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已经有点烦说“个人私德无损TA的伟大”这件事了。
时代在进步。
确实客观来讲,成就和私德并非完全正相关(其实也经常相关,尤其是越大的成就),但关键是——能不能别因为“成就”就合理化、纵容甚至美化“恶德”?
譬如“出轨”这件事,其实本身如果对方知晓并同意(真心同意),就像萨特一对,尚可接受,因为这属于个人自由和思想实践理论实验。
但纵观科学史,除了法拉第、居里夫人等,太多男性科学家作出很多私德败坏的事情,我觉得最让我无法忍受的一个点其实是——他们不尊重“女性”,甚至说,并不尊重“人”。
爱因斯坦叫擦黑板的人“蟑螂”,随便践踏夫妻义务——他们好像自以为自己有凌驾一切的“权力”,而且非常深以为然,这点令人作呕。
当然,确实,从某个角度来说,人可能确实实际上“并不平等”,以前的女性,也确实很多没受过教育,非常无趣。
即使到现在,很多受过教育的女性,依旧存在非常卑微的、让人看不起,就忍不住“想虐她”的心态......而大师们精力充沛,工作繁忙,需要灵感,也没时间思考那么多....一来二去拿到手里的果子就吃,反正还要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就和你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忍不住加餐一个道理——这种“原谅自己”的借口是不是确实来的很容易???
是的!
所以我说,可以理解他们为啥会这样,而且愿意被“欺负”的也是自己愚蠢,双方都有问题。
但不管怎样,还是不喜欢这样的“伟人”。
其实抛开舆论喜好不谈——毕竟这些其实也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大爆炸后的“宇宙守恒定律”。
他们曾经犯过的错,不尊重、忽略过的事情,哪一件没有回应到他们身上——让他们生活过得并不幸福?
爱因斯坦和孩子们关系好吗?
孩子们成就又如何?
居里夫人孩子们成就如何???
几个诺贝尔?
幸亏还有居里夫人。
别提居里夫人的“绯闻”,人家丈夫生前婚姻幸福美满,家庭合睦,死后才开启的一对一新恋情还被舆论搞黄了,人家做错什么了?
那个年代的女人真是可耻,自己容许自己丈夫出去沾花惹草回家就行,却对女性表达出真情实意就愤恨不已......哎。
有时候想想要我是那个时代的男的,压根不会娶这样LOW的老婆!
即使娶了,分分钟离婚!
不,根本不会有开始。
总之,居里夫人最终儿女幸福,双双诺贝尔,孙女还和曾经没在一起的朗之万孙子结婚了。
就是私德非常重要的证明。
爱因斯坦说他最佩服的科学家就是居里,他们之中“唯一道德没有瑕疵”的人——你确实该佩服!
(PS:其实晚年爱因斯坦也曾为了“挽救方程”加入了“宇宙常数”哦.....其实他这本身是不是也就是在“学术造假”边缘来回试探...?
私德坏到一定程度,多少会影响最核心的——“科德”!
只不过他狗屎运好,居然很多后发现歪打正着了。
)个人确实很喜欢爱因斯坦,他写的《我的世界观》确实很动人。
但某一部分的他,也确实令人鄙视。
这不,被嘲笑鄙视至今,也是还了😉。
其实个人生活中也算是早还了!
唯愿后世天才和观众们随时代一同进步——不要再有“因为是个天才就可以为所欲为”Or“哎反正世界都这样我也就忍忍吧.....”这样的道理!
