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给人很多勇气。
我记得有一句话是吴敬芳真实体会,“人,要么熬,要么拼,可是熬到最后你发现你还得拼。
”这是一句有生活经验的体会,是60岁再回头看自己熬过的岁月,痛定思痛的清醒。
这句话教会我,拼就是了,拼永远不会错。
很喜欢故事的结尾,路会越走越宽。
换一个环境,一年也可以改变很多。
回不去,那就走下去,重新开始就好了。
没有很认真看,有几句精华的收获,已深深感恩。
前两天刚刚看完杀青特辑,被路人的采访和主创的用心感动了。
海报上“任何时候都要有重新开始的勇气”,以及官博“带着勇气重新出发”的文案,都感受到了这部剧应该是比较关注现实问题,大概会引起广泛的关注。
而且邓婕老师时隔十一年再出山,整个一个期待值拉满!
这部剧是乐本文化(白敬亭工作室)联合出品和承制的。
也就是小白自己造的第一张饼。
今天第一次进到《我的助理六十岁》的短评剧评页面,看到了几条踩白的短评。
不知是貌似是“粉丝”的朋友不知道这部剧的背景,还是有其他的朋友在开暗杠。
在我看来,这部剧的意义不在于播的时候播放量(收视率)多好,也不在于小白在里面有多少戏份,而在于他走出了自己造饼的第一步。
白敬亭出道以来就自己创业开公司,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背靠大厂,必不可能接的每部戏是大制作。
说实话,他第一次造饼就能攒到这么好的阵容,我是有一些没想到的。
他还这么年轻,且不说他有多少试错机会,就说在同期生舔饼的时候,他已经走在了成为资本的路上,谁看了不说一句白敬亭牛B呢。
是的,我一直觉得白敬亭是有一些事业牛B症在身上的。
在他成为资本的道路上,我无条件的坚定的支持他。
你能否想象,60岁还要揣着简历到处找工作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当你要经验没经验,要技术没技术,要体力没体力,给一家大公司投简历,简历没被刷掉不说面试官竟然对你赞不绝口,还给你发了offer??
如此离大谱的情节,出自由王子文、白敬亭,以及11年没在小荧幕出现的邓婕主演的新剧。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实在是忍受不了这部剧对打工人的糟蹋,今天必须跟大家好好吐槽一下——《我的助理不简单》
王子文所饰演的是北漂室内设计师姜甜,因为得罪公司领导,她被明升暗降调到家乡苏州的分公司做主案。
邓婕所饰演的吴敬芳,就是咱们开头提到的60岁求职者,她正在和老公办离婚,处于离婚冷静期,想要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这两人打从一出场,就一个比一个浮夸。
姜甜这边,按理说,她怎么也是个职场老人了,该有的踏实稳重总归要有一点。
但她老人家什么样呢,刚到分公司一上来就横冲直撞,撞到人后不道歉,也不找上级沟通,瞧见个工位就火急火燎地开电脑。
看过那么多剧,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塑造一个人热爱工作,我也是头一回见。
吴敬芳这边,虽然说不像姜甜那么讨人厌,可所作所为也是完全不着调。
她没考驾照就买了一辆车,然后直接让大车拉着车,自己坐在车里假装开车,享受开车的自由自在。
我知道导演这是想第一时间就呈现出吴敬芳重生后的奔放和洒脱。
可没得过几年脑血栓,怕是根本想不到这么危险的操作吧??
很快,姜甜和吴敬芳就产生了交集,姜甜刮了吴敬芳的车。
我想,但凡正常的有点礼貌和教养的人,都会说句“不好意思,对不起”,但人家姜甜倒好,根本没这根筋,一直追问吴敬芳为什么出现在自己家。
了解到吴敬芳是租了姜爸的房子,要在家里住的姜甜死活不同意,遂即将违约金转给吴敬芳。
你猜怎么着?
