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核战争后,政府给每个人注射一种麻痹情感神经的药物,使人们封闭感情,变成行尸走肉。
约翰·普雷斯顿是政府军事部门高级官员。
他摧毁一切艺术品、工艺品,并将一切抗令不抛弃自己感情的人杀死,同事艾洛·帕特杰因藏有一本违禁书籍也未曾幸免。
一次行动中,约翰遇到玛丽·欧布莱恩。
她使得约翰开始断绝药物,试图体会有感情的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不得不说的一部经典,炫酷的场面,枪斗术的起源,简单而深刻的反乌托邦世界观。
强制的收敛和抑制的爆发,人的情感和自由意志岂能被抹杀?
贝尔颜值太高,全程开挂,表示还没有看过这么精彩的枪斗术,太炫酷简直帅炸。
结尾干脆利落,丝毫没有拖节奏。
蔡康永在《宝宝日记之那个女生》中提到一本书-《华氏451度》,是小说,说那个世界里,拥有书是违法的,家里有书一律烧掉。
结果舍不得书的人,就纷纷沿着废弃的铁轨逃亡,大家聚在一起,渐渐形成一群怀抱秘密的人。
他们彼此约定,每个人负责一字不漏地完全记住一本书,靠这样,把已经被烧掉的书,保留给将来的人。
于是,在那里的废墟之间,你看到《诗经》围着围巾在火堆旁取暖、《十日谈》在玩跳格子、穿美丽洋装唱着歌的是《王尔德童话集》、正在烤鸡腿的是《希腊悲剧》。
你怀念哪本书的时候,就去找那个「书人」,让他把那本书再次呈现在你眼前。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撕裂的末日》,电影虚拟出的那个世界与《华氏451度》中那个可怕的世界很相似,拥有书是违法的,艺术品也不可以,唱片也不行....这些能引起人情绪波动的东西都被像病毒一样严格控制,持有它们的人会被处死。
在那个世界里,情感是一种犯罪,人们每天都必须注射麻痹药物以控制可能的情绪波动,换句话说,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
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铁腕机构来摧毁那些违禁品和试图反抗的地下组织,而约翰•普莱斯顿(克利斯汀•贝尔饰)则是这个政府的忠实“看门狗”,军事部门高级官员。
他摧毁一切艺术品、工艺品,并将一切抗令不抛弃自己感情的人杀死,甚至于自己的同僚派彻吉(西恩•比恩饰)。
而原因仅仅是,派彻吉非法藏有一本违禁的书籍--叶慈的诗集。
在那个衰败的教堂,约翰找到了派彻吉,派彻吉知道结果是什么,在临死前他诵读了叶慈《He Wishes for the Cloths of Heaven》中那段广为传颂的诗句:But I, being poor, have only my dreams;I have spread my dreams under your feet;Tread softly because you tread on my dreams。
派彻吉死了,约翰马上得到了一个新同事-布兰特(泰亚•迪格斯饰),一个有着非常野心的家伙。
约翰回到家里,面无表情的儿子直呼他的名字,征询他的意见--要不要告发那位偷偷哭泣的同学?
约翰略显迟疑的回答:当然。
在一次行动中,约翰遇到了敢于向他挑战的玛丽•奥布赖恩(艾米莉•沃特森饰)。
她使得约翰开始断绝药物,试图体会有感情的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他被那些第一次出现在他生命里的奇妙动人景象所陶醉了,同时他开始为他每天销毁艺术品和屠杀所谓叛军的行为感到自责和内疚,在贝多芬庄严的D小调第九交响乐中,他开始置疑这个世界的秩序......就像尼奥做过的那样,约翰成为了救世主,叛军的领袖。
和《黑客帝国》不一样的地方是:《黑客》的革命以妥协的方式结束,而《撕裂》却用了一种颠覆的方式,电影末尾城市中四处爆炸的场面很容易想起《搏击会》。
这是一部非常绚丽的动作电影,导演非常有创意地把武术和枪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完美地集杀伤力和观赏新于一体的的暴力美学,约翰那种人枪合一的境界实在酷得一塌糊涂。
而克利斯汀•贝尔的表演明显要比基努利维斯在《黑客》中的表现要好很多,难怪会被 Christopher Nolan看中而出演去年那部蝙蝠侠系列中最好的《开战时刻》了。
看电影的时候,我怀疑导演科特•维莫尔是否看过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书籍,连剧中的服饰也有很多中山装的风格,或者是我多心了,全世界的独裁者都是一样的,而面对人性的压抑,全世界的人又都会不约而同地奋起反抗?
