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几次台剧似乎都是关于家庭主题,其中透露出来的乡土人情味让人有亲切感。
虽然总体看上去有些平淡,似乎总有很多无端争吵,也似乎总是在讲述一些琐事,可这种与家人之间相处的感觉也不知不觉让人想起自己的生活,令人动容。
而且剧中对各种冲突的处理也很不错,有始有终。
经历男主花甲的阿嬷病重这一重大变迁,这个大家庭的人们都聚集在了一起。
各种矛盾大家平日里都心照不宣,而这一个聚集的机会,使得这一次不能再以平日里的各种琐事为借口,争吵一触即发。
多次的争吵搞得大家不欢而散,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偏激的分裂,也不是逃离和闷不做声,而是更多的沟通和理解。
在争吵的空档,大家拼凑着关于阿嬷的记忆碎片,探寻着阿嬷残存物件留下的线索。
似乎冥冥之中,已经病重且一息尚存的阿嬷不停地给予大家劝慰、告诫,人们也不断地被阿嬷影响着开始反思和沟通,并有了和解的转机。
似乎有什么不被人发觉的事情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虽然说剧名是《花甲男孩转大人》,然而成长和改变的不只是男主花甲,而是这个大家庭中的所有人。
一开头便极尽废柴人设的男主花甲,在这一群道貌岸然的“大人”中间看起来却是做得最好的。
他照顾阿嬷,没有推辞没有怨言,找寻着阿嬷的生活痕迹,为实现阿嬷的心愿而奔走。
对于花甲我的感觉就是,很多时候人们会更加看重外在的一些东西,而忽略了花甲原本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人啊。
正是他这种善良和敢于担当的品质才使得他可以稳稳当当做完所有事情。
变化是潜移默化中的,成长其实一直都在进行。
面对各种冲突,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有人会一走了之,有人趁机谋取利益,有人自暴自弃,有人默默忍受,有人一如既往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有人默默承担起一切。
剧中对于各种争吵和冲突的解释和答案都趋向于和解,回归原来的面目。
人的一生一直在不断地做选择,有人选择之后很快又后悔,然后这样反反复复。
珍惜已经做出的选择,而不是重新选择,是不是会更加重要一些。
这次经历,阿甲对自己的身边的人们都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许多想法也改变了。
也许每一次的成长,都是对过去的和解,多少次的深陷其中换来现在的幡然醒悟。
虽然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啊,也还是应该满怀期待。
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陪伴我最多的除了我爸妈,就是外婆了。
在我上学后,她又到小舅舅家给他带比我小四岁的小表弟。
上了初中,听说舅舅和舅妈在闹离婚,原因是我舅母出轨了。
讽刺的是,外婆带大的“表弟”好像就是舅母与别人出轨所生的。
没记错的话,初三那年,离婚后没多久就患上肺结核的小舅舅死在了老家——外婆与已经离世的外公那栋两层小楼。
是邻居发现屋中传来恶臭才通知了二舅、我妈与我姨。
那年,外婆白头人送了黑头人,还是她最疼爱的幺儿。
上了高中,我妈她们怕外婆寂寞,给她在菜市场里盘了个很小很小的门面,卖半成品包点。
自此以后,每逢我休假回家,我都会去那儿握着她的手和她聊聊天,又或者约上她去喝喝早茶,直到我念完大学。
那几年,外婆身体愈发不好,多年的糖尿病在误信庸医后变得不再稳定。
特别是在手臂里埋置了注射管之后,她就只能蜷缩在家中发呆、听收音机。
2018年,农历新年才回过家、北漂族的我选择了利用国庆节假期出去玩,第一次没在长假回家。
2018年11月13日,我在办公室赶着一份重要的项目书,闲暇时间翻了翻朋友圈,竟然看到表哥在悼念外婆的离开。
马上打电话给我哥,才知道原来外婆在十月份的时候已经有点回光返照的感觉,但大家怕影响我工作,所以一直没告诉我。
那年年初,我还是如常和外婆约了一顿早茶。
那次送她回家时听她家邻居说,知道今天要和我去喝茶,外婆早早就迈着不太自如的步伐去到巷口,张望着我的身影。
这个世界上应该只有你,从我出生开始,始终如一地把我当作小孩,毫无保留地爱着我吧……——————————————————————看着《花甲》,脑子里浮想的都是与外婆相关的点点滴滴。
