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大提琴好不好,造琴师说了不算,杜普蕾、马友友说好才是真的好;《洛丽塔》问世之初,评论界一片尴尬的沉默,英美文学重镇格林一锤定音:年度最佳;赛车同样如此,好不好、如何改进,赛车高手最有发言权。
1959年传奇车手、赛车设计大师卡罗尔·谢尔比勒芒夺冠,福特想要组队战胜法拉利,非他领衔不可。
谢尔比的团队集合了英、德、意、法等国的天才工程师,尤其是情商为负、车商爆表的好友迈尔斯,不仅是顶尖车手,赛车设计也独步江湖。
只有谢尔比才懂得起,愤世嫉俗、穷困潦倒、才高八斗的迈尔斯的价值,二人珠联璧合。
1966年6月18日勒芒决战,法拉利赛车看上去比谢尔比的银河舰队还要漂亮,迈尔斯感叹:幸亏不是选美比赛,不然我们已经输了。
鉴于以往的血泪教训,福特二世下令:“谨慎驾驶,不要鲁莽。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迈尔斯已经46岁了,人生能有几回搏?
无数殚精竭虑、技术攻坚的不眠之夜,福特公司不计代价的亿万投入,毕生的经验和热血,都需要在勒芒绽放光芒。
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和福特强劲的马力,迈尔斯一骑绝尘。
福特二世希望看到三辆福特同时冲线的震撼场面,领先一圈的迈尔斯减速等待队友。
6月19日下午,福特的银河舰队同时冲过终点,包揽前三名,影片再现了这一令福特人扬眉吐气的瞬间。
《极速车王》表现的雨战非常精彩,然而,对于我们凡人来说,或许看过纪录片《永远的车神》(2010)才会真正理解,塞纳、迈尔斯这样的顶尖车手有多么伟大:你永远无法想象,在雨中比赛有多么恐怖和困难,车手在雨中什么也看不见,尤其是跟在别的车后面,硕大的轮胎卷起的层层水雾,给你的感觉就像在大雾中开车。
换句话说,在雨战中,顶尖车手几乎是在盲目的情况下狂飙突进,简直是神一样的人。
奔着两大影帝去看热血赛车戏的我,看完《极速车王》有种说不出的惆怅。
原片名直白无比,“Ford VS Ferrari(福特对法拉利)”,我以为就是两帮车手拼尽全力冲过终点,主角终究会赢。
可是赢了的比赛并没有让我感到畅快,反而有无尽的失落。
当我回味那份失落时,也意识到这恰恰是《极速车王》比一般赛车戏高明的部分:车手“赢”的不是一场比赛,“输”的也不是一场比赛。
出乎意料的第三主角故事的主角有两位,马特·达蒙饰演的退役车手转行制造商人的谢尔比,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桀骜不驯的工程师、赛车手肯·迈尔斯。
放在一般的好莱坞戏里,这两人可能成为正反角对抗。
可《极速车王》不按套路出牌,他们不仅联合,而且联合起来对抗的,也不完全是明面上的劲敌法拉利车队,还有来自福特内部的管理者。
当两位“loser”的开篇引言宣告完毕,你既知道了有先天心脏疾病的谢尔比再也无法赛车,也知道穷困潦倒的肯·迈尔斯为家计不得不委身修车店时,镜头忽然一转,引来了颇为奇妙的场面——一群西装革履有如复制品般动作表情都如出一辙的商务人士走进了格格不入的汽车制造工厂,他们居高临下,俯瞰漂亮的流水线、满身油污的工人,如站在丛林高处,只需发号施令,就可以让世界停止或继续转动。
这时,真正的“第三主角”上场,走到喇叭前,宣告他的雄心壮志——“1899年我的祖父亨利·福特……”多么辉煌的创业故事,多么震撼人心的一番演讲,眼下这个工厂却已陷入泥潭。
福特汽车不仅在美国市场被雪佛兰挤压,那边欧洲市场是片新大陆又有小众至极的法拉利靠赛车博出位。
小福特老矣,可壮心不已,他表面还维持着大企业的风光,实际已成为汽车市场的“loser”,一年一年败下阵来,眼看家业就要在自己手里葬送了。
微妙的镜头语言给我们带来新思路——原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两位英雄复出崛起的戏码,还加了一个老头,三个“loser”,联合起来打拼一个目标。
这个目标表面是赢法拉利车队,实际包含三个人不同的人生梦想:谢尔比和肯·迈尔斯要造出好车,拿到勒芒赛第一名。
福特要造出好车,拿到勒芒赛第一名,重夺汽车市场。
热血的故事就此开始。
我们以为三方联手就要杀出一条血路,障碍一定来自遥远的意大利劲敌法拉利。
没想到,“障碍赛”一开始就从内部搞起,一路搞到勒芒赛,我们一点一点看清真正的敌人并非恩佐·法拉利带领的强劲车队,而是福特内部已经自上而下腐朽溃烂的管理体系——一种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官僚主义”,已经无孔不入。
官僚主义的盛行说实话我从未想到在一部好莱坞片里会看到编剧这样明晃晃的把“官僚主义”设成箭靶,无情地讽刺它,羞辱它,把它剥皮抽筋般放到观众面前,暴露它的荒谬黑暗丑陋。
它不是一个具体可见的敌人。
像不少英雄片里我们习以为常看到的,“幕后黑手”、“集团老大哥”、“英雄失败的过去深陷泥沼的自我”……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障碍,因为它们非常具体,是一个个人物,一段段故事。
然而“官僚主义”,并不明确指向谁是罪魁祸首——即使在《极速车王》里,福特CEO看似是谢尔比的内部敌人,但考虑到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与立场,你又能够理解“福特二世”在他与新人谢尔比之间的平衡。
“官僚主义”同样也不是一段具体的往事,它不会让英雄如落井般绝望,反而如时时刻刻伴随的幽灵,存在于环境中、空气中,难以摆脱,让人不舒服,又很难根除它。
谢尔比和肯·迈尔斯的敌人准确来说不是“福特二世”和他手下一群衣冠楚楚的白领。
实际上他们必须合作,一方出钱,一方出人,才能共同面对劲敌法拉利。
然而和法拉利相比,内部似伪装者般存在的敌人设置的障碍竟然更多也更难对付——因为它抽象,它是一种思想,一种习惯,正从过去到未来影响着无数个决策者与执行者,直到弄垮这个漂亮又庞大的的造车工厂。
当谢尔比坐在福特漂亮的会议室外等待与“福特二世”商谈时,他亲眼看到一个红色文件辗转数次,却始终没有落到一个真正对它负责的人手上,终于明白症结所在。
“红色文件”不就是那个伪装者敌人露脸的一刻吗?
对待红色文件的方式,正代表了这群人在这个体系内做事的方式。
每个人都知道文件很重要,给它包装成红色,但又没有一个人会真正阅读它,解决它,把它留在自己手上,除非那份文件能带来明确的功劳而非风险。
当谢尔比终于等到走进会议室时,他准备好接受的一幕出现——“福特二世”问他,谁该为这次失败负责?
所有人,从总裁到总监,都远远站在自己的角落,他们互相间隔一段距离,保持沉默,假装离这件事很远。
只有谢尔比走到“漩涡”中。
那些人呵,就像开场时一样,如出一辙的衣冠楚楚,如出一辙的表情冷漠,就连应对问题的方式都如出一辙——他们像被教会一个标准答案,每个棘手问题出现时只需填上这个答案即可。
没有人管他们错没错,他们总能安然置身事外。
这样的场面,一方面让我感到好笑、荒谬;另一方面,让我感到寒凉。
——应对它的方法究竟是什么呢?
真的可以打败它吗?
45岁的肯一早就知道问题。
当谢尔比最初雄心勃勃去找他一起加入造车时,他就直截了当的说:“你知道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吗?
他们讨厌你这样的人,因为你与他们不同。
”
“不同”,正是这个体系最仇恨、最嫉妒的敌人。
反过来,谢尔比和肯最大的敌人,也正是这个体系毫无人性的复制、复制再复制,永远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应对时刻变化的局势。
没有人真正去想该怎么解决。
让你真正失望的是,每个管理者都像流水线制造出来的廉价产品——正如法拉利眼中的福特,它的名字已经代表了它的作风——那些漂亮的白领,无论职位高低,只负责传递命令,讨好上级,他们绝不会超出流水线承担一点多余的代价,只要安安稳稳把自己位子坐好,出了问题,总有别人负责。
法拉利所鄙视的,当然不是日渐被蚕食市场的福特,而是那个夜郎自大,仍在目空一切幻想自己可以随时回到旧日辉煌的福特。
他们不仅失去了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就连造出好车都不是发自内心的目标。
“福特二世”只为赌一口气,下面的人只为讨好他,上上下下都是为了虚荣而做这件事,拿命来搏的就是与他们不同的肯和谢尔比了。
真正的赛场,真正的敌人当肯拼尽全力超过法拉利对手时,胜利终点已近在眼前。
往昔克服了多少困难,人的困难,造车的困难,自己家庭的困难,与同伴的龃龉……在7000转极限面前,都成了虚无。
当车速达到极致时,时空相对静止。
我们忽然明白谢尔比在开头时说的话,那是一种空的境界:看不到敌人,看不到前方,也看不到后面,只感到自己,只想问“我是谁”。
这份超然的感动,有如《星际穿越》里马修·麦康纳独自穿越宇宙洪荒时的寂寞。
可事与愿违,《极速车王》里的超然并不值得一个英雄这样老泪纵横达到极限,一通荒谬的电话就宣告他的梦想破灭——“请你慢下来,和伙伴一起冲过终点。
”什么?
