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兰这部电影表达比较乱,估计他也比较挣扎,边拍边想,没想明白,最后勉强给出了答案。
画面真的太像我的家乡了,简直一模一样!
无论是山岭、田野、树林,还是房屋、小路、风土人情,乃至人的生活状态!
好像看到在家乡拍摄的电影。
每个导演当然不同的,但若归类,我会把锡兰与李沧东归为一起,他们是绝对的同类,很擅长讲残酷现实对人的浪漫、情怀和理想的毁灭,以及小人物在其间的挣扎。
虽然锡兰更光明,至少这部片子是。
最终父子和解了啊。
其实很难讲这部是关于父子、小镇青年又或是人生幻灭的片子。
也可以讲儿子与世界和解了。
父亲也是曾经的理想主义者,中年后自暴自弃,沉迷赌博。
儿子大学毕业不知何去何从,骄傲又无助,对父亲又爱又恨。
他们做了最伤害彼此的事情。
但最终儿子发现父亲一直在默默关注他的文学成就,儿子唯一的一本书,是卖掉父亲最爱的狗筹钱出版的,他只送给了母亲,但父亲是唯一读过的人,读了好几遍。
出版时的报纸刊文,父亲一直珍贵保留。
但儿子并不知道。
父亲是羞于表达对儿子关切吧。
自己苟且偷生,甚至不顾尊严的偷窃儿子的钱,儿子也时常对他冷嘲热讽。
他的失败造就了他的避世,又或者他避世,选择放弃人生。
他的理想就是盖一间小屋挖口井守着自己的狗,最终成了牧羊人选择回到自然。
那口井仿若是父亲人生的寓言,村民都说没有水,父亲不放弃努力多年,证明一无所获。
儿子看到父亲的一生,锡兰给了两个镜头结束:雪天儿子自杀吊死在水井里,再一转,父亲喂好小羊找儿子,走到水井,儿子在弓身挖井,他不认命。
电影在儿子在挖井声中结束。
父子在漫天飞雪中听羊叫那个镜头太动人了。
配乐是巴赫的Passacaglia in C Minor, BWV 582。
《野梨树》并非一部水准之作,而是真正有突破性的杰作。
场景的直接切换,并没有割裂时间的延续,脱节空间通过声音的完整性得到了衔接。
瓦莱斯卡·格里巴赫的《西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环境音衔接任意空间。
不同的是,瓦莱斯卡·格里巴赫细碎、促短的手持镜头与锡兰沉静、绵延的长镜头相对立。
想让观众在观影时不发生意识的断裂,从而保有完整体验,这考验的是导演的能力。
锡兰做到了:转场镜头间省去的不必要时间,通过声音得到延续。
表现在电影中,是男主角Sinan边打电话边从山上下来的那一组镜头,场景得到“跳切”式呈现,但画外音却是完整的通信交流。
脱节空间与完整声音的结合,不符合事实;却让人感到奇妙,有一种超现实主义之味。
我们可以说,锡兰的野心是从《安纳托利亚往事》的自然主义,到《冬眠》的现实主义,再次进入《野梨树》的超现实主义。
锡兰的超现实表达得非常隐讳,很容易被误认为自然主义或现实主义。
首先是自然物候的呈现(光、影、风、水),尤其是风这一自然元素的呈示方式,明显从塔可夫斯基那儿继承而来。
锡兰将世间万物变为具有呼吸状态的自然之物,超越感官感知,为其附上灵性。
如果说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具有宗教的神性,那么锡兰的自然影像是否是一种“万物有灵”的超验主义,我们不得而知。
其次是意识变成进入潜意识的通道,《野梨树》在意识和潜意识的临界线上上下跃动。
在某些神秘时刻,观众越过意识状态,进入角色的潜意识之中。
《野梨树》中设计的几处梦境,并非没有原因。
现实影像和梦境影像难以辨清地缠绕于一体,原因在于意识与潜意识正渐渐混同。
锡兰在《野梨树》中创造了可供呼吸和体验的完整世界,如此完备,如同曾经探访过的异域空间。
《野梨树》中的世界比现实的安纳托利亚或伊斯坦布尔更加真实。
虽然观众并没有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过安纳托利亚的秋日光景,但在第一时间,他们被影像唤起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相似体验。
