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剧《粉红欧贝》the pink opaque 疯狂致敬了97-03年的热剧《吸血鬼猎人巴菲》buffy the vampire slayer。
1. the pink opaque用了和buffy一模一样的经典字体:
the pink opaque
buffy2. the pink opaque主角之一名字tara,正是取自buffy第四季到第六季主角团之一的tara,甚至tara演员amber benson亲自来惊喜客串:
《buffy》主角团之一tara,第四季1999年
惊喜客串,男主谎称借宿朋友家的妈妈3. the pink opaque双女主isabel和tara,和buffy的willow和tara一对很相近:
isabel & tara, the pink opaque
willow & tara, buffy4. the pink opaque里isobel用的双刃斧,类似的武器在buffy中多次出现过:
the pink opaque中的双刃斧
buffy5. the pink opaque第五季大结局以mr melancholy把双女主活埋后结束,第六季开始即女主从地下爬出:
女主口述the pink opaque该有的第六季同样的,在buffy第五季大结局中buffy死去;而第六季开头,主角团用魔法把buffy复活,buffy从墓中爬出。
buffy, s06e02作为半个《buffy》粉的楼主看本片过程中满满的激动,看到amber benson客串的瞬间大呼惊喜。
不过这份乐趣能体验到的人感觉不多,翻了翻短评里提到过buffy的也就一两条。
作为当时在北美大热的奇幻剧,buffy在内地的知名度一直很低,现在还有兴趣看buffy的可能只剩几个nerds了。
但是从这个角度讲,这部青春题材、边缘主题的电影,它的观众很大一部分都是没看过包括buffy在内的90s作品的年轻一代,他们get不到主创的用意,而真正受到90s作品影响的一代人又很可能接触不到这部电影,所以从这部电影真正的受众来看,它的定位其实蛮尴尬的。
我觉得此片想传达的东西就是要通过这种很忽明忽暗的非具像化形式才能呈现出来啊,青春里的抑郁/边缘群体的回荡/摇晃庸碌的日子和那些被遗忘拒绝的本心的对比,拍得碎了点到正是切题的一种。
在庸碌的生活里重新找回小时候爱看的东西却发现重看变得无聊这点我实在感触很深,感觉错过从现实出逃沉入了生活的水底的主角日后回看发现变得俗套不堪和记忆里的恐怖完全无法构成连接的pink opaque后的频闪和模糊效果实在很让人心悸。。。
一种近似目光的涣散的表现带来的恍惚超脱的超现实感就这么在频闪的黑暗中得到体现感觉这片里的酷儿跨儿性少数隐喻都不怎么明显也能被一些人冠以政治正确然后嗯喷也挺奇妙的,Oven被女主劝说走向buried life时,频繁出现的几个Oven背后印着发光的pink opaque标志物隐喻“真我”穿上裙子的镜头去掉反而才缺少特点,缺少一种表现Oven内心深处被rethink的表达吧。
总之五星的私人情绪拉满了,没怎么看过类似电影,但至少这部可能可以为我打开a24的新世界大门
《荧屏在发光》,今年美国新上映的,青少年性少数群体成长电影。
虽然标签是恐怖,但其实跟传统意义上的“恐怖”无关。
但非要说内容的话,也确实算得上另一种“恐怖”。
总得来说这部电影跟我预期的完全不一样,我当时看预告片,还以为是,嗯……偏克苏鲁的那种电影?
实际上完全不是。
电影内容围绕着青少年时期的男女主对于自己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探索,并最终做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而展开。
属于是,如果我知道内容绝对不会选择去看的电影。
但现在看下来,虽然不属于我的兴趣范围,但是拍得也确实不错。
电影的镜头感以及画面都拍得很漂亮,故事用一部在青少年频道播放的连续剧作为核心,实际上是在借用主角们想象的连续剧内容作为两位主角内心的变化以及对他们所处环境的影射。
从电影最初的彩虹色帐篷我其实大概就意识到,这部电影和我想象的不一样了,但看都看了(bushi。
电影节奏很缓慢,表达得也相对文艺,很多内容借用了比喻的方式来传达,但能让人看懂。
两位主角生活在一个小镇里,女主是同性恋,男主是性别认知障碍,并且双方的家庭都知道他们的“异常”。
女主性格更加强硬也更加勇敢,她知道自己的不同,她认为是小镇的局限让她慢性死亡,所以她决定去更广阔的城市,寻找能让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
而男主则是更加内向、更加妥协,在女主的引导下他感觉到更多的是茫然、是恐惧。
他知道自己不同,但不想去面对。
两位因为同样“性少数群体”的身份而结识,也因为这个身份而分别。
电影塑造的氛围无疑是压抑而内敛的,就像是剧情里那样,把人埋在地底,一点点的感受那种空气逐渐消失的压抑感,就像男主的哮喘一样,想要大口呼吸却始终徒劳。
女主离开小镇后发现,外面的世界也不过如此,他们对于大众来说,始终是“不正常的”,只有他们彼此才能了解彼此,所以她选择回来找男主,想要带他一起离开正常人的世界。
但男主退缩了,他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特别”,他选择随同大流,一点点的压缩自己内心的空间,把自己伪装成普通人,工作、结婚,说服自己是爱自己的家庭的(实际上男主的家人在电影里一幕也没出现过,由此可见男主是在自我说服)。
但最终,男主在洗手间剖开自己的身体审视,自己向往的还是那个只存在于少数的世界。
但审视过后,他还是要回到所谓“正常人”的生活中。
他只能一遍又一遍地,为自己表现出的异常道歉。
整部电影确实很压抑,我不是LGBT群体,所以我很难说我能感同身受这种压抑和难受,我也不能说LGBT就一定会喜欢这种电影(毕竟导演的表现手法真的很、通俗),所以我不做太多点评,只能说我一般不会主动选择这类电影(指的是叙事节奏而不是内容)来看。
