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24小时

城市24小时

主演: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城市24小时》剧照

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城市24小时 剧照 NO.2城市24小时 剧照 NO.3城市24小时 剧照 NO.4城市24小时 剧照 NO.5城市24小时 剧照 NO.6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3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4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5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6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7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8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9城市24小时 剧照 NO.20

《城市24小时》剧情介绍

城市24小时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于2019年5月20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首季《城市24小时》聚焦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厦门五座城市,以一天24小时为观察轴线,通过不同时间节点上真实和鲜活的生活图景,找寻每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和个性;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琐事中还原被忽略的城市之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冷山不完美的美行为犯绿翼第一季战火劫难猎妖术忍者刺客金色荣耀百万爱情宝贝他们已不再变老宠物英雄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东京大震荡婚礼在纽约被解雇的暗黑士兵慢生活的第二人生万能钥匙妈妈再见精灵宝可梦:七夜的许愿星基拉祈狂情错爱警视厅搜查一课9系第八季梦想照进现实刑事7人第六季通天塔gdgd妖精s外星+人2亢奋第二季孟婆传之缘起恶搞专家大电影法官大人第一季汽车先生和圣殿骑士团

《城市24小时》长篇影评

 1 ) 《城市24小时》记载“有血有肉”的城市全貌

《城市24小时》中观层面的新鲜视角勾勒出新时代下每一个普通小我努力生活的样貌,这是独属于中国的城市景观。

文/魏铭辰5月20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城市24小时》(第一季)从结构性、多面性、包容性角度,对当代中国城市进行中观层面的全方位观察。

正如纪录片宣传语所说:《城市24小时》,中国城市素颜写真集。

影片创新性以时间刻度为纵轴,尝试运用最真实的纪录手法,刻画出城市语境中的人物群像,以此探索城市的“骨骼”与“灵魂”。

(图片来源:央视网)《城市24小时》(第一季)从郑州、武汉、厦门、深圳、成都五个城市入手,除了对城市景观风物的描摹外,在立意高度紧扣城市发展的相关议题。

影片从小故事切入,细致呈现小人物的生活图景,并由表及里直指社会现实、关注多元群体,提炼出中国城市的共性特征:快中有序,和谐共生。

城市“结构性”展现勾勒新时代蓬勃图景以时间刻度为纵轴,流动的景观为横轴,各色人物的生活共同组成“城市坐标系”中的定点。

《城市24小时》别出心裁地选取中观纪录视角,梳理出城市“结构性”的运转模型。

当人们日栖于楼宇屋檐之下,城市的运转机制往往被大众忽视。

如此,影片紧扣时间为标的,重新描绘出城市的层层肌理。

纵观第一季中的五座城市,“快中有序”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共同表征,镜头在刻画城市详尽样貌的同时,揭示了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图片来源:央视网)中观层面的新鲜视角勾勒出新时代下每一个普通小我努力生活的样貌,这是独属于中国的城市景观。

人们在热干面的叫卖声中苏醒,一口浓香是对一整天忙碌的最大鼓舞。

忽远忽近的豫剧声调,是中国铁路干线繁忙运转之外的一抹别致独白。

山河土地之上的摩天高楼比肩相对,却也惊叹这四十年光景恍如奇迹。

心中所有的诗情画意都伴着暖阳,将传统与现代的美映衬在沙滩和柔波里……时间是一把饱含深情的尺子,丈量出每一个普通人远行的距离,也标记着每座城市飞速变迁的毫厘。

城市在变,而始终不变的是每个小我在巨大城市“机器”结构中发出的声声共鸣,这城像一座巨大的丰碑,印刻着每一个人的奉献与坚守。

城市“多面性”探索关怀小人物奋斗历程《城市24小时》(第一季)对现实议题、多元群体的关注,秉持着纪录片人文关怀的初心。

各行各业小人物的生活样态,共同组成城市丰富多彩的意义内涵,揭示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依旧是以人为核心的场域,情感依旧是城市最温柔的底色。

