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吐血安利首页看这部《进京城》,已经很久没在影院看到一部令我感觉被艺术感当头浇下的电影了,这可是一部电影啊,我吹爆胡玫,吹爆马敬涵!
请记得要为导演疯狂打call 我觉得九爷这个角色立得很好 一个戏痴 为戏而活为戏而死 豆上练云步 日日苦练功(九爷的扮相超级美!
)还有就是汪润生 从一开始自己也瞧不上戏子不愿自己的孩子也沦为戏子 东家也说关老爷差了点味道 到后来结识九爷和格格 一步一步为戏而痴 在听到师父给孩子取名为长庚,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这是传承,最后的彩蛋提到了各位梨园前辈 非常非常值得看的电影
富大龙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可惜电影用了后期配音,并没有同期录音,再加上古装剧和戏曲的元素,还有那种淡入淡出,让人感觉到有一种浓浓的电视剧气息。
在同期录音流行和普及的时期,这样确实十分影响观众的电影沉浸感。
我更愿意将它看作一部历史正剧,但男主和王子文的爱情戏着实让我有些不知所措😑男主的人物设定本身就不讨喜,身上的故事也有许多黑点,再加上演绎并没有什么亮点,关公只剩下了瞪眼,男主这边扣了太多分。
不过富大龙、马伊琍、焦晃老师都是加分项,马伊琍的凤格格一点没有抢戏,可是又一点戏也不能少,角色定位拿捏的非常好。
焦晃老师的晚年乾隆也可圈可点,虽然躲不过“政治正确”、“皇上英明”,但角色本身还是优秀的。
片子结束我搜了一下富大龙,果然他有一定的基础,是科班出身。
这种细致到眼角皱纹的演技令我叹服,又一个戏比天大、不疯魔不成活。
不过富大龙的岳九与哥哥的程蝶衣又有所不同,无法直接比较。
如果抛开影片质量、运镜手法等等一些列外在因素,富大龙老师的演绎虽不能比肩,但也完全不输哥哥。
但是电影本身缺点也很多且很明显,几次黑幕,将交代时间的工作丢给旁白,也是真的低级。
希望越来越多的此类国粹大戏能够得到关注。
从第一个画面开始,就被牢牢的抓住,当然看的过程中,有一点问题,比如润生和王子文的感情戏,不过看完后,瑕不掩瑜吧。
最出彩的,毫无疑问是富大龙,举重若轻的台词功底,大师级别的演出,戏痴之称绝非浪得虚名,脸上的每一条褶子,都在对你说,老子活着就是为了你这声“好”。
看完后一瞬间的恍惚,你究竟是九爷还是富大龙?
应该这样说,你是天狗中的护林员,也是紫日中的中国农民,还是大秦帝国中的嬴驷,但你终究是最好的中生代中国演员,富大龙!
胡玫导演亲携新片《进京城》在昆山卢米埃影城为我们曲艺盟友献上了一份独有的点映礼,观看之后感触颇多!
《进京城》系邹静之老师取材“徽班进京”历史事件,耗时多年潜心打磨的诚意之作,由胡玫导演亲自执导,马伊琍、富大龙、马敬涵、王子文、焦晃等实力派演员倾情加盟,可谓是京剧票友和部分影迷的福利之作。
从电影剧作上看,胡导用其擅长的艺术手法和“戏比天大”的精神内核,通过呈现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和反转曲折的京城传奇,再现了戏曲界一代宗师的辉煌往昔,并对国粹京剧的诞生发展追根溯源,令观众得以见识到戏曲大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淋雨砥砺前行的精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京剧部分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咱不懂不好妄加点评,但是作为普通观众看着着实过瘾。
“台上三声好、台下十年功”、“没受过的罪在戏里受了,没享的福在戏里享了”等经典台词的设计触动着我们这些曲艺工作者对自身经历的追忆和共鸣。
与此同时,在徽班进京历史事件改编的剧情中,其“下级禁止点灯,皇上圣明放火”的敏感题材,在当今主旋律过审把关严的框架背景下,确实起到了鼓励文化自由表达的积极作用。
从电影形式上看,片中一些长镜头调度的探索尝试很值得鼓励,尤其在润声面对人生抉择时内心矛盾纷繁复杂的场面调度值得参考学习。
该片的美术也值得一提,尤其在体现人物形体“美”和内心“善”的段落时,其影调、色彩、布光、装置等方面呈现的还是比较细腻耐人寻味。
不过,个人感觉该片的镜头语言还是有着浓浓的电视剧质感,尤其是露怯的特效大全景、频繁淡入淡出的转场、泛滥煽情的罐头音乐、刻意极限的构图等,对电影质感和形式有较大负面影响。
总之,继《霸王别姬》和国内电影市场完全趋向商业化之后,观众很难再会看到诠释京剧艺术的经典影片了,这也说明此题材影片的创作过程着实不易!
