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拍的更符合人的本性,剧本写的也真好,没的说。
这才是应该能流传后世的作品,记得有句台词:每朝每代都这样。
我感觉这不是朝代的问题,朝代也是由人创立的,这是人的本来面目啊,人——这种动物,自打是猩猩时就是这样自相残杀,现代人只不过比猩猩多了点智能罢了。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说,这部片子把人做了一个赤裸裸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剖析。
3个男人一台戏。
作者写了社会上的3种人。
第一种人也是戏的主角是福海,用老百姓的话说是一个纯纯粹粹的老实人。
不懂变通,认死理。
像一个当代“圣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无完人”等等这些话在他面前真是无法成立了。
他把善良、忠诚、诚实、博爱……等等等等这些所有能赞颂人类美德的词语几乎都紧紧的锁进了他那颗心里。
然而这个“完人”的一辈子又是什么样的呢?
不能不发人深省。
福海不过是一个最最普通的社会底层老百姓了,然而谁不想得到能够满足人们欲望的种种物质和精神享受呢?
可是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完人”的一生。
他不仅什么都没得到,还……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我们很多人也不能解答。
社会的底层人是这样,那另一层呢?
第二种人:刘方子。
从小看起来是3人中最有志气的,不甘屈服于糊纸活的老板打骂。
一心要跟吴先生革命。
进入纷繁复杂的社会后,另一个充满着权力和欲望的世界大门开始在他的聪明圆滑下向他打开了。
他不在是当初那个其实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伙子,他天生的灵敏让他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中步步高升,看起来他比很多人都强,所以他能在乱世中不断的向上爬。
看到这里,我们每个人心中是痛恨他所干的那些让人不耻的恶事呢还是羡慕一个有本事的人而在心里默默的想向他学习呢?
然而人是复杂的,他能干出那些最让人不耻的恶事也能在日本人来了之后大彻大悟,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来赎罪。
看到最后,你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他的功和过相抵了吗?
最后一种人是赵二。
一个名字上看就知道是个可怜人,从小无父无母,侥幸长大。
连最基本的教育也没有受过(父母的教育)。
这个孩子什么都不懂就稀里糊涂的当了学徒,不知道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只能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别人说什么他都认为是对的,干偷鸡摸狗的事也不认为是错的。
无知者无畏,他敢跟阔老爷的小老婆睡觉,胳膊被砍了,他也不认为他是错的,他敢当汉奸,怎么劝也无济于事。
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度过的,不过最后在被解放军抓住的时候他明白了。
明白了犯错是要受罚的。
你说是非道德是非得人教才能明白吗?
还是他一直都知道自己错了,还像啊Q那样死不认错呢?
典型的中国式不见棺材不落泪!
关于这部电视剧要说恐怕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略述一二,愿为警醒。
张国立演的福海看着堵心,想起了李雪健版宋江,两位好演员都善于含蓄中见功力。
福海从清末平凡的生活到解放,他要求不高,只想过安稳日子,他娶了大妹,生了儿子,可大妹跑了。
他不想让儿子当巡警,想让儿子上学,儿子因故被退学,他又觉得儿子当巡警蛮不错了。
他的要求一再降低,最后只剩“把孙子全须全尾交给顺子”,最后死在街上,他满意吗?
这么过一生值吗?
日本人刚来时,瑞子跟福海说“你要是跟日本人拼命去,我支持你,这种死法值得。
”,福海为了安稳日子,没敢去。
怂装孙子也是死全家,如果早知结果,福海会怎么选择?
瑞子还想过再生一个孩子顺子愿不愿意,结果一切成泡影,为瑞子叹息。
有人说福海向解放军告密赵二,不念当年赵二在宪兵队不抓顺子的事;顺子带兵抓杀赵二,不念三叔从小养育恩情。
告密和抓杀都合理,因为他是汉奸,为虎作伥,福海被日本人杀全家,怎么能不恨汉奸?