很多东西,请让我们自己来选择,即使会犯错。
很多是非,请让我们自己来判断,即使有磨折。
在《那个女生》最后,蔡康永沉吟:我会想变成哪本书呢?
发生在伊甸园的那个故事里,我想很多人都愿意犯夏娃同样的“错”吧?
aima 4.12.2006
2012-08-1710年前的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跟现在几乎没有区别,这哥们儿身体的弹性和角色的弹性都是超一流,无论胖瘦,无论装酷还是搞笑,他的路子可以一直难以琢磨。
枪械和身体的结合,武术指导的思路也很出色,在动作片里面,这部电影也会有应该的位置。
非传统的科幻片,故事有些新奇。
在天朝被禁的原因,除了那个实在太写实的片段,可能还有那些雷同的服装、千篇一律的生活、对亲人的漠不关心、神化的崇拜和面无表情,太接近于我们那十年。
思想的禁锢所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值得冒着战争的危险去夺回,这是个问题。
这两年,阿拉伯世界很多神人被屁民倒掉,但是媒体里面却一再说这些屁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善,独裁的取代者是变相的垄断和内战,屁民们究竟为了什么呢?
只是为了那些自由说话的权利么?
开场很帅,妈的一个人抵一支军队啊,妈的毫不动容的把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烧掉,把希特勒演讲和5+1,3+1时田暗门広厂前一个人提袋子挡坦克车的场面放出来,外国人是多喜欢拿坦克车人说事啊。
没有情感人还能称之为人么,不能享受美好要和平何用。
艾米丽·沃森不好看太过老气了,看到那黑鬼烦。
躲子弹、穿的中山装样式衣服、耍日本武士刀、打中国武术,向黑客帝国学习了不少啊。
为什么海报那黑鬼占那么大比重,没那么重要吧,换成最后那个神父还马马虎虎
本文题目中的问题就是《撕裂的末日》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所在。
于我而言,过于强大的主角光环、过于简单的故事情节都可以忽略不计,成功地抛出这个命题,这部电影的使命就完成了。
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是一场全球性核战之后,人们粗暴地认为感情的一切祸事的起因,因此要求活下来的人们服用抑制情感的药水,毁灭所有会引发情感的艺术作品,消除所有可能是人们情感泛滥的因素。
动情即是犯罪,对于不愿意消除情感的感情罪犯,政府派遣战斗力极高的“教士”进行清剿,送入火炉焚烧至死。
本文的男主角约翰·普莱斯顿就是教士之一 电影的色调偏冷偏暗,建筑风格整齐划一,人物服装设计风格基本相同,面部表情冷淡无神,用以上因素消除美感。
人们领取抑制情感的药剂的地方叫“Equilibrium”,也是影片所构建的社会体系的权力中心所在地,Equilibrium这个单词在必应上的解释是“平衡;均衡;均势;安宁”,在我看来,这样一个词带有讽刺性质,眼下通过克制人欲所换来的平静是不是真的平静?
答案不得而知,也许是平静,也许是暗潮涌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果是后者,那么这样的“平静”无疑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脆弱而空虚。
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基本是在抄袭《1984》的故事情节,两者确有相似之处,但是细看还是有所不同的。
说得简单点,《1984》强调极权主义统治,只留下一元思想,《撕裂的末日》则是消灭所有感情,用单一权力和病态理性统治社会。
《1984》将矛头更多地引向“极权主义”,整部作品将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因素夸张化,刻画了一个让人窒息恐惧的极权主义社会,主人公温斯顿似乎是唯一一个认识到这个社会的病态并且与之对抗的人,其他人真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得舒服吗?
不是,只是置若罔闻、麻木不仁而已,就像是被灼热的现实烧坏了痛觉神经,全然感受不到使温斯顿饱受折磨的痛感。
温斯顿的斗争是失败的,但是他作出斗争的选择以及进行斗争的过程具有永恒的意义。
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反抗精神的称赞是严肃文学作品的使命,《1984》写作的过程就在完成这样的使命。
再来看《撕裂的末日》,这部作品的将斗争的矛头引向“情感抑制”这一举措。
确实是权力中心导致了人们感情的抑制,但是但从情节上看,创作者在情感抑制的过程和后果上留下了浓墨重彩,而对于权力中心的丑恶嘴脸的刻画稍显弱化,这当然和电影作品本身的商业性和娱乐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这样的安排也就更加直接地引出了最主要的命题:情感是桎梏还是生而为人的权力?