(图片来源:央视网)在武汉,你拨开创业风潮里的迷雾,共同见证青年人面对失败后的乐观向上;在郑州,你目睹医疗场景的紧张有序,再次致敬医护人员不分昼夜的严阵以待;在成都,你体验熊猫养护员的职责,深知与“可爱”相伴需要付出加倍的悉心照料;在厦门,你想象远离喧嚣的秀美,在鼓浪屿化身只为恬淡动容的文艺青年;在深圳,你正身值“发展奇迹”的潮头,透过每一位年轻人的目光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图片来源:央视网)《城市24小时》聚焦每一个小人物的生活历程,从故事中展现城市的真实色彩。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性格”与“气质”,但让这些“落地”的是每一个在城市生活着的小我:是火车站值班站长,是长江大桥的维修工人,是早餐店店主,也是互联网员工……每一个小我都以不同面向诉说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现状。

镜头里,城市“有血有肉”的全貌被真实记载,这份“真”与“情”也跨越距离与观众的心走得更近。

城市“包容性”呈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碰撞时间是永恒的刻度,尤其是世界快速发展的当下,城市只有铭记来时路,才能拥有不竭的动力,蓬勃生长。

当今的中国城市正面对新旧时代更迭的变革,本土积淀与外来竞争的重重挑战。

每座城市都在探索的征程里,寻找着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们似乎通过《城市24小时》(第一季)的镜头,观察到中国城市发展之道的核心——和谐共生。

(图片来源:央视网)美美与共,方有大同,城市的传统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

在复刻编钟的演奏声中再现千年的旋律;在豫剧小小学员的唱式中感触文化的传承;在光谷街头的人海里紧握机遇的来临;在全国最繁忙的铁路十字路口前重新出发。

我们看到了城市在快速前进的同时时刻提醒自己:铭记优秀传统,海纳更多元素。

中国现代化城市的未来是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兼容并包,是对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有机结合。

(图片来源:央视网)除此之外,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创新性推进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互动模式:影片+受众参与,而最终呈现的效果更是令人惊喜。

《城市24小时》(第一季)与网易云音乐客户端开展的#我与这座城市共处的1小时#活动,深度挖掘用户的生活感悟、城市故事,仅开播第二天,已集纳3400余条用户个人组成的“城市1小时”UGC,更像是中国城市的全景接力与生活分享秀。

与此同时,纪录片通过图片、短视频、故事视频等方式在微博端发力,与网易云音乐合作的活动话题在微博端阅读量超200万,而纪录片#城市24小时#的话题量也过500万。

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下,与受众面对面、心贴心才是硬道理。

《城市24小时》(第一季)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观察者,跳脱出一贯微观或宏观的视角,对城市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24个小时的流转中,不同城市的景观被全面展现,“人”与“物”紧密勾连,使每一座城市具象出独一无二的“气格”。

正如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所言:“城市的标志物是它那目的性鲜明的、无比丰富的社会构造。

”当我们常为感叹城市同质化的外在,似乎忘却了每一个个体才是城市的根本。

“城市让生活美好”的同时,是每一个“你”让城市变得更好,回归对个体的关注,才可以更好地认识脚下的土地,预见城市更加美好的明天。

 2 ) 《城市24小时》武汉:用时光线索串联城市全貌

《城市24小时》(第一季)是城市运转机器的一盏天窗,描绘的是过去与未来重合中的城市全貌。

5月20日,央视纪录频道“城市题材”纪录片《城市24小时》开播,该片从城市中观视角切入,通过对小故事的细致描摹,带领观众重新认知看似冰冷的城市运行结构,发现生活温柔的那一面。

在第二集《武汉》中,不论是“过早”的热气腾腾,还是创业的紧张激烈;无论是“武钢”的青春依旧,抑或是小龙虾滋味的油润呛辣……哪一面的武汉,都透露着十足的“江湖”范儿。

但是,透过“江湖范儿”,这部片子还传递出了更多的表达,引发观众思考。

武汉分集海报(图片来源:央视网)聚焦城市运行细节 回望个体小我的无私奉献从之前《城市24小时》(第一季)的介绍文案中发现,这部片子的一个主题是:普通的个体是城市发展的直接推动者。