每个人心里都隐藏着一个福海,一个刘方子,一个赵二。
刘方子的敢想敢干,为了名利不择手段,恩仇必报,心底残存一丝道义。
赵二的重兄弟情谊,市井油滑气,闷声占便宜,身处绝境的赌徒翻本心理。
福海的窝囊,心中有执念却不知行动,不敢行动,浑浑噩噩终老。
看完这部剧,遇事对比剧中人自省:是否伤害了朋友,得势时是否帮助过朋友,落魄时是否想到过朋友,是否有道德底线,是否犹豫不决,是否不思进取,是否因循守旧,是否目光短浅,是否得势忘形,是否报了恩,是否赎了罪。
这几天我把电视剧《我这一辈子》看了一遍,看到20集,赵二来方子的办公室准备抓捕福海和顺子那场戏,我是真的落泪了。
赵二瞪着福海,狠狠地说了句“福海,你他妈真拿我不当人呀你”,赵二咬牙切齿,泪水已滑倒下巴,整个身子也都跟着在颤抖。
当时我就真的绷不住了,太扎心了。
赵二那句“你们他妈谁也瞧不起我”必是积怨已久,谁都瞧不起他,他只会偷鸡摸狗,蝇营狗苟,跟大户人家的三太太通奸后被砍断左臂更是低三下四,不敢见人,当上汉奸后那也必然遭到万人唾弃。
但是赵二不在乎,他只在乎福海,他希望得到兄弟的支持和认可,希望福海能够知道自己的难处,能够服软。
但是一生懦弱无能的福海偏偏对自己的兄弟如此强硬。
然而赵二并没有出卖福海,这之后福海和顺子生活依旧。
如果赵二真是卖友求荣的人,他犯得着在这里和你们争论,犯得着撒几滴鳄鱼眼泪?
他是真的伤心了。
赵二是三人中最讲情义的,最把当年三人拜把子的事当真,永远记在心上的。
赵二与福海和方子不同,生下来就没有了父母,世上最亲的两个人就是福海与方子,方子投身革命时与他俩分离,这时福海就是赵二唯一的亲人了。
赵二也真把福海当哥哥,当亲哥哥,那一口“哥gay哎”长,“哥gay哎”短的,听得我心里都酥酥的。
结果福海这个王八蛋、窝囊废,除了会坑自己的兄弟,还会干点什么。
方子革命成功回来,派兵去找福海和赵二,大兵问赵二在哪?
赵二正准备蒙混过关时,福海就把手指向赵二了;赵二和徐家三太太暧昧,福海为了个空头支票,为了个实诚人的体面称号,转头就把赵二卖了;日本投降,国民党倒台,赵二身败名裂,想在福海家躲几天,福海义正言辞地拒绝,出门就告发了赵二。
而赵二是怎么对待福海的?
通奸一事事情败露后,赵二不怪福海,反倒怪方子不敢放了他和他一起逃跑。
赵二被共产党押走时,他还在说,哥哥,我不怪你,是我自己咎由自取。
我就纳闷了,你福海凭什么这么相信新上台的政党,这改朝换代这么多次,以前的经验教训都没了?
就不能既往不咎,还要一逼再逼?
赵二被枪决时,没有人来送行,有点关系的竟是将要送他上路的顺子。
讽刺的是,顺子没有一句关怀问候的话语,他是如此的大义凛然、铁面无私,一段铿锵有力的判词后,枪响人倒。
可是好歹他赵二也是从小照顾你,依你入睡的三叔啊,你的内心就没有一丁点的波动?