豆瓣评分6.6,我给7.2吧(,因为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A24发行的青春恐怖题材电影《荧屏在发光(I Saw the TV Glow)》已出资源。
电影讲述中学生欧文和麦迪因一档名为《粉色欧贝》的节目结识,并约定每周六晚上准时收看节目。
这档节目的大概内容为两名女生结伴一起对抗恶魔“忧郁先生”派出的各种怪物。
然而,在节目不断更新播出过程中,欧文和麦迪的生活似乎也开始变得不对劲。
直到有一天,麦迪突然失踪,欧文的生活随即走向崩溃。
个人挺喜欢青少年恐怖电影的,可能是因为喜欢《怪奇物语》,比较期待电影落脚在友情、热血、冒险,以及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上。
之前A24发行的《回应我(Talk to Me)》也还不错,但确实青少年玩游戏引来恶魔的故事很老套了。
比如今年上映的《致命塔罗》。
《荧屏在发光》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一群青少年之间,而是发生在每一个孤独的、没有朋友的青少年身上。
对处在边缘,因无人在意而失语的青少年而言,电视荧屏或是陪伴他们的唯一对象,也是供他们宣泄情感的唯一途径。
其中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曼迪是一位喜欢女生的女生,而欧文或是一位自我认同为女生的男生。
在他们看来,电视里的世界或许才是理想的真实世界。
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邪恶便能穿透荧屏,侵袭他们的生活。
但看完电影你或许能察觉,邪恶本身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完全失去对抗它的勇气,不敢踏出那一步。
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觉得自己很孤独,找不到同类的青少年们,请坚定地拥抱真实的你自己,像曼迪那样勇敢前往城市边缘。
在另一面,如果你像欧文那种胆怯了,在一切都晚了的时候,你只能不断说“我很抱歉”。
而这会让你,年轻时便正在死去。
《荧屏在发光》的导演是简·申布伦 (Jane Schoenbrun),之前拍摄《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评分也不高,但其实电影挺有趣的,导演有他自己独特的美学。
男主为贾斯蒂斯·史密斯(Justice Smith),之前拍过《偷窥者》、《行骗高手》。
女主为布里盖特·伦迪·佩恩(Brigette Lundy-Paine),之前演过《非典型性少年》。
初看预告片,感觉是披着恐怖片外衣而探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电影,关注被边缘化的青少年成长与自我认同。
看完正片,比想象中有趣太多了,当然也悲伤很多,请看到结局。
有点像未完成的、可怕的、满是遗憾和错过的《去他妈的世界》。
电影的叙事、前后和里外呼应的摄影、契合主题的独立音乐,以及影片最终的立意,值得一篇细腻的影评。
最后我觉得,拥抱一下自己的朋友们,无论他们是什么样,都敞开心扉接纳他们吧!
2星, 看到一半时突然想起小时候我爸经常训导我的话, 小孩子少看电视,对眼睛不好,更不要沉迷于荧屏里的虚幻世界。
多出去走走学会长大, 现在想起来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但影片里男主的故事那就是反面教材了。
曾几何时我也沉迷于三国、西游、水浒、武侠里的世界,甚至有时候上课都在幻想自己在哪个世界中不可自拔,后来又喜欢上了打球,钓鱼、做模型,逐渐脱离了幻想中的世界,现在回想起来有欣喜,也有惊异,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只是男主举着棉花糖一直在拒绝长大,一直想活在虚构的荧屏故事里酿成了悲剧,已经分不清现实与电视的区别。
所以觉得这部影片还是有点教育意义的。。
非常queer hauntology的一部片,男主(有過跨性別認同而深櫃)那個有美麗強大的可能性的自我 在試探的經年累月裡淡去,終於被日復一日的壓抑和平庸殺死,沒有自己地活著,循著安全但乏味的規則,幾年或者幾十年都因為機械重複過得像一眨眼,在難以自拔被吸入電視屏幕(自身的慾望)去往那被這套規則打為虛幻的理想世界的時候被父權(片中直接由父親角色明示)強行拔回,吐出一大攤lunar juice,在內心裡尖叫發狂後又難以自處地逼自己對著制度化的順直世界道歉,而無人在意。
反之在utopian margins的他的拉拉朋友Maddy是活著的,電視屏幕內外死和生成為了鏡子一樣的相反映襯的結構⋯⋯ 酷兒時間線也好,alternative life也罷,總有些東西穿過日常的迷障依然像鬼魂似的縈繞,那些慾望、感受、心念、想像和希望,哪怕帶著驚奇、震動、痛苦、乃至恐懼,都是一個人生命力的所在,才是不被這壓抑的世界(權力)倫常體系活埋的力量。
不為歸順者的死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生,有自我的一顆心未被征服,而反面那樣懦弱乏味的生是抑鬱的勝利,本質上是更深遠的死亡,這是對調的隱線。
而畫面中電視的瑩光裡,那幽靈縈繞的真心,自己之所以為自己的原因,在自決時刻凸顯的主體性,而不是高度符號化的體制自動寫出來的重複代碼,那才是靈魂把握時間乃至生命的解法吧。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讲青春期迷茫并发玉玉症+自闭症,看到中后段才TM明白原来是LGBT方面的身份认知问题。
说实话其实我早年对于左派的一些理论是没有那么抵触的,何况身边也有GAY Friend,也多少了解过他们承担了怎样的压力,但是经过灯塔国在左倾路线上一骑绝尘般的操作,我现在观念变了,我只尊重对人类繁衍、传承做出贡献的行为,至于你是什么身份我并不关心。
如果某些人仅凭自己是个什么狗屁少数派就大声嚷嚷自己应该得到尊重,受到重视,那我就CNM,听清了吗?