在武汉这集中,这种创作理念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诠释。

纪录片聚焦城市运行中的细微之处,从侧面展现每一个小我对城市而言的密不可分与意义重大。

武汉的地标与骄傲——武汉长江大桥,平均每天会有260列高速行驶的火车经过这里,密集时每5分钟就有一列火车经过。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养护班就是利用两辆火车最长的间隔时间完成工作。

他们要在大桥下层的铁路桥排查隐患,养护桥体。

镜头里,养护班班长陈清明和他的班组,需要在70分钟的时间里,进行一系列施工,一切必须在下一趟列车开来之前完成。

这样的“速度与激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

下一秒,和谐号动车正点经过武汉长江大桥,车里的650位乘客,没有一个人会意识到,这段刚刚发生的“与时间赛跑”。

武汉长江大桥养护工人(图片来源:央视网)如《城市24小时》(第一季)的片头一样,城市被比喻成巨大的机器,冷静而又沉稳地运转着。

纪录片在中观层次下极尽展现城市运行的模式,为观众揭示了完全不一样的城市面貌,最终又回扣到每一个个体身上。

让人很容易感受到正是因为小我的无私奉献、辛勤付出,整座城市才能专心致志地奋勇向前。

贴近真实生活图景 悉数不分年龄的真情实感《城市24小时》(第一季)秉持着真实记录的初心,跳脱出很多纪录片对城市宏观叙事的“套路”,通过对武汉真实生活场景的细致观察,描绘出只属于武汉的苦辣酸甜、人生百味。

清晨,已经做面10年有余的25岁的小吃店店主罗思偲,在不到两个小时就至少卖出了240碗热干面。

而时间推到凌晨4点,他要在天还没亮的时候购进热干面的“点睛之笔”——当日最新鲜的葱。

罗思偲说:“说辛苦是很辛苦,但是我们也都习惯了,怎么说呢,我们都是热干面养大的,也是心甘情愿的吧。

”镜头潜入城市的夜,46岁的李承红换上心爱的舞衣。

两年前,她从工作了22年的武钢离开,告别了熟悉的车间厂房,但是并没有离开武钢生活区。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武汉,舞厅里中年人们跳起熟悉的舞步,重温往日的“工厂”岁月。

时代在发展,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改变。

就像李承红所言:“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家人照顾好,然后把自己最喜爱的这种舞蹈,再提升一个高度就更好了。

武汉“三步踩”(图片来源:央视网)时光在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印记,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着。

纪录片对全年龄层的关怀拼凑出了城市群像的完整模样。

无论年龄大小,在这片热土生活、工作着的人们永葆对城市故乡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直面追梦奋斗征程 抒写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在《城市24小时》第二集《武汉》中,创作者尤为关注城市青年生活的现状。

武汉光谷创业者(图片来源:央视网)光谷,武汉平均年龄最年轻的区域,也是年轻人创业的热土。

纪录片中的丁义彪具有非常典型的标本价值,镜头中他将要进行他的第96次创业演讲。

但是,这次还是没有成功。

屡败屡战的丁义彪早已习惯这样的场面,他看重的不是态度,而是机会。

失败在所难免,但更要勇往直前,直面机遇与挑战,是《城市24小时》(第一季)对社会现实议题润物无声的回答。

武汉长江大桥(图片来源:央视网)城市是人类发展进程的一段缩影,我们总能在城市中找寻自己的价值所在。

从古至今,人们始终能透过城市的环境来发现生活的乐趣与美妙,通过城市的景观构建起新的记忆与理想。

《武汉》这一集可以让人感受到,《城市24小时》(第一季)是城市运转机器的一盏天窗,描绘的是过去与未来重合中的城市全貌。

我们期待更多有关城市的方方面面,能够被一一探索、缓缓道来。

《城市24小时》第二集《武汉》:用时光线索串联城市全貌

 3 ) Untitled

一、郑州——20200120作为一个南方人,我觉得我对广东省以外的区域都不太了解,于是看到北方城市的生活才会觉得这么新奇。

火车拉来的城市,开头讲的就是郑州站,各式各样的人在这来来往往,车站的工作也很忙碌。

看上去火急火燎甚至有点“凶”(个人感觉)的站长,在遇到走丢了的小朋友时,脸上流露出了微笑与温情,令我感觉很真实。

学习豫剧的小姑娘勤学苦练,小小年纪就被送到豫剧学校学习。

棉厂里的伯伯和昔日老友吃着烩面、富士康的工人们下班后的休闲时光,回想起来记忆点也不是很多,但是当时看的时候只觉得很有生活气息,很真实也很感人。

二、武汉——20200121一上来就是吃!

