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糙一点的话说,《魔术师》能淡出个鸟来。
好在淡有淡的好法,淡极始知花更艳。
一路山水,风雨飘摇,看得个情真意切。
电影结尾,房间里空无一人,只有影子,幻化无穷。
要不是精致的手绘作品,这般落寞空然的意境恐怕还出不来。
上海电影节放映时,有观众惊呼,怎么从头到尾没有字幕!
其实算上简单词句和辅助说明的东西,《魔术师》大概有三十几句对白。
然而如果没有字幕,电影并不会太受影响。
除了致敬默片哑剧,《魔术师》主要是献给喜剧大师塔蒂,而塔蒂又把这封深情款款的信件寄给了女儿。
电影说的是没落的魔术师职业,希望挽回的却是父女间的情感。
对普通观众来说,《魔术师》是父亲写给女儿的家书,希望她独自成长。
没有煽情画面,没有编造桥段,只有一句:魔术师是不存在的。
世间没有万能的魔术,变出各种想要的东西也不可能。
如果抛开父女这一层东西,那么《魔术师》又表现为对旧时光和老手艺人的缅怀。
蓦然回首的路灯下,过去的东西都变得美好起来。
面对新兴的摇滚乐和消费主义,孤立无援的魔术师只能败下阵来。
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无奈。
在更多人看来,《魔术师》也是对电影自身的一种致意,甚至也还可以看做是对手绘动画的迷恋。
西维亚·乔迈能潜心这么多年,只为打造一部手绘动画片,在好莱坞的3D动画浪潮前面,他真像个“技艺退化”的老魔术师了。
当任何事物都变成了全球化,守护着手绘动画的人,实在值得我们去尊敬。
否则像昔日国产动画的手绘精品,只能某一天放在博物馆里去展出,无人捍卫,可悲之至。
【风尚周报】
想写写看完《魔术师》的感受,打标题的时候,脑袋里蹦出这本毫不相关的书名来。
《魔术师》又是一个绝对孤独的故事。
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用动画来表达情感有时候比真人电影更细腻,动画有一种安静和轻盈在里面。
比如看动画时,你看到一个人很孤独的背影时,就是在看这个背影的轮廓,不会像看真人影片一样注意到这人的袜子不合时宜地露出了一截。
动画是净化了的生活。
我一直记得有个很打动我的动画里的一幕,是在电影院看《驯龙高手》,男孩第一次轻轻摸着那个龙的鼻子,特别安静,整个影院里都那么安静,那个画面真美好。
又轻柔又美。
《魔术师》也一样,看完后心酸酸的,觉得眼睛里的画面都美美的。
我不懂动画风格怎么分类,《魔术师》这种动画我自己给定义为“现实主义”动画,就是布景和道具设置都很复杂,很逼真,还原生活。
比如魔术师和女孩住的旅馆房间里的布置,还有大量的橱窗设计,很细腻,还真实还原了好几个城市的面貌。
画面特别美,随便一截就是一幅画。
配乐也好听,到了苏格兰,就全换成了风笛。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魔术师在各地辗转表演,偶然遇上了个乡村女孩,女孩不懂“魔术师”和“魔法师”的区别,天真的以为魔术师会施魔法,会给她变出她想要的东西,会满足她所有的美好愿望。
她跟着魔术师去了爱丁堡,在那里她的欲望不断膨胀,而魔术师只是一个谋生存的小人物,他很想像她解释自己没有魔法,但是语言不通解释不清,或者说他也不想解释清楚,他喜欢这种被一个人依赖、信仰的感觉。
后来他发现自己在女孩的世界里已经多余了,而且在这个变幻的世界里,魔术师已经没有观众了。
他留下了道具,放走了兔子,独自离开爱丁堡,留下了一张小纸条上,写着“Magicians Do Not Exist”。
两个人的感情关系有点奇怪,不是父女,不是恋人,更接近Mary和Max那种精神伴侣的关系?