CNM!
我对电影本身没有什么意见,说实话觉得拍得还可以,哪怕不把LGBT的内容放进去,直接改换成青春期认知失调都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既然导演现在说了LGBT,那我的评价就是不推荐你们看,因为我个人不喜欢,仅此而已。
感想虽然我不推荐你们看,但我还是讲下自己对这个片的理解,电影里用了太多的比喻指代,还好我脑子也不是很正常。
还是采用Q&A形式吧,一般只有长篇大论才想叙写,以下都是个人理解,如有不同意见,很TM正常。
1.两个小孩到底怎么了?
性别和性向认知与常人不同导致的心理问题,其实就是LGBT,一个是女同一个是自我认知为女性的男性,这是主要内因。
家庭的剧变、家长未做好疏导、校内关系的冰冷等因素也是加剧恶化的影响因素,最终导致两个初高中生走上了两条不同而又痛苦的道路。
2.他们为什么对那个电视剧如此着迷?
狠狠代入了呗。
怪物是环境,也是个体;忧郁先生是具体的病症,也是不具体的未来;两个女主是自己的映射,也是社会中极少的少数派。
另一个世界的自己暴打不理解的“他们”,还找到了懂自己的另一个人,给两对世界充满迷茫的小孩看这个,简直就是万丈光芒,能不沉迷吗你说?
3.女主消失前说的话啥意思?
消失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①消失前女主说再不走就要死了——指女同那部分的自己会消亡,再不离开这个家庭、这个环境,那么女主认为的“真实的自我”就会消失,然后她从此以后变成“正常女性”,喜欢男的。
②消失后女主说时间错乱,才过了几天就跟过了几年一样——事实上就是过了几年,她所谓的时间错乱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因为迷茫、浑浑噩噩导致的对现实世界的逃避,以至于一晃神都不知道自己干了啥,这种事情对于对生活没有希望的人来说还挺普遍的。
哪怕是积极生活的人,也会在某个时刻恍然,然后感慨“原来过去了那么久呀!
”一个意思。
第二种是指她只“觉醒”了几天,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其实一直是以“正常性向”在过日子,即大部分时间里她都在隐藏女同的一面,只偶尔展露,所以才会说自己只感觉过了几天,因为真实的自我长期未表现在外。
③找了个毒狗活埋自己又死里逃生——两种理解,第一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女主自我毁灭前一刻终于选择承认、拥抱真实的自我,一念天地宽,详情参考《水浒传》鲁智深在钱塘江上那句诗:“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本质类似。
第二种是比喻指代,毒狗不是现实存在的人,而是指女主染上毒瘾,当然结局同样是走向毁灭,所谓的“死里逃生”是指戒断反应,最后成功戒毒获得第二次新生。
④此前觉得自己进入了连续剧——也是两种理解,第一种是幻想投射到现实,第二种是吸多了。
⑤现在回来找男主——拯救男主来了,不忍看到男主压抑真实的自己,要把他从皮囊中解放出来。
4.男主二十年后为什么突然尖叫?
后边为什么道歉?
①过了二十年的尖叫说自己快要死了——跟女主之前说再不离开就要死了是一个意思,真实的自我、那个女性的“他”快要消失了。
②其他人定在原地——NOBODY FUCKING CARES。
③男主去洗手间划开自己的皮囊里边发光——暂时性面对真实的自我,间歇性变成小女生④离开洗手间后不停道歉——结果还是怂了,对自己与这个世界的主流不一样表示抱歉,BUT STILL NOBODY FUCKING CARES。
5.男主之前回到家里的时候为什么嘴巴里喷光?
想做女生,被他爹施法打断了。
6.男主更早的时候为什么半夜睡觉眼里能看到光?
后边开车为什么又能看到地板发光?
上边说的,间歇性觉醒,压抑不住自己真实的认知。
接下来还有一点自己的想法,看完之后细想,这片看起来好像是给LGBT看的令人感动的以惊悚片展示的荡气回肠之共鸣,对于我这个一般民众来说却是不知不扣的恐怖片——自己的小孩天天郁郁寡欢不喜交流,然后突然说他/她要变性、他/她喜欢同性,你不答应他/她就说自己快要死了,甚至离家出走,上来就失踪好多年,我他妈想想我都替那些父母绝望,难怪TMD民主党干不过川普,真的活该。
尤其是电影里那一段,男主的母亲带他去游乐园,看着他情绪毫无波澜,然后问他对她的健康问题怎么看,男主说我不知道,这一段看得我真的太难受了。
电影里较少深刻描述男主母亲和男主之间情感交流的片段,但是仅有的那么几段也基本上能感受到男主母亲对男主的爱护之心,比如送男主回家的时候(躺在妈妈的腿上)、代替男主和继父谈话、送男主去朋友家等等,结果男主对母亲的病一点话都说不出来,哪怕是一句安慰呢?
