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电影《家》:第七艺术该有的模样!
“第七艺术” 是“电影艺术”的同义语。
语出于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
卡努杜认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
相信对于《家》几乎所有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部来自于巴金先生、出自激流三部曲中第一部的文学著作,其故事情节、人物设定很多人都再熟悉不过了,总结的来说就是一个封建主义的几乎完美的“莎士比亚式”爱情悲剧。
而关于《家》的作品也屡见不鲜,如老舍先生的《茶馆》一般,有舞台剧、话剧、电影、电视剧形式,以常规叙事为主讲述。
凭借《家》扎实感人又包含当时封建社会下年轻人的奋起反抗的情怀作为故事背景,无论各种形式的作品,都足以完全让人深陷其中,紧紧hold所有人揪着的心!
近期最火的改编于《家》的作品,当属由刘红梅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出品的《家》了,电影一众主创皆来自于中戏优秀师生。
影片不仅获得优秀毕业生孙红雷、陈小艺、王宁、徐卫的亲自站台,更有巴金之女李小林作为文学顾问、戴劲松作曲,还收获靳东、徐帆、董子健、陈好、胡军等明星大咖集体为之打call。
如此阵容,如此出品背景,都突显着实力非凡,中戏出品必属精品。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今年中戏的专业状元便是当红的超人气小生易烊千玺。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家》,遵循了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的原则,把所有艺术都加以综合,完美将平面的文学著作呈现出了一个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并成功的把优点拓展到了最大化。
《家》不仅延续了所有艺术的唯美,饱含复杂情感的贴合原创的剧情外,采用了一群朝气蓬勃的新生代学生以及德高望重的教师也是影片的新鲜之处。
要说最大的亮点肯定是首次将音乐剧电影搬上大银幕的大胆,这一举动是对原著的致敬,是对第七艺术的创新,也是第七艺术的应有的模样!!
面对观众的品味在提升的同时,第七艺术更应该创造类似于音乐剧大电影《家》这样更具有艺术感的影视作品,来陶冶观众的情操,从质感上让所有观众的品味再上一层楼!
音乐剧电影《家》:第七艺术该有的模样!
音乐剧电影《家》:第七艺术该有的模样!
“第七艺术” 是“电影艺术”的同义语。
语出于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
卡努杜认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
相信对于《家》几乎所有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部来自于巴金先生、出自激流三部曲中第一部的文学著作,其故事情节、人物设定很多人都再熟悉不过了,总结的来说就是一个封建主义的几乎完美的“莎士比亚式”爱情悲剧。
而关于《家》的作品也屡见不鲜,如老舍先生的《茶馆》一般,有舞台剧、话剧、电影、电视剧形式,以常规叙事为主讲述。
凭借《家》扎实感人又包含当时封建社会下年轻人的奋起反抗的情怀作为故事背景,无论各种形式的作品,都足以完全让人深陷其中,紧紧hold所有人揪着的心!
近期最火的改编于《家》的作品,当属由刘红梅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出品的《家》了,电影一众主创皆来自于中戏优秀师生。
影片不仅获得优秀毕业生孙红雷、陈小艺、王宁、徐卫的亲自站台,更有巴金之女李小林作为文学顾问、戴劲松作曲,还收获靳东、徐帆、董子健、陈好、胡军等明星大咖集体为之打call。
如此阵容,如此出品背景,都突显着实力非凡,中戏出品必属精品。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今年中戏的专业状元便是当红的超人气小生易烊千玺。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家》,遵循了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的原则,把所有艺术都加以综合,完美将平面的文学著作呈现出了一个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并成功的把优点拓展到了最大化。
《家》不仅延续了所有艺术的唯美,饱含复杂情感的贴合原创的剧情外,采用了一群朝气蓬勃的新生代学生以及德高望重的教师也是影片的新鲜之处。
要说最大的亮点肯定是首次将音乐剧电影搬上大银幕的大胆,这一举动是对原著的致敬,是对第七艺术的创新,也是第七艺术的应有的模样!!
面对观众的品味在提升的同时,第七艺术更应该创造类似于音乐剧大电影《家》这样更具有艺术感的影视作品,来陶冶观众的情操,从质感上让所有观众的品味再上一层楼!
