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回了排第一的喷得一塌糊涂的帖子,然后发现下面还有好多喷的。
把我回的再理一理放在这里希望那些喷的人都看到。
这片子如果用航海知识来审视是会看到很多漏洞,比如最开始没有发动引擎把船开起来只是用风,比如跳上救生筏之后没有解开绳子那完全可能和船一起沉了,比如用水清理了radio之后发现radio不好使还去修天线干嘛等等等等。
我不是说挑刺有什么不对,每个人看电影都可以有自己进入的姿势。
我想说的是,如果观众也可以分类,那么这些挑刺的朋友们应该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吧?
像你们这种思维,这片儿你们就不该看完啊,首先暴风雨之前还去刮胡子就是脑子有病吧你们还费劲看?
同理,你们看了黑客帝国肯定要跟大家讲解如果机器人统治世界其实该用机器语言吧,你们看完肖声克的救赎肯定要讨论那把勺子的耐久度是不是足以支撑挖完整根隧道吧.....我觉得你们应该多去看看新闻联播然后给他们提提意见,或者至少给建党伟业也写个影评跟大家讲解一下当时可不是那么回事啊。
其他的片子拿给你们看,就好比挺好一姑娘,进去的姿势错了,你们也品不出滋味,还得花时间喷,我替你们的时间和电影本身都感到惋惜。
总之,我觉得有的人会觉得这是部非常有趣的电影,而且要说的事儿跟航海本身关系也不大,这片儿应该也是拍给这些人看的。
其他那些觉得导演给出的信息会错误地影响自己航海生涯的人,我送你们一句话:Some people feel the rain. Others just get wet.
《一切尽失》……每次看完这样的灾难片,第一件想的事就是:赶快学游泳……汗啊。
其实影片挺好的,让人可以真正静下心来享受观影的这两个小时,虽然这个过程很虐心,虽然不断的让人绝望,不断的令人失去生的念头……但,这不正是我们应该从影片中读懂和了解到的生活的真相吗?
关于影片的寓意等等,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很少有看完一部影片,把豆瓣第一页的其它影评挨着看完的,但今天例外了,吐槽的不少,叫好的也有,我不能妄加评论说影片中的老爷子如何如何,我只是尝试着去理解这样一位老人,在这样的困境下,尽可能的努力生存下来,这种意志是如何顽强,以及最后又如何连生的念头都放弃了……我只是努力在想,如果那是我,我该如何,我会如何,我又能如何?
就当是为未来有可能的同样的求生做一些意念里的尝试吧,我把想到的记录下来,也许,哪一天能对自己有帮助,也不枉观影花的这两小时。
1、在船破损后,当即尽快修补是必要的,但在发现情况不对的第一时间,优先抢救对生命保障最重要的东西,比如:切断电源,抢救无线通讯设备避免见水等。
其次是尽快理清情况,脱离危险。
然后才是在失去外界联系的情况下,暂时先停留在那个海域,并且尽可能的发现和利用当时的一切资源使船能更安全、更能抵御风险一些,比如那集装箱,那集装箱飘浮的原因,那可利用的资源……退一万步讲,水面能有集装箱,那么当时一定在航道上或是离航道不远,不应在完全情况不明的时候冒然采取极可能错误的措施。
2、在修补期间,做足尽可能的功课,判断航向,确定可能的求生方案,检查物资,制订策略,考虑和准备为生存长期备战。
3、在出发后,要尽可能的提前观察云层、天气,避免和风暴(危险)正面冲撞,即使绕路(有可能的话)也要避开,一切皆按风暴已经袭来的情况做好准备,比如那散放的物件,那在风暴中才准备打开的帆布……4、如果有可能,上船前就提前备帽盔之类的装备,在暴风雨中保护头部,检查所有设备、物件,避免有突出的容易使人受伤的东西存在,有救生衣之类的,在危险即将来临前就最好穿上。
5、检查救生设备,集中管理与考虑覆船时的物资携带问题,利用好自浮物件和绳索,例如那个没有带上救生筏的游泳圈等。
6、钓鱼那一段,无论如何,我不要用手直接拽线;还有爬上桅杆下来时,任何时候谨慎的提醒自己冷静、细致,不要无谓的受伤使原本艰难的生活更艰难。
……好像越想越多,越想越细,其实呢,都是马后炮,谁会知道自己的明天会发生什么不是?
只有做好当下的自己,才对得起明天的自己,不是这样吗?
