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票之前一直挺纠结的,因为之前每次看Hunger Game都是一个虐心的过程,各种生离死别,各种相爱相杀,各种尔虞我诈,各种绝望心碎,实在是煎熬的2个小时,然而又对生存游戏类的情节有种自虐型的痴迷,所以从一开始就接受了Hunger Game的设定,追下去也是必然,买票只是个时间问题。
再加上去电影院看电影是目前唯一让我可以专心只做一件事情的体验,当然还有睡觉,所以隔三差五还是要选一部片去看看的。
于是拣日不如撞日地就去了,虐了2小时心就回来了,当然这次没有以往那么虐,因为这一集没有不立马杀人就会死的紧迫感,反而一直在比较安全的区域,还受到很周全的保护。
但这次的虐心却另有一种隐隐的不舒服,比直截了当的疼痛更加难以接受。
以往Katniss受制于国会区,为了让自己继续生存而不得不违心地杀害一些什么仇什么怨的人,但至少是真情流露地去战斗,全情投入,酣畅淋漓。
而这一集,Katniss看似受到了13区的保护,却是仍然受制于13区,成为反抗军的代表,被迫假假地拍一些宣传片和伪纪录片来煽动群众——当然后来在战场上的那些的确很震撼,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煽动作用,而其他区被奴役的人们也的确是受到鼓舞做出了非常勇敢而有效的抗争,但她一直过得很压抑,处于想帮助人民又不确定自己这样做是否正确的思维纠结当中,也处于想依赖Gale又不愿让Gale有妄想同时还深爱着Peeta的情感纠结当中,这种压抑无处释放也无处爆发,一直到结尾都还在深深的压抑、焦虑和绝望中,让我更期待下一集了。
回来后看到很多人的影评吐槽这一集没有高潮,是为了拍两部多赚点钱而硬是把一部小说拆开来拍,这一集剧情拖沓无聊太平淡。
诚然,全剧并没有前几部的跌宕起伏,反而有点像是一部明星养成剧,我也不否认,拆剧是好莱坞赚钱惯用的伎俩,但我也不得不说,这样慢慢地铺陈Katniss在13区所受的压抑和心理折磨,也许就像汤唯在《色戒》里的裸戏一样,真的是可以认真看一下的,而且大表姐演技简直爆表,颜也越来越耐看,反正我看着没什么不满,也挺入戏的。
从来不想从什么技术角度去评价艺术创作,电影也好,音乐也好,绘画也好,书籍也好,只要我看着舒服,看着顺眼,听着顺耳,对我来说就是好的,包括喝酒也是这样,不论是名贵好酒还是自家酿的小果酒,只要喝来顺口,都是好酒 恩,就酱!
估计美国大众过惯了百无聊赖的舒适生活,渐渐的沉溺在造反的意淫之中,这也促成了这一受众市场的风靡,典型的改编电影系列代表便是「饥饿游戏」、「分歧者」和「移动迷宫」。
个人感觉「饥饿游戏」的电影改编得并不算成功,可能还不如看书带劲儿,三部曲的最终章还按照行业惯例分成了上下部分,作为高潮的前戏,不管从商业行为还是电影本身必要的铺垫,《饥饿游戏3:嘲笑鸟(上)》都如同鸡肋,你不好去评判片子的好坏,就好比你满心欢喜地享用一块甜点,刚吃了几口就被阻止,说:“下次再吃”,所以,还是等看完下部之后再作评价吧。
喺整个以动作取胜嘅Hunger Games系列中,本片无疑喺一出文戏。
从第二集《星火燎原》嘅熊熊野火霎时间降温到充斥住大量对话嘅13区,确实令观众一下子转唔过弯嚟。
既有人对本片赞不绝口,称颂呢出喺多年难得嘅内涵片,亦有人俾出一两星嘅低分,最后终于跌穿60分,定格喺水下,其实结果亦侧面反映住主流观众对前后两集巨大落差嘅抗议。
Mockingjay喺Hunger Games一直以嚟最直白回归“一切都是政治”呢个主题嘅一集。
或者Katniss嘅箭术并非十三个区最出众,喺枪林弹雨嘅正面战场上佢嘅箭术可能无所作为,箭射得再准再快再漂亮亦俾唔上一挺自动步枪实在,但佢胜在喺最重要嘅电视盛典中出名了,佢成为佐明星,佢背负住嘅可能喺每一个贡品都有嘅辛酸背景被媒体无限放大、有意引导,甚至伪造,佢成为佐一面旗帜,而呢面旗帜嘅号召力却喺十万挺自动步枪都不可替代嘅。
Katniss就咁样同Peter分别被13区同Capitol挟持成为各自嘅吉祥物,喺镜头下传递住各自嘅目的,希望、愤怒、和平、战争、自由同恐惧,佢哋就如同切﹒格瓦拉,又如同《意志的胜利》,喺一个睇唔见嘅战场上厮杀。
你以为自己喺喺度真情流露,为自己努力拼搏奋斗,镜头记录下客观嘅一切,但实际上所有嘢都唔由你控制,喺大人们嘅游戏中,你不过喺一个外表光鲜,被摆上台嘅吸引观众眼球嘅棋子罢了。
离开佐TV真人Show,亦冇佐最受女性观众欢迎嘅时装展,难怪观众会唔受落。
全片最令我印象深刻嘅喺人们唱住吊诡嘅13区吉祥物主题曲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咁向第5区水电站冲锋嘅一幕,一时间令我又有佐继续睇落去嘅斗志,但呢段震撼大片只持续佐一分半钟,除此之外全片再无高潮,怎叫人甘心呢一年有余嘅等待呢?