我一直都在疑问这个,后来影片末尾揭示了魔术师总偷偷拿起来看的那张照片是他失去了的女儿。
他应该是把女孩当自己不再拥有的女儿来看待的。
魔术师和这个世界,一个词形容就是“格格不入”。
他像一个陌生的闯入者,他那些老套的魔术手法,在上世纪50年代末,已经有电视的时代,根本不新鲜。
摇滚乐队、艳舞女星的表演,让他以及和他类似的杂技演员、木偶剧演员都在与这个正在失掉的世界做最后的反抗。
每次看到他默默地卷起自己的宣传海报,打好包开始坐上火车去下一个地方,还有下车到了新的城市那种茫然,那种外来入侵者的不合时宜,还有受到的各种欺负,都让人觉得很无奈。
魔术师的形象偏偏又是高大的,笨拙的,更加重了那种悲剧人物的感觉。
魔术师离开时,像一个仪式。
他把兔子放到高地的草坪上,背影是一整片的黑暗。
他们住过的房间里,风吹开窗子,吹动纱帘,打开的书页翻卷着,巨大的影子映在墙上,安静又苍白。
所有的灯光都在熄灭,一盏一盏,然后影片陷入黑暗的The End.动画的美在于它超越了真人电影所不能表达的界限,所以它可以更轻易地打动人心,更长久的让人陷入思考。
事实上这个故事,是一个父亲在50年代写给与自己关系疏远了的女儿的。
所以总能感觉到,魔术师想表达自己对女孩的爱和关心,但他错用了魔术的外壳。
魔术师在飘荡在城市的角落里,他也许没有眷恋没有思念,但他的心里还有爱,还有很多不可能的追求,因为这些,所以悲伤。
虽然有时我觉得那个女孩太虚荣太无知了。
但是你知道,事实就是被眷恋被付出爱的对象往往都是茫然那一个,无知那一个。
魔术师想要保护她,想要帮她完成想要的一切,这是爱,也是不可能的追求。
我想起来迟子建写《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开头。
她写一个丧夫的女人,她的丈夫是个魔术师。
他哄她开心,用他最擅长的魔术。
当然她也写了她的魔术师丈夫在这样的社会如何无法得到表演机会、受到排挤、魔术师在社会上生存空间狭窄又不愿放弃自己的坚持。
现在的人们不会安安静静地去欣赏魔术了。
这本是一种高雅的安静的艺术,但世界让它们不得不花枝招展。
所以我们看到的魔术师花花绿绿的,有发光的金鱼,有美女的穿越。
但是我印象里的魔术,还是小时候看到的电视里的样子,一身西服领结高帽子,变出来白鸽,飞走了,一条丝巾,一抖,很多很多的花瓣。
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摇滚乐队退场,大量年轻人尖叫着蜂拥着出了剧院。
帷幕缓缓拉开,候场好久了的魔术师发现,偌大的剧院,密集的红色座椅上,只有一老一小的祖母与孙子,魔术师微笑着开始表演。
一老一小认真地观看。
原来像很多东西一样,安静的魔术,也只有那些还没有开始或者已经结束心浮气躁阶段的人来欣赏。
帷幕拉开又关闭,魔术师,是灯光下一小束影子。
简直难以相信这是一部2010年的动画。
当动画的主流变成了3D、恶搞、翻拍,反倒是讲好一个故事成了非主流。
这部片色调是暗的,但也没有玛丽与马克思那么暗。
它的色调暗得很神奇的地方在于我看到了一些往常我不会注意到的地方,比如夕阳落山时光线的变化,比如天上的云彩让我感受到风的流动……有一种无心插柳的感觉。
这风格和故事的承转合成也配合的恰到好处。
这部片对白少,甚至都不用语言来推进。
但每个细节都给了交代。
魔术的时代过去了,魔术师失业,颠沛流离,到各地小派对表演,只为了糊口。
碰到小女佣爱丽丝,给她买了红鞋,甚至最后带她离开苏格兰去往爱丁堡,在旅店里,爱丽丝睡床魔术师自己睡沙发,都让我一度猜测魔术师对爱丽丝的好意是出自怎样的爱。
是父亲对女儿的爱吧,这爱又从何而来。
