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我喜欢在厨房里与人共事的那种手足情谊,我感觉就像是一群不与他人交流的人,我进入美食行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想就像是一种叛逆和桀骜不驯,通过食物表达不羁的情感,有种近似疯狂和一分为二的个性,他们出了厨房之后,几乎生活不能自理,但在厨房里就像是一支特警部队,像训练有素的刺客。
不存在神圣的事物正宗是否必要说一样东西很正宗是化繁为简的说法。
当你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式时,有些东西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想要做正宗的美食,那一开始就别想着这是正宗的。
如果你只关注过去是怎么做的,或者应该怎样做才对,那么就会让自己故步自封。
我觉得正宗像是极权主义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过誉的概念,但是却没有受到足够的监管,如果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想知道为什么意大利的食物这么美味。
那是因为你身临其境,风土人情让一切变得不同。
有微生物方面的因素,还有当地的人、气息,这一切造就了味道。
并不是说我憎恨正宗,我憎恨的是人们一心只追求正宗。
有不少做意大利食物的人,他们的创意和命题,比任何身处意大利的人,都更具意大利特色。
因为他们没有使用任何从意大利进口的食材,他们用的是身边的材料。
春假第一天,刷完了《不中看美食》(Ugly delicious)。
在看这个美食纪录片的过程中,非常多感触。
这个美食纪录片并不是一般的只讲述食物的“下饭片”类型的美食纪录片,一半的时间都是韩裔美国人David chang(他创办了Momofuku 几乎每一个纽约人都知道的桃福餐厅,是在美国非常火的一位明星厨师,甚至还在哈佛做过烹饪演讲。
)和他的朋友们的对话,包括连续三年夺冠全球50大最佳餐厅的Noma 主厨Rene Redzepi,Anthony Bourdain, Wolfgang Park (奥斯卡晚宴御用大厨)Jimmy Kimmel (ABC著名主持人)。
“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感觉有兴趣的人,因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那些平凡的东西。
”——杰克·凯鲁亚克在美国长大的David让我想起了这段引文,他是一个不断挑战边界的人,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安静,保守等对于亚裔的刻板印象,片中所有的思想碰撞在David的反叛精神中被放大很多,他就像是一味催化剂,在每一次的对话中去毫不遮掩地去面对许多尖锐的人文问题。
他非常讨厌一味地追求正宗,他觉得其实所有的食物都是全球化的。
“从古至今传统都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人去评判什么时候一项传统变成了传统。
”食材也一样,“如果历史上没有出现交叉授粉,很多食物的食材甚至都不会出现。
”他这个人还有整个纪录片最为触动我的地方在于他对于不同的文化在美国的境遇非常非常地关心,因为这个纪录片根本不止是一个关于食物的纪录片,他们从每一种食物中映射出来的东西,这是关于什么造就了食物然后食物又造就了什么的纪录片,这个纪录片把食物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高度,展现了食物对文化影响的力度之大。
本片的片名《不中看美食》正是由他对于食物的爱的一个体现。
其实这部片子讲的不真的就是丑陋的不好看的食物,这里的Ugly如果翻译成中文的话我觉得更好的释义应该是“草根的”。
这些片中的食物并不丑陋,而是不常登所谓的“大雅之堂”。
不像Natflix的另一部美食纪录片作品《主厨的餐桌》(在这部之前是我第二爱的美食纪录片,仅次于《舌尖上的中国》1)。
讲述的全球顶尖的餐厅那样在环境上文化上都位于顶点的米其林餐厅们,《不中看美食》试图介绍的是平易近人的,不是所谓“高逼格”的美食。
我想这也是Natflix让一个亚裔厨师来作为主持人的原因之一吧。