锡兰通过影像放大观众感官层面的体验,每一声狗吠都在帮助唤起他们自己儿时的乡间记忆。
并非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了艺术。
艺术如同普鲁斯特笔下的马德莱娜糕,让观众寻回的不再是观影时刻遗留的影像记忆(反复观看将时间镌刻到影像中),而是逝去的日常生活场景。
逝去的日常时间镌刻在身体上。
记忆隐秘储存着,直到遇到影像的刺点,从而重新唤回。
这是伟大艺术的秘诀。
这部电影的信息绝非一次观影便可悉数了然,然而畏缩于不完全理解而搁笔又大可不必。
不妨先草草记下初次观影的体验,也好供多刷之后对比品味。
即便全是片面之见也不失为多年后的两三句笑谈。
或题《两个理想主义者的死亡》
野梨树 (2018)8.12018 / 土耳其 马其顿 法国 德国 波黑 保加利亚 瑞典 / 剧情 / 努里·比格·锡兰 / 岛吾·德米尔考 穆拉特·杰姆吉尔“有时候我在你、我甚至爷爷身上看到的东西都让我想起了野梨树。
”“我们都是不适应环境的、孤独而畸形的人”
抛除导演自说自话般插入的多段长对话,我想这部电影叙事主线可以归结为两棵野梨树在梦想与生活间的挣扎对抗。
这里的野梨树自然是象征意义上的,它们丑陋、干瘪、带着尖锐扭曲的棱角,孤独地生长在土耳其乡间小镇的荒野上。
男主锡南与父亲伊德瑞斯就是这样的两棵怪诞的树。
锡南染上了年青人中的流行病——文青病。
本质上他是一个痴迷的浪漫主义者,一个酸腐又多愁善感的理想主义者。
他在整部电影中都带着颓丧的气质,用“艺术家反对一切”的态度去批判、抨击生活中的种种。
他冷眼嘲弄着眼前所见的一切,从城市的繁华车马到根植乡间故土的落后,从附庸风雅的官僚商人到名满一方的大作家,他都以戏谑且不屑的眼光看待。
他自怨自艾,他怨天尤人。
对见证他从小到大成长的故乡有着介于憎恨与鄙夷之间的反感。
但他本性上又是软弱的。
他不喜麻木而无生气的家庭,但他在家中也无所事事;伤感旧日爱慕者的他嫁,却只能在出嫁当日远远相望;痛恨沉迷赌博不务正业的“失败者先生”,而他的出书之路同样屡屡碰壁,靠背叛父亲卖狗的黑钱换来的出版最终也是惨淡的结局。
他恨环境的麻木不公,也恨自己的无才无能。
既不愿像父亲一样做老师度过庸碌的一生,又不能靠写作安身立命。
这种令人纠结的两难困境让他进退不得,既没有好好备考成为一名教师,又没能完成理想成为作家。
他软弱在不能接受平庸的自己与生活。
如果说对儿子这棵树的刻画是通过出版书籍这个过程实现的,那么对伊德瑞斯的描述便隐藏在挖井这条暗线中。
沉迷赌博的他败光了家业与名望,老来又抱着让荒漠化的黄土变成绿洲的理想,打算在这片故土上挖一口井。
没有人理解为什么他妄图要在枯地上挖出井水。
人们的怜悯、不解以及更多的嘲笑总是围绕着他,就连他的家人也不外如此。
年轻气盛的锡南更是最看不惯父亲的人。
因而当最终儿子心灰意冷之际发现一事无成的父亲竟是自己书籍唯一的读者与共鸣者,两人终于达成了心灵上的和解。
讽刺的是,这时两个人都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父亲挖不出水、儿子卖不出书。
两个人所怀的理想都归于沉寂。
关于影片结尾部分,可以有很多种理解,这里我认为锡南最终还是选择了在父亲的井中自缢,以死亡的方式表示了对理想的捍卫以及对平庸生命的拒绝。
至于父亲最后看到儿子在井中继续下挖,我理解为这是用超自然方式来体现出锡南以死亡这种方式对理想不停不歇的无尽追逐。
这种看法无疑是悲观且稍显矫揉造作的,然而影片中的儿子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理想主义者,并且影片之外的笔者同样也是一个略带理想色彩的年青人。
当发现鄙夷的父亲曾经同样是一个双手插兜低着头踽踽独行的青年,发现曾经在别人抠索金钱时谈论泥土的气味和田野的颜色、那个勤恳工作且颇有雄心的年青人最终却变成如今的模样。
这时继续生存又能如何呢?
