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斯先生

Mr. Jones,新闻守护者(港),普立兹记者(台),雪地里的真相(台),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

主演:詹姆斯·诺顿,凡妮莎·柯比,彼得·萨斯加德,约瑟夫·马勒,肯内斯·库兰汉姆,费奈拉·伍尔加,米哈利娜·奥利尚斯卡,塞林·琼斯,贝娅塔·波兹尼亚克,朱利安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英国,乌克兰语言:英语,乌克兰语,俄语,威尔士语年份:2019

《琼斯先生》剧照

琼斯先生 剧照 NO.1琼斯先生 剧照 NO.2琼斯先生 剧照 NO.3琼斯先生 剧照 NO.4琼斯先生 剧照 NO.5琼斯先生 剧照 NO.6琼斯先生 剧照 NO.13琼斯先生 剧照 NO.14琼斯先生 剧照 NO.15琼斯先生 剧照 NO.16琼斯先生 剧照 NO.17琼斯先生 剧照 NO.18琼斯先生 剧照 NO.19琼斯先生 剧照 NO.20

《琼斯先生》剧情介绍

琼斯先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33 年,一位野心勃勃的威尔士年轻记者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来到苏联旅行,发现了共产主义乌托邦神话后骇人听闻的现实。由此他开始进行一项常规新闻调查,但试图在政府掩盖下挖掘乌克兰饥荒的真相很快变成了生死攸关的探索。 他的努力不仅受到苏联审查机关的挫败,而且受到对斯大林政权抱有好感的西方记者的阻挠,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时任《纽约时报》莫斯科分部的总编辑沃特·杜兰蒂(Walter Duranty)。 在现实生活中,琼斯是第一个在西方媒体报道苏联 1932-1933 年大饥荒的记者。但由于很多知识分子对苏维埃政权持同情态度,他的报道并不受欢迎。当时隐瞒了大饥荒事实的杜兰蒂也在此后招致批评,他因对苏联的持续报道而获得的普利策奖也被《纽约时报》称为是“我们为之感到惭愧但可以做出解释”(Guilty With an...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阿德里恩的异想世界撕裂的末日七只乌鸦商界玻璃鞋小故事黑战无处逢生可爱的露易丝灵书妙探第四季保姆之死抵挡计划王忠诚价值时光不及你温柔ID精英大人的防具店白色堡垒库伊女郎DeliciousParty♡光之美少女一爱到底德翁·科尔:永远是你的儿子步履不停黑白科林切口死亡山地德累斯顿大轰炸无声蛙鸣花腰恋歌死亡寿司

《琼斯先生》长篇影评

 1 ) Quote from Mr. Jones

"The truth is too strange to tell another way.""I was not born for an age like this. I am.""The world is being invaded by monsters, but I suppose you don't want to hear about that.""The future is at stake, so please read carefully, between the lines.""The Nazis now have an excuse to end all opposition. War begins in the minds of men. The next great war, gentlemen, has already begun.""Look, there are cycles of history just like there are cycles of nature.""The creatures outside looked from pig to man, and from man to pig, and from pig to man again; but already, it was impossible to say, which was which."

 2 ) 琼斯先生的遭遇

发生在1932-19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其肇因是斯大林为了快速推进苏联的工业化,在农村推行激进的农业集体化,乌克兰是全苏联最重要的粮仓,该政策旨在控制乌克兰农村全部资源包括农民、土地、粮食和资金等,源源不断的为苏联输送血液,使其完全为城市工业化服务,在乌克兰开展的强制征粮导致农民手里的粮食锐减,引起了大规模的饥荒,最终致使500万人死亡(有说为300-350万,也有说为700万、1000万甚至更多,具体数字存在争议),死因主要为饿死、因反抗而被处决,以及伴随饥荒而来的传染病。

一些欧美学者认为,这次大饥荒其实是斯大林有意策划的种族大清洗,该说法在学界存在争议。

在《琼斯先生》这部电影中,你一定会为三个孩子靠吃他们哥哥的尸体裹腹而感到震惊,电影只是择其一二来表现,真实的历史,这种悲惨和残酷要更为深重和普遍。

加雷斯.琼斯是一名来自威尔士的年轻记者,在曾任英国首相的劳合.乔治手下做过助理,他于1933年来到莫斯科,发现苏联并不像西方媒体报道的那么美好,并得知乌克兰正处在饥荒之中。