有意义吗?
拿到冠军不就实现目标了吗?
阴魂不散的“官僚主义”竟然在胜利时刻也会如约而至——胜利终归是大家的,失败才是个人的。
他们不想看到自己原来是那样无能,再“与众不同”的胜利也要苟合下来,与他们变得相同。
谢尔比最终做了那个平衡妥协的谢尔比,让人伤感的却是,桀骜不驯的肯也学会了屈服。
他一个连车后箱宁愿用锤砸烂也不要适应标准的人,竟然在最关键时刻做出了不可思议的让步。
放慢速度,等待伙伴——不得不磨平自己锋芒的肯让我心痛。
然而最致命的还未到来。
当肯放下心防,和其他两位福特车手一起冲过终点,迎接他的竟不是显而易见的冠军,而是一个钻标准空子的小诡计,让他功亏一篑,失手冠军,遗恨赛场。
好想骂人啊,“太不公平了吧!
”可是那些所谓的伙伴,又像开篇时那样,冷漠地将拼命的人抛弃一旁。
他们奔向属于他们的胜利,不管这个结果有多不光彩,是偷来的还是抢来的,他们都心安理得地假装自己得到了。
看吧!
这就是真正的敌人做的事。
这就是真正的敌人到最后一刻都不会放弃的目标。
这就是他们把全部心思和努力都会放在的地方。
他们不管你是不是要丧命了,不管你是不是真正的赢者。
只要光鲜最终属于他们,他们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让世界这样运转下去。
腐朽的规则、决定、流程,影响了一个又一个人。
从“福特二世”到拿到冠军的赛车手,每个人都是溃烂体系中的一个垫脚石,用懒惰、欺骗、虚荣筑起高高的腐朽之塔。
让我失落的不只是主角遗恨赛场的辛酸,更有这座腐朽之塔的建成。
——而且只要这样的规则行之有效,它就会越建越高,越来越不可一世,每个人都甘心沦为塔中的一份子。
肯失望吗?
一定失望。
可是他猜到了吗?
也许他早已不在乎。
是他的妥协让谢尔比明白,原来在“官僚主义”面前,平衡并不是制胜方法,妥协也不代表他们个人的成长。
集体主义更不是万能的。
真正让他们赢的,不是与一群庸人的合作,而是他们自己的本心,愿意为梦想付出一切。
万万没想到,是法拉利最终和肯站在了一边。
老头脱下帽子,向他致敬。
他才是真正的赢者,赢得勇气,赢得梦想,赢得超越自己的胜利。
那比一个奖杯、一张照片重要得多。
失落伴随着我,尽管比赛结束了,我依然在回味这不应该是一部好莱坞赛车片的结局。
“官僚主义”被那样辛辣的鞭挞,最终它却没有像爽片里该出现的,被狠狠踩在脚底,失去一切体面。
尽管“福特二世”在坐上赛车吓尿的那一刻让我们感到了讽刺,可最终他也没有在这个故事里成长,没有蜕变成一个勇敢、创新、像他祖父那样的人。
他依旧活在漂亮的笼子里,像一只被驯服的老虎幻想着自己曾经拥有森林,尝到被人们喂食的甜头后他又继续安逸下去,并且带领越来越多的人这样,生活在虚荣里。
他们并没有被肯或谢尔比改变。
这也许就是《极速车王》高明的地方。
因为现实本就不是爽片。
不是你痛恨敌人敌人就会消失,你妥协了它也跟着屈服。
它更有可能继续腐朽黑暗下去,甚至更顽固、更强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让我真正失落的,是这场比赛的隐喻。
“Ford VS Ferrari(福特对法拉利)”,片名里的“VS”,难道只是一场对决吗?
不一定。
也许它就是无休无止的较量。
懒惰对勤奋,虚伪对真诚,眼高手低对脚踏实地,推卸责任对勇敢面对,多数人对少数人,平庸对不同……这场比赛没有结束时间。
一会儿鼻酸、一会儿拍桌,这么好看的一部有原型的电影,必然会引起我看完电影去考证的兴趣。
发现电影与现实间的真真假假,现实很有趣也很残酷,编剧很诡精,把故事精准改写到了观众的痛点。
TRUE 真真的-【真】/福特和法拉利-收购案谈崩/:当时福特销量下滑,为改变现状,亨利福特二世Henry Ford II想提高影响力、开发欧洲市场;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的烧钱研车活动急需售卖大众车的大佬给钱;最后法拉利Ferrari却和菲亚特Fiat谈成收购。
原因是Enzo不满福特收购条款中对车队运营的众多约束,同时谈判也促进了菲亚特给出更利于法拉利的价。
-【真】/卡洛·谢尔比CS-造车达人/:卡洛·谢尔比 Caroll Shelby本人是杰出赛车手也拿过冠军,后因身体原因退居幕后研发赛车,开了Shelby American公司。
他和肯·迈尔斯Ken Miles天作之合,与福特合作后更是将美国赛车制造水平推到新高,打造了当时顶尖的一批赛车。
CS和KM两人也惺惺相惜,后者是前者公司首席赛车测试手。
-【真】/肯·迈尔斯KM-赛车名将天妒英才/:青少年时期就在车厂做学徒,后参加二战在坦克部队任职,退役后从英国搬到美国进入汽车行业,是赛车手更是工程师的他性格执拗、热血满满,1966年赢得两大耐力赛Daytona和Sebring冠军。
在1966Le Mans驾驶GT MKII为Shelby American车队出战的KM大大领先,若非最后听从福特的安排,注定会成为首个获得耐力赛大满贯的车手。
本打算67年再次出战的KM,于66年赛后几个月的新款福特赛车测试中车祸身亡。
-【真】/福特气人的“命令”-商业至上/:通知/命令/威胁(你选一个?)KM降速与另两辆福特赛车共同到达终点,以减小三辆福特车差距,紧密队形共同冲线,获得了更抢眼的新闻宣传效果。
最终布鲁斯·麦克劳伦Bruce McLaren驾驶的2号车因出发点靠后(客观上跑了最长的距离)被判为第一名。
-【真】/法拉利车队1966-半扑街/:1966 Le Mans 里,“奔马”车队参赛的两架330 P3都未完成比赛。
虽然finishers里没有法拉利车队,但有一只英国车队和一只比利时车队都使用法拉利275GTB完成了比赛。
-【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赛车运动一定程度上是团队合作,车队的车手应该/需要听从公司/车队的安排,和其他车手和同伴合作。
但是现实确实有“老子正在血战,君命赶紧滚蛋”的事情发生。
…………………………………….FALSE 假假的-【假】/CS和KM一手造就福特车/:虽然夺冠的胜利离不开Shelby和Miles,但福特赛车的开发和进化并非2人3个月在机场边儿打造的奇迹。
福特早有进军赛车界打算,建了俩研发中心开发赛车,捣鼓一年多去参加64-65年的比赛(输了)。
引入Shelby公司合作后,赛车性能得到极大提升,但没有前人基础和当时的技术进步,90天不可能把破烂变车火箭。
-【假】/阴险小气二老板报复KM/:“不听话就不让你参加1966年比赛”、“美国车队不带英国车手玩”…没这回事,重点是车队要赢,广告要打出去。
主意都是福特决定的。
电影改写后,成功的加强了管理层和执行层的矛盾,激发了观众对社会经验的共鸣,看着确实令人气愤呐!
-【假】/三车并排过线/:是一起到终点,但如果看照片并非“排排开吃果果”那么整齐,还是有前后。
2号McLaren黑车先过线,1号Miles蓝车再过,最后是5号便便金砖色。
-【假】/Enzo爷爷赛车真爱驻守赛场/:那年老爷爷根本没到场。
……………………………………..FABRICATED 杜撰的 (艺术加工需要)-【编】/CS靠带BOSS飙车/:行业巨擘的BOSS很重要,怎会乱坐车,尤其是极其不稳定的新款实验用赛车。
你看不然贝佐兹为啥退位了亚麻老板才坐蓝色起源上天?
-【编】/真爱不打架/:CS和KM没打过架。
说实话在电影里为啥打起来的?