没有人瞧得上赵二,赵二这一辈子,是落寞的一辈子。
我也无心洗白赵二,他自己做的事情确实不是好事,但是这世间本应该还有温情,他并没有感受到。
张国立老师很好的诠释了福海这个老实人的形象,福海一辈子笃信自己的老实人信条,相信善恶有报,奉行自我的正义丝毫不懂得退步,福海够真诚,够倔强,但也够怯懦,当了一辈子的好人,同时他还想成为所有人眼中的好人,一辈子没做过几次坏事,但在做坏事的时候总是想做个好人,这种纠结的性格塑造了这个丰满的人物。
刘方子就像是福海的另一面,他是个小人,毫不纠结,自私自利,对于别人怎么看自己不在乎,要的就是富贵高升。
福海和刘方子,一个像殉道者,从不为己,专门为人,另一个就像是吸血鬼,对于送上来的美餐从不客气,来者不拒。
两个相反性格的人,一个圆滑世故,对于各种情况处理的游刃有余,一个木讷纠结,遇事丝毫不知道变通,相信着自我的真理,刘方子代表了那些勇于冒进的小部分冒险者,剩下的大部分,都是福海这样的老实人。
《我这一辈子》电影版看完就一个字:苦。
觉得旧社会老百姓太苦了,可得珍惜新社会的好日子。
就像现在的小媳妇们容易被公婆这样训斥:放着好好日子不过你闹什么闹,你就是天大委屈也比旧社会好多了呀,如今这日子就够你感恩戴德的了。
或者年轻人们被长辈这样教导:你们有什么累,有多大压力,现在又不是战争年代,现在日子多好啊!
这片子拍摄于1950年,大概是当时反应旧社会如何黑暗的主旋律影片吧,有忆苦思甜之功效。
这要放给小媳妇小年轻看,应该比说教管用。
据说石挥表演得好,咱是外行就看个热闹。
没看过老舍先生的原著,我想原著应该不止这么些。
近日看了电视剧版,两个字:过瘾!
虽然比原著添加了角色,但我觉得比电影精彩。
里面三个人物三种人生,令人唏嘘。
先说最出彩的角色刘方子。
他最机灵,无论怎么改朝换代,他都能混得风生水起。
也是个人欲望最舒展的一个,做了很多常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得到常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几番起落总成人上人,因此很受观众推崇。
他机灵在哪呢?
当兵知道烧杀抢掠,做生意知道走政府关系,当公务员知道踩着别人往上爬;善于利用他人人性中的弱点:老实的绑在身边以托付,普通的恩威并施来控制,厉害的溜须拍马求太平,挡道的软硬兼施而灭之,有资源的投其所好深度交易之。
他聪明地洞悉了人性,通透了处世规则,更重要的是他还豁得出去,大多数人就豁不出去。
我想大多数人活到一定年龄,都能知道人性和世界的规则,大多数人没有和刘方子一样去钻营谋福利,可能是尚未通透,可能是长的招人恨嘴也甜不起来,也可能是内心的原则不允许那样做。
尚未通透和想机灵而机灵不起来的人,就特别眼馋刘方子的体面与成功,愿意跟刘方子学,比如赵二。
于是我们见到市面上兴起了各种成功“术”,赵二不仅自己深信这一套,还安利给福海,教福海学会“汤事儿”。
遗憾的是刘方子的信徒们即使明白了刘方子的套路练就了刘方子的嘴皮子把自己打扮得招人待见,也缺乏刘方子的狠劲,说好听点是魄力,说难听点就是狠。
他为什么那么狠?
因为他的信条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是老百姓理解的字面意思,也就是现在市井流传的:“自私的人命更好”。
他自私到什么程度呢?
只顾自己,其他人皆可害。
抢兄弟媳妇,出卖朋友,欺男霸女,贿赂葫芦僧断葫芦案等等。
这哪一件不要了人的命?
谁干得出来,刘方子就能,这让羡慕刘方子眼前富贵的徒众自叹弗如。
其实刘方子的结局就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他有多富贵,他就有多罪过。
他的生命是编剧给的,真要这样做人,早死八百回了。
至于剧中让他始终对福海怀抱歉疚,末了以死赎罪,也是编剧对价值观的理想化回归,不过也说明了刘方子那样的人不到死的那一刻,是很难改变的,毕竟有很多赵二还羡慕着他。
赵二,他的信条是:只要不害着别人,我尽可能为自己谋福利。
害人与不害人,这是赵二和刘方子根本的区别。
本是个无伤大雅的小人物。
孤儿乱世活着不易,小偷小摸情有可原,不会对失主造成大的伤害。
叫去当臭脚巡苦差事也同意,收点外快,不曾加害于人。
跟三姨太偷情只要不东窗事发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没害过朋友,或者害过什么人,就是小人物在乱世的偷生。
刘方子犯下命案,如果将赎命财宝交给赵二,赵二八成会敛财而逃,因为他会觉得刘方子的死是罪有应得,并不是他加害的,只要他自己没有害人,他就可以拿走这钱。
不过事实上聪明的刘方子也没给他这个机会。
为何蝇营狗苟的赵二下场如此悲惨呢?