而影片最后魔术师掏出的那一张照片似乎也是在说,魔术师曾经有个小女儿 ,可是由于不出名原因失去了她,所以他是将爱丽丝看作是自己女儿那样宠爱……我也一直在想着苏格兰男人是为什么出场。
他所在的地方连电都没通,但是连他们都对流行音乐比魔术更感冒。
是不是说,时代早都走到前面去了,而魔术师还在眷恋着不愿意向前走呢。
而魔术师终究是向前走了。
不仅是他非要离开,所有的杂耍艺人都一并离开了。
孩子们不再喜欢小丑,结果小丑失业、整日借往日的马戏团音乐回忆辉煌过去、酗酒、企图自杀。
腹语者虽开朗,但最终对这种日子绝望了,抛弃了自己唯一的伙伴——那个木偶,终日酗酒,到街上乞讨。
当魔术师再一次失业,他典卖了自己那套戏法玩意儿。
但他似乎也不是那么焦虑以后的生活,到街上看看有什么地方招工。
偏偏又碰到爱丽丝和她新结交的男友。
他慌忙躲起来。
就这样,他意识到自己该离开离开了。
魔术师走路时似乎有点僵硬。
身材高大,于是在低矮的房间里只能斜着身子站。
同人打招呼时是拘谨的踮一下脚。
在他这笨拙的外表下,是一颗温柔的、不断给予爱的心。
很少见他有纠结的时候。
只见到一次,是他给爱丽丝买白色大衣的时候,他手上只有3张钞票,买大衣就要2张钞票。
他点了烟,决心狠心不买了。
但是一走开橱窗,他立马把烟扔了扭头进店买了衣服。
而对爱丽丝而言,魔术师是她的依靠。
她会炖没有兔子的炖兔子汤。
她会在睡前给他一个吻。
她一直在睡前把大衣和白色高跟鞋摆放整齐,直至她遇上那个男生。
她不等魔术师回家便睡熟。
她忘记给他一个睡前吻。
她把大衣、裙子和鞋胡乱扔到一旁。
她现在做着一个新的梦。
但不能否认的是,魔术师也同样依靠着她。
没有爱丽丝的话,估计他早就放弃了魔术师的职业。
因为有爱丽丝每次都对他的魔术感到惊奇与有趣,他才一直坚持着。
而至此,已经没有必要再硬撑下去了。
但是,远方还有新的旅程……
这是一部忧伤的动画片。
老魔术师的手法看上去是那么的老套,从帽子里变出兔子,从袖子里变出手绢,从嘴里变出电灯泡,连戏院里坐着的小孩子都能猜出几分。
和所有老旧的东西一样,他被摇滚乐逼得无处继续营生,就像老旧的电影院、戏院渐渐没法阻挡电视的脚步一样。
被迫只能到处讨生计,有一天来到了苏格兰的一家小酒馆,在这里他碰到了一个小女孩。
女孩和别人不一样,她相信魔术师的魔术是真的。
于是女孩随着老魔术师来到了爱丁堡,老魔术师就算再没钱也会想尽办法满足女孩的要求,即使他只能和那些同样无路可走的表演艺人住在廉价的小旅馆里面,即使他找不到剧场里的工作,只能在百货商场里的橱窗里变出女士内衣。
女孩则以为魔术师所有的一切都是变出来的,对这一切欣然接受。
后来女孩渐渐的由一个乡下女孩变成了摩登女郎,同时也找到了真爱,这时候的魔术师选择默默了默默离开。
导演西维亚·乔迈第一部长篇动画是《疯狂约会美丽都》,这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动画,依然保持了《美丽都》的风格,只是剧情没有那么夸张讽刺,全篇没有几句对白。
可能与本片的原剧本有很大关系,而原剧本是雅克·塔蒂1956年创作的。
雅克·塔蒂,法国最伟大的喜剧大师,这里是别人介绍他的一段“杜拉斯曾说,她鄙视所有活着的导演,除了雅克·塔蒂和戈达尔。
与卓别林不同的是,卓别林式的喜剧是小丑性质的,他的流浪汉是邋遢的荒诞的,而塔蒂塑造出来的角色,永远是优雅的,比如他荧幕上的经典形象于洛先生,一位游荡在城市与城市之间,不知以何为生计的社会底曾人物,穿着故作体面的西装,因为塔蒂很高大(近2米的身高)裤子总是有点短,露出一截的袜子,小皮鞋,带着一柄黑色的雨伞,帽子或者旅行箱。
有的时候是一件大风衣,头发永远是梳的很有条理,表情严肃仿佛毫不在意。
”在看的时候我一直很不解,为什么一个落魄的魔术师愿意为一个素昧平生的小女孩付出那么多,难道只是因为女孩相信他的魔术?
