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了解互联网文化,看到「剩女」二字,会认为仅仅是轻微不礼貌的描述,接近于「大龄未婚女性」。
可受美国男权主义(非自愿单身involuntary celibate,简称Incel)的影响,中文互联网的男权主义,「剩女」二字代表的厌女情绪跟恶意是很多incel参与者都不能体会清楚的影响。
Andrew Tate男权教主Andrew Tate,把incel男权经过互联网推广到全世界了。
incel男权把男性分成两类:红丸(red pill)是自我解放,拒绝给女性当奴隶,不再当工具人(男权语汇),不再被女性吸血剥削;蓝丸男(blue pill)添狗,支持女性,把女性捧到神坛使其能吸血剥削男性。
在incel男权的语汇表述性下,80%的女性眼里只有20%的男性,从学校班级到工作办公室,永远是20%的资源优质男性任意挑选80%的女性,其它男人都是等着接盘被挑选剩下。
没有女性会在意保安、快递员、外卖小哥,女性只会向上看,找比自己条件好的男性。
这是incel能俘获普通单身男性的核心,单身的原因是女性目中无人盯着优质男性,不把普通男人当人。
但选择red pill解放自己并不是放弃生殖权利独自好好生活,他们要重新赢回生殖权,因此blue pill的男丸男性也是他们的敌人。
他们拒绝当接盘侠,要让被挑剩下的剩女无人问津。
「剩女、接盘侠」正是男权的常用语汇。
《混沌少年时》就是基于incel对未成年造成的影响拍摄的故事,引起了广泛讨论。
剧里那位警察在被儿子科普IG上incel文化时,一脸懵逼,就像很多人第一次看见「舔狗」这些词时的感觉一样,它们背后不仅仅是流行词的情绪,更是一种价值观塑造。
普通人眼里的「舔狗」,仅仅是主动追求女性过于积极或者错误选择对象,轻微调侃。
但在incel视角下,舔狗是男性的敌人,是因为有大量的舔狗存在,才把女性捧上神坛,如果没有这些舔狗,女性就会失去她们的选择优势。
川普上台后,男权教主Andrew Tate又回到了美国,中文社区是incel的衍生,更是乱糟糟一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往往把Incel概括在流行文化的区域,其实需要跨领域学者从进化心理学到脑神经科学以及其它人文科学同时入手,才有可能给出新的视角。
但男权、女权两边都是日渐极端的舆论氛围,很少有学者敢冒身败名裂的勇气尝试,Of Boys and Men当初也是被出版社拒了几次才有勇敢的出版社出版,作者也得到了他预想的批评跟谩骂,虽然最终他赢到了尊重。
可普通人压根看不懂这套语汇背后的意识塑造,还以为仅仅是吵闹。
在incel男权视角下,像我好朋友那样让人羡慕的婚姻生活,就只是舔狗成功接盘,如果当时有更好的选择,对方压根不会选他。
Incel对所谓的「解放工具人」,并未给单身男性塑造一套能赋予生命意义的追寻,仅仅是恶意仇恨,把自己渴望却未得到的东西责怪是她人造成的。
因此incel的簇拥者,每天都在骂女性,讽刺女性,他们把「大龄单身女性」看作是太挑剔的原因,因此对其恶意满满,日常语言攻击。
在广泛传播的互联网文化下,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如何帮助未成年人建立自信,如何帮助男孩正确建立正确的看待异性的态度,都是艰巨但需要提上日程的教育。
要帮助男孩建立自信,建立能看见身边人的优点的能力,incel那套「女性眼里只有20%的优质男性」观点,恰恰是针对最自卑的那拨「眼里只盯着20%优质女性」的男性,普通女生在他们眼里压根没有存在感,他们渴望赢得班花、校花、美女的关注去证明自己,却忽视了情感最重要的深度交流跟情感慰藉。
互联网(incel)影响下的厌女,本质上是自我厌恶,自卑,不能正视自己的优点,害怕被拒绝,恐惧建立亲密关系(信incel的男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否认,心里渴望跟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嘴上却否认自己的渴望,用厌恶跟仇恨还试图遮盖自己对爱的渴望)。
也再次提醒抚养男孩的父母,一定要关注其心理健康,要培养孩子发现他人优点的能力。
心理健康,内心充盈,就不会被incel这套影响,能跟异性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对应的female incel,呈现的特征一直,「国男」、「爱男」等语汇鲜明的表现位置的同时,也很遗憾的对应喜欢用这套语汇的female incel簇拥者是渴望变成Andrew Tate的精神男性,她们批评女性「爱男」就像incel批评「舔狗」一样,认为是对方叛变了自己的性别。
解放自己,还是自我束缚,这是一个问题,成年人有选择不上桌的权利,但教育未成年人时,要担心下,毕竟无论那边,信incel那套的男女都很痛苦。
Class warriors downplay gender concerns, focused only on the oligarchy. Gender warriors downplay class concerns, focused only on the patriarchy. But inequalities of class and gender have to be considered together, especially when they pull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Policymaking is not a zero-sum game in which you have to choose between caring about female disadvantage or the socio-economic gap or male underachievement,” write Nick Hillman and Nicholas Robinson.奇怪的异性恋。
一开始看第三集的时候,因为工作了一天的缘故看得半梦半醒。
隐约印象里女心理师的姿态过于condescending,她一直用一种比较强硬的态度对孩子围追堵截,杰米好几次的情绪崩溃似乎都出于心理咨询师在谈话中cornered him. 直到后来第二次打开这集仔细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
因为这场谈话的走向从头到尾是心理咨询师的设计。
从杰米最开始对她的态度,以及她对孩子喜好的了解,不难证明前几次的沟通都是友善常规的。
而本集展现的是他们的第五次谈话,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心理师想拿到一些水面下真正的东西。
为此她准备了两套方案:讨好:加满棉花糖的热巧克力,打开对方的防备。
冲突:三明治里故意没放对方喜欢的生菜和番茄,却有他厌恶的腌黄瓜。
因此在画面构图上,热巧放在桌子的左边,三明治在右边,恰巧是心理师尝试突破的“白脸红脸”两套机制。
一开始,杰米对待心理咨询师是以一种很自然的成年人状态,介于熟人和朋友之间的那种自信与从容不迫,甚至还能调侃戏谑,而不是上位者与下位者的交谈。
“你不吃三明治吗?