骨子里的自卑使他无法挺直脊梁,卑微使他痛苦,而卑微也正是他的活路,他不介意做一些下贱的事:本是和福海一起拿刘方子问罪,见刘阔气立马变立场;伺候刘方子以求钱财报答;通过给三姨太当性伴来赚钱;直到最后当汉奸。
他是如何走上汉奸之路的,那可是和全中国人作对啊,按理赵二没这个胆儿。
全拜三姨太的事情所赐,事情败露被人弄残被所有人唾弃无立锥之地,拾荒为生饱尝人情冷暖的他早已站到所有人的对立面。
一个自卑的人,很难给自己尊重,也就很难不去做卑贱的事情。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赵二来钱的路子都是邪路,所以他是小人。
因为自卑,得了点阳光就想灿烂一下,把自己得瑟没了。
因为路子不正,必遭报应。
小偷小摸不是事,但路子歪了走下去就深了。
所以从细处能看人人品,从幼时要将不端的行为扶正。
要说正直,福海是最正直的人,正得都快活不下去了,尽吃苦受罪了。
老实人什么世道都不受待见,他的正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不好的一面就是太理想主义,水至清则无鱼,被大道理的枷锁套着,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
如果大家都是君子,你做君子是没有成本的,如果在很多小人的社会里做君子,需要付出很多代价,福海付不起这些个代价,也要做君子,这是他的可敬之处。
作为朋友,他是猪队友,忠心把事办砸。
这不是他的错,是社会的畸形。
在一个诚信度高的社会里,福海是适应得最好的,因为他诚实、善良,尽管他缺乏勇气。
老实人福海并不蠢笨,他处理市民纠纷就很到位,令人信服。
虽然不是讲究契约精神,讲究的是仁义。
有时候硬规则之外还得用人性的方式去处理,这不会不比刘赵二人高明。
刘是害人利己,赵是损人利己,福海是仁者爱人,高下立判。
但福海为什么活得那么不容易,人们越来越不爱当老实人了。
其实虽然福海受了奴役却没获得别人那样的福利,甚至本该得到的都没得到,但他睡得香啊,他得到的亲情,是赵二和刘方子这种人成年成家后所不能拥有的。
只是人们都太在乎钱,重利轻情义才那么鄙视老实人福海,以为他不值当。
在一个人治、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社会里,只有福海是个人,其他都是鬼。
鬼太多,反而笑话人是老实人。
人在鬼堆里混,当然不容易,人并非学不来鬼的招数,只是人不该学鬼的招数。
但福海已经身在人鬼不分的世界中,独善其身当然好,但那是不可能的,至少你得生存下去,这得跟刘方子学学。
刘方子要是秉持福海的仁爱之心,才能成大器。
福海要是像刘方子洞悉人性,上善若水,但不迂腐,也能成大器。
赵二,要是不人穷志短,能见贤思齐,也不失一条好汉。
唉,一辈子,哪是这么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呢。
个中滋味还得,慢慢嚼。
借赵二一句话:“没什么嚼劲,看着好看”。
2017.7.21
看完这部剧,对于好人坏人的界限模糊了,刘方子一辈子没干啥好事,拐跑兄弟媳妇,坑蒙拐骗,为了娶妻,栽赃陷害,屈打成招,活生生把她的未婚夫打的招供了。
可是日本人来了,他是为了保全兄弟们的活路,交代兄弟们好好干活,为了帮兄弟报仇,只身带枪杀死日本人。
这时的他又是正义的,他生在了这个时代,他想要出人头地,只能采取一些偏门,但是在日本人面前,他还是拎得清的。
主角老实本分,可是又有些老实本分过头了,时代变迁,他也随时代变化,他忘了当初的兄弟结拜,只有赵二还记得当初的誓言。
这是时代的悲哀。
(写于赵二跟三太太被抓时) 关于评分,写在前头。
我想给四星。
每一幕都是耳熟能详的老戏骨,老面孔,奉献了精彩绝伦的演技盛宴,给三星也是对不住各位。
可是想到福海这个窝囊废,就气的慌,就不想看,甚至连带着对这剧都有了成见。
最后只能三星。
1.福海这个人,哪朝哪代都有,和平盛世,尚且能得一息生存,顾得上自己,也害不了别人。
但就在乱世之中,这一份实诚,可真要了命了。
福海这个人是非常有原则和特色的人。
(1)好面子。
他以为自己扎纸活是个高贵行当,媳妇吃不上饭也不肯屈尊拉个洋车,就为了那点面子。
(2)老实在人,但也不懂变通。
大白子当街斩首,别说刘方子,但凡是赵二这条命也留下了。
(3)没主意。
大男人一个,顺嘴儿就是“瑞姑娘,您给我拿个主意 吧”,你媳妇回来这事也让人家给你拿主意?找事?