这可能是一开始的念头吧?
但是他做了那么多,仅这一点解释实在是说不通。
我甚至很邪恶的想难道这电影讲的是忘年恋?
这个问题在最后终于得到了答案,魔术师放掉了陪伴自己的兔子,放弃了自己的魔术帽,手上却握着一个旧照片,上面是一个小婴儿。
原来是因为父爱,他才会这样倾其所有。
女孩是不是他的女儿呢?
或者说是魔术师潜意识里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女儿?
故事没有说明,留给你自己去猜吧。
故事里充满了对传统和老旧行业的怀念,小丑拖着干瘪的身体以酒度日,再也不快乐,在街上被孩子当成球踢,最后甚至准备在自己表演的欢快的唱片声中结束生命;腹语表演者不得不卖掉自己心爱的木偶,流浪街头,唯一扔给他钱的还是魔术师,而那木偶甚至免费送都没有人要,孤零零的呆坐在橱窗里。
如果没有女孩,魔术师说不定也和他们一样,正是有一个愿意相信魔术的女孩,才让魔术师一直坚持表演,直到女孩完成了从女孩到女人的蜕变,并且找到了爱情,魔术师才留给女孩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世界上没有魔术师”。
有些人可能对魔术师最后放弃魔术,离开女孩感到惋惜和不解。
整个故事虽然充满了对传统行业的怀念,好像有点老气横秋的感觉。
但是有些东西是一定会远去的,就像魔术师不可能永远陪在女孩身边一样,他把希望和未来留给了女孩。
他已经不需要再变魔术了,因为女孩就是他一生变的最好的魔术。
这不是一个浪漫故事,它更多是在讲述父亲与女儿的一种关系。
《魔术师》的故事要从剧本说起,它由法国喜剧片大师雅克·塔蒂写于上世纪50年代。
塔蒂和大女儿关系疏远,他给女儿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不是别的,就讲述了一位孤苦伶仃、四处飘零的魔术师。
透过《魔术师》结尾的火车一幕以及最后出现的女儿照片,不难看出影片是父女沟通的努力尝试。
这不是大道理,而是一种需要领悟的微妙情感。
征询塔蒂后人关于《魔术师》的改编事宜时,塔蒂小女儿表示,不希望由任何演员来饰演父亲。
于是,把塔蒂形象搬上银幕的最好方式就只有动画片了。
塔蒂擅长自编自导自演的默剧哑剧,乔迈的动画片也几乎不需要台词,简直是天造地设。
无独有偶,观看这部独特的《魔术师》,我们可以不需要中文或者是任何语言的字幕。
回想《瓦力》那会,前半部分被人惊呼为神作,原因就是无对白,观众用心去感受就可以了。
等到话多一闹,影片就多了好莱坞烟火气息,不是个味道。
《魔术师》更是如此,它善始善终,像极了一部默片,几乎不需要旁白对白,许多对话完全借助肢体和表情来表现。
此外像苏格兰的风光、爱丁堡的城市风貌,出现在画面上简直美得惊人。
可以从几个不同高度去看待《魔术师》,一是作为艺术的电影。
上世纪中叶,电影遭遇过困难处境,被电视等新兴媒体所打击,这的确很容易让人想到片中的魔术师,卖力演出、无人欣赏。
要知道,电影最早是魔术杂耍性质的活动影像,剪辑等技术更是将其魔力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类似困惑甚至延续到了现在,许多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观者寥寥,无法取悦多数世人。
你说不清楚它们是在讲什么,拍这样的电影、表演那样的魔术到底有何意义,难道不是骗人、蒙蔽大众的各种把戏?