”心理咨询第一次尝试突破是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来撕破他们其实并不是朋友的这层微妙的伪装。
小孩拒绝,承认自己讨厌腌黄瓜。
由此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男性话题的引入,给不舒服的下文开场。
咨询师开始从祖父和父亲两个他身边的男性切入点来讨论男子气概,而杰米仍然自鸣得意地反驳对方像个老奶奶一样说废话。
看客们其实都知道,这两人既是孩子与成年人、也是嫌犯与心理评定师的关系,而且后者写的评定报告会直接影响法官对案件的裁决。
此间存在的权力不对等会导致前者对于后者有天然的讨好。
因此杰米在说出冒犯性的发言之后会反复求证“我是不是惹恼你了?
”“我可不可以看你的记录?
”而杰米遭到拒绝后的反应非常挑衅,先是打了一个哈欠然后双手交叉在胸前一脸笑着说:你没有让我觉得无聊啊。
这个哈欠很突兀,明显是刻意表现不满。
即便他是个孩子,并且是谈话中的权力下位,他也要在局势中获取平等的姿态。
在我看来,这个孩子所有的道歉都不出自礼貌,只是聪明人的审时度势。
他内心充斥着男性天然凌驾女性的ego膨胀(性别观念的根深蒂固才让他能对自己的母亲、姐姐侃侃而谈,而触及父亲这些男性角色时,会立马启动防御机制),这也是该案件发生的底层逻辑。
因此他对心理咨询师所表现出的一言一行都在寻求权力对等,会在咨询师提问之后,以重复对方提问或者反问对方问题来寻求谈话中的主导地位,这也是他捍卫“男子气概”的方式之一。
在温和冲突的方案滑铁卢之后,心理师的第二次尝试就是直白地利用权力不对等。
当杰米再次提出看谈话记录的要求时,咨询师笑着说你无权这么没做。
换句话说,就是你不够资格。
这里才开始出现那种孩子处于弱势该有的泄气。
他回答关于父亲的问题,即便他只是一个厕所修理工,但他勤劳刻苦,即便偶尔生气也是人之常情。
这不仅是一个孩子维护父亲,更是不由自主地捍卫一个不完美男人的男子气概。
联想到自己也是长相丑陋的普通男孩,因此伤害贬低自己的女性,逻辑就更为自洽。
在他谈及父亲看到他踢足球没踢好的时候,父亲会移开视线来掩盖失望。
此时心理师没有安慰他,杰米对此反应强烈。
一来这跳出了他习以为常的固有辞令(为什么成年人不安慰小孩),更是刺痛了他的男性ego。
因此在他情绪失控、咨询师严肃要求他坐下时,他打翻了那杯热巧,大声吼道“你叫我坐我就坐吗?
” 以及后面的侮辱性语言。
但在男性工作人员介入后,他快速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直到这里,那杯打翻的热巧正好说明咨询师的红脸策略失败,桌上的选择就只剩残酷的冲突和对峙。
因此在后半段的谈话中,心理师的语调明显强硬许多,也从父亲的话题直接转到了直白的两性关系上。
这里大家开始知道:杰米认为抚摸未成年女性的身体部位并无不当,甚至会编出对方也会抚摸自己的谎言给自己的男性身份赋魅。
其次,他认为另一个男生再也收不到女孩发的裸照仅仅因为泄漏受害者裸照的愚蠢行为,而不是因为女孩已死,等等对生命毫无敬畏的评论。
杰米说自己长相丑陋,心理师依然没有通过反驳来安慰,他再次破防。
加上前面谈到父亲对自己的失望,两次杰米袒露自己的缺点不但都没有得到同情,反而变成了回旋刀正中了自己不堪一击的男性ego,所有的不合常理导致他情绪崩溃,进而怪罪心理师构陷自己。
他站起来、摔椅子,想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在气势上扳回一城。
我们可能会想:他怎么敢?
毕竟他是这场谈话中的绝对下位,聪明人好歹也要伪装一下。
可惜他虽然聪明,但立场上不自觉弹出的“男本位”不允许自己处于女性的下峰。
最明显的防御反应是当心理师展示受害者在ins对自己的侮辱性留言时,他一反前面的局促不安,反倒为自己区区13岁男孩就能震慑成年女性而洋洋得意。
他真的喜欢他杀害的那个女孩吗?
