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伊曼是德黑兰革命法院的一名调查法官,代表着强权和体制,有妻子和一对女儿,自己的枪在家不翼而飞,代表着自己的权力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
妻子希望一家平安,代表着胆小柔弱的民众。
大女儿积极救助在伊朗革命街女孩运动中受伤的同学,对电视里政府的谎言嗤之以鼻,对父亲维护体制助纣为虐的价值观坚决反对,但有时候还是听从母亲的劝导,代表着觉醒但还在隐忍的民众。
而小女儿不擅长表达,但对邪恶事物有着强烈正义感,并接受自由之思想,敢于反抗的无花果之种。
一、怀疑 父亲的工作就是将反抗的自由之士定罪和镇压,一开始还有良心的谴责,但体制内生存的严酷性让他身不由己,而枪的丢失更是面临仕途的毁灭和牢狱之灾,他把酷吏帮凶常用的手段应用在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们身上,对大女儿的怀疑还算是情有可原,毕竟她表露出对强权的不满,但竟然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妻子也同样怀疑,可见天下暴政的通行特征就是宁肯错杀一千也不能放走一个。
二、审问 父亲用谎言欺骗母女三人参加所谓的心理治疗,实质是对三个人的秘密审问,秘密警察带有刺激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让妻子倍感不适,并鼓励妻子对自己的丈夫的相关敏感行为进行揭发。
特别是女儿们被蒙上双眼,不能看到审问者,在所谓的审问记录上进行笔答更是给她们带来恐怖的体验。
三、恐惧 父亲的个人信息在网上遭到曝光,父亲感到慌张,自己双手沾满人民的鲜血,当然害怕被激进的民众报复,只能带着母女一家人逃往乡下躲避,在旅途中父亲有如惊弓之鸟,还将认出他们的一对夫妻的录像收缴和销毁,为怕信息进一步泄露,父亲收缴了母女三人的手机,这个行为表明父亲已经严重怀疑自己的信息曝光和枪支丢失就是母女三人的其中所为。
四、拘禁 父亲有如情绪崩溃一般将妻子和女儿们关在屋里,完全不顾家人的亲情, 切断她们的外界联系, 要求她们供出谁是那个骗子。
母亲展现了她柔弱的一面,她不希望事态继续扩大,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谎称自己拿了那把枪扔到水塘里了, 而大女儿不忍心看着母亲像犯人一样被摄像机摄录审问,随即把责任也揽到自己身上,说自己把那把枪放在汽车椅背里,与父亲一起查找时枪又不知所踪。
绝望的父亲把工作中的铁石心肠完全展现,完全拘禁了妻子和大女儿,除了送一些吃的,限制一切人身自由。
五、反抗 真正拿枪的是小女儿,她和姐姐经常回看一家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的影像,她拿枪的目的可能就是阻止父亲继续作恶,希望回归家庭,但原先那个慈爱的父亲已经变成六亲不认的魔鬼,她决心拯救妈妈和姐姐,她利用强大的扩音器播放一家人的录像吸引走了父亲,强行打开了禁闭之门,母女三人逃出牢笼代表着伊朗女性自由地崛起。
父亲对母女三人的追逐是在伊朗中部的亚兹德的废墟中,它有四千年的历史,它象征着这个国家优美又饱受蹂躏的历史,而最终父亲将拿枪的小女儿逼上绝境,自己也轰然地被废墟埋葬,代表着强权的任性与残暴必将被埋进历史的垃圾堆。
无花果是一种生命周期不同寻常的树,它的种子随着鸟粪落到其它树上,气根在空中生长并扎根地面,之后它的枝条会缠绕在宿主树上,直到把它勒死,最终这颗神圣的无花果便自立于大地。
#mymovies“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大清都亡了,世界是静止的还是在推进的呢?