逻辑上看应该是为了着墨于两人关系的发展,从怼杠到惺惺相惜。
-【编】/压上身家陪你疯/:赘述,福特没有禁赛Miles,所以Shelby也没有为了助老铁上场,用自己的公司股权和BOSS打赌。
(看到这我都快为他的义气鼓掌了)…………………………………….其他边角八卦/姜还是老的辣/:当时确实欧洲车队普遍强于美国车队,毕竟是发源地。
看一眼1966Le Mans参赛者名单,top3是Ford以后,4-7是德国保时捷,后面一堆法国、比利时、英国人,这年意大利和其他美国车队表现都很扑街。
/“抢走”Miles冠军的“捡漏大坏蛋”/:最终被判定为冠军的2号车的车手 — Bruce McLaren布鲁斯·麦克劳伦 —即后来知名的麦克劳伦(亦译迈凯轮)车队领袖,是著名的新西兰赛车工程师、赛车手。
他在1966Le Mans代表Shelby American出战并驾驶Ford GT MK II,4年后在赛车测试中撞毁身亡,享年32(Miles去世时47岁)。
他创造的迈凯轮车队曾是一级方程式赛车场上的霸主,他也多次驾车获得多个比赛的冠军。
…………………………………这是一部让人爱上赛车的电影,虽然对赛车运动本身的描写有些被人物矛盾(恶臭的现实)抢戏,但编剧成功的通过骚操作提升了戏剧性、矛盾性,激发了朴实观众对社会不公的天然仇恨(we guys are toooo naive T.T) 。
我们自然的厌恶官僚主义、资本主义、公关做派,即使我们不承认它们合情合理,其存在必有原因。
我们崇敬天才勤恳、热血固执、认真执着的人,无其坚持,社会发展的车轮会减慢太多。
当这两者被至于面前、形成对立,我们的痛点就牢牢被编剧抓住了。
一向懒得喷这次实在是太不爽了。
一定会有人说你白嫖还想怎样,按这种狗屁逻辑我看到上图土豆就立刻关闭把丫删了,现在有没有资格喷?
大概还有人说我就爱看这种抖机灵。
吃屎也是种爱好我不予置评,但是我要求他给我拉屎了吗?
正片开始不过10分钟就拉了这么多,我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
既然这种人自以为有权利公开抖机灵,显然我也有权利公开喷丫挺的。
1963年,福特的老板亨利·福特二世与法拉利创始人恩佐·法拉利谈判的,由福特收购法拉利赛车部门的交易由于过度苛刻的附加条款而以失败告终。
被激怒的福特当即决定打造自己的赛车团队,并立言将在每年一度的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击败法拉利。
很快,福特签下了来自于阿斯顿马丁车队的约翰·威尔,并砸下了1000万美元,开始研发新车。
但是,1964年的勒芒并没有为福特带来好消息,出征的三辆福特GT40全都因为悬挂断裂等各种故障而退赛。
之后,不服气的亨利·福特二世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同时炒掉了约翰·威尔,将项目负责人换成了曾在1959年率领阿斯顿马丁车队击败过法拉利的知名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
然而1965年参赛的三辆GT40却因为动力太强油耗过高导致没能完赛,福特因此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经过上一年的整修改装和调整之后,卡罗尔·谢尔比意识到好车与好车手都是不可或缺的,于是他和英国车手肯·迈尔斯一起,同时参与了新车的重新设计和调试,并于1966年率领13台最新研发的福特GT40 Mark II再临勒芒。
而这一年,法拉利派出的是3辆法拉利330 P3。
由于GT40速度更快,而330质量更轻且省油,所以顺势造成了两台车势均力敌的局面。
肯·迈尔斯 在比赛的初始阶段,由于被下令不得过速危险驾驶,福特一直落于下风。
但肯·迈尔斯无视了这项指令,不顾自身安全,长时间以超过7000转速的速度行驶,最终将GT40带进了比赛前三。
等到比赛进行的第17个小时左右,由洛伦佐·班迪尼驾驶的330与由迈尔斯驾驶的GT40在直线赛道上齐头并进,两辆车到了比拼速度的时候。
最终,法拉利330由于车手的持续推进导致引擎过热而败下阵来。
至此,迈尔斯的福特一号GT40和布鲁斯·迈凯伦驾驶的福特二号GT40开始领跑比赛。
法拉利330 P3
福特GT40 Mark II 等到最后时刻,比赛的领先者是三辆福特。
但是其中一辆由罗尼·巴克纳姆驾驶的GT40相比于前两名落后了十二圈,而两辆领先的赛车,排在第一位的迈尔斯和第二位的迈凯伦处于同一圈。
于是,福特的公关人员里奥·比比决定,为了展示福特的卓越地位,强调赢得比赛的是制造商,而不是车手,所以要求三辆赛车并排越过终点线。
这项提议遭到了谢尔比的强烈反对,因为这将会影响迈尔斯最后的成绩,他对于福特GT40所做出的贡献和他几小时前与法拉利进行的速度搏命都使他当之无愧获得冠军头衔。
但迈尔斯最后还是同意减速,让三辆车同时冲线。
最终,由于迈凯轮的福特二号在比赛开始时比迈尔斯的福特一号落后八米,在起跑时覆盖了更多的地面,导致迈尔斯在越过终点线时实际上已经落后于迈凯轮了,所以比赛的冠军从迈尔斯易主给了迈凯伦。
但福特以包揽前三的极致优势获得了这场与法拉利的较量,并在接下来的三年中连续获得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四连冠。
这部时长长达152分钟的电影以双主角的模式记录了福特的这场完胜,由马特·达蒙饰演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车手肯·迈尔斯。
贝尔的橡皮人属性使他在增肥演完《副总统》中的迪克·切尼之后的7个月,减重约31.5公斤,成为了这个50年前的车神。
与迪克·切尼这个善于隐藏情绪的阴谋家完全不同,肯·迈尔斯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直脾气怪人,贝尔又一次奉献了完全沉浸于角色中的表演,将迈尔斯对福特和对赛车的奉献精神诠释了出来。
两年中这两个角色之间巨大的差距显然也体现出贝尔又叒叕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潜力。
可惜今年的神作演技实在是太多,奥斯卡欠贝尔的小金人大概又得再拖一年了…
本片剧情将亲情和友情上的情感渲染穿插在激动人心的赛车赛事之间,并未使感情戏喧宾夺主的同时也为影片增加了与观众的共鸣点。
它并不需要像《速度与激情》系列那样用无数的快速剪辑和动作特效来强调肾上腺素激增的感觉,只需要将本就非常振奋的事实赋予画面和完美的配乐就足够了。
更多精彩影评剧评请关注公众号“梦境电影”
电影中Ken、Shelby、Ford之间的关系像极了导演、制作人和出品人的链条。
电影的某些地方一直在我脑海中回响,像是一个机器里掉了一个零件在内部构造里那样叮叮当当。
可能是关于追求极致和妥协,可能是关于看到你的人以及你真正属于的地方。
我没想到当赛车这么一门昂贵的运动被推至极限也会回到“你是谁”的这样一个终极命题:你在赛道上和舞台上一样毫无藏身之地。
Anyway,就在我试图把这个零件从机器里找出来的时候,我不禁断断续续联想到一些现实元素,并有了一个翻拍的点子——准确说是一个意淫版——可供我的朋友们读来一笑,有些是玩梗,还有些地方和事实有出入大家别太较真。
Here we go: 中国话剧虽然自嗨了很多年,但是这几年在国内市场出风头的都是各种外国来华演出,受文艺青年的热捧,文化部对此颇为不爽。
国家大剧院此时提出个idea,可以我们组个国家队去欧洲演几个戏跟人家同台竞技,折桂后再返销国内。
底子薄没关系,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正好缺钱,我们可以花钱找他们的制作团队合作。
然后大剧院代表团跑到莫斯科,观看了俄罗斯人两年排一部戏的排练场。
图米纳斯表示要是我觉得这戏品质不行不能演出,我有没有权利说不演?