不见得。
他想钻受害者被裸照羞辱的空子去追求贬低自己的受害者,本质上仍然是“解铃还需系铃人”,属于捍卫自己ego的曲线救国。
不成想屈尊降贵换来的却是进一步折辱,于是男孩给她了七刀。
得不到的女性资源不如毁掉,不然沦为大字报上人人得以唾弃的小丑。
直到他冷静下来,意识到案件本身中的权力关系,杰米就会打回到下位的原形。
他开始努力寻求心理师的认同,甚至吃了几口自己厌恶的三明治,而这些都是下意识里心理上的求和。
谈到结尾,心理师提醒杰米死亡的定义,那一刻能明显看出她的失望和疲惫。
得知这是最后一次谈话时,杰米才彻底意识到在己方的生死完全决定于对方判词的前提下自己有多被动。
他慌了神,不再从容自得也不再蛮横强硬,他退回到一个孩子的状态胡闹挣扎,男性之于女性的优势一击即碎。
那么,在这场将近一个小时的对峙里,心理师有没有大获全胜?
没有。
在杰米离开后,心理师开始大口喘气,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在整场对话里,我相信她有害怕的时候。
因为那种性别观念构成的暴力是一种变态的扭曲。
它扭曲到孩子不像孩子,却又隐形到当事人无法察觉,更直接把他该有的boyhood 转变成了manhood。
她被这种辐射到各个年龄层的暴力所震慑进而悲哀。
她的观察对象在学校里也曾是受害者,而被杀的女孩也有霸凌的行为迹象。
学校、父母、互联网这一切因素都让施害者与受害者形成闭环。
在没有进入成年人被各种因素加持的世界之前,少年的生活更符合丛林法则,弱者本身就是原罪的符号。
因此通过“暴力”“刻薄”获得挥刀的权力,才是拿到自己不被伤害的万能钥匙,消灭恐惧即要成为恐惧本身。
可世界本就没有绝对的话语权,更没有抹平一切强弱的规则。
那么,恐惧源自心中有鬼。
影视将它呈现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消弭恐惧。
就像日本神话里阴阳师灭鬼的咒语,首先是要喊出它们的名字。
当我们知道它们是什么的时候,就是我们不再害怕的开始。
个人观影笔记。
第一集杰米去警察局报道时官方简中字幕把solicitor翻译成辩护律师,这其实不准确。
在英美法系的司法过程中,一个13岁的嫌疑人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律师角色:1.Solicitor(律师):•这是嫌疑人最初接触到的律师,负责为嫌疑人提供初步的法律建议和帮助。
律师会帮助嫌疑人了解其权利,比如是否有权保持沉默,是否可以申请法律援助等。
Solicitor 会在案件的初期阶段提供咨询,并可能为嫌疑人安排面谈或陪同出庭。
如果案件进入法庭审理,solicitor 可能会协助选择一个 barrister 来处理法庭辩护。
2.Barrister(出庭律师):•如果案件进入审判阶段,solicitor 会推荐 barrister 为嫌疑人辩护。
Barrister 是专门在法庭上为当事人辩护的律师。
他们负责代表嫌疑人出庭辩护,包括准备辩词、提出法律论点和交叉询问证人等。
Barrister 更加专注于法庭辩护,而 solicitor 更多地处理案件的前期事务和与客户的沟通。
3.Duty Solicitor(值班律师):•如果嫌疑人在警察局接受讯问时无法负担律师费用,Duty Solicitor 可能会被安排来帮助他们。
这些律师通常是值班的、免费的,目的是确保嫌疑人在警察局里能够了解自己的权利并受到公正的对待。
在英国和其他英美法系国家,任何人如果在警察局被逮捕或讯问时,都会有权请求 Duty Solicitor 的帮助。
4.Public Defender(公设辩护人):•在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如果嫌疑人没有足够的财力雇佣私人律师,那么法院会为其指派公设辩护人。
这些律师专门为无法负担律师费用的嫌疑人提供辩护服务。
公设辩护人的职责与私人辩护律师相似,包括为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辩护和应对法庭审理等。
所以,在这个13岁男孩的案件中,他首先接触到的是duty solicitor,帮助他了解案件的情况、他的权利和接下来的步骤。
如果案件继续进入审判阶段,他则可能会有一个专门的 barrister 来为他辩护。
--英国警察体系与本剧潜藏的女性职场边缘化在第二集中,黑人男警官被尊称为 Detective Inspector (DI)(刑事督察),而白人女警官则被简称为 Sergeant (SGT)(警长)。
甚至有班级老师在介绍时几乎忽略了她。
在英国警察体系中,基本的晋升路径如下:•Constable (警员) → Sergeant (警佐) → Inspector (警监) → Chief Inspector (警司) → Superintendent (警监长),依此类推。
如果从事刑事侦查工作,则在职衔前加上“Detective”,例如 Detective Sergeant (DS) 或 Detective Inspector (DI)。
根据这个体系,DI的职级高于SGT。
剧情中两人一起调查案件并执行刑侦任务,从现实中的惯例来看,白人女警官也应被称为 Detective Sergeant (DS)。
然而,在剧中,只有黑人男警官被加上“Detective”头衔,而白人女警官却没有,这一处理方式与其实际职能不符。
此外,黑人男警官在现场更受重视,而白人女警官则在某些场景中被忽略。
这可能是编剧为了突显女SGT在职场中面临的性别边缘化和隐形歧视。
通过这种对比,剧集间接反映了职场中女性角色在某些情境下的职能不被充分认可,尤其是在与男性角色并肩工作时。
长镜头很精彩,前两集看得人喘不过气。
看完又觉得还有很多可以拍的内容,庭审戏居然没拍好可惜呐。
第一集是家庭面对杀人指控的崩溃慌乱,和各司其职的司法体系。
观众视角下能冷静克制地旁观一切直到最后的视频证据,真想对着小男孩大喊 WHY?!