真心希望呢集如传闻所言,喺全片都为压轴作嘅漫长铺垫,期待最终话有值得我哋去期待嘅好表现!
一般,唔推荐,不收藏。
——评“饥饿游戏3:嘲笑鸟(上)"没敢也没赶上零点场,下午顶着寒风出去在附近的环球港影院刷完虽然对一部电影就能搞定偏偏还分上下集的行为表示不解但觉得还是不错从第三部开始电影逐渐把重点从“饥饿游戏”转移到反抗军与政府军之间的对抗上来开篇就是各种血腥镇压,白色恐怖下人民士气降至冰点反抗军一看不好得出来个英雄/偶像振奋士气,于是就顺理成章想起了凯姐,然后就在战火纷飞里拍了好几个宣传视频不间断广播给其他十二个区,果然成功唤起了民众的信心和凝聚力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这情节看着是不是跟“兵临城下”里赫鲁晓夫挑中那个年轻狙击手很像?
当战局陷入胶着看不到希望时,群众迫切需要一个人站出来,他集所有的勇气和力量于一身,是大众情感的寄托,更是胜利的启明星时势造英雄,固然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虽然多数是宣传机器制造出来的对我这种打小就有严重英雄情节的人来说,没机枪眼去堵没炸药包做人肉柱子一直引以为憾事这回见了电影里凯姐来医院视察被众人亲切围在中央并致以崇高的吻手礼而之后凯姐不孚众望单箭干翻两艘政府军飞船对着镜头以熊熊烈火为背景,慷慨激昂说出一番话的时候感觉整个人噌地过了电般顿时就燃了“We burn,you'll burn with us!!”其他时间电影就很乏善可陈,你来我往的全是宣传战你黑我我黑你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牛逼
这第三部网评似乎不高的样子。
不知道为啥,这一部戴3d眼镜看着总觉得亮度不高,背景模糊。
场景确实比较压抑,不过这一部的情节本身就是压抑和纠结,我觉得导演还是诠释得挺到位的。
感觉在这部电影里,导演没有很刻意的讨好观众,或者追求快餐消费。
而是很冷静的试图把这个故事,人物的感情、纠结,内心的挣扎表达清楚。
点个赞!
感觉饥饿游戏真的是喜欢的人特别喜欢,不喜欢(or不清楚整个大背景设定)的人很不喜欢。
1. 女主太丑啊,演技太烂啊,哭喊 好无逻辑啊。
2.号称十三区,一个区也就一万多人啊,加一起 这国家也就一个 六线小城市啊3.去年一年女主脱光的照片看了无数,穿上跟脱了都没兴趣啊,丑逼啊!