电影院太传统了,或者说国产电影的形式太传统,不算去年《爱乐之城》和年初的《马戏之王》,有音乐、戏曲元素的电影屈指可数,除了《如果爱》和《华丽上班族》,甚至想不到什么和音乐沾边的电影。
当然,这类题材也不是很受观众欢迎,《华丽上班族》票房折戟,《爱乐之城》扛着奥斯卡的大旗取得不错的成绩,《马戏之王》也没有达到预期。
那么创作这类题材的电影,肯定是出于对艺术的追求,以及作为电影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刘红梅导演的《家》就是这样的作品,同时也填补了音乐、戏曲类电影的空白。
确切的说,《家》是音乐剧电影,由中央戏剧学院出品,刘红梅执导,何宏宇、李梦珂、田依凡、贺淑婧等人主演,对于观众来说,这些名字稍显陌生,其实他们都是中戏响当当的实力派。
这部电影根据巴金的小说《家》改编,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放在第一位。
看这部小说时我刚上高中,至今刚好过去差不多20年的时间,但对于人物塑造和故事都记忆犹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会褪色,也不会被遗忘。
小说描述五四时期成都的一个大家族,觉慧、觉民、觉新三人把不同个性,最终不同命运,封建家庭的罪恶和腐朽、封建制度对声明的摧残都描绘的淋漓尽致,而青年们反封建斗争也让人心情激荡。
因此,尽管是音乐剧电影,基于小说改编的《家》有扎实的故事、起伏跌宕的命运转折、以及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这也是电影让我印象更深的两个地方。
小说有小说的优点,在读的过程中可以任由自己的想象力信马由缰,电影有电影的长处,在看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和小说相互印证,导演对剧情节奏的把握,以及每个情绪点的烘托都恰到好处,比读小说更有感染力。
而在角色上,形象具化了之后则增强了对其的认知,何宏宇的高觉新,李梦珂饰演的李瑞珏等都非常出色。
其实从艺术价值到表演的难易程度来说,电视剧、电影、话剧音乐剧是逐渐升高的,这也正是为什么有艺术追求的演员,可能演电视剧片酬很高,但到了话剧只是象征性的收劳务费,因为这对他们来讲是表演艺术的尽情释放,也是对自己很大的挑战。
很意外,《家》中的青年演员们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现,组成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小群戏,这也是和传统电影的不同之处,可以更直接的感知到演员的表演。
让我略感困惑的是,不太清楚音乐剧电影的创作方式,是像一般音乐剧那样,在舞台上即兴表演呢,还是像传统电影那样,一场戏会反复拍很多遍?
从《家》中,还是能感觉到很多音乐剧中即兴表演的意味,不管是哪种拍摄方式,对于演员们来说都非常难得了。
当然,音乐剧电影不是没有缺点,受限于舞台,置景和镜头运用都较为单一,不像传统电影有那么多变化和有趣,但单一的场景,反倒更有益于观众沉浸到故事和演员的表演中,算是有利有弊吧!
另外,服装和美术都有很高的水准,也能感觉到确实下了不小的功夫,特别是在服装颜色的选择和搭配上,不但符合角色形象,也和场景的气氛相统一,起到了情绪传达的作用。
看电影《家》,其实相当于看一场100分钟的音乐剧,但一张音乐剧的票动辄数百、上千元,这样算起来,几十元的电影票是相当超值了。
音乐剧电影太少人拍了,能有一部上映实属不易,也是很难得的机会,希望能有尽量多的观众到影院支持,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到更多的导演投入到这一类题材的创作中来,要不然,我们在影院就只能看到越来越多味同嚼蜡的传统电影了。
说到《家》,大家自然就会联想到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相信学生时代这都是考试时常出现的知识点。
《家》作为优秀有内涵文学作品,也常常是影视人所钟爱的题材。
电影在这快餐时代有着无穷的魅力,快捷,生动,在几个小时内将一篇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阐述于你,不费时不费脑,而原著却有着电影无法媲美的魔力,让你在这浮躁的社会里沉下心来肆意的吸收文学的养分。
由中央戏剧学院出品、刘红梅导演执导电影《家》就是这样一部让你在电影中体会文学的魅力的优秀影片。
首先该影片以音乐剧的形式来叙事,围绕封建制度下觉新、觉慧、觉民三位主人公的不同命运,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述大背景故事,既没有违和感,又降低了沉重的情绪,但也不影响剧情发挥。
场景设计精妙略论,沿用原创剧情,舞蹈唯美引人入胜。
电影里虽没有大咖阵容,却无论主配都有着极为扎实的表演功底。
看过《家》的人估计都有这样的感想,所有场景不多余累赘,每一场每一个动作都是精品,影片原声带音乐蕴藏着无尽哲理,在保留文学原创的基础上,还将原著精髓发挥到极致而贯穿整合画面的,估计用“凄美”来形容最恰当不过。
跟随感情线来看,鸣风对命运的安排以死抵抗而跳河的场面、梅表妹和瑞钰相继遇害的场景搭配,幽美中透露着浓厚的凄凉之感刺痛人心。
作为所有悲剧的罪魁祸首便是让人恨的牙痒痒的高家姨太太。
三个女人的命运都毁在了她的手中。
看到这有人会说陈姨便是所有悲剧的源头所在,其实则不然,一切都只是封建制度在作祟而已。
剧情合理贴近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还原了封建制度禁锢之下每个人命运,也为后来年轻人的奋起反抗做了铺垫,给出了强有力的反抗根源。
本次《家》作为首部原创音乐剧大电影,首次以音乐剧的形式将一部饱含复杂情感的故事搬上大银幕,让人耳目一新,其艺术内涵更是值得同类型影视作品借鉴。
除了艺术造诣,也映射出更深层次的道理。
影片通过受困于封建制度桎梏下的青少年奋力一击,冲破封建枷锁的故事,告诉当下年轻人们一个道理:身在乱世的青年们依旧能积极向上,与封建制度抗衡,目的是为重获自由。
而处于和平世界,自由唾手可得的当下年轻一代是否更应该不断充实自我,突破更遥远的领域,成为可用之才?!