任何时候为下一刻做好十足的准备,才是不二的选择,当然,这个准备更多的其实应该是心理层面的,一切法皆心所现,心中有什么,才会做出什么行为、采取什么行动,所以,励心,才是人生活着最重要的事,也只有通过这个途径,在“活着”的最后,你才不会在意“死去”的黑暗,才会懂得和感受到原来“回家”也是挺好的一件事情,因为,你毕竟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准备走上“回家”的路,而“回家”的路上,总会有你意想不到的那一只手,在等着牵你同行……而这一切,只是需要你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准备,全力去迎接……爱你,我的生活。
我更倾向于老人最后没有获救,获救的一幕仅仅是老人在弥留之际的幻觉。
撇开各种技术控们所说的,老人在八天的航行中已经偏离了主航道,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遇见大船。
我从西方传统思想的角度上来讨论老人未被获救的观点。
西方人的片子从西方人的教育背景来说,易于理解。
《All Is Lost》中的All当然也要包括Life。
在看这部片子时,我很快想到的是《老人与海》(海明威当年说过“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最后饮弹自杀,个人认为他是被消灭的硬汉)。
《老人与海》中,老人在吊到大鱼后,却又失去,再努力也抵不过周遭的环境,将本是自己的胜利果实,消耗殆尽,最后只剩下鱼骨架,但,他还有个鱼骨架,是老人奋斗的见证,虽然毫无意义,却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但《All Is Lost》是一部奋斗努力后连最后的交代都没有的片子,所有100分钟的努力都没有逃离命运。
希腊神话中的命运论,所有生命,人、神、半神都在与一个既定的命运做斗争,但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最典型的是悲剧之神俄狄浦斯,从出身便被预言他将弑父、娶母,经过一生的努力与坎坷,终究弑父、娶母的预言全部应验。
希腊众神之上,有一命运,诸神无可抗拒。
这一观点也一直在影响着西方社会。
用尽全力,也逃不过命运之神。
《All Is Lost》的无名无姓的老人,最后没有得救,才是这部电影的新意与意义。
伟大的艺术,记录的不是幸福,记录的是不安与骚乱与绝望。
那么我们这些观众坐在电影院中100分钟,为的难道就是看一个老头如何走向死亡?
为什么要看一个奋斗致死的命运绝唱?
如同希腊神话中与命运做斗争的诸神一样,因为我们要正视死亡,正视我们的命运,正视之后,我们才会有人道,才能用人道去对抗天道,才能不去屈服命运,用句最庸俗的话来说就是“你丫的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只有在承认命运后才能去对抗命运。
这就是为什么如此努力的老汉最后依然落得个一无所有的境地,因为这是我们许多人正在面临的窘境。
忙碌一生,却依然了然一生。
明知道自己要了然一身,却仍然要奋斗要努力,才是人生的正真意义。
承认命运,才能对抗命运。
负能量是正在披荆斩棘的正能量。
不自怨自艾,不去顺其自然的等待,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不要为老人叹息,他的经历是我们的人生缩影,共勉。
整整100分钟内只有两句台词,不,两个字,Fu*k和Help。
独自在海上远航需要一艘装备完全的帆船,在影片1/2时,被大海吞没了;靠着救生艇继续在海上漂浮,赖以维持生存的淡水在风暴中被灌进了海水,于是靠阳光收集蒸馏水;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小鱼,在收线的时候被鲨鱼劫道;在除了海平线四面全是汪洋的印度洋上好不容易看到一艘货船,还对燃烧弹完全没有反应;为了吸引一艘轮船的注意,把救生艇都点着咯;除了待在海里,毫无办法,也身无一物的悲催老爷子缓缓地沉向海洋深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只是故事,所以当老爷子在影片中一点点地Lost着一切的时候,看得平静默然。
直到最后一格画面的出现,已经沉入深海的老爷子奋力向海面游去,抓住了一只伸进水中的手。
泪腺顿时失控,这样的定格在前100分钟的铺垫下来得汹涌澎湃,猝不及防。
Lost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看似一点点失去的,其实并非所有。
遇到的每一个困难,老爷子都竭力面对。
在帆船被撞破后积极修补;在海水中断通讯设备后进行修理;在需要弃船逃生时带上一切能带走的求生物资;在没有淡水可以饮用时想方设法用太阳获取蒸馏水;在不能控制航向只能漂浮的时候用工具上定位自己的位置,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在濒临绝望的时候写下了漂流瓶;在看到过往船只就奋力挥手点燃燃烧棒……只要希望尚存,人类求生的意志强大到自身可能都意识不到。
没有少年Pi的唯美画面,没有强大的特效,近似Discovery求生类科教片的“默片”,真实地给出了一个答案,我个人理解下的答案:失去是得到的开始。
除了希望,一切的失去都无关紧要。
