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场就知道这是我热爱的那种电影。
披头士的音乐有种展现生命的肆意的快感。
前不久刚看了表演工坊的≪弹琴说矮(Just play it)≫,虽然是不同类型的音乐,但,你懂得,好的音乐就在那里!
就只为了Beatles,也该看完它。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灵魂该向往的地方。
片中昂扬着青年的热血与激情,American Style。
不论爱情亲情友情,都那么洒脱执着。
生命不就该这样红色、多汁、性感。
参杂其中的音乐自然是很爱,片子里饱含的反抗约莫也该赞下。
总结这中心大概可以叫做爱与和平。
红地与蓝天。
越战自然是苦逼了当时的年轻人,和思念他们的人。
嬉皮士的年代,希望他们代表的不只是异类、堕落和毒品。
All you need is love。
喜欢的果断追,梦想的果断逐。
不然岂不是很遗憾。
我的十八岁,希望不会遗憾。
他们过得恣意,纵情,那似乎是我们太难完成的。
不过,至少跟着心走。
Do what u want to do,be what u want to be. Across the Universe。
相信我们可以穿越苍穹。
6.0分:我真的震惊于导演Julie Taymor的执拗,如此不顾一切拍了一部完完全全为歌曲服务的电影。
给人的感觉是先按照演唱会该有的顺序排好了披头士的32首歌顺序,然后为了唱出这32首歌,安排一些可以导致角色唱出口的桥段,把这些歌连在一起…你别说,这些演员唱的还真的挺养耳(再次证明了我有多喜欢披头士的作曲和多不喜欢那四个人的嗓音)…Joe Cocker和Bono的出场就更是无厘头而不讲道理,为的就是再加点料(哪怕这两段我愿意replay多遍)。
要说最大的亮点,是中间一段非常类似于
好了别闹了,这毕竟还是部电影,这故事除了讲了A认识了B然后认识了C然后认识了D然后以此类推……然后就片尾字幕了,再见,阅后即焚然后去下个原声带听听。
这是一部令人激动的音乐电影, 这份激动源于给力的美术指导和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 而导演Julie Taymor所做的仅仅只不过是随意地将这些音乐和那段历史串在了一起。
美国的60年代是一个充满动荡激情的时代,也是一个神话般的年代, ; 民权运动,“新左派”学生运动,“垮掉的一代”的宣言,越南战争,嬉皮士运动,性解放…… 这一场持续了十年与“青年”有关的运动,在历史的天空上划下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几年前,我教过一位60岁德国老人的中文,刚开始我对他的认识只是一个很严谨的工程男,但是有一天我做完某节欧美文化史课上的关于摇滚乐的presentation,跟他大致描述了一下我演示的内容,他眼睛很亮,问我说你喜欢摇滚吗?
我说你喜欢?
(其实我想说我是“爱屋及乌式的喜欢”)他开始讲述他的六十年代的大学,长发look,组band,最重要的是他们刚好在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读过的大学时光!
五月风暴!
我问他你觉得这对你影响如何,是a lucky thing还是a bad thing。
他毫不犹豫的说“a totally lucky thing”。
那个眼神我到现在都记得!
