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双十一。
约了朋友去看电影。
我有先看影评挑电影的习惯。
挑了半天,挑了个小众的电影,在里边刘亦菲演的是一个寡妇。
到了电影院不怎么舒服,正在犹豫要不要把票给另外一个朋友去看,就开始检票了,想着,那就进去呗。
进去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场了。
看到美军轰炸机,接着镜头转到英子,也就是刘亦菲演的角色。
她在像我老家那种摆设的那种房子里面,纺着丝。
暗淡的光线,莹白纤细的手,对比出一种美感,我为神仙姐姐穿袄子都如此脱俗的颜值服气。
然而我并不是一个看脸的人。
她中气不足的台词儿让我很出戏。
我暗暗发功,准备开始挑毛病。
镜头跟着纺完丝的英子来到她亡夫的遗像前,一个战死他乡的军人,她用火柴点了三根香,举过眉拜了三拜,就像我小时候看着长辈拜先人那样。
一切都是在沉默中进行,她有条不紊地做着一天要做的事情,照顾相依为命的女儿,把生丝拿去小贩那里换钱,养活自己和女儿,还有前夫的父母。
我的心,忽然就静下来。
从这些很琐碎的生活点滴里感受到一个女人在乱世担起养家的力量。
也担心女儿被人欺负,和女儿商量着攒够钱到城里去。
女儿问她城里有多大,她说从城头走到城尾要一天多。
那里没有人欺负寡妇和寡妇的女儿。
母女都这样向往着。
我知道后来的剧情,忽然有点心疼她们这样诚心诚意的向往。
后来一个被日军追杀的美国飞虎队员打乱了她们平静的生活。
村长为了保护这个美国人就义了。
村长一直都对她俩母女很照顾。
她对国际形式一窍不通,分不清日本人美国人,出于一份心里的善良,做不到见死不救,也更是她同亡夫一样有着一份家国情怀,在知道这样做很危险的情况下,还是收留照顾了这个美国人。
导演用很细腻平静的镜头表现异国人在生死未卜的乱世暗生的情愫。
他们都明白这样的感情在这个时代并不安稳。
剧情随之层层推进,美国人暴露,村里人一个一个的牺牲。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英子作为一个柔弱的女性,保护自己的女儿,保护没有利益关系甚至还威胁自己安全的美国人,她身上所闪现的坚韧,善良。
这些曾经在我们的教科书上讴歌了又讴歌的人性光辉,却在我们这个时代慢慢遗落甚至受人嗤笑。
英子是个很传统的东方女性,就是她所面临生死攸关的险境塑造了这个角色的血肉。
她有我认识的很多女性和母亲身上有的美,她不自知,却触动了很多人,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汇形容她的美,只能跟着她的感情起伏去体会她。
命运并没有厚待她,她也从容地尽着她认为自己该尽的责任,你感受不到她心里一点苦,只是看着她用女性生性的柔软去包容和接受她所经历的逆境。
看到她中弹倒下那一刻,美国大兵不顾一切冲到她面前抱起她。
内敛的感情在这一刻爆发。
没有狗血的仰天咆哮,也没有老套的女主便当前万金油遗言,英子对着他笑,闭上了眼。
形势比人急。
大兵只能放下她的遗体,坐上船,镜头对着英子皎洁的脖子,染血的袄子,越拉越远。
生命就是这样脆弱。
生活没有排演好的生离死别。
就这样匆匆凋谢,留给活着的人一生的牵挂。
我从电影院出来很久。
脑子里都是天仙姐姐的寡妇的一颦一笑。
还有她的勇气和柔情。
天已经黑了,看着街上熙熙攘攘万家灯火,我在想,这样的和平是多少个这样的女性和热血男儿用性命换来的。
感叹生死无常。
现在我们拥有互联网,有着比过去更近的距离,想见面随时可以用视频见面,想说话下一秒可以用语音和远在天边的人沟通。
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诱惑越来越多,享受着前面好几代人都不敢想的物质生活,却退化了珍惜和生死相依的能力。