第二集是混乱高压的校园生活,对于老师和学生都堪称地狱。
不服管教的青少年,与教师/家长互不信任的态度让沟通难以进行,警官爹/女教师与青少年的对话看得我血压飙升。
从社交媒体上证明校园霸凌的存在,让人毛骨悚然,很怕警官儿子也是受害者视角。
Incel, 80/20 等词语,难以置信,青少年会了解这些,并且拿来伤害别人。
在社交媒体上肆意传播的暴力,是每个青少年都懂、但是成年人无法领会的赛博霸凌,社交媒体已成为混乱暴力的法外之地。
就和第四集家长痛苦反思时的话一样,“Jamie 一回家就待在房间里上网,我们以为他不会学坏”。
家长对孩子的疏忽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我觉得社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才是更关键的问题。
还有第三集里在男生间传播的厌女思想,才 13 岁就如此物化、贬低女性,真的太恐怖了。
不过我觉得这一集对 Jamie 的心理访谈并不深入,女心理师略显弱势,多次被打断,只是支离破碎地展现了一些 Jamie 厌女和暴戾的细节。
第四集挺好的,Jamie 终于认罪,父母痛哭着反思。
暴力易怒的父系传递固然可悲,但还是需要问“父母/学校/社会是少做了什么?
” We made him,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
结尾女儿的话很勇敢。
演员们演技精湛,小男孩演技好得吓人。
丹尼尔·雷德克里演哈利波特时也十几岁,只能说时代在进步。
大人们并不理解青少年。
这一方面出于大人们的无知和自大,另一方面也出于青少年既有了成年人的体格又尚有孩子气的心智,他们在经历成长中所必经的孤独和不适,难以相处,倔强又脆弱。
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阶段。
青少年时期,人们在身体上逐渐接近成年人,他的身体开始有力量,可以为自己做主,但是大脑和对于这个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尚未形成。
当他发现自己身体足够强壮,拥有从未体验过的破坏力,但是对自我仍然一无所知。
这使他们感到害怕。
这个时期,青少年要在家庭给予他的认识基础上,再探索「我是谁」。
他需要从社会、学校、同伴的眼睛中确认「我是不是被喜爱的」、「我是不是好的」、「我是否被接纳」、「他人如何看待我、又如何对待我」。
尽管青少年的表现张狂,但实际内在如初春小草,虽有无尽成长力量,但敏感脆弱。
剧中的男孩Jamie,以及剧中掠影过他所在的学校——充满了愤怒的、不屑的、讥讽的、无所谓的中学生。
这是我第一次以一个成年人眼光这样直观地看中学生在过怎样的生活,他们对于权威的挑衅、同伴死亡的无所谓、他们像游离的玻璃散沙,各自浑身是刺,又成群结队。
剧中第三集是心理咨询师在监狱中为Jamie做司法评估。
这一集在几十分钟内,Jamie的情绪变化极快,有放松的、渴望信任的、试探的、暴怒的、威胁的、脆弱的、凶狠的。
当咨询师告诉他,我们的工作结束了——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他暴怒之中却问出:“你到底喜不喜欢我?
”也是在这一节,他在和心理咨询师对话的巨大张力中吐露了自己杀害Katie的原因:尽管他并不喜欢Kaite,甚至Kaite在社交网络上讥讽他为incel(非自愿单身者),但是当Kaite的裸照被传播,他以为这是个时机——她落难了,他向她示好,她也许会喜欢上他。
结果当他走上去,Kaite嘲笑和羞辱了他,她表达:你也配?
于是他消灭了她。
就像消灭那些对自我的质疑。
对于Jamie这样年纪的少年来说,「性吸引力」是重要的。
这个年纪比大人们臆测得要早得多。
从校园中流传的incle(非自愿单身者)的逻辑:只有20%的男性能够获得女性的青睐,剩下的都是那些没有「男子气概」的弱者;到咨询师在询问Jamie对于女性看法的时候,他宣称自己和一两个女生有过性接触——随后又否认。
这一集的对话有无尽可以琢磨之处。
包括他说在伤害了Katie之后,他没有去侵犯她——而其他男生会的——他的表达就好像他并不理解死亡为何物,他人生命无关紧要、道德伦理学校社会规则都无关紧要,一切都抵不过他心中这个问题:「你到底喜不喜欢我」?
厌女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让Jamie深深挫败的是他认为他没有「男气概」。
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的incel文化里,只有20%的男性能够追到女性,剩下的80%男性都是失败者。
前者被抽象为名叫「Chad」的理想男性形象,自信、成功,轻易获得女性青睐。
那些同样自信、成功,并且极具吸引力的女性,被叫做「Stacy」。
有位学者叫劳拉·贝茨,她认为,Incel文化教会年轻人怎样厌女,「这是一个积极招募脆弱者的社群。
这些人可能在现实中可能面临问题,但他们认为,女性是所有困扰的根源」。
我也经常听到朋友无意中开类似的玩笑,比如「某个院校门口,停的都是豪车」等等。
我猜想,如果男性在现实中笃信这套价值观,很难不感受到挫败,甚至是恨意。
「二八」定律中的80%男性认为「这个女孩不爱我,一定是因为他们喜欢更有钱的男性」,他们恨自己不是强者、恨只爱强者的女性。
在这个叙事中的弱者无法憎恨规则中的上位者。
父权制文化是成王败寇的文化——那我的失败归咎于谁呢?