这部电影的题材是真真的好题材,导演和演员们也是真真的孤勇者。
导演想表达政权和父权对平民和妇女的压迫和无视,下位者对上位者的蒙眼和妥协,是十分让人动容的,但若是能够把故事线精简,紧紧围绕父亲vs家中女性,父亲vs领导上位者,妈妈vs女儿来推进也许会让观者更舒服吧。
可惜,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导演在一部电影里装了太多故事线——前半部是女大学生受伤的故事线,其实刻画得十分精彩,令人悲痛也扣人心弦,但后文却没有了交代;而后半部分才是真正的寻枪故事线却将“丢枪→调查员审讯→被跟踪→抓捕跟踪者→家中女性最后的对抗”这条线拍摄得相对杂乱,故事节奏只有在最后一幕才有了真正地表达。
影片最精彩的一幕就是餐桌上的父女对抗,女儿简直是嘴替,那句“because you're the inside”说出了父亲的处境和父权社会里男人们的视角。
最后一幕,男女对抗,女性始终还是处于逃离(妈妈)和自卫(大女儿)、反抗(小女儿)的角色,男性则依然是追捕和降服他人,他们家是如此,整个大环境亦是如此。
最后沉于废墟的注定是糟粕……
2022年9月,22岁的伊朗库尔德女子玛赫萨·阿米尼因涉嫌违反头巾法被捕,在拘押期间死亡,随后“妇女·生命·自由”运动席卷伊朗,这是虚构的电影故事之下真实的新闻事实。
在此动荡不安的覆巢之下,看一个伊朗家庭如何在分崩离析中完卵求生。
前半部非常冷峻,大有科斯塔·加夫拉斯1969年执导的再现希腊右翼势力谋杀左翼议员的电影《Z》的那种政治偏执感与紧迫感。
身为政府特工的男主,操持着我们都熟悉的阴谋论术语,在“全世界都要害朕”的强大离心力作用下一厘一厘地撕裂自己家庭彼此信任的基础。
电影在男主的秘密身份被抗议者公开之后开始失控,导演拉索罗夫好象丧失对伊朗侵扰政治生活的深刻洞察,电影失去动力,简化为一句推翻父权的战斗口号。
剧情也变得荒诞,沦为一部彻头彻尾的惊悚片,成为减缩版的《闪灵》翻拍。
很大可能是因为这部分的电影技术失准,使它错失金棕榈,失去了用更多的世界顶级大奖让当局蒙羞的机会。
这是穆罕默德·拉索罗夫的第10部长片,也有可能是他在伊朗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他曾三度入狱,屡被禁止从影和出境。
本片令他获刑8年并处鞭刑,经过28天的跋涉,他步行穿越边境,逃到德国,并在那里完成了电影的后期剪辑。
伊朗导演对于拍摄社会议题、家庭题材真的很有一手。
可能是处于这个环境之中吧。
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往往会将一个无解问题和矛盾抛给观众。
不是普通的正邪对立,没有对与错,所有人都在做他所持有的价值体系中他认为对的选择。
从自己的价值判断出发,每个人都是正义的。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形成了一种层层递推的结构。
社会的父权制度框住了父亲,而他也将这种父权制序在家中建立起来。
制度之外的女儿反抗这种秩序。
他们都无法理解彼此,矛盾必然会产生。
但其实作为制度的“父亲”,和家庭中的那个父亲有那么错吗?
如大女儿所说他只是被困在制度中罢了。
就像一棵顽固扎根于大地的参天大树。
其实我母亲这个人物塑造的非常好啊。
准备一日三餐的镜头与为受伤女孩擦拭伤口的镜头一样有圣洁感。
和小女儿的行为比起来很明显可以看出什么是小聪明,什么是真正的大爱和坚韧。
她过去有过艰难的经历,在传统的社会会环境下生活,定然无法像现代独立女性那样立刻勇敢地踏出那一步。
但她理解现在的孩子与过去不同,嘴上责怪女儿,可发自本能地去围护无辜的群体。
母爱的伟大在这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身上体现。
过去或许我会在那些振臂高呼,点燃象征对女性束缚的头巾这样的镜头下流泪。
但现在越来越对这种游行和口号无感。
一时的群体性的迷狂不久便会转化为迷茫,尤其是对于青年群体而言。
和顽固现实比起来口号显得空洞。
人们因为无法实现改变现实的希望因而创造神话。
可是神话离开现实坚实的土壤,失去了故事应有的感染力。
当电影越来越走向符号化的语境时,也渐渐失去共情的基础。
脱离大树独立生长的无花果之种只存在于这样一则神话或寓言中,而现实中的女性仍被围困在父权制的秩序中
看完俨然不觉得有快三个小时,感受很复杂,因为涉及很多层面,虽然有一点人物脸谱化符号化的不可回避的争议点,但好就好在因为嵌套打通了很多层次而不晓得扁平,国家-家庭-性别的三个维度在现实父权压迫和虚构的父权大他者的具象化显现交织并进前被贯通,从明暗对比的性别打光,油画质感的构图,每一幕都极为工整地调度,以及最后的“黄土高坡”戏仿佛是在书写一部反抗父权制的家国史诗,直接让它“下不来地”,将自身定位和塑造为了一种标杆符号式的奇观电影,属于是那种每个国家都应该有的一两部直接塑造集体意识和记忆的现象级良心教育电影。
如果从这个公共政治维度来看,电影性上的点就先不过多挑剔了(比如小女儿始终显得动机交待不明,难以把握,只能自行各种想象脑补,家庭伦理层面交待偏弱,感觉被符号化的分工冲破了节奏。
)“碎掉的黄土”象征的或许是那早已岌岌可危的战战兢兢的父权,是它自己葬送了自己,这一点还是挺好的。
电影的前半部分还可以,到了后三分之一充满了为了达到冲突而捏造的不合理剧情:1、小女儿为什么要藏枪?
