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零下40°寒冬的东北工业小镇为背景,开篇镜头画面立马让我想到看过为数较少的几部小成本电影,有点儿像耿军导演的短片风格,而且看了有关李骥导演的采访,发觉真是一模一样:出生在东北,以身边真实人物、事件为素材,还拉来自己的亲朋好友做客串。
而再看剧情,又很像《平原上的夏洛克》——都是“平民侦探”,一个为了兄弟查出真相,一个为了自己洗清冤屈。
有人说这个片子拍的太琐碎,太日常了,日常到等公交,帮同行拉车的无关主题的细节都呈现出来了,没必要。
但生活不就这样么,一地鸡毛:被裁员失业的人情社会,又赶上妻子怀孕的生计难题……整个故事没有起承转合,平平淡淡诉说着因东北工业时代没落而导致的生存压力下努力前行的日常。
早在2004年中央启动振兴东北战略。
时至2018年,东北开始新一轮的全面振兴。
和朋友说,如果观现在,像极了疫情下迫不得已失业的人们,突如其来的生活暴击,好多行业经受不住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生产影响和资金不足,虽然疫情好转后企业加速复工复产,但是有很多中小企业遭受重创,无法坚持。
后疫情时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立刻恢复的。
很多小伙伴迫不得已待业或者归乡……还有等不来新的就业机会,大多数开始转行做自己曾经嗤之以鼻的“V商”,谁还不是为了吃口饭而放弃自己心里那美好的理想。
当苏芳(任素汐饰)在医院里捂脸哭泣的时候,真是太心疼这个隐忍的妻子了。
丈夫大川(李岷城饰)失业,她宽慰道没事儿,丈夫被诬陷成小偷丢了工厂补偿现金,她主动带钱去找厂长求情,丈夫被免费当保安蹲守抓贼、为糊口假装残疾人被举报,她去派出所接人也没有发脾气,直到爸爸因为自己的弟弟偷了家里存折炒股被套牢而气到病倒住院,她才找了个发泄口,释放自己这么多的压力与不爽,本以为会嚎啕大哭一场,却又一个哽咽收了回去,也没哭个痛快。
收拾好心情,继续体验人间百态。
当一切社会“暗黑的勾当”结束后,拾起一地鸡毛扎个鸡毛掸子,弹弹灰,生活继续,重新来过,就像结尾大川和兄弟坐上开往“春天”的列车一样。
有人说任素汐在这部影片里没有发挥她的演技,我知道她多数饰演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驴得水》《无名之辈》《中国机长》,这部片子,说是她三年来接的成本最小的,因为李骥的资金有限,最后确定只有任素汐和李岷城两位主角,所以上面才说多数都是周围亲朋帮忙。
但这部影片里展现的就是现实的无奈、生活的苦闷、辛酸的日常,要的也就是这种普通的生活感觉,比如晚上等老公回家炒菜吃饭,吧唧吧唧嚼着黄瓜与老公说着地道的东北话,这些都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其实导演还说了一个话题,自打大川失业,他兄弟一直撺掇大川到外面去赚钱养家,在东北一般说是“南下”,东北人口流失,很多乡村小镇青年,都不想留在家乡,要出去闯荡,赚钱,毕竟外面的“机会”多。
作为处女作,获得第24届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奖提名,挺好的。
我觉得这部片子被低估了,或者说,我个人是喜欢这部作品的。
东北的情况很反常,或者说它其实并不是那么中国——尽管它曾经非常德先进过。
比如那本著名的《东北游记》也记录了许多今天东北三省发展的一些现实的情况。
东北这个地方,按理来说发展不应该滞后,无论是曾经辉煌的历史,还是紧靠北京以及非常肥沃的土地这一十分优越的地理条件,还是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本来它都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情况才对。
这部作品就是基于今天人才大量流失、发展相对较缓的东北的现实拍摄的。
主人公人物性格很轴,你不让他做什么,他还偏要做什么,这一点很奇怪,但是也很适合创作文艺作品。
在编剧法上,有一条准则就是主人公要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出场,然后这个目的的实现又比较困难——会遇到一些个问题,那么纠产生了一种张力。
那本剧为例,主人公一定要抓到凶手,就是动机。
本来不想给这部电影写影评,只打算推荐给比较好的亲戚朋友就算了的; 自己近年也没写过什么影评,担心写不好。
不过看到有一星的评价还是有点儿震惊,觉得有必要说说这部电影的好。
我们每个人生活多少都遇到过难事,可像男主这么不顺的还算少有的。