(4)情商低。
出卖赵二,让人家一句话就把话套走了。
刘方子是拐走大妹不假,可真让大妹走的,还不正是福海的窝囊劲儿!
刘方子一再赎罪,可是直到因为赵二要被杀去求刘方子,张口还是“你欠我的”,火上浇油。
(5)薄情。
一次次给刘方子和赵二难堪,这两个兄弟没事接济的时候可也是受着了。
哪怕刘方子保下了赵二的命,吴先生回来,这家伙当众还想着能让刘方子好看。
天底下可没这么让人寒心的事。
其他不再一一表述,基本上是把又倔又犟又窝囊又怂又傻所有特点集于一身了。
这是个表面人人夸的老实人,实诚人,可也是最大的小人,骨子里都刻着烙印的真小人。
2.刘方子是个枭雄。
对刘方子这个人,是伴随着剧情的开展,由恨生爱的。
他是小人,不假,可也是个有血有肉的大人。
他是剧中最大的明白人,乱世之中,仁义礼智信都是浮云而已,不择手段的上位才是真道理。
虽然背后阴别人,可对着自己的两个兄弟,能拉一把就拉一把,能帮衬就帮衬,可不像福海明里暗里想着要弄他。
说实在话,乱世中,跟着这种人干其实放心,他吃肉能给一口汤喝,他发达了能带着鸡犬升天,危难了兴许能救一命。
这是个小人,但是确实让人越看越爱的小人。
3.赵二,小人物。
精于世故,圆滑,在哪朝哪代都能活着。
难成大事,可也是吃穿不愁。
赵二也是个真性情,对着福海的冷嘲热讽照样能时不时去接济一下。
可是就是没想到一直被福海爷儿俩坑害。
如果临死前能重新选择,我想赵二还是会拿他这个大哥当大哥,拿他这个侄子当侄子。
对于福海的厌恶与对刘方子的喜爱,其实也跟心理预期有关。
看开头,内心已经认定,福海是个好人,刘方子是个坏人,这个已经成为了思维定势。
到后边剧情推进,两人人设崩塌,作为观众的我,只能是爱的变恨,恨的变爱。
虽说这个故事有着时代的印记,看的让人心酸,让人流泪!
主人公就这么挺着,熬着过完了一生。
里面一句台词印象深刻:别的咱什么都不会,就会挺着熬着!
都是老戏骨,特别喜欢何冰真是演啥像啥,加上本身就是北京人,那句哥哥哎,听着特别有韵味!
按道理讲瑞子应该比大妹小,让凤姐演瑞子,刘孜演大妹,年龄上差别太大。
但是邓婕确实适合瑞子的角色,唯一的遗憾就是年龄大点,刚开始瑞子年轻的时候面相有点显老!
越来越感受到有些作家为什么会很伟大,文字是那么奇妙的东西。
读老舍你会感受到浓浓的老北京,读贾平凹你会闻到强烈的黄土味!
最后不得不谈一下老舍痛苦的人生哲学,这个故事我实在是不想加以评说,普通人生逢乱世的无可奈何。
无论老舍对于男主人公所谓老实正直的做人方式做何评价,我只想说每个知识分子的内心都是正直诚实善良甚至是有点软弱窝囊!