世界怎样,关你屁事。
你喜欢什么,才最重要。
不要向任何概念和“伟人”屈服。
只看到第二集,米列娃,真的太可惜了,女性要想奋斗出一条路,必须要警惕爱情,警惕以爱之名的束缚,无论外在舆论还是生理(女性怀孕需要养孩子,女性很容易爱上,更难以自拔,更容易在爱中迷失自我,更容易奉献)一旦遇上爱,更容易放松自己沉迷进去,多少女性因为爱,因为遇上一个看似思想开放,但仍大男子主义或被时代固有思想影响的男性,最终遍体鳞伤,或因失去斗志,或悔时已晚有了孩子,没克制母性又扑在孩子身上,最终天赋逝去于流水般的时间,最终没能实现本应成就的大事业。
女性身上都有太多太多束缚,也因此居里夫人的出现如此来之不易 女性要想成功,不得不说需要更多更强的自制力,甚至断情到无情就算爱因斯坦爱上米列娃,他的老师却说这个女人太危险,远离她,可明明明明是爱因斯坦在引诱她,却把罪怪在女性身上天才都不是完美的,天才也是人,有太多缺点。
爱因斯坦最让人诟病的就是他的渣了吧。
他就像一个孩子,喜欢就是喜欢,愿为当时的爱全身心的投入,不管是不是伤害了别人,而只为自己的享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他享受自己的投入,享受自己打破他人底线的快乐,他看似付出了一些什么,其实根本没有,他沉浸在自己的付出,这其实是一种自恋,他只爱他自己,他的快乐,无疑是牺牲了别人爱因斯坦无疑这一生已比太多天才过得好了,人际上如鱼得水没有其他天才被排挤待遇,有女人缘,无论到哪里都有女性爱慕,照顾他,包容他,仰慕他仿佛他是盖世英雄(确实),愿意为他委屈自己成为他成长下的沃土,牺牲自己,让他成长。
上帝给了他天才的脑子却又给了他情商,给了他快速投入又抽出感情喜新厌旧的性格,成就了一个复杂的爱因斯坦,一个伟大却不完美的天才
Why am I watching another season of desperate housewife. I really don't care if he had a miserable marriage, I only want to see how the brilliant ideas were born. This is the most a terrible documentary I ever see.
国家地理频道竟然开始拍电视剧了,《世纪天才》是国家地理频道拍的第一部电视剧,讲述爱因斯坦这位天才。
电视剧的开头就让人颇意外,是爱因斯坦跟秘书偷情的场景,查了一下Wiki,老爷子那个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不可谓”老当益壮”。
电视剧很有看点,通过爱因斯坦这一个点,表现了魏玛共和国末期德意志的社会动荡,犹太政客被刺杀,反犹活动频繁,无处不在的纳粹洗脑。
很爱片中的一些细节,比如爱因斯坦家厨房上从小到大各种尺寸的锅,排列整齐有序。
比如反犹活动时,纳粹小孩看到爱因斯坦仍激动地追着要签名,甚至还是拿出纳粹臂章让爱因斯坦把名字签在上面,小孩不懂政治,但是崇拜科学。
厨房里摆放整齐的锅电视剧借鉴了夏洛克里思维宫殿的方式来表现对物理学问题的思考,不知道后面讲到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时候要怎么表现,拭目以待。
先啰嗦一下这部十集九个小时的剧集,我用了三个晚上看完了,尤其是昨晚一口气看完五集,看本剧之前,对主人公的印象停留在一个天才、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却不知道这位天才的人生故事居然还有这么复杂。
一是复杂在爱因斯坦与诸多女性的情爱关系:第一个是大学求学时代一见钟情的订婚爱人,第二个是被其才华吸引而退掉订婚爱人最后结婚并生育了两个儿子最后离婚的同学爱人,第三个是为逃避家庭矛盾而陷入婚外情最终再婚的表姐,第四个是与之婚外纯粹性爱关系的女秘书,第五个是表姐去世后与之陷入亲密关系的俄罗斯间谍美女。
咋说呢,渣男两个字可配。
二是复杂在反复挑战权威和世俗的反叛一生:大学时挑战学校和老师,不愿被限制在死读书本,专利局时反叛局长,一边糊口一边研究,成名后获得教职反叛权威,相对论的发现可以说就是一大例证,也正是这种反叛居然导致他迟迟没能获得诺贝尔奖,后来获得居然不是因为相对论,反叛政治(反对德皇开战,反对FBI无端指控,反对使用核武器),甚至对女人的滥情也有他不拘泥于世俗的离经叛道的理由。
也许,天才的定义就是如此……
记得大学看过这本书《爱因斯坦传》- - - - -剧中可以真实的反映当时的情况,他的移民,他的择校,他的入学考试没有政治的牵扯,没有国籍的牵连,没有“高尚”的操守,就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追求,向着自己的目标而行事- - - - -思想实验,直到现在,一直到未来,都是一个很好用的习惯技巧- - - - -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假设他到了现在,还可以用心去思考么?
“奶头乐”现象,到处都是快乐,到处都是消耗时间的小快乐,人怎样才可以沉下心来去思考?人的多巴胺奖励机制,设立之初,有没有预设到现在的情况呢?