可能有人觉得男主对自己的性别认知都感到害怕、恐惧,哪还有心思关注自己母亲的身体状态呢?
对啊,你说的没错,这还不够恐怖吗?
因为性别认知这个事情一降临,亲人的病痛都可以不管不顾不关心了,这不够吓人吗?
这在你们的描述里这不已经是一种“病”了吗?
现实里我是有LGBT朋友的,也听到过相当多此类故事,有一种说法比较常见,就是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和父母沟通了自己的状态,表达了自己的性向或者认知,但是父母不接受,认为这是一种病,结果导致家庭鸡飞狗跳,甚至分崩离析。
基本上就是想表达自己尝试和父母沟通过,但是父母并不理解,以至于痛苦袭击了两边人。
于是很多这种情况的人就会发出呼喊:为什么父母不能尊重理解并且祝福我呢?
我不知道这些父母怎么想的,但是我提出一个观点:你青春期的时候并不成熟,我怎么知道你是因为追求流行新锐叛逆这么干还是真的性别认知有异呢?
我怎么知道你不是受到什么外在影响而不是你自己内心如此呢?
你连对现代社会运行规律的最简单一点——经济独立才有人格独立都不甚了解,我怎么尊重理解祝福你?
我说得残酷点,既然想当少数派,那就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别像个巨婴一样只会viva乱叫。
我以身边真实案例为例,一位LGBT朋友,高中出柜,跟家人多次沟通,后来上了大学自己赚钱自己养自己,现在读完博士在法国就业,方向不记得是人工智能还是计算机科学了,她当然可以获得我的尊重,人家自己挣来的。
我估计还会有一些人看到这种类似的话就会嗤笑,觉得你算什么东西,我为什么要获得你的尊重?
你谁啊?
这话一点问题没有,但在我看来就跟那些纹身之前说自己不在乎世俗眼光,结果后边后悔有怪大家用有色眼睛看她的人一样傻逼。
我当然不算什么,你也可以不用理会我的尊重与否,叫苦的时候别怪我搁旁边看戏就完了。
就这样吧,以上。
看完了《荧屏在发光》。
相对于酷儿层面,我更偏向于人如果不进行任何尝试,或是在鼓起勇气尝试改变的过程中受到原生家庭以及现实强有力的遏制,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渴望,只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日复一日过着重复无意义的生活,安慰自己这才是普通人的生活,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些脑海中曾经出现的“闪耀”都只是幻想而不是现实。
但是在某些难以忍受的时刻还是会想,如果自己当时选择了另一条路,会不会真的不一样,也许真的会得到“光芒”。
很多时候会觉得现实中的时间不真切,很多年都好像一下子就过去了,曾经的渴望与美好期盼都被现实燃烧殆尽。
现在的生活看似平常却像是在经历一场持续受煎熬的活埋,让人感到绝望和窒息。
在心底拼命大喊却没有任何人能听到,回到现实还是要继续做卑微的自己,一遍又一遍说着压根没人关注的抱歉。
记录一下…拍给酷儿看的电影,从原声带阵容和电影本身都足够"indie"缓慢的叙事节奏铺垫压抑氛围,不断把你拉进pink opaque(粉红欧贝)的世界,不时涌现的cult元素都很精彩,但后半段实在是有些垮掉。
关于粉红欧贝pink opaque is more than real life,忧郁先生挺像是一种压迫,联想到小时候很怕的人体模特…Isabel和Tara映射现实中的owen和maddy,关乎一体两面。
最终owen迷失自己,maddy不知所踪错过maddy的救赎,owen就只能永远活在永夜之境,过着越来越窄的生活,不断重复又重复,几年就如几秒一样,没有区别。
owen在电影尾声剖开自己之后,情绪排山倒海而来,但已没人能接住他了…只剩下自己消耗内心噪音,随后投向生活一遍遍地对不起太内敛的隐喻,看完才后知后觉,maddy说那些美好的回忆是诱惑owen留在小镇(留在永夜之境),应该是在指原生家庭对酷儿的拉扯吧,藕断丝连的感觉。
!!
本文对相关的影片有剧透是时候该思考一下酷儿的未来了!
又或许,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酷儿真的需要一个未来吗?
酷儿的未来这个话题一直萦绕着我。
我迫切地想知道酷儿的未来在哪里?
又会是什么样子?