好吧,她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为了和老爸做对挺头巾革命中的激进分子,我理解。
但即便是在大女儿被父母冤枉挨了耳光痛不欲生之时,她依然淡定的不露声色,就很奇怪。
你说她是一个老辣的间谍或者杀手,那能有这个心理素质我承认是合理的。
一个刚上大学的小女孩能做到这样?
我不信。
2、乡下的普通人家房子竟然有两间关犯人的暗室or审讯室?
wtf?
这明显是为了片尾的戏剧冲突硬凹出来的,即便是在伊朗,这也不合理。
密室和追杀都像极了B级恐怖片,为了拉升悬疑惊悚效果而制造的无端存在。
这是一家人,拜托!
彼此都不顾死活了,甚至只想置对方死地?
3、为什么要让当爹的活埋?
前半部分的全家人温情脉脉都骗鬼的?
几十年的夫妻/父女感情都是装的?
为了让隐喻成立,父亲代表伊朗神权必然要被掩埋,好的导演,我懂你的意思了,只是这样拍严重缺乏真实性合理性,只为了获奖,野心真够急吼吼。
English Title: The Seed of the Sacred FigOriginal Title: Dane-ye anjir-e ma'abedYear: 2024Genre: DramaCountry: Iran, France, GermanyLanguage: PersianDirector/Screenwriter: Mohammad RasoulofMusic: Karzan MahmoodCinematography: Poona AghababaeiEditor: Andrew BirdCast:Soheila GolestaniMissagh ZarehMahsa RostamiSetareh MalekiNiousha AkashiReza AkhlaghiradShiva OrdooieAmineh Mazrouie AraniRating: 7.9/10
Shot surreptitiously in Iran, its footage smuggled to Germany for post-production, Iranian émigré filmmaker Mohammad Rasoulof’s tenth feature THE SEED OF THE SACRED FIG has a more sensational and film-worthy backstory might eclipse the film itself. Prosecuted by the Iranian government for his dissident voices and films, Rasoulof was sentenced to 8 years in prison prior to the film’s premiere in Cannes. He decided to flee from his homeland to Germany, attended the film’s premiere in person. His derring-do is munificently rewarded. The film wins a special prize in Cannes and now represents Germany for the upcoming competition in Oscar’s 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 With the narrative exclusively and closely following a nuclear family of four - Iman (Zareh), recently exalted as an investigating judge of the Revolutionary Court in Tehran, his devoted wife Najmeh (Golestani) and their two daughters Rezvan (Rostami), a collegian and Sana (Maleki), a high-schooler - and ample scenes set in their middle-class apartment, Rasoulof is cunning enough to use confined spaces to let the pall of repression seep through, compensating for the finitude of his ambulatory freedom (some sequences are shot via remote control). Meantime, frequently interspersing veracious images of the political protests throughout the main diegesis (including the ones in the wake of the death of Mahsa Amini, an Iranian Kurdish woman, in police custody in Tehran, on 16 September 2022) provides profuse physical evidences of the government’s high-handed suppression of the mostly young protesters. Soon the family’s generational schism bobs its ugly head. After Sadaf (Akhshi), Rezvan’s best friend, is brutally assaulted by the indiscriminately pitiless riot police force on the street - her blood-splattered, disfigured face is a silent but reverberating indictment of the Establishment’s cruelty and evokes sympathy to anyone who possesses a proper moral compass - the two girls are increasingly politicalized by the ongoing atrocity, especially the elder Rezvan, who comes at loggerheads with her father during a family dinner (Rostami is fiercely assertive against an impassive but equally riveting Zareh). Either can convince each other because there is no easily discernible wrong or right between their disparate beliefs.In the second half, Rasoulof effectively deploys a missing-gun mystery to further tear down the family’s normalcy, pitting the girls and eventually Najmeh, too, against Iman, who, beset by mounting paranoia and distrust for fear of losing his place in the sun, is not above to put his beloved ones through the wringer. The climax is set in the desert ruins in the historical Yazd region, with Iman chasing his escaped wife and daughters amid the ancient friable constructions, until a gun-point confrontation pushes things far over the moral boundary. Perceived as a slow-burning, intricately processed, gradually awakening rebellion of the distaff side against a paternalistic patriarch, and by extension, against a Procrustean