全部归咎于这些「拜金的女性」。
你看,这样「厌女文化」就形成了。
一切都是弱者、和被物化的弱者的错。
当然当我们说「厌女」的时候,「女」可以换成任何一个弱势群体。
这其中必然有的因素是:权力、绝对的好与坏、强与弱。
让我举个例子:我上中学时候有一年有个新的班主任。
她将全班同学分为三六九等,有绝对的优等生和绝对的差等生。
优等生有全部的优待,比如不必值日;差等生有全部的嘲讽和孤立。
班主任权力最大,她能够决定班中每个人被如何对待,感受如何。
成年后我再回忆那段时间,更理解什么是「系统性的霸凌」。
事实上我们班上的「优等生」和「差等生」都生活在惴惴不安之中,尤其在年少时期,我们对于自我的评价、世界的认识都陷入泥沼,我们彼此嫉妒彼此憎恶。
除了班主任的自恋获得了变态的满足感,我们都如同草芥。
无论是「优等」还是「差等」,我们都在日后的成长中花费时间和代价,来重新修复与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大人做错了什么?
我们惯常认为「问题」青少年的家庭大概也非常糟糕——这事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混沌少年时》这部剧给了我们撕开了一个更难以忍受的真相:这是个如此普通平常的家庭。
父亲少言寡语,努力赚钱。
他承诺不做自己父亲那样「把孩子往死里打」的父亲,他做到了。
他对孩子有期待,有失望,不善表达,但敏感有爱意。
母亲如我们每天见到的妈妈,紧张、操持。
为家庭中的一切担忧。
她围绕丈夫的情绪生活,凡事退让。
姐姐就像每个刻板印象中的姐姐:懂事、听话、坚韧。
剧中的最后,在一个激烈的时刻后,父亲向母亲感叹:“我们是怎么养出这样好的一个女儿的?
”母亲说,“我们也是这样养出的我们的儿子”。
如同这对迷惘又心碎的父母一样,我们也想知道,为什么儿子每日上学放学、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却忽然成为了杀人犯?
我们漏做了什么?
导演用整个第四集描述了这对父母的煎熬与苦痛。
然而在其中导演给了另一个线索:一切都是围绕父亲旋转的。
父亲的痛苦、父亲的暴怒、父亲的失控、父亲的努力、父亲的哀伤。
母亲和女性都自然地沦为背景,她们小声抽泣、安抚和配合。
这是Jamie生活的家庭中「男性力量」的榜样和展现。
Jamie和父亲分别提到父亲带Jamie去踢足球的场景。
Jamie踢得不好,在球场上看向父亲,父亲将目光转向别处。
从Jamie的眼中,他无法成为像父亲一样的「男性」,甚至连向父亲寻求确认的时候,他得到的回应是(对于他男性气概不足的)失望。
Jamie的叙事中,他丑、没有女性喜欢他,他不擅体能,不能成为那20%的赢家。
他无法成为(像父亲那样的)「男性」。
在青春期的迷惘之中,他紧要去证明的,是他可以成为有权力的、可以控制他人、有「性吸引力」的男性。
看看这有毒的男性气概是怎样影响青少年的!
然而剧中另一个细节泄露了Jamie不知的真相:当父亲描述他带Jamie去踢足球,儿子表现不好,他不忍心看他被他人瞧不起。
他不知如何反应,将自己的目光转移他处之后;父亲继续说:Jamie不擅长踢足球,可是回来他坐在楼下客厅中画画,一幅一幅地画,他画得多好啊。
可惜这样的爱意和赞赏不存在于Jamie们所沉浸在的社交媒体上、他们所处的中学文化中、不存在于他们所接受的Incle文化中。
在青少年们所处的世界中,向大人们关起门来的屋子里,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好奇,对于性好奇,渴望知晓自己是谁,渴望被接纳。
当大人不能给他们足够的耐心、示范和沟通,他们自己从如同黑洞般的互联网和同学间的传言中寻找答案,为自己捏造答案。
我认为这部剧在表达:事实上Jamie们是被忽略的。
父母赚钱生计,辛劳之中以为这样够了;学校中满是耗竭的、面对青少年潮水般的愤怒无能为力的老师,但我们以为孩子们每天去上学就足够了;我们以为只要孩子们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就没事,哪怕他们在面对泛滥的、未加控制的互联网;我们不了解孩子们间的暗语、流行的文化、大人们看不懂的语言究竟在表达什么,渴望什么。
这部剧没有将悲剧落脚在个体的崩溃之上、也没有将它落脚在单个家庭之上、也并未将悲剧归因于学校教育上。
就像其中一个很长很长的镜头:它从混乱的学校之中抽离出来,少年们散学之后迷惘不知去处,警察父亲终于意识到太久没有了解儿子的生活,镜头(被无人机带起)飞过少年们,飞过一排一排安静的房屋、教堂、田野、森林、来到少女逝去的停车场,满地的鲜花,落脚在哀伤和困惑的父亲的脸庞。
For all those born beneath an angry starLeast we forget how fragile we are.On and on the rain will fallLike tears from a starOn and on the rain will sayHow Fragile we are——Sting【Fragile】结尾我并不想把它看作是一个青少年霸凌的主题剧。
因为我们成年人一向生活在社会达尔文主义之中,而尤其今日看来,世界文明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强者拥有绝对的权力。
我们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们构建的流行文化正是成年人世界的映射。
如果我们不厌女不厌弱、我们不施虐不受虐、如果我们彼此表达爱意和善意——当孩子们感到安全,这些人生中所必然经历的发展性困扰、混乱感,至少大部分都能够在家庭、学校、社会所给予的容器中一一消化。
世界也就消停一些。
祈祷世界消停一点吧。
我的天,我看完的感觉竟然是,这原生家庭已经很好了吧。
这部剧也在探究儿子的犯罪行为是否与他的父亲有关,然后第四集给了答案。
尴尬地说,我爸完全都赶不上这剧里的父亲。
杰米是杀人了哎,换作某些中国父亲,考个班级倒第一都不一定有杰米他爸情绪稳定。
还不得“你是这个家的耻辱,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这套话就来了?