即便形骸走在故土的绿洲上,灵魂却仍旧在另一种荒漠中流浪。
对于活在这片被诅咒的土地上的锡南,对于这样一个关注文学中心胜于生活中心的人,我想生命另一边的永恒或许才是他更好的归宿。
ps:父亲hiehiehie的笑声令人印象深刻
可能是今年所给最晦涩的一个五星。
有场戏是司南与妈妈争吵,在中断的时候把自己的新书递出来,妈妈泪流满面。
但随后,两个人仿佛又要不可避免地开始不停的争吵。
但这场戏不同,两人并未争吵,停在一种残缺和沉默的和解中。
人就是这样复杂,家庭更是了。
锡兰的画面审美和摄影水准惊人。
本片除了思辨外更多了一层风物志的含义,就像迷茫的主角所说的,散文般的述说。
即使听着中段那些对话觉得自己是和理解本片无缘了(看完貌似也是这样感觉的),但最后仍是留下一种非凡的体验。
故事还没结束的,一切事情都是一个环。
与其纠结它的定义,做那种努力到最后精准回到原点的无用功,不如顺着走走看看有没有什么好东西等着。
“连诺奖都拒绝,真是个傻逼”可谁叫你的书也卖不出去呢。
值得创作的就去写,比如你怎么跟大作家带着目的谈论完发现他只是想回家泡脚,又或者你追逐了这么久的东西是否是荒诞。
人性的复杂使然,你可以解释,但你解释不完。
8.9/10于百子湾,迷影之旅。
观感:很难得在今天还能有如此美好的体验,一小时前场内还笑声起伏,现闭幕后出场夜色已深,年青的观众散落在街边漫谈,如此温馨幸福。
依旧远超预期,连着看的第五部锡兰,每看一部认同和喜爱就增进一分。
ps.可惜中途睡了一会。
曾经说李沧东是新世纪亚洲最好的导演,现在要改口了,本片甚至好过同年的《燃烧》-当然和本片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简评:看似中规中矩却又完美无瑕,或许冗长琐碎,甚至略显平淡—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但这就是我的生活/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仿佛看到十年后异地版的自己,看到我的激情和落寞,梦想和现实的沉浮,看到我的浮生若梦。
如同一首长篇散文诗,每个画面都诗意迷人,每句对话都真实丰满、津津有味,甚至胜过侯麦。
即便情节能看到编织的痕迹,也是自然的组织-大巧不工,没有生硬的说教和解释,全程没有槽点。
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立体的,在过去和未来的谱系中流动延展,哪怕父亲也可恨可敬可怜。
此外,多种景别间变化、不故意用固定长镜头和远景更显得灵动自然。
为数不多具有冲击力的戏剧点却是以最平淡的摇镜头方式暴露出来的,惊愕后随即又以现实的反差缓和过来,就这么在想象的深渊和现实的皮表间震荡。
这才是对生活素材真诚而又纯粹的表达,看后再次对电影充满了信心,对生活的态度也发生改变。
走在街上仿佛重获了感知和发现的能力,处处皆事件,事事皆电影。
期望有一天我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可以心满意足了。
《五月碧云天》是导演的事业探索路,这部则是作家的梦想人生路。
个人认为本片更为真实和深刻,广度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何时我也能出一本书啊,哪怕不能成功获得认可或解决现实问题,至少赢得个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但生活终究还要继续,路还要一步步走,梦还要一点点过。