- - - - -国外的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方式,也是有区别的,他就是选择了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 - - - -爱恨情仇,爱就是爱了,恨就是恨了
国家地理频道根据沃尔特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改编的《天才》第一季,讲述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自青年至逝世的人生历程。
本剧伊始,青年与老年两条主线交错、学界与政界剧情穿插,辅以伦琴、居里夫妇等副线推动剧情发展,最终合归于二战前后、以老年爱因斯坦为中心的线程。
值得庆幸的是,该剧并未使用春秋笔法,这点在爱因斯坦的人物形象与美国当时政治、学术环境的塑造中都有体现:爱因斯坦作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一位和平主义者是名副其实的,他一生致力于对宇宙秘密的揭示、为全人类福祉而呐喊,他的眼光不拘于国家、民族(在犹太人受到最严酷的迫害时爱因斯坦才动容发声)与政府,他竭力破开这些牢笼,力图成为一个真正纯粹的人。
在权威面前,不管是政界还是学界,他遵从内心、数次拒绝,他的眼光永远投向宇宙、心灵始终为全人类的命运所牵引。
这样一种美丽的人格我们还能在其他天才身上发现,同为自由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的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其《我为什么活着》一文中所描述的三种激情能很好地概括这些情感:“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这些激情犹如狂风,把我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深深的苦海上东抛西掷,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
”说到爱情,爱因斯坦一定一个很好的情人,但不会是一个好丈夫,更别指望他能做一个好父亲。
正如本剧中,爱因斯坦的大儿子汉斯所说:你对所有人都很好,唯独对你的家人是深深地伤害。
剧集一开始就很香艳,老年的爱因斯坦与年轻貌美的女秘书贝蒂调情、行云雨之事,而此时他与他的表姐艾莎有着合法的婚姻关系,他一面对贝蒂说:“搬来和我一起住吧,我很爱我的妻子,但一夫一妻制并不合乎常理,不过是宗教统治下的观念罢了,我亲爱的贝蒂,愚昧地相信权威,才是真理的头号敌人”,但在艾莎忍无可忍与他摊牌时,他又推脱说与贝蒂是逢场作戏、是巨大压力下的一点喘息。
而爱因斯坦与艾莎的结合是伤害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得来的。
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米列娃不被爱因斯坦的死缠烂打所打动,从而甘愿隐身于爱因斯坦身后、为其奉献所有的话,她必定也会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青史留名。
然而这一切的付出换来的却是爱因斯坦的不尊重、甚至是羞辱。
其实,从爱因斯坦爱上米列娃、对待初恋情人的方式时,就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渣男本色: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爱因斯坦对学术、对政治传统观念的挑战,在他犹太人身份的映衬下格外遭人嫉恨,不仅是在当时的德国,甚至在当时最为提倡自由的美国也是如此。
在剧情的展示中,当时的美国也绝非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由国度,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依旧是扼在自由思想、言论与独立人格脖颈上的两只手,即使爱因斯坦已名声斐然,也依旧因之黯然神伤。
爱因斯坦一生最大的污点可能就是他的感情史了,这里我也无意因崇拜而对其辩解洗白。
他在陪伴艾莎走向生命的终点时,读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序言,似乎已经表明他是一个内心充满爱、但却又任性的孩子:The whole world is now for me divided into two halves: one half is she, and there all is joy, hope, light: the other half is everything where she is not, and there is all gloom and darkness...Loveis life. Everythingis,everything exists, only becauseIlove...爱因斯坦最终在得到了家人的谅解、在怀着对世界、对人类的爱中离去,一切都得以宽恕、一切都得以和解,从青年到老年的年轻气盛、愤世嫉俗,在临终时化为一枝微笑递给情人兼怨侣的花。
本剧以老年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对话作为结束,爱因斯坦将他的成就归于他强烈的好奇心,他含笑目送好奇着世间万物的小女孩远去,我相信,爱因斯坦对宇宙、对人类的爱与好奇,将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永远传承下去。
说实话,我们也许都不用他的公式,反正演的乱七八糟一大片,尤其中间几集最烂。
后面我都不想看了,害我通宵看这烂片。
一百四十字?
谁规定写这么多?