4.反抗军就一个人懂电脑啊,黑的系统还是之前自己开发的,这国家总共就一个人会高科技啊,还是个瘸子啊。
5.女主的傻逼妹子被轰炸,不躲避去找自己捡的猫啊,女主回来狠骂了一句,妹子反驳,我不能丢下它,结果女主就抱住妹子激动地说 我懂你啊6.政府军 发电站就几十个人守啊,被反抗军炸了 大坝..全国停电啊...停了好几天啊停电后 决定轰炸 反抗军...反抗军 竟然还有地对空反导防御系统啊7.反抗军的地下防御体系被炸了个半死后,反抗军领袖决定放弃反抗啊,理由是我开火对方就知道我在哪儿了,我不开火,他们就飞走了啊。。
我擦,政府军多投几枚炸弹 反抗军 就都挂了啊..8.反抗军地下要塞修的完全就是个 锡安啊9.全片就六个人有战斗能力啊,其他人都是难民啊10.全片的反抗行为就是 跟着女主拍反抗宣传片啊。。。
我草你妈,说女主演技不到位,亲自去战区,吸引政府军轰炸,炸平了一个难民营,就为捕捉 女主愤怒的表情啊。
11.最后,女主 跟 政府军总统 开视频啊派了六个人去 营救 女主前男友啊.政府军各种SM 前男友,然后告诉他,你应该这么玩 女主才有快感啊,前男友 被救出来见了女主掐着脖子就要做啊12.我擦,政府军总统你 关视频时候那个淫荡的笑容是几个意思啊,没有关之琳 跟优优 你拍个J8毛的 末代皇帝啊..
虽然是长年sci-fi/fantasy爱好者,但是之所以尤其钟意与THG系列,正因为它传达的远比纯粹的“反乌托邦”更多。
在第三部里已经把“媒体暴力”嘲讽到了极致,大厦倾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摄制组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如何借机煽动民众宣扬英雄主义、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军事入侵都通过大众传媒的形式的表达,投影到现实社会当真是心中一凛。
THG系列的另一个突破就是它创造了超级英雄电影以女性作为主导角色的巅峰,即便是当年[古墓丽影]也有主演安妈靠身材来赚眼球的成分在,而本系列则真正撇去了女性在超级英雄片中固有的形象(而且系列的最终幕后大boss其实也是女性角色,在这里就不给没看过书的剧透了)。
“游戏”到了这个阶段政治色彩浓得化不开,印象特别深刻的是Effy的一条金句:“过去的时尚在今日也有可能随着复古的潮流重登风口浪尖,比如民主这东西。
”以Effy的口吻饶有趣味地点破原著作者对所谓“民主”微妙的态度。
有JLaw出神入化的演技也实在是从影像层面上把电影提升了一个档次,试想有多少青少年向的电影能由一名90后影后来挑大梁呢(对没错我就是詹吹)。
改编后对中心的把握没有跑偏,场景、特效都尽如人意,从第一部以来一向质量高到令人发指的ost此次由Lorde来操刀制作自然也是不负众望。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对非原著党来说),可能就是由于本集是铺垫集的关系,主要是介绍十三区和当前的政治局势,下一部的正面冲突皆由这一部的草蛇灰线中延伸开去,所以很多人会觉得情节进展慢,这也无可厚非。
哎,下一部还得等一年,心焦啊。
(p.s 这其实只是一个在短评框里塞不下的评论并不是当长评写的 所以行文间完全没有逻辑可言莫怪)
我时常遐想影院配备了快进功能。
观看《饥饿游戏3》时,这个念头不断浮上脑海。
分作上下集,注定是一则漫长的演练和前奏,整个注水工程之庞大,水量之多,可以从片中水坝被炸一幕得到答案。
前阵子的《霍比特人:五军之战》也是注水片,但相较于该片半场政斗、半场武斗的结构,本片导演弗朗西斯·劳伦斯有一种奇异的才华,能将水分均匀渗透进每一个情节细胞,通过拉长几个定格、放慢对白的语速、多一些空镜头和无言的凝视,塞满两个小时的空间。
观众即使觉得冗长不堪,也找不出切实的尿点,上厕所那三五分钟里,随时可能上演一场气势汹汹的暴动。
本片并没有一部商业大片该有的追求,完成的是过渡之作的基本任务,把前传续集之间的事情说完整,仅此而已。
要说有什么发展,就是把之前处于隐性的人民战争推到了台面上。
反抗军与暴虐极权势同水火,民众也被鼓动起来,奋勇捐躯扫荡军警势力。