早餐,过早,热干面,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出来买早餐的景象,热闹非凡,每家早餐店都排得水泄不通,又是我没见过的场景。

早餐店的工作者、制作面条的工人,凌晨四五点就要开始准备了。

北方的城市总是给我一种秋天才有的萧瑟之感,可能是我想到北方时总是想起光秃秃的树干吧,但武大的樱花除外。

下午时分是修整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刻。

晚上总是大家放松的时候,小龙虾供不应求。

三、深圳——20200122与前面两个城市不同,深圳一上来就是投行老板上班记,高楼大厦、西装革履,少了点吃东西的烟火气。

996在深圳进行的如火如荼,大老板分分钟几千万上落。

接下来是三和人才市场,各种HR在招聘各种人才。

关于深圳的故事几乎没有吃喝玩乐,大多是奋斗、拼搏、高科技。

但城中村里的老阿姨、青梅竹马的小学生也让人感觉有丝丝温馨。

四、成都——20200122本来挺期待成都的,但是感觉时间线比较混乱,比不上前面几集。

先从大熊猫说起,这里就有好几个时间线了,大熊猫憨态可掬,和饲养员玩得不亦乐乎,虽然有很多人还想再看多一点熊猫,但是我觉得关于熊猫的内容过长了。

接下来是茶文化,成都出美女,男女老少皮肤都很好,脸蛋还红扑扑的,很可爱。

接下来是太古汇、宽窄巷子、徐家大院、陶艺,陶艺师突然做起了叫花鸡哈哈哈。

本来是很期待拍摄的成都的火锅的,但是只拍了排队的场景和网红直播,都没有拍到关于火锅的实质性内容。

五、厦门——20200123文艺之都,鼓浪屿、曾厝垵、沙尾坡、厦门大学……闽南语真的很温柔,男女老少都是那么的文艺。

 4 ) 我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所知甚少

看完才知道:1.深圳为什么不堵车,三分之一的人坐地铁,不想浪费时间在堵车上,时间就是效率。

2.深圳有16万金融从业者,36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10万亿元;2018年深圳GDP就超过了香港,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3.龙华有个全国最大人才市场三和人才市场,饿了么骑手月薪5000-10000。

4.深圳是中国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

5.皮蛋瘦肉粥是点单最高的菜品,每一单外卖成本比全国平均价格贵五元。

6.南山是因为这里有陆地上最南的山。

7.中国每4件专利申请中就有一件来自南山。

8.深圳有1438个城中村,占深圳总面积1/6,居住了1100万人。

9.深圳每天有66万人口在港期间流动,14座口岸中,罗湖口岸人流量占了1/3,港澳高铁14分钟。

15.深圳是唯一一个全市统一校服的城市。

16.深圳的小学生100万,但老年人比全国少一成。

17.科兴科技园是中国加班最长的大楼。

18.深圳是最爱阅读的城市,销量最多的是财经类书籍。

 5 ) 不成熟的观后感~

直奔深圳这集,看完简直了!

wow~!

前半段完全抓住了我们认识的深圳的特点,速度、效率、效益,创业,从城中村开始转折回落一些城市温情,探索地理规划和深圳位置,最后有创作者关于人口结构新型,新型人际关系的思考,几处用词上有视角的惊喜,24小时书吧展现一些人文气息。

大量的数据和材料输出可以看出导演组在筛选上做了多少案头工作,简直不要太好。

成都喝茶那里跟着小姐姐背影,然后坐下那逆光那胸怼着拍一股vlog油腻感,瞬间感到不适~然后三个年轻人在那喝茶,是导演组吗假假的尬聊,这种2组镜头在剪辑台上都应该舍弃的。

喝茶,那些大爷大妈的生活速写不香么?

那才是最感人的慢生活,竟然差点劲儿!