在这儿要为胡导点赞👍祝愿票房大卖!
进京城 (2018)6.52018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古装 / 胡玫 / 马伊琍 富大龙
《进京城》怎么看都像是精剪版的电视剧。
故事改编自历史真实事件“徽班进京”,讲述一众“戏痴”的爱恨情仇。
其实作品有着一个很讨巧的题材基础,在那个年代作为娱乐明星的“角儿”们,他们一生为戏痴迷,他们一生渴望感情,但他们身份卑微,命运只能由他人掌控。
这些特点都赋予了故事很强的戏剧冲突,同时也给予两位男主足够的表演空间,而其中富大龙的“岳九”更是把角色演出了血肉,一个地道的西北汉子,能把一位旦角儿塑造的如此到位,离不开他的努力和用心!
但把这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就是我们的导演胡玫,全程单一生硬的淡进淡出转场,将故事切割的七零八落,全片所谓“四平八稳”的叙事节奏,可能只是导演技法穷尽的另一种说法吧。
4分。
Ps:虽然确实没啥可比性,但看到这种题材还是会想起那部经典中的经典《霸王别姬》。
人将生命力注入艺术,艺术反过来赋予人尊严——一个京剧诞生的传奇故事,一场“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大戏,可谓情深似海,戏大比天,感天动地,震古烁今。
春台进京,立的是戏台,树的是精神,开启的是京剧滥觞,高蹈的是伟岸人格。
套用16年前捉刀的一份通知,为胡玫导演这一也是又一精品力作《进京城》做一个微不足道但又真实负责的小小广告:亲爱的朋友,您一定知道《图兰朵》、《阿诗玛》和《茶花女》的盛名;或许,您还曾亲临剧院欣赏过这些西方的歌剧精品。
可是,您有多久不曾关注过我们的国粹——京剧的命运与现状?
您有多久不曾欣赏过京剧那动人的唱腔、曼妙的表演?
或者,您是否曾经坐在剧场,与东方歌剧一起畅游历史、纵览人生?
也许,您有过关于京剧的美好记忆;也许,您有过阔别京剧的隐约遗憾;也许,您还曾期待着与京剧的再一次亲密接触。
请您放下手中繁忙的工作,从日常繁复的生活中抽出片刻,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来临之际,通过影院《进京城》,并藉此走进东方艺术的盛殿,走进历史与现实际汇、艺术与文明辉映的时空隧道,去探寻京剧诞生的不朽传奇。
安(ju)利(tou)剧中一个细节:主人公润生看过“爱妻”之后复出的桥段,让人不由想到《陌上桑》中对秦罗敷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寥寥一组镜头,却是张力十足,主角不现一面,已是尽得风流,王者归来的气象跃然荧幕之上。
最后,向呕心沥血的主创人员致敬,向那些抱病甚至仙逝的创作人员致敬,特别是要向200多年前的那些艺术大师致以温情和崇高敬意!