该片也值得让人深省:你不经意间浪费的自由时光正是别人渴望而不得的明天。
而在大环境之下保留初心,做有主见的人,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是每一个人所需要提高的。
《家》海报
《家》三美
《家》三觉
导演刘红梅和孙红雷师生合影
《家》关系图
由中央戏剧学院音乐系师生共同担纲,联合多家影视公司投资拍摄的音乐剧电影《家》再次把这部伟大的著作搬上了现代的大荧幕。
我们将会看到那个年代年轻人为社会进步作出的努力。
他们的年轻,朝气蓬勃,有着青春的激情,奋不顾身为爱情,火热冲动为突破束缚、向往更加文明的社会!
何宏宇饰 高觉新觉新,《家》中的长房长孙。
他一表人材,"能文能武"。
曾对未来充满幻想,但"家"的重压却过早地笼罩了他。
他尊敬长辈,真切地爱着弟妹们,维护着这个家的名声,甚至不惜把种种过失揽到自己身上。
梅是他青梅竹马的爱人,但他还是无奈接受了长辈们为他挑选的妻子--瑞珏。
觉新对生活有无限的眷恋,他爱妻子、爱孩子、爱家中的每个人。
长子的责任、懦弱的性格、尴尬的处境,使他费尽心力,要努力讨好每一个人,结果却无法让任何人满意。
他有哈姆莱特式的犹豫,内心的矛盾和搏斗是"家"的人物中最丰富和最激烈的。
王鹏饰 觉民觉民,觉新的二弟。
身体矫健,目光深邃,正直、聪明、冷静、外表显出一些内敛的气质。
他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中庸,也没有觉慧那么好斗、冲动。
他是个怀疑主义者。
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略,更重行为结果。
觉民与觉慧的愤怒不同,觉民更多的是轻蔑。
没有效果的反抗和斗争,他是不会轻易干的。
觉民决不作无谓的牺牲,更不会作祭品。
觉民的爱情缺乏情趣,共同的境遇促使他与琴走到了一起,为共同志向奋斗取代了谈情说爱。
觉民有理性、有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觉新在"家"中渐渐"死"去,他却在"家"中成活,并走向成熟。
李京旭饰 觉慧觉慧,觉新的三弟。
热情、纯洁、直率,可说是高公馆中的一个"异数"。
他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对自己所认定的道理,决不妥协,哪怕是他至亲的人。
年轻的觉慧既敏感又爱冲动、行事莽撞,他还不了解人生有多复杂,也不能完全理解大哥。
他所爱的女孩鸣凤的死,令他看清了家中的世态炎凉,他心里有一把火在燃烧,他愤怒,这不是他该过的生活,然而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他又只有些模糊的想象。
觉慧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出走。
觉慧的感情是外露的,火热的。
他是《家》中最清新的因素,他对于未来充满着希望,深信青春终归属于自己。
在心灵经受过痛苦的历练后,他的青春觉醒开来,激励他离开家,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田依凡 饰 梅芬梅芬:觉新的表妹,容貌秀美,她的神态很容易被人看作是略带病容,但其实是因为心事太重,又十分内向的结果。
她和觉新是青梅竹马的恋人,但终于没能和觉新结合。
她被迫嫁出省去,最终落得守寡回归娘家。
在高家兄弟的眼里,梅表姐的举止永远是高贵的,她冰清玉洁、优雅而秀美。
梅是觉新的灵魂与梦想所在。
梅异常聪慧,也善解人意,同样的善良使得她能和瑞珏成为知交好友。
她的性情是刚烈的,绝对不能容忍任何闲话和轻视,她不能象母亲一样计算着每一天的利益得失,庸俗、日渐衰微地活着,她宁可选择高傲孤独地死去。
李梦珂饰 瑞珏 瑞珏:觉新的妻子。
她具备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
她对于觉民、觉慧所追求的东西和感受到的苦闷完全理解。