这些话真的挺矫情的。
但是在看到后面美国大兵时隔五十年后,给英子女儿那封信的开头,“这五十年我从未停止对你母亲的思念,我想你应该也知道,我对你的母亲,有爱情。
”我有泪流满面的冲动。
现在还有多少人相信这样跨越所有距离包括阴阳的感情呢。
从前的车马很慢,邮件亦是,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其实我可以选择很逗比,很无厘头,吐槽的语气写这篇影评。
但是我没有,我尊重这部影片,我尊重这样的女性,我尊重这样的感情,我尊重他们付出生命换来的今天。
二战背景的故事,总不免对战争的批判、对人性的反思、对情感的眷恋。
然而最终的落脚点在哪儿,全片的基调就在那儿。
所幸在看片前对于剧情没有过多地了解,形成固化思维,反而能比较自在地感受导演的心思、演员的表演。
全片看完,还是想真心地告诉大家,《烽火芳菲》不失为诚意之作。
尽管此前只看过比利导演《征服者佩尔》和《去里斯本的夜车》,但在影片伊始熟悉的冷色调和平缓的运镜、简练的人物对白,还是能轻易勾起对导演作品的记忆。
Emile Hirsch虽为年轻演员,亦不靠身材长相著称于好莱坞,但自有一股子忧郁内敛的感觉,映前的沟通笑起来还颇有些少年气。
在电影中一身戎装的扮相和微锁的眉头,能够迅速将观众带入到战争背景的焦灼状态。
随着战争背景的铺陈结束,画面迅速转接到中国南方熟悉的乡村环境,一动一静,残酷的战争与祥和的乡村生活构成了全片的背景。
故事的叙述者是Emile Hirsch所扮演的Jack,对于刘亦菲所扮演的英子却无甚画外音介绍,反而是用了些许细节进行侧面烘托。
寡妇、纺丝、单独带着女儿生活、独自面对村里的流言蜚语、公婆的冷嘲热讽无情盘剥、与村长似有若无的一段旧情、暗自攒钱想要走出乡村重新开始的心愿,这样人物与刘亦菲本人之间的反差不可谓不大。
所以在影片的前半段,普通观众可能都要花一些时间跟随刘亦菲进入角色。
好在刘亦菲的完成度还是不错,在人前的怯生生,在女儿面前的逞强,都表现得颇为细腻。
甚至为了凸显人物的清贫和降低演员的美貌度,导演在前半段只给了她一件粗布衣服,想来也是从没有过的境遇了。
剧情虽不算跌宕起伏,但整体来看却是十分规整。
飞机坠落、发现美国兵、村长之死、私藏美国兵、少佐闯入、营救美国兵等一系列情节点,有节奏有逻辑地铺陈开来,整体虽稍显平缓,但张弛有度,不乏喜剧性元素,也不乏紧张的故事波折。
在我个人来看,整体的故事节点有两个,一是英子发现自己对Jack生出了不该有的情愫,二是Jack枪杀少佐。
尤其要提的是前者,导演的拍摄手法实在是有大师风范,刘亦菲的表演亦可圈可点。
先是因故与Jack发生争吵(这场戏刘亦菲演得非常到位),此时英子的情绪一方面是面对村里人和日本兵的紧绷,另一方面是她模糊地发现了自己对于Jack的在意。
此后,在公婆家中被点破过往与村长的私情,英子震怒之后出屋,在屋外的表情特写里刘亦菲演出的一丝犹豫和懊悔颇耐人寻味。
再到为Jack特地花钱买了鸭肉来吃,制作拐杖,甚至在吃饭的时候特地穿上了许久不穿的新衣(此处刘亦菲同学终于换了第二套戏服)。
直至最后临别一吻,感情线的铺垫至此达到高潮。
可能有观众会对影片的感情线有些许疑问,但我揣测编剧和导演的意图,这段感情还是有颇多伏笔。
比如英子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英子死去的前夫是军人,英子一直在用村里其他女人都不曾有用的香水,这是英子前夫留给她的。
诸如此类的剧情铺垫,其实让二人情愫的萌生水到渠成。
在这之中,Jack与英子女儿关系从敌对走向好转,也对英子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总体来看,感情线在影片中的分量并不大,但却是颇有意思的。