然后他描述着他们当时的宣言,怎么反抗父辈价值观,以及那场运动过后他们的社会如何更尊重多元文化。
虽然后来他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在全世界技术输出的大企业里,做一个不小的领导,说实话,认识他之后我才对那段历史发生更浓厚的兴趣,以前只是带着误会听闻而已。
朱利泰莫的电影受现代艺术,尤其是受现代派画家如梵高,达利,弗里达等艺术大师的影响,喜欢扭曲电影的镜头使背景甚至是拍摄主题陌生化,在很多时候,导演还故意用单一的颜色如黑色,蓝色,或者是红色来作为突出人物和情节的背景。
对于一个并不追求影像叙事的导演来说,他喜欢在故事之中抽离故事,只保留一个基本的结构,这也是当代艺术家喜欢做,甚至可以说是在当代艺术中有些时髦的操作手法。
在电影《across the universe》当中,导演用the betles 的23首歌的有意识的排列作为一个基本的框架,以此来展开一个在浓烈的60年代反战背景中的可有可无的故事:一个英国年轻人离开家乡,在美国遇到一帮激进、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但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想法的年青人,他们成为朋友,一同经历了那个非常时代的自由、拘束、压制、爱情、伤痛、犹豫、恐惧及梦想。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可有可无的,是因为在政治背景非常强烈的60年代,无论是摇滚乐手,革命者,诗人,哲学家,旅行者都无人不无时无刻地经历着导演所述说的故事,它的普遍性让故事失去应有的力度。
很明显,在出于对the betles 乐队的敬仰并用他们的23首歌作为框架的时候,作者并不把叙事,描写时代,或者是对暴力的控诉作为主要目的。
他致力于分析the betles作品所能够包含和折射的意义,无论是哲学的,时代的,物理的或是精神的。
想象一个故事是使其成为电影并被大众接受的不得不进行的步骤,但是导演最终掉到抒情的漩涡中,使得自己的分析在激越的情感面前隐退。
抒情性是最后是这部电影闪光并开始腐朽的内核。
Jude Max Lucy Sidie Prudence •••一群典型的战后西方青年的嘴脸,肆无忌惮,敢爱敢恨,天真轻狂,忧伤如诗。
当然Lucy是个例外,她有着浓厚的道德气息,初来到纽约,她不适应,她的道德意识让她排斥轻视他人,后来似乎融入Jude他们的世界了,但只是暂时的狂欢,到了她结识那个游行演说家,她为他折服,这是她骨子里的正统情结所决定的,爱情可以让位与所以的正义,她的道德说辞成为她最好的挡箭牌,我看到她因为Jude去她单位闹时的怒不可遏和羞愧难当感到难过,她真真是个不纯粹的人,面子对她来说似乎更重要。
最后的结局皆大欢喜,我却深不以为然,人果然是充分被自己所不具备的所吸引,Jude爱Lucy什么呢?
美貌?
必然因素。
天真?
善良?
这就是lucy身上的道德因素在起作用了,Lucy就这样在Jude眼里和其他人区分开来。
我惦记的是,那个女孩,Jude最初的女友,她是个如此平凡的女孩,似乎在Jude世界掠过无痕,她那么波澜不惊,坦然的接受了Jude的离开和忘记,那么淡定,似乎她就该安然接受•••
一些捏他:1、酒吧墙上贴的Brigitte Bardot大幅海报,Beatles的梦中情人,少年John/Paul拿她当x幻想对象。
2、Lucy卧室墙上贴的黑白照片中疑似有一张George,看不清不能确定。
3、Jude的名字。
“Hey Jude”,Paul安慰被父亲抛弃的列侬之子Julia写的歌,Jude的身世和名字即来源于此。
4、晚餐时Jude和Max的头发被嘲笑为“雌雄同体”,就是说很娘,让人想起Beatles标志性的moptop也被美国人认为很queer。
5、晚餐后Jude夸Lucy的牙齿很美,说利物浦人的牙齿很糟很乱,而Beatles中George就是个大虎牙,不过很可爱上面我说的那张黑白照片是George也是因为觉得眉眼和牙齿那部分很像。
6、I'm the Walrus歌曲那段的奇幻旅程来源于Beatles的Magical Mystery Tour。
7、最后西迪在屋顶上的露天演唱会,跟Beatles1969年的屋顶演唱会一样以被警察遣散告终。
8、这电影把我雷的不轻……再次证明All you need is love是不够的,you need a bit patience too.