ps.可笑而可悲的是,这部电影评分居然没有《小妇人》高,看来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在电影行业同样适用。
至于内容和主题,当然也丰富到不可概述,而且是以最细微的方式展现出来。
从小人物出版个人作品都艰难无力、步步受挫和学术圈上层人士挥洒自如形成的矛盾,到面对人生的一个个抉择—是否要选择家乡和常规的赛道、是否要妥协屈从…始终在张力中摇摆,对家乡既恨又爱,对家人也是又拉又拒。
乡愁和理想既是锡兰作品的核心,也是人生亘古的主题。
对话生动而精彩,句句戳心:“生活看似很近又很远,一切遥不可及。
”“大家都觉得它是金子实际上也不过是皮囊”“我从一开始就清楚,你是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
”“就是这样的,作家讨厌人们”情节亦是处处有惊喜和共鸣:相遇旧友,放弃考试,和成功作家相遇后祛魅、打破迷梦,考试失败与否都被家人指指点点,家中无所不在的矛盾,父子重逢的知心对谈…诸多画面细节也充满深意和新意:衣柜内贴有加缪、齐奥朗;曾经几部作品里的中年人变老,用上了手机;电视形成的互文效果;被栓到出逃到落水的狗生命运;皮包里发现父亲年轻时的证件照;被蚂蚁爬满全身的婴儿;悬吊在死水井里的主角…这样的作品一定要在不同阶段反复欣赏,在此标记。
2025.4.5
一个有魅力的人,是有着纯粹的且始终贯彻如一的梦想的人。
但同时拥有充足的家庭财富条件为自己的梦想买单的幸运儿,总是少数。
大部分有着可敬的纯粹梦想和目标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往往比选择完全进入自己俗常劳苦生活的人更加煎熬,至少心理上如此。
在家境不足以支持自己为伟大纯粹的事业付出一生的精力的条件下,大多数人都会屈服于周围和身边的俗常生活,丢掉梦想。
有勇气和耐心选择死磕到底,愿意承担把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一切安排,比如婚姻,工作,养育后代这些对梦想本身产生干扰的因素,都排除掉,至少有意识的保持距离,哪怕别人觉得你很奇怪。
但这也许是最后的机会。
这段过程,本身就有魅力,因为走一条难走,但如果将为梦想让路的原则贯彻到底,最后一定会有回报的正确的路,本身就是一段丰富且深刻的心灵冒险。
土尔其小镇青年锡兰和中国社会结构之下的农村、小镇青年的精神困境是相通的。
就像贾樟柯的《站台》和《小武》。
面对城市和故土的割裂,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些青年变得像野梨树一样“贫瘠、扭曲、不适”。
家庭是他们无法逃避和躲开的话题。
锡兰无法理解父亲为何自损体面,三番两次借钱赌博,置家庭于不管不顾。
相比于成为老师,锡兰更渴望出版自己的书籍。
但出版之路四处碰壁,教师的考试也不出所料地失败。
父亲的变本加厉、毫无反思的赌博行径导致整个家庭每况愈下,失望的锡兰偷卖了父亲心爱的狗出版了新书。
锡兰是唾弃父亲的,但他成为了和父亲一样的偷窃者。
很大一部分原因,他不敢正视自己才华平庸的事实,而将其归咎为父亲远离家庭带来的后果。
父亲的缺席和执拗成为锡兰的阴影,他不得不剃掉长发成为警察。
最后的和解,锡兰终于明白,尽管书能出版他只感激母亲,但是他的读者始终只有一个人——父亲。
他曾经不能理解的父亲的那部分也是外界不能理解他的那部分。
当父亲拿着书絮絮叨叨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他和父亲都像野梨树一样“贫瘠、扭曲、不适”。
因了父亲的这点理解,他没有吊死在深井中。
而是继承了父亲的信念,相信井里一定会有水。
这不就是人活下去的那点信念吗?