当时所有在苏联的西方记者的活动范围都被限制在莫斯科,并被严密监视,于是他设法潜入乌克兰,震惊的发现,这儿简直是人间地狱。

尤其是乌克兰饿殍遍野、刨尸而烹的悲惨景象和莫斯科的富足繁华形成了夸张的对比,然而更让他预想不到的是,他不但被当作间谍遭到苏联的追杀,脱困之后,他的报道竟然在西方世界也遭到封杀和抵制。

究其原因,无非如下两点:第一、当时西方正遭受经济危机的冲击而陷入大萧条之中,而苏联正欲快速推进全面工业化却苦于基础薄弱,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大量过剩的产能和资本输入苏联,双方进入合作“蜜月期”,英、美等国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当然不会允许在媒体上曝苏联的黑料。

第二,当时西方很多知识分子对苏联怀有一种天真的好感,如果了解发生在50年代法国思想界的萨特和加缪的决裂这段往事,就可知当时思想界的情况。

在电影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纽约时报》驻莫斯科记者杜兰蒂由于连续报道苏联五年计划的成就,而获得普利策奖。

杜兰蒂不可能不知道乌克兰正在发生什么,这种选择性的报道和对真相的无视,让坚守新闻自由职业操守、坚持报道真相的琼斯感到不解、失望和愤怒,他责问杜兰蒂:“你拿了斯大林多少钱?

”杜兰蒂所做的,是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还是只是利用机会为自己谋求名利而置职业操守和良知于不顾?

当然,对于身在莫斯科的记者来说,如果坚持报道真相,等待他们的,或许就是牢狱之灾,甚至杀身之祸。

1935年,加雷斯.琼斯在中国热河考察时,被绑匪杀害,年仅30岁。

他的死,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苏联人幕后主使,未确证。

琼斯是第一个向西方公开报道乌克兰大饥荒的记者,他用生命捍卫了新闻自由,也捍卫了平等、自由的普世价值。

他的遭遇,深究起来,是平等和自由的丧失,以及普世价值和国家利益(政治)之间的冲突造成的,这也是由该片引发的最引人深思之处。

《琼斯先生》用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串起情节,书中有句著名的话:“所有动物生而平等……但某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 。

” 这正是假平等之名而行损害平等之实的奥秘之一。

每个现代人都应该读读《动物农场》,以及《1984》。

 3 ) 动物农场,悲剧链条。

琼斯先生,看完了。

信息量交代清楚直接,一场演讲说明主角的身份与能力,一场电话显示苏联的监听网络。

摄影风格很古典,但相当炫技。

弹的是口簧?

这女记者相当于影子写手?

我就说眼熟,这还真是白寡妇的演员。

我甚至都不知道那堆木头与被遗弃的婴儿被捡走是干什么用的,是被用来取暖,还是用来吃的?

又或者对于他们,用来取暖与用来吃的是同样的东西?

我记得之前好像看过1984被英国政府划为极右派书籍,但看这电影,至少乔治奥威尔写动物农场前是很左的。

永远都有人说“不要撕破脸”,那张脸下面究竟藏着什么?

究竟为了表面的光鲜牺牲了什么?

从1932到2022,这个世界没有变化,乌克兰,俄罗斯,纽约时报,外交政治……又是两年,我们仍然被谎言笼罩,政治仍然在妥协,战争仍然存在,一切都没有改变。

5分。

叹息。

正好最近奥斯卡奥本海默大满贯,而19年的琼斯先生在柏林颗粒无收,这个时代,究竟更需要一个精致的,玩花招的,对苦难避重就轻的电影,还是一个同样精致,却压抑的,残酷的电影?

人吃人和被取消安全许可,哪个才是这时代大众想看到的苦难?

这个时代给了答案。

 4 ) 影片跑题

挺好的题材拍歪了,新闻记者纪实乌克兰大饥荒事件, 但严重跑题,开头想抵制纳粹希特勒,所以要联合斯大林。

后面又成了服务舆论导向,取悦大众心里而报导。

实际给乌克兰大饥荒的时段很少, 最后话风一转又把打赢二战利用完了的斯大林贬的一无是处。

其实这就是媒体的悲剧,媒体也是服务于政治的,在同仇敌忾,面对战争强敌时,一个饥荒又算得了什么,孰轻孰重一看便知。

只有可怜的主角,被两边同时嫌弃,死的不明不白。

 5 ) 是人是猪?严酷统治下的高压农场

人都有选择,即便在生命威胁的高压之下。

曾经的普利策奖获得者帮助斯大林独裁下的苏联,粉饰由极权政府几百万乌克兰饥荒死难者的恶行,一名还不是记者的记者,斗胆包天的消融了血污下被大大雪掩埋的累累白骨。

《琼斯先生》的开篇是乔治·奥威尔在不知是清晨还是傍晚的床边创作《动物农场》的开篇:庄园农场的琼斯先生,过夜前倒是把鸡舍一一上了锁,可实在因为酒喝的太多,还有些旁门小洞却忘了关上。