电影和魔术到底有何意义?
其次是雅克·塔蒂,动画片的故事是他说与女儿听。
由西维亚·乔迈来改编呈现,不说魔术师的形象本身,影片成了一种无需避讳的致敬。
《魔术师》里,可以看到《玩乐时光》的饭店之夜,瘦高个子、一身西装皮鞋的老头被当做了开门的接待员。
为了避开小女孩,魔术师闯进了电影院,推着衣架剪完票,撞见了银幕上在演《我的舅舅》。
再有是父女关系以及人人能懂的父爱,这才是《魔术师》的情感内核。
电影到最后产生了难以释怀的情感失落,与魔术师对位存在的小丑和腹语人,他们不仅失意,结局是如此无奈。
尤其是腹语人的玩偶化身,被丢在了橱窗里,即便是免费的也没人要。
魔术师没有那般凄凉的下场,然而他还是离开了小女孩,不再表演魔术,走上了流浪的道路。
片中的魔术师只有一名忠实观众,小女孩啥都不懂,她相信魔术的存在。
魔术师只会表演老套的变兔子,他好像一生都在变这个。
他并不成功,但他最成功的魔术是让女孩顺利成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后来,女孩看上了商场的东西,然而她没有钱,身边的小伙子也变不了魔术。
这时候,她方才慢慢明白,世间没有万能的魔术,无所不能的魔术师也不存在。
女友曾跟我说过的一则往事,小时候父亲带她去省城,在大饭店里吃东西。
她没见着点菜也没见着付钱,就看到一盘接一盘的菜被端上来,满满一大桌子,吃也吃不完。
当时,她觉得就像变魔术一样,后来回家逢人便说,省城真好。
那时候,父亲就是女儿心中的魔术师。
从小到大,一位父亲可以给女儿很多东西,从赞美夸奖到好看鞋子新衣裳,他像魔术师一般伟大。
但魔术师是不存在的,他更不可能陪着你一辈子,变出如意郎君,变出完美人生。
对挑剔和永不满足的孩子来说,随着他们一天天不断长大,他会发现父亲技艺退化,表现奇差,好似一辈子只在表演礼帽里抓兔子。
比起失败的魔术师,将来某一天,他们会发现更残酷的事情,那就是魔术师还要先一步离开。
那时候,他们方才怀念与魔术师在一起的时光。
雨中的爱丁堡,来来往往的路人,躺在地上打滚的醉鬼,没人会去在意到生活中的大小魔术。
灯光暗去,魔术师的表演结束了。
当魔术师和女孩都走了以后,房间空无一人。
窗外风起,打在墙壁上的影子不断幻化。
那一刻,哪怕是影子,它也会充满了感情,看得人整颗心都要碎了。
那一刻,你真的看到了吗?
【北京青年报】
他是个魔术师,处在生活的最底层,赚着能养活自己的那么点钱。
在这个年代,做魔术这行没市场,不然,为什么上场的偶像组合演出时是人满为患,可轮到他上场,底下就只剩下一老一少并不认真关注魔术表演的俩人?
这是讽刺?