再次感受到老舍在走向湖中央了结自己时的那份绝望!
大笑背后藏血泪,大喜之后是大悲。
都且熬着吧!
因为最近迷上了何冰老师,把 我这一辈子 翻出来看了。
结果看完差点给我气得犯了精神病。
张国立老师饰演的主人公福海,可以说狗屁本事没有了,他这一辈子除了把他结拜的三弟,我何冰老师饰演的赵二给害得缺胳膊少腿,家破人亡,再没做成任何事情。
可是街坊邻居都说,福海是老实人,好人,本分。
福海这人,没欺男霸女,没狗仗人势,没卖国求荣。
大是大非上没毛病。
确实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可就是这个好人,家里穷的揭不开锅,老婆挺怀孕挺着肚子劝他想想办法,他说我堂堂一个手艺人,拉洋车这种低三下四的活我可丢不起这人。
媳妇跟结拜二弟跑了,福海两眼一抹就上吊了,根本不顾自己还有个刚会走路的儿子。
三弟赵二做巡警收点灰色收入,天天好酒好肉的贴补他跟他儿子,他教训赵二人品不好,心术不正,不是堂堂正正做人。
赵二跟姨太太偷情,千叮万嘱福海别跟人说自己去了哪,结果福海就为了证明自己正直诚实,是个当刑警队长的好料,转头就把赵二的行踪交代出去了。
(我何冰老师因此在剧里被捉奸在床,卸了一条胳膊,以杨过造型骑了好几场自行车的戏份,给我揪心坏了,就怕他摔了,,,)后来日本人打来了,他骂给日本人办事的赵二是汉奸走狗卖国贼,结果自己还不敢违抗命令,乖乖上街给日本人收铁造子弹。
最绝的是,他那儿子长大之后参加革命了,暗杀了日本军官,赵二这么一个大汉奸,一心卖国求荣的主儿,念在兄弟结拜之情,没抓他儿子也没抓他,等于救了他全家的命。
结果抗战胜利了,赵二逃亡投靠他,他出门买烧饼捎带脚把赵二出卖给解放军了,坚决不包庇当初的卖国贼。
捋顺捋顺这些事,基本是“好人”基本守则了,正直清高,嫉恶如仇,大义凛然的。
可他身边的人都没有善终,不让人别扭么?
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官兵急于立功,诬陷他邻居家男孩是盗匪,要当街斩首,福海却只会急得跺脚,说些我给这孩子做保的不痛不痒的话。
结果孩子就被杀了。
我在屏幕外焦虑沮丧地直抓腿,我想这个场景换了点头哈腰,溜须拍马的赵二,或者那个拐了福海媳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结拜二弟,使上点钱财,用上点计策,这个孩子可能就不会死。
哎,可见无用的好人最无益处。
有一个情节非常微妙,不知道老舍先生在原著里怎么描写的:福海媳妇跑了以后,他的儿子从小可以说就是赵二帮着带大的,好吃好穿帮趁着,领着玩哄着睡。
结果长大成为解放军将领的小白眼狼带抓到赵二就是一句,赵二你这个卖国贼,今天就是你的死期了!
没了。
没叫声三叔,没煽情没落泪,没有一句三叔对不住了国家大义在前我没办法。
直接就给拉上刑场崩了。
喷了,党性很强了。
啊,然后说说我何冰老师。
何冰老师出了名的神一般演技担当。
眼泪情绪说到位就立刻到位,奸臣流氓小市民,英雄浪子大法官,没有他来不了的角色。
尽管事先对他的演技已经心里有数,有一段还是给我看呆了。
何老师饰演的赵二和一帮同事去喝花酒,不巧和地方军正面刚上,巡警只有警棍,地方军却有枪,巡警同事混乱中被打死了两个。
巡警队长好容易力挽狂澜才没让剩下的同事也挨了枪子。
出了门何冰老师就眼含热泪:那咱们的弟兄就这么白死了?