“你在的世界,会不会很靠近水星。
”玉珍,上周是你的忌日,有空记得回来看看你都30还没长大的孙子——我啊。
首先,我跟花甲一樣是個台灣南部人,在台北工作。
看這劇特別有感,大家庭裡的撕逼跟和解一直是流動不停的,不是像世間情那樣總在勾心鬥角,也不是大時代劇裡會有什麼使命感,只是有一些自私卻仍記得守護家人、朋友的人物。
這些角色,隨便取一個片段都像極身邊誰誰誰家裡的誰誰誰。
戲正好在外婆剛過世的時候開播,告別式的時候我跟阿甲一樣都是那個負責對外婆說一段話的人,那天我沒哭,外婆過世當下因為正在工作我只讓自己哭了幾分鐘。
該宣洩的眼淚,都在看這劇的時候一集接著一集落下。
最喜歡蔡振南一路跟著台灣濱琦步(竟忘了她本名XDD),一直到路邊按摩的那場戲。
那是演員、場景和導演三者合力完成的靈光,沒有對白卻道盡了一切。
十足十的台灣味,好溫柔的敘事啊,好愛。
看第一集的时候感觉就是一家人一些琐事有点烦这些人,慢慢看下去就会发现每个人虽然都不完美,但就像阿甲在阿嬷丧礼上面的那段话一样,每个人其实都有不完美,每个人也都是平凡人,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温柔也一直在,有些人的路走偏了,有些人变得固执,有些人歇斯底里,有些人郁郁寡欢,有些人好似一直碌碌无为,却都因为阿嬷这最后一口气,在慢慢地变好,一个原本内里已经充满裂痕的一个家,在最后也都解开心结,重新联结在一起。
有时候越是细小的琐事,越让人觉得剧中人便是自己,随着剧情的继续,一些小时候我和阿公阿嬷在一起的画面也慢慢清晰,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父母对我期望很高,但是阿公阿嬷只是希望我健康快乐而已,走过一生之后大概很多事情都不如平安喜乐,阖家团圆八个字来的重要。
有些人觉得剧情乡土气息很重,思想观念落后,不接近现实,但这其实只是代表你很幸运,没有落入现实的俗套之中。
这部剧不论是语言还是当地的一些风俗,与我的生活的地方十分相似,它确实就是这个世界上,某一片地方,某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
我的阿公走了十七年了,阿嬷也走了十年了,他们生前没能看着我长成大人,没能看到舅舅搬了新厝,没能见证我哥哥的婚礼,但我相信他们在天上一定能看到。
此刻我很想念他们,希望他们在极乐世界也能无病无痛无忧无虑快乐生活。
打开文档想写些什么,打开了又不知道能写些什么,只是觉得一定要写点什么给这部剧。
想做剧情总述,又不知从何说起,剧情嘛都是很琐碎的日常生活,其实我喜欢这部剧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剧情对我来说代入感太强,导致我每集都在哭,唉。
故事从郑花甲的阿嬷病危,花甲回老家正式开始。
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分家产、劈腿出轨……在很多很多复杂琐事中,我跟着阿甲一起转大人。
辉煌人生好,都是阿嬷对子女美好的期望。
【郑光辉家】郑光辉家就是典型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集合版。
作为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他是不合格的。
不思进取,赌博偷窃,家暴,做乩童混日子。
他总是觉得自己在家里虽然是大哥却没有话语权,可明明造成这局面的人就是他自己,大概这就是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吧。
跟妻子离婚之后,一边揪着槟榔西施素兰娇,一边又做各种等待前妻回头状,搞得我真的一度为素兰娇感到不值得。
在街上跟了前妻一路,趁她按摩休息的空档,偷偷帮她按摩,偷偷给她塞钱,也许过了这些年,他也知道自己是真的对不起她了,想要补偿她,但有些事情不是给补偿或者说句对不起就能抵消掉的。
甚至后来的电影里,前妻交了新男朋友,他还要气花慧给妈妈介绍男朋友,而那时候他明明就已经跟素兰娇在一起了,看到这里我只想大骂渣男恶心。
不过看到素兰娇能治住他,一物降一物,我又觉得可能一开始就错了。
郑光辉这样的人就是需要素兰娇这样脾气能镇住他的人,而花慧花甲的妈妈是个很温柔贤淑的人。
欺软怕硬罢了。
只是这试错的代价太大,不过人生就是这样,只有经历了才知道是对是错。
女儿花慧17岁离家出走,后来郑光辉去台北找花慧,希望她回去见阿嬷最后一面的时候,花慧说,“你有养过我吗?