文稿措辞上也差强人意,emm…有些句子明显还应该再斟酌改改。。。

总而言之,成都,作为最有人味儿和生活的城市,我觉得显然还能再好点。

文案上,文化俏皮感和轻松在开头一部分不够,爷俩拌嘴那里语言的魅力在剪辑上做的可以更盛一点,镜头不够丰富,好几处觉得可以了怎么还不切下一个画面。。。

厦门的画面好丰富,剪辑好成熟,音乐贴合,颜色舒服😌~对着树洞讲秘密的花样年壶让人忍俊不禁^_^,厦门文艺小清新很怕拍得很塑料质感,但是并没有,海岛音乐一上,那闽南风情热浪阵阵飘来~武汉,标准的好,武汉话的音乐好有感jio~江湖儿女郑州,浓重的凋零的北方城市既视感,铁路也救不回,没有互联网的快节奏,只有逝去以及逝去中的灰蒙蒙的工厂,以及待炸的城中村,弹幕郑州人都觉得把郑州拍出来了,那就真的好惨一城市,整体蛮正蛮标准但不咋好看,不喜欢,可能因为我不是北方人没啥感觉个人观点:武汉>深圳/厦门>郑州>成都

 6 ) 一口气看完了

看标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最喜欢的节目纪录72小时,所以才有了兴趣,没想到一口气看完。

与日本的纪录72小时相比,可以看出制作团队想要借鉴却不屑复制的心态。

原因有两个1 24小时在这个系列里定位尴尬,节点与对应内容大多没有合拍,到最后基本是吃-玩-工作生活几个固定方向。

简单来说,没有表达出在这个时间用镜头对准这些人的必要。

所以会有一些脱离24小时概念的片段,比如鼓浪屿的音乐会,比如郑州火车站的部分。

甚至有回溯时间这种打破当下的手法。

但也有因为24小时的概念而能够捕捉到别的概念捕捉不到的部分,比如香港深圳的放学高峰,比如富士康普工的两小时六局。

纪录72小时的时间是纪录片拍摄的时间,城市24小时的时间是拍摄对象的时间,定位的差别造成了关注个体还是关注群体的效果反差。

2 这类纪录片的目的应该是用固定时间和地点来得到宏大叙事的剪影,以小见大。

我喜欢72小时的原因就是它用这个方法达到了关注个体的极致,通过节目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与此人的相遇,不仅是有关此人的完美简介,也是成就了一个时间地点人物三者缺一不可的一句话故事(当然更多是因为选择了一个很有趣的场所)。

24小时首先拒绝了关注个体这件事,在任何“关于这个人,这件事想知道更多”的时间点这部剧都做到了戛然而止。

我想知道成都卖辣椒面的那家店的老板的母亲怎么了,想知道在鼓浪屿开啤酒店慢生活德国人的故事,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多跨境去香港上学的深圳小孩,……留了很多疑问。

但这应该也是保持时长的一个方式,只是,用片段剪影个体,还是用片段企图指向群体,在时间极致固定的这个纪录片概念里24小时可能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即便有很多遗憾我还是很喜欢看的,特别配合日谈公园最近关于城市排行榜的节目,都是从一个新的视角看中国看世界,十分收益。

而且那些简略而成就的丰富也让这片子看起来真的一点都不无聊。

 7 ) 编导真题,深圳

其实这部片子感觉真的不咋样,但我真的很想抛掉一切专业的东西,仅仅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观看,其实还是不错的(个人觉得),但我真的要感谢,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终于做了一次人。。。。。。。。。。。。。

再次谢谢您,最后祝各位都有个好成绩。。。。。。。。。。。。。。。。。。。。

,。。。。。。。。。。。。。。。。。。。。。。。

,。

 8 ) 其实是个很好的纪录片

看了些排名靠前的热评,都是批评,主要问题是“外地人角度”,怎么理解一座城市。

角度问题,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那些能够达成共识的城市元素,却往往让人觉得不够本地视角。

这其实就是城市题材纪录片优劣的最大分歧。

没有人能够完完全全的描述一座城,如果可以,那只能去采访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那不是纪录片,那是治安监控!