我们耳熟能详的政治反讽小说,不仅来源于作家本人的一些亲身经历,看过本片后,你还会知道在这本书背后,还有少许人在冒着生命危险揭露大多数人掩埋的历史真相。

长冬酒尽欢,路有冻死骨电影全篇详细描述了琼斯先生踏上苏联之后的可怕经历。

见惯文明优雅的伦敦上层社会的人,初到莫斯科可能会被报社夜晚里奔放的派对所麻痹,也可能惊叹于免费的医院和学校,或放松在一次让人垂涎的丰盛午餐。

苏联想让每一个外来人惊叹于斯大林的英明与睿智,他们甚至折服于自己津津乐道的谎言中,夸赞是琼斯先生在莫斯科听到最多的语言。

可是真的么?

观察与发现是一个寻求真相的人应有的技能,毕竟真相只有一个。

琼斯先生从一个个细微的迹象中揪住了通往黑暗的绳索,并再也没有放开。

孤身一人到达乌克兰后,地狱之门就打开了。

在漫天大雪中,每每遇见一个消瘦、肮脏的人或尸体都会带来新的恐惧:抢夺食物的小孩、随处可见的倒毙身躯、满满一车消瘦的尸骸上大哭的婴儿、分食哥哥来果腹的小女孩......这是人为的饥荒,在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高压下,一车车满载的粮食被苏联士兵运往莫斯科,而本地人只能在粮仓前排队抢夺时常断供的坚硬面包。

再没有比那一年更寒冷的冬天了,更寒冷的人心。

身居莫斯科堂皇的新闻宫殿里,有酒有肉,却再没有探寻真相的精神与勇气。

曾经的普利策奖获得者、《纽约时报》驻苏联记者沃特·杜兰蒂在五年的苏联生活后,再也说不出一句真话,不知是因为那条断掉的右腿,还是因欢歌美酒消解了灵魂。

黑暗之外,仍就黑暗真实的苏联有人想知道么?

这凸显了国家合作只有交易,没有人性。

琼斯先生在万分担忧下说出了在苏联的恐怖经历,这不仅让贵族老板怒发冲冠,还遭到了全球多家知名报社的群攻,所有报道都将琼斯先生编造成了一个骗子,拿国家事件操纵国际关系的叛国者、疯子。

几乎所有人都信了,但乔治·奥威尔没有。

恐怕只有切身的类似经历,才能让一个人明白,世界上存在残酷、疯狂、泯灭人性的人与政权,角落里永远有“老大哥”在等待你说点什么。

“目光从猪移到人,再从人移到猪,又重新从猪移到人,要分清哪张脸是猪的,哪张脸是人的,已经不可能了”乔治·奥威尔和那些还有良知与勇气的人,陷入了经久不散的浓雾之中,这不是未知带来的恐惧,而是知道太多才平添的彷徨,无力感已成为勇气的锉刀,锋芒难现。

最终,在英国权贵的帮助下揭露乌克兰大饥荒的文章刊登在了早报的头版,1932年漫长冬夜里几百万死难者的故事才予以公开,《动物农场》也终于在1945年出版,随后借着冷战的不断升温,传遍全球。

文学在政治宣传的大旗下得到了普遍认可,但现在,它仍可一读再读,让我们去了解那个时刻,以防历史重现。

或者它从未停止。

加雷斯·琼斯先生在他三十岁生日前,被枪杀。

 6 ) 【转】李燕:“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最早由在西方的乌克兰流亡者提出,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在西方国家进行研究,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这个问题在乌克兰被公开提出。

苏联解体至今,乌克兰和俄罗斯学界以及政界就因饥荒死亡人数、饥荒发生的原因、斯大林对饥荒应负的责任等问题展开争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这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7 ) ??????