大剧院代表说Нет,然后这事儿就黄了,还被图米纳斯当面羞辱了一通:你们根本就不懂戏剧艺术,你们的演员都不配说学过斯坦尼体系,别以为有俩臭钱就了不起,滚回去搞你们的Propaganda去吧。
大剧院代表回国一汇报,文化部怒了,要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搞出个牛逼戏来。
(然后此处有个希德菲尔德的钩子;笑) 大剧院找来唯一在欧洲拿过奖的中国导演,嗯...老林(实在想不出国内有谁可以对应这么个人物,瞎掰一个大家别乱想)。
老林跟大剧院说:“钱买不来戏剧节大奖,但是可能可以买来赢这个奖的人。
”然后老林拉起了一支队伍,其中主要是有他很看好的青年导演小李(国内青年话剧导演的标准是45岁以下)。
小李在英国学的戏剧导演,会英式钻圈演剧术,但他的为人处世比较“独”,排练场里已经砸了三个演员的手机了。
因为跟国内戏剧圈子处得不好所以一直没戏排,自己搞个少儿英语戏剧课程勉强聊以为生。
小李本来都想退行了,跟老林说:“我们离人家差距50年呢,你三个月就想赶上,没戏。
”老林说:“文化部钦定的项目,要钱有钱要人有人。
”然后被老林拿着剧本一忽悠就是一夜没回家,加上老林开出的条件也不错(进编),就一头扎进这个项目里了,开始挑卡司改剧本。
同时,参与这个文化部项目的还有国家话剧院,他们对导演的人选不满意,觉得小李只会排戏不会做人,还是个LGBT不符合国家形象,想方设法把小李换成自家单位的人(有关系有资源那种),再把演出风格搞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题是这个戏很大程度上是小李和老林一起手把手改出来的,其他的导演吃不透剧本也不理解什么是表演的游戏感,没法让小李带出来的这拨演员发挥到极致,结果就是大家花着纳税人的钱出国丢人。
被当地评论家打了差评还非要回国炫耀“好评如潮”,被懂俄语的小伙伴翻墙找出原文啪啪打脸。
文化部怒极,找来老林问责。
老林表示:“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官僚主义是搞不好艺术的。
”老林毕竟还是圈内混了多年,社交水平灰常高,他说:“你看我们这次搞得这几个戏,每个舞美都特别牛掰,西方观众哪见过这个,都被震了。
他们的团队哪搞得出这个?
”领导一听这话气就顺很多,当场拍板让老李的工作室全权负责这个项目,直接汇报工作:“我们当年在朝鲜打败多国联军靠的不是摆弄文件。
”这下把国话气得鼻子都歪了,他们又搞突然袭击带文化部来看审查场,没想到老林从大剧院早早得到消息有所准备,搞了个浸没式演出把文化部给震惊了。
老林还立下军令状:要是这次小李的戏拿不到奥利弗奖,他的戏剧工作室就归国有。
国话不服气也拿了个戏出来较劲,演员也是按英式钻圈训练法训练出来的。
结果两个剧组导演对舞台表演的真实理解不同,小李导演的戏拔得头筹。
文化部:“娘希匹。
” (此处乃第二个钩子) 有一种说法,说世界上有四大戏剧奖,分别是:美国的托尼奖、英国的奥利弗奖、法国的莫里哀奖、俄罗斯的金面具奖。
(给人感觉差不多就是奥斯卡+威尼斯金狮+柏林金熊+戛纳金棕榈...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对吧?
)但其中金面具竞争水平最高,一般都是俄罗斯艺术家包揽所有奖项,陆帕曾经拿过一次金面具还被喷了。
扯远了,总之文化部带了三个戏到莫斯科要找回场子,主要的PK对象就是图米纳斯和他的瓦赫坦戈夫剧院。
小李看到俄罗斯演员就跟老林说:“如果是比演员颜值,我们已经输了。
” 瓦赫这边的戏是布图索夫导演的《人民公敌》,以某大国的传染病疫情为主题,非常犀利,根本不把其他对手放在眼里。
小李的戏首场演出就出了个舞台事故,更是被俄罗斯人鄙视了一番。
好在小李老林还有演员们已经形成了一个Ensemble,一个“剧院之家”,就是斯坦尼和丹钦科在莫艺梦想过的那种,把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能量发挥到极致;加上小李作为一个“根之导演”把演出的最高任务和自己的生命体验紧紧相扣,给观众呈现了一出跨越国际跨越语言的...额我想想什么戏...《大将军寇流兰》(笑),好得俄罗斯人都心服口服,图米纳斯也不得不说:“ Очень хорошо ”。
布图索夫的《人民公敌》过于犀利惹恼了俄国的高官,被禁演,被退赛了。
瓦赫这次折桂无望了,文化部看图米纳斯吃瘪非常开心,已经准备拿纳税人的钱给大伙在阿尔巴特大街订个餐厅办庆功宴了。
这个时候国话跑到包厢跟文化部说,太好了,您看我们现在来俄罗斯三个戏都大获成功,肯定是要包揽提名和奖项了。
我有个想法向您请示一下:等演到最后一天要是我们三个戏都能给观众宣扬一下咱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更能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吗?
不麻烦不麻烦,我跟导演说让他们改下结尾就行。
国话到后台找到老林:“领导的意思是让小李把戏的结尾改一改,改成正能量一点。
”老林:“NMB,怎么改,那是莎士比亚。
”老林在侧幕条找到小李:“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改了大家也知道你的戏水平最高,应该获奖。
你已经是一年内拿下托尼、莫里哀、奥利弗的传奇了,现在再加个金面具,改个戏的结尾不会有损你的英名。
当然,戏一开幕怎么演其他人都管不了了,最后改不改还是你做决定。
”小李在侧幕条后面看到那场演出结束后观众沉醉的表情和狂热的气氛,斯拉夫式鼓掌让演员来回返场到剧场经理想下班回家了,他觉得值了,他也没必要当寇流兰。
他私信了几个演员,第二天简单排练了一下,把戏的结尾改了——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护民官布鲁都斯临危受命,念了两句诗就奔赴前线领导战斗。
伟大光辉的罗马人民共和国不需要马歇斯这种反动将领,靠着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也能打败伏尔斯侵略者。
(此处无限征集各种结尾修改创意,目前这个其实是来自布莱希特哈哈哈哈)大家都没想到小李会妥协该结尾,老林甚至有一丝欣慰。
谁知道就因为改了这个结尾,搞得过于中式煽情,金面具奖与小李无缘。
老林气得当场跑到后台拿了个LED灯往国话砸过去。
图米纳斯走到小李前面,小李伸出手来以为要和他握手,老头抱住了他亲吻了他的双颊,又拍了拍他,走了。
老林跟小李说我们不去那个狗屁庆功宴,回去换身衣服,我请你吃莫斯科的寿司,顺便聊一聊未来的创作问题。
后来小李在一次大剧院合成排练的时候因为一次舞台事故,从舞台上栽到乐池里,伤了脑子,从此以医院为家。
老林飞黄腾达,深受高层信赖,各种大型晚会的总导演当着,还拍摄了几部国民贺岁喜剧电影,他和他的人赚得盆满钵满。
当他每次被春晚搞得要抓狂的时候“难道我就是个传声筒吗”,都会一个人去医院看望小李——即使小李已经认不出老林了。
老林能做的就是陪小李玩一会儿假装躲在枕头后面消失不见又出现的游戏,把小李逗得又哭又笑。
旁边病友的家属认出了老林,问:“林大导,这是你的?
”老林:“他是我的朋友。
” 老林一个人看着小李默默流了几滴眼泪,就带上墨镜回去跟舞台上的三面墙继续死磕去了。
备注:我写到一半才想到,小李的性别其实可男可女,没准女的更好。
头发短到可见头皮那种。
本来没想写这么多的,洗澡的时候随便想想的,没想到一下笔梗就源源不断而来越写越多越写越细。
我想到这个idea的起点是对Ken的羡慕嫉妒:他怎么就碰到Shelby这么好的制作人!
写着写着就多少还是照顾了非戏剧圈观众的阅读体验。
说起来我还有一处本来想写,后来没机会写进去的是我对大剧院拿了个文华大奖就整天沾沾自喜的白眼——不知道怎么大boss就变成了文化部了,本来是想写大剧院vs瓦赫的。
算了就此落笔吧,我先试试这篇能不能发出来。
本片改编自A.J. Baime的
在1955年和1956年接连失去了旗下最出色的车手Alberto Ascari和长子Dino Ferrari之后Enzo的精神受到极大打击,几乎从不去比赛现场指挥观战—法拉利的车手们多次抱怨如果Enzo能够到场会更好地鼓舞车队的士气。
恩佐·法拉利的紫色墨水笔到底圈画了什么?
对于汽车爱好者来说,2019 年最值得期待的电影非《极速车王》(《Ford v Ferrari》)莫属。
当然,《极速车王》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有演绎的成分在里面。
截止到目前,该影片的国内上档日期还是个未知数。
不过没关系,在它与中国观众见面之前,我们本着还原历史的初衷,探究这场跨越大陆的战役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福特为什么要收购法拉利?