极权政府“国会区”去年还是兵强马壮、固若金汤,今年被人民革命的大潮一冲,顿现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颓势。
影片罗列了演讲洗脑,秘密监控,身份符号化的士兵,被驱策的奴役劳作,禁闭和拷打,死亡游戏等,来表现该政权的铁腕统治。
但上述都是符号,我们可以在任何一部反乌托邦电影里窥见,拼凑符号无法传达核心精神,亦步亦趋的堆砌只能画出猫来,《饥饿游戏》勾画了反乌托邦的边框,无力捕捉反乌托邦的内韵。
考虑到这是青少年电影,有形无神可以原谅,但原作者和编导在故事层面超出了青少年的领域,搭建了一个成人政治、军事的舞台,并让青少年担当扭转乾坤的救世主。
要知道,这不是街头争地盘的帮派,而是拥有空军和核武器的政团军队,可供青少年英雄一展所长的,除了秀场,只剩摄影机前。
凯妮丝更多暴露出她的身份本质,就像史蒂夫·罗杰斯在《美国队长》的前半程一样,是一个吉祥物,一个人肉图腾,一个逢场作戏的演员,一个电视传媒打造的虚拟偶像。
而她连这一角色也胜任的十分笨拙。
女总统劝慰她“最煎熬的事莫过于无能为力的等待”(大意),正是羽翼未丰却要玩高级游戏的青少年的真实心态。
青少年有自成一体的小生境和游戏规则,要染指乃至左右成人世界,非得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近年最不中二的《移动迷宫》就是榜样。
除非讲的就是谈情说爱、争强好胜那点事,否则青少年除了脸长得嫩,意志,勇气,身手,智慧,经验,哪一样嫩了都玩不转。
而《饥饿游戏》呢,既要宏大叙事,又要树立凯妮丝的主导地位,所有杀戮和揪心,创伤和牺牲,顿时都显得廉价了。
凯妮丝的思念和抉择之殇,跟国产青春片用怀孕堕胎体现青春之残酷差别不大,只不过好莱坞工业更懂包装,明白如何稀释刻板。
小说可以中断叙述,用数段文字剖析心理,领观众参观角色内心,电影无法照搬。
大表姐在同龄人中演技出众,但也难称炉火纯青,无力拯救尴尬的角色设定。
此外,本集加强了对大众媒体的表现,双方的来回较量本质是靠媒体争取民心,也是反乌托邦电影常见的母题,比如《V字仇杀队》。
然而你来我往的攻防计谋,幼稚的不像话,比《V》是肯定没戏的,连香港片《大事件》那点设局段位也赶不上,徒有高科技外衣。
不是没有亮点,好看如“六壮士”潜入国会区,堪比《纽约大逃亡》蛇眼空降纽约一段,一派萧索的末世气氛,僻静荒凉中孕育惊心动魄,几个主视角镜头也用到了点上。
只是这样的好戏实在太少,凯妮丝几乎通篇作壁上观,医院被炸时束手无策,空袭时泯然众人,最大的义举是救猫(的主人);将个体情感放在革命目标之上,讽刺的是此举又迫使更多所爱之人冒险,并为敌方利用;勇气迸发力挽危机,却是中了圈套,使反抗军陷入更大的挫败;至于荧屏亮相带来的正面影响,大部分也出于公关小组和智囊团调教有方。
凯妮丝在本片的失当位置,正好点出该系列电影的本质:青少年竭力想插手成人事务,但能力不济,帮不上忙甚至帮倒忙,只好让他们用弓箭干掉轰炸机这样媲美抗日大侠的奇迹之举,勉强求得容身之所,并助推整个故事逻辑的崩塌。
抛开成人视角,对年轻观众来说,青少年电影最大的兴奋点在于营造集体梦幻:青少年能担起成年人的使命,并且比成年人做得更好;而不是把成人降格到他们的水平,陪他们玩一些别扭的游戏。
斯诺总统这样身经百战的年迈政客,公开发言应该简洁洗练,命中要害,配合小丫头说些故作高深的矫情格言,就显得滑稽。
这两年青少年电影格局越攒越大(不来个反乌托邦都不好意思),严肃指数也呈递增,主角却依旧扭捏作态,实属作茧自缚,玩得好的寥寥无几,跟风炮灰倒是越积越厚。
依我看,与其苦大仇深干革命,不如喜笑颜搞无厘头,年轻人的喜怒哀乐有了落脚点,中老年们故作萌态也可以更无节制。
《饥饿游戏3》在北美是圣诞档,咱们是春节档,都是合家欢的季节,一个板着脸孔又墨迹小气的伪大片,真的不应景。
(文/方聿南)
皮塔身陷敌营之后,身心俱疲的凯特尼斯一直在十三区反抗军的根据地休养。
这天反抗军的领袖Coin(我抑制不住地想把这个名字音译成“快银”)派了个擅长游说的黑人来游说凯特尼斯充当反抗军的吉祥物,发点照片什么的出来鼓舞一下士气。
接着凯特尼斯又受到了快银大妈的亲切接见,双方就当吉祥物这个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
凯特尼斯的基本立场是,不约。
打了两集酱油的锤弟这一次终于熬出了头,堂堂正正的当上了女主角身边的备胎。