杰米他爸最后还跟他儿子道歉了,天啊,我感觉中国孩子这辈子都听不到这句话。
第4集表现杰米一家在面对变故时的态度还是挺正向的。
这时候家人就是应该相爱相守。
杰米不但杀了凯蒂,毁害了凯蒂的家庭,也毁害了自己的家庭。
第3集是最精彩的,完全的室内对话戏,充满了压抑、紧张和冲突。
一时都不知道如何评价这个13岁的男孩。
这部电影译名还真是恰如其分,“少年混沌时”。
大概,这个男孩不过是说出了大部分男人的心里话,但正因为说这种话的还是个男孩,就令人惊愕疑问“何以至此”。
这部剧就好像一部社会性观察一样,像生物学家观察动物变态行为一样观察一个“人类的变态行为”,把杰米的13岁这个“变态”的关键阶段截出来仔细观察。
第3集大概是能更多的直观了解杰米的一集。
他是个很自卑的孩子但又非常的聪明。
他可以具有不逊色成年人的主导性、防御性和攻击性来与心理评估师进行对话。
但同时又似乎正因为还是未成年,才会在已经铁证如山地情况下继续说谎。
看到一个这么小的男孩说着“(凯蒂)越被羞辱我就越容易得手”,“我明明可以碰(侵犯)她的,我都没碰”……,这比一个成年男性说出这番话令人恶心的同时又多了毛骨悚然。
他才13岁,13岁有多少人不是单身呢?
可这个13岁的孩子的心理状态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非自愿单身者”。
社会意识潜移默化的恶(厌女)与孩童无知的恶(对死亡的无知)混杂在了一起。
最后再描述一下一镜到底这种形式给我带来的观剧体验。
我大概看了有二十分钟后才意识到这部剧是从头到尾的一镜到底。
一镜到底在后期就不怎么需要剪辑了但工夫都下在了拍摄前。
演员的动作走位、布景、摄影机的运动在开拍前应该都设计排演的很精细。
这种拍摄方式就不再具有一般电影剪辑带来的时空跳跃,镜头下的时间与故事发展的时间一致。
这种拍法让我觉得这部电视剧像隐去了布景换置的戏剧,更准确的来说,是那种沉浸式实景剧本杀。
摄影机视角代替观众,跟着剧中一个个人物去体验旁观整部剧情。
想记录一下对于这部剧观后的一些思考她是被捅了七刀的受害人,她是背景板凯蒂印象非常深第二集的女警官说的一句话 为什么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杰米身上而不是死者凯蒂我才发现一直被牵着鼻子走的观众注意力也一直都在杰米到底有没有杀人这件事上 多讽刺啊首先想从被害者的角度去理解整个故事 凯蒂是个年仅13岁的少女在最懵懂的年纪在一个网络社媒如此发达,未成年人却无人没有看过成人片的时代凯蒂发送了自己的裸照 给了她想要相信的或者爱恋的男孩然而遭受了背叛,经历了长期的羞辱和霸凌包括主人公杰米(在没有看到第三集前我下意识也会觉得受害人原来在霸凌杰米但事实就是容易被人一而再的忽略就像女性一样)事实上凯蒂在ins对杰米的反击和泄愤想试图将自己承受的伤害转移这件事就是非常的青少年会做出的唯一在保护自己的行为。
正如第二集交代的整个学校泛着恶臭不光是实际上的问题而是深层的人心的恶臭,似乎没有人在意这帮青少年 杰米的班主任仿佛完全不在乎班上的小孩杀了人 所有人都没有看到这群孩子在干什么 霸凌暴力死亡嘲笑 整个系统都坏掉了 第三集的女心理师特别的厉害 靠短短的几个问题抓到了很多核心的关键包括逼着杰米认清了自己深层的问题 包括后面认罪我相信也是因为她的功劳 整部片我在观看的时候感到非常的压抑 前期会完成把他当成悬疑片在看后期才会发现这是一本极其正式的纪录片包括导演一直在使用长镜头不给你出戏的机会直接告诉你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没有剪辑没有花里胡哨 就是真实的 非常好的片子 感谢非常棒的演员编剧和导演一同成就了他
最爱的炫技镜头无疑是一镜到底(角色对话、案件推进、场景切换串联镜头),因为它将人物、时间、事件凝聚在了一个框架里,无论是细节、情绪、反应都将被放大而得以提炼。
请多来些技术服务于故事的片子吧。
如果有罪,怎么可能会冷静,但如果是少年;如果被询问是否杀了人,怎么可能会停顿时间、冷静思考后回答“No”,但如果是少年。
第一集,家长的陪同下警察的审问,让家长了解到孩子许多不为人知的事,相反孩子也为事情让亲密的人所知道而不知所措。
按指纹那段真是漫长……第二集,你为什么要打他,你为什么要杀她,我不知道,那不是我。
做错饭后的心理刨离。
孩子们只追求一件事,那就是对自己的自信。
第三集,七个月后,和心理辅导员在一起时的面相都完全变了,或者说一直都是如此。
所接的话都是下半身思考,甚至说出来后都没意识到,有毒的男子气概,主权的不断切换将问题现状引入更深渊的恐惧思考。
每一次心理治疗都是心理师的一次崩溃。
第四集,母亲与父亲的对白发人深省,“我只是想做个更好的父亲,而不是像自己父亲那样只是一味地鞭打,现在我做到了,可是孩子却那样了”、“就像生出善良的人一样生出罪犯”。
这又是多少家庭的缩影,多少现在年轻人的想法,但未来无法确定,我们没有能力能够全方面守护孩子的成长,所以就此打住吧。
漫长的季节过后,重新开始生活吧(继续生活下去吧)。
3.28日更新:随着这部剧的热播,英国学校将会为男孩们教授反厌女课程,以此阻止有毒的男子气概进一步蔓延。
——————3.24日回复:我没有骂过剧中的男孩,我从未侮辱你,攻击你,霸凌你,网暴你,没有人肉和攻击过你的职业,没有骂过你“男宝妈”,更没有攻击连带侮辱你的家人,我所有的评论包括被你删除的回复都在这篇帖子里,没有骂过你一个字,请你造谣适可而止。
——————我把我被骚扰的经历发出来,你却认为我在发牢骚吗?