福特和法拉利,在汽车还没有高度全球化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它们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家车企。
一家是推进汽车生产进入现代化流程的美利坚霸主,另一家则是沉浸于汽车赛事不能自拔的亚平宁枭雄。
二者身处不同大陆,也不是相同领域里的竞争对手,它们的处境更是天壤之别。
1960-1970 年,对于福特乃至所有美国车企来说都是爆炸增长的黄金十年。
那十年里,福特主品牌下的单款车型年产量从 30 万台增长到近 80 万台,对于面向普遍受众的福特来说,它们有足够的资本干些出圈的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法拉利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临着随时揭不开锅的处境。
赛车是项非常烧钱的运动,一家车队背后要有大老板注资,赛事部门则需要依附车企来获得资金。
当时的法拉利就像个单打独斗的「铁憨憨」,无论何时何年,跑车都只被少数群体拥有。
靠卖跑车,或是卖赛车给独立车队来养活整个研发团队形成闭环,这条路被法拉利越走越窄,直到 1963 年,恩佐·法拉利与亨利·福特二世坐上了同一张谈判桌。
就福特而言,它们的目的非常明确——进军欧洲汽车市场。
当时的欧洲对美国车企来说是增量市场,但有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摆在面前:即便美国车企再怎么强大,欧洲才是汽车的发祥地,起码在汽车领域,美国人在欧洲土地上没有任何优越感。
福特早就在欧洲设立了相关部门,不过在它们看来,从一到二要比从零到一难得多。
于是它们希望搞个大新闻,而收购法拉利在当时看来是一举两得的好买卖。
福特可以借此收获法拉利在欧洲积攒下的声量基础,同时进军赛车领域。
交易为何在最后一秒被终止?
福特想收购法拉利,法拉利也需要找一个「金主爸爸」当靠山,这看似你情我愿的交易,应该会一帆风顺才对,究竟是什么使得交易崩盘?
当然,并不是因为有「内鬼」。
关于这次交易终止的原因,坊间流传最广的是因为恩佐不希望出让法拉利的控制权,这么说虽然没有错,但太模糊了。
收购协议中有很多条款,恩佐究竟接受了哪些条款,又是哪项条款让他愤然离场,留下面面相觑的十四名福特高层?
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讲明白最后一场谈判究竟发生了什么。
法拉利的私人秘书 Franco Gozzi 曾在一家意大利的汽车杂志上撰文提及福特收购法拉利一事。
他提到让法拉利最为愤怒,并且导致他直接离席的条款——「每项超过 4.5 亿里拉(当时约合 25.7 万美元)的车队预算,恩佐都要向福特提交申请,才能获得批准」。
在协议上,恩佐用他紫色墨水笔圈画出了「提交」和「获得」,并在旁边写下「不可接受」。
恩佐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脾气秉性造就了汽车历史上许多广为流传的佳话。
在他看来,福特给他的条条框框严重影响了他对车队的管理自由,纵横赛场数十载的他哪受过这气啊。
(谈判桌上的恩佐·法拉利)根据福特部门经理费雷的描述,在双方近一个月的交涉过程中,也存在着其他的不和因素。
比如,恩佐曾忌讳谢尔比与福特的关系,而其希望进入印地 500 赛事的想法也受到了福特方面的阻挠。
90 天超越法拉利?
忽悠?
接着忽悠?
《极速车王》电影中的谢尔比声称九十天超过法拉利。
不能否认卡罗尔·谢尔比对美国汽车运动的深远影响,但他真的功高盖世?
能在 90 天之内「反杀」法拉利?
是的,他做到了。
1963 年的谢尔比只作为车手参加过勒芒比赛,但他从来没有造过勒芒赛车。
当满心怨火的福特二世寻找合作伙伴时,他的首选目标还是有经验的工程师。
(1959 年参加勒芒比赛的谢尔比)1963 年 7 月福特成立了它的前沿汽车部门,同时启动了研发赛车的工作。
他们最先任命了 Roy Lunn 作为项目的主负责人。
Lunn 是英国人,曾为阿斯顿马丁的赛事部门工作过。
项目运作至 12 月,面对新的一年里即将到来的比赛,为了缩短研发时间,福特决定购入成熟的技术来打造它们的初代勒芒赛车。
福特最初的合作对象有 Lotus、Lola 和 Cooper。
经过多方面考量,Lola 最合适不过。
1963 年的勒芒比赛上,Lola 就凭借搭载福特 V8 发动机的 MK6 赛车取得不俗的成绩。
经过谈判,Lola 方面愿意为福特的 GT 赛车提供底盘,并提供位于英国的场地给福特进行研发工作。
1963 年底,福特的团队就已经抵达英国,全身心投入于全新赛车的建造工作。
转过年来的 3 月 16 日,第一部底盘移交至福特。
随后,编号 GT/101 的全新福特 GT40 于 4 月 1 日在英国首次亮相,以 GT40 命名是因为其车高 40 英寸。
自此拉开了福特在 1964 年的赛事征程。
然而好景不长,在 1964 年的各项赛事中,GT40 非但没有出色的表现,反而暴露了诸多问题。
比如空气动力学的欠缺使其在勒芒的慕尚直道上很难有较大的极速突破;悬挂和变速箱很难承受整场耐力赛的高强度运转。
1964 年 11 月 29 日,Nassau Race 的比赛中有四台 GT40 参加比赛,最好成绩只不过是第三名,之后整个 GT40 的项目就被全权交至卡罗尔·谢尔比手中。
从这个时间开始计算,谢尔比启动了「90 天计划」,此时距离转过年来的第一场戴通纳 2000 公里耐力赛正好 90 天的时间。
1965 年 2 月 28 日,谢尔比车队中由迈尔斯和队友罗比驾驶 73 号赛车在戴通纳比赛中获得冠军,而谢尔比超越法拉利正好用了 90 天时间。
拿下戴通纳冠军后肯·迈尔斯(左),卡罗尔·谢尔比(右)究竟是谁夺走了那个男人的「大满贯」?
肯·迈尔斯,一个让年近八十的谢尔比老爷子仍闻之落泪的名字。
如果不是因为《极速车王》这部电影的话,这个名字也许只会留在少数人的记忆中。
他曾是退伍的英国坦克兵、谢尔比手下的车手、GT40 的功勋试车员,除此之外,他也是最接近世界汽车耐力锦标赛大满贯的男人。
大满贯的故事要从谢尔比与迈尔斯一同调试 GT40 说起。
在谢尔比升级 GT40 MKI 的过程中,迈尔斯功不可没,他一圈又一圈地测试新的 GT40,不断向谢尔比反馈着其中存在的问题。
最终卡罗尔将 GT40 升级为 MKII 版本,他改用福特的 7.0 升 V8 发动机并搭配了一台全新的四速变速箱,底盘在 MKI 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改造。
在 1966 年谢尔比车队在勒芒夺冠之前,他们在除了勒芒的耐力赛场也与法拉利有过正面交锋。
1965 年戴通纳 2000 公里耐力赛上迈尔斯和队友取得冠军,但在同年的勒芒比赛中,他与队友布鲁斯·迈凯伦的赛车因变速箱故障退赛。
1966 年初的戴通纳 24 小时耐力赛和赛百灵 12 小时耐力赛中,冠军的高台上都有迈尔斯的身影,不过他身边的队友并不是同一个人。
如果他拿下勒芒的冠军,会成为一年内拿下戴通纳、赛百灵和勒芒三大赛事冠军的车手,这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做到。
1966 年的夏天对于亨利·福特二世来说极为重要,福特将会迎来与法拉利在勒芒赛场上的第三次交手,这场比赛不但要赢,还要赢得彻底,在法拉利的主场灭掉他的威风。
在比赛的筹备阶段,福特二世调配了他能控制的所有资源,其中包括 8 台赛车、7 台备用发动机和 21 吨备用零件(GT40 MKII 的车重为 1.2 吨)。
1966 年 6 月 19 日凌晨,迈尔斯从队友丹尼·休姆手中接过战车,他不顾谢尔比的建议——夜晚降速以避免发生事故,全力追赶领头的法拉利 330P3。
在太阳升起之前,法拉利的 3 台 P3 因为故障原因相继退出了比赛。
黎明时刻,赛场上只剩下相互角逐的 GT40,迈尔斯的赛车处在第一的位置。
这时候,勒芒组委会想出了一个「馊主意」,他们找到了在 P 房里的福特主管里奥·比比,因为当时赛场上的前三名都是福特 GT,所以勒芒组委会希望福特方面安排三台赛车在最后时刻同时冲线。
勒芒历史上从来没有相同车队的赛车并列第一的时刻,成全福特的同时,勒芒官方也希望借此扩大赛事的知名度。
里奥·比比站在福特的角度考虑后觉得这个想法非常不错,自己的车手同时冲线既能创造历史,也可以避免内斗造成的不确定因素,于是比比将这件事告诉了谢尔比。
谢尔比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因为他知道迈尔斯的努力值得一个独立的冠军头衔,但福特高层的强硬态度使他妥协,在迈尔斯最后一次进入 P 房时,谢尔比告诉他要放慢速度等待后面的布鲁斯·迈凯伦,并让两人同时冲线。
这对迈尔斯来讲极其不公平,他在得知这件事后心中也纠结了很长时间,最终他还是接受了福特高层的决定。
赛车是迈尔斯视为生命的事,也是他二战时为英国坦克部队服役的原因,包容与奉献精神让他决定成全福特的愿望。
「I am a mechanic. That has been the direction of my entire vocational life. Driving is a hobby, a relaxation for me, like golfing is to others. I should like to drive a Formula One machine, not for the grand prize, but just to see what it is like. I should think it would be jolly good fun!」「我是机械师。
这一直是我整个职业生涯的方向。
开车是一种爱好,对我来说是一种放松,就像打高尔夫球对别人一样。
我想开一级方程式赛车,不是为了大奖,而是想看看它是什么样子。
我想一定会很好玩的!