你知道养是什么意思吗?
”“是我抛弃了你!
”包括我现在在打字的时候,想到那个镜头我都还是会鼻子一酸。
有这样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爸爸真的是一件很不幸的事。
但是怎么办呢,就像花慧说的,很害怕,因为自己不知道要怎么恨他。
我想我也是这样的。
虽然剧里最后是大团圆结局,但真实的人生哪来那么多的美好结局。
[花慧与光头]离家十年,光头就是花慧亲人一样的存在。
但是光头又得了血癌……可能就是需要这样的设定,花慧最后才会回家吧。
一边是疼爱自己的阿嬷,一边是陪伴自己离家后所有困难日子的光头,一下失去两个最重要的人,阿慧真的很坚强了。
不是很懂有些人说感情线多余的说法,我觉得花慧和光头不止是爱情,十年来可以说是相依为命只有彼此,这样朝夕相处的人要去世了,这样的剧情展现出来到底怎么就多余了呢?
[花甲与阿玮]我一开始站错cp了,我一直以为阿甲要跟雅婷在一起的,虽然我一开始就知道阿玮是女生。
直到车站一吻,我真的好凌乱。
如果没有经历阿嬷去世这件事,花甲可能依旧是之前吊儿郎当的样子,可能就这样过了一辈子,可能他后来也会跟阿玮在一起,但那就是另一个悲剧故事了。
其实阿甲不坏,他就是长不大,他总有阿嬷替他撑腰。
大学读了七年还是没毕业,最后国文依旧被老师当掉……其实还蛮无语的,当然我知道阿甲是很善良很好的人,但没有规划不学上进,如果是现实生活,我还是要大喊阿玮快跑。
因为现实生活中你没办法去赌,用青春去赌一个男孩会成长,赌赢了还好,赌输了的话是凭什么用自己的人生替一个长不大的人买单呢?
很庆幸阿甲经过阿嬷去世这件事,终于转大人。
【郑光煌家】郑光煌家是从上到下,一辈子都在挣一个面子的典型。
最后也就是这个爱面子造成他家的一地鸡毛。
郑光煌本人就爱面子,从张罗家里各种大小事情,到自己参选乡长,他跟他老婆把面子看得比天大。
大儿子花明未婚生子,又一直都被当成小混混小流氓,因此就被放弃,因为这个儿子不能给自己挣面子。
小儿子花亮在科技园工作,讲出去自己就特有面子。
就像花明说的,郑光煌就是把儿子当成自己的名片,凡事都是面子最重要。
[花明与雅婷]依旧是,现实生活中一定会大喊雅婷快跑。
花明也不坏,只是混混流氓的标签在他身上贴的太久,让人没办法相信他其实很好。
他的温柔都只给雅婷,却又未婚生子,可能是需要这个儿子来加深他小流氓的标签?
不过浪子回头这种事,跟天上掉馅饼的几率是一样的,这样的男人只存在于纸片里,存在于荧幕里。
[花亮与姿萱]花亮渣男真的是我没想到的。
一出场他就跟姿萱一起求阿嬷不要走得太早,要等到他俩结完婚再走blabla……我以为只是有点自私而已,总体还是蛮好的吧。
从他时不时的通电话发简讯,什么说想你啊之类的,我以为他跟姿萱感情真好,结果真够恶心的。
自己被公司裁员就算了,还撒谎不告诉家人,假装出去上班,就为了自己是模范生的一个面子。
孕期出轨,甚至还是网恋那种,结婚当天因为网恋对象一句话就把礼金偷走拿去当小三封口费,有够无语。
可能是不是孕期出轨还不一定,搞不好早就开始劈腿了……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打算娶姿萱,只是因为怀孕了所以不得不奉子成婚。
姿萱太惨了,花亮甚至还把自己出轨的原因怪在姿萱身上,说是因为姿萱太好了,怕自己配不上她。
我听你在放屁?