整个片子很烧脑,大段大段的论述与争吵,看似不断游离的争吵主题,要能一直跟的上片子的表达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其实我是很欣赏类似的论文型影片的,但是三个小时的论文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是太烧脑了一点。
我觉得几乎每个人都能在这个片子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导演对各种观点的公平表达也促使了每个观众能看到他所理解的。
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之死,那个浪漫的自己最终还是吊死在了永远没有水的井里。
这是一部不同人会理解偏差很大的片子,因为这不是那种一句两句就能概括中心观点的片子。
每段争吵导演的表达都很暧昧,既能理解成对男主的批判,也能理解成对世俗的批判,包括在争吵的镜头的时候,说话的人的特写会把与之争吵的人给虚化也很有趣。
比如他和作家的争吵,可以理解为作家是没有文学追求而只是糊口,也可以理解为男主初入社会的自大,一味觉得只有自己是对的,甚至可以理解为这些是他在梦中的内容,是他认为这个世界的人一定是反对他的,他是独自面对世界的勇士。
可以有各种角度的理解。
包括和老板关于乡土的理解的争吵,和宗教工作者关于宗教理解的争吵都非常值得寻味。
这个片子讨论的内容非常多。
甚至可以说他完整地包含了一个土耳其。
整个片子很自然,很漂亮,尽管有那么一点晦涩难懂。
同时整个片子也十分震撼,一种毫无生机的震撼,一种没有未来的震撼。
可能正如男主说的他不喜欢人。
美好的景色配上没有出路的未来,曾经有抱负的老师只能沉迷赌博,想要出书只能写旅游指南,老人付不起电费。
他想逃离这个城市,可最后连留在这个城市或许也是奢望,最后还是得去东部。
整个片子其实没有太渲染这种悲凉感,但就像那口打不出水的井一样,这个山头不可能被绿化。
蚂蚁爬上身体,和两次类似吊死的表达是比较有趣的。
2024-1-13看
看看我那些上过大学的朋友,有些人为我工作,有些人为其他地方的小人物工作,有些人离婚了,一个人甚至自杀了。
你在学校学习东西,但街上是不同的,它总是向前发展的,你明天学到的东西将毫无用处。
这就是为什么现实会打击他们,他们无法调整,他们对普通人冷漠,他们看不起他们。
市场是无情的,不同情任何人。
那他们现在在哪里?消失了,永远消失了!但我还在这里。
片子还是有些冗长。
但想想毕业生的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等待等待,很长的时间后才得以实现。
母亲:我一直都知道你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我从未对此失去信心。
人们会说你坏话,但我从不听。
有些人甚至说你不正常或暗示你疯了。
好像出版的书没有卖出去,不过老板说过些日子再看看。
他和老爹都总是梦见一些“负面”的事,比如毕业生梦见和作家争吵理论。
父亲梦见儿子在井里上吊等。
最后儿子开始帮父亲挖起井来。
上影节看了一部昏昏沉沉的片,群里的小伙伴说大部分人都会被这部片所催眠,信誓旦旦不信的我却没有逃脱它的魔咒,中间在冗长的对话中睡着了两次。
(一)何处追寻的理想思南怀揣着理想,甚至对普通的教师考试不屑一顾,俨然一副“我就不复习”的狂妄。
在寻求出书赞助多次碰壁后,他只能将一腔愤懑诉诸于同一位本地名作家的谈话。
世界本就是漠视文化的,就连名作家都渐渐不耐烦了起来,天呐理想主义青年脑袋是有什么问题呀??
他们总是对生活有太多的困惑,可是这些困惑会有答案吗?
他自认为怀才不遇。
可是他的书一本也卖不出去。
他该放弃吗?
(二)渐行渐远的朋友和恋人以及一麻木的对话,代表着年轻人之间的探讨。
乡村的静谧与停滞已经渐渐赶不上年轻人飞速发展的眼光和心灵,一些人在困顿中挣扎,但是大部分人都被抹去了棱角,不得不屈从于命运。
但那颗渴望自由,寻求真理的心还在。
无论怎么活,只要那颗初心还在,我们的对话就深入灵魂。
(三)爱恨交织的父子关系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思南对上一代也是充满不解与厌恶,他们永远无法了解现在的年轻人的想法,也无法支持年轻人的每一个决定,这是每一代之间的代沟所必然产生的后果。
他为什么要那么样活着,这样毫无尊严同死了又有什么区别?
你为什么要嫁给他?
嫁给这样一个胸无大志一事无成的男人?