以让我摆脱自己每天不断循环论证自己存在合理性的思绪漩涡,赋予自己前行的动力。
但是,思考的越深,对于酷儿未来的感知便会越陷入到一种失序的局面中。
它总是在逃逸我的捕捉,无论是在设想的政策层面,还是在真实的生活层面。
线性时间框架中的未来概念注定不会成为,也不能成为酷儿的乌托邦。
想象一种未来就是在想象一种可能性,而想象一种可能性就需要想象一个发生的场所,正如视觉图像总会有一个背景——即使它是虚焦的,它的背景也是模糊的在场。
在这样的想象结构中,时间和空间永远是纽结在一起的,所以当我们在思考酷儿时间的同时也必须要构想一个酷儿空间。
而在如今的现实情境中,我们的空间要么正在遭受着官方的管制和封禁,要么正在经受着异性恋规范主义话语的弥散和浸润,于是,一个纯粹的酷儿空间的缺失造就了这场感知酷儿时间的不可抵达。
因此,我始终试图在“别处”——文学、电影和学术文献等——寻找哪怕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纯粹虚构或需要再进行在地化的构想,以让我能借此重新获取抵达现实的方法论。
《荧屏在发光》便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个。
当习惯把问题复杂化和困难化的时候,谁又能想到“周六晚10点半在地下室看儿童节目”就足以把酷儿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酷儿存在于一种“怪异”的时间体酷儿总是正在体验一种非常“怪异”的时间,它完全脱离异性恋规范主义结构中的树状时间图谱。
就像影片中《粉红欧贝》(Pink Opaque)这样一档儿童节目,竟然是放在晚上10点半才开始播放一样。
10点半要迟于儿童被规定的睡觉时间,是被明令禁止继续玩乐的休息时间。
这种规矩无形中会对儿童的成长带来深刻的影响,因为它明确着时间的秩序。
从早到晚,起床-学习-娱乐-休息,这种不断被重复的,占满一天的日程形塑着儿童程式化的时间感知。
将其从一天延展到一生的维度便成为了,出生-上学-结婚生子+工作-退休-死亡,一环扣一环的树状生长模型。
这种时间结构就像埃德曼宣称的“繁殖未来主义”(Reproductive Futurism)一样,本质上是挪用了生育结构中的繁衍生息的意识形态,从而维持着秩序,或者干脆可以直接说是异性恋的秩序。
而酷儿因为或主动,或被动地从生育的传统叙事中脱离开来,以及在身份认同过程中所经受的深刻自省的个体意识,而发展了向旁侧生长的可能。
这种退离是酷儿最具解放性的姿态之一,然而就目前的现实环境而言,这也是酷儿遭受到痛苦,乃至是生发抑郁的原因——个体的自我在被权力的话语来回倾轧。
当你觉醒成为“粉红欧贝”的一员时,忧郁先生(Mr. Melancholy)便注定是你一生的宿敌。
《荧屏在发光》剧照-忧郁先生登场在日常的时间秩序中必然需要裹挟着话语的权力,尤其是父系律法的规范,来保障例外不会发生。
影片中虽然对父亲的视觉呈现不多,但其总是无形地笼罩在两个主角的家庭中,是麦蒂家中如果看到有男生留在家里过夜会暴打自己但却始终没有出现过的继父,也是欧文家里作为唯一的决策者,具有一票否决权,规定着自己行踪的父亲。
无论是欧文想要在晚上10点半看电视,还是想要去朋友家过夜都需要经过父亲的同意。
父亲此刻化身为一个为父系律法做审查的形象,规范着儿童的成长节奏和成长状态。
当欧文提出要看《粉红欧贝》时,父亲简单地说了一句:那不是女孩看的节目嘛?
便清晰地把父系律法和异性恋规范主义划上了等号。
同时,镜头以在父亲侧后方仰拍的方式加重了父亲的权威,牵引出如同欧文的我们曾经遭遇过的生活经验——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总是如同欧文一样缩在摄影机的下位中瑟缩地等待着“父亲”的回应。
《荧屏在发光》剧照-父亲的权威这种权力的运作旨在保证着儿童服从父的权威以平滑地,顺利地进入成年,一个铭刻着异性恋规范主义的铭文而不会生发逃逸的时间阶段。
而且,这种权力规范要想发挥作用并非仅仅只是嘴上说说,而需要“父”的形象的真切在场,甚至是以身作则的示范。
相较于无时无刻在场的欧文父亲,在夜间工作(或者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夜晚不在场)的麦蒂继父对其暴力性的规范更像是一种恐吓,总是在两者错开的时间中走向失效,这也是为什么麦蒂可以自由地探索自己的酷儿性,而欧文总是在担忧和怯懦中返回异性恋的秩序结构。
酷儿会在规范失效的时间中冒出头来,伸个懒腰,喘口气。
但又总会遭受到“父亲”的镇压,要么在自我的挣扎中体验到所有的负面情感,如麦蒂,要么直接退回到异性恋的结构体系中,如欧文。
“游荡”是最具酷儿式的姿态之一。
欧文在学校,游乐场,森林,去麦蒂家的路上等的行走的动作被着重的凸显。
有时摄影机是主观的参与者,领着观众跟在欧文后面晃悠;有时摄影机是客观的见证者,平行于欧文的视角观望着他往返于异性恋的秩序空间(朋友家/自己家)和酷儿的空间(麦蒂家的地下室)时的动作和情绪。
《荧屏在发光》剧照-欧文的游荡
《荧屏在发光》剧照-欧文的游荡此外,在《粉红欧贝》的电视节目中,镜头也总是呈现伊莎贝拉在森林里游走的姿态,并且在她的游走中具体突出了其感官体验——感受风和森林的气息。
《荧屏在发光》剧照-伊莎贝拉身体与环境和空间在游荡中不断发生着近密性的关系,这必然意味着身体的绝对在场,而且在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眼睛的在场。