“在美国你不应该把炸鸡和西瓜放在一起。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也从来不知道从来没有想过炸鸡与美国黑人之间的联系。
炸鸡是美国南部的代表性食物之一,我爱吃炸鸡但是我不知道在炸鸡背后的这些事情。
南部各州在南北战争前正是黑奴种植园泛滥之地,黑人在被奴役时可以养鸡,但是不可以养猪和牛。
黑人和炸鸡的联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之后黑人的形象总是和炸鸡,鸡肉产品联系在一起,黑人和炸鸡形成了一种,愤怒,慵懒,低能的吃鸡黑人的刻板印象。
“放下偏见,只专注于食物本身。
”在美国,无论是亚裔的地位还是亚洲文化的地位都不如其他国家的移民。
第七集中华裔学者杨艾伦说到:“可能二三十年后美国人就会像接受意大利菜一样接受中国菜了。
”但编辑戴塞丽娜马上说道“:你们想的太天真了,意大利人是白人。
” 在美国大部分人对于中餐的观念就是左宗棠鸡,又酸又甜的美国式中餐。
甚至于他们觉得中餐就是放很多的味精,他们相信你吃完中餐你会因为味精而头疼,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美国的味精消耗量非常巨大而且就是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零食例如Doritos,但是没有人说Dotitos让他们觉得头疼。
我生活的北卡罗来纳位于美国的南部内陆,我刚刚到的时候相当惊异于当地美国人对于中餐的认识,我住家的孩子知道左宗棠鸡是美国特色而不是来自中国的菜的时候简直是惊呆了,在他们的观念中左宗棠鸡就是中国菜的代名词。
这些错误的刻板印象都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国菜是被非常非常严重低估的菜系,最直接粗暴的例子是我买点中国方便面给他们尝试他们都觉得太好吃了,是的,方便面的味道是好吃的,但是我们的文化中有数以万计比方便面更健康甚至更好吃的菜式,但是他们的认知只局限在了Madison的一家美式中餐厅(在大年三十那天我去了这家Golden Dragen,非常糟糕的炒饭还有甜味改过一切的宫爆牛肉实在是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这些食物在美国变了一个样子其实最深层的原因还是种族的隔阂。
David在片中称赞上海的生煎包为“世界顶级的饺类食物”,还有深入到一个河北村子里面去吃当地大妈包的饺子。
看到这些桥段的时候我真的真的很高兴有他这样的亚裔厨师在Natflix这样一个顶级的电视公司制作的纪录片中去向世界展示和认可中国的饮食文化。
这是一部史诗级的美食纪录片,从小了看是在拍食物,从大了看就是各个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这种全球化眼光的观点是这部片子的灵魂。
半个多月前,让众多国人牵挂许久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终于开播,然而,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种种原因使得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纪录片没能延续前两部给观众们带来的对食物的渴望和延续,以至于很多人现在一提起《舌尖3》,就是一副嫌弃的表情。
就在人们还停留在对《舌尖3》的嫌弃中时,网剧大厂Netflix悄悄地上线了一部美食类纪录片:《Ugly Delicious》(中文译名:《不中看的美食》),而且秉持着网飞一贯的特色,八集同时放出,还自带中文字幕。
虽然这部纪录片放的很低调,但却在小圈子里迅速流传,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豆瓣评分达到8.8分,远超《舌尖上的中国3》的4.1评分。
这些年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带动下,国内网友也开始迷上了美食类纪录片,例如《寻味顺德》、《味道》等许多优秀纪录片纷纷成为我们的“下饭神片”。
在这些纪录片的带动下,仿佛一提到美食,我们想到的就是那些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的食物,但这部《不中看的美食》却偏偏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看名字就能猜到,出现在《Ugly Delicious》这部纪录片中的美食不会是什么精美的食物。