初进高家,她遭到了兄弟姐妹们的一致拒绝,因为大家心里认同的嫂子是梅而不是她。
瑞珏努力争取大家的好感,并不是想讨好众人,而是出于天生的善良和忍耐。
她明白做为长房儿媳的地位,她甘愿为此承受很多委屈,她要协助觉新成为这个家中的顶梁柱。
瑞珏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瑞珏对觉新的爱,是绵长深厚的,只要他在自己身边,瑞珏便可以坚强默默地承受一切,她是因爱存在,为爱坚强。
瑞珏对弟妹们的照顾无微不至,高家的姊妹们也逐渐由拒绝变为依赖。
但这个最善良的人却被封建陋习折磨而死。
宋楠惜饰 琴表妹琴:高家的表亲,觉民的表妹,在高家长辈眼里,她是个乖巧贤淑的女孩。
她健康、活泼、有活力。
她跟别的公馆中的小姐大有不同,她是自由自在的,因为寡居的母亲比较开明,她上了女子学堂,这使她有了见识,接触到了许多新思想,她几乎是个新女性。
她热烈赞成新生事物,喜爱着一切积极、健康的新思想,喜欢和进步的学生们交朋友。
她同觉民的相恋,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两个年龄相仿、境遇也相同的年轻人因同病相怜而产生的一种情愫。
她觉得自己需要同觉民在一起,需要那热切的讨论来帮她树立信心。
第一次看音乐剧 对音乐剧不了解 无法评价 不过观众席貌似有大神 说融合了摇滚、爵士等多种风格 连连称赞作为一个看过《家》原著的人来说 就剧本、改编、再创作部分完成得非常好 原著以新、民、慧三兄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旧家庭专制对青年身心的残害。
电影在准确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上进行再创作,将切入点放在小说中女性角色上,即鸣凤、梅芬、瑞珏、琴上,并以鸣凤、梅芬、瑞珏的死将电影推向高潮。
电影忠实还原了觉新、梅芬、瑞珏、觉慧等人。
最令人惊艳的是觉新。
新婚之夜,觉新与周氏对话,最后觉新两次低头哈腰说这“我就来”,印证了小说中觉慧说的“作揖主义”。
只是将鸣凤性格改动得大胆一点,在鸣凤、觉慧第一次相处表白阶段,个人认为有些不妥,鸣凤应该是内敛、隐忍,这是她“底下人”的身份所决定的,所以她不会直白的向觉慧表白。
舞美方面也做得非常棒,很多细节能看出团队的用心。
比如鸣凤死前找觉慧,电影进行再创作将两人一个置于楼上、一个置于楼下,空间的距离拉开,暗合两人爱情的不可能,以及作为“上面人”的觉慧不可能完全理解“底下人”鸣凤的心理。
另外在觉新、梅芬的爱情线上,舞美给出了全剧最美的布景,突出了两人美但充满遗憾的命运。
除此之外,很多细节能看出创作团队的用心。
比如以巴金写的信开头,长兄的死正是作者创作《家》的动力之一,也是觉新的原型。
整部剧能看出团队的用心及诚意,在忠实还原的基础上又不落窠臼地再现了家的悲剧。
“父亲节”带上老爸看电影 |感受一部如火锅般跨越年龄界限的音乐剧电影《家》父爱如山,沉默威严却很踏实;父爱如海,包容着孩子不成熟的小任性;父亲用双手撑起一个幸福的家,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予自己的子女。
他最沉默,也最无私!
值一年一度的父亲节之际,作为只知索取不曾对父亲说感谢的我们,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向他表达一下藏于心间的浓浓爱意与感激之情!
他的大半辈子,专注于照顾家庭,奉献自己,也许他不曾踏入影院去看一场电影,因为这让他觉得,把钱省下来,就可以给孩子添置一些小物品。
我们在长大远去,他却在逐渐老去;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他却在孤独中眺望。
好多人忙着自己的事业,忙着追逐属于自己的幸福。
可以陪自己的另一半逛遍所有的街,走遍世界的各个角落,却不曾想着陪着自己的父亲去影院看上那么一场一小时两小时的电影!