Beatles的歌翻唱者不计其数,从完全忠实原曲的到荒腔走板改编的,无论是摇滚爵士还是古典流行,我大抵上都听过一些,平心而论,能翻出新意翻出水平的作品不多。
喜欢的比如Bobby McFerrin翻唱的Blackbird,恣意得要死;不喜欢的比如Bon Jovi翻唱的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我恨不得把他给打死。
而本片演员的唱功都是不错的,虽然不能说个个都唱得很好或者每首都翻得很棒,但整体上的效果令人满意。
特别是Bono同学翻唱的两首,嗓音模仿Lennon仿真度还挺高,不愧是乐坛老手呀。
以上说的是一个方面,也就是在翻唱上成功了。
另外一个方面,Beatles的很多歌本身就制作过MV,而且MV的风格也基本上都是天马行空迷离诡异的。
如果把本片的很多场景当成MV来欣赏的话,可以说,这一点导演也没有输给原版MV。
好几个唱段的影像我都还记忆犹新,比如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那一段,赞呀!
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张专辑的MV合辑,而且是极具个性化的合辑。
不过它毕竟还是一部电影,而且和大多数音乐电影都是先有故事再创作音乐不同,本片就是在通过音乐创造故事。
所以不少歌曲在片中的出现和剧情是非常合拍的,甚至台词都和歌词融为一体了。
而且很显然的是,导演和编剧对Beatles很多歌曲背后的故事都相当了解,不然也没法把歌曲穿插得如此恰到好处。
而作为观众来说,如果对歌曲背景有些了解的话,就更能够体会本片的妙处了。
对于我这样的Beatlemaniac,再加上对那个年代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所以本片值得玩味的细节是非常多的。
这里抛砖引玉说上两个:一是Revolution。
这是Beatles的第一首和政治相关的作品,当时Lennon目睹了发生在伦敦Grosvenor Square的警民暴力冲突。
这首歌是Lennon对那些把他归入自己阵营的列宁主义者、托洛茨基主义者和毛泽东主义者的回应。
他虽然与他们一样渴望社会的变革,但他相信真正有意义的变革应该来自内部,而不是暴力。
这从歌词即可看出,倒是歌名带有很大的欺骗性。
歌词中提及了Chairman Mao,Lennon不认同那些举着毛画像到处游走的“革命”学生(也许不仅指欧洲学生,还包括红卫兵)的行为。
其实他并不太想把关于毛的部分加进歌词中,只是有点赶时间创作的结果。
而在片中,Jude的观点和Lennon是一致的,然后就有了Jude去Lucy的办公地点唱起这首歌,与歌曲创作的初衷完全吻合。
二是Across the Universe。
Lennon和爱人Cynthia吵架后无法入睡而产生创作灵感,于是有了开头几句歌词。
片中也是在Lucy离家出走之后Jude唱起来的,而在地铁里出现的几个印度僧侣,Jai guru de va这句歌词正是出自Lennon在印度学习冥想时的一句禅语(姑且这么认为)。
接下来,我想离题说点别的。
这个片子是朋友介绍给我看的,他是拿娄烨的《颐》对比着推荐的。
那我也就说一下。
把本片单纯当作对Beatles致敬的电影来看也行,在此之上,导演亦有所指。
片中涉及了当时美国的四个政治事件:底特律骚乱、小马丁遇刺、越战和反越战、学生占领哥大校园。
别的我也就不说了,毕竟是音乐电影,但最起码有一点,片中那些再现历史的场景导演都拍得很有范儿,对于1960年代的元素的运用非常到位。
想想《颐》里豕突狼奔的那几分钟,导演对场面的调度完全是失控的,全片的叙事也是稀烂,娄导野心太大可是您能力不行呀。
然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在贝托鲁奇的《梦想家》里,还是在本片中,激进的学生堆里都设置了一个反激进的角色,而且是主角,更巧合的都是异国人。
导演在多处设置了这另外一种声音,直到最后,当Lucy发现了她那标榜和平的革命同志在亲手制作炸弹的时候,激进或者革命,只剩下一张画皮。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另外一种声音也确实是对的。
无论是巴黎,还是纽约,当年那些激进学生们如今早已成了两个国家的中流砥柱,他们回首自己的年少轻狂时,早就已经开始了反思。
而在我们的国家不是这样,很多人提起那啥啥事件,无不是热血澎湃拍案而起,恨不得再来几次再死一些人这社会才能发展才能前进。
从五四运动以来,我们被“激进主义”这个魔鬼已经折腾了一个世纪,很多人还不自觉,还想继续折腾。
如今,对于五四的反思已经有学者在进行了,可是对于啥啥的反思,还没有影子。
其实啥啥事件的时候我们也有那么一位反激进的角色的,他叫侯德健,他在当时拯救了不少学生的生命。
可是,当时的激进学生淹没了他的声音,现在他的声音我们也听不到。
在《颐》里,就没有这样的声音。
有人说导演能把啥啥事件搬上银幕,勇气可嘉。
可是在《颐》里,没有反思,只有仇恨。
没有理性,只有泄愤。
要再多的勇气有何用?