正如我上文所说,对于战争题材而言,最终的落脚点在哪儿,全片的基调就在那儿。
最终,故事的结尾停留在Jack对于英子的缅怀,可见导演对于这段感情也是刻画得十分用心。
而Jack对于英子的感情也如片头片尾一般,隐于中国南方氤氲的山林之间。
他因公驾驶飞机飞过太平洋,与英子见上这一面,相处过这一段时间,真心地爱过这个女人,自此50年不敢忘。
这样的爱情,我想才是导演心目中最珍贵的。
此外,结尾的字幕记录史实,不可谓不沉重。
但回过头来看,电影之中导演对于人物并没有赋予过多的战争色彩,而是将其聚焦到一个战争中不知名的村庄,一个战争中连姓都不知的寡妇身上,于温情脉脉之中呈现人世的温暖和希望。
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也一直是比利导演的强项。
舒缓而沉静的配乐、冷峻而偶有温暖的色调,时常隐于黑暗中的人物特写,光影之间都是导演对于每一个人物的体察。
对于这样的诚意作品,我认为还是颇值得去影院一看的。
补影版三生三世的时候想起来当年心心念念的《烽火芳菲》(中国寡妇)没看,翻来覆去在各大软件上找不到片源,只好看了网上的资源,发现国外上映的版本叫 藏起美国大兵(误),一开始还以为找错了片源,结果看完之后,发现如果中国也叫这个名字的话,整部片子就顺多了,毕竟编剧都是美国人,视角转换为标准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战争片,就不觉得有太大的违和感了。
我自己一个是不喜欢战争片,另一个是实在对近代史不怎么感兴趣,所以主动看过的抗日片实在少之又少;不过倒是想到之前刷过的《一把青》,看完觉的不过瘾还去读了白先勇先生的小说;算是难得认真看过的中国当代战争片,两部作品反而能够在我身上引起很大的反战情绪。
因为叙述者角度的不同,使得两部作品能够把角色作为人的需求作为主要的讲述目标,让它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得以实现、得以破灭,容易让人觉得感同身受、为人物惋惜,再体会到和平之可贵。
否则按照另一种角度叙述,这两个故事就应该是英子是一位一心参加游击队的农村妇女,而不是努力劳作想在城市展开新生活的乡村寡妇;朱青也该是积极参加学生运动闹革命的进步青年,何故沦落至风月场,唱起东山一把青。
反面角色也没有用了猥琐易怒下一秒就会失控的形象来刻画,看起来也舒服很多,《烽火芳菲》中大佐少校对英子的觊觎在前期用大佐的镜头铺垫了很久,即使到了发生那一刻,也是用了不打开窗户和让英子坐的再近一点时的话术来反复递进,起码坏人也终于不是一头饿急了见人就扑的怪兽了。
英子偷看大兵洗澡和吃鸭子前换上了结婚时的衣服(如果没记错的话)两个镜头真拍的很妙,英子救下轰炸日本的美国大兵,可以是为了民族的正义,但也不妨碍她的暗生情愫,民族大义可以和个人情情爱爱交织在一起;而这些情爱,却不是因为杰克代表正义而产生的,而是产生在终年无人修缮的漏雨屋顶终于有人修好,常年阴雨的地方,家里终于不再滴雨;也可以产生在,语言不通,我们却依然能沟通、为彼此着想,英子急的以袖抹泪,杰克却承接住了这些焦灼;甚至连英子的孩子逐渐打开心扉和杰克玩在了一起,终于有了三口之家的氛围。
这些情感是找得到来处,寻的到脉络的,所以最后破灭的时候,会发自内心的感叹战争的残酷。
两星不能再多了,槽点太多,不想赘述,其他评论里都有,如果是搞笑喜剧片,怎么拍都无所谓,只要看的开心就好。
但既然是颜严肃剧情片,还是讲点逻辑的好,太多不合理的地方,心大的可以随便看看,但我这种看电影很仔细,注重细节的人看了会很尬。
以上非专业评论,纯粹个人感受,知道拍一部电影不容易,但是不代表辛苦完成的都必定是高质量的,不乱喷但是也不盲赞。