眼睛要时刻观看,无论是在浏览新的环境,经由视觉打开自己的联觉体验,还是在警觉可能潜藏的危险等等。
此刻,眼睛要先于心灵。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眼睛经常是不运作的,他们在看,但是他们看不清,看不到,所谓的正常社会为他们配的有色底片永远在模糊着人们的视线,所有的行为都是基于内心已然经受过秩序洗礼过后(资本秩序,父权秩序等等)形成的“常识”和“惯性”。
所以,瞎晃悠式的游荡或许是最具酷儿性的实践,它直接撕破了现有秩序下必然裹挟的目的论叙事,使得空间被认真地体认,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容纳人的功能性场所,并且让线性的时间失效,因为人在其中,并不是“在前进”,也不是“在后退”,而仅仅只是“在”。
因此,随着麦蒂“消失”,欧文回到家庭秩序中,被视为是“不务正业”的游荡再也没有发生,就连因事故晚到家都要主动向父亲进行道歉。
抛弃作为酷儿的自我就需要首先抹除掉游荡的动作,遵守着常规的“两点一线”式的行动惯例。
也许,我们可以把这种规训的逻辑反推过来,实践游荡其实就是在实践一种酷儿性。
在这种意味中,游荡要比骄傲游行和彩虹跑在我们的现实语境中更具有实践意义,后者的意义在于高调地宣扬自身的主体性,但需要面临和官方不断地进行协商或直接遭受禁止的处境,而前者的意义更为细碎不易捕捉,但又可以在现有的秩序规范中清晰地划开一道口子。
二、遗忘的速率:被规训的成长寓言就像英雄之旅本质上只是一场收编之旅一样,成长的叙事也不过是一场服从性测试,而遗忘是在这场测试中达到合格的必备技能。
忘掉那个衣橱,忘掉那个玩伴,忘掉那个探索出来的自我,你便会成为这个社会合格的一员。
和朱迪斯·哈伯斯坦姆在The Queer Art of Failure一书中将遗忘视为是一种抵抗策略不同,遗忘在这部影片中,抑或是在大多数的现实情形中,是为了更好地服从。
在这两种情况中,遗忘均摆脱了消极地,被动地失去记忆的状态,而是成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
但是对于后者来说,这种意识并非是建立于哈伯斯坦姆所说的主动从家庭叙事中撤离,也没有在遗忘中实现“对来自他者的知识更加开放”的畅想,以摆脱强调连续性和继承的异性恋未来观念的现实支配。
相反地,这种遗忘是彻底带着回归家庭的,封闭自我的目的论而进行的。
与麦蒂清晰的女同性恋身份不同,欧文在影片前半段的爱欲状态被模糊化了。
即使在青年时期被问到性取向的问题时,他也只是支支吾吾地回答了一句:“我不知道,我···我···我想我喜欢电视节目。
”
《荧屏在发光》剧照-操场对话当然,一旦你接受性欲是流动的,这个回答就非常具有酷儿意味,否则你可能只把其视作一句玩笑。
我们可以说欧文非常擅长做保密工作,正如他会在天亮后就立马把粉红欧贝的涂鸦从自己的脖子上擦掉一样。
他始终处于一个自我封闭的状态,面对父亲的严规,母亲的病逝,他把自我的那一部分完全封闭起来。
直到麦蒂消失再次回来后询问他还记不记得上学时在地下室看《粉红欧贝》时发生的事情,记忆的碎片才开始穿插进来——在这些碎片中一个穿裙子的欧文从衣柜中走出来,打乱了影片原本线性的叙事节奏。
《荧屏在发光》剧照-镜中模糊的异装的欧文在这里,一方面是酷儿的时间性意味再次被凸显,出柜是对线性时间的扰乱。
而更为重要的意味是其把整个故事扭转为“如何经由遗忘,再次回到柜中”的成长叙事。
在这场遗忘中,作为酷儿的身体/行为体征被隐藏起来,或者可以说将酷儿凝缩为一个儿时玩具收纳在心灵角落的某个储物箱里,从而让自己表现地更符合这个社会所要求的性别特征。
身体不是自我,也不反映自我,反而成为了包裹在自我外面装点门面(无论是伪装,还是依照规矩)的厚厚壳。
这也是异性恋规范主义下的身体观,身体不是自为的,而是建构的,并把这种建构的身体默认规范为是一种本质。
这同样解释了为什么欧文在最后面临窒息,而再次正视自我的时候,需要将肉体撕开才能看见那个早已被遗忘的自我。
此时,遗忘只是服从于规训的手段,而非是抵抗规训的途径。
把遗忘浪漫化和政治化的做法至少在我们目前的现实中不具有解放的意义,反而是一种自我压抑。
影片本身是一场事后回忆,时间跨度可以使其被看作是欧文一生的故事。
这和影片人物在看《粉红欧贝》形成了很好的相互指涉。
麦蒂和欧文在看这档电影节目来探索自身的身份认同,我们在看这个电影来探索我们的身份认同。
在这个叙事中,时间被清晰地划分为四个阶段:1996年,两年后,八年后和二十年后,而各个部分的时间跨度和生活内容被精妙的组织,凸显着不同情境下的生命速率。
《荧屏在发光》剧照-时间线
《荧屏在发光》剧照-时间线
《荧屏在发光》剧照-时间线正如麦蒂从午夜领域再次回来之后问欧文:“你有没有感觉到我们当时在看《粉红欧贝》的时间是不是在正常流逝”一样,这几个时间阶段下的时间流速是各为不同的。
在两人相遇的时间里时间是在缓慢的推进,有大量的交谈、行走和探索,而在麦蒂消失的时间里时间的速率被极大的调快和压缩,留下的只有一笔带过的枯燥的工作日常,和被反反复复重复的惯例常规。
在异性恋规范主义的社会生态中,它其实本质上主张人要主动地进行遗忘,并且不提倡不断追忆,因为一旦要进行追忆便会意识到生活内容的贫瘠,不断增值的表象也只是其用来掩盖这个事实的方式而已。
程式化的生活不会赋予你生活的质感,不断敞开和流动的生活才会让你主动拥有。
因此,酷儿的生命速率和异性恋的生命速率注定是截然不同的。
在成长的遗忘中还要求不断地进行自我说服。
什么时候一个人真正变成一个大人?