说话间眼泪就下来了。
照理说这一个镜头情景很滑稽,一帮丧家之犬连滚带爬逃出活命,必须哀嚎一声,不然太憋屈,何老师本不用这么用心用力的演到哭出来,做个苦脸或者干嚎两声就可以了。
但是他落泪了,为两个弟兄的枉死落泪了,赵二这个人物一下就印你脑子里去了:这小子是真的重感情啊。
所以一下就理解了为什么赵二这个人物不学无术,蝇营狗苟,却对结拜大哥掏心掏肺,不离不弃,以至于后来为求荣华富贵连国家都卖了就是不愿意卖大哥,一切就是因为何冰老师这一落泪,全顺理成章了。
对何冰老师双手比心了。
给了5分,少数的给人感觉真实的写实剧,之所以写实,便是刻画出了人物的复杂度,随着境遇的不同,人是在不断的变啊,但唯一不变的其实是人的信念,这种信念的产生是种玄学,或许是出身,或许是理想,或许是性格,或许是经历,亦或许是对世界的客观理解。
比如刘方子的信念就是既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睡了兄弟的老婆却又要兄弟原谅他,为了这个不惜最后去杀日本人,为的不就是福海一句原谅吗?
这种人其实是很多的,市面上多的是,比如很多见义忘利的小人却去大搞慈善,在外乱搞女人回到家却对妻子孩子关心备至,内心充满着男盗女娼却时常礼义廉耻挂在嘴边。
比如福海,一辈子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那就是做个好人,同样的底层的学徒出身,福海坚持的不容易啊,不为穷苦或者富有永远坚守自己的本色,面临诱惑或者困苦始终如一,这种信念才是让刘方子把福海的一句原谅看的那么的重的原因。
还有其他的一些人物的刻画就不那么典型了,最典型的其实就是刘方子和福海,但世人都会说刘方子好,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有什么好的?
一个惯于表演甚至最后把自己的骗了的伪君子有什么好的?
坏的彻底却惯会欺骗众人的小人比纯粹的坏人坏一万倍,尤其最后刺杀日本人不知道又骗了多少傻傻的观众,最后连福海都被骗了。
真正值得赞扬的就是福海,其实做个好人才是最难的,要克服金钱和女人的诱惑,要克服仇恨和原谅背叛,但凡没有坚定的信念谁都得崩塌,现实中,刘方子太多了,而福海太少了,那是因为克服人性太难,也正是因为福海的这个特质,才会吸引瑞子,只有格格这种见过大钱大场面的才知道福海有多么的可贵。
但现实中,有几个格格,又有几个福海呢?
格格死后,世间再也无人能理解福海了。
“我说哥哥诶” 三人演的太好了。看完五味杂陈。瞧瞧,老实人顶什么用啊,老实人就是被欺负。可怎么着,我得对得起我自己的良心。方子死的那段,真是个汉子,滑头一辈子,到死也没向日本人低头。评论有个说错了,中国不是福海多,是特么觉得事不关己只想保性命的赵二太多了。好剧啊!
一个老好人版的窝囊废
福海最不是东西
剧情其实是挺BUG的 很多事情完全不科学 不连惯 人物性格的转变过于突兀 不喜欢主角福海 真硬气就别有事就腆个脸求人家 操 没事求人的时候撒什么泼啊 真要是过不去 那便老死不相往来便是
当时很喜欢,还特地找来小说看
演技是不错,但后半部分明显剧情崩了,人物性格转变太大
改编自老舍的小说,改动颇大……张国立演出了小人物辛酸的一生…何冰的赵二是个亮点!
里面的很多台词非常有意思,我挺喜欢的!
断断续续看的,最近看得别有感触~不是因为人,是这世道啊
老舍几部著作的大杂烩~
小说被改编的不错。老几位都是戏骨。
三德子你反了
糟蹋名著
他怎么知道应该这么改编呢?
儿时傍晚的电视台,竟然看完了,印象蛮深的,不过有年头了。。。
小人物悲凉的一生。老舍是看不到社会的希望吧。
小时候觉得刘方子不是东西,长大了觉得福海这种人更不是东西
可以看
配音毁全剧
福海真是让人恨不得抽一巴掌。讲原则不是时候,讲义气不是时候,一辈子我看他就没干对过一件事!剧本改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