and theocratic polity, THE SEED OF THE SACRED FIG is more than preaching to the choir of the Western-leaning demographic who is bigoted enough to believe any country which is not governed by the omnipotent and infallible“democracy” may just as well be stamped out on the surface of the planet, since Rasoulof’s insight and observation are far sharper and, in a way, more impartial, especially by dint of his characterizations of Iman and Najmeh. Iman, who, however reluctantly, caves in to his ambition and a promise of life on the easy street and becomes an actual executioner of the government’s harsh crackdown (authorizing death sentences to the protesters without due investigation), is anything but a one-note villain. In fact, he has always been a loving and hard-working father, even when he goes to extremes, he would scarcely inflict physical harm on his daughters. Iman’s erratic behaviors are au fond, a desperate, radical reaction when a breadwinner’s livelihood is put on the line and his masculine pride is challenged and bruised. But psychologically, his unwarranted actions could only drive her wife and daughters further away, and that damage is irrevocable. Zareh gives off a substantially underplayed, all bottled-up interiority that looks forbidding, stoic, with anguish and disappointment smoldering underneath. As for Najmeh, designated as a tougher nut to crack, much more reactive than her daughters, she exemplifies an ordinary woman’s deep-seated espousal of family value. As a homemaker, taking good care of her husband and two daughters is all her preoccupation and to defy her husband is the last thing we can ever expect of her. Thus, whatever can impel her to do that, should be a deal breaker, which, in hindsight, is the severance of their marital trust when Iman begins to suspect his faithful bedfellow. For my money, Golestani is the MVP among the quartet, projecting Najmeh’s glacial transition to a nicety and conveying the sense of betrayal and disillusion with subtlety and empathy. The film - composed with deft efficiency and clear-eyed solicitude, in addition to a mesmerically Islamic accompaniment from Karzan Mahmood - expertly parses out a far-reaching drama about how dangerously benign family bonds can dissolve into an embittered tangle and morality can be compromised by the double whammy of the ideological discrepancy and the external pressure. In the event, Rasoulof, whose cinematic sensibility has yet reached the virtuosity of his more eminent compatriots like Farhadi, Panahi (Jafar the father, not the son Panah), let alone Kiarostami, comports himself more as a true-sayer than an irrational agitator with THE SEED OF THE SACRED FIG and let’s hope his crusade will continue on the right path. referential entries: Panah Panahi’s HIT THE ROAD (2021, 7.0/10); Abbas Kiarostami’s CLOSE-UP (1990, 8.3/10); Asghar Farhadi’s ABOUT ELLY (2009, 8.2/10).
#BFI#LFF 伦敦电影节第十九场,整部电影的表达设计非常清晰的,结尾的弑父的达成收的非常好。
前半段的局势紧张铺垫,中段的丢枪直接家庭社会化的转变和结尾的无花果绕树传播这三段间的割裂感还是挺大的,可以理解以第三段呼应第一段我们看不见的罪恶,但第三段的封闭区域的拉扯实在是有些尴尬,就感觉有些过家家(设计调虎离山)到塔蒂的建筑幽默(结尾处四方追逐)消减了最后的力量。
角色上,小女儿明显就是不属于这棵树的无花果,她的发芽也同样孕育出了母亲和姐姐的无花果之魂,开场的整体呈现就很明显,姐姐是有不服从,但是会听母亲的话的,也是被抛出的烟雾弹。
父亲这个形象则是明显的父权压迫着,亦或者是以神权名义的压迫者,他们都戴着同样的戒指,所以并没有什么不同。
视觉上,车内的镜头总让我想起阿巴斯,而以现实的影像呈现出的部分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印象比较深的镜头是小女儿的审讯镜头使用的是鱼眼镜头,也是当时让我肯定了枪是她拿的。
还有个印象比较深的细节是父亲成功转职后母亲的说法是“希望你父亲能看到这一切”。
电影的背景则是2002年的头巾由刑事件,22岁的女孩Mahsa Amini因未按照规定争取佩戴头巾而被捕,并在拘留期间死亡,这也引起了更强的反抗,
这部“想看”了很久的电影,今天终于一口气看完。
影片第一部分,母亲纳梅在见到大女儿蕾兹万的同学萨达夫被警察打伤后,从丈夫的坚定支持者变得慢慢理解两个女儿。
悲怆又温柔的歌吟声中,母亲的手轻柔地擦拭着女孩满是鲜血的脸,一点一点地清理着伤口中深埋的弹珠。
最终,她的手心里是一把浸泡在鲜血中的钢珠,刚才就那样无情地嵌入一个二十岁女孩美丽的面庞中。
而在那场以“女性!
生活!
自由!
”为口号的头巾运动中,像萨达夫这样被伤害被抓捕的年轻人还有许多许多。
第二部分,父亲伊曼的枪失踪之后,他在同事的建议下,以“心理辅导”为幌子审讯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直到这时,我依然没觉得他是一个坏人。
他要保住自己的工作和声誉,他不能失去这把枪,他的焦虑和担忧我甚至感同身受。
即使心急如焚,他也没有粗鲁地训斥女儿们,没有动手打自己的妻女,难道不是一个已经很了不起的父亲了吗?