好的影片,引导我们慎终追远,启迪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为戏而生,为戏而亡,挺不错的历史改编剧,相对于我们这一代人都了解的知之甚少,对于我们的下一代的来说估计都没有多大的兴趣听,只能说我们可以很愉悦的接受外来的文化,对于经典的东西我们却无法传承,可惜了国粹京剧的没落。
对于作品拍的有点象电视连续剧的既视感,唯一不喜欢就是最后一幕的大团圆的结局,个人觉的以当年的那种历史背景既然都守寡了就应当守妇道,又何必找曾经的“未婚夫”来个大团圆的结局显得有点画蛇添足。
这部电影的群演稍显有点差镜头感十足,群演的戏份太假了。
我一直以来对国产电影不感兴趣。
因为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胡玫,才心动去看。
她以前导演的《汉武大帝》我特别喜欢,得知她是一个女导演,还曾导演过《雍正王朝》、《乔家大院》等几部赞誉很高的电视剧,与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高希希等同为著名的第五代导演。
在一个男性为王的世界里,诠释着男人的故事,并且获得得无数重要的奖项,心中倍生崇敬之情。
《进京城》是著名编剧邹静之取材“徽班进京”历史事件改编而成,耗时6年潜心打磨。
期间,换过三任导演,最后由著名导演胡玫执导,马伊琍、富大龙、马敬涵、王子文、焦晃等实力派演员加盟共同制作的影片。
电影讲述了清朝乾隆年间,徽班进京的故事,以及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两位戏曲天才爱戏入迷、坎坷跌宕的传奇人生。
这里说说我的几点看法:1、服装、道具、化妆,包括摄影都很有美感,相较以前的国产电影有很大的进步。
2、故事发展中有很多交待不清楚的地方。
也许,胡玫擅长拍摄电视剧,在长篇大作中娓娓道来讲故事。
但电影只有一个半小时,在删减剧情时造成了衔接上的问题。
而且,故事高潮也没有很好地被烘托起来,结尾又有点虎头蛇尾,让电影显得有些平庸、不出彩。
一群精英,搅和到一起,出了一锅家常菜。
可惜了!
3、重要人物汪润生的表演不够丰满,主角的表现有生硬。
他和女主角春荣之间的感情过程没有很好的交待和过渡,显得剧情发展有点突兀。
反而是第二号主角九爷抢了他的光芒。
九爷的表演倒是十分的有味道,尤其那场月下豆子上练习的戏,从身段到手法,把一个爱戏、入戏的戏痴表演的入木三分,“你要唱得让鬼附身,魂附体”。
但过后回忆,感觉表演有些太过刻意,透着那么一股油腻的感觉,不似张国荣在《霸王别姬》中表演的那般对艺术的执着、纯情,达到人戏合一的境界。
4、马伊琍还是演现代戏比较自如,本戏中的格格演得气势不足,远不如TVB的佘诗曼、蔡少芬对古装戏的把握和驾驶能力。
真心地希望中国电影能学习学习韩国影视的表演,故事架构逻辑严密,情节推动步步深入,演员的表演细腻、自然、感情充沛。
不管是情节的衔接,还是人物情感的过渡,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观看时让人有入迷的带入感。
《进京城》是一部宏扬国粹的艺朮片。
通过几个人物的描写深入刻画了人物对艺朮的追求和执著。
尤其汪润生的扮演者马敬涵在片中表现出深厚的表演功底,扎实专业素养。
对剧中人物的把握丰富细腻,维妙维肖。
在这里也祝愿马敬涵在以后的演艺事业上越来越好,票房热卖。
做为马敬涵的影迷也祝愿他以后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承现给广大观众。
首先惋惜一下,早上看了一眼票房,上映七天还不到500万,只能说惨淡,这样的成绩配不上影片的阵容。
影片导演胡玫,《乔家大院》、《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均是出自其手,对于史诗般的剧集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不过这似乎仅对小荧幕,上了大荧幕就另当别论。
电影作品前有 《孔子》票房一般(9000多万,好歹接近亿元俱乐部),到了这部《进京城》简直不忍直视。
虽然说不能简单以票房的来论定一部电影好坏,胡玫导演自己也说拍这部电影是为了艺术而非票房。
但是如果这样的电影总是拍一部亏一部,以后怕是会越来越少了吧。