渣男hetui 最后也是出了车祸就洗白了,我只能呵呵c,可怜姿萱还要给这种渣男生孩子。
【郑光仁家】郑光仁回家主要目的就是分家产,好补上自己工厂经营不善的窟窿。
他的戏份主要是跟郑光煌的分家产矛盾,就显得很没心。
连自己老婆都会跟阿春吐槽的那种自私。
这也算是郑家男人的一个显著特征了。
【郑光昇家】失独家庭。
郑光昇在阿嬷弥留之际,还一直在念叨让阿嬷带着花询照片,一直惦记花询。
因为花询的去世,自己国文老师没考上,辞掉老师的工作,买校车做校车司机。
虽然办同学会那集真的很好哭,但还是受不了他的那种让人崩溃窒息的自私。
只顾着花询的去世,不照顾妻子的感受,之后妻子出轨,他自己也精神出轨。
失独家庭可能要么再生,要么就只能离婚了吧,只有这两个解决办法了。
不然只要看到对方,就会想起自己失去的孩子,就只会想起痛苦的回忆,会永远停留在痛苦里,没办法向前走。
还好最后两个人离婚了,放过彼此。
不过后来的电影里,四叔竟然跟小静结婚,小静还是花询的同学,我真的只有满脑子震惊和满脸问号了。
【郑光好】算是最喜欢姑姑了。
因为阿嬷一直心愿未了而弥留,担心阿嬷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成家,所以开始各种相亲。
姑姑在这个家里扮演了一个万金油润滑剂的角色,在四兄弟有矛盾的时候,起到调和作用,因为年纪小一些所以跟小辈也更能亲近照顾小辈们。
姑姑也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虽然阿嬷说生了四个男生之后终于生到一个女生,一定要取名叫阿好,但有一集,秘书长在吃饭时间到家里来,姑姑很自然就从饭桌撤下站到后面,后来叫她回饭桌坐着才回去的。
唉
阿嬷真的是一个很好很好很好的人,她死后有这么多人悼念她。
你在的世界会不会很靠近水星。
一姐,旅行好玩吗,跟阿公一起有没有很开心。
我需要你 需要你 需要你陪伴我好想要你 想要你 想要你陪着我 虽然剧里的角色各有各的不好,但最后大家都有所成长,也更加懂得家人的意义,那么以前种种其实也就无所谓了。
感觉台剧开始挖掘真实生活,展示生活百态,以亲情家庭羁绊为主线的越来越多,而大陆剧展现现实生活的剧依旧很架空,很没有代入感,依旧在流量的世界里你爱我我爱你他爱她她不爱他和修仙打怪…… 随便瞎写了很多,都是个人想法。
标题用了鱼仔的歌词,因为最喜欢这句。
真的很喜欢很喜欢这部剧,以后还会二刷三刷N刷的。
《花甲男孩转大人》改编自杨富闵的小说《花甲男孩》,讲述了未毕业大学生郑花甲在读书时听到阿妈离世的消息回到老家发生了一系列家庭情感故事,最后阿妈离世花甲也找了自己的情感归属成为了一个大人,大家的生活也都趋于正轨。
在这部电视剧中清楚地看到台湾本土细腻的生活,在被生活感动之余似乎又能看到《请回答1988》的影子,同样都是家庭生活中琐碎的事情,但是从生活中所透露出最细腻的情感。
在剧中仍有一些荒唐的事情,也正是这样的生活才让郑花甲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大人,或许花甲与阿妈的别离才会让他在短时间内快速的成长。
台湾本土民俗的影像化呈现。
《花甲男孩》的故事发生在台湾南部的一个村子里,片中出现了很多祖厝、乩童等带有传统符号的词语,剧中所呈现的影像风格就是简朴带有台湾色彩,简单的庭院,简陋的房子还有绿色的田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正是这种乡土气息的存在营造出了影视剧中质朴的基调,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表达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郑花甲也正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受到以二叔为首的传统势力的影响被迫要去做乩童,还未成长的他不懂得怎么去反抗,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些什么,而到最后选择了反抗,这也是成长的一个标志,争吵和争执只是表面的对抗。