就因为这件事两人没完没了地杠上了,你转给我我就转回给你,你转回给我我就再转回给你,“支付宝到账1万元”这句话可谓是此起彼伏。
拜托,你们俩能不能别玩了,这样,我有个好提议,你们一遍遍把钱转给我,我绝对不转回去。
倒也不是因为我多在乎钱,主要是喜欢听支付宝清脆的声音。
经过一番折腾,两人谁也没服软,最终的结果是,她们成为了类似于“合租室友”的关系。
住房问题解决后,吴敬芳开始找工作。
前面招聘会上的部分还算靠谱,吴敬芳也碰了壁,但当她来到姜甜的公司面试助理,扯淡的戏码立刻上演了。
首先,我非常好奇,一个本不想招大龄员工的公司,哪怕你的招聘信息上忘了写年龄限制,那么看到吴敬芳的简历,是不是也不会通知她来面试?
现实中,如果哪个HR做事这么不长脑子,估计都留不到过年吧??
另外,在面试中,我琢磨着吴敬芳也没表现出啥逆天的过人之处。
可是呢,好家伙,除了姜甜以外都大家对她赞不绝口,都同意从众多应聘者中选她。
天呐,不是说我歧视老年人,可招这么个什么经验都没有的阿姨,真的不是白白浪费钱吗?
万一哪天阿姨突然病倒了,你这要怎么算?
就算吴敬芳很有斗志很有自信也足够真诚,但也不至于如此草率啊。
更可笑的是,在公司的聚会上,员工们也如同脑残一样。
人家姜甜只是出去上个洗手间,这些人立马就开始八卦是非,说什么她是被贬下来的,当时吴敬芳也在场,但他们完全都不避人。
我十分想要问编剧一声,你到底有没有上过班?
没有上过班就不要来意淫职场了好不?
当然了,按照剧集中的设计,经理选择吴敬芳其实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拿她当营销工具,向外界传达企业不拘一格、对老年人都给予机会的形象。
另外一个是让她做姜甜的助理,如此一来姜甜的工作将更加难以展开,更有利于把她架空,让她从公司滚蛋。
了解到经理招吴敬芳进来是为宣传和流量这一点时,姜甜一度义愤填膺:你拿她当工具人?
等到时候利用完了,实习期一到,你想让她怎么办?
这样的戏码,自然是为了突出姜甜骨子里正义的一面。
可是,作为多年的社畜,难道不应该很清楚,每一个打工人本质上都是工具人吗?
难道不明白老板不是给你成就梦想的,谁不具备赚钱工具的价值,分分钟就会被抛弃吗?
这应该是当今社会的常识啊!
同样的,在职场部分中,吴敬芳的某些举动也非常不食人间烟火。
有一天,姜甜和她聊起加班的事,问她别人都逃离996,你怎么还上赶着。
吴敬芳是怎么回答的呢?
嗯,对人家来说是灾难,但对我来说是机会。
要命了,你可别说什么机会不机会的了。
无疑,这样的对话是为了凸显吴敬芳愿意努力、敢于拼搏的心态。
但回归到现实中,那么多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都因为996而不幸猝死,你让这60岁的人了在那说996是机会合适吗?
还是说,导演,编剧,你们从来就没真正体会到过劳的什么样子?
伴随着朝夕相处,姜甜渐渐不再那么讨厌吴敬芳,吴敬芳也开始成为姜甜工作上的助攻。
只不过,从前面的剧情来看,吴敬芳并没有像剧名中所说那么不简单。
面对客户,她所做的,大概也就是用自己的一套逻辑唠嗑,比现实中那些精明的大爷大妈水平高出一点,但是不多。
当姜甜因为坚持己见失去客户而离职,吴敬芳劝姜甜不要执着于回北京,去尝试创业,开个自己的工作室。
期间,有个姜甜的老同学是卖保险的,同时希望家里可以装修。
作为观众的我们打眼一看就知道,老同学是想来个双向奔赴,你买我保险,我就找你设计装修方案。
剧集里的安排是,吴敬芳看出了这一点,于是便私下掏出1万去买了保险,然后谈成了合作。
且不说我不理解,为什么老同学这么明显的意图姜甜会一点也看不出来。
关键是,只要肯花钱,这样的事基本上是个人就能谈成吧,也根本不能显示出吴敬芳有多么厉害啊?