男主遇到难事时候的反应还是很值得关注的。
有人是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不自暴自弃——这种人不算多也不算少,是幸福的那类人;有人觉得委屈难捱,转而怨天尤人甚至报复不相干的人,这样的人我们也能在各类报道上见过。
男主代表的应该是中间那一类人,做自己能做的,有一点点的不认命,也有一点点的同情心。
看到弹幕有很多人说男主太傻,我会说他是那种容易感情用事的人,这样的人很可爱,也很容易受伤。
很高兴男主的老婆和朋友始终支持他,要不然崩溃就是可以预见到的结局。
这部影片看似很压抑,压抑到打开10多分钟我就不想再看了,觉得太憋屈。
可能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会用我们的思路去想男主的难题,总有那种假设:如果是我,我会。。。。
但我又想到我的父辈们、兄弟姐妹们也许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想看下去,以他们的角度去想男主的每一个决定是否合理合情。
总结下来会发现,男主犯了我们每一个人会犯的错误,但也做了我们每一个人会做的好事,也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难题。
这是这部影片的价值所在,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反思自我。
、总体而言,整部电影起承转合非常到位,高潮处令人唏嘘 ;基调色差也很对我胃口,看着很舒服;演员更不用说,原声演绎,很接地气。
说说东北的大环境吧。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向每一个肯深挖东北的作家、编剧、导演等文艺工作着致敬。
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看到有很多评论评价东北有多么落后之类,我很难过,不是因为东北真的是这样,而是难过于很多人看待事物仍停留于表面。
我相信比起一些精致的lj,这类影片才更应该被关注,更应该引起反思。
感谢本影片的全体创作者,会继续期待你们的作品。
因为任素汐看的但是这个剧本什么玩意🆘简介是小镇青年寻找自我,他在寻找什么自我?
跟自我有关系吗他也妹迷失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啊?
而且哪里有买断工龄……?
他是被裁员被开除,哪里被买断了?
看大家的评价我甚至迷惑我看的和别人看的是一部片子吗(除非买断工龄的操作在后面才出现)。
东北生活图景是很真实,大家的演技都挺在线。
但是这场悲剧我觉得很大原因是男主个人的问题,简洁的说就是这些悲惨现实并不全赖社会,东北是很落后,各种现象盘根错节,丑恶嘴脸的人性让人无语,但是任何地方不都是这样吗?
他管闲事去看零件被当成贼抓了,四万块钱赔偿款一夕之间全都泡了汤,这又不是东北地区限定操作。
连活着都成问题还要和媳妇搞那一套不舍得离开家的操作,所处的县城挣钱那么费劲就情等着天上掉钱吗?
有的是人放下家里怀孕的媳妇、丢下孩子去外地打工,一年才在春节回来一次,这才是真实的东北小镇甚至农村的生活。
主角完全可以借钱盘小卖部开超市,但是对朋友说不出口,对岳父岳母说不出口,用装瘸撒谎来开小电三,是他非要选撒谎开电三这种作妖必翻车的路的,是他明明因为管闲事丢了工作之后还去管闲事被砸摊子的,是他不肯报警怂的只敢拿砖头子去砸人家楼但是屁都不敢放一个的,苏芳都比他像个男人。
用这样一个本来就塑造的很懦弱很狗屁都不是的男性形象来叙述东北的落寞,hello?
看了我tm气死,拳头都硬了,苏芳嫁给了一个什么狗屁男人。
真的越看越无语越看越来气,一搜后面还有更恶心的情节,不看了,让男主角触发所有悲惨跟所有男人都爱我的玛丽苏有什么不同,后者被抨击没脑子,前者就可以被歌颂道破黑暗现实?
他的悲剧有社会的因素在,但是社会不能为他的悲剧负全部责任,请不要用他被黑暗人性锁链禁锢的什么情节来表达对东北当下的批判。
我知道东北确实有顽固不化的黑暗坷粒,但是,不至于。
有的是活的依然灿烂的人,甚至还能回乡带动家乡农民发展、扶贫,创出就像我和我的家乡那样特别正能量天地的人生,他们一样是东北人,活的地方一样是这个冬天街道就铺满雪、春天就四处都是黑雪泥汤子刮大风的东北。
官博宣传还说笑中带泪,呸,你也配说自己的电影能笑。
贼跑了,人活着,生活的贫困还在继续,妻子家原先也富有过,随着马芳爸爸的退休,什么事情也不好使了,还有个弟弟找了个绿茶婊。
生活的贫困体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穷人喝水塞牙呢还是运气不好?