进行情感表达究竟是束缚了人还是解放
相比政治问题,这部电影电影命题的深刻性或许因此被打了折扣,但是这并非没有好处。
一方面主题更具有普适性。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政治动物,虽然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敏感且客观的政治思维,都能够从政治的角度去看待社会问题,说得直白点,人天生与政治有联系,但是政治问题还与主观能动性和个人能力有关。
把电影的主题从政治层面降维到情感层面,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即是是最冷血的人,对情感也不会陌生,相比政治问题,情感问题的入门门槛显得低多了。
因此,这样的主题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思考的难度也大大降低,讨论的广泛度也就提升了。
另一方面,人物的塑造更加出彩。
“枪炮武术”+“概率统计”使得影片中的教士战斗力极强,教士需要修习“枪炮武术”,将冷兵器和热兵器结合在一起使用,精彩的打斗场面为整部电影增色不少,此外他们具有改变时间速度、计算受攻击概率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概率计算,教士战斗力提升了120%,而男主角约翰·普莱斯顿则是精英中的精英、高手中的高手,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基本就是“一个人拯救全世界”的范本。
而约翰·普莱斯顿身上实际上折射出了反乌托邦社会和现实人类社会这两种极端环境的光影。
最初他是最厉害的一个教士,以一人之力对抗所有情感犯罪,高超的枪炮武术技术和敏锐的觉察力让他完美地完成所有任务,此时他是“抑制感情,消除欲望”的拥护者;后来的行动中他遇到了那位勇敢多情的女人,她的出现唤起了约翰·普莱斯顿关于自己的情感罪犯妻子的记忆,他藏起了药剂,看到了朝阳之美、感受到了人性之暖,从此走上反抗之路。
这位主人公帅气、勇敢、聪慧、理性、能力超凡、具有反抗精神,他几乎能够满足观众对于“完美男主”的所有设想,这一点为影片加分不少。
回到影片的主题,情感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你是否有了答案?
西塞罗说:“人抛弃理智就要受感情的支配,脆弱的感情泛滥不可收拾,就像一只船不小心驶入了深海,找不到碇处。
”感情会让世界破败不堪,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感情的修饰词,是“脆弱”。
狄德罗说:“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
”成就美好的感情是那种伟大的感情。
在我看来,“自由”能不成和“放肆”划等号,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就知道了感情的本质。
在《撕裂的末日》这部电影里,抑制感情的起因是核战争,导致核战争以及后续所有混乱的东西并不是感情,而是不受制的感情,是被私欲迷惑的感情。
关于感情的本质,我认为是自由,人有享受感情的自由,关于如何享受自由这个问题,我最喜欢笛卡尔的答案,“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我们应当避免的只是对它们的误用或滥用。
”以上内容为作者原创,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
《重装任务》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1.我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手2.贝尔在黑暗中开枪的姿势简直帅炸了3.生存和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4.革了艺术的命5.我好看到了一辆坦克对着一个青年 9分26秒6.中国元素啊很多啊7.电影本身就是一个乌托邦8.作为一个人的变化,小时候如果看到这种电影的话,会特别好奇,甚至觉得很荒诞,因为我不懂,我没有见过会有这种设定,怎么可能呢?
电影就像启蒙老师,慢慢的他开始让你接受,接受电影里的这个设定,它只是在电影里一个设定而已,并不是真的,慢慢的,看到很多类似的,比如以前看过的龙虾,就不会觉得有什么,他只是电影,慢慢的就开始接受,而这种变化,就跟电影里的人接受,人类不该有感情,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9.我相信你也一定做过梦,如果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意识,但是永远没有办法控制你不做梦10.如果执行者也能发现,他们所做的抹杀情感是不对的,那这个时间,一定会变得很美好11.如果要解读这部电影,那简直太可怕了12.谁要是有情感,就检举他13.演员不光面无表情,连他们的发型都是那么的冷酷无情14.霸王别姬你的小四儿,跟贝尔的儿子很像15.电影里的人味儿,性冷淡风格一样的装饰,内容太过真实16.好奇是人类发展的动力,17.乌托邦抹杀个性,现实里有乌托邦吗?
同样的制服,一样的发型!