除了职场和事业部分,本剧的感情线也是俗得不能再俗,土得不能再土。
简单来说,姜甜在北京有个男友,由于她总是事业至上又比较强势,男友觉得压力大需要出口于是精神出轨,找了个女孩玩暧昧。
剧集对于这个部分的处理,我是真心服了。
前五集,全力打造成男友绝世好男人形象,第六集,他前脚刚刚向姜甜求婚成功,后脚就被发现精神出轨。
咋的导演,你是觉得你很会搞偷袭吗?
可能有人要问了,那姜甜的官配是谁?
诶,你猜对了,就是主演之一白敬亭所饰演的周业闻,他不是别人,是姜甜的初恋。
不仅如此,为了巧上加巧,缘上加缘,他还有个身份,那就是吴敬芳的外甥……你就说吧,还有比这更老套的设定吗?
可以想象,后续的剧情发展,无外乎吴敬芳与姜甜在挫败中建立深厚的情谊,逐步成全了彼此,一个找到并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一个得到了个人的成长,事业爱情双丰收。
心累疲惫,我就不更多吐槽了。
总的来说,对于这样的一部剧,我个人是无论如何一句话都夸不出口的。
我们不能因为它是双女主,把女性在任何年龄任何时候都可以独立、可以做她自己当卖点,就对它过分宽容,给予好评。
相反,由于它的人设、情节太过悬浮,哪哪都脱离地表,我们反而应该更加进行指出和批评。
本质上来讲,这部剧是对严肃议题的严重消费,甚至还可以说有些无耻。
想想看,“35岁应聘嫌我老,60岁退休嫌我小”的现实和焦虑萦绕在我们这代人头上,你偏要让一位60岁的女性乐呵呵接受996,你想干嘛?
你是要在观众的伤口撒盐吗?
还是单纯地要恶心恶心我们?
这倒不是说60岁就不能做自己和追求梦想,毕竟这本身并没有错。
只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强调,这样的理念在现实的运作中,往往会扭曲成为一种害人不浅的毒鸡汤。
原因很简单,传播这些理念的人,通常只是喊个让人颅内高潮的口号,至于背后的条件,相关的风险,以及可能的代价,则从来只字不提。
事实是,大多数的人并不是什么有钱有闲一族,他们辛辛苦苦一辈子,到头来也不过是努力地谋个生存。
对这样的他们而言,所谓的梦想,所谓的做自己,从来都是奢侈品,到了身体每况愈下的老年更是如此。
在这个时候,你轻飘飘地一句“60岁也无妨”,然后其他的什么都不说,完完全全就是忽悠,就是洗脑,就是何不食肉糜。
我真心希望所有人都能做自己,所有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梦想并实现它,但也深深知道,这一直只存在于乌托邦之中。
至于这些悬浮的影视作品,它们所彰显的,不过是创作者虚伪的关怀与内在的傲慢,它们并不能带着我们做起美梦,只会让我们心生厌恶。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那就点赞关注支持一下吧。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沼泽
好歹也得有点逻辑再出来编故事吧这剧抛开剧情 只论演员的表演都还在线 真是可惜了这些演员。
邓老师演的好 王子文也在线 最大的Bug就是60岁富婆出来找工作的梗!
剧情合理这事 就这么难吗?
写出来让身边人先读读不行吗 或者编剧可以换个工作了。
北京和苏州的地域差 也没有剧情里说的这么大
目前5点多分的剧,我基本没有快进的看完了。
一段时间是我的手工背景音,一段时间是我出差路上的陪伴。
有两个原因值得推荐。
一是阵容,也就是演技。
邓婕老师的表演太好了!