还是潮水褪去后你才发现自己在裸泳?
之后李大川去找工作,洗碗工一个月1200,满足不了三个人的开支,卖冰糖葫芦,遇上打架的,掀摊了,看见一个骑三轮车像贼的人,去收拾继续生活还是奋勇面对没有可能的追问,生活还在继续,李大川买肉是用二条鱼去换的,鱼是大冬天自己去钓的。
最后买了一辆残疾人开的车,练习残疾人的走路,帮助一个人去换水箱意外发现零件,于是又燃起找小偷的希望。
成功尾随了小偷,却发现原来是狼狈为奸,生活是有助手的,开车被人举报不是残疾人,车也没了,马芳弟弟偷家里钱去炒股,被套住了,父亲被气到住院,废品店的人提出给五千块告诉他们消息,真正的抓到了小偷,谁比谁容易?
都是有妻子有孩子的人,面对小偷的苦苦哀求,李大川心软了,准备放他走时,小偷砸了李大川,李大川打到在地,何大同不知道去追谁时,小偷被车撞了。
修养好的李大川准备和何大同去江苏一带赚钱,和妻子过的新年,他说在那里赚钱以后很快把妻子接过去一起生活,妻子问什么时候,他说很快。
最后坐在列车上的李大川和在家里的妻子正互相思念,厂长秘书说贼抓到了,但是不是你们抓到的,所以辞退金没有了,但是厂长给你们温暖,当初马芳送给厂长的意思又回来了,马芳朝厂长秘书仍去,最后又不得不捡起来。
这就是剧终。
看上去很平淡很写实……一个看不出年代的背景,景色中透露着萧条和上世纪的感觉,色调也很陈旧…而有些细节暗示这确实是最近的场景,说明,东北经济被遗忘,二十年没有什么改变…物质落后,思想落后…普速列车是一个关键因素,代表着旧事物,慢节奏,不发达,而东北目前也是普速火车的重地…一切遭遇之后,他坐上了这列车,去挣钱,放弃了工厂的工作,也不再追究补助,彻底失望,这火车代表通往幸福,和春天,和当时冰天雪地的冬天场景形成对比…也许,不能拯救自己,拯救现在的大环境,就离开,去改变,这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也希望东北能够加速转型和发展……
如今的影视圈过于浮躁,许多明星和作品都是昙花一现,真正能让人记住的屈指可数,说到不靠颜值,只靠实力的演员,你的脑中会浮现哪些名字呢?
而在这些人之中,只要ta出演,就能让人觉得作品质量有保障的,就更少之又少了演员这个职业,在绝大部分普通观众的印象之中,往往都和“好看”脱不开关系。
想做一个能凭借一己之力挑起一部戏大梁的一线演员,绝大部分时候都需要有着比普通人更出众的容貌,其次才要比拼演技、资源等等。
当然,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纯粹的实力派,也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
不过这种不重相貌重实力的状况,还是更多出现在男演员身上。
女演员中,单纯凭借惊艳众人的演技实力,便能打出国民认知度,还是少之又少。
任素汐,无疑是近几年来成绩最突出的一位,几乎没有之一。
从戏剧舞台上的经年打磨,到电影版《驴得水》中一鸣惊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导演专业的任素汐,无疑是天赋与技巧兼顾型选手。
在《驴得水》成功后,任素汐又继续在《无名之辈》、《我和我的祖国》、《半个喜剧》等大银幕作品里让观众明白了她的出众并非偶发事件,而是持续输出。
并且,放眼整个华语影坛,任素汐都是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她所扮演的角色,几乎找不到更优甚至近似的替代选项。
而她所出演的诸多角色,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能让观众迅速产生共情的平凡小人物。
在9月17日公映的影片《通往春天的列车》中,任素汐饰演的女主角,又是一个普通到再不能普通的小人物。
但这样一个平凡的角色,又一次被任素汐成功演绎的熠熠生辉。
《通往春天的列车》,是青年导演李骥的长片处女作,在去年曾成功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的新浪潮单元。
一部青年导演的处女作,能受到亚洲最重要电影节之一的关注,想必是有其过人之处。