可能吧。
魔术师就这么认真滴表演着各种魔术,一方面,这是工作,要认真对待,另一方面,是魔术师对魔术的爱。
看到这的时候,想到一个故事里的一个男孩。
她遇到他的时候是个意外,似乎是他撞到了她。
第二次再见他,是个雨天,在一个剧院门口,他在发着什么东西,雨水打湿了他的身。
他看到了她,跑过来打招呼,说晚上在这个剧院里有他们的演出,欢迎她到时欣赏。
她问东西发得怎么样了,他说已经发出去了一半,他朋友还有个旅行团,晚上应该都能解决。
那晚,出门晃悠,不知怎么就走到了剧场门口,索性就进去了,可是,剧场除了她,没有一个观众。
他笑着道歉说,那些领导什么的可能有事耽搁了,演出推迟半小时开始。
她说,没事反正今晚也没什么事。
半小时后,除了她,还是没人出现。
演出开始,很精彩,并没有因为观众只有她一个而降色,仿佛,下面是满满的观众。
最后一个节目是他的单独演出,听着他的演奏,她忘记了所有。
演出结束了,他要送她出门,谢她的抽空观看。
走出不远,他就这么晕倒了。
社友们都围上来,要送他去医院,她拉一个人问他是怎么了。
那人说,他应该是几天没好好吃饭,饿的,再加上也累了。
他们这个剧团没什么收入,如果不是他坚持着,早就解散了,为这剧团,他早就倾家荡产,这一次,以为是个转机,没想到还是这样,这次是他们最后一次演出了。
她看着他们走远,站在那看着那个空空的舞台很久很久。
工作不景气,魔术师到处跑,一次他住在一个旅社,见到了拖地板的女孩,好像是肥皂掉地上了,魔术师给女孩变了个魔术,女孩很惊奇,觉得魔术师是个好人,神奇的人,从此经常帮着魔术师做做家务,洗洗衣服什么的。
天冷了,她会把壁炉点燃等术师回来。
魔术师住的地,不再那么冷冰冰,有了一点假的味道。
魔术师见女孩的鞋坏了,给女孩买了双红色的小皮鞋。
这段日子,整体感觉很温暖,我说是贫苦人间互助,真诚的温暖。
后来,魔术师要去其他地方谋生,女孩跟来了。
就这样,女孩跟着魔术师来到了大都市。
后来,一切都变了吧,女孩还是那个善良的女孩,可是,大都市的一切真的太丰富了,在女孩眼里,魔术师可是有着魔法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孩爱那些漂亮的衣服鞋子,本就没什么奇怪的,可是这些,对于只能解决温饱什么的魔术师来说是个负担。
看着女孩看着那漂亮衣服的渴望眼神,魔术师真的不忍心。
他找各种工作,兼几份的职,给女孩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女孩真的很单纯,她不知道这些东西来的不易,她不知道魔术师的辛苦。
她睡的是床,魔术师睡的是沙发,当时觉得女孩过分了,现在想想,真的没什么,当她开口要什么的时候,真的没觉得什么很大不的了,不是她不懂事,她只是个孩子,想要什么了,然后就找找大人。
后来的后来,女孩恋爱了,路上,魔术师看着女孩和那男孩一起,远远的躲开了。
女孩长大了,不再需要他了,有离开的必要了。
于是,魔术师就这么走了,他给女孩留了钱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世上没有魔法。
一个多小时没有对白的影片就快结束了。
看完后,蛮难受的。
当写到这,突然间知道影片表达的是什么了,是爱,贫苦人之间的爱:比如那家旅馆房客间的事,女孩烧好东西会给一个失意的房客送去;那个玩木偶的叔叔最后在那乞讨,魔术师给的那点钱;魔术师找工作,另几个杂耍房客的帮忙;还有就是女孩,其实大家都疼女孩的。
是揭露,有点资产认见的那些贪婪:比如魔术师在修车厂工作时,一夜的成果被别人占了了,忘在工作服的的忘在工作地被拿;表演完魔术拿到的钱被中间人贪了,他拿不到五分之一。
剧中魔术师看过一张照片,剧末,我们看到那张照片是个小娃娃,我们不知道她是谁,我们不知道魔术师师以往的故事,我们只知道魔术师对小孩很有爱。
魔术师是把女孩当成了自己的女儿了吧,那份疼惜,可不可以说声父爱伟大?