即使不是一个城市规划局的总规划师,你去评价一座城,也会有人站出来指责,你不接地气,你不了解这座城,因为你肯定不了解批评者的胡同或者楼道,或者这说你不如他了解。

也就是说,城市纪录片,是创作团队以他们的角度去看一座城,来寻找认同或其他。

观众评价的应该是他们的文案、剪辑、影音之美,那些违背你认知东西只是借给你一双眼睛重新看一座城,慢慢感受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我的评价文案:几乎满分,骚气十足,又不失回味,爱你文案!

旁白:这个熟悉的声音,像是《无间道》陈冠希、《志明春娇》余文乐、《天龙八部》陈浩民,一种极具代入感的声音,你也可以称之为生活化的声音,我喜欢。

配上那骚气十足的文字,绝配!

光影色彩:不炫技,让人看着舒服。

导演:之前的那些赞美同样献给导演,因为这个局是他攒的。

他想象的城市肯定更美。

 9 ) 2020湖南编导联考真题

城市24小时-深圳咱也不知道分析了啥,也不知道主题是个啥,懵逼的进了考场,又懵逼的走了出来,就分析了深圳的快节奏生活,发展之快,人文关怀,大城市中的温暖,会发展的更好,奔向美好的明天……分析结构,解说词,音乐,镜头运动……就这样吧我也不会啊……连出三年纪录片也真是好样的,嗯,真棒解说词还是挺富有灵性的木心先生的<从前慢<改成了“一生不能只够爱一个机器”也是蛮牛逼,悟空那个也是可以的,拍纪录片不挣钱😂😂😂富于生活化,趣味性。

 10 ) ?

一直想说,通过纪录片或者其他形式来了解其他人的生活。

《城市24小时》五集,先看了第一集郑州和第五集厦门,提到这两个城市你就会想到的东西。

提到郑州就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对于郑州,相隔太远,几乎是跳着看:把省会拉给郑州的火车,铁路人、还有胡辣汤、面、豫剧、富士康等,对于北方省和城市没有太多好感,总感觉活力不足,而最新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硕果仅存的北方城市北京和天津,也是显现了这点。

第二集从厦门开始看,虽说厦门城市不大,可名声不错,加之同省,画面一开,活力铺面而来,厦门就是鼓浪屿和文艺,鼓浪屿就是钢琴,文艺要去沙坡尾找,在沙坡尾的理发店中,悠悠的吊顶风扇,老式的理发室,还有从小在这家理发到大的84年小哥,倒茶喝茶话仙的开怀,这些画面有些港式电影的文艺,也许不能这样子说,这就是专属厦门的生活气。

海边、海鲜、厦大、敲钟人对生活的热爱、开朗和积极,新地标,岛内岛外桥梁联,鼓浪屿与600米外环岛路,于是,小视角一定,轮渡船员与检票员的一家,放假时间不一,8天一次的重聚,还有下班回家吃饭,三代,父母,小孩,不管是怎么样,也是片中所说,无数中国式家庭相似的一种。

后续在看三个城市的24小时:深圳、武汉和成都,越发觉得无聊。

中央级别的电视台拍出的纪录片感觉干巴巴的,毫无特色,中规中矩之极,幸亏只有5集,吃国家饭、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的工作人员大概是拍不出也不想拍了,缺少了一份热爱,做什么的都普普通通。

于是对于这三个城市,你可以想象的到的,就是他们所拍的,深圳就是前沿科级之城、香港的相邻、小渔村跟大城市的沧桑巨变等,武汉就是热干面、武汉话、铁路,成都则是大熊猫。

衣食住行,然后就是方言,郑州、武汉、成都和闽南话,大概围绕这个拍个名曰24小时的城市,并没有显出各个城市的特色,想要拍出下班后,大家巨嗨的场面,可是连这些个场面都显得如此的不伦不类、不敢放开,死气沉沉。

这个纪录片到底有什么特色能让我给个多少分,认真想了一圈,好像只能一分给厦门片中悠悠而转电风扇和成都片中画面一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气魄。