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将镜头停留在那些做工精细或者食材难得的美食面前,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许多美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比如披萨、BBQ、玉米饼等等,这些东西似乎都和美食挂不上边,但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离不开的食物。
说实话,这部纪录片既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又不像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因为在整部片中,有一半的时间我们是在看一个韩裔美国胖子和他的朋友们叨逼叨唠嗑,但奇怪的是,这种唠嗑却让人十分想看下去,就是下图的这个胖子。
这个胖子名叫David Chang,是一名韩裔美籍厨师,他创办了Momofuku(桃福)餐厅,是美国近几年相当火的一位明星厨师,甚至还在哈佛做过烹饪演讲。
在这部纪录片的每一集中,David Chang都会和他得朋友们聊一个话题,这个话题通常是某一种常见的并不精美的小吃,而他的朋友们也都是各路高人,除去那些美食作家,还有史蒂文元(美剧《行尸走肉》中格伦的扮演者)、沃尔夫冈·帕克(奥斯卡晚宴御用大厨)、吉米·坎摩尔(著名主持人)等等。
这些大人物们凑在一起聊天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好玩的事,更好玩的事他们不止是坐在那里空聊,而是亲身前往接触他们所聊到的这些美食。
比如第一集是聊披萨,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因为聊到了不同地区间披萨的差异,David Chang和他的朋友们就直接去了意大利、比利时、日本去探寻各种风格的披萨,甚至还去了披萨连锁商多米诺,从而来分析和探寻不同种类的披萨背后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这的确是一部很棒的纪录片,看完了它你就会对美国和美国文化有所了解。
在这部片里,我们看到美国人日常离不开的这些Ugly Delicious其实没有一样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这其中有意大利餐、有韩餐、有中餐、有越南餐、有日餐等等,这些来自全世界的日常美食在登陆美国后,经历时间的融合和改变形成了现在的样子,成为了所谓的“美国食物”,但与此同时,它们又在经历的融合之后开始找回各自原有的风味,在David Chang和朋友们的调侃中,在眼花缭乱的美食中,让我看到的是世界各地的美食小吃在美国“建立——打破——再建立”的过程。
除去美食,这部纪录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还来自David Chang以及他对美食背后文化的探讨。
David Chang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爱笑爱说,让人隔着屏幕就能产生亲近感,而且他还是一个很直率的人,吃到好吃的就激动地大喊“fxxk”,遇见看不太惯的人就直接开怼,比如怼丹麦妹子的口音问题等等。
而除了全世界去寻找这些日常美食的根源,他还试图去探寻这些美食的“母体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区别和未来。
本片第七集的主角是中餐,普通美国人印象中的中餐就是炒饭、左宗棠鸡这些与美国文化融合后的“伪中餐”,而David Chang则带着美国人去探寻了真正的中餐的样子,告诉所有观众,你们吃的中餐基本上都是“伪中餐”,但讨论并没有止于中餐的真伪之分,而是更加深刻的探讨,比如美国百多年来对中国人的误解和歧视,甚至结合到韩餐、越南餐等亚洲美食,这些亚洲美食在美国之所以会变换了模样,深层的原因还是来自种族的隔阂。
比如他提到“也许再过二三十年,美国人也许就会想接受意大利菜一样接受正统的中国菜”的时候,旁边的妹子却一针见血的说“不可能,因为意大利人是白人,而我们不是”。