在这种传统氛围中,神明代表着权威,就连阿妈的生死也要问过娘娘,而在家庭环境中长辈则代表势力,作为男孩只能听从家长的意见,按照他们的指引做好“自己”,例如剧中的花亮为了维持在外人眼中“模范生”的样子付出了巨大代价,他很早就有着诸多不满,因为恐惧直面自我和家人,他才会慢慢跑偏,最终受不了了心中的压抑选择了反抗。
在这种传统语境下人物的成长必然会受到压制,剧中所呈现的台湾的风土人情也成为了本剧的一大特点,通过这种影像化细腻的呈现传递出人物的情感波动以及心路历程。
《花甲男孩转大人》虽然在题材和表达上与同类型题材电视剧相差无几,台湾影像或许成为了电视剧的一大风格。
家庭伦理与亲情关系的构建。
郑花甲的家庭是一个子系庞大的家族,兄弟姐妹五人,一个大家庭中又有着四个小家庭,每个人的性格境遇又都有所不同,人与人之间又有不同的情感关系,在这个大家庭中主持家中大事的不是大哥,而是喜欢管事的老二,就连他自己的儿子也是受他的安排努力做好他想象的样子,最终被证明自己的失败。
在这五人的家庭中每人都有不同的境遇,在家庭中都不算做完美。
而花甲也在青梅足马的雅婷和台北远道而来的阿玮之间迷失了情感,也许是在话剧演出时看到了阿玮身上的女性光辉,让依然处于懵懂时期的花甲心中燃起一道爱情的光,这也为后面花甲拒绝雅婷做铺垫。
在这个庞大的家庭中家人是非常分散的,也正是阿妈的死把大家都聚在一起,把大家心中所有的隔阂全部打开,正如剧中台词所说:阿妈,你这最后一口气,把我们吹的东倒西歪,也把我们大家吹回到这一大片祖厝来。
花甲的这段话是对阿妈的道别,但更却像是他自己的“独立宣言”长大的誓言,虽然是一个大家庭,在电视剧的开头让人看到的更多的是矛盾和隔阂,而给花甲温暖的也只是青梅竹马的雅婷,自己家里人并没有过多的情感,深知自己的父亲也对自己充满了质疑,质疑能力,质疑性取向,剧中人所有矛盾的爆发与糅合也都起因于阿妈的死。
《花甲男孩转大人》呈现出了一个带有本土化和时代特点的家庭伦理关系的构建。
顽劣的成长意识与成长难题。
花甲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长孙,但是在别人看来是最为幼稚的一个,永远都像长不大的孩子,而自己的两个堂弟都已经开始组建自己的家庭,在花甲的心中阿妈就是一个大人自己就是一个孩子,是阿妈的存在让他拒绝成长,阿妈的死让他不得不选择成长,而这种成长也不是他主动选择的,失去了阿妈的心理保护,自己看见了家庭中的矛盾,听见家人的隔阂,看着眼前一出出的闹剧,自己却没有能力和家庭权威让这一切停止,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一步步的自由蔓延,而自己也要被这种病态家庭所毒害。
成长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个人理想的差别对待,或许像花甲这样意识到自己并没有真正长大的男生,才没有那些幼稚又大男子主义的长辈们自以为是的傲慢心态,才是真的一步步在朝大人的世界迈近。
成长并不意味着长大,电视剧的最后花甲和阿玮正在为自己以后的生活进行理想性的规划,在这时候还是可以看出花甲还是那个单纯的花甲,对未来充满了单纯天真的想法,并没有认清生活的现实,长大最大的特征就是让人变得现实,花甲即使在经历亲情与友情变革之后仍然保持着纯真,长大对于他将一直会是个难题。