18.从墙上的弹痕中,他摸到了一缕阳光19.很多欧美电影都喜欢通过杀狗来表达一种情绪,切尔诺贝利,硫磺岛的来信,王牌特工,包括这一部20.抱着狗跑的贝尔真可爱21.意识的觉醒22.我们应该对这种电影感触更深,从服装,的行为23.我觉得这种乌托邦,恐怖的不光是因为有了情感而被谋杀,最恐怖的是亲人被孤立24.这电影唯一的bug,就是那个情感波动测试仪,叛军都已经有了25.那个情感犯罪的女主为什么在被关起来的时候还能换衣服,而且是这么鲜艳的衣服26.荆轲刺秦王了27.焚烧那一段是在讽刺法西斯纳粹的暴行28.儿子在帮他,现实比电影更残酷29.狗狗去哪儿了?
藏在家里了吗?
那之前收房子都开始用听诊器听墙壁了,都没发现吗?
30.立意很清晰,仪式感也很强,但剧本不够扎实,很多动机和逻辑上的瑕疵,31.我去,原来神父这么能打?
可以可以32.我就知道神父是一个从来不打药的人,可能从电影的角度这样更戏剧化,但是他的现实意义更残酷!
33.其实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啊,至少最终挑战集权的风格,看来很爽
首先着并不是一部思想特别新颖的电影,只要看过《1984》就可以知道这部电影的情节设定并不是那么牛逼,漏洞很多。
政治治理没有那么容易,通过药剂、思想警察一个没有思想力的官僚机构并不能够维持一个统治,相对而言在《1984》中的思想控制反而是相对来说是比较靠谱的。
这不电影最基础的设定与背景就是认为感情是摧毁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因素。
所以,所以我们应当避免感情。
字啊电影中一直不断地提出古代的例子来论证感情带来的祸害。
是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认为是感情带来了伤害,但是这样的观点用在情欲用在贪欲上都一样,但是往往我们只是看到了现象的一个面,而忽略了现象的另一面。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人的优点与缺点,但其实我们所说的缺点与优点都不过是对于别人而言的,对于个人与群体关系而言的,假如没有这些那么人就只是为人,而没有好坏可言。
这是一个真理!
任何人、任何政体若是想要改变人之所以为人,那么就是走向灭亡,是没有结果的。
但是我们为了一个想要的,现在认为是好的结果,可以利用人性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更大的问题是什么,才是好!
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结果。
所以没有那么简单与一概而论。
在小的范围内,或许可以保留多一点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但是越是大的国家,越只能够保持一点,而不能够爆出很多。
此外,这部电影的动作戏、ost 简直赞爆,全程没有尿点,可以的。
像是电影1984里对于人类本性的压制,而至酷中的人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获取自由。
当失去了感情生活,日子将会一潭死水,如同永远经历着失恋情绪,也或许有药剂的作用将会永远的感觉不到痛苦,自然也将永远感受不到快乐。
或许快乐与悲伤不能在一生当中得到正比,但失去任何一方都将不会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片中帅哥武打动作很炫,但最后比枪那对徒手交搏却拍得很烂,搞得跟过家家似的。
而柱子后面的2人应该明显在视线之中的,却到后来才去解决,切掉脸部的镜头怎么也应该喷点血出来的,难道没动脉?
一个成年的父亲反而没有儿子聪明和善于伪装,也能够解释儿童拍恐怖片的效果会强烈很多。
看了网上一些人评价给的还可以才看得,没想到如此失望,故事情节傻点就算了,就冲着动作效果去的,结果就闪那么几下,完全没感觉。
很明显导演想以一个“情”字来与观众共鸣,很可惜弄得太假,而且还说的不清不楚,半遮半露,唯一能让人们心中有点颤动的大概就是火烧玛丽的那一次告别吧,但也弄得不太尽兴。
总之这部片子别说和骇客帝国比,就一般的动作片所应有的快感也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很是郁闷看了这个片子。
下一次还是要谨慎选片啊。
我不是喷子,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没什么思想的烂片
反乌托邦部分的设定可能来源于上世纪小说《记忆传授人》(另有同名改编电影):主打平等统一的社会,日常使用药物压制情感。
《心理测量者》可能也从中吸收了一部分灵感(社会反对激烈情绪并试图压制人类情感)。
镜头在情感麻木的角色身上时,低饱和度强调黑白灰,通过试听语言将被压制的情感具象化;而镜头转到饱含情感的角色(尤其是男主回忆中的妻子)时,高饱和度下色彩斑斓的画面,正如感情本身一样灿烂。
《记忆传授人》中的药物不仅可以抑制情感,还能是人变成色盲(只能看到黑白灰,无法看见色彩),这可能是本片在情感与色彩饱度度方面设计的灵感来源。
《记忆传授人》的世界观更像是本片设定中的社会制度如果持续下去并逐渐自我完善后的未来。
作为主打药物控制元素的反乌托邦,本片也有同样的小小槽点:管控如此严格,且主角使用的武器都能追查的社会,为什么对于长期不服用药物者的追查制度如此简单?