烂片烂片烂片烂片烂片烂片烂片烂片烂片。
其实全剧就讲的爱因斯坦一开始谈恋爱与翘课追逐梦想,中间讲的是跟一个妻子无理谈判,说实话,到后面观测日食我已经不想看下去了,尤其无理谈判那一点,已经证实了这就是个主打言情的烂片
通宵将其看完,在不少处暂停、长叹、踱步、躺在床上抱头看着天花板静静思索,觉得可品之处实在太多。
情思漫漫,不可尽述,这里只说几处作为物理学专业学生在物理学史上新了解到的几个方面:1.统计物理奠基人之一。
在爱因斯坦奇迹年的时候,分子论还是一个很新颖的东西,完全不在经院派的视线里(从爱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和玻尔兹曼受气自杀事件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这也更体现出他对布朗运动的阐释的非凡意义。
学统计物理时,人人都会学到爱公当年对布朗运动的做法,因之能感受到他将平衡态统计引入到非平衡态涨落这个层次上的意义。
但了解了当时的学术背景,就可以知道,爱因斯坦不只是统计物理“大师”,而可以说是统计物理的“奠基人”之一(我们在统计物理上第一个想到的的人通常都是玻尔兹曼,常常忽视爱因斯坦,这是因为大学阶段所授的内容主要是平衡态统计,人们只关注到了在平衡态统计领域内爱因斯坦的几项贡献,如固体热容的爱因斯坦公式和玻色-爱因斯坦分布/凝聚,虽然这几项也足以令他彪炳千秋)2.物理学的“进化”。
爱因斯坦在大学阶段接触了很多新理念,其中就有马赫的思想(爱因斯坦之后甚至把广义相对论的第二条原理命名为“马赫原理”,足见马赫对其影响之深)。
不管国内外,现在好的力学教科书里都会对马赫原理进行讨论,可视为自爱翁而始也。
爱因斯坦在大学前就了解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宏观导热理论,大学时又在和米列娃的相互影响下了解了马赫的哲学思想和分子动理论。
这些理论在当时都是新理论,体现出青年爱因斯坦紧跟前沿的特点,这是值得我们当代物理人学习的(虽然这在业界已属于老生常谈)。
另外,人们在讲19世纪末的物理学史时,一次又一次地提到“两朵乌云”,借而引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抛却科普的通俗带来的不准确,现在的物理,和两个甲子之前相比,差距何止“两朵乌云”!
大学阶段的物理理论专业课,说到底就是四大力学和固体物理。
这五者里,放在19世纪末看,经典力学算是比较完备,但还在混沌和动力系统的方向上,除了庞加莱刚开了个头,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流体力学的好些关键问题也没弄清楚;电动力学中还没有人注意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洛伦兹协变性,因而它在本性上是与牛顿时空观的伽利略协变性是相矛盾的(而非由低速近似可消除);统计力学刚刚起步,连构成统计的最小单位是什么都还没有概念,更不用说其他;其他两门还没出生,自不待言……至于广义相对论、量子场论等,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在数学的运用上,那时候别说用张量、群论的工具,就连线代中的矩阵论都鲜见运用,更不要说拓扑、数论等等了!
人们想到二十世纪我们人类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会想到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会想到飞机、核武器、计算机和互联网,何曾想到,基础科学的变化到了如此程度!
3.新量子论大师。
人们常说爱因斯坦是旧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因为他解释了光电效应,这和德布罗意关系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光的粒子性+粒子的波动性这条量子力学的基本线索(在量子电动力学等更新的理论出现后,“波粒二象性”的表述已经其实成了一种历史表述。
用我提的这条逻辑线来描述量子力学,可以不需要所谓的“波粒二象性”。
光和实物粒子都是粒子,而粒子具有波动性,在低能条件下满足薛定谔方程)。
但是在新量子论里,岂能忽略由他开创的EPS佯谬?
这段由他和玻尔通过理想实验进行的争论,无疑是启发贝尔不等式的先声。
从这个角度看,爱因斯坦在新量子论上的贡献,可能逊于泡利、狄拉克、薛定谔、海森堡等人,但仍然是第一线的。
4.运用简单模型,抓住关键矛盾。
爱因斯坦在解决布朗运动的问题时,在受有友人贝索的启发下,摆脱了冗长的计算,直击一维情况,实在是有真知灼见!