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
听说这是青年导演的作品,边看电影边记录,以下几点或许可以建构起我对导演意图的猜想:1.没有个性的人除了结婚戒指之外,没有对主角个性和过去的描述,也没有内心台词或旁白(除了电影开始晦涩地那段),即——主角是匿名的,他是代表着人类和‘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有着感情共鸣作用的角色。
如果一定要归纳其个性,角色“个性”是在醒来之后所做的行为被描绘出的:熟练、沉默。
这里的个性是一种微观的具体方法论,而和灵魂无关,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个没有个性的人。
2.没有目标的人主角没有目标,或者说没有来自于外界的希望,没有家人需要怀念,没有获得指引他的求救信号(在船沉后,他好像有了目标,但不强烈),没有希望即没有方向,影片不旨在让观众因外界的救援情节而着急(影片中根本没有外在世界),也不意图让观众通过行为来进入角色内心来产生同情/同感,观众的感情皆建立在引起我们同感的主角的求生本能上,我们看到他作为我们人类的代表(匿名性让他可以成为任何一个人)与自然搏斗,同作为人类的共性是影片唤起观众感情的唯一来源,这样来看,可以说影片是有深度的。
3.变化(或视角的独特)桅杆因风浪断裂时,主角没有听到而我们听到了,这是对前面塑造的观众——主角统一主观视角的背离,但也确定了观众在这其中奇妙的位置,既非全知的同情者亦非担心的同乘客,观众进入了‘观众——主角——自然’的关系圈中,这使观众进入了独特的观察者位置,也为影片后来的变化埋下伏笔。
4.沉船(或进入求生记录)船沉时,有明显的长镜头与激起观众感情的音乐,这里对船的眷恋表现主角成为着屈服于自然的求生者,在这之前,他是一个能在暴风雨来临时安然刮胡子的挑战者,自然于主角来说是“可与之搏斗的”,船的下沉就是最明显的人类干不过自然的比喻——在自然面前我们只能求生,一切的征服与平起平坐都是幻觉。
当然,不排除这是作者对于影片最昂贵道具的逝去表达的纪念,在片尾字幕中我看到他写了关于亚利桑那号的感谢辞。
在这之后,淡水、地图、钓鱼尽管已经拍的相当免俗,但主角既然成为了求生者,生存的细节与地图的方向难免占据观众的注意,值得提出的是两场游轮经过的戏,可以说是生存希望的戏剧性体现,但谁又能说不是人类与人类之间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呢,最后主角选择自溺相当让人无奈,但又在戏剧气氛的情理之中,可以看出导演是为了观众更开心而让老头子喝了40秒海水还能游回来的。
5星,相当不错,我虽说是个航海外行,但这个片子细腻的程度,也算是让我开了眼。
一个人,一条船, 先不说这种西方人伟大的航海情节。
就只靠这俩能撑起一整部影片,已经算是非常强了,何况还是可看性极佳,全程无尿点,无拖沓,一个字“爽”,一个词“怒海求生”。
当老爷子最后向上游去获救时, 感叹人类的坚强与人性的光辉。
跟同类型的《荒野生存》《孤岛余生》相比,简直不再一个层次上。
海上莫名其妙的就出现了一艘帆船被一集装箱撞破了,然后主角开始了让观众感到莫名其妙的瞎折腾,完全看不明白他都早瞎折腾什么,帆船折腾没了,折腾救生艇,最后连救生艇都自己给烧了。
就连在海上用蒸馏海水获取淡水这么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还求生各P。
这部电影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果为了表现人类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是显得那么无助、渺小、绝望的话,结局就直接让主角沉入海底。
是不是最好的结局呢?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本来以为7.7分会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佳作,豆瓣关于灾难,关于希望的电影一般评分相对较高。
可是看到电影最后那伸出的援手时,我满脸问号,然后就结束了,当然,不是说老人沉入海底才叫做好的结局,只是整部电影的起承转合,实在是让人困惑!
首先我还是声明,这只是个人感受,求同存异,不要杠,你当然可以喜欢这部电影,没问题,我完全理解。
我只说我的真实感受。
首先,刚开始没多久,一位看起来经验丰富的老水手在一艘帆船上苏醒,接着一系列非常娴熟的操作给还在担心的我吃下了定心丸,虽然各种困难,老人都是沉着冷静的处理,我心想,这是棋逢对手,跟大自然较上劲儿了啊,而越往后面看,我越发觉得后劲儿不足,甚至觉得导演在故作深沉,如果只是体现绝望,体现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那最后的伸手,我又被彻底拉回到了世俗,还有人说这是现代版的《老人与海》,在我看过为数不多的书单中,不巧正好有这一本,以我的浅薄的感受,这部电影连提鞋的资格都没有,老人与海中的故事,与鱼与海与己与天与意志斗,虽一无所获,但看完仍然意犹未尽,感慨万千,这部电影中的老人,看到船连喊都懒得喊,你看到我最好,看不到别怪我没给你们机会救我,到后面的骚操作,完全是导演为了影片的风格,硬生生的把沉默贯彻到底,我心中只有两个字,刻意!