而除此之外,移民二代们对餐饮行业的远离,也成为正统美食在美国变得不伦不类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整部纪录片中,关于这种饮食背后的文化探讨,还有很多很多,也让我们能够以此对美国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饮食,是每一个文化血脉中共同的东西,看完这部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爱好美食的人永远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种族主义者,因为每一种文化中都有让人无法抵挡的美食”。
而这些美食并不是存在于高档餐厅中的那些炫目的精美菜肴,而是我们一日三餐中的常见食物,有时候我们不屑于去把它们与美食相提并论,但其实,这些不中看的美食,才是流淌在我们文化血液之中的真正东西。
这部“纪录片”的立意很好,试图从有代表性的家常厨房菜色出发,展现不同文化之间既互相碰撞又互相融合的故事。
很少有高大上的菜式,即使有往往也是从家常菜演化来的(NOMA就不提了,至于中华宫廷菜……呵呵),多半是家常也在烹煮的,诸如TACO、烤肉、小龙虾、包子饺子意大利饺子等等。
韩裔主持David Chang是知名饭店创始人+厨师,作为少数族裔主持起来话题没有太多禁忌,必要时候自黑也更容易在“安全范围”。
这是节目的成功之处。
以至于刚播出的时候很多人高喊吊打“舌尖上的中国三”。
其实,如果以“舌尖”为标准,这部纪录片也远远称不上好。
一、食物。
如果你是一个吃货,并且期望看到的是一部美食纪录片,这部片子很可能会让你失望——当然你也可以说你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在意文化多过美食的高级吃货。
同《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承载中国人的生活不同,《美食不美》虽然同样是以美食承载文化,但故事的中心始终没有回到食物上来。
重点是:尬聊——关于文化的尬聊。
二、尬聊。
在片中的多数时间,你不要指望像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一样,知道这道菜由那些材料组成,他们经过了那些独特的加工,他们的口感是咸鲜还是爽脆。
对不起,这些都没有。
记得在TACO一集中,主持们长途驱车来到号称当地最好的TACO车前,在点单取菜后,他们……居然就边吃边尬聊了起来。
什么,你想知道这家的TACO好在哪里?
有什么特点?
没有的!
绝大多数时候,对某样美食的评价就是,好吃!
太好吃了!
就是该有的味道!
保持了食物的原味/像妈妈的味道。
在E01中,主持们经常聊到不知所云(或者我不习惯他们的聊天方式),在E02中,主创慢慢找到了聊天的方向——文化。
到了E03基本回到正轨,渐渐地即使是聊天也能围绕食物展开了。
三、文化。
尬聊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
这应该说是本片的最大亮点。
TACO?
墨西哥人带着梦想来到美国;Crawfish?
那是我们路易斯安那本地特色美食;炒饭?
美国人觉得每个中餐馆都会炒饭;意大利菜式?
是保持最传统的意大利做法好吃还是美式改良版好吃。
各大洲的美食都有部分在美国找到了融合的方式,这实在是很美国核心价值观了。
主创们还试图游走在种族禁忌和自黑的边缘。
比如为什么看到炸鸡就想到黑人。
文化的冲撞,口味的融合,甚至厨师移民身份的认同,是本片最出彩的部分(我认为主要在E03之后),离开了与家常美食八竿子打不找的NOMA和那位长得像Overwatch里布里吉塔的女厨师,主持们围绕着这个美食在传承与融入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寻根朔源和展开讨论。
但是,肤浅的认知经常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四、搞砸。
如果功课没做足,故事讲多了,难免要穿帮。
对异国文化理解有限可能无法评价,但是到了中国美食部分,可能很多人会有相同的感触,就是,瞎扯淡。
片中除了为迎合美国口味改良的美食请美国人来评价外,对于被改良前的异域美食,多数是请相对local的人来评价的。
但是在中餐方面,作者很神奇地请了一些不知所谓的人。
例如开始由一位长住中国的美国女士带领主持来到了一家估计多数中国人不会考虑的“宫廷菜”。
又或者下面这位痴肥的女士所介绍的中国福州——对不起,700多万福州人民看不起你。
这位号称福州是鬼城的阿姨,我代表福州700万人民怼你不过分吧