所以,就有网友建议胡玫导演,还不如将《进京城》拍成电视剧。
其实对于像《进京城》偏文艺的影片一直都很难像爆米花类型的商业片那样票房大卖,上个月上映的《 地久天长 》同样是好评如潮,而且还获得了 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和最佳男女主角,可是票房依然没有超过5000万,影片主演王景春还因为《复联4》排片过高问题在微博大骂影院不要脸。
也可以理解,这类文艺类型的影片本来受众就小,如果再不给排片,就算影迷想看都找不到合适的时间。
《进京城》这类片为什么总是叫好不叫座一,题材限制《进京城》这类片大多根据史实改编而来,剧情介绍里充斥着诸如“跌宕起伏”、“荡气回肠”、“感人泪下”这类的成语,一看就知道题材必是严肃、沉重的类型片。
单就《进京城》来说,京剧在年轻人中就是相对小众的类型(不知道有多少和笔者一样的80后喜欢听京剧的,更不要说90后,00后,现在可是漫威、玄幻的世界),所以,一看到这样的题材就吓跑了一大票的影迷。
再者当今社会压力大,像笔者这样的伪影迷,去影院看一场电影本被就是为了放松一下,当然是挑个爆米花大片爽一下,或者是喜剧片乐一下,谁也不会去看题材严肃沉重的影片自找郁闷不自在。
也许突破题材限制,突出其他诸如爱情、亲情等元素,会赢得更多的观众认可,不妨参考一下《唐山大地震》《泰坦尼克号》等。
二,缺乏共鸣大家不去看《进京城》《 地久天长 》这类片,很多人会质疑像笔者这样的伪影迷的欣赏水平,甚至连大导演冯小刚都抛出垃圾观众的言论。
实事求是的讲,普通观众的欣赏水平却是有待提高,特别是像艺术类的影片对观众的认知能力确实有一定的要求。
可是,就影片本身而言,小众从而导致缺乏共鸣或许是不受普通观众待见的原因之一。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如何拍出接地气,并能引起普通观众共鸣的艺术片,做到“叫好又叫座”,这个尺度的拿捏十分考验导演的功底。
去年大热的《我不是药神》虽然不属于艺术片范畴,但是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且题材相对较沉重。
可是影片中涉及的社会医疗问题,几乎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难题。
影片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加能够引发普通观众的共鸣,从而引发口碑效应,真正实现叫好又叫座,可谓是名利双收。
最后说说垃圾观众的问题,观影属于个人消费,纯属主观意愿,不应该被带节奏,甚至是裹挟。
而作为普通观众,对影片更应该具有自我鉴别能力,做到理性客观的评价。
和笔者一样的伪影迷们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欣赏水平,观影不拘一格。
最后,祝愿《进京城》这类片的票房春天早日到来。
其实故事只能给5分,就是标准的好莱坞叙事,起承转合。特别规矩。但是这个题材我喜欢,胜在题材。我其实很喜欢传统文化方面的电影。诗词歌赋,你把苏东坡,王安石,一个个拍我都回去看。其实这个思路还可以,用好莱坞那一套拍中国传统文化。中间有一段把我哭的像个傻子一样。他有好几段故意煽情。但是那一段,我突然就忍不住了崩了,眼泪如决堤一样。应该是戏班老板说,今天感谢你们了,春台班靠你们在京城长脸了。这一段导演要的就是煽情,但真正让我哭的是后面一个什么剧情。真是好久没哭的那么控制不住了。
开头还敢喊一句“要全天下都是雅戏,那就没有男女之事,也没人生孩子了”,末了还是说老百姓喜不喜欢不重要,得看合不合圣上的心意啊……富大龙长得太阴鸷了,演旦角阴阳怪气的,月下练功那段不仅毫无美感还让人瘆得慌,当然如果本来就是要这效果我也没话讲
电影无槽点,服化道略显朴素,但瑕不掩瑜,剧情上看前半部分嫉贤妒能有些凄凉,后半部分多处剧情让人神经紧绷,电影结束了 也松了一口气 很舒服。 “进京城唱戏的人这么多,能留下的又有几班。? ” 的确如此,修艺如修行,既要有不疯魔不成活的耐力,还要有情有义有胆谋。
说了自己是旦角不是娘们,可是戏台下一举一动还是太女性化了吧,富大龙老师还是不适合反串,还我秦惠文王。
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我觉得所有的戏曲从业者都值得走进影院看看这部电影!