这天两人在食堂吃饭时,竟看到一直音讯全无的皮塔跟素有派大星版华莱士之美誉的著名新闻主播凯撒在电视上谈笑风生,并劝告各地的反抗军,不要老想着弄个大新闻。
刚刚才跟锤弟说好要做彼此的天使的凯特尼斯一看到绯闻男友上了电视,立马跑过去舔屏。
在都城被捯饬的人模狗样的皮塔乍一看倒与今年早些时候一位因吃烧饼而噎死的少年英主有几分神似,那位的遗孀也出现在了本片中。
为了能把绯闻男友早点接回身边,凯特尼斯答应快银大妈做吉祥物的事。
然后是女主角的保姆艾菲出马帮她打造一个时尚时尚最时尚的造型。
前两部里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时装秀环节这次被简化到了仅仅是随便换了身装备。
《饥饿游戏》对《大逃杀》的借鉴有目共睹,不过我实在觉得原作者既然对于主角换装这件事这么上心,那么为了获得灵感应该参考的日本流行文化作品不该是《大逃杀》而应该是《圣斗士》或者《美少女战士》。
搞定了造型之后,凯特尼斯进摄影棚拍了段充满乡土气息的弱爆了的战争宣传片。
在凯特尼斯的教练黑密曲的建议之下,摄制组决定出去拍外景以增强宣传片的效果。
在这里凯特尼斯遇到了上面提到的那位老公吃烧饼英年早逝的可怜女性,她是这次摄制的导演。
摄制组首先对D8进行了友好访问。
摄制工作进行的很顺利,凯特尼斯在D8拥有很高的人气。
可是这一切却被她的老对头斯诺总统看在眼里,并让他大感不快。
于是总统派出两架轰炸机到D8去爆吧。
接下来就是预告片里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那一幕:弓箭打飞机。
女主角和锤弟那个姿势,让我忍不住想给这一段配上音乐:“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依稀往梦似曾见……”那两架本来飞的很高远在两位主角射程之外的飞机,大概是出于好奇,想飞近一点看清楚地上那俩货在摆什么造型,结果中了机智的主角们的诱敌之计,双双被射中下体而坠毁。
预告片里打飞机这一段我是看一次笑一次,看正片觉得喜感更强,两个主角夸张的动作与严肃的表情配合得实在太妙了。
由于忠实记录下了凯特尼斯打飞机的英姿,宣传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各区的反抗势力受到其鼓舞,积极行动。
都城的势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凯特尼斯跟锤弟出去打猎郊游晒太阳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理的戏份貌似三部都有,我都有点分不清楚这三场戏,甚至怀疑是只拍了一遍然后反复拿出来循环利用。
放松完了回到基地,两人看到皮塔又上了电视,含泪奉劝全国各地人民珍惜和平生活,要做爱不要作战,要约炮不要约架。
宣传片拍摄的第二站是已被总统派人夷为平地的凯特尼斯与锤弟的老家十二区,在这里触景生情的二人接了个看上去很敷衍、似乎意在拖延时间的吻。
之后凯特尼斯发行了旋律悦耳但是歌词让人细思极恐的首支单曲《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传唱度极高。
在这首歌的激励下,反抗运动继续高涨。
炸水电站是我觉得全片最精彩的一段,视死如归的人们唱着歌,不惧敌人的子弹,前赴后继的冲上去,最终用血肉之躯扑灭了敌人的火舌,并完成了山崩地裂的壮举,带给我视听方面的双重震撼。
本片虽然也号称是动作片,但动作戏也就只有打飞机和炸水坝这两段。
而打飞机那一段,给人的感觉也就真跟打了个飞机差不多,没劲;只有炸水坝这一段才让人觉得本片还勉强能称得上是部大片。
水电站被炸是反抗军取得的一场重要胜利。
这时,皮塔又到电视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于炸水电站这一行为予以强烈谴责。
反抗军向总统一方充分展示了黑客技术哪家强,强行把凯特尼斯的单曲插到皮塔的讲话直播里。
一直处于被洗脑状态的皮塔被歌声唤醒,在电视上提醒凯特尼斯危险即将到来。