并非是结婚生子,有了工作的时候,而是主动地把之前的生活状态视为是低幼化的时候,他终于摆脱了儿童的异想天开,而开始以一套被规范好的思维模式看事情。
在这种转变中,回忆开始被重新审视,原有情境下的情绪体验被主动遗忘掉,而事物原本具有的那层魅力就在这种重构中被用这套陈规祛除了。
就像欧文八年后再次回看《粉红欧贝》再也看不到由忧郁先生这一宿敌背后所凸显出来的那层酷儿的真实遭遇,而只将其视为一个“小孩东西”(kid stuff)。
欧文就此彻底回归到了异性恋的结构体系中,完成了这场被规训的成长的叙事。
《荧屏在发光》剧照-Kid Stuff三、夜晚属于我们酷儿存在于夜晚!
影片的主要情节均发生在夜里,是在晚上10点半的地下室,午夜的学校,夜间的Double Lunch酒吧···,而白天仅仅作为转场出现。
事实上,电影之外,我们能够回想起来的酷儿空间也总是在晚上,酒吧、俱乐部、寻欢的公园等等。
仿佛只有夜晚才能够激活酷儿的存在。
然而,这种联结并非是随意和主动的,而是酷儿在遭遇严峻的现实境况后被迫作出的选择。
只有夜能够包容酷儿。
夜总是带着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混沌性,在黑暗中不清晰,甚至直接是看不见,便能够为酷儿打造一个隐蔽的空间来展现自身。
它可以是封闭的集体性空间,酷儿在其中可以酣畅淋漓地展露自身;可以是一个脱序的时间,酷儿可以在其中游荡和探索来实践自己的身份;也可以是一个借口,夜晚的混沌和迷醉总是在扰乱着自己的心智,从而使酷儿免于被权力矫正。
于是,在黑暗中寻找自我表达和社交的空间成为了酷儿的常态。
夜晚也就这样成为酷儿身份形成的重要背景。
此外,酷儿在社会中总是处于或不可知,或边缘化的状态。
因为“默认异性恋”的社会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不主动说出自己是酷儿,别人就不能下定论。
酷儿从来都是“缺席的在场”,即幽灵。
人们只能借由“痕迹”来感知Ta,但是永远把握不住Ta。
而幽灵只存在于夜晚。
酷儿可以挪用夜晚。
虽然在影片的设定中,“午夜领域”(Midnight realm)是被忧郁先生所统治,但同样也是麦蒂和欧文探索自身身份认同的场域,正是晚间的《粉红欧贝》和衣橱故事构成了他们身份认知的全部。
而忧郁先生与其说是代表着酷儿受困于的负性情感,不如说是异性恋规范主义结构的具身化,是权力的代理人。
正是这种权力把本无直接关系的酷儿和忧郁关联到了一起。
我们需要穿透情感的维度去直面它的内核。
因为,夜晚是我们和其正面交战的场所,我们需要看清楚真正的敌人是谁。
否则就只是在情感的漩涡中把矛头对向自己,陷入不断内耗的处境。
影片清晰地利用了电视节目和现实世界的类比来强调夜的政治意义,《粉红欧贝》中伊莎贝拉和塔拉是在夜间寻找彼此来对抗忧郁先生,麦蒂试图拯救欧文时也是发生在午夜,我们既然只能存在于夜晚,也仅能在夜晚找到彼此,那就让我们把夜晚作为抵抗的场域。
《荧屏在发光》剧照-相聚于夜晚与白天的庸常相比,夜晚更具有丰盈性。
正如影片的开头是摄影机在夜晚无人的街道上游荡,虽然表象上是空无一人,但内核又有其内在的丰盈。
《荧屏在发光》剧照-街景这种丰盈是经由声音凸显的,无论是自然声,还是杂碎的类似电视节目的噪杂声,都在试图唤回我们对夜晚丰盈性的感知,因为夜是归属于生活领域的。
在如今的社会中,夜晚的重要性越来越得以凸显。
和白天需要推进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在或机械化、或过度的劳作中损耗我们的精力不同,夜晚具有明显地非生产性。
在夜晚不需要费神地为获取自己的生存资料变现;在夜晚可以被允许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即使是脱序的实践。
夜成了一种“异托邦”(heterotopia)般的场域,在其中,主流规则和秩序被暂停或重新定义。
为什么现如今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在试图通过晚睡来延长自己的夜晚?