说着这些不知从何而来的理论,当然得不出令国人信服的结论。
我的心情就像:
(抱歉我实在忍不住对于这两位滔滔不绝的女士以貌取人了)尽管这些缺点,寻找美食的过程总是快乐的。
自黑的小胖子也总能给人小小的欢乐。
希望下一季能够继承本季后期的优点。
真的,吃货的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复杂。
18.09.05Pizza-大晚上突然看起来第一集,以前对披萨很无感在我看着就是一大块让我长肉的东西hhh,要怪就怪我小时候的必胜客的披萨没能让我对它产生好印象吧,以后会多尝试尝试多样的披萨,我也认为真不是正宗的原材料或是配比就是最好,适应当地最好。
吃这方面,也是一万个人一万个哈姆雷特嘛中间用小插画演示吃法好可爱!Dumpling-食物菜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传统也是在一代人一代人的传递中更迭的,希望更多人把食物看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不仅是满足生存,看到周围人不把吃当享受的话,我还挺难过的——这一集看的我内心还挺有感触的包子-喜欢薄皮的灌汤小笼包~我从美国的纪录片才第一次了解到中式的做法,惭愧惭愧塔可-看了没啥感觉嘻嘻嘻,不过墨西哥脆片玉米倒是蛮喜欢的小龙虾-我杂看了半天觉得都差不多呀哈哈,爆炒或者煮出的菜肴感觉都很像,但它一定都是手抓着啃最带劲了~吃味道就吃小龙虾,为吃肉就吃虾炸鸡🐔-中国菜里的炸鸡菜谱不多吧好像,在我印象中好像都是美式、韩式一类的炸鸡餐馆,关于鸡的食谱我们有五花八门的,但是炸的方面我可能吃的不够多还要多了解一下约摸两个月终于把它看完啦~看完了还有一点舍不得,看了那么多集,看到很多人很多个角度和想法,我觉得我不仅从里面了解到关于食物,还有关于尊重不同的文化、be an open minded person 等等,多问why还有就是感觉每一集都剪辑的很好玩,字体什么的也都看着很轻松的感觉~讨论食物就是要开心,讨论太多政治历史就稍微有点沉重了(虽然在食物里这些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Netflix 出品质量有保证,快速流畅的剪辑,视角独特的美食呈现,搭配个性鲜明的名厨 Dave Chang,带你感受一把多种文化交融的美食体验。
最早知道韩裔美籍厨师 Dave Chang 是 Momofuku 在多村的香格里拉酒店开张,以及他编辑了一本名为《Lucky Peach 福桃》的美食杂志,主题为“拉面”的初版在亚马逊上居然被炒到了上百美金。
这哥们真的很能说,也很敢,经常直击敏感点,看得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哈哈哈哈哈如果你看腻了那种平铺直叙 Love & Peace 的美食纪录片,答应我一定要看《美食不美》呀!
第一季每集的标题都是如此的朴实无华:披萨、塔可、家常菜、虾和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饭、包馅儿。
“披萨”那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披萨的8种吃法,包括纽约人最(做)爱(作)的折起来吃,rua成一团的油脂球吃法,以及看上去就“头铁”的脑筋急转弯吃法。
而且这一集对食物“正宗”的探讨也很有趣,“正统拿波里披萨协会”,听上去就像是为营销品牌而服务的,捂脸(*/ω\*)。
第七集“炒饭”探讨了中式美食在美国,直观的展示了中餐在美国这座“大熔炉”里所承受的种种误解和偏见。
美式中餐到底算不算中国菜?
MSG给中餐带来了哪些争议?
为什么在美国中餐无法像意大利菜那样普及,像法餐那样高大上?
这些问题看上去既尖锐,又发人深思。
这部剧的第二季3月份也上线 Netflix 啦。
如果你想欣赏一部不止步于感官享受,而是带着思考和独特视角“偏见”的美食片,那么《美食不美》真的是很棒的选择。
j真·严肃活泼插叙棒,拍摄手法活泼,棒,谍战悬疑探险。
运用电影手法的纪录片。
“为什么一定要二选一”“因为世界是二元的”“oh,是你的世界是二元的”“yeah,my world is binary”制作是真的棒,太嗨了0307近年来中国迅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在世界各个地方游荡this is what i wanna to see. 不同文化对一种东西的观察今年最酷纪录片莫属!