」——肯·迈尔斯
(勒芒赛场上的谢尔比与迈尔斯)得知此事的谢尔比失望透了,他无法将这件事告诉迈尔斯,因为当时的赛车里没有对讲装置,所以迈尔斯不知道发生在 P 房里的事,他只知道要等迈凯伦一起冲线。
赛场上的最后一张照片记录下了同时冲线的两台 GT40,但领奖台上并没有迈尔斯。
不幸的是,在勒芒结束不久后,迈尔斯就在测试 GT40 MKII 的继任者——内部编号 J-car 的原型车时,发生事故当场身亡。
正因如此,世界汽车耐力锦标赛大满贯的遗憾让迈尔斯的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法拉利的回击整个故事起始于法拉利与福特的高层,但也是法拉利 330P3/4 与 GT40 系列之间的斗争。
福特的确连续四年包揽了勒芒的桂冠,不过双方的角逐不止发生在勒芒。
法拉利 330P3 之所以在 1966 年的勒芒败下阵来,一部分原因是「赶鸭子上架」所导致的。
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之所以成为全世界瞩目的顶尖赛事,正是因为它的残酷性,不光考验车手的耐力,更加考验赛车的可靠性。
除了发动机要连续工作 24 小时外,变速箱也要承受近万次的齿轮切换。
没有经过充足赛道实验的 330P3 在勒芒赛场上因机械故障而全军覆没。
1967 年,法拉利卷土重来,他们将 330P3 进行升级后打造出了 330P4 赛车。
除了 330P3/4,法拉利阵中还有 412P 赛车。
1967 年初,法拉利在福特的主场——戴通纳耐力赛上,以三台赛车成队列式的方式通过终点线,包揽了前三名,同时回敬了福特。
1967 年的勒芒,虽然冠军还是福特的,但二三名都被法拉利收入囊中。
大战的尾声福特与法拉利的战争促成了 1968 年菲亚特对法拉利的收购,因为法拉利真的没钱再跟福特斗下去了。
而福特能够四连冠的一部分原因来自勒芒改制,1968 年勒芒取消了原型车参赛的规定,要求必须将赛车量产超过 50 台才能够参加勒芒最高组别的比赛。
这项新规使得法拉利的原型车没能参加 1968 年的勒芒比赛。
这场围绕福特与法拉利的世纪大战,最终以法拉利的退出告一段落。
福特呢?
它们没能以 1600 万美金收购法拉利,却用了 3.6 亿英镑打败它。
“魔鬼筋肉人”克里斯蒂安·贝尔刚刚才为出演《副总统》而增重,拍完电影又减肥去拍了《极速车王》,太敬业了。
贝尔长期为了拍戏增重、减肥,外国网友甚至写了一条洋葱新闻调侃贝尔:贝尔为出演《沙丘》中的沙虫增重41万斤。
《极速车王》改编自历史上真实人物发生的真实故事,相信看完电影的观众都会为这个故事感到相当震惊,会好奇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还是编的。
其实这些看起来有点“假”的故事并非杜撰,电影中很多事情都真的发生过。
历史上真的发生了亨利·福特收购法拉利的事,但他遭到了拒绝,并且被恩佐·法拉利羞辱,正因为如此他才决定组建自己的车队参加勒芒比赛。
1966年的勒芒,福特真的包揽了前三名。
原本肯·迈尔斯都赢定了,福特高层却做了一件很卑鄙的事:要求他放慢速度和另外两名赛车手同时到达终点线。
肯照做了,然而勒芒却宣布冠军是迈凯伦。
这件丑闻轰动了整个赛车界,一度成为赛车界最著名的事件之一。
我查了一下,1966年勒芒冠军是迈凯伦和Chris Amon。
三个人同时到达终点线,另外两个都是冠军,唯独肯不是,真的太惨了。
值得一提的是,迈凯伦全名布鲁斯·迈凯伦,他正是超跑品牌迈凯伦的创始人。
如果不是福特高层的无理要求,肯将是史上第一个同一年连续赢得Sebring、Daytona、勒芒的人。
“同一年连续赢得Sebring、Daytona、勒芒”是什么概念呢?
这一殊荣在5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任何人达成,可想而知它有多难实现。
肯原本是最接近这一殊荣的人,可惜因为个人恩怨和官僚主义没能实现。
勒芒比赛结束2个月后,肯就在测试赛车的过程中遇难,也许第二年、第三年他有机会夺回原本就属于他的荣誉,但他还没等到那一天的到来就离开了人世,太遗憾了。
他除了是一名出色的赛车手之外,也是一名优秀的赛车设计师,许多赛车手都驾驶他设计的赛车拿到了更好的名次,比如19661969年的四届勒芒比赛的冠军赛车都是他和谢尔比设计的福特GT40。
迈凯伦参加了1965年勒芒,但是连名次都没有。
为什么他能成为1966年勒芒冠军,除了该感谢肯放慢了速度,也该感谢肯和谢尔比将赛车改造得更加完美。
《极速车王》并没有为了增强戏剧性而过度夸大肯的经历,影片的真实度还是很高的,将1966年震惊赛车界的丑闻进行了高度还原。
谢尔比也是真实存在的,他的经历的传奇程度丝毫不亚于肯。
他7岁就患有心脏瓣膜疾病,大半个童年都在床上度过。
他长大后却成了专业赛车手,赢取了F1、勒芒等大赛的各项大奖,还刷新了16项美国和世界速度记录。
由于他有心脏病,所以参加比赛的时候把药压在舌头下来缓解胸痛。
1959年,他因为身体问题告别了赛车手,退居幕后做了汽车设计师和赛车设计师,为汽车行业和赛车行业做出大量贡献,比如他设计的福特GT40赢得了1966-1969年的四届勒芒,甚至在1966年勒芒包揽了前三名。
电影中勒芒比赛之前肯和谢尔比的对话让人很感动。
肯:你怎么还没睡觉?
谢尔比:我又不用开车。
肯:那太可惜了。
谢尔比:如果我也要开车的话我们就不能组成这么棒的车队了。
赛车手固然重要,团队同样很重要。
肯和谢尔比是个王牌组合,缺了谁都不行。
1961年,谢尔比写信给英国CA“给我一个车身,我给他安上福特的引擎”,又写信给美国福特“给我一台引擎,我可以把它按在AC的车身上”,就这样空手套白狼组装了世界上第一台Cobra。
1990年,67岁的谢尔比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还去借了一个肾脏,还没有完全适应器官就去参加了人生最后一场比赛,还差点打破Viper(道奇蝰蛇)的圈速记录。
电影中谢尔比的经历显然只是他传奇人生的很小一部分,真希望马特·达蒙能去拍一部谢尔比的传记片。
接下来我们聊聊电影。
肯和谢尔比都是赛车界的传奇人物,不过影片的主题并不是宣扬他们多么多么厉害。
也许你一看到开头就会猜这又是那种千篇一律的主角成功夺冠的电影,但恰恰相反,他们输掉了1966年的勒芒。
打败他们的是比他们更优秀的赛车手吗?