皮塔不顾个人安危发出的警告为反抗军进行人员疏散与安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可是关键时刻,凯特尼斯却找不到她妹了,后来发现原来是身为一个猫奴的她妹跑回去找自己的主人了。
凯特尼斯本来打算糊这个瞪不起死活眼来的熊孩子的熊脸,可是一看到喵星人,瞬间戾气全消。
要我说快银大妈和总统老伯也没什么好争的,两个人都退下,选这只猫当领袖的话,全国十几个区肯定会心甘情愿的用尽一生一世来将它供养。
话说凯特尼斯的妹妹长得还是挺好看的,只是我怎么觉得她越长越像另一部青少年读物改编电影的女主角了。
撑过了都城军队的袭击,第二天凯特尼斯等人走出掩体,却看到遍地的白玫瑰。
凯特尼斯知道这是斯诺总统对自己发出的威胁,出于恐惧而不敢再继续担任吉祥物的工作,于是暂时由大帅哥芬尼克代行她的职责,录制视频揭露斯诺总统的黑历史。
与此同时,锤弟等人潜入都城去营救皮塔以及其他人质。
凯特尼斯为了给营救小队争取时间,主动要求与斯诺总统对话。
这么明显的缓兵之计自然瞒不过老谋深算的总统,不过他自己也另有打算,本就没想认真阻止锤弟等人的营救计划,索性跟凯特尼斯瞎聊起来,这样也能显得女主角为了救人好像确实出了一份力。
由于敌人放水,皮塔等人被顺利救出。
影片的另一个震了我一下的画面出现在这里,就是被折磨的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的乔安娜,她的经历实在让人不敢去想。
不过也有令人欣慰的,芬尼克与他的未婚妻终于团聚。
就在凯特尼斯抱着同样的期待,以为皮塔也会这样跟她深情相拥时,现实却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皮塔一见到她,顿时狂性大发,企图将她扼死,还好身旁的人及时上来制止。
遭到皮塔突然袭击而受伤失声的凯特尼斯陷入了持续的惊恐与困惑,口不能言的她只能在心里默默发问:“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什么仇什么怨,什么仇什么怨……”除去皮塔的意识被劫持成了丧尸一样的存在这一事实,反抗军的工作到目前为止还算是卓有成效。
快银大妈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宣告他们的革[哔]事业取得阶段性胜利,听众席里掌声经久不息……-自从华纳开创了把《哈利波特》大结局拆分成上下两部上映的生(pian)财(qian)之道后,越来越多的电影厂商受到启发而采取了同一战略。
本片以及之前的《暮光之城》都是青少年小说改编的,与《哈利波特》算是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采取类似发行策略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没想到连专门面向我这种中老年患者…中老年观众的《复仇者》也被带坏了。
当然,在外人眼中是骗钱的行为,粉丝却可以把这当成多一次进影院体验的机会,双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倒也相安无事。
把一个故事分成两部电影来上映收两次电影票钱也没什么,只要电影质量有保证就行。
但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的质量显然没有达到观众的预期。
在去年表现良好的第二部拉高了观众的期望值以后,本片不但没能做到更上一层楼,反而比起本系列相对青涩的开山之作都有退步。
之前还觉得本系列“前半段时装表演,后半段撕逼大战”的结构设置有些儿戏,然而到了本片却连这种结构都求而不得了,整部电影充斥着鸡毛蒜皮的散乱琐碎感。
本片的预告片剪得非常动人心魄,但正片却是另一回事了。
如我上面所说,虽然标榜自己是动作片,却压根没多少像样的动作戏,而且还都已经呈现在预告片里了。
影片中的大部分时间主角都是在打嘴炮、摆造型,让人提不起兴趣。
有人说这就是部两个小时的预告片,对我来说拿它当预告片看还嫌它啰嗦。
导演大概是太想保证最后一部的震撼性了,所以拍这部前篇时显得畏首畏尾,生怕这部多拍一点下一部就无话可说了。
其实我觉得他还不如踏踏实实该怎么拍怎么拍,拍到哪算哪;至于下一部,如果原著剧情不够了,把给这一部注水的精力省下来,到时候再好好构思些可用的原创段落也不迟。