所以,如果愧疚,那就请带上自己的父亲去看一场音乐剧与电影的完美融合升级版大电影《家》,重温大时代里的名著经典和与父亲的美好点滴。
音乐剧电影《家》改编自巴金先生的同名小说,故事情节围绕着年轻一代在亲情、爱情于封建制度的桎梏下苦苦挣扎身不由己的无奈,以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和瑞珏、梅芬、鸣凤等主人公的不同命运为主线,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了新一代青年人反封建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电影《家》主创团队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按照音乐剧电影表现形式的需要对作品进行了新的诠释。
在刚刚落幕的第八届迈阿密美洲电影节暨金灯塔电影节华语电影峰会上,斩获“最佳原创音乐剧电影奖”。
这部电影历经六年打磨,精雕细琢,终于在6月15日登陆各大影院与观众见面,电影一经推出,就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从剧情上来说,家忠于原著揭露了当时封建设计制度下封建大家庭,看似其乐融融,却充满着明争暗斗。
社会现象丑陋不堪,年轻一代的命运被其禁锢,深受其害。
电影里唯有年轻人之间的真情与友谊打动人心,让人为之动容,却又几经波折,最终还是以悲剧而告终!
应验了那句:“有情终被无情伤”!
整个家族的沉浮与年轻人的一段段“莎士比亚式”爱情悲剧也着实让观众揪心不已,在观影期间不禁潸然泪下!
影片的亮点则是将话剧搬上大银幕,最终以音乐剧大电影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每一个布景,每一出戏,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段音乐都是精品,整部电影完完全全就是一场唯美曼妙的视听盛宴,一张电影票,两种视听享受!
不难发现,该电影并没有强大的阵容没有明星大咖的加盟。
然而作为中戏出品的音乐剧电影若想找大咖加入又有何难?
孙红雷在试映会上就曾公开向恩师刘红梅表示:“为什么不找我演”!
而《家》本就是写年轻人奋起对抗封建势力的故事,影片也遵循着将机会给更多年轻人的原则,在选演员方面,全面启用来自中戏的学生加之优秀教师与其搭戏,使得整部戏充斥满了人文关怀的同时又注入一股朝气蓬勃的新鲜感。
作为文学著作翻拍而来的作品,《家》如火锅既能接受萝卜青菜的平淡,又能包容麻与辣,完全能符合南北人的口味一样,音乐剧电影《家》也适合所有年龄段观影,故事与创作背景既能让父母辈重拾当年的记忆,又能使唤起年轻一辈在和平年代里学会忆苦思甜。
而对于学生时代的少年儿童则是陶冶情操的精良作品,也是开启他们走近文学之路的神奇密匙!
对于广大群众来说,音乐剧电影《家》,则是填补我们与父母之间聚少离多的遗憾的良好调剂。
音乐剧电影《家》虽没有大咖阵容,却获得孙红雷、靳东、徐帆、胡军、陈好、董子健等明星集体为其打call。
这个父亲节,就让这样一部众星力荐,饱含艺术气息的音乐剧大电影来感染你,助力平时不善于表达的你,勇敢向同样不善于表达的父亲,说一句:“爸爸,我爱您”
作为一部音乐剧电影,《家》既能令所有观众感受到那个时代对女性方方面面的压迫、对男性责任的枷锁,又能令观众为影片中男女感情的轰轰烈烈而动容。
与此同时,《家》对于众多传媒学院的学生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极好的学习素材,无论是学编导的学生还是学表演的学生,都可以在编辑手法上和表演细节上收获良多。
舞台剧对于演员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要求非常高,因为他需要确保观众能在远远的舞台下看清楚这个角色想表达的事情和情绪。
从拍摄的角度来说,电影帮助舞台剧放大了其本身不容易做到的部分:演员的小动作,令舞台剧演员们可以利用一些小的面部表情的改变和细微的身体移动来极大化角色的情绪。
例如鸣凤在对三少爷诉衷肠的时候,鸣凤悲戚愤恨却不愿服从的心情被她时而微掩时而睁大的眼睛显露无疑。
当然这是舞台剧大荧幕化的正面,凡事都有两面,面部表情的放大往往令习惯于舞台剧表演的演员不能良好适应放大后的效应,从而使得表情看起来有些“夸张”。
例如,在电影开篇,觉慧的表情曾让我觉得他有些“用力过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的发展,觉慧的表情在鸣凤跳湖自杀后的觉醒时看起来极为有张力,十分震撼,令人动容。
从演员的角度来说,这几位演员令我觉得他们非常相信自己的角色,从而扮演那个角色。
一个不相信自己角色的演员是无法令观众信服的,观众们很容易出戏。
这几位演员表演的时代并不是他们经历过的时代,表演的情节也不是他们接触的到的,但是他们对于每个角色的把握十分到位,令角色的性格十分鲜明。
另外,作为音乐剧,演员在唱歌时的表情非常难以精确控制,而陈姨太在唱歌时,可以令人非常准确的感受到她的情绪,无论是劝说鸣凤嫁给冯老爷子时的感同身受却刻意为难,或是在瑞珏怀孕、高老爷子去世时为夺家产的威逼,都控制住了自己的表情不要太夸张,既能引动观众情绪,又不会令观众出戏。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虽然小众,却能牢牢吸引住每个正在观看的人的注意力。