不是,而是黑暗的人性和腐败的体系。
谢尔比多次强调,赢得冠军不只是砸钱那么简单,你不能靠官僚系统来赢得比赛,正如区区一份文件都要经过20多个人才能到亨利·福特的手中。
肯和利奥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利奥说了他的身份是福特副总裁,正常人肯定都是巴结他、讨好他,然而肯非但不这么做,反而直言不讳地说出这辆车的缺点,还给了利奥改进的建议。
利奥是福特公司的二把手,他从来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肯不和其它人一样对他拍马屁,让他感到很不爽。
恰好肯又是代表福特参赛的赛车手,这让利奥找到了报复他的机会。
也许刚开始利奥并不是非要置肯于死地,他只是想让肯和其它人一样对他点头哈腰、毕恭毕敬。
但是肯天生就是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他不愿意圆滑处世,他只想遵循内心。
利奥眼看肯并不服软,他不能用赛车战胜肯,所以一定要用地位和权力打倒肯。
假如肯能夺得勒芒冠军,利奥身为福特副总裁他脸上也贴金,但他宁愿自己脸上不贴金也坚决不要肯好过,所以他各种公报私仇,各种刁难肯,太狠了。
这就是贱的最高境界——损人不利己。
也许赛车领域离我们很遥远,但肯和利奥之间的故事一定让你感同身受。
即便你不是赛车手,你也一定体会过公司里“你不谦卑低头,上级就要敲打你”的腐败文化。
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这种风气,所以最后只能选择隐忍。
而我们越隐忍,上级就越耀武扬威,越想试一试自己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从而恶性循环。
恩佐·法拉利拒绝被福特收购,是因为他不认可福特公司那种要求赛车手服从命令的理念。
利奥不敢承认福特公司的理念不对,也不敢和亨利·福特对着干,他只会说亨利·福特想听的话,所以说恩佐·法拉利耍了他们,说他根本没打算把公司卖给他们。
正如肯所说:他们眼里只有自己利益,只想讨好自己的上级。
他们虽然讨厌自己的行为,但他们更讨厌、更恨像你这样的人,因为你跟他们不是一类人,因为你比他们聪明,因为你与众不同。
当初肯提出福特野马的缺陷,然而利奥只想听好话,对于人们的批评他根本听不进去,这和亨利·福特听不进去恩佐·法拉利的话是一样的。
利奥对亨利·福特毕恭毕敬,也要求别人也这么对他。
但是肯不这么对他,所以利奥就要给他穿小鞋。
1965年勒芒,利奥随便找了个理由剥夺了肯参赛的资格。
结果就是福特惨败,全军覆没。
即便如此亨利·福特和利奥还是不允许肯参加勒芒,迫使谢尔比以他的公司为赌注换取让肯参赛的机会。
如果肯在Daytona夺冠,福特就允许他参加勒芒;如果肯没能在Daytona夺冠,谢尔比就把公司送给福特。
Daytona比赛过程中,利奥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车手的选定、速度、战略的规划,甚至连油门该踩到多少转都是我们决定。
这就说明福特根本不适合赛车,他们只想着怎么控制赛车手,怎么让赛车手服从命令,这和体育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到底你是赛车手还是肯是赛车手?
典型的一群业余人士去指挥专业人士。
他们要求肯不能超过6000转,这个规定严重限制了肯的发挥。
幸亏谢尔比违背了命令,允许肯踩到7000转,才让肯夺得了冠军。
勒芒比赛时利奥再次这么做。
肯破了圈速记录,所有人都很高兴,包括亨利·福特,唯独利奥表现得很失落。
甚至说:肯不能把车开得那么快,这不在计划之中。
眼看肯即将夺得冠军,利奥竟然要求他放慢速度,甚至威胁他如果不听话就让他再也不能参加SCCA和FIA比赛。
最阴险的是他早就知道如果三辆汽车同时到达终点线,冠军将会属于迈凯伦,所以他用“团队精神”“福特三兄弟”之类的话欺骗谢尔比和肯。
很多导演拍电影喜欢把主角这边拍得伟光正,把对手拍得阴险狡诈、卑鄙无耻,通过贬低对手来捧高自己。
而《极速车王》并没有通过贬低法拉利来捧高福特,恰恰相反,影片中法拉利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反倒是福特高层自私、虚伪、世故。
当勒芒宣布冠军是迈凯伦的时候,所有人都去为迈凯伦喝彩,只有恩佐·法拉利向肯脱帽致敬。
为什么亨利·福特收购法拉利遭到拒绝?
真的是因为菲亚特出的钱更多吗?
其实恩佐·法拉利本来都要同意被福特收购了,但是恩佐·法拉利发现他的理念和福特不合。
他问福特员工艾柯卡:如果我想参加比赛,但是福特不同意,那么该听谁的?
艾柯卡说,那么福特不会同意他参加比赛。
正是这种理念让准备签字的恩佐·法拉利反悔了。
恩佐·法拉利想被真正热爱赛车的公司收购,但是福特的官僚主义太严重了,他们要的不是肯这样的赛车手,而是听话的赛车手,这和体育精神是相违背的。
事实证明恩佐·法拉利并不是小题大做,他提的问题和艾柯卡的回答,在电影中频频出现。
肯明明是很优秀的赛车手,利奥却至始至终都和他过意不去。
肯和谢尔比遭到亨利·福特、利奥的百般阻挠,最终发生了轰动赛车界的巨大丑闻。
恩佐·法拉利自己就是赛车手,所以他尊重赛车运动和赛车手。
而亨利·福特就是一个商人,谢尔比带他飙车直接就被吓哭了。
他和利奥都不尊重赛车运动和赛车手,用肯的话来说就是“卖车的就是卖车的”。
恩佐·法拉利都68岁了还在勒芒现场看完了整场比赛,是真正的赛车迷;而49岁的亨利·福特(只比肯大1岁)看了一半就坐直升机走了,直到比赛快结束的时候才回来。
种种细节都表明恩佐·法拉利才是真正尊重赛车,亨利·福特和利奥只是商人罢了。
法拉利才是追求完美,福特只是卖车的。
电影的片名叫《福特VS法拉利》,虽然最后福特的赛车手战胜了法拉利的赛车手,但是福特精神真的战胜了法拉利精神吗?
利奥并不尊重赛车运动和赛车手,他只知道他是副总裁,所有人都应该跪舔他,否则他就要整你。
他只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升迁,丝毫不关心赛车手、设计师的辛苦付出。
他和肯有个人恩怨,所以要用卑鄙的手段欺骗肯。
打败肯的不是比他更优秀的赛车手,而是商业运作和官僚主义。
赛车手和运动员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那些违背体育精神的企业和人。
以前的运动、体育题材的电影总是看到开头就猜到结局是主角夺冠了,所以近几年这类电影逐渐开始不强调夺冠了,很多电影最后主角都没能夺冠。
主角没能夺冠确实不够完美,但这种不完美恰恰让影片更加真实。
影片传达的价值观也很正确:冠军不代表一切,没能夺冠也不代表一无所有。
正如比赛结束后,谢尔比说:我根本就不应该跟你说减速的事。
肯却说:你承诺给我的是参赛的机会,不是胜利的机会。
当然,“冠军不代表一切,没能夺冠也不代表一无所有”的前提是你已经尽力了。
如果你尽力而为,即便没能夺冠也虽败犹荣。
但是如果你因为没有尽力而错失冠军就很遗憾了。
任何事情都不能成为你保留实力的理由,因为人们从来不会记住第二名的名字。
任何一场比赛都应该全力以赴,因为也许这就是最后一场比赛了。
19601964年的5届勒芒比赛,法拉利拿了4次冠军。
恩佐·法拉利花光了所有的钱来追求完美,最终宣告破产。
恩佐·法拉利并不在乎金钱,而亨利·福特和利奥为了面子、金钱、私心不惜违背体育精神。
假如肯和谢尔比的老板不是亨利·福特,而是恩佐·法拉利,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可能对谢尔比来说,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传达让迈尔斯减速的指令。
不可否认,布鲁斯·迈凯轮也的确很强,久负盛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迈凯伦现实其实也是死于赛车测试(1970/6/2),但公平竞争中,肮脏的政治很恶心(其实现实有点出入)。
希望这部好电影能让更多人知道肯·迈尔斯,他和谢尔比的贡献深渊得影响了赛车届乃至整个汽车行业。
福特也在2016年重回勒芒正逢自己夺冠50周年拿下GTPro冠军。
68号夺冠https://b23.tv/av77438099(福特重返勒芒50周年夺冠纪录片)而法拉利重新夺得勒芒冠军其实是2012/14/19,也是GTPro组别冠军,并非全场冠军。
从那后来几十年,法拉利都把精力投向F1了,而后来勒芒战场(GT40后时代就是917时代)上的冠军基本被保时捷奥迪(截止2017年,保时捷19,奥迪13),中间零零碎碎的有宾利标致宝马马自达丰田捷豹雷诺MATRA,值得一提的是迈凯轮F1 GTR 用的宝马的V12,95年碾压法拉利F40 LM,那一场原型车组全军覆没
1995年,黑色59号是冠军,右边是F40LM
某人不知道F40 LM参加过勒芒,那就给他涨涨见识影评区一大堆不懂赛车的在乱评论,首先这是赛车不是飙车,完全不同,我懒得给外行解释。
很多人会觉得赛车就是跑圈跑圈很无聊,没事,只是你欣赏不了,太多人主观得认为赛车和你日常开的家用车没啥关系,那就太错了,很多很多现代汽车技术都是人类上百年汽车运动中进步积累下来的,燃油喷射,刹车盘,进气系统,涡轮等等各种技术进步都源自于赛车及航空等行业,才有了现在你在路上能看到的各种各样靠谱的人类工业文明的产物。
所以要好好珍惜内燃机时代,几十年后的电动时代太蠢了,连换挡都没有,也没声音,怕跑长途,电池损耗的特性意味着,贬值快,电动超跑也无收藏价值,像勒芒根本没法跑,难道进站换电池吗,为了长续航,就需要带更多的电池,意味着更重,现在LMP1一吨不到,要是只带电池,至少得1.5吨,而且,电动赛车发生碰撞后,只要电池形变,就会喷火。
轻量化和长续航不可兼得,高功率工况,勒芒跑三圈进一次站,换电池,勒芒24小时大概跑300多圈,难道进100次站?