怎么会十几年不出场呢……状态、神色,除了个别时候台词间的停顿让人梦回宜妃。
非科班的白敬亭被称赞演技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该他被称赞,他真的懂生活有状态,不是端起来表演给你看。
姜父、社区三姐妹、周母(芬妈)、小小妈、小秋、贾谦儿,甚至每个顾客的角色,都好,都不尴尬,都让人信任他们就是一直住在这白墙灰瓦的金鸡湖边苏州城里。
二是真实。
剧情真实。
没有偶然,不会强行安排女主创业事业必定有成、想买房一定能行、花甲之年再就业必然成功、坚持原则必定笑到最后的情节。
是有些平淡琐碎,但平淡琐碎才是生活本身,大起大落不是普通老百姓的追求。
就这样细微之处一举一动透漏真情,跨过一个又一个小困难,这才是治愈系啊。
布景真实。
男女主不再在豪宅里挣月薪三五千了,接的案子也不会离谱到动辄大平层小别墅。
这几天一口气看完这部剧,苏州评弹听着真是上头啊。
弹幕里总有人在哂笑,“最终也没能买成个房呢”,“当了一辈子厨师咋就攒不出一笔钱呢”,“老吴离个婚不得分到一笔巨款赔偿金么”,“看了个寂寞啊,最后只做成一个项目”,“成天天装修咋都这么多破事儿呢”,“她干嘛老戴帽子”,“这俩一点都没CP感,我家小白最差的一部剧“,......我超不同意这些,尤其!
谁说这是小白最差的一部剧?!
虽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但是总觉得现在弱智现偶剧太多了,动不动霸总救场,天上掉钱,反而真实的生活题材剧被各种质疑。
表面上剧情主线说得是一位六十岁老太太的自醒,本该养老的年龄却非要重新投入工作,还挑了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行业。
乍看这故事脑洞大开,特不靠谱,但其实这部剧阐述了很多有意思的点。
专业技术方面来讲吧,家装是个低端市场,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个行业存在太多无法用规则限制的问题,而且讲到底,从设计到施工都是卖服务,但国内的服务行业是什么现状,不言而喻。
每一层,每一个角色都可能存在挑战人品或原则的不可控风险,甚至刷新底限。
作为本剧主角的两位设计师,本着自己的初心以及对事业的热爱,磕磕绊绊坚持到最后,天晓得有多难。
作为一个典型i人,无论是最初珠珠家的案子,到图书馆比稿,甚至最艰难的时候被人骗设计稿,还有毅然放弃与价值观相悖的人合作,退出比赛,姜甜始终都在坚持做自己,所以不用质疑这个小工作室每个案子都有糟心事,家装绝对会遇到各种状况。
也不用质疑姜甜赚不到钱,甚至还老赔钱,没有给力的背景,没有土豪爹,一心崇尚专业,若不是有老吴让她在人情世故方面略略开了窍,这样一位固执的设计师开个亏钱工作室,一点儿都不奇怪。
还有,姜甜对于一些突发状况的反应和处理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憋屈和忍受,有一些是因为出于行业敏感性,为了顾全大局,有一些是因为与其纠结责任不如想想如何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出于她良好的教育,做人的格局。
姜甜到最后都没能攒钱买下从小长大的三十三号小院,恐怕让很多希冀女主通过搞定一个大案天上掉钱拿下三十三号美梦成真的观众们很失望。
我想,人生毕竟是会有遗憾的,但是鼓起勇气,重新开始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在这个小院,她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虽然不顺利,但是依然做着自己习惯的事儿。
在这里,她遇见了老吴,互相认可,扶持,经历了许多风浪,谁说这不是人间真情呢?
在这里,她领悟到了伟大的父爱,解开了多年纠缠的心结。
在这里,认识了不少好友,是工作中的得力伙伴,亦是人生征途中的良师。
在这个小院,有太多美好的回忆,伴随着人间烟火气,相信甜甜会带着这些回忆,在新的地方,更有勇气迎接未知的挑战。
再聊聊感情线吧~毕竟不是现偶,所以真的不要计较小白的番位以及少得可怜的出场时间,还有我超不同意“亲密动作太少,这俩谈恋爱太平淡了吧”。
如果要看轰轰烈烈毁天灭地,那还是关了这部剧吧。
比起浮夸啰嗦的种田改,这部剧,我突然get到小白的暖与帅,没有摸头杀,也没有花式吻,但是看似平淡的几场对手戏中,两位心有默契,陪伴守护的糖我是真磕到了。
尤其是医院挂点滴那一场,闻闻无声地拿走姜甜手中的饭盒,轻轻搂过她,让她靠着自己的肩头哭,一边还用手慢慢抚过姜甜的后脑勺,太甜了啊。