很多东西,与血缘无关吧。
那次魔术师喝醉了,一到家他就打开女孩卧室的门,看到女孩还在,关上门,窝沙发睡了。
看到女孩还在,是心静了,家人还在,这就是家。
魔术师真的很疼这个女儿,所以,一切的艰辛,他自己吞,只要女孩开心快乐地成长就好了。
有一个场景,女孩穿着魔术师刚给她买的裙子走过一家橱窗,一个刚进城的孩子,渴望滴看着橱窗里那件和女孩身上一样的衣服,如果不是魔术师,女孩还是那个刚进城的孩子。
最终,女孩收获爱情,女孩真的长大了,魔术师选择了离开,我想,他是知道女孩不再需要他,女孩会生活好好的。
作为一部电影长片,能够不借助对话而勾勒出一个完整故事,这本身就是一项壮举。
而在成功的演绎的背面,则反映出一项浩大工程。
这得归功于片子的细腻之处。
这种细腻渗透到每一幅背景,前景或背景中人物每一个难以察觉的小动作和令人着迷的音乐中。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片子着重将情节放在了爱丁堡这个环境中法国人这一次似乎更加吸收了北大不列颠的文化气氛,法兰西式的慵懒散漫渐渐被一种英式典雅所覆盖,不过作为本片根基之一的浪漫主义元素还是依托于故事本身挥发到画面每一个角落。
看点之一是本片继承的传统手绘技法。
相较于迪士尼式的运动规律,本片人物动作的刻画是内敛的,这适用于表现各种微妙的动作,比如魔术师含蓄的点头,缓慢的脚步。
这毕竟是动画这种艺术形式难以被其他媒介所取代的唯一特质。
一部优秀动画里的“动作”,不仅仅是陈述角色“动”这个过程,在此之上,对于动作速率,幅度,夸张以及违反物理规律程度的把控,是能够在动画师操纵下体现情绪起伏,节奏波动的,这有点类似于电影演员的表演这一块。
而一般意义上的真人电影中的表演,则是走了另一条道路,通过“动作”和“动作”的组接来表现超出动作本身的含义(这一点上比较典型的有王家卫的片子,参见剧中演员的表演)。
所以说,动画师都是魔术师(扯远了)。
回到本片当中,本片当中触动观众的元素,除故事本身外,大部分情绪渲染,气氛把握都是通过动画师一帧一帧的作画而获得的。
因此片子无中生有创造出了高于故事(剧本)的艺术价值,而且这种艺术性是完全继承并发扬传统手绘动画的脊梁骨,是一次回归,是一次对动画这种艺术形态所能达到高度的又一次探寻。
突然想起了“其实山顶是一个面”这样一个说法。
相信本片有足够的高度能站在山顶上,和以往最优秀的动画一起守这座殿堂。
这部大热的法国动画片L‘illusionniste非常不是我的茶,电影里时代变迁带来的无以为生的悲哀和凄凉很打动我,但直接导致我对此片评论不佳的原因是天真无邪的女主角Alice。
她对这个世界有着莫名其妙的期待,那种“因为我如此天真,所以这个世界理应善待我”的标签无声地悬挂在她头顶。
她依赖,从一双红皮鞋她感到了魔术师的善意和神奇,于是就抛下过去的生活,毅然躲到他人的羽翼下去见识世界;她虚荣,橱窗里的华贵外套,漂亮的高跟鞋都是她对都市身份的向往;她空虚,她的生活只有逛山逛街扫地做饭。
哦,什么?
我怎么对女主角的善良视而不见?
诚然,善良是天真的好伙伴,她对旅馆里的其他陌生人不可谓不善良,还无意以美食挽救了一个想要自杀的房客。
但她对魔术师何尝不是一种天真的残忍。
如果不是她贪得无厌地想要那件大衣那条裙子那双高跟鞋,魔术师就不必到处奔波上夜班赚钱,不用被人白眼和责备,更不会违心地亲手将给人带来欢乐和惊叹的视觉艺术贬低成俗气的营销手段。
好吧,我不该要求每个女孩子都要独立自主有生活目标,但我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赞赏和认同一个所谓的天真姑娘从一个男人(父亲的角色)的怀抱转投入另一个男人(情人的角色)的怀抱。
她的自我呢?
她的追求呢?
难道她满足于自己的附属角色,服从那些浅薄的欲望,只要有别人赐与的大衣皮鞋珍珠项链就足够了?