再加上选片一贯谨慎的任素汐主演,这部《通往春天的列车》一早便成功引起了我的关注。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凛冬时节东北小镇中的故事,全程在导演李骥的老家齐齐哈尔取景。
在影像上,《通往春天的列车》无疑是展现了东北工业老区如今的萧索一面,仿佛整个城市都陷入了长久的冬眠,缺少活力,充满无奈。
影片男主大川,在一家火车配件厂工作,高铁时代来临后,厂子的效益降到了冰点,买断工龄的状况在厂子里早已成了家常便饭。
终于,大川也要迎来自己预料之中被买断工龄的命运,唯一的期待便是一个月后将获得4万元补偿金。
而任素汐饰演的大川妻子,这时已经怀有身孕,他们的家庭将在这个不景气的时刻迎来一名新的成员。
屋漏偏逢连夜雨,大川一天夜里凑巧经过厂房围墙时,一个沉甸甸的布袋被从厂子里扔了出来。
大川没能抑制住自己的好奇心,上前检查了包裹,发现是有贼趁夜色偷了厂里的零件,还没待大川想好如何处理,厂子里的两个夜班保安便冲了出来,将大川按倒在地。
因为被当做了偷零件的贼,大川失去了即将到手的4万补偿金,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这里影片给了一处很有意思的设计。
两个“抓获”大川的保安,明目张胆的向大川索贿,暗示只要大川“懂事儿”就不会上报领导,被大川拒绝。
一来大川的自尊不允许他向这种趁人之危的勒索行为低头,二来我认为他是觉得如果给了保安钱,就相当于默认了自己真的是那个贼。
可在大川被厂子开除后,任素汐又带着大川到厂长家送礼求情,然而厂长则是完全不为所动,表示只有大川抓住小偷证明自己清白,才能拿到补偿金。
一边是愿意收钱了事被拒绝,一边是送礼上门都不收。
看似如果大川一开始就接受了保安的勒索,一切就能得到妥善解决,也不必之后再去求厂长,毕竟前后两者的胃口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
但仔细想来,我们绝大多数人处于大川的位置时,恐怕都不会接受保安的勒索,可等到出事以后,又免不了去领导那寻求解决办法。
这好像已经成为了人情社会中默认的规则与逻辑。
影片此后的故事,便进入了大川波折的抓贼之旅,整个过程甚至还不失悬疑性和紧张感,当然最突出的还是现实性。
在《通往春天的列车》里,我们能看到的每一个人,都像是这个小镇的一部分缩影,他们的生存状况,在当下仍极具代表性。
你比如任素汐一家,她的父亲应该曾经是某个单位的干部,这也让大川两口子想过要向父亲求助,但他们也知道父亲退休之后便没有了多少影响力,所以迟迟不好意思开口。
而任素汐的弟弟,终日好吃懒做,自己没有生计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为女友一掷千金,偷父母养老的钱炒股血本无归把父亲气到住院,却还丝毫不知悔改,做着有一天能暴富的春秋大梦。
虽然影片很努力的给各种写实的波折注入了荒诞感,但大部分时间还是难免让观众因为代入感而产生与角色感同身受的焦虑。
好在导演设置了一场大川一家和基友一家吃饭的戏,将影片前半部分所积压的情绪,在高潮即将到来前彻底释放,也让观众在这些小人物身上看到了他们依然对美好生活有着不灭的向往。
看过《通往春天的列车》后,你会觉得并不是影片中这些人物自身有着多大的问题,导致了他们的种种不幸,而是在这个让人深感无力的大环境之下,像大川一家这些极其平凡普通甚至还相当善良的人们,他们是真的没有办法凭一己之力抗拒“命运”。
影片结尾,大川和基友坐上了南下的列车,这时他苦苦追寻的小偷事件的结果对他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离开了那个让人骨血寒凉的冬天。
他是否将就此通往春天我并不能确定,但至少要向往春天,才有可能真的有一天看到生机与复苏。
《通往春天的列车》,作为一部年轻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毫无疑问是令人惊喜的,尤其它还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作品。
在今天,任何一部能够登陆大银幕的现实主义华语电影,仍然是“珍稀动物”,值得我们所有观众的关注与支持!