直到第三部分,伊曼带着家人逃离德黑兰前往自己的老家途中,被人跟踪拍摄,他举枪威胁对方放下手机,那对男女毫无畏惧地指出他的无耻与罪行,我才意识到,影片到这里点题了——如伊曼这样的公务员,就是神圣无花果之种,依附在人民身上敲骨吸髓,直到把人民送进监狱甚至判处死刑,也没有丝毫的负罪感。
等到他把妻子和大女儿蕾兹万都关进地牢,又穷凶恶极地四处寻找小女儿萨娜,我终于明白,这么多年他的慈父形象,不过是因为始终没有严峻的考验精心打造出来的人设。
一把失踪的枪,让他终于原形毕露,向妻子和女儿亮出了狰狞的獠牙。
当他在废墟中抓住自己的妻子,下手毫不留情,拽着她两条胳膊就在土坡上生拉硬扯,一如之前两个女儿看的那些街头视频一样,警察也是这样对待参加运动的人们,下至十多年的少年,上至七十岁的老者。
只是,导演竟然安排一声枪响后,伊曼竟然因为废墟塌陷而被活埋,这突如其来的巧合反而削减了故事的批判性,过于娱乐化了。
听闻导演是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拍摄这部电影,并因此被关押入狱,实在是非常钦佩他的勇气。
电影相当精彩,绝对属于“墙裂推荐”的行列。
但是,毕竟还是有点“文化差异”,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事逻辑”多少还有点不太适应。
不过,大多数还是可以“感同身受”的,特别……是70后……大概更有体会,那段被时光和游戏湮灭的岁月,现在的大学生绝对没有概念。
故事开始,男主工作的地方,就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
升官了,妻子想着,这下终于可以换个环境,生活档次可以提高一下了。
这是个“值得庆祝”的事儿,但是,老妈把这好消息分享给俩女儿时,俩女儿表现得相当平淡。
但是,当老妈表示,老爸升官,以后你们有自己的卧室时,俩女儿表现得相当兴奋。
看起来,没有物质刺激,这俩女儿,对家庭,完全没有兴趣。
一家人大概也很难得在一起吃饭了。
不一起吃,其实也挺好的。
在一起,各种矛盾。
俩女儿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看法”。
某种程度上而言,小编还是有点“倾向”这个“小公务员”的,身为调查员,什么“是非对错”,看得太多太多,输的那一方,永远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俩女儿就不一样了,享受着“家庭”带给她们的一切,但到了“叛逆期”,就是如此“不合逻辑”的叛逆。
不过呢,老爸升官,也带来了一些麻烦,这点,咱这边貌似相当“感同身受”,否则,也不用如此“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既然,你享受了“既得利益”,那就要做出点牺牲。
这种事儿,应该都不用老妈特别交代。
看看,“表哥”,“表叔”因为一块表落马的,太多太多。
一切都要低调,再低调。
现在,吃个饭,也得去私人会所,偷偷摸摸。
男主升官之后,还想着“大展拳脚”。
可惜,第一天就遭到了当头棒喝。
上司“要求”他,直接签字,至于“其他”,不要管,也不要问,服从命令即可。
我去,这……不就是妥妥的“背锅侠”么。
好么,一没送礼,二没人脉,竟然升官,其中必然有“内在逻辑”的呢。
上司其实和男主是“好朋友”,嘴上说的虽然都是让人作呕的“官话”,但还是体贴的给男主递了小纸条。
办公室上班,那可是全程“监控”的,说错一句,万劫不复。
一直等到外出吃饭,上司才和男主说了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这个官,好歹也是上司“争取”过来的,多少人盯着这个位置,上司顶着压力给了你,你还不得好好“干”么。
如果,“屁大的事儿”都兜不住,这个干部还能要不?
如果,你选择“良知”,那……也是你自己的选择。
但是,请你想想,你的“成功”和家庭的“平静”,那可都没有了。
男主,借着擦衣服的机会,掩饰了一下自己的尴尬。
这个问题,其实不用选。
其实,一直到这里,小编一直相当唾弃这种“小公务员”的嘴脸的。
但是,什么事儿,都别轻易下结论,即便是你亲眼所见。
男主在外头,“备受煎熬”。
妻子,此时正在憧憬“唾手可得”的幸福生活。
现在,咱好歹也算是进入序列了,本身,就应该自觉的和“群众”划分好界线,那些穷亲戚,穷朋友什么的,最好都别沾染。
一个人,本来就应该往上爬不是么。
“备受煎熬”的男主,回到家中,多少有点“过意不去”。
妻子很“与时俱进”的劝导老公,这都是上头的命令不是么,咱只是执行命令,按照国际法,战士事后都不会被判,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这番劝导,到底又没有能开导到老公,妻子完全没有心情揣摩,反正,例行公事完毕,接下来该讨论讨论一直没买的洗碗机,这次是不是可以提上议事日程。
接下来的日子,更加不“太平”了。
故事里头没有直接交待,在这样的“不太平”里头,男主究竟充当了什么角色,估计,“根据常识”,压根不需要交代。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所谓的“不太平”,在小编这个年纪,压根就不是什么“大事儿”,咱70后,可是“见识”过更大的“瓜”的。
所以,完全不知道这帮家伙到底在“矫情”个啥。
而且,这事情,最后的“结局”,已经“肉眼可见”。
在这件事情上,妻子其实是站在老公这边的。
外面再怎么闹,咱现在可是瓷器,何必和那些瓦罐搞在一起呢?