《城市24小时》短评

期待第二季

7分钟前
  • 秋天
  • 力荐

很喜欢郑州这一集,在郑州读了四年书的我有点感慨。第二季武汉节奏就略拖沓了,民谣歌手和编钟演奏那部分有点大可不必这么长

10分钟前
  • 🪼
  • 推荐

刚看完武汉的留个言,因为不是郑州人,也没在郑州生活过,对郑州并不了解,感触不是特别明显,武汉这期就不一样了,拍得很用心,看得出是做过非常非常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了的,把武汉人和在外地的武汉人的情怀都讲得十分准确清楚,这让我又一次眼眶湿润模糊

13分钟前
  • 123qwe!
  • 力荐

下饭。

15分钟前
  • 羊羽
  • 推荐

7/10,深圳那句“来了就是深圳人”现在看来真是讽刺满满...

16分钟前
  • 童年末日
  • 推荐

拍的没什么内容

19分钟前
  • :)
  • 较差

视角不新鲜,内容太简单

23分钟前
  • 独立时区
  • 较差

看了郑州,武汉,成都三个城市,看不下去了,总觉得台词有点尬,尬的原因是内容过于的绝对,没有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核心和多元化,刻板印象的概括了一个个城市,24小时的内容显得空洞,并且每个城市没有完整的逻辑性。

26分钟前
  • 想去看大海
  • 还行

CCTV拍纪录片,摄影和文案已经是一绝了。

30分钟前
  • 完美不美
  • 推荐

想到重庆好尴尬,应该不会拍区县吧……不过还是很期待

33分钟前
  • 菲菲
  • 力荐

蛮不错的纪录片,可以满足我这种没钱旅游的人一饱眼福😂。

35分钟前
  • 薇瑾
  • 力荐

地球知识局推荐的纪录片,看了一集,郑州,不想看后面的了,感觉一般。城市,是目前大多数人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它的24小时都在经历什么,从凌晨4点的郑州火车站开始,货运编组,二七塔,商代古都,胡辣汤,豫剧,棉纺织基地,全球最大富士康工厂,全亚洲最大医院,一个个零碎关于郑州的前段被刻意拼凑。表现城市不应该只是一些代表性元素简单的堆叠,而这些元素也不并符合24小时这样的定义,没有升华主题的记录,就是视频映像的流水账,一个个元素切换,郑州这座城市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和看到纪录片的观众意味着什么,好像完全没有表达,解说也很空洞,没有内涵,不及格。

36分钟前
  • 立冬
  • 较差

我想喝胡辣汤

38分钟前
  • Яανeη
  • 推荐

看第一集感观不错,当看到深圳的时候发现拍的太表面了,当看到成都就更加明显了,我生活在成都,无法认同这种旅游攻略式的描述,尤其是请斗鱼网红来我不如直接去看直播好了!剧组里有人是这位朵一的榜一?每天刷大飞机吗?

42分钟前
  • 小熊King
  • 较差

这种纪录片不一定十分客观,导向性是有的。但拍一些生活细节,总比拍很大很虚的牛皮好。

46分钟前
  • 查查
  • 还行

郑州,武汉两集尚可。其他三集,尤其深圳……怎一个乱字了得。形散神不散何意?可不是强行串联。写文本的人迫切需要进修。

50分钟前
  • 林雁飞
  • 还行

比起72小时,显得谋篇太刻意,叙事太啰嗦,前看后忘,maamaa

54分钟前
  • 意恐迟迟归
  • 还行

想吃河南烩面、武汉热干面、龙虾。郑州火车站是中国最忙碌的车站,可以通往中国所有的省会城市。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货运列车编组站。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是豫剧。梨园春号称世界上持续播出时间最长的电视戏曲节目。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组装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医院。武汉是因为码头兴盛起来的城市。第一次听说城中村。来到一座城市,一定要去看看当地的菜市场,夜市。想去成都看看。吃火锅排队3个小时,为什么还要等。鼓浪屿没有淡水。http://tv.cctv.com/2019/05/14/VIDArvivWfbPCaZGFI9iVVE0190514.shtml

55分钟前
  • O型血
  • 推荐

闲着没事时放着看的,还行看着玩。就是为啥我家电脑看b站这么卡🙉

57分钟前
  • 菲到一亿光年外
  • 还行

死🐴了

1小时前
  • 豆友201399593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