这篇帖子不涉及讨论电影本身,只针对一些人的“25万人的牺牲换回56名美国飞虎队是不值得的一件事,根本不值一提”这类思想者。
首先,列历史史实(来自百科):浙赣会战:浙赣战役为中日战争中期的大型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浙江和江西。
1942年5月中旬,日军为摧毁中国在浙江前进机场,打击国军第三战区主力而发动的一场战争。
主要由金华、兰溪地区战斗、衢州地区战斗、上饶、广丰地区战斗、浙赣路西段战斗、临川地区战斗、丽水、温州、松阳战斗、日军撤退时的追击战斗等组成。
日军大本营决定摧毁浙赣两省中国军队机场,打通浙赣铁路,最后基本实现预定目标,曾经占领衢州机场,但遭到严重损失,第15师团师团长毙命,日军战史记载伤亡1.7万人[1]。
此会战后,日军基本达到了“没收与破坏铁路设施和器材以及其他培养战力的各种军事、政治、经济设施和资材”、抢掠物资,并掳劫青壮年等“以战养战”的目的。
名称:浙赣会战地点:浙赣铁路(杭州-株洲)杭州至南昌段沿线时间:1942年5月 - 9月参战方:国民政府,日本帝国结果:中国战略胜利,日本战术胜利参战方兵力:中国 共约300,000人伤亡情况:中国 伤亡70,000余人日本 伤亡:36,000人主要指挥官:顾祝同,畑俊六战争背景:战略企图:“穿梭式轰炸”1942年4月18日,由杜立特率领的美国特别飞行中队16架B25中型轰炸机从由第16特混舰队护航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了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地后,飞至中国浙江的衢州等地机场降落。
这次突然轰炸引起日本朝野和本土陆、海军的极大震惊,对该国的空防能力产生怀疑:16架轰炸机在无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居然能在大白天在日本的主要城市上空飞来飞去而1架都不被击落,开始感到本土已不安全。
日本大本营为防止中、美空军利用中国浙江一带的机场对日本本土实施“穿梭式轰炸”,当日即决定摧毁中国浙赣线上的空军基地和前进机场。
战争结果:浙赣会战,是1942年夏季,日军为摧毁中国在浙江前进机场,打击国军第三战区主力而发动的一场战争。
主要由金华、兰溪地区战斗、衢州地区战斗、上饶、广丰地区战斗、浙赣路西段战斗、临川地区战斗、丽水、温州、松阳战斗、日军撤退时的追击战斗等组成。
此会战后,日军基本达到了“没收与破坏铁路设施和器材以及其他培养战力的各种军事、政治、经济设施和资材”、抢掠物资,并掳劫青壮年等“以战养战”的目的。
失败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国民政府的决策者们认为依赖美国,胜利在望,曾一度表现积极,以攻势作战获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但在此次会战之前,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连连胜利而盟军则节节败退,特别是美、英的世界战略是“先欧后亚”,对国民政府的有效援助极为微少,因而蒋介石等人保存实力、坐观事态发展的消极抗战思想上升到主导地位。
所以有人说这场战役“没什么营养”,主要就是因为中国参战方是国军,不是共产党,而且这场战役总得来说是国军战败,“更不值得一提。
”高中历史书上对国军正面战场描写的唯一很详细的就是那场台儿庄战役,原因在于规模足够大,拼的就是战斗力与策略方阵,国军获得了胜利。
那要我说,有什么值不值得提的?
说这些话的人显然不怎么爱看历史书,对历史不感兴趣,嗯?
还是说是共产党的死忠粉?
国军已经被打败跑到湾湾那里了有啥好提的?