他们破罐子破摔无所谓,咱可是犯不着惹事儿。
只是……,奈何这俩闺女,不是省油的灯。
童言无忌,童言无忌……这种事儿,在家里头说说也就罢了,如果被外人听到,“牛棚”的滋味,了解一下。
说不说,这老外拍的那点事儿,对于咱这种“见怪不怪”的土鳖来说,压根……不值一提。
大女儿的“损友”,其实已经祸祸过一次了。
这次,继续祸祸。
大女儿的逻辑很清楚,好友已经这样了,咱们不应该见死不救。
但是,老妈的逻辑也很清楚,那是她的事情,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再说了,这救人的事儿,这么随便么?
万一,碰上一个碰瓷的,你浑身长嘴也说不清楚是不是?
多嘴说一句,这大女儿的“损友”,平日里各种自由思想,这次挨了一枪,彻底老实了。
后来,这位“损友”算是彻底下线了,后续没她什么事儿。
但是,“世故”的我们,都知道后来会怎样。
只是,这事儿到底拧不过“圣母”。
老妈虽然“懂道理”,但没办法和俩傻闺女“讲道理”。
无奈之下,还得替俩傻闺女擦屁股。
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小编心里头已经有点倾向于这对“无奈的父母”了。
但是,这件事儿,可不是个“交易”。
老妈以为,这样“为难”的帮了女儿,至少可以换取一些女儿的“听话”。
没有的事儿,父母,只能负责最后“平事儿”。
该惹事儿,照样惹事儿。
其实,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妻子能有什么办法帮这个“不应该帮的忙”呢?
还不是需要利用老公的“资源”?
在这里,老公的“同事”,再次提醒了妻子,有些事儿,千万“别过界”,否则,加薪、医保、社保和住房,都岌岌可危啊。
这俩傻闺女,因为没有自己的卧室,都能埋怨半天,等到没钱没房没地位,不知道还怎么“矫情”。
而且,“同事”还透露了一个更重要的信息,“那些人”已经拟定了一个“黑名单”,但凡“走狗”,都在名单上,你们既然已经“选择了队伍”,那就别三心二意的墙头,要知道,“墙头草”都是第一个嘎的。
妻子被两次暴击,内心已经慌得一批。
回家又好好“教育”了俩不省心的货色。
但是,不好意思,但凡孩子到了这个时候,老爸老妈的话,都是放屁。
妻子,也没辙。
家庭主妇难当啊。
当着女儿的面,要维护老爸。
当着老公的面,要维护孩子。
左右逢源,左右为难。
请注意,此时夫妻俩谈事儿,枪是在的。
接下来的故事,就要开始《寻枪》了。
这把枪,是男主升官后的“福利”。
因为,到了这个层次,保护自己的“安全”,已经是重中之重。
而对于这把枪的种种,大概也可以看出来,男主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煎熬”。
一开始,这个“小公务员”究竟死不死,小编是完全无感的。
但,真的到了男主“丢枪”,事情滑坡,小编在整个过程中,就在思考一个问题——这枪,为什么会丢?
而男主,在丢枪之后的第一反应,很可能完全被忽略,因为,此时的男主,一个镜头就划过了,他说,这是信任的崩塌。
而且,男主和妻子,已经把“丢枪”的严重性,说得相当清楚,依然没有人承认。
这种家庭矛盾,究竟是不是“大环境”的折射?
老爸也是给出了相当“官方”的解释,这个解释,也不奇怪。
当年,咱就是“接受”了这个解释,选择了遗忘。
选择了从此在“游戏”中沉迷。
只是可惜,男主一番“苦口婆心”都是驴肝肺。
女儿,已经可以“明辨是非”了。
大家在“是非”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阅读理解”偏差,那……就谈不下去了。
妻子对于“丢枪”的事儿,是相当害怕的。
这个,不是认个错就能解决的问题。
整个家庭,会因为这件事儿崩塌。
但是,不好意思,老爸坐牢,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这个逻辑,是让小编不明白的地方,大概是“文化差异”吧。
老外的基因里头,天生就有“弑父”的情结。
至于家庭崩塌,那就崩塌呗,成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不如放手一搏。
这事儿,男主只敢告诉了自己的上司。
但是,一天找不到枪,一天就是个“隐患”。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求助于自己的“朋友”。
这一段“屈辱”的审讯,让妻子和俩女儿深感“冒犯”。
但是,故事里头,负责审讯的“朋友”,可是一本正经的告诉她们,如果,你们没有“男主的身份”,可没这么便宜。
言下之意,既得利益已经既得了,你们给我少“矫情”。
肉眼可见,这个家庭,已经“完了”。
噩耗接踵而来,男主的个人信息被披露,这下,男主真的成了《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小公务员,俨然成了惊弓之鸟,看谁,都像个“要害朕”的坏人。
在“逃亡”的途中,男主发现了一对夫妇对着自己狂拍,为了家庭,选择了挺身而出。
这对夫妇完全是个NPC,出场的意思,大概就是为了表示,其实男主在工作中,干了太多的“不可告人”之事。
男主对于“上直播”这件事儿,还是相当“顾忌”的。
但是,在知道此地没有信号时,原形毕露。
这对“仗义执言”的NPC,也挺搞笑的,知道被掀了内裤,“键盘侠”也顾不上键盘了,直接跑路。
拒绝网络喷子,从每个人做起。
一家人,终于“逃回”乡下的老宅。
在这里,男主要彻底追寻一下“枪”的下落。
在他的概念里,自己究竟是犯了什么大错,导致自己的家人,宁愿将自己送进去,也不愿意“缴枪不杀”?