结合片中的科技水平,理应有更完善的手段来管理药物的服用,近乎从源头断绝不服药。
主角从事的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销毁(应该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文学艺术作品,即EC-10。
这一灵感来源可能是著名反乌托邦小说《华氏451》(近年有改编为同名电视电影):基础设定为在一个压制思想自由的世界里,所有的书被禁,消防员的工作是烧毁一切书籍,持有书籍是犯罪行为;主线剧情是从事了多年消防员的男主角在烧毁了无数的书籍之后却因为遇到一个女孩,而对制度产生怀疑。
当然,上述这些元素也是或多或少师承更早的前辈们--反乌托邦三部曲。
《我们》与《1984》早已无数遍探讨过压制情感的社会,《美丽新世界》中政府免费分发,全社会人人都用的药物(Soma用于产生幻觉和愉悦情绪,与本片的药物效果不同)与强调博爱,反对人对人个体只爱的论调也依然记忆犹新。
最原创的部分是枪斗术:武术+枪械确实是开拓了新玩法。
之后《通缉令》算是把这一现实中特别不符合物理学原理但高人气的动作片元素彻底发扬光大了(论子弹转弯的技术含量)。
片头主角追查情感罪犯人至一个黑暗的房间,之后的镜头并没有像很多电影要放一个微弱的(理论上不应存在于剧情中)光源,而是利用每次开枪时的短暂闪光来照亮黑暗,因此明暗闪烁的镜头甚至产生了类似定格的效果。
除了与武术和近身格斗涉及到的枪械使用之外,另一有趣的东方元素是日本的剑道。
在所有人身着深色系素色服装的社会,被处刑者却身着最艳的红色长袍被处以火型。
这么美丽且具有仪式感的死刑,其在科幻片中的精神继承人怕不是《云图》(第五个故事中,赛博朋克社会的仿生人领袖女主角被处死的场面,形式上具有极简主义美的死刑)。
结尾部分的反转再反转为本来更加单调且观众早有预期的剧情增添了不少的波澜起伏和观影趣味。
毕竟这类的科幻动作片,一看就能猜想到结局一定是男主杀出一片天。
然而,这种为反转而反转的加入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剧情的合理性:为了利用男主将反抗组织一网打尽的政权,居然如此轻易的被最后才知道真相的男主用武力值直接反杀。
又见反乌托邦,又见反共产主义
如此正经的题材,结果被贝尔大叔一开篇的飞踹以及safe lading给打下了喜剧的奠基太过形式主义说教鸟 不过2002年如此这般也算不错了另,那是咏春枪法的意思么
除了场景。。。。
耍帅能耍成这么帅也是一种本事!
蠢爆了
在杀戮和争斗的那一刻是不需要情感的~~~
要不是冲着贝尔 这片子真没什么可看的
做作,傻,说教
无论逻辑还是想象力都比较烂的科幻电影,套个反乌托邦的概念,却没有思想深度。只为装酷的一份快餐。
为什么枪里那么多子弹,最后单挑居然把搭档给秒了……
太浅
3+
乌托邦不养吃闲饭的人,面对情感犯们,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找原因……形式感不错到流于形式,贝尔还很帅,置景、道具、摄影、剪辑有些像迈克尔·杰克逊式的大型MV,故事还是不太行,比《银翼杀手》《妙想天开》《黑客帝国》……简直差多了。
本来算是泛泛之作,不甘寂寞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想去黑客帝国掀起的乌托邦朋克热,一心站到沃卓斯基兄弟的肩膀上,结果只配做他们的垫脚石而已。
没拍好啦…比较一下v
懒得讲。。。
这片Mtime上都没的,是不是觉得这种president死了人民群众第一时间不知道神马的太他妈熟悉了!又见俩越狱角色,linc开场就挂了,地下联盟的头子居然是FBI马洪...SeanBean演的角色有不挂的么!最后必须花痴芭乐,我怎么意淫导演就怎么拍,嘤嘤!
1984动作版。不过这个动作也太花哨了,第八套人民广播体操:砰,砰砰,砰砰砰,好,都打死了。
《毛泽东语录》就是波西安,极权主义下的中国屁民不每天注射下要葛儿屁。
末日个人英雄主义对抗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