影片中的琼斯先生是一个极具个性和魅力的角色,他有着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

他的行为和言论常常引起争议和质疑,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信仰,这种勇气和坚定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叙事方式也很独特,通过多个角度和视点的切换,展现了琼斯先生不同面的形象。

同时,影片的配乐也非常出色,冷静而认真,为故事增色不少。

然而,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有些情节的处理可能显得过于简单或片面,没有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和背景故事。

此外,影片的节奏感也略显拖沓,部分情节可能让人感到有些沉闷。

 8 ) 从未改变

看过影片我的第一反应是查百度百科,我想看看更多关于琼斯先生的生平。

令我没想到的是,百度百科居然没这位先生的词条。

这真的让我极其震惊,要知道百度百科什么犄角旮旯的人物都会或多或少的收录些信息。

于是我只能去看了下维基百科。

其实也没能得出更多信息,大部分电影里都讲述了。

有点不一样的是,琼斯在深入乌克兰村庄调查前,也曾两次到过苏联,并且也曾写过苏联可能存在饥荒的文章(第三次,也就是电影里的这次,应该是要坐实之前的听闻)不可避免的,我会想到59-61。

从这个角度来看,曾经苏联做过的,又重新发生了一遍。

现在苏联解体了,于是有些事情才可以如此“公之于众”。

而我们有些事情显然是有人至今不愿意让人知道的。

我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愿意从各个角落获取更多元的知识,独立思考,培养独立自主的价值观,不要被一种声音一以贯之。

 9 ) 饥荒

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电影中表现几个极度饥饿的场景令我印象深刻:1.琼斯随手扔在车厢里的橙子皮被几个人一拥而上哄抢,琼斯用一条面包换了一件皮大衣;2.千里无人烟,琼斯推开一间房门,里面有老夫妻并排躺着,他们已经饿死了。

3.琼斯又饿又冷,几天没吃东西,只好在白雪茫茫中啃一块树皮。

4.母亲已饿死在路旁,婴儿坐在她身旁哇哇大哭,一辆拉着尸体的车经过,车上下来个人,把女人的尸体扔到车上,然后把那个婴儿也抱起放在车上,她也哭不了多久了……5.几个孩子坐着,一个大些的女孩在一个锅里煮着几块肉,分别把煮好的小块肉放到几个孩子桌前的盘子里,他们眼神空洞,面无表情地吃着,也给了琼斯一块,琼斯边吃边问:这是什么肉……女孩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直到琼斯推开门看到倒在雪地里的一个人的腿,他开始呕吐起来。

6.在雪野中,琼斯看到一只狐狸,狐狸也看到他了,彼此都很饿,但谁也没有力气去使对方成为食物……于是只好各自走开

 10 ) 向您致敬 琼斯先生

十几年前,我奶奶还在世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个保姆,叫杨妈,安徽天长人。

有次闲聊时谈到从前,她说小时候全家都饿死了,只剩她和姐姐,天黑了,姐妹俩只能在外面墙边坐着,因为家里躺着死人,她们害怕,不敢进屋,但也没有力气走远,后来一直等到有大人来把她们领走,才活了下来。

这种故事我听过很多,但这个事例是发生在我认识的人身上,发生在离我家五十公里外的农村里,发生在四十几年前,所以印象更深刻。

六十岁的杨妈在回忆童年的时候,情绪稳定,语调自然,没有流露出什么悲伤、恐惧和愤慨。

她使用的那个词也和大多数人至今依然使用的一样:三年自然灾害。

今天突然又想到这个事,是因为刚刚看完一部电影《MR. JONES》,想要议论些什么,又发现无话可说。

三十年代的苏联,六十年代的中国,九十年代的朝鲜,过去发生的,现在也会发生,未来呢,我觉得还能发生。

只是有人永远选择看不到。

《琼斯先生》短评

在本片的主角的台词中,斯大林除了饿杀百万人外好像就没有什么成就,一切都是买通西方新闻人吹嘘出来的,所以这片子是不诚实的,苏联成为历史已经差不多30年了,如今还在被耻笑和鞭尸。

3分钟前
  • 拐拐
  • 较差

乌克兰饥荒的篇幅略短

4分钟前
  • 虚空尽无
  • 推荐

刨除乌克兰反俄的立场,片子拍的不错。本想拿爱尔兰饥荒死亡的100万人,同时代的英国殖民下印度、孟加拉几次饥荒死去的3千万人说事,但想想还是算了吧。立场不同,政治从没有叫人失望,一如既往的肮脏。利用人的同情心达到政治目地同样令人恶心。

9分钟前
  • hjh20050505
  • 还行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影片本身没有什么亮点,单纯符号堆砌,不过有个问题很有趣:要作出何种程度的维持,才能让一个进步的事业真正成为他自称的模样

13分钟前
  • 密涅瓦火柴梗
  • 还行

花了四天才看完,真的尽力了。故事稀松人物单薄,就占了个题材,丝毫没有拍出深意,非常无聊。男主也立不起来,整个电影带来的感受不如最后黑幕出的几行字,足以说明这电影的失败。不过Vanessa作为咬肌表演艺术家,还是很有气质,爱了。p.s.热一好搞笑,1942难道不是吗?拍得烂这没办法,但不能yygq地说没有。