这部电影对于情绪的调动是高于其他情感类电影的,这正是由于其舞台剧及电影的结合。
由于舞台剧上的情景看起来都是“即使发生”的,所以舞台上的情感宣泄往往比影视剧中更使人泪目。
而电影帮助舞台剧在“真实”的基础上,用特效添加了许多虚影来表现回忆,使得剧情更加明朗,情绪更加鲜明。
同时,《家》用音乐这种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形式为情绪的传达更添一把火。
都说文学名著容易改编成优秀电影,中央戏剧学院就出品了首部原创音乐剧电影《家》。
好久不见巴金原著改编的民国题材电影,而在6月15日即将到临时,何弘宇、李梦珂、田依凡、李京旭等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师生出演《家》通过觉新、觉慧、觉民三位主人公的不同命运,揭露了五四时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及民主主义的觉醒,很有实验性和创新性。
中央戏剧学院历时多年精心打磨,并首次以音乐剧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以电影的方式呈现,但故事和人物确实还原了巴金笔下的封建大家庭。
大少爷觉新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被迫娶了瑞珏,同相爱表姐梅芬分离;三少爷觉慧和鸣凤相爱,却又称为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18年版《家》对原有的情节、场面、人物等进行了删减、加工、提炼,用当代的方式对其进行诠释,也是大胆创新的地方。
何弘宇饰演高觉新结婚开端,他跟梅芬天各一方,有情人难成眷属,大段伤感的文艺唱腔,电影就营造出一种悲痛欲绝的氛围;不过,在闹新房一段,众兄弟载歌载舞调皮感,还有逼着新娘子的丫鬟唱歌,都有种插科打诨味道。
后面,故事不可避免走向悲剧,李梦珂饰演李瑞珏,田依凡饰演梅芬,冯鑫垚饰演鸣凤 ,各自眼神忧郁、悲愤俱全,都有流不尽的泪水,只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红颜早逝,各种过程却非常写意,每一帧都牵动着观影者的心绪情感!
充分展现小说原著思想的同时,增添了新时代青年对感情和社会的认识与思考,冰洁赴美国参加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比利时布鲁塞尔第四届中国-欧盟电影节暨中欧青少年电影节,这让《家》可谓先声夺人。
封建家族的六个年轻人,一次次遭遇挫折,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
李瑞珏和钱梅芬的悲惨遭遇,看似直接原因几乎全部归结到那个懦弱无能、妥协屈从、任人摆布的觉新身上,实则是旧家庭旧礼教问题。
贯穿了20余首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歌曲,并呈现了中国本土极具特色的古典舞、民族民间舞,鉴现代舞的理念来强化肢体语言的表现,所以每个演员都要载歌载舞,这种难度也是很大的。
众演员能在独立舞台上熠熠发光,尤其孙猴子那段舞棍戏非常有亮点,将京剧加入这种音乐电影里,足见刘红梅导演追求的大胆突破。
刘红梅曾表示,音乐剧电影是中央戏剧学院在音乐剧本土化的创作道路上迈开的重要一步。
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也希望让更多的人关注音乐剧,关心国产音乐剧的发展。
我们如果设想觉新能够稍微抗争一下,事情很有柳暗花明的希望,不过《家》高潮戏就是众人对“封建家庭”抗争,凸显出青春勇敢追求理想的力量。
音乐剧电影《家》里头性格迥异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他们的所爱却是命运极其的相似。
温柔的梅表姐,有着新思想的琴,被苦苦压迫的丫环鸣凤,这三个女子,即使出身不同,学识各异,可是面临的痛苦还不是一样,一样不能自主婚姻,一样被封建的旧势力逼迫着,不反抗的就流着泪形容憔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法反抗的只能自我了解;反抗了的呢,像琴一样,我真真希望她可以和觉民在一起,找到自己的幸福。
如今这个年代看新青年的觉醒,实在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当年的女子剪发尚且被卫道士们批得一文不值,惶论主宰自己的人生,自主寻找生命的另一半。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凭借个人的力量和整个传统风气对抗,又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啊,更进一步说,即便是有钢铁般坚强意志的革新者,在茫茫浓雾中也容易失去方向,那条正确的,可以创造新世界、打破旧瓶颈的道路在何方呢,他们睁大眼睛也看不清楚,手中又无拐杖可依附,人生是迷惘的,爱情就更被缩小成点滴的泪光,悬在心上,不悲痛的时候不被想起。
巴金曾经说过性格懦弱的觉新有他大哥的影子,这三兄弟中,我最讨厌的,也正是觉新。
名字里倒有一个“新”字,思想处事却一点不新。
他总说他是牺牲了幸福换来家庭的平静的,可他的决定却让梅、他的妻子和他三个人都同样的痛苦,这样的平静能算是平静吗?