我骂你一个字了吗?
我骂这个剧了吗?
请问我到底骂谁了?
你为什么要删了我的回复并且扭曲我的内容?
你的每一句话都在指责女性,仿佛女性是incel形成的罪魁祸首,你这样和incel又有什么不一样。
男主也是针对女孩的性霸凌者之一,他不仅看了女孩被恶意泄露的裸照并且还对女孩进行了羞辱,男主看完女孩的裸照后觉得她被荡妇羞辱后一定会接受自己,才是女孩反击的原因吧,为什么说得好像女孩对男主的反击毫无道理一样,我真的不知道这位是什么脑回路。
而且男主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性格,之所以会杀人是因为toxic masculinity,不是因为女孩,女孩是受害者。
如果父母真的为自己儿子好,应当注意toxic masculinity对自己儿子的影响,让他学会尊重女性,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女性,这样于事无补。
在看到男孩父亲之前,我对好父亲的理解还停留在不打骂孩子。
因为小时候受过被打的苦,所以假如有孩子,绝对不能再出现打孩子的情况出现。
但从来没有想过,那之后呢?
父母不打骂孩子是很好,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没有合理表达,家里就仿佛存在着心知肚明但不可说的“房间里的大象”,依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无益。
以剧里父亲时不时爆发情绪来看,即使有些父母不是迫害虐待的父母,也很难说是能成熟处理情绪的父母。
所以重点还是如何“成熟地处理情绪”。
但问题在于,网络上对父母的要求越来越圣人了,绝对不允许原生家庭有一点污渍存在,试想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成熟处理情绪”呢?
要么隐忍不发自我内耗,要么大吵大闹殃及他人。
对父母要求完美,似乎可以把社会的职能抛在脑后了,而这才是最关键的。
如同父亲说的那样,即时社交软件和短视频的危害性在于防不胜防,即使父母做到如同圣人,孩子总归要离开父母,步入校园,进入社会大染缸…越想越多,越觉得如今的社会,谨慎选择生孩子才是最负责任的做法。
两星给每集的主题,长镜头确实掩盖了一些缺陷,但还是不够
这个导演太傻比了傻逼中的傻逼。要呈现某些生态和肌理,不是靠长镜头的物理性延续就是好办法的。太恶心人了拍得,纯让这个导演毁了。
第三集真的超级超级精彩,应该是我近几年看过的的作品里将线上线下的对超雄主义(Hyper-Masculinity)的追捧和厌女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讲得最出色的一集。看完整个人毛骨悚然。一镜到底是个不错的噱头,同时也感激有强大的剧本支撑。
垃圾死 贴什么犯罪标签?就这点破事
制作出这样的作品一定很爽吧!写这种剧本也好有挑战,要在连续的空间内高效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案件脉络等,还要放置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写/拍/演都太好了。第三集博弈戏简直封神,哪怕是个13岁的瘦弱男孩在失控时刻袒露出的威慑感也令人毛骨悚然。也很喜欢学校那集,不同于以往青春片把学校拍得像公园一样阳光美好,这里反复强调学校是臭的,像“呕吐物、卷心菜和手淫混在一起的味道”,杀人案把大人们瞬间扯进最真实的少年世界,他们只能错愕和接受。不过最后的落点让我有些怅然若失,像女警提到的,“犯罪者总是被排在最前面,整个案子都跟着杰米转,凯蒂压根不重要,杰米才是焦点,每个人都会记得杰米的罪行,却没人会记得她的死。”我知道本片想集中讨论“恶童与恶的距离”,但我也很在意那个女孩的人生或家人,如果有第五集会不会更好呢?