我知道可能有人会说,船来了,嗓子哑了,喊不动了,放火烧船是希望破灭了,那我想问导演是想表达什么呢?
老人相对年轻人本来就弱,更容易放弃?
拼成这样已经不容易了,理解万岁吗?
抑或是还原真实?
老天爷就是这么不开眼盯着一老人狂风暴雨,几艘大船路过,信号弹就是看不见,连钓的鱼被鲨鱼吃了?
这叫真实?
如果这是真实,那最后伸手又是什么用意?
我觉得老人不喊(哪怕是一点希望),导演从头到尾给老人的台词就没有几句,就是给他这种设定,让影片看起来更有代入感,更加沉浸,自认为更加真实,但这种设定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设定而设定,违反常识,太阳暴晒的时候,草帽也不带,操作非常随意,如果这一切只因我是一个键盘侠,不能理解当事人的绝望,那放火烧船那一段,一整本书扔进火里的时候,我懵了,这是干啥啊?
破釜沉舟啊?
我说有没有一种可能,那会风浪也不大,对方的船那么近,您就开开金口,边烧边喊,就算老天爷安排的对方是个瞎子,兴许不是聋子呢?
就算喊不出来,您张张嘴试试,这么多观众看着呢!
唉,说这么多不好的,其实我内心知道自己是片面的,电影肯定有他的价值,只是我的观感,已经被故事的各种设定带出戏了,没有代入感,也无法感同身受,或许再过几十年,等到我老了,我连给故事中的老人提鞋的资格都不够。
电影永远是电影,它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在里面生活,也在表演,银幕前的我们,看着人们的表演,也是一种生活!
《少年派》《地心引力》让你感觉到生命之火是逐渐燃烧的,简化的说就是求生的希望和欲望是随着时间增加的,而此片中的生命本能是无息湮灭的,绝望在整个漂流之中随身体机能的减弱而增强。
片中时间的流逝从日出,正午,到夕阳和黑夜,也匹配着老人笃定到放弃的心态变化,最后燃起的那把火以及伸出的手是幻想中回光返照还是切实存在的的希望却没有给出答案。
也许敬畏自然还是战胜自然已没那么重要,我们不应该奢求这个只有30页的剧本非得给出唯一的解释且这也不是影片存在主义的根本目的,毕竟根据好莱坞的规矩一页本子便是是一分钟,按照很多人的逻辑就是只有30分钟的故事硬是拖到了100分钟。
如果有人还用故事性来苛求此片,就相当于让没有手指的多拉A梦非得比出V的手势一样无耻,撒娇指数堪比自己给自己电影五分却要求别人不准给差评的缝少肛同志。
我们都知道电影台词的基本功用便是给观众传递信息,传达过程中还有解释作用。
而《一切尽失》有意让角色无言便断了我们了解老人的遐想,这是非常大胆的,因为毫不了解背景我们该如何去揣摩老人的心里状态呢?
想想《荒岛求生》里汤姆汉克斯的求生信仰是智代为人足球,《地心引力》桑婆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坚持,《少年派》为了自己死去的家人而活,那这位老人呢?
回答:生命本能!
片名中的“一切尽失”便是此意,与世界断联,存身与生命起源的海洋中,活下去便是纯粹的生命本能。
其实“一切尽失”的又何止是扮演老人的罗伯特雷福德呢,作为观众的我们少有的对角色一概不知,对角色的陌生和信息的空白也让我们“一切尽失”。
对于很多影迷来说可能是第一次有如此尴尬的观影经历。
不知道角色行为的动机在哪里,连求生的方式也摸不着头脑,在银幕面前只能焦急的等待着老人的下一步作为,要知道《少年派》和《地心引力》至少都会交待角色自救的思路。
其实如此的处理方式便是让观众 不再是旁观者,也能切身的感受到那种前路渺茫的无助感。
罗伯特雷福德借助沉默的力量让我们目不转睛的聚焦在他的表演上,演技无须多言,一名70岁的演员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角色起伏的状态表达的淋漓尽致。
但影片没有台词就真的很安静吗?