慕名焦晃、富大龙两位老师而来,剧本中规中矩,全胜在选角与表演上。
好题烂剧。导演、演员、摄像、收声全部有问题,尤以摄像灾难级。片头一个长镜头炫技,依赖摇臂,不相关的延时,狗血的圣光,这人是拍网大出身么?收声毫无质感与层次感,后期配音瞬间拉低影片档次。演技浮夸,富大龙无档可换的演技透着满屏尴尬,马伊利就是被拉来做陪衬,老戏骨焦晃常规发挥无圈可点。编剧全程隐身,片尾跳出来拉马伊利强行投怀送抱又归纳统一擂鼓吹捧,真有几分(这话不中听)奴才样。抽帧那里完全没踩对点。总结一下,这部电影通过全方位掉价的审美,可有可无、敷衍塞责的摄制,拼凑出一件当代并不另类的快消级商品。
“人生在世,就这此时此刻,比什么都金贵。”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是轻松的调侃,那是多少苦辣酸甜都融在里头了。台下给喝彩的,那是痴醉于表演的风光精彩,而挑着灯笼给送行的,那是敬佩背后数十年的苦功夫啊。马伊琍扮男装真好看,焦晃中气十足的发音和不怒自威的气场实在厉害,富大龙无愧于国宝演员,演得真太他妈的好了,看每一个表情动作真是令人沉浸折服……剧本不算差,就是整体不够紧凑,服化道布景布光均上佳,可镜头没能再古朴一些,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岳九爷也太美了,演技太好,无疑是全程焦点,至于其他的没有什么感想!可惜了影片想法很好,但铺的面太广,网收不回了。有广度没了深度。
把花雅之争处理成扫黄打非……开头演了个昆的《借茶活捉》还给说成是花部戏,可能主创们一直没明白粉戏和花部不是一个概念,戏曲史大概是跟体育老师学的吧。感情线那叫一个尬,男装格格和戏子的套路还没玩儿腻么。三星算是辛苦分,不能再多了。
演员都挺好的,只是我对男主角的罗曼蒂克情史没啥兴趣。
感觉剧本中的岳九只是个符号式的角色,以戏为命,自有傲骨的神,但偏偏让富大龙演回了饱含情感的人。相比之下,汪润生从角色到演员都是一场灾难,故事毫无亮点,亦无代表性。彼此间没有足够的互动,本该合二为一。视听极为传统,淡入淡出,呆滞刻板。舞台上表演的优劣确实看不懂,貌似还好。
拍出了一种执着,为了去京城演戏,岳九死在后台,这是一种为了一出戏献身的感情,没有热爱,没有刻到骨子里的爱,是不能做出这种事情的,这是匠人精神,即便被人鄙视唾骂,认为是下九流,依然不放弃,活出人样,赢得世人尊重,这才是艺术家的德行!
四星全给富大龙的岳九 他自己说 他演岳九 就像活了一次他的前生 岳九真的很不错 但也仅仅只有岳九让我喜爱 剧情支离破碎 导演编剧干啥去了
粗糙的镜头语言,台词表现以及情节衔接,让没有惊喜的剧情和故事发展,人物成长更平庸。虽然是真事改编,但是完全没有传奇感。胡玫好好拍电视剧吧。另外猫眼9.3认真的吗?
是什么力量让人周六起了个大早舍近求远还花了80块坐在vip包厢忍受两小时古早风cctv8古井贡酒热播剧场剧情稀烂的杰克苏传奇电视电影?那是对富·驷·大龙老师爱得热烈深沉……
坐不住 真的是邹老师写的本子吗???
富大龙➕一星,马伊琍半颗星,否则怒而零蛋了
虽然在弘扬京剧,很多地方却是在糟蹋
好失望,期待了挺久的,但是不好看,按理说这个题材和故事容易出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