今天,我们时空旅观影团X《通往春天的列车》举办了影迷暖心专场,直面生活烦恼,坦然面对人生。
现场影迷早早等待电影开场,如同等待春天的到来。
映后不少影迷给出自己的观后感,“真实、演技、细节”打动每一个平凡的你我。
生活也许会时不时紧锁喉咙,但只要心怀希望,全新的未来总在不远处。
在今天,任何一部能够登陆大银幕的现实主义华语电影,仍然是“珍稀动物”,值得我们所有观众的关注与支持!
在这个惬意的周末看完了任素汐主演的《通往春天的列车》,就随便写点影评吧!
1、俺爱任素汐。
该影片讲述了在东北旧工业萧条的情况下,由李岷城主演的李大川被迫下岗后替人背锅、追拿补偿金的故事,任素汐扮演的李大川妻子十分地形象立体,没有浮夸的演技,眼神里甚至多了几分游离,但却非常符合她小家庭经济受困、娘家摊上个败家弟弟、而自己的孩子又即将出生的困窘人设。
2、开头场景很有代入感。
首先是电影开场的那一片白茫茫、灰扑扑,十分朦胧而扑朔迷离,其实这不仅仅是冬天的东北常景,我认为这更象征着当时东北旧工业的萧条、经济的不景气,以及人们面临失业困境的失落迷茫。
而电影的尾声也是伴随着“丧”景到来的,列车吭哧吭哧奋力前进,窗外一棵棵光秃秃的白杨树连成一幅藕断丝连的连环画,远方是荒芜的、掺杂着大片灰白积雪的平整土地,一种荒凉之感油然而生。
3、人生无常,狗人最翔。
好在列车奔走着,窗外的风光也流动着,一抹青色混杂在冬天的灰白里偷偷进入人们的视野,接着是越来越大范围的青色、绿色,那是地理概念上的渐变,是四季时节的轮回,可谁又可以担保人生的厄运与好运是按规律轮转的呢?
谁知道厄运之后还有没有更大的不幸呢?
就像家中的妻子,满心欢喜地以为等来了补偿金,最后却只收到了厂长手下带来的一笔“温暖”——这笔温暖,还是自己之前为了向厂长争取补偿金给他送的礼。
提到这个厂长,不得不说,真的dog。
之前众人误认为是李大川偷窃厂里器材零件,于是将其直接开除,并扣除补偿金。
按理说,在找到真正的盗窃者后,李大川的冤情也得以洗刷,补偿金也应该顺利发放。
但是但是但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最狗的情节出现了,堂堂一个企业厂长出尔反尔也就算了,说出的借口还这么下三滥,这理由简直惊奇得令人无发可说——“当初说好你们抓到小偷才给补偿金,现在小偷被抓住了,但是是人家给抓的,所以你们也没有补偿金了”。
这钱很有可能是被厂长给吞了,厂长明显不想给呗。
这个沙币的言论让我联想到了呦呦鹿鸣曾在公众号里揭发过的一个惊天言论——“带套不算强煎”……对于这种无赖,我觉得除了法律,就只有发明过产婆术的苏格拉底能治得了他们。
这真的很令人气愤,生活中就是有那么多嘴脸丑恶的人……而且有时候作为一个没权没势的普通人真的会感到深深的无力……4、哎,说点开心的吧。
整部电影节奏很慢,但是取景非常实在,我观察到了好多好多东北的细节,比如餐馆落地窗用大红胶布粘贴的“炒面、冷面、特色水饺”,比如千秋堂里大同供奉父母灵位的水晶小汽车儿(我觉得那个水晶小汽车好好看)。
我最喜欢那一道道生活化的场景,齐鹤车间的工人们趁着闲暇打扑克,一工人用俏皮地道的东北话抱怨着炸自己的猪队友;工人们不紧不慢、熟练地修理机器;李大川和兄弟大同你一句“滚犊子”,我还一句“狗鸾子”,很自然地展现出兄弟之间很铁的关系(之前大同一直劝说大川下江浙,我一直害怕他会有什么预谋,幸好没有,多好一对兄弟);任素汐打败家弟弟那一耳光虽不响亮但特别得劲儿特别爽(幸好没有这种弟弟);两个男人一边抽烟、一边喝酒,两个媳妇儿一边看电视一边嗑瓜子儿……真的,就像带我看东北生活纪录片一样真实,我可太爱了。
嘿嘿,我又要接着去看下一部任素汐主演的电影啦。
1,现象篇人是朴实的,大部分人都行的正坐的端,不偷不抢,重视感情交流。
人是讲关系的,大川有铁子,被开除后去找厂长寻求帮助,小偷与保卫处勾结,厂长在抓到小偷后侵吞补偿款。
2,法治篇大川在被保卫处诬陷后,证据是不足的,不应该被诬陷为小偷。
然而工厂直接开除,这类冤家错案在50多年前很多,到今天还存在就显得太落后了。
大川去找厂长说情,厂长让大川去蹲着抓真小偷。
这明显证明厂长没证据,大川偷东西是不成立。
但是百姓拗不过领导,又能怎样呢?