由此,物理学家都喜欢建“toy model”,将三维甚至高维问题从一维开始考虑。
比如,在介绍声子模型时,最先考虑一维弹簧振子链,得到简正模;再考虑不同质量的振子,得到声学波和光学波;最后将一维推广到三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不过要将“振子”放在原胞(或倒空间中的布里渊区)罢了。
反过来,直接研究三维的情况,未免就会千头万绪,无从入手。
但有的时候,将一维推广到三维,就不那么容易。
比如磁学里的伊辛模型,一维的情况被提出者解决了,二维也好不容易找到了解析解,但三维情形至今没找到解析解,属于当下研究的前沿课题。
另外,布朗运动这个例子,其实是球坐标思想的具象化,这一点在其他很多地方也有应用。
比如,在计算氢原子核外电子的波函数时,会将其分为径向和角向分别计算,考虑径向问题,其实就是将三维问题一维化的体现。
更广泛地说,在有心力场中考虑有效势,就是为了达到这么目的。
5.狭义相对论的一个注脚。
在看剧时,我也与爱因斯坦一起做思想实验,深感追光的思考的确是有意思的,即使是在有了狭义相对论之后。
对于一束光而言,它的γ为∞,也就是说,它的固有时唯有为0,才能对应于在我们参考系中有限的时间。
那么,“坐在一束光”上的我们,时间是“凝固”住的。
也就是说,从太阳射出的一束光,对这束光而言,它到水星、金星、地球轨道其实是在“同一时间”?
当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钟慢公式只能在同一地点使用。
对于存在空间间隔的情况,必须运用相对论距离这个相对论不变量。
但是,在我刚刚得到“错误结论”时,还是惊了一下,有不寒而栗之感。
伟人不是神人,总有些许瑕疵,爱因斯坦是渣男本质无误了。
看到爱因斯坦为了发论文而苦恼,居里夫妇发现新元素,而且在当时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有意识的女性正在逐步崛起,欧洲火热地进行科学探索的时候,中国在干什么?
4月3日更新 我可以说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感触最多的电视剧,没有之一。
每时每刻都在思考,从中国当时的事件,到爱因斯坦本人,到一战二战,再扩展到了爱因斯坦整个人生。
可以说爱因斯坦的人生就是三个女人造就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为他放弃了自己的科学和梦想,为他生下三个孩子(虽然有一个夭折),为了他的梦想付出了一生,为他开启了科研岁月;第二任妻子艾尔莎为他拓宽人脉,在德国科学甚至世界科学界赢得一席之地,为他打理生活,筹谋未来,为不善打理人际关系和不懂政治的他出谋划策,不至于因为某些不值得的事丧失一切;第三个是在艾尔莎死后照顾他生活的海伦,为他挽回了儿子,亲情还是最重要的,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和衣食住行。
爱因斯坦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一生反战,寻求世界和平。
当他失去艾尔莎的时候,当他看到年轻时米列娃给他写的信时,我哭了。
总的来说,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遗憾,爱因斯坦在科学理论方面是当之无愧的巨人;但对于他的孩子和米列娃,他就是不称职的父亲和丈夫,在最需要他的时候不在身边。
其实很多伟人都忽视了家庭方面,没有平衡好事业和家庭。
以上,就是我看完这一季之后的全部想法。
妈呀,总算看完了……7分
我老觉得没有人能演出爱因斯坦那种感觉来……我连用语言都不能形容出他来
剧情编排有点差,世人都知道爱因斯坦,但对爱因斯坦感兴趣的是科学理论知识,而不是此剧里大量篇幅的爱恨情仇的琐事。剧情应该让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的篇幅占比更高,而不是让爱因斯坦私生活破事的篇幅过大,有些本末倒置。
相对论里面难道没有米列娃的贡献成分吗?但是我们永远会只认为那是爱因斯坦一个人的理论。
很不错的传记题材美剧,轻重比例合适,叙事手法得当。全片对很多抽象科学理论的形象化和简明易懂的解释,表现都有着不错的看点!尤其对于这个过程,叙述也是有着趣味性的。对于生活,家庭,感情,政治立场,人物个性等其它方面的刻画,尽量保持了相对中立,褒贬尽量客观。整体是一部比较干练,生动的传记!
合适的伴侣互相促进,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看到了他的决心,他的天赋,他的知识,他的坚韧,他的普众。家庭事业学业爱情亲情,种族国家政治战争学术。很漂亮的纪录片!
略无聊,一集弃。。。
朗霍华德拍的第一集好看 转场还有两条时间线做得都挺好 后面两集就无聊了 还不如直接看那本爱因斯坦传
看了几集 不是特别好看 连接着看下去的兴趣都没有 弃了
傻东西,看个两年前的剧,腾讯视频,爱奇艺,到豆瓣,也注册了,就是看不了
渣男传
天才
传记拍的中规中矩
可以
故弄玄虚,太假
朗·霍华德拍传记成精了
原以为会聚焦于学术攻进方面 结果大半部剧都在揭渣男旧事 meh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0175927/ 在线地址
那些讨人喜欢 做事靠谱 懂规矩 识大体 以大局为重的人,也许永远与天才无关
Fantopia字幕组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