花甲代表着面临所有遇到成长难题的群体,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去接受自己的已经长大的事实,即使是生理上的成长也不会带动心理的长大。
《花甲男孩转大人》用富有台湾本土特色的影像反映了整个时代的成长病题,这部电视剧成为了新的台剧代表,温情细腻的故事中融入台湾本土元素,将剧本与本土特色风俗结合,呈现出一幅极具乡土特色的画卷,反而是这种具有温度的烟火气更能深入人心。
第一次知道植剧场,后来去百科了一下。
简单来说,就是单元剧,分不同主题。
花甲男孩是第一季四个主题里的“原著改编”主题,那就是原著改编成的电视剧。
其他三个主题是“爱情成长”、“惊悚推理”、“灵异恐怖”,每个主题两部剧,每部剧六到七集不等。
个人认为这种电视剧的形式挺好的,现在的网络社会,追剧也不像从前一样追着电视。
反而这种节奏紧凑,集数不是很多的电视剧适合感同身受并更有发言权的打工人。
花甲男孩这部剧,我看下来,真的觉得太真实了,这就人就是生活在我身边的家人朋友。
生活就是有各种各样的不幸、摩擦、快乐和感动。
阿嬷弥留那几天,大伯、二伯、三伯、四伯和他们的配偶以及姑姑,他们每个的人那那几天的行为言语,就是我们周围的各种各样的人,你总能找到一个像你身边有着相同特点的原型。
花甲是一个二十八岁因频繁当科还在念大学的颓废青年,家里人都看不起他,尤其是在混政治、儿子在科学园上班的二伯,甚至是自己的因偷窃服刑过的爸爸也恨铁不成钢。
姐姐和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去了台北,只有从小疼他的阿嬷还会来学校看他,给他送粽子。
阿嬷的离去对他影响很大,让他从一个傻里傻气的中二青年,变成了比较有担当、努力去帮助家人化解矛盾的善良大人。
卢广仲在演绎花甲的时候,性格是傻傻的,动作也是不自信的,但是也正因此反衬托出花甲的些许大智若愚。
湾湾在拍这种家庭方面的剧还是有一套的,就是从一个事件,慢慢去揭露每个角色的心路历程,慢慢去告诉你为什么这个角色会是这样的人设,然后努力的带着正能量去解决后续发生的每个事件,填补角色性格上的缺陷,治愈自己。
(之前看的《俗女养成记》也是这个套路,安利一下) 总之,好剧本、好演员,值得一看。
喜欢卢广仲,是喜欢青春永驻的时光。
作为一个曾经以音乐为梦想的男孩,卢广仲的生活就是我以前的生活。
影片隐去了恋爱时的小感觉小美好和小确幸,直接切入到恋爱与结婚的实际境况。
这样的切入使得人更容易感受到真实感。
当爱情面临现实,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众生相:花甲面对女友父母时的窘迫,花询面对女友爱的考验时候的努力,花甲舅舅为爱整容的执着。
卢广仲的梦更像是我自己的梦。
以为自己一直可以乐观地活在梦里却认不清现实的状况。
爱情原来是要有面包的。
有面包的人才会说自己不需要面包。
我幼稚,自私,愚笨。
我的爱人早就看出来这些,可是之前她却一直乐意包容我接受我。
我知道卢广仲的世界很美好,他在做他自己认为很对很正确的事情。
但是我却没有承担下去的勇气和能力。
你是否怀疑过,到底是自己长不大,还是不想长大。
大家总喜欢把“长大”一词放在孩子身上,“你什么时候才能懂事”,让孩子以为长大就可以逃离唠叨和看管,推倒那座象牙塔就能闯天下,而真实的世界都缄默在一句“长大后你就会明白”。
在到达终点之前,没人会主动告诉你,还得摔多少个跟头,忍下多少次疼痛,因为他们也是第一次过自己的人生,该怎样去做,经历的每一件事里,所有的大人都是个孩子。
我们想变得更成熟,或者说比之前的自己活得更开心一点,方法也许能在台剧《花甲男孩转大人》里找到。
