前,顿悟升华鼓起无比巨大的勇气承担一种无法承担的责任!
这种人,在中国或许就是所谓的圣贤吧?
好了还没说点四六八句的东西呢,编一个……有了:A K 手中紧握,赤胆一心救孤,谁说浪子难回头,牧师久战非洲。
吸毒酗酒群殴,滋事惹祸高手,老婆孩子全不顾,举债善款去筹。
一人独撑全部,差点黑化自轰,好在有个小天使,才得善始善终。
主人公是一个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曾经恶贯满盈,但是皈依基督教之后开始去帮助他人。
从自认为接到神启而努力拯救战乱荼毒的苏丹儿童到家庭与事业的矛盾激增,身边缺少他人的支持与帮助,他一度有陷入仇恨与懊恼。
但是却又在一个有着相似经历的男孩的共鸣中再次坚定决心。
这部电影被有的人评价生硬无力,充满了美国式的价值观。
但是我认为我们不可以用简单的价值或道德评价来审度这部电影。
毕竟主人公就是一个这样的莽人,怎么可能让他会有心思细腻的展现呢?
在电影中一个女性的医生志愿者也曾经对男主说,他身上有着叛军领袖的影子,但片尾原型山姆所言却又是另一种观点,“如果你的家人孩子被恐怖分子拐走,我说我可以把她们救回来,你还会在意我用什么方式吗?
”世界上没有什么完全的是与非,正如存在必要之恶一般,当你面对被绑架的儿童时,你会怎么做呢?
山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那也仅仅是他的答案,他并没有要求所有人都认可他的答案。
我认为一部好电影,就是去描摹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与选择,以及那背后所有的社会与道德伦理的矛盾,电影是阐发问题的,目的是让我们去思考。
除了一些纯粹商业大片无需带脑子去看以外,最好的看电影的方法,就是站在主人公的立场去体会,去思考,然后再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思考,再将二者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发掘出这部电影真正的价值,也会使自己有所成长。
有如果做不到,那还不如不看,毕竟这不是那种可以一笑而过的消遣品,反而让自己浪费了时间。
非洲的孩子,小动物阿
没有味道的传记啊~
★★☆这片原来讲的就是最近很红的Kony相关的事情……但这片有点“道德绑架”的感觉在里面…这么残忍的故事,如果打低分,似乎自己就不是人了……但片子确实不怎么样……太散了…而且有些地方很突兀…如果是冲着Cult片的片名去看的话,那还是省下这2个小时吧…不仅不Cult,还有点刻意温情…
让我们记住伟大的sam childers
我想说Sam Childers是一个伟大高尚的人,他从最初的一个混小子,忏悔过去,信主,到非洲去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那些孩子们,虽然怀疑过主,但是他在怀疑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Sam Childers是个凡人,但是他却在人世间做着最接近神的事.
男主心理转变是说转就转,还是2次。全片不及片尾真正的男主一句话“恐怖分子绑架了你的孩子,我说我能帮你给整回来,你会管老子用什么方法么”打击面好大
男主的性格转变过于快了
呵呵,不好
根据美国传教士山姆·奇德斯自传改编。虽然来源于真人真事,但人物塑造太简单,反而看起来很不可信。
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是,试图用动作片的方式来拍一个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故事,导致风格极为割裂,不知所云。
无论电影拍摄得如何,无关各种专业技巧,只是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们的伟大的行为,足以使电影成为传奇。这部电影本身只是形式,完成了表现和传达伟大精神的使命。感谢上帝,最后让爱充满了内心,而不是仇恨,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拍得不怎么样,故事加分许多。
没头没脑的电影,一方面看,可以视作传奇人物的光环全部褪去,所谓的英雄只是个被良心折磨,一意孤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偏执分子,另一方面看,如果要将其视作英雄,则影片糟糕无比,且不说混混到圣徒的转变太幼稚,也不说为大业抛弃家庭是否博得认同,单剧情起伏之呆板就足以逼近烂片
kony2012
故事我很喜欢,也很同意主人公的想法。一个人得相信些什么,但是光相信没有用,还应该去做点什么来捍卫这些信仰,至于做的方式就各异了。再说电影,我只能说这是部拍得很烂的电影,前面铺陈太长,又没有完整反映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这个感觉就理解但是也不多认同吧,他刚开始是赎罪,他刚开始真的很jackass然后变了,刚接触苏丹还是很友好理智,逐渐被愤怒吞噬,完全投入他的苏丹工程了,他甚至忘了女儿的生日,prom也不给limo,就emmmm虽然这种白左不是伪善但是这种泛化的忽略了家人,还是感觉有点overdid it,况且他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最后结尾才是真事改编,但是整个故事以传记来说也不算是很无聊
居然变成了沉重的题材……另外主角性格转变真的很突兀
kony 2012
去教堂和接受洗礼的时候感觉男主很尴尬,犹豫,不知道为什么一到苏丹就醒悟了~如果再表现的深刻一点就好了~当别人都认为他疯了的时候,他坚持了内心的选择。宗教的价值是不是在于促使人们进行非功利性的理性思考和行动呢?
雖然沒有讓所有人都滿意的選擇,但我相信Sam在真實世界裡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