而且哪来那么多电池,完全不现实,所以电动耐力赛车基本不可能,赛车的未来是新燃料,电动赛车有未来,但很多问题有待解决,FE一场顶多跑小几十公里,续航不解决,只能停留在小比赛。
当然,作为一名狂热的赛车爱好者,我可以很客观得讲,这部电影和极速风流(Rush)是最好的赛车电影(Rush其实更胜一筹),速度与激情也就一般,3除外,我不像专业影评会从什么角度分析,但单从赛车迷角度来讲,我能体会到电影中的情感和赛车的激情,极速风流我已经看了5遍了,这部过也会再看。
极速风流 (2013)8.72013 / 英国 德国 美国 / 剧情 传记 运动 / 朗·霍华德 / 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丹尼尔·布鲁赫(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216006?dt_dapp=1这部影评我也写了)剧情没什么好分析的,只是有些剧情需要与事实有些出入,再补充些细节:福特失败收购法拉利被羞辱的过程也没那么夸张,Daytona24不是在戴通纳拍的,迈尔斯在戴通纳也不是最后一刻超过队友,他早套别人圈了,勒芒24也不是勒芒赛道拍的,60年代的勒芒比现在的勒芒短,而且慕尚大直到以前是没现在那俩弯的,所以以前有车跑到390KM/H,车队经理和迈尔斯的对手戏也是假的,老板是亨利福特二世,一世是他爷爷不是他爸。
虽然福特66-69四连冠,但两家博弈还是有来有回的,其实早在64年福特就参赛了,阿斯顿马丁负责运营,然而64、65依旧被法拉利吊打,而66年,当福特把车队交给谢尔运营才夺冠。
67年戴通纳24H就是法拉利330垄断前三,也是并排冲线的。
硬顶330P4,敞篷330P3若干年后,SCG那老板找宾尼法利纳把自己的ENZO改了,加了330的元素,于是有了这辆1of1P4/5
James Glickenhaus
个人还是觉得很好看,后来还造了GT3版本跑纽伯格林24H,反正没拿冠军,纽伯格林冠军这10年都是BBAP垄断的。
其实电影名字适合叫谢尔比和迈尔斯,但这名字出去没人认识,赛车毕竟小众,只能叫福特V法拉利。
别小看路上那么多便宜的福特,他发明了流水线。
还有,看到有评论喷亨利福特啥啥,这都电影效果,别过于主观,动动脑子,当年没有他的决策,也不会有如今的福特和如此完善的汽车工业。
最后向肯迈尔斯,卡罗尔谢尔比,亨利福特二世,恩佐法拉利等一众元老致敬。
贝尓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好,喜欢💕BTW,影片开始是谢尔比在1959年开马丁DBR1拿的勒芒冠军(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评论区讨论补充)
太棒了!捧谁骂谁门儿清~赢的永远是赤子之心。太棒了,从椅子上跳起来欢呼,这片子在电影院看得是啥氛围啊!
看的剪辑,虽然知道有原型但就故事本身来说,当他妥协并排过线时其实就只值得一星了,是对自己热爱的亵渎,也是对对手的不尊重吧。
太过瘾啦!赶紧引进吧,谁引进谁发财!
87/字幕二刷,三刷钦定/在电影院看得个一知半解差点睡着,原来文字和车戏都相当精彩,相当用心的商业片。这么长时间真不无聊反觉得相当好看。本来是丑闻,可借着Ken和Shelby的团队拍得这么热血,又精致又精彩还幽默,完全是一部大男孩片哪。法拉利成了君子,而福特高层成了小人;官僚阶层处处刁难,而赛车手成了追梦的那一个;穿起西装来正经八百,开起车来不要命。种种对比不能更有趣更复古,完全地张弛有度。赛车戏不要太精彩,完美调度!最后半小时更是直接上天。结尾心碎。/希望能引进,只为了能让S&K这一对发扬光大,这么甜又虐的cp欧美群像值得。/差距啊差距,韩寒大概是全程心碎看完此片的吧。/最后,我爱克里斯蒂安贝尔!
赛车部分是很好看,但也就这样了。。。
贝尔拍副总统胖了起来,拍车王又瘦了,果然是橡皮人
新意不足呀,极速风流没钱也就算了,这部颁奖季的命题作文也算是矮子里的那个稍微卖相好一点的,其中低照度的雨中赛道的拍摄相当精彩,不过更精彩的反而是指桑骂槐的好似是热情败给金钱,竞赛精神败给商业运作,其实不更是好莱坞独立与片厂的斗争吗
看到某些为了捧领导臭脚的马屁精真是生气!
前两个小时在狂骂shit和还挺燃之间徘徊,特别纳闷怎么剧本和所有人的表演都如此平庸(除了音效和ford老板的哭戏)哪来的奥提buzz,结果后半个小时一个又一个moment疯狂砸来,一时间在电影院哭成了狗。Ford vs Ferrari不重要,偏题的ford内部斗争才是这部电影的惊喜之处,当贝尔放慢车速的时候,能看到ken已经做了自己最大的抗争了,刷新单圈纪录证明自己之后满足官僚们大团圆的虚荣心,现实就是如此,这样的妥协大概就是ken心中最接近perfect的limit了,苦笑着to drive not to win也完全点亮了整个人物的光弧,而最后的训练事故其实早有伏笔,看上去后半段的每分钟ken都有突然死亡的可能(特别揪心),却是在重新出发,与车融为一体飞翔的时候,最诗意也最突然的离去。
本片主要表达了三点:1.野马是垃圾;2.福特的刹车是垃圾;3资本家都是垃圾
贝尔毕竟是开过蝙蝠车的人👌结尾把我看伤了呜呜呜呜呜……
认真干活儿的被屡屡使绊子,做出成绩后自以为是瞎指挥的来邀功,职场险恶各行各业皆是啊
《极速车王》提供了一种运动—静止的二分法,张力来自于开场,一个关于“燃烧”的梦境将观看者带入车内live视角,但它最终中止于凝重的官僚体系,当Shelby穿越于复杂而自大的权力机器之中时,一个冒险者形象胜过后半段接近60min的FordVSFerrari,以及90天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Shelby同妻子之间的关系则是二分法的中间地带,既是运动,也是静滞,在《极速车王》中,我们看到机械与情感之间的惊人同构。这种同构最终是好莱坞式的同构,作者与体制(国家,资本)之间的隐含关系最终是伪装一部“作者电影”的手段,詹姆斯·曼高德丝毫没有任何作者性而言,并跳过了对于Shelby心理状态的作者化呈现,在两部《金刚狼》之后,他甚至无法重新完成一部自己早期的《致命ID》。
真实赛车手事迹拍摄,剪辑可获奖,其余乏善可陈.。
无聊传记片
两场心提到嗓子眼的戏:啊!就一边开快车一边吵架,我好担心下一秒车毁人亡…幸好没有这狗血剧情,但!听到一天200元闹别扭的老婆突然喜笑颜开…好吧…就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我也会这样没原则的以及后半部分的那场比赛飙车戏也是令人紧张到小腿肌肉紧绷。最后那张照片不得不说两位还是稍微有神似的地方~
电影一般吧,典型传记片,虽然比较燃,但很多镜头剪辑一般,演员有些地方的演技也有点尬。主要是两个半小时真的没必要,明明是很简单的故事。中途疫情原因还被迫休息几分钟。
导演并没有通过贬低法拉利来捧高福特,恰恰相反,法拉利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福特高层却自私、虚伪、世故。当勒芒宣布冠军是迈凯伦的时候,所有人都去为迈凯伦喝彩,只有恩佐·法拉利向肯脱帽致敬。恩佐·法拉利都68岁了还在勒芒现场看完了整场比赛,是真正的赛车迷;亨利·福特看了一半就坐直升机走了,直到比赛快结束时才回来。福特副总裁利奥从来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肯不像其它人那样对他毕恭毕敬,让他感到很不爽,所以要用卑鄙的手段报复肯。假如肯能夺得勒芒冠军,他身为副总裁脸上也贴金,但他宁愿自己脸上不贴金也坚决不要肯好过。这就是贱的最高境界——损人不利己。打败肯的不是比他更优秀的赛车手,而是商业运作和官僚主义,是黑暗的人性和腐败的体系。赛车手和运动员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那些违背体育精神的企业和人。
实在是…太过于套路化了,兄弟、家庭、小人物与大公司、利益与荣誉间取舍这些元素组合出来的“励志”电影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虽然演技达标,完成度较高,赛车场面酷炫。但这都20年代了,再也不想看见用两个多小时用烂掉的商业片框架装20分钟干货的流水线玩意了,新瓶装旧酒很有趣么?
通篇充满着流畅感,前百分之九十九主创都没打算让观众有任何复杂的感觉,就是用传统叙事+赛车场面打动观众,当我以为这终究只是一部英雄惺惺相惜的励志电影时,结局把我脸都打肿了,这个世界果然容不下太纯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