跪拜导演大概差距就是无论你职业是什么,你对社会,人类,和自然关不关心。
这哪是纪录片啊...活脱像是自己的玩耍。
纪录片新人类!
“没铲的猫砂盆被忘在脑后,至少,这几个小时,你做主”生命的光就是永不熄灭的探索和好奇之魂。
深刻。
请收下我的双膝。
i love usa独一无二。
融会贯通,永远不要closed,因为be closed同时意味着u will not happy.亚裔美国人真是一个神奇独特的存在。
看他们探究中国的食物的时候的精神真好玩...特别严肃认真地讨论着我们特别习以为常的东西结尾点题,赛高!!
看到最后才彻底清晰明了,名字的含义。
牛逼啊我觉得这种反省意识和谦虚的对一切可能还未知的存在的态度是最酷的。
自大即愚蠢一个好的作品(写作,影视,所有形式),是你与它之间有对话感的。
这部片去年就听说,时隔一年终于看完了!
看完才发现这不是想象中的美食纪录片啊,而是一场以食物为线索的美国文化探讨。
这位看起来贱贱的韩裔美籍明星厨师David Chang带领大家,去发现美国餐饮界的当代风貌以及历史形成渊源;同时片子也是这位亚裔厨师,在一个多元文化融合但白人仍然处于社会主流地位的国度,在寻找味觉身份的认同。
谈论美国饮食,和正宗基本无关,更多的本土化,是移民的本地适应,以及他们所带去的饮食的融合、变化甚至创新,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新的风格和流派,也最终造就了文化的多样。
归根结底,兼容并包在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的重要,但又时而令人困惑,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要去哪,这些终极问题会一直如影随形,提醒你去叩问。
当然,作为一部讲食物的片子,食物本身看起来还是挺吸引人的,深夜看的话,恐怕会忍不住想叫个披萨或炸鸡的外卖吃,尤其对于那些没尝试过的食物以及隐秘的小店,看完也还是会被种个草。
就算那个著名的左宗棠鸡,在中国找不到的一种中国式食物,看完真得也很想试一下。
每次David狼吞虎咽吃东西的场面,看起来可真香呢,但我总觉得他对好吃的理解令我有点费解,因为每次他都说这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食物之一。。。
而且有时候他脾气上来口无遮拦非要争个鱼死网破的样子,看着可真想抽他的。
不过恐怕也正是他这种喜欢追根究底决不妥协的态度,才能让很多尖锐的社会问题显露出来,并且他所代表的亚裔一族,才能在美国社会不断争取地位,让非主流的移民饮食文化获得尊重和肯定。
这部片子的制作和创意实在值得夸赞,比如包馅这集,以一场东西辩论的形式展开,看起来相当有趣,最后一集特别版,跑到左宗棠的故乡来寻根,看的实在叫人23333啊。
本片的画风并不像《舌尖》系列那样充满了文化底蕴,更像是几个挑剔的吃货(其实几个人都是大厨)流窜在街头边买边吃边聊。
但看得真切,舒服。
看他们点头称赞这些美食,你会发现自然界是何等奇妙,能沉浸在味蕾的世界里是多么幸福。
对美食的追求,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美食片的诞生就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了解美食、享受美食,至于其他,说白了都是为吃服务。
小龙虾Crawfish,在美国人眼里,是一个及其小众的食物,只有在美国的南方,比如新奥尔良、休斯顿才能吃到。
美国南方食物出名到专门有歌曲来歌颂southern food,最出名的是Carpenters唱的《Jambalaya》,地位类似于曾经火爆全国的《西安人的歌》。
美国白人做小龙虾都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小龙虾放在锅里和调料一起煮上几个小时。
采访人说,新奥尔良的法语区有300多年的历史,不敢轻易打破老祖宗留下的传统。
相反,新移民越南人就没那么多讲究。
1975年越南战争后,大量越南难民被美国接纳,越南人对小龙虾二次开发,制作出类似国内小龙虾料理,保持小龙虾的原味,煮熟捞出后,加大量的大蒜黄油等调料。
这事引起美国白人的极度不满,在八十年代,白人3K党还专门攻击当地越南裔,不让其在海湾打捞海产品。
(果然,每一个族裔刚刚到美国,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一定歧视)
1981年的纽约时报,报道显示美国白人通过三K党,来欺凌越南裔渔民
一家在休斯顿的越南餐厅老板,坚持做正宗的物美价廉的越南食物。
现在,美国各个地方都有越南Pho餐厅,美国人也渐渐能接受吃越南米粉。
食物是桥梁,可以连接不同的文化。
食物的更新,也一个大融合的过程。
不管是更新菜谱还是传承菜谱,只要是好吃,都应该让其发扬光大。
PS个人感觉,传统腌制的小龙虾更好吃,更有滋味。
前天看了小龙虾那集,搞得这几天我一直都好想吃小龙虾啊!吃不到是过不去这个坎了!