这个问题,他想彻底弄明白。
但是,他没想到,自己的女儿,已经选择了“大义灭亲”。
其实,藏枪的究竟是谁,并不是很难猜。
但是,一直到最后,其实也没搞懂,这小女儿究竟把枪藏在哪里,逃过了老妈的地毯式搜索。
当然,也不明白,小女儿藏枪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文化差异,文化差异。
人家既得利益者可以自我觉醒,咱们这儿既得利益者选择不说话。
所以,按照常理,表示一下怀疑吧。
最后,象征“权威”的老爸嘎了,母女三人一夜回到解放前,以后的日子,咋过呢?
这对宝贝,俩人睡一个卧室都受不了,现在流落街头就能受得了?
故事开始对片名做了一个详细的解释,大概一切的答案都在其中。
第一个小时,以为是政治片反神权独裁什么的突然成了公路片,飙车撞车啥的然后成了悬疑片——居然是萨娜偷的枪最后,完全胡扯的结局来了…..太想骂人了。
邪恶之地但凡呈现真相,都不会不好看。它可以由浅至深地牵扯出所有应激反应,远大于前年末的那种集体意识,它们灿烂无比却转瞬即逝,封存在记忆里,久得不像真的。然而别人还在抗争,还在为本不应该需要争取的权益努力,看得怒火中烧而又拍手称快。已经是新闻里见过的头巾解放篇章,但是包裹进一个相当精妙的故事里,它会让你看到死性不改,看到百足之虫不断衍化死而不僵的大法,譬喻由上到下都烂透的伊朗,更看到女人可以怎样。有些地方的人,是可以清醒,愿意清醒的。还有前段时间的《人间诗句》,都太好了。
我只是纯粹不喜欢白人观众高高在上、盛气临人、中途鼓掌,还屡次发出表演性的嘲笑声。这些行为并不是出于对伊朗的女性的尊重,而是在享受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对于西方社会女性权利的钦羡。白人能不能不要这么自恋啊?所以,我认为处理现实主义题材时候,坚持用现实主义手法再现是重要的(巴赞认为要用现实增强观众参与,而非被引导)因为一旦虚构起来,事实就会演变成政治小品,这对伊朗人民和白人观众而言都毫无意义,它只能加深的电影的表情性,让导演和观众都沉醉于自我认同的想象中。我现在极端认为严肃题材全都应该强调“记录”,而戏仿/反讽/喜剧/超现实本身都是消化现实而诞生的消极反抗,那些小品都不如电影中的tiktok片段来得真诚。
本片价值观是扭曲的,如果是故意的那就是“扭曲”,如果是无意的则是“偏差”。按照剧情逻辑,现在的结局形成了主题——如果你的父亲反对你的自由,那就杀了他,哪怕他才是被背叛的那个;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句话的恶毒——因为一言不合就偷枪、还弑父的人也并不干净。剧情中哪怕“父亲”这个角色再少一点点人性,把小女儿偷枪的犯罪行为给出合理性解释,现在的主题都能说得过去。如果是我来写,我会把枪写成一把杀过无辜者的枪。评论区的观众打成了一片——其实不是观众没看明白,而是作者没讲明白。另外本片入围了奥斯卡打消了“高级黑”这个可能性,所以只能说这部电影不仅剧作技术不太行,还居心叵测,所谓又蠢又坏。看完反而会觉得“枪”还是拿在理智的人手里比较稳。
“把枪还给他,一切都会结束的”“不会结束的,你一直都在让步”
#WEB(5.8/10)觉得第三幕非常糟糕。粗暴的类型转向背离了“日常”疾驰向寓言空间,在这里,现实主义消弭,父亲作为父权受害者的身份被取消,物品、地形、人物均被贫乏的类型意识统摄,一一赋予象征意涵,精密却也相当暴力的概念输出。结尾,导演试图将摒弃现实的空想弑父与真实影像剪辑并置,但这于回归现实无益,更像是以虚假的高潮与力度否定了前两幕中真实生活的刺痛。
表达的意思倒是理解 但是这个故事不知所云 小女儿偷枪的动机是什么 欺骗父母的意义是什么 挺没啥意思的 又无聊又长
想染蓝头发 想涂指甲油 年轻一代的想法已经不一样了 你还不明白吗? 喇叭呼喊的爱不是企图唤醒 而是捕获威权的陷阱 正如威权也以爱作伪装
伊朗电影太棒了!从铺陈悬念到惊悚恐怖,一气呵成。日常缺位的父亲在自己利益受损时,癫狂得简直不像个人类。大女儿与父亲激辩,直接挑战父亲的权威。小女儿完成弑父,仿佛宣告了新时代的新主题——女人不再是被忽视、被指责、被控制的弱者,女人可以拿起武器,为自己、为姐妹、为母亲而战。头巾革命仿佛神圣无花果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勒死宿主,顽强生长,自立于大地。