世上有没有魔术师似乎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大困扰,无非是失去了一个生活保障而已,那么就提着箱子奔赴下一个饭碗好了。
西维亚·乔迈 Sylvain Chomet用同样的画风,创造了一个与《疯狂约会美丽都》完全不一样的故事意境。
虽然是雅克·塔蒂 Jacques Tati的原始剧本,乔迈还是进行了相当的改动,可以想象塔蒂如果拍成电影整体基调会有所不同。
只是那些人物都还是挺塔蒂的。
故事是简单的,简单到可以一言以蔽之,但是蕴涵的却是非单一情感能表达的。
这和此动画所努力营造的氛围离不开。
所有人都逃不开的自我追求与弥补,萦绕不去的梦,虽难割舍却又永不消逝。
很多人看完都会提到两个字:父爱。
而我想说的是,父爱不是导演想传达给观众的唯一主题,如果仅仅局限于此,那你就等于无视了片中很多很多重要的细节。
还记得放在橱窗里的那个木偶吗?
美好事物的没落,古典艺术的消亡,这才是让我看完这部动画片后让我心碎的原因。
原来,世界上不存在魔术师的真正原因是那流逝的时光,它最终打败了你,只能去回忆,一生叹息。
请记住,遗憾是无法用魔术变出来的。
所以,帕斯帕斯最后终于做对了一件事,在火车上,没有交换小女孩手里的木头铅笔。
除了画风,都还喜欢。
法国人不懂娱乐,看在美术的份上给多一星。
虐心
像一面镜子一样 照的我无地自容
无情又温情。
這是個讓人討厭的故事,故意傷悲,毫無意義。
讲的似乎是价值观的问题,也有关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但于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倒是这种逆潮流而动的二维手绘平实画风很适合如此简单纯净的故事。另外,那一肥一瘦两个女歌者及摇滚乐团的人物设定非常有趣,堪称本片最大亮点。
最受不了这种忧伤了
“魔术师是不存在的”,女孩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也已经像魔术一样消失。像梦境一般美好的电影,音乐。永远不要忘记那个让你成长的人,爱的力量才是最大的魔法。最后那曲终人散、灯光消失的镜头让人很动容。【2013。03。31影院重温】
温柔的魔术师~~~画面很温暖~~~
t13329271 远不如美丽都嘛...
手绘场景各种美,但是,我真的是各种讨厌女主好嘛!穿的像灰姑娘真的以为自己是公主嘛!还有那只兔纸,麻烦你在野外记得减肥好嘛!
基本没什么对话,节奏实在太慢了,压缩40分钟差不多了。
一星是给超赞的画风和配乐 另一星是给老爷子的高超技艺 情节 对不起 我只想说 女主你这个碧池贱人你怎么不去死 你让老爷爷睡沙发 你打扮个逼样和小伙谈恋爱花的是谁的钱 你怎么不去死
女主太贪得无厌了吧,素昧平生既不是亲爹又不是老公,凭什么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进一步过度阐释一下就……赚钱很不容易,花钱的人适当体谅些啊。结局很囧,可是又找着一位冤大头了咩?也未免太“藤缠树”一些
一股子厌女味,很俗
这都能奥斯卡提名啊
勉强两分。其实很多人根本没看懂这片子。男主是个技术很烂的魔术师,独身一人行走江湖,于是有很严重的性压抑问题,所以他把魔术用的兔子放在极度狭小的笼子里,还反复把兔子往帽子里怼(这个令人作呕的残忍动作没有任何笑果,其意义只能是注解男主的性癖,而且兔子作为快炮高手本身就是性的象征),后来他在农村吸引了一个村姑跟随,这二人的关系写的不清不楚,在一起的原因不明,只能看到男主给她买穿的来讨好,可能是种性表示(而且男主这种性方面出了问题的人,才会瞄准女童),最后村姑拐了个小伙子,男主自惭形秽,放了兔子(摆脱了性欲)独自上路。导演是《疯狂约会美丽都》那位,人物依旧变形,但环境较写实。剧情非常散漫,也可以说近一半戏都是莫名其妙的出现,其中缀连了不少雅克塔蒂式的刻意搞笑,太刻意太老派了,也不好笑,只令人尴尬
爱丁堡风景好,生活很艰难.
法式的细腻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