梅表姐已被硬生生的拖离人世了,下一个受苦的人又会是谁呢。
觉新就是鲁迅黑房子里被唤醒的人,无门无窗他无法逃脱,倒不如在昏迷中悄悄死去的人幸福。
这个绅士的家庭已经走到没落的边缘了,觉新也明白老太爷的强势、朱门的繁华不过是烟花落尽前最后的绚烂,他却想用尽全力拖延那一刻美好,多么卑微的心愿,多么徒劳的挽留。
觉慧的热情和鸣凤的爱慕点燃了黑夜里的火光,可惜我们的觉慧生在这样一个动荡多灾的年代,青年的责任感使他把对爱情的关注降到最低,终于,鸣凤不甘做个百岁老头的妾香消玉陨了,觉慧徒然在她投湖的岸边游荡,难道是想收集鸣凤消失前的点滴温度吗,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死于如此荒唐的绝望;那个悲凄的时代,到底埋葬了多少活泼爱笑的灵魂呢。
许多人都说,看到鸣凤投湖的一段哭了,我只觉得心有凄凄焉,摆在面前的,无非就两条路,嫁人或者去死,苟活着或者期待下次轮回,那还不如期待轮回更好。
觉慧的悲凄没持续多久,他又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中去了,也许这就是命运吧,历史长河里不乏为爱受尽千般苦楚的男男女女,如晨星一般显现又消失,唯有抛下儿女情长的,才被称作真正的英雄。
你说英雄无情太伶仃,可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啊。
这部电影和现在很多商业电影不同,不粉饰太平,不作壁上观,苦和痛,旧事物消亡前的挣扎新事物出现前的牺牲都一一显现;可是,他仍然是充满希望的,虽然迷雾笼罩的前方,但是因为有了这些充满热情的青年才有了希望,才给了现在的我们现在的自由与美好,才给了我们前进的力量。
音乐剧电影《家》里头性格迥异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他们的所爱却是命运极其的相似。
温柔的梅表姐,有着新思想的琴,被苦苦压迫的丫环鸣凤,这三个女子,即使出身不同,学识各异,可是面临的痛苦还不是一样,一样不能自主婚姻,一样被封建的旧势力逼迫着,不反抗的就流着泪形容憔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法反抗的只能自我了解;反抗了的呢,像琴一样,我真真希望她可以和觉民在一起,找到自己的幸福。
如今这个年代看新青年的觉醒,实在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当年的女子剪发尚且被卫道士们批得一文不值,惶论主宰自己的人生,自主寻找生命的另一半。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凭借个人的力量和整个传统风气对抗,又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啊,更进一步说,即便是有钢铁般坚强意志的革新者,在茫茫浓雾中也容易失去方向,那条正确的,可以创造新世界、打破旧瓶颈的道路在何方呢,他们睁大眼睛也看不清楚,手中又无拐杖可依附,人生是迷惘的,爱情就更被缩小成点滴的泪光,悬在心上,不悲痛的时候不被想起。
巴金曾经说过性格懦弱的觉新有他大哥的影子,这三兄弟中,我最讨厌的,也正是觉新。
名字里倒有一个“新”字,思想处事却一点不新。
他总说他是牺牲了幸福换来家庭的平静的,可他的决定却让梅、他的妻子和他三个人都同样的痛苦,这样的平静能算是平静吗?