更何况还是场失败的战役……针对电影里最后一句话,在成功营救56名飞虎队以后,有大约25多万人为此受到日军迫害,其实这句话有点片面,怎么说呢,做过文科生的应该都知道,对于促成一次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哈,永远不会只有一个,起码有一个直接原因,可以说是导火索,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这个事件发生的根源,电影最后一句话其实是说了救美国飞虎队而促成25万人被迫害的直接原因,一个导火索,而且这个直接原因还是有连带关系的,连带关系就是美国一方,杜立特下命令美国空军中队乘架以大黄蜂号为首的战斗机对日本几个城市进行轰炸,完了需要有就近机场降落,北上的苏联这时候对亚洲战场还是在中立的态度的,基本上是还没打算提供什么援助的,主打欧洲战场,所以美国来亚洲战场参战只能依靠国军援助,可惜日军看破了这层连带关系,垄断浙江一带的铁路包括前进机场,他就怕美国空袭过来后有安定所,而巧了中国老百姓把落难的美国空军救了,对日军来说简直就是火上浇油,导火索啊!
不治你还能行?
还有一个小点哈,我觉得我有必要说下,有人说女主不够村?
不够土?
你怕是对江浙一带的小镇村妇有啥误会吧?
真当这是陕北湖南呢?
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农村妇女啊?
这可是国军的领地啊!
英子的丈夫可是国军高级军官,可不是共产党的遗孀,更不是八路军游击队的遗孀啊,搞清楚,她可是有高级香水的女人,如果没有杰克的突然到来,我想她早就跟妞妞去城市居住了。
冲着男主角和女主角去看的。
看之前瞄了下评分才5.9,看了之后给了5星。
错过了电影院,一年多之后才在家看了。
感人。
感动我。
故事简单而真实又残酷。
刘亦菲和公公婆婆的关系,说明编剧还是比较理解中国文化。
小女孩交给洛杉矶中国人夫妇,也是先知了,不用继续经历中国之后几十年的那么多变故了,而且也是微妙,没有跨种族养育,或多或少呼应了整个故事里面男女主角语言都不通,却有一种白人和中国人相敬如宾的感觉。
从大的方面说,那会儿中美关系真的很好,也怪不得罗斯福力排众议推中国当联合国5常之一,后来联合国宪章蒋介石还是第一个签字人。
小的方面没那么多转折,却简洁又真实。
想到了小时候学的课文,一个美国伞兵躲到法国人家,促使那家丈夫被德国人杀了,伞兵再次躲,妇女没有犹豫地继续庇护。
也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为了救一个平凡之人,不幸牺牲了好多生命,只因为那是该做的事。
背景:对刘亦菲有好感,听说这部电影是名导导的,质量挺高,又作为亚洲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所以非常心动,等不及视频网站上线就用了百度云。
但豆瓣和一个国外网站的评分都不高,所以既有期待又有点担心失望。
结论:没有辜负我的高期望,个人认为确实是名导的质量。
视频网站上线以后会去开会员的。
本人阅片不多,以下说出自己对这部影片的看法。
1.导演拍出了影片中的小乡村江南水乡的感觉,很有美感,非常细腻的美感,山溪、竹林、小石桥……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话,就是会让我信服影片中的英生长于这样一个乡村,生于斯长于斯,非常和谐。
2.我很喜欢剧情,觉得跌宕起伏,有很紧张的时候比如日本军官两次见英,也有放松的时候比如妞妞和杰克相处,因为看到有人吐槽剧情所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故事整体不错,很完整流畅,而且内涵很丰富,像寡妇的流言蜚语、公婆的矛盾态度……特别是村长和英的死,跟一贯的套路不一样,但又令人特别震惊,特别是英死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英居然死了,萦绕不绝,很震撼。
不过缺点也有,一个是台词有点像翻译,第一次英送妞妞上学那里有点生硬。
再一个就是个人认为英和杰克相爱那里还需要点铺垫,加点情节或者细节,当然他们本身相爱是可以理解的。
总体认为瑕不掩瑜,8-9分的样子。
3.刘亦菲的表现让我对她刮目相看。
首先她饰演的英给我的感觉就是和环境完全融入进去了,不突兀,很融洽,仿佛她就是生长于斯的那个英子。