角色方面,由于本片表现形式单一,连动作戏份都少的可怜(最精彩的一场动作戏还是由群众演员们贡献的,主角们没有表现的机会),角色们除了念台词基本上是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也就很难指望他们给观众留下多深刻的印象了。
新加入的角色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反抗军领袖Coin,因为大家都是打嘴炮,那么当然嘴炮打得多、打得响的容易出彩。
身为一个有远大政治理想和野心的角色,Coin那种具有煽动性且城府极深的形象比较深入人心。
本片当中她与斯诺总统、女主角凯特尼斯,可以算是三足鼎立,这三个是最有存在感的角色。
除此之外的新老角色基本都像白开水一样无味无趣。
老角色没有承接前作进一步展开,其中戏份大增的锤弟由于皮塔的形象在第二部已经成功树立起来了,他也就很难再在观众心中找到一席之地了,存在感依然弱爆;新角色方面,除了因犀利造型而让观众眼前一亮之外,也没别的了,而且眼前一亮真的就是亮一下就没了。
当然我最不满意的还是芬尼克的戏份太少了。
我是专门冲着他才对这个系列路人转粉的,还指望着他拳打锤弟、脚踢皮塔,直接当上男一呢,没想到这一部这么不给力。
上面提到了《复仇者》,其实它与《饥饿游戏》这两个看似面向截然不同观众群体的电影系列还是挺有缘的。
《复仇者》与《饥饿游戏1》在2012年是前后脚上映的,并双双成为年度话题之作,而且还各自引领了这两年好莱坞商业片的风潮。
2012年之后,被拍的最多的题材就是超级英雄和青少年读物改编了。
除此之外,两个电影系列都对弓箭这种陪伴人类文明时间最久的工具之一有极深的感情,并把它的威力放大到一种屌爆了的程度。
我还记得2012年的国内暑期档,先后上映了《复仇者》《饥饿游戏》《勇敢传说》《画皮2》,当时真是一部电影里要是没有个会射箭的主角,都不好意思上映。
本片当中的弓箭打飞机虽然比起复仇者鹰眼一箭射爆浮空母舰的引擎似乎还略逊一筹,但也算是一个很吸引人眼球的看点。
不过也有人觉得既然已经有了威力这么强的爆破性武器了,干嘛一定要做成弓箭这么复古的样子呢,可以尝试换个造型时尚点的武器给凯特尼斯拿来打飞机,比如手榴弹。
首先声明,我是原著党,这是我看到的少数几个电影精彩于小说的例子,在看完第一部电影之后我去买了小说。
不得不得说,电影的编剧是个厉害的角色,小说由于翻译以及本身的关系,对人物的塑造显得做作不自然,人物的所有表现都以形容词的形式出现在文章中,让整本小说除去情节外,故事的叙述以及文风像是刚学会写作文的小学生。
但是这并不妨碍这被改编成一部出色的电影。
很多人吐槽说这部电影只是因为詹妞的演技好,不可否认,詹妞在3中的演技确实比在1中的好,但是整部电影并没有成为大姐头的个人秀,电影保留了很多小说中的元素,基本还原了半本小说,仅仅删去了当中有关于凯特尼斯的国会区化妆师被虐待的部分以及艾克尼斯【被拔去舌头的国会区奴隶】的部分,但是后面这个部分从第一部电影开始就已经被删除了,总体上对小说没有改动。
【可能还有几个地方我记不清了,貌似还有芬克斯耍鱼叉233】至于很多人讨论的什么导演被抗日神剧洗脑啊之类的,我只能说,这是原著的描写,恐怕导演对改编这段情节也无能为力吧。
另外,对于芬克斯揭露秘密那一段,个人认为这是小说的败笔,那一段本不必要,而且有的不符合整体情节,但是由于它发生在关键情节处【是个插曲】所以没有被删去。
不过对于影片的特效确实需要吐槽……据说是花了1.3亿?
(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当盖尔射箭的时候……哦,那个特效简直堪比第一版的西游记的爆炸效果=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好几处我差点落泪。
当卡特尼斯第一次来到八区医院,回答完“是的,我是为你们而战”后,所有人做出了嘲笑鸟的手势,十一区的人们在吹响了口哨之后纷纷逃跑【推测,因为露是十一区的,她的代表物是林木】,在炸掉水电站的时候,人们无畏地冲向安保警察的枪口,前仆后继。
十二个施惠国的人们在被压迫了那么久之后终于觉醒,下决心反抗。
但是我有一个十分不解的地方,为何只有当凯特尼斯出现之后,十三个区的人们才真正联合起来,开始反抗?