勇气与否,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而不是衡量导演这个职业的高下。
这就让我想起了近两年来涌现的不少反映官方讳莫如深的政治事件的电影。
从电影的角度,拍得好的屈指可数。
可是这些片子在豆瓣无一不是好评如潮,仔细一看评论呢?
无一不是借题发挥离题万里。
我们是在看电影,不是吗?
如果用政治来衡量电影的好坏,《意志的胜利》就该永世不得翻身,可它是公认的好电影,就因为艺术本身的魅力。
我不是想把电影和政治之间划上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事实上两者也本来没有界线。
啥啥事件有啥?
一个导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止的事件。
别说我冷血,这就是事实。
我的血也从没有冷,我期待着那些得不到归属的灵魂,终有一天能够在天堂里获得一席之地。
“I just don't want my beautiful daughter to get hurt.”Lucy的妈妈如是说。
真的没有什么比妈妈的儿子身上流着的血更宝贵的了。
【附录】让近来的我特有感触的一段台词:Max: Why isn't the issue here who I am?Uncle: Because, Maxwell, what you do defines who you are.Max: No, Uncle Teddy, who you are defines what you do. Right, Jude?Jude: Surely it's not what you do... but it's the way that you do it.
这是我在07年的最后一部电影,这部片其实"名声在外"很久了,我看的有些晚.朋友问我是部怎样的电影,想了很久都觉得很难概括.总之,不会是部让所有人都喜闻乐见的片子.我认为主题是纪念beatles,以及爱与和平.可是,从坐在身边感动的掉眼泪的女孩又让我觉得,主题大概是歌颂伟大的爱情.从max去参加越南战争到莫名其妙出现的doc带着大家上路旅行又无功而反,都无一例外的让我想起<在路上>.关于那些精神流浪,充斥着天涯羁旅的气质,现在想来,本身就是一场预谋许久的艺术行为.在当时那个硝烟与饥饿的年代,人们的思想潮流前所未有的涌动,有人追求理想,有人苟且,大批青年不知所措,失去了前进的勇气.个人非常喜欢max与众美国青年抗着自由女神象在沼泽艰难行进的那一幕.国家的利益,荣誉到底与个人的悲喜有多大的关系,这是个值得所有人的深思的问题.整部片子有很多无限趣致的细节,任何角落都可以发现另人意外的惊喜与引人深思的画面.beatles的歌词还是经典的,萦绕着那么多斑斓故事与意味绵长的回忆.从黑人小孩坐在废墟里无助而略带迷惘的唱"speaking the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到"all you need is love",都让人动容.这部片子再次上我相信,beatles以及beatles文化早已成为人类在20世纪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被永远铭刻,他们作为上个世纪流行文化的商标,从未受到任何的挑战。
电影里所选的歌曲,演出的情节,都给了人们一个看待世界的美妙角度.其实,无论是冲着歌曲去看这部片的beatles fan也好,因为好奇去看的朋友也罢,都会感到或多或少的激情,体会到电影主角悦纳甚至超越庸常人生的勇气.