15分钟前
  • 小枫
  • 还行

这次实验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没有参照物无法下判,只是记录了课本上说的乌克兰大饥荒就足以铭记历史,雪地黑衣不啻于一场梦。

16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力荐

带血的共产主义,魔幻的动物农庄。

18分钟前
  • 飞碟熊二
  • 力荐

三星半。真人真事,可惜电影拍得有些力度不够,一时说不清楚,总感觉整体上差了那么一点什么。主人公是理想主义者,某些方面显得有些幼稚,但值得尊敬和铭记。“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首,因为这种德性保证了所有其余德性。”——Winston Churchill

20分钟前
  • heima624
  • 推荐

打光真好。

24分钟前
  • 一片大好
  • 推荐

叙事平平,事件本身非常震撼。大量笔墨用于沃特·杜兰蒂等一帮掩盖真相的赞歌者的处理非常好,跟琼斯以及被枪杀记者的命运两相对比,属实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完影片后去看了很多历史事件的资料,发现历史上乌和苏的关系真的非常复杂。

26分钟前
  • 成都越
  • 推荐

前后简直像两部电影。

29分钟前
  • 剪刀手索索非非
  • 还行

冲着惊悚片看的,差点睡着了。此类题材的西方精神输出,看似歌颂,实则用心险恶,侵蚀我朝人民心智

30分钟前
  • Pengfly
  • 较差

太沉闷了,拜托,我没做好心理准备上这么严肃的历史课

31分钟前
  • 璀璨
  • 较差

节奏的问题太大,影片快过半才进入正题,是琼斯先生的传记片也是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诞生记,用后者来做串联有些画蛇添足也有些偏离主题了。关于乌克兰饥荒问题的真正原因,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二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红色恐怖已然笼罩着西方自由。不要忘记有人为了畅所欲言付出生命。

34分钟前
  • 后自愈
  • 还行

真实事件改编,反映前苏乌克兰大饥荒的。任何极权政体,均是采用一切手段来压制真相,无视生命,不断地制造人间惨剧。此事应该是纽约时报历史上一大污点,为其政治立场而牺牲了新闻公正,真为那一代的新闻记者感到可耻,其实他们为斯大林的暴行、为那个主义席卷全球,理应承担很大的责任。

36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用力过猛,挺幼稚的,题材最需要的内容他做不出来。

40分钟前
  • ypapanti
  • 还行

电影未尽之处可参考鲍勃迪伦的《瘦男人歌谣》。但电影里的童谣太生动了:国王坐在宝座上,用命令的曲调弹琴,琴弦弹断了,于是死了几百万人。。。曾几何时斯大林和毛曾为了谁是天下第一的哲学家而争论不休,不由想起庄子写的坐井观天的故事。说井底之蛙向路过的北海之鳖夸耀井里世界如何逍遥,并邀请他到井底一游。北海之鳖说:好啊!然后一抬腿左脚被卡在了井口进不去。于是只好退回来说:不好意思,不能遨游你的太虚了。其实中国学院里所谓的“哲学”只能相当于西方的“史学”。哲学简单说只是一思考问题的方式,此思考的过程在老子分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四层,当代史学只停留在法地的层面,所以把北海之鳖的脚卡在了井口。

45分钟前
  • 欢喜陀
  • 还行

来个孟加拉饥荒吧

48分钟前
  • HHHHH
  • 很差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不知道参赛后回炉重剪的版本是不是比此前精简了些,所以看下来感觉比预想中好很多。它毫不花哨,仅是冷静还原了这个到死前还不到而立之年的记者对于真相和“报道”二字的无畏坚持;也尽可能舍去了乌克兰大饥荒以外的前后时期,他所接触到的的东西政治所产生的之外讨论。始终,他只是那个在雪夜里孑然一身的隐士,努力追赶让更多人了解和触及这段人间惨剧。这是印象中James Norton最好的一次,也让电影始终以良好的状态进行着。#TRIVIA#Peter饰演的记者Walter Duranty,在那个时期关于五年计划的文章很像是当局的“喉舌”,所以之后一直有人呼吁撤销他的普利策奖。作为和Gareth行走在另一面的角色,形成了很有趣的比照。也未曾想过观影时,会有很特殊的气氛和联想。

4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逢苏必恶,只要是涉及到苏联的人物都是贪婪,虚伪,野蛮的。不用说苏联的士兵,官员甚至不放过酒店的前台,旅馆的前台,能黑就黑,不能黑创造条件也要黑。西方的遮羞布裹的太白,都觉得自己和耶稣一样自己受难心怀苍生了。让人恶心。

51分钟前
  • 净角独眼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