为何人们不能自己意识到那个不公平的社会而一定需要人来领导?
抛开剧情来说说电影吧。
鉴于昨天刚刚补了好多的电影公high课,因此在这次看电影的过程中特意注意了影片所用的构图和灯光。
可以注意到,在拍摄十三区的时候,多用的是暖色调的灯光,而且整体黑暗,灯光比较弱,而在人群聚集的时候灯光达到最亮,我想这里应该是想说明,所有人的力量才能推翻国会区的统治吧。
另外,在凯特尼斯第一次走进十三区的时候有个 向上望的镜头,上面是无尽的黑暗,一个封闭式的镜头,我想看过小说的筒子们大概都了解,十三区的总统科恩也是个颇具野心的女人,望不到天空的地下封闭建筑,十三区对于卡特尼斯来说只是另外一个牢笼。
而在第一部中颇受人称赞的对比性场景在这一部中也有使用,例如在十三区的人们用餐的时候播放皮特在国会区接受的采访,人们坐在简陋的地下餐厅中,周围一片灰色,而电视中身着华丽的皮特明显与之形成强烈对比。
另外,在对凯特尼斯的处理上,当她在十二区的时候,镜头总是将凯特尼斯从三分线左右的位置拉到中间,颇有从边缘成为中心人物的意思吧。
当然上述的这些都是我一个人的胡说八道而已2333这部电影被骂的超惨,但是等到明年最后一部上映的时候,我依旧会去影院捧场【最后哀悼没有霍夫曼的结局……
mockingjay变得自私又自大了
「You know, everything old can be made new again. Like democracy.」「There is no progress without compromise. No victory without sacrifice.」「It's the things we love most that destroy us.」
竟然还有一部才能结束
没有那么差啊同志们。是的节奏拖沓没有高潮,没办法,这是一个很悲惨很无奈的事实:后哈利波特时代所有franchise电影都干这个,认了吧。但是,比起其他好莱坞大片,剧本好很多啊!人物很复杂啊(朱利安摩尔)!或许是我对有政治隐喻和现代媒介批判的东西没有抵抗力吧。
絮叨了俩小时,分上下部简直是太多余了。
第三部已经和饥饿游戏无关了,讲的是一个弱智的‘起义’...竟然还需要分2部拍....
豆瓣上5.8的低分,你们是不满意大表姐只开弓射箭一次,还是不满意期待的战争场面没有出现?凯特尼斯从一个“村姑”变成“icon”,步步推进得合乎情理,感情张弛有度;黛米摩尔的女总统三次演说时情绪语调的变化,这些细节描述得都非常到位。情绪已经饱满,期待下一集的爆发。
2.5 除了8区那一点点外毫无高潮亮点……
女主怎么还不死啊,回去快快乐乐一女二男不好吗?“哦~我是不是要同时失去他们两个了”😓嘲笑鸟带动反抗~这技术碾压还真能起到效果。
残酷折磨之后真的可以重组一个人?这里的宣传短片制作真的涨姿势
大表姐绿茶本色尽显
不管评论怎么说,依然是很好看的一集啊。导演花了两个小时为最终篇做情绪铺垫,武戏文唱,既有讽刺也有反讽,虽没有第二部那么完美,但是不论煽动性还是厚重感都远胜同类型作品,最后的那段平行剪辑紧张得让人喘不过起,真想快点看到下一部!
难道只有我觉得这一集很煽情?
花钱去电影院看觉得不值无聊都属正常。我当成电视剧感觉还好哈哈哈。
和你的,最后一部。
在电影院时是真的懵逼,我到底看了什么
下部的铺垫作,一般般
所谓黎明前的黑夜、爆发前的压抑应该说的就是这集吧,不再有前两集的紧张和热血,换来一种深入骨髓的痛感,这带着浓浓痛疼文学气息的剧情着实让人有些不知如何评价……我发现我现在不知如何评价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可能是因为智商越来越低下了吧。唉。最近书读少了。
无法不联想到香港雨伞革命的桥段with sky
起义军有种瓦岗寨的即视感,估计主角最后还是难逃被利用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