主要原因便是夜是大家目前唯一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或许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白天是生命力被监禁的时间,而夜晚是生命力的回归。
因而,夜常常暗含着创造性,甚至是革新性。
在这样的经验中,夜构成了一种脱节的时间体验,这本质上和酷儿的时间性是非常契合的。
酷儿便可以将夜晚挪用为一个重要的实践场域,借此投入到酷儿社群、亚文化和欲望的探索中,进而把这种探索弥散到异性恋的世界中,以重新定义社会互动的形式和内容。
夜既具有时间性,也具有空间性。
作为一个时间性体验,它是主流的生产增值的秩序下山,其他的秩序悬挂在天上的时间。
而它之所以具有空间性是因为,夜与生俱来地总是带有一种包裹感。
就像我们总是说在夜“里”一样,它暗示了其内在的空间性特征。
此外,与白天所感知的空间的扁平不同——空间的同质化再加上行动的同质化是那么地严重以至于我们根本不会去感觉空间本身,夜晚的空间明显是多元且更具有空间意义的,就算是两个相邻的场所可能其中都是不一样的生活质态。
然而,这种多元性并非是意在建立各自区隔的个体或团体,以使大家在原子化的状态中消弭掉抵抗的潜能(需要警惕短视频享乐主义所带来的影响),而是要让大家在主动地探索和遇见中,形成良好互动的社群,以保有其内在的政治潜力。
酷儿不是一个人的事。
正如影片中没有麦蒂的欧文就只是一个异性恋秩序规训后的奴隶,被拆散的伊莎贝拉和塔拉只沦落为被逐个击破的结局一样。
两个人就可以构成最小的社群,也是最小的政治单位。
“我们”在一起就可以具有无限的潜能和意义。
因此,夜也具有了政治学意义:夜晚包围白天或许可以作为我们的抵抗策略!
《荧屏在发光》剧照-街景涂鸦就像简·申布伦在夜晚街道的涂鸦中写下“还有时间”的温情注脚一样,我也借此在这里写下:夜晚就是我们的未来!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流体Flux”。
+
一个懦弱 自闭小孩的YY
有点儿柯南伯格混搭林奇的感觉,媒介话题显然有《录像带谋杀案》的影子,以及虚拟对现实的影射,最终表达的还是酷儿的自我认同,比较妙的是呈现了男主老年时期的恐惧,因未忠于自我而陷入的后悔情绪,这一点应该也是导演想借电影鼓励性少数族群的勇于做自己。
作为孤独小城市neurodiv&queer af青年的自己 看完还是难以控制地悲伤 真不该在最depressed的时期看这个但hey visuals & soundtracks are cool
Best midnight movie for confused queer
奶奶的,被骗断断续续看了三个晚上,发现早就应该弃剧的。催眠良药简直是
看到一半时突然想起小时候我爸经常训导我的话, 小孩子少看电视,对眼睛不好,更不要沉迷于荧屏里的虚幻世界。 多出去走走学会长大, 现在想起来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但影片里男主的故事那就是反面教材了。曾几何时我也沉迷于三国、西游、水浒、武侠里的世界,甚至有时候上课都在幻想自己在哪个世界中不可自拔,后来又喜欢上了打球,钓鱼、做模型,逐渐脱离了幻想中的世界,现在回想起来有欣喜,也有惊异,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只是男主举着棉花糖一直在拒绝长大,一直想活在虚构的荧屏故事里酿成了悲剧,已经分不清现实与电视的区别。 所以觉得这部影片还是有点教育意义的。。
电影故事的心像是也被冻在了工业冰箱里
每看1min都像1h那样漫长,真看了1h的时侯那点内容还以为才看了10min的序曲😅全片时不时有种normie硬凹边缘人般的忍俊不禁,但观感无聊才是最不可饶恕的😡
?(不是,谁乱贴的恐怖片标签啊!?这种青春伤痛片没有自己的标签嘛!
导演审美好就赢在起跑线了。女主很像安妮海瑟薇和艾玛斯通合体后的男版
难看,肉了吧唧的,不算恐怖片。看了下高分评论,很多都是代入个人经历共情了,而没有相似经历的人就无感。
没有节奏没有转场没有电影感,男主自述显得无聊又无脑。讲一个到哪都因环境所困、无法成为真正自我的窒息的束缚故事,但呈现得太浅太幼稚了。。。
将导演从现实世界重新埋回她喜欢的地下好吗?好的。
主流之外的人,成长真是再孤单不过的漫长历程,像一部电视剧,不知道什么时候遇得到同道中人,不知道节目什么时候会被砍掉,不知道曾经以为笃定的经历、印象是否虚空一场,更不知道当故事不得不完结,那些抽光氧气的华章是美梦抑或是噩梦。头头是道而又不知所以然的发癫电影,光影流窜得如此迷人,渴盼再疯狂些,再幻灭些,把那些秩序、规则与顺性全都颠覆掉,分岔掉。三星半。
Tspdt2025找到的,不知所云的恐怖片,2.0。
Not what I expected.这个故事如果再类型化一些会是我的最佳,可惜这么多令人神往的元素。
孤独,绝望,抑郁。这是不友好的社会环境给少数群体所带来的负能量属性。他们不被认同,不被在乎,朋友屈指可数,就连家人也讨厌他们格格不入的生活。因为没有包容他们的世界,他们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过活。
美国人也有自己的如此往复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不要去看电影,去感受它。
才華洋溢的電影。觀影前就被我的美國trans non-binary來訪者說「準備好紙巾噢」,我流了一點淚但絕對沒有TA與電影裡的角色引起共鳴那麼多吧。這部電影是藏有密匙的,情緒上和情景設置上。文化上迥異,依舊喚起我許多如中學時迷戀VR搖滾和電影時的回憶。恰到好處的孤獨、尷尬和朦朧的喜悅。電影的音樂簡直太棒了。攝影和選角也很喜歡。不能在現實裡找到自我是可憐的,然而這不妨礙電影成為對Pop Culture的讚歌。Pop Culture不是生活的解藥,但若當生活讓我們喘不過氣,就打開電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