在台北念书的郑花甲突然得知阿嬷病重,急忙赶回乡下老家,郑家一大家子也因为阿嬷难得聚到一起,一家子的心结在那间祖厝里有了更难解的纠葛。
28岁,大学读到第6年,几乎是全校同学的学长的郑花甲,乍看之下,是个憨厚善良却不太开窍的大男孩。
国文成绩总是不及格、奶茶店兼职笨手笨脚地搞砸、职业没有规划、被父亲误会是同性恋......花甲想不通,明明小时候被夸聪明可爱,怎么长大就变成loser,同样想不通的还有花甲的父辈们。
花甲父亲是家中长子,母亲的身后事本该他主持大局,兄弟几个却总有意无意地忽视他的存在,就连小辈也无视他的劝告。
年轻时醉酒家暴,后又因赌博诈骗入狱,落得妻离女散。
除了指责花甲时的盛气凌人,大部分时候当缩头乌龟。
碌碌荒唐了大半生,花甲父亲习惯了逃避,认定自己做不了一个合格的父亲和丈夫,知道躲不过埋怨怒气,得不到原谅,但他还是迢迢赶去台北见妻女,话语和行动上的道歉,那句“返来就好”和轻轻抚上肩膀的手解开了几人的多年来的心结。
花甲爸偷偷给妻子按摩伤害的记忆永远最深刻,时间抚平的只是表皮,我们曾认为,只需一句道歉就能解决的事情,是因为你放不下面子说对不起才积下怨。
其实,最重要的不是道歉,而是悔改。
花甲的二叔,外面是个风光无限的政客,有十里八乡的广人脉,家里大小事都是他拍板,自然少不了大男子主义的通病。
小儿子的婚礼风波,暴露他只顾名利不顾家的强势,努力维持精英家庭的形象是不堪一击的沙堡,一吹就散。
花明质问父亲我们都曾在作文里写下豪言壮语,期望某天能成为闪闪发光的人,多年后会有人披着金光,却是镀了金的纸,一扯就坏。
对于是成为常人口中的成功人还是家人心中的依靠,二叔做出了孰轻孰重的决断。
要说直面离别,最深有体会的是花甲的四叔,十二年前儿子意外离世,原本是国文老师的四叔辞职开起校车,每天接送学生上下学,希望哪天儿子能“回来”。
家人以为母亲的即将离开,四叔会看得更开,比起其他兄弟为遗产分配争吵,偷偷躲在母亲的身边哭泣的四叔才是最孝顺的那个,结果他最放不下的还是儿子花询,盼着母亲能够找到花询去向更好的世界。
那块伤痛像块重石,每次想起都是往里面灌水泥,经年越久越沉重,压得他越来越没了自己。
四叔期待儿子能够回来生与死,即使做好万全准备,也会为诞生不知所措,为离别痛苦万分,那是因为我们爱着对方,描绘了千万种幸福美好都希望有你(你们)一起度过,生命教会我们幸福很短暂,所以“每走过一遍生离死别,就学会把永远看得轻一些,学会珍惜每一刻的相遇。
”我们总说孩子学什么都快,照着大人有样学样,不怕出丑,喜欢鼓励。
但是长大后,想学很多东西,可怎么也学不会,因为怕失败,更怕失败后连再爬起来的勇气都没有,像是花甲的兄弟们迷茫何时能找到方向,花甲的父辈们审视大半人生是否值当。
或许,需要一双手推着他们向前一步,看看跨过一道坎,风景是多么的不同。
阿嬷的礼物没来得及送给花甲,但长久的陪伴补足了花甲童年父母不在身边的孤单,路边的面摊、自行车上温暖的后背、家门口明亮的路灯......
第二次出现阿嬷这句话花甲从阿嬷身上学会待人以善,所以他坚信,即使生活不够精彩,好歹有亮堂的灯光和热乎的饭菜,更何况播撒下去的善意,会保佑善良的人平平安安。
花甲在爱情和理想里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大概,这些就是阿嬷最想送给他的礼物吧!
小时候花甲送给阿嬷的“母亲节”礼物郑家经过了悲伤、争吵、和好,继续将爱留在阿嬷生活了一辈子的祖厝里。
我们终会长大,不一定成为那个期待中的自己,现实把各种选择放在眼前,我们也在踌躇中看过别人选中好的和坏的,没有能剔除所有错误答案的选项,因为不存在完全正确的人生,我们只能一步一步走着,踩着好的和坏的,把那些变成人生的印记。
或许我们都没有成为理想中的大人,长大之后改变了很多吗?