敢怒不敢言。
大川经济困难,找了开代步车拉活儿的事,各种现象反应了老百姓的朴实和钻空子。
大川的小舅子啃老,偷家里钱炒股票,这也是时代普遍现象。
大川找到偷东西的人之后,看到保卫处的人跟他们一活儿。
没有报警,担心没有证据,被权力给和谐。
大川找到偷东西的证据以后,带着铁哥们一起去处理,而不是找警察。
这也是匪夷所思。
对照警察出现在抓大川冒充残疾人开三轮车的事实,其实警察在百姓心里不是法律的守护神。
大川遇到小偷求情之后,竟然放过了小偷,没有去报警。
不理解这是什么原因,这条线上的违法者太多了。
厂里最后抓到小偷了,证明了大川的清白。
但厂长竟然不发抚恤金,只是给了几千的补偿(仅仅相当于退了行贿款)。
背后的故事很容易猜测,厂长拿了裁员补偿款。
百姓投诉无门啊。
3,影片引发深思啊大川最后从东北去南方打工,影射了东北人口净流出的困境。
我在广东认识几个东北人,他们对南方的规章制度高度赞同,对老家营商环境不认可。
法治对于老百姓的保护是根本的。
三权分立制度更是有利于法治的实施,强权和霸权是法治的破坏者。
看完电影已是凌晨12点,桌上的自由古巴已经喝完。
还留有碎冰融化后,甚除了的一丝酒香。
在无尽的良夜迂回,幽荡。
作为一个华北小镇长大的人,电影里的场景就像我的家乡。
贫穷、落后、街头巷尾无不呆着一丝丝旭败之气。
不同的是我的家乡属于亚热带很少下雪。
影片,看完后。
脑子里莫名其妙冒出了一行字,底层想翻身视乎不可能。
这几个字蕴藏着许多思考。
在影片里主要反应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落后视乎总是扎堆,穷人运气视乎都不怎么太好。
从表面上看这种讲法在生活里几乎成立,我们总能看新闻,发现某某家庭子女交不起学费父亲突然还得了不治之症。
这些事件从小到大,我经历了不少,听说过不少。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同样在,作为社会上层阶级的富人。
我们视乎很少听见这些消息。
不由的让我冒出一句话来,上流社会比底层社会好混多了。
作为一个底层劳动人民,现如今第一个要解决,也是几乎不能能解决的问题就是房子,说到这儿我知道戳中了许多人的痛点。
一个人在底层混,就这一座大山就会压的你喘不过气来。
还哪有心思想其他的。
电影里,川跟着老婆挤在一所老房子里面。
饭座上老丈人喝着小酒,说道“丽可是一结婚就跟你挤在老房子里面,现在要是生了孩子。
上学得到学区房,你的赶紧考虑呀”这时候川刚丢掉工作。
老婆怀孕已经五个多月,一家人两张嘴。
吃饭是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川白天去跑给残疾人开的三轮摩托车,晚上蹲点等小偷。
可作为底层想生存何其容易,你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才可以勉强吃饱。
为什么这么难。
第一、要知道,这个世界金字塔顶端的人永远在少数。
大多数都是底层人们,理所当然,每个岗位需求量都是巨大的,行业竞争自然很残酷。
第二、底层人想要往上爬,达到阶级上面的转换,必须严格自律有规律的去受精英教育。
但大多数人,都被一日三餐所难倒。
学习是不存在的。
第三、底层人的思想固化特别严重,当一个人脑子里面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少,也就理所当然的会认为世界就只有这一种价值观。
电影里川的朋友,跟川一起长大。
别的什么都不会,年轻时结了婚找人借六万块钱买了一辆车,以此为生。
日子过得惨淡,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去看书学习金融到证券公司上班。
他只是一味的做着熟悉的工作,司机、小摊主、商品批发苑。
生活在难也要一条路走到黑,即使头破血流。