显然不是,电影声音部分由音乐,音响和台词组成,而《一切尽失》在摒弃台词之后将其余两个效果做了完美的呈现。
根据距离,不同声道的组合混响将漂流之间的灾难感真实还原,如果《少年派》和《地心引力》都在借助科技制造画面视觉奇观上的立体感,那么此片便是在声音制作出了3D效果。
全片中声效的起始代表着这段情节的开始,罗伯特雷福德的动作则代表这段情节的发展,而那句Fuck和Shit展示这段绝望情节的结束。
用配乐和音响剪辑配合着角色的一举一动,尤其是暴风雨来一段,翻腾倒海的将单一的情境处理的跌宕揪心。
影片的叙事是自然主义的,不仅是故事的主题在于人定生天或是敬畏自然亦或是体现出当代《老人与海》,而是老人在漂流过程中不加人为的粉饰和干涉。
从撞击集装箱,到暴风雨来临,还是两次获救而不得的故事走向中,都是顺其自然,不会有故意安排的戏剧性存在,没有浪漫主义的添材加火,片子的真实感陡然而生。
结尾处的那只手,看上去有获救的可能,但一切就在白光之中戛然而止,谁都不能准确的说老人是否获救,因为生命同自然一样无常!
想起来电影社一起去看《一切尽失》,大部分的观后感都是诸如“不能脱离人群,不能一个人孤独地活着,还是要依靠别人,才能活下去”此类的总结。
这样说的人,恐怕是从来都没有体会过孤独的妙处。
孤独又落魄的时刻,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经历一段。
你自己走不出去,其他人帮不了你,绝望一波又一波地打击你的肉体,磨练你的意志。
你得不到救助,自己的体力也早就耗光,濒死的那一刻终于有人伸出手,带你逃离黑暗的海底。
你沉着冷静,以为生命终会结束在孤独的海上,事实上这片海,只不过是寥寥人生路途中必经的一段。
亲人、朋友、爱人、陌生人都帮不了你,你只能自己用尽气力,挣扎求生。
现代版“老人与海”,很平淡的灾难片。但是独角戏演得不错。
不喜欢闷片~
拼命救帆船啊。为什么放弃了。而且最后点着火救生艇是太笨拙。竟然自己不小心把自己船烧了。这船长真无语。
This movie has more plot holes than plot.
看完更加深海恐惧症了....好怕啊,幸好最后还是救回来了,结局也是很重要的。
飞蛾扑火式求救用来最后一搏
情绪可以感染人,但拍得,就那样吧
老人与海,一切尽失,如同《钢琴家》般的弥留之际产生的幻觉,还是一切尽失后,老天给了一次这个不放弃的坚强老人重生,开放式的结局好伤感,每次的努力都感觉希望来临,每次的结果换来的都是困局,爱船,食物,水,鲜花掌上都献给这位敬业的大叔,我绝对不会再坐船,不会做坐游轮,不出海,不游泳。
看不懂啊看不懂。。14分钟弃剧> <
居然能看完这部电影才叫绝望
跟少年派差不多,给了马士基的船那么多特写,看来没少赞助啊,雷德福真棒~
无聊地听老头呻吟都变成了享受
一个男人同大海的抗争,一个男人同孤独的抗争,一个男人同自己的抗争。老罗的表演内敛、孤独感十足。电影并没有交代主角的身份和背景,在第一次船身并砸了一个洞时,主角的表现十分镇定从容,这种安之若素的处事一直延续在他整个求生过程,最崩溃的时候才喊出了F*。同类型的题材不少,最后一个镜头不好
居然在这么喧闹的节日坚持看完了,还是一个玄幻的结局。
@2024-06-01 13:31:16
老年派一个人在战斗
最高只能给到两星。全给老爷子的苦劳。无聊、枯燥、空洞、沉闷、乏味、催眠、简陋、苍白,莫名其妙。导演是缺钱请不起编剧?妈的自己没有编剧的能力,就不要吃饱撑的硬拍
这个电影看起真闷,从头到尾没有像样的台词,就那一个help。一个人,一条船就是一部电影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到海上了,扯腾老半天还是死了。
好吧,大哥要是死了,就给四星了。要是没死,只能三星了。
我实在无法想象,一个面对各种危险和意外,直到最后才愿意吼出“god”、“f**k”的大叔在独自出海前究竟都提莫地遭遇了些什么。开头与结尾的矛盾让人更愿意相信其实他并没有获救,只是就此沉寂在茫茫深海里。什么叫彻骨的孤独,这片子里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