看了從舞台劇改編的披頭四音樂電影《Across the Universe》,我相信舞台劇絕對是比電影來得有魅力的。
不過總地來說,我還是不喜歡這部片。
尤其是影射Janis Joplin和Jimi Hendrix的Sadie與Jojo,這兩個人的關係居然被建立在團員和情侶上,著實是浪漫主義對搖滾本質的一種傷害。
另,本片中所有角色的名字都是以披頭四的歌曲命名,總讓人感覺太過矯揉造作,甚至牽強。
以《Hey!Jude》為例,這首歌原是在John Lennon與妻子離婚時Paul McCartney寫給Julian Lennon的歌。
Jude是Julian的暱稱,而歌詞當中的Her指的是這件事情可能帶給他的影響和壓力;但是當這首歌被套用在《Across the Universe》這部電影裡面時,卻是主角Jude決心挽回與Lucy之間的愛情而唱的歌曲。
這部片子的男女情愛太過浮濫,難免流於俗氣。
況且以《Across the Universe》的劇本來說,本來就不適合改編成電影:因為太粗淺、單純。
太表面地演繹了青春、愛情、戰爭以及美國人。
只不過當我看到Bono的時候,忍不住會心一笑了。
關於Lucy,是Julian Lennon的兒時同伴。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md》便是John Lennon看了Julian為Lucy創作的畫像之後所寫下的歌;在看《Across the Universe》時,當Jude與女主角碰面的那一瞬間,我便猜測她的名字八成就叫作Lucy(笑)。
真是一種典型狗血的設定方式。
不過《I am Sam》裡的女主角也叫Lucy,那樣的意義卻又大大地不相同了。
儘管如此,也是因為這些吹捧歌頌或蹧蹋才得以見得披頭四的偉大。
前陣子終於看完了《A Hard Day's Night》,George Harrison幫披頭們的髮型取了個名字叫Auther,成了那部電影裡我最喜歡的片段。
深刻地記得,2001年George過世的時候,媒體採訪了一個香港的唱片行老闆。
老闆老淚縱橫,哽咽地說著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
George在離開前不久,還出現在David Bowie那老妖怪的演唱會上當特別嘉賓。
突然想起了《The Magnificent Seven》裡飾演神槍手的James Coburn。
老爸始終最欣賞的披頭是Paul McCartney,他總說他最有才華、最有巨星風範。
而他的風範甚至強大到可以涵蓋一切的披頭四,這樣山姆大叔式的概念真是令人作嘔。
於是其實我也深受浪漫主義所苦,John和George都走了,我卻偏偏着迷那些只能停留在過去的東西。
孤獨卻美好。
说实话,没看介绍之前还真不知道那些好听的歌是甲壳虫乐队的作品,如果没有背景了解,要完全理解一部片子委实不容易。看到最后,不得不承认,还是很美的片子。我又哭了。
一砣超级长的mtv
Across.the.Universe.2007.BDRip.x264-BMDru
糟蹋Beatles
听到了好多经典歌的改编,有点儿奇幻的意思,还很反战,还成~
2小时加长版披头士GLEE……
我不太喜欢结尾
歌还不错
有些歌特别牵强,甚至削弱了剧情
WTF
很棒的音乐,传说中的甲壳虫
看到一半。歌其實不錯。
电影版披头士MTV~
是冲着介绍里的披头士的歌曲来看这部片子的,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一定要好好听听它的OST
又一部看过的影片,音乐很好听,画面也听新奇,还有男女主人公都不错,很有灵气的样子,嘿嘿~~
Now the village is just a part of new york city; it&#39;s not THE VILLAGE any more.
不听甲壳虫,我看这个片干什么呢?
Jude那段赞!!!!
所有翻唱都难听爆了,尤其是Hey, Jude。操你血妈!
电影看不看两可~· 喜欢的话,买个D9听原声去~ 还有,这个电影也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