内容为形式牺牲太多了,限于一镜到底的空间限制缺失很多细节,表达也不够深入,全靠观众脑补了。第一集算是这个长镜头形式发挥最大化了,第三集突出表演还行吧,二四集整个水过去了…
被第三集震撼到失语……得缓缓……明明不是恐怖片但却让人瞬间感到彻骨寒意。| 非常厉害的剧集,精心打磨地如此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社交媒体喂养了阴魂不散的父权文化,代际创伤依然在传递(然而第四集我会感到这个英国家庭已经比很多中国家庭正常了but still make this child……)。待在房间里的孩子怎么会学坏呢?问得真是扎心。校园生活也是一种症结。剧本真的好扎实,演员都好棒,英国人可能是有戏剧血脉的。
大量长镜头施加了强烈的临场感,却反而让我越看越茫然——剧集试图利用一场过程模糊的少年犯罪,来映射学校及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环境及社交网络的荼毒,一集一个聚焦点看似做到了面面俱到,可每一面探讨得又并不是很深入。比如主角所经历的校园生活(以及同学圈子)应该是构成杀戮结果的最要害原因,但并没有做到直观的展现与深挖,创作者却总是惦记着将议题做无限制地扩充、延伸与拔高,这样的叙事方式丢掉了一些很基本的东西,就像写作文时只顾着去做最后一段的升华。大量的关键人物仍然藏在水下,四集显然也没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却又能被单独归成一季,照这样发展下去,今后电视剧怕是一季就只有三集、两集甚至一集,然后无限做续集,好迷惑的路径。
蒙特利尔incel案,记者们纷纷指编辑要求“调查案犯童年是否不幸”,《泰晤士报》“凶手因拒绝受刺激”,《独立报》“凶手感情生活不顺”。你发现一颗发霉的鸡蛋,你为一颗鸡蛋做整套溯源:“如何从发霉鸡蛋中分离食用部分而不中毒”;“养鸡场承担责任”;“鸡蛋小贩做错了什么”;“一颗鸡蛋是如何观察到其它鸡蛋而发霉了”。你说那不是他的错,那么你承受吃下他的后果,你亲口吃下去,而不是别人。我对这种诉诸眼泪、摧毁法制观念的影片感到震惊,你应该加强法制,并且维护法的公平,而不是到了“你觉得”“你以为”的时候,你的心眼是偏的,你认为需要人人具备崇高的道德水准时才能让incel停止行凶,强行设置两难陷阱,我为你们的愚钝感到难过,你们像那种骄傲的、聪明的、拿着材料就开始揣测作者意图的好学生,最后沉没在茫茫人海里。
我对这种一镜到底的选择有些疑问,在片子里提出让人深思的问题时,我不喜欢看到镜头在里面晃来晃去,我更愿意静静地观看,况且会影响到演员的投入状态。长镜头技术很好,完成度很高,偶尔才有一点晃动,声音的处理也很讲究,每个角色出现带动的空间转换非常流畅,但设计感也非常明显,这种太精巧的设计并没有让我太沉浸在剧情当中,我甚至觉得,这对片子想要呈现的现实感和严肃性有所损害。
青春期混乱少年的雄竞
很难不怀疑是借这个片子在给incel洗白哈 就这样轻松被诈骗到我的。。 都杀人犯了 还混沌少年时 而且片里提到会忽略受害者还以为后面有什么反转 结果是并没有。。里面的女角色一个看着比一个憋屈 incel男宝们这下可又多了一个自怜自艾的incel作品了 这个剧弹幕评论是完全不能看的 还怪剧里小女孩先“网暴”别人 属于是incel狂欢了
incel是恐怖主义,望周知。本剧明显想要深入去探讨incel是如何形成的,青少年世界是如何被成人世界被现代文化被互联网所入侵荼毒,答案还不明显吗?一切的根源就是男权社会,是有毒的男子气概,是浓厚的厌女氛围,然而这部作品根本不想去批判厌女,甚至还在为此找各种看似深刻的理由借口。这一切都我感到窒息,我只想说,我已经失去耐心,我不想探讨这一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如何走向分崩离析,我只希望看到所有女性觉醒,停止造父造夫造子,这是唯一的解答唯一的出路。最后一集聚焦施害者家庭的痛苦依然让人感到对受害者家庭的不公,我的同理心再也无法给到男权社会的共谋者。
总体来说就是非常typical的incel犯罪录。但是我对这类人的心理研究实在是不感兴趣。有incel会看这种剧然后悔改或者被感化吗?还不如指望他们直接去死。
虽然在讲有害男子气质,但拍的非常有nuance,不是单线条非黑即白的叙事视角。 有正义的alpha male男警官却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的儿子对话,有朴素价值观知道要努力工作努力养家绝不重蹈家暴爸爸覆辙的小男孩爸爸,但也是因为无法逃脱从小被告知的男人气这个概念,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潜移默化影响了儿子。当然还有13岁不喜欢运动看起来还没到发育期的瘦弱的凶手男孩困在andrew tate塑造的有毒世界里而毁了自己也毁了另一个人的生命。 如何普及有毒男子气概这个概念,不但是救女性,也是救男性。当然最坏的还是为了profit毫无未成年保护措施的tech寡头和毫无良知底线的andrew tate这样的人,今年能不能看到andrew tate进监狱。
现在我看到类似题材都真心觉得,这个时代选择生小孩的人,要么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蠢货,要么就是有大无畏勇气的人。
小b崽子,里面的学校也真的是个垃圾地方
为了拍两个人的反应,在无关人士面前来回扫动;转场反复靠楼梯走下一个人又走上一个人,要么就是跟着演员满楼瞎溜达……混乱的视点连带出太多无效的信息。甚至当场景里只有两个人存在时,也不停地推拉摇移,生怕人不知道摄影机的存在。剧集选择四个角度,呈现一个悲伤的故事,有试图通过文本去触碰背后的诸多议题,但摄影机的夺目与狭隘又将这一一虚置(比如社交网络);只有最后一集,将镜头对准家庭,父亲的那句道歉是打动人的(但道歉之后的故事没有也不必再拍:我也曾经收到过一句道歉,之后大概一年没再做过那种噩梦,可过不了多久,照旧),因为足够专注。真是好糟糕的观影体验,全程都在疑惑:一镜到底有必要吗?「是不是很大胆?后来我还是放弃了。」
难看,豆瓣我真的很相信你的
我很不喜欢这种给垃圾incel洗白的东西。杀人犯之所以变成杀人犯,因为他本来就是垃圾,为什么一定要花时间在垃圾身上,而不是将视线投向那些更好的人呢?挥刀向更弱者,还要指责是更弱者不肯屈服,我真的非常非常厌恶这种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