结尾慢慢变得温情,父亲依然是标志性的大笑,双手缓缓翻开思南唯一卖出去的那本书。
那一刻很难分辨出什么是恨什么是爱,或许亲情就是一个这样超越文字的存在。
非常赞同一个说法,锡兰的电影的文学性非常强,甚至将其作为文学作品更胜于电影的表达方式,因为非常多的台词都需要你去咀嚼,消化。
我们和野梨树一样,“不适,孤独,扭曲”。
冗长至极,这不是观影而是阅读台词
#上海电影节# 开头树下的爱情戏,和结尾雪中的亲情戏,都拍得极美,中间一些桥段比如男主跟有名作家吵架,还是蛮有意思的。但是好多对话都又繁琐又冗长,对土耳其毫无了解,所以看起来真的很吃力。三个人开始聊宗教,我在电影院里睡着十分钟,醒来之后发现对话还在继续,啊,头痛。真的有必要拍到三小时吗?等我哪天闲着没事干,或许会二刷。
看来30多分钟,文艺片,我没有看错什么高大上,加上3个多小时,我就没有兴趣了。 不是我的菜。4.5分
困死了
四星半,家庭关系有一些私人共情,但更重要的是其中知识分子自恋又自省的内心状态描摹,尤其作者特地没有塑造一个过于高阶的主角,而是让他维持在自恋》自觉的微妙状态,由此便有太多可展开的讲述。
三个多小时的对话,布局在精心设计、泛着光的画面里。让人跟着导演细腻的镜头,感受到那发自他心底的对于乡愁的注解。
大段说教接受无能
一流的摄影和配乐,但拉拉杂杂说的也不过是个亲缘的延续与和解的老故事。小镇青年无处安放的愤怒、彷徨与梦想源于对可预见的人生的绝望。这样的生命太过荒芜,有人一出生就已经死了,有人却在荒芜的尽头看见了一口井。时长有点太长了,可以,但没必要。
在上海影城看的,感叹一下,观感实在太好了。看到木栅、书、大雾、水流,还有别的各式各样的物件的时候,好想把手伸进大银幕里,真真实实感受到它们。
当你把冲突剥离,那么电影和人生就没有了区别此后观众所有的震撼都源于自己私人的共鸣我觉得这不对劲这不叫好看
整体而言表达过分直白,比如锡兰评论父亲“他做的那些事只是对他荒诞生活的一种反抗”。锡兰在这部电影里已经完全放弃了形式(从冬眠开始),充满了大量而极端的自我指涉。艺术是赋魅的,而思考是祛魅的。创作者遇到的问题都在这部作品里被真切地放大了。
乡村文学青年的自我困境和怒骂众生。。。镜头变化多,台词对白复杂,温吞如水,连绵不断的对话,三小时看出八小时的内伤,实在太长了。。。
文艺有时虽然卖不出一分钱,但有时却能让人一起私奔。
看不大明白,风景美,话太密,听得脑子嗡嗡。
“燃烧”的三代人。面对腐烂的世界,爷爷用愤怒,爸爸用游离,锡南还在隐忍。#土耳其影展 影城
3.75
飘过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部随着电影进程本身去一步一步渗透进作者意图和角色困境的片子了,观点和人物塑造相辅相成,是一部完全不依靠“表现力”本身(如《罗马》《冷战》)去表达的作品,不愧是语言和对话的大师。对比《燃烧》有相似之处,但无疑要温暖许多也更加铿锵有力(一点也不“务虚”)。这个世界本来就纷乱不堪,处处充满针锋相对,但导演仍不遗余力地尝试去呼唤理解和包容,在今年这么多描述“生气”的作品里,我因此最喜欢这部。 - Walter Reade Theater (10/8/2018)
太煎熬了,尤其男主的脸,看着就欠揍
比起富有哲学思辨的绵密台词,氤氲的山雾、通透的光线、风声掠过的窸窣、苍茫的远景更让人沉醉,光晕流转在斑驳树叶间,宛如是生活底色的未知多变。又一次锡兰自身创作意识的投射,沉沦在文字世界是否能拯救生存危机,当命运重返旧日轨道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信仰是否需要真相,小镇青年在接受都市历练返乡后面临的尴尬、理想与现实反差间的巨大失落、广袤天地间无法融入周遭环境的孤独;三段对话在境界和格局上呈递进升华,三段梦境在心绪转变上的分水岭。四时更替,终明白及时放手也是一种胜利,无论是兵营还是书本都无法教会我们生活,冬日里的新生与贯穿首尾的枯井互为映照,暗指父子关系的解冻、与过往的冰释和自我接纳;「井」的意象、父子关系以及同为土耳其的地理背景,想及《红发女人》,他终于接过父辈的工具,一心向地心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