拉索罗夫最大的罪名是拍完150分钟的无邪后拍168分钟的无花果
#TIFF2024#枪是电影的macguffin,也在某个时刻将故事分割为叙事的AB面:一面是真实影像记录的伊朗”woman,life,freedom”运动,虚构的冲突都流着真实的血;另一面则是集权社会中的父权家庭的寓言故事,将舞台从德黑兰转移到父亲儿时的房子,就是要为最终掀翻男性权力形象做准备。Mohammad Rasoulof的政治语言以相对直白的方式出现在影像的方方面面,却并没有影响电影作为故事媒介的地位与作用。尽管角色塑造缺乏细节,电影最终进入的惊悚逃亡依然传达了暴力与父权的“幽灵”是不会真的依靠自我觉醒而得到“超度”。头巾革命最终要走到哪里,每一段真实的影像都让人泪流不止,但我们最终还是回到一个精心编制的戏剧装置中,这样的选择也许是见仁见智的。另外,本片的ensemble performance非常出色,但也许因为电影本身的政治信息,并没有受到重视。
伊朗版《天注定》,无论是社会的疯还是个体的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都只能归结到违禁词。年轻人都希望可以做一个无花果之种,勒死宿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3.3分。
政治表达过于直白。家庭比作政体,父亲是统治者,母亲是执法部门,两个女儿是人民。
父亲脚下的古城早由坚不可摧的圣殿风化为轻易坍塌的糟粕,女儿在油管学习如何使用一把枪。
由前半部分总体现实主义风格一个典型城市中产家庭的内部生活图景,经由丢失的枪这样一个隐喻义明显的情节拐点,陡然转向后半乡村废墟审讯、监禁与反杀的惊悚类型。在高度象征化的人物与情节设定下,不自然的情节缝合其实也构成一个总体象征:威权始终对权力的合法性充满不安,而建筑在威权之上的温情脉脉与所谓光明前路,随时都可能在撕下保护者的假面后,露出其恐怖的真容。但只依靠插入短视频来维持与更广阔社会面相的联系还是过于粗糙,而剥夺后半段父亲形象的人物复杂性更提纯了电影的政治宣传属性,而丧失了本可以达到深度与实感。
电影虚构混接短视频真实纪录的媒介化,类型片操纵现实主义的符号化,全是平面概念的面相,实现个人政治意识形态的表态。
太棒了,把威权制国家机器和父权制代言人结合在了一个人物身上,国家意识形态入侵了本该私人和睦温暖的家庭生活,使得这个家庭分崩离析,外部世界的动荡和反抗持续发生,在工作中终日受到恐吓和窃听的父亲意识不到系统的问题,坚持认为法律是不会错的。父亲寻找枪也是寻找他逐渐丧失的权力,那种随时可以开枪打死一个人的权力,也就是他的工作——签署死刑起诉书的权力。他从无法接受自己不经调查就死刑起诉一个人,到接受了这一切,完成了国家机器的自我异化,走向疯狂。女主们被自己的丈夫/父亲审问、录像取证、监禁、持枪追捕。父亲的逐渐疯狂和最后一场迷宫追逐好像《闪灵》,烧掉头巾的伊朗女性好棒👍🏻
过于概念化而陷入一种寡淡、生硬的“伪现实”虚构写作,以至于立足于“现实”的角色都统统被牺牲成为虚构和抽象的工具,这一切在最后《闪灵》式的类型化处理达到顶峰。或许是又一种只见概念不见导演的“剧本电影”?还是另一种将现实主义虚构类型化的粗暴创作?当然导演和集体主创还是值得respect
可谓期待越高,失望就越大。此片可谓大热,且在电影开局亦起步不俗。架子拉得很大,气氛也足,所涉及热点更是吊足人的胃口。不过,明显可以看出,此片并非立足于伊朗现实,而是着眼于欧洲电影奖坛。因此并未将矛头对准神权专制,有些失焦,最后定位于父权之上,似乎女人一切苦难,均来自于威严父权,来自于家庭内部,相当可笑。为了突出这一点,又故意编造了一个不合逻辑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偏执狂一样性格的小女儿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