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而是在底层人第二条路已经被,房子、家庭、一日三餐这些概念形成的闸刀斩断了。
所以,咸鱼想翻身,几乎不可能。
这部电影很好的阐述了这个观点。
7分,三年前釜山新浪潮提名之作,贵在故事真实和态度真诚。原名《春天在哪里》想必太过直白,而通往春天的列车上坐着谁?又没有谁?这样就更委婉。生活充满着不如意,倒霉事可以随便从天而降,人善被人欺,寄希望于明天和未来的同时,还是得自己去和命运斗争,走出去,去争取。
脚踏实地讲了一个不算怎么好的故事,整片看得人压抑、憋屈、无奈和愤怒,大时代背影下的小人物是如此渺小和不堪,上求无路,自强无能,只能消隐在滚滚红尘中。
北方城市都很相似的街景。
故事挺好的,演的也挺好的,就是结尾太突然了!总感觉像是灌了冰啤酒下肚, 刚上来味 ,就戛然而止了,愣是一个嗝都打不上了,憋屈的很呢,任素汐演啥像啥,就小夫妻俩有一点点不搭,嗯,电影还不够刺激,应该再有点戏剧冲突,光是吊人胃口不给痛快,不够意思,总体来说挺好的,虽然有些遗憾。还可以再来一部《妻子的复仇》哈哈哈哈
本想3星,怎么回味都觉得差点儿意思,2星半吧,虎头蛇尾。可生活不就这样么。最后字幕用来定义和升华点题,我差点儿给了1星……
整挺好的。
涨见识了
男主演的很好。那种男人的憋屈、委屈和窝囊把握的真好。
感觉没啥意思
中等偏上的一部国产电影,6.2的评分略低了
东北味日常。天地一片苍茫,总有云开日出时候,看见春天走向你我。
一个很小的故事,近似黑色幽默式的悲剧设定,但导演完全没拍出来感觉。情节松散,对白太土,并不是说方言就可以让影片接地气的,也并不是还原了真实生活就有了烟火气。总之,整个片子就很三流县城片。这几年太多导演迷恋家乡叙事,但并不是谁都可以真正hold住家乡的根源问题,并且有力地打出这一拳,让大家眼前一亮。
2.5。平时那些电影,没有必要最后被警察抓到的时候,偏偏要加一个那样的字幕或结尾。现在有一个剧本,可以光明正大的展现警察的英勇神武的时候,你不加,不加也就算了,还出车祸……干啥呢??太膈应人了。结尾还有一个社会主义东北工业区的发展字幕,比以往的字幕更无语……
任素汐在微博上说这是她三年前参演的一部极小成本电影,也主要是因为她才看的。超爱这样的女演员、这样的女人,像极了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一个朋友。
作为新的作者电影,可以说相当不错了。虽然结尾是在主旋律,但是冬天—北方、春天—南方的比喻已经跑不掉了。行文中处处透着绝望,希望的小火苗就像烟头一样忽明忽灭的,最后吸一口气,就什么都没有了。春天里哪能装下那么多希望呢。
傻逼
在冰冷的东北框架下,重点真的不是要如何走出这副画框到达春天。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一种摸索,跌倒,经历与流逝的情绪。比如一口口的川儿,姨,媳妇。在真真假假虚虚幻幻中,你可以说表面这是一种完美的伪装,但是留下的流淌的情绪是那么清纯和动人,就像是一种理想和梦境。而这之后,再引入了一丝荒诞,从此遁入了现实。现实就是这样,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大地,同一片需要经济,需要投资,需要振兴,需要复兴的地方,而完成这些,最不需要的就是我们的顾影自怜和评价。但是我们是时候学会理解字幕的不近人情,理解他们之后,再去心疼他们
电视电影
弹幕一直问为什么不报警之类的,如果你是东北人,你就知道为什么了。特别真实。
基本上就是剧本什么样拍出来就什么样吧,毫无导演才华,非常平庸。调色可怕,节奏拖拉,摄影拉垮,台词全是水词,人物无意义,开篇字幕毫无必要,导演还是多学习几年再拍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