因为个人认为她在这部电影里实在是非常漂亮,尽管听说已经是素颜但还是被shock到,但她饰演的是一个抗战时期的村姑寡妇(丈夫应该挺有能力的),一般气质太过出尘或者太漂亮就会让人产生违和感,但英却完全没有这个问题。
一方面我一直在想真漂亮真天仙,眼睛大鼻子挺,脸那么漂亮皮肤还在地窖里白得匪夷所思,但另一方面我又不会产生她是刘亦菲的感觉。
其次有几段戏我认为她表现得特别好。
a妞妞不肯告诉英子自己在学校里受委屈了,英子转过身手扶着女儿双臂,她本来很平静,然后出现了一个有点心酸又强压制下去的片段,这个片段让我感觉刘亦菲这回可能会很不同。
b日本军官两次来找英子的片段。
那种恐惧、战战兢兢、强装镇定,还有被强暴的那段。
c英子被婆婆误会的时候,出门以后委屈得流泪的片段。
d英子给杰克送东西被杰克拿枪吓到的片段,觉得有点萌又觉得那个年代或许老百姓平常就会遇上这样的事情,有点心酸。
e英子跟杰克说不通被气哭的片段。
最后期待刘亦菲以后的作品。
4.个人感觉严宽饰演的村长应该对英子没有那方面的想法。
埃米尔很帅,果然要作品才容易对艺人有好感。
余少群饰演的老师很好,但是我个人在他穿上游击队的衣服的时候觉得有点文弱,个人特质有点重,到打日本人的时候就没有了,最后日本人刺向他同归于尽的时候痛恨影片里的日本军官。
4.真诚地希望明星们产出能少一点,质量能好一点,花边新闻少一点再少一点。
也希望编剧们能够振作一点,虽然最近已经有好几部好电影。
另外希望脑残粉能少一点,黑子也少一点,尽管不可能。
电影《烽火芳菲》海报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电影《烽火芳菲》幕后分镜分享的一篇文章,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这部电影幕后制作的诚意,便想找来这部电影看看。
无奈,各大视频网站均无版权,随口在朋友圈吐槽了一句,谁曾想到这么一说,微信好友里一热心人士便给我发来了影片资源。
刘亦菲 饰 英子 说回电影,导演比利·奥古斯特,曾获得一届奥斯卡奖和两届金棕榈奖,我很期待这样一位大师级的欧洲导演,会以什么样的视角,来讲述中国故事?
主演刘亦菲,在电影圈摸爬滚打多年,演技备受争议,与这位国际名导的合作,又能否突破自己,完成角色?
这一次,刘亦菲的表现超出预想,可以说是非常惊喜。
埃米尔·赫斯基 饰 杰克 有人说,这部电影太过简单,对此我也没有什么可反驳的。
这部影片的确是在讲述一个简简单单的发生在战争年代的故事,讲述了美国飞行员被迫降落在浙江一带后,浙江军民竭力营救美国飞行员的故事。
但是,与其说是简单,我更愿意用纯粹去形容。
影片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动荡的战争年代,又展现了战争年代的“人性的大爱”。
李芳淙 饰 妞妞 不得不说的是,比利导演,他是位智者,他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没有把自己主观的情绪带入到电影,而是实实在在讲述了一个烽火年代的温情故事,更多的是引发观众去思考。
通过对人物各种细节的把控,展现了处于动荡时代的人们的克制,又处处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电影《烽火芳菲》剧照 又有人说,这部电影受题材限制,受众太小。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一段历史,一段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只要有一个人看,这就是值得的。
或许这部电影并非是大众常看到的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这是一部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的一段中国历史,更能直击观众的心。
据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二战时期,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轰炸了日本东京的工厂,医院以及学校,飞机燃油耗尽后飞往中国(由于国民党军官犯了一个重大错误,误判认为是日军飞机,关闭了机场跑道的灯,导致美国队员无法看见机场跑道只能跳伞坠机,一个忧伤的故事在中国一个小村庄就此拉开序幕的抗战电影。
看得出来语言不太本土化,英译中痕迹过于明显(我是去看刘亦菲的哈哈哈)虽然豆瓣评分较低,还是推荐看吧!