梅表姐已被硬生生的拖离人世了,下一个受苦的人又会是谁呢。
觉新就是鲁迅黑房子里被唤醒的人,无门无窗他无法逃脱,倒不如在昏迷中悄悄死去的人幸福。
这个绅士的家庭已经走到没落的边缘了,觉新也明白老太爷的强势、朱门的繁华不过是烟花落尽前最后的绚烂,他却想用尽全力拖延那一刻美好,多么卑微的心愿,多么徒劳的挽留。
觉慧的热情和鸣凤的爱慕点燃了黑夜里的火光,可惜我们的觉慧生在这样一个动荡多灾的年代,青年的责任感使他把对爱情的关注降到最低,终于,鸣凤不甘做个百岁老头的妾香消玉陨了,觉慧徒然在她投湖的岸边游荡,难道是想收集鸣凤消失前的点滴温度吗,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死于如此荒唐的绝望;那个悲凄的时代,到底埋葬了多少活泼爱笑的灵魂呢。
许多人都说,看到鸣凤投湖的一段哭了,我只觉得心有凄凄焉,摆在面前的,无非就两条路,嫁人或者去死,苟活着或者期待下次轮回,那还不如期待轮回更好。
觉慧的悲凄没持续多久,他又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中去了,也许这就是命运吧,历史长河里不乏为爱受尽千般苦楚的男男女女,如晨星一般显现又消失,唯有抛下儿女情长的,才被称作真正的英雄。
你说英雄无情太伶仃,可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啊。
这部电影和现在很多商业电影不同,不粉饰太平,不作壁上观,苦和痛,旧事物消亡前的挣扎新事物出现前的牺牲都一一显现;可是,他仍然是充满希望的,我们多次那句台词“我们是青年,不是傀儡,我们是青年!
”,迷雾笼罩的前方,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充满热情的青年才有了希望,才给了现在的我们现在的自由与美好,而前辈们的抗争也给了我们前进的力量。
电影里原创歌曲都很不错,演员们演唱舞台表演功底都很不错,不少片段让人惊艳,不愧是中戏音乐班的学生!当然作为电影来看,观众们可能觉得这部更像是一部舞台剧,毕竟主要场景全部是在舞台上完成拍摄的,更期待能看到现场版!(观众的确很少,文艺小众电影仍然需要培养观众)
第一次看这种音乐形式的电影,还是在高中的时候读过的原著,剧情基本都忘了。但是这里面的女演员个个都人美声甜呀,唱歌好好听啊,我们国家应该多多出这种优秀的舞台剧,如果能现场看一次,更奶思了~
在考虑要不要买剧版的票,然后就在tx翻到了电影版,这玩意拍得就是个四不像…要么你真把它当个电影拍(类似《马戏之王》这样的),要么你学NT Live做成多机位的舞台剧现场影像记录;现在这是两边都想沾一点儿结果两边哪个都不挨着👋音乐剧电影❌一个半小时棚拍mv大连播✅(我这都还没吐槽剧本身的词和曲写得多奇怪呢。)唯一出乎意料是节奏倒是挺快的没拖泥带水,这点比人艺李六乙版话剧强…anyway,依然省钱🤦♀️
中小学生都可以看,陶冶一下情操
作曲挺好,演得很投入。时长限制和渣渣特效可以理解,散乱的剪辑尚可接受。但舞蹈光拍上半身,祝寿一段镜头对焦都虚了,这就忍不了了。
加油(≧∇≦)
震撼到了
舞美超棒
能看出舞台版应该是不错的作品,但作为电影,还有很多东西没有适应电影这个载体。
何以为家
那个老头子太可恶了,有慧根也不能那么为老不尊,腐朽社会的产物
路上随意在优酷打开的,没想到是音乐剧。本身《家》原著故事是很好的,也有很多面,音乐剧要截取主心人物还原需要把握好。主线原来还是长孙和他两个爱人的故事,主题可能是新旧社会对女性地位和权力的挖掘,但是中间有一些片段如社会环境变化、新青年觉醒等等,篇幅可以缩减一下。把多点时长给目前有些强拉的尾声曲,会更符合我的期待。
“这爱恨的家,让我要出发。”
好多选段唱的真不错,觉慧是血性冲动的但这个里面的觉慧用力过猛,有点出戏。
音乐剧的形式很有意思,看着挺感人的,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太承重了,尤其是女性家本应该是个温馨的地方,可以开开心心在一起,聊天的地方
戏剧改编的舞台电影?一般般吧。
hhhhhh
没有拜读过原著,但让我这个不爱读书的比较深入的了解了内容,并且更能感受到旧社会女性的困境与被爱
鸣凤和觉慧的戏段太少,而且导演太过于想通过女性的不幸来表现封建势力之顽固了。
演的都不错,结尾有些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