讽刺越南移民的封闭,强加自身观点于他人之上。unacceptable
好看炸了!!!
David一边儿歇着吧,让Dave来还差不多
驢肉就能讓主持人高潮了,就這還做美食節目?反正我只是想看美食的,沒想看一個醜胖子表達政治觀點,這個胖子卻能讓美食遜色
如果说前两集让我回忆起那不勒斯,先去墨西哥,第三集真的很点题了。食物真的是一种包含了太多生活方面的复杂集合体,带着回忆、经历、温度和味道。身为一个在外的中国人看最后两集共鸣一阵阵的,但是河北大妈的“不厌”真是最戳人的。伴随着人口迁移和文化交融,食物肯定会变,好吃就行啊。
两集 主持人还挺喜欢吧
剧情简介是真的吗?“绝不废话”???这他M通篇废话,注意力重新放回食物本身时又被垃圾对话打散。聚焦在美食上的时间极少,对美食的讲述甚至不如b站一些美食up主。烂片,放弃。
第一集是从炸鸡探讨美籍非裔的刻板印象,这一集非常精彩,且只有这一集是绝对客观的。在当年只要能讨论都是先进的,也是当年给5🌟的原因。几年后终于看了本季后面几集,一到亚洲主题就变成alpha亚男,骨子里的民族主义和自卑就算加了层虚伪滤镜也无处藏身
看够了白人大惊小怪的假笑美食节目,看这部里胖子的真诚,那些不合时宜政治不正确的笑话,对各位厨师发自内心的爱,对固执的想法产生的挫败感,总有一部分能让你relate.
讨厌的韩国人
大卫胖蛮有诚意的美食纪录片,Netflix越来越喜欢晒美食片了。讲述那些世界美食在美国的前世今生,感觉更像是讲述这些美食最后怎么变成了“American Food”的“美食移民史”。几乎一半的故事都在讲中餐。胖子也顺到提及并批评了白人主义在饮食文化上对亚裔的歧视且试图去纠正这些偏见。五星推荐。以上。
分居然这么高???说实话,没啥食欲,私货有点多,不值这个分。
给每集的片头创意打满分,也好感于每集以食物所引入的侧重点,食物确实是一门历史与文化,牵引着一整个民族史。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和我一样,觉得外国人无法讲好中国菜,不是在这个菜系里长大,根本不能明白家乡菜系之于国人的意义。P.S:专业的厨师,绝不会跟你说好的炒饭要用隔夜饭。
最烦打着街头美食的旗号装逼 谁要看一群爹味胖子互相吹捧疯狂出出价值观啊 闭嘴吃饭好吗
食物里讲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很ok,但是主持人的风格引起我不适。。另外很破碎,逻辑性没那么工整
David Chang成为我最喜爱的胖子
食物是桥梁。
Meh
三星半,对美食本身的展现不够,而且缺乏观赏性。好处是通过美食展现出了很多对政治和文化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