历史背景还是很感动的!
珍珠港事件后,为了鼓舞士气,美国时任总统下令轰炸东京。
在任务完成后,由于燃油耗尽,杰克·特纳上尉以及他的队员迫降在中国浙江省境内。
英子和她女儿无意中发现了昏迷的杰克,尽管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英子依然没有放弃这位需要救助的美国人。
尽管他们语言不通,但这段感情注定将会影响他们一生。
刘亦菲是有那么一丝丝的进步 但刻意的表演还是使本该很感动的剧情失色了!
所以刘亦菲到底演了个什么东西……
菲演技细腻,还是希望电影能接到更好的本子
看完电影看出来导演功底真的很好,电影画面很有质感,看出来花了大功夫去了解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很多细节处理的很好,把中国寡妇人设和小村庄的氛围处理的很恰当,全篇演员演技在线,故事也很流畅,但是有点不足的是台词设计的有点硬,小演员有点没选好之外不失为一部好戏
单线条叙事,战争的价值交换困境
仙女在里面比4s好的不止一点半点
不精彩
好喜欢电影宣传时的一句话:“不是所有英雄都出自战场”。这部电影虽然没有激烈的波澜起伏,但是却平静得可以让你一秒入戏,又不会给你带来压抑的感受,取而代之的是冷静和克制,它会让你一边看电影一边脑海里就思考着、享受着这段凄美的故事。国际大导演的作品,就是不一样!
可能导演和演员都非常期待这部电影能有个好口碑吧,虽然立意高,奈何故事不丰满,仅仅依靠日本兵的几次追杀给人以压抑的紧迫感,本来期待的应该是个摄人心魄回味无穷的故事,看罢有点小失望,如果能有个资深中国编剧参与,也许中文的那部分台词也不会那么尬吧,看来没有好剧本导演也做不好菜了
难看得我中途都想走人了-_-||导演和编剧根本不了解中国,台词做作奇怪得一比,那个年代中国农村没人会那么说话!生气╰_╯
上海电影节开幕电影。一星给那段历史,另外两星给演技在线的刘亦菲和男主。能看出来刘亦菲很认真的态度在演,也确实不尴尬。感情线开始的莫名其妙。最大的败笔大概是坑了外国导演的翻译,整部电影的台词有种看进口译制片的感觉,相当尴尬。这个妞妞也是讨厌的不行,念台词生硬不说,表情时刻出戏。
外国人蠢得厉害
很迷
故事很简单 因此不得不佩服导演 能让一个平淡的故事如此吸引人感动人 果然是名导
简单故事,情真意切,细节敷衍
挺温情的一个故事,天仙刘亦菲演的也挺好的,比以往有很大的进步,值得一看的一部电影。电影总体还可以,四星给演技进步的刘亦菲鼓励一下
哎,虽然片子一般,但居然也是刘亦菲近几年评分最高的一部电影了。
中外合拍弄的不像中国电影又不像外国电影 女主救男主剧情无聊无演技
确实能看到导演的用心,很多细节处理的很到位,像女主英扣丝线那段~美国人拍中国战争片,始终感觉诠释的效果不是那么打动我,不过这里要给饰演英村姑的女主演技点个赞,余少群一开始我没认出来不过相对于隋唐英雄系列演技没有那么古板生硬了!继续努力,上映了再去支持下吧
剧情太简单了,大概真就是一个中国寡妇救了一个美国飞行员,整体毫无波折。整部电影最大的感觉就是荒腔走板,既不像中国片,也不像外国片,四不像的东西。剧本显然是老外写的,台词非常奇怪,完全不是中国人的逻辑和思路。两个角色感情铺垫始终不到位,感觉是编剧硬写到一起的,所以也很难感动。
刘亦菲好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