我们都是花甲,在看似荒诞的人生中,练习转大人。
”
去年我爷爷过世了,亲戚朋友的表现和花甲的第一集一模一样,如此真实。
潮汕地区和台湾地区的风俗非常接近,惊讶于编剧如此真实的考现的同时,最大的感受是似乎若不是自己亲生体验、不可能写出如此真实的众生相。
每个人都能拿到自己 完整的剧本,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执念而生活,而下一代也在重复上一代的错与对,所有当下 都是过去的因果,是个非常棒的剧本。
自一把青之后看过的最好台剧了,一个暑假就几乎看了这一部剧,好棒,乡土气息里夹杂着亲切的人情味,主题曲真的好听哭了😃,就是结局有点太梦幻主义了,我更希望花甲和阿伟能去台北打拼,而不是留在那里,而且阿爸好可爱,全剧没有纯粹的坏人,每个人都有着不容易和闪光点…第四集妈妈那段简直哭晕
一大家子的悲欢离合,细腻,真切,乡土气息浓厚,虽有不足,干三小!是有多好哭哟!
每个人都要有“人情味”,那当时家暴出轨二十岁生小孩草莓味的吻都算什么啊,强行“丰富”人物性格?
可能真的只有我一个人看不进去吧,三年了在收藏夹中吃灰,三次打开硬看到很后面了还是没看完…
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高的分,真的难看到无语。唯一的两星给那个奶奶对同性恋的态度吧
看不下去,我尽力了。
生活总是一地鸡毛但生活也可以不总是一地鸡毛的
絮絮叨叨,挺无聊的,感觉男主傻不拉叽的
登dua郎。。。要是房祖名不吸毒,感觉就没卢广仲什么事儿了,两个人都是“白痴”人设,唱的歌也都是日常生活。
说到请回答1988的程度,确实有些过誉。请回答告别的是青春,而花甲男孩告别的是亲人。请回答的用心程度,极大地激起了观众的共鸣。而花甲男孩的家庭应该不是那么有普遍性吧。台式清新的风格,确实自成一派,有些痛点也抓很牢,但不是每个人物都喜欢,不是每个演员演技都在线。不过还是值得一看。
中间几集还行,开头催眠,结尾滥俗。男主靠这部剧演技拿金钟?一口大白牙龇牙咧嘴的哭戏???被骂一骂就能醒过来的中年男人们,也不争家产了,也顿悟家庭的温馨了?老阿嬷好到像个圣人,女主穿个女装就吸引到了男主?纯靠中年戏骨撑起来的架子。
不好看 后面转折太生硬了 前面所有人发烂发臭 最后大家都莫名其妙突然变好的很彻底 所有人都帮着郑花明给雅婷起哄 强奸未遂还能洗白 看的很不爽 还有孕期出轨的模范生也给洗白了 导演真的爹味溢出屏幕 阿嬷人设太扁平不落地 导致很多本应该催泪的情节不能引起共情 女主假小子后面变成甜妹特别没有必要 评分太虚高了 按台剧的水平这部真的够不到及格线
三星半。闽南人看这样的剧觉得再亲切不过,翟友宁导演作品一贯的人情味和小幽默也依旧动人,只是最后两集一改此前妥帖的叙事节奏,人物的转变和结局的收束总觉仓促——我不认为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有得到妥善解决,更像是编剧的一厢情愿。但个别段落真是华彩。我有点想看看原著小说了。
演花明的演员是真的一口槟榔牙吗?感觉花明的演技碾压男主。虽然大人之间各种磕绊,小辈们的关系还是很好的,喜欢这样热热闹闹的大家庭。阿玮的女装有点像曾宝仪~ 影后的槟榔西施戏份不多却很扯眼球。
跟俗女很像的后劲很足,开始一定要等待着看下去。不用太多情情爱爱,就是简单生活琐碎的小事,非常的写实,演员都挺合适的,这才是生活剧应该有的样子吧,没有任何的狗血不适,内地什么时候才会有这样温情有力真实感十足的电视剧。情感隐忍得恰到好处。
我相信 离开了我们的亲人 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继续陪在我们身边
爱情戏无感 亲情戏很好哭
?可能是奔着卢广仲的音乐看过
看了一集就弃了……
因为是闽南人所以多一颗星啦,年轻一辈的演技比较僵硬…不是很喜欢阿伟最后开始拥有“传统意义上女生”的样子,短发也可以是女孩子。里面的阿伯阿嬷都让我好想家哦。结尾很理想,很美好,一切都热热闹闹地凑在碰到一起的啤酒瓶。世界上会有很多不完美的东西,包括家庭,但总会和它找到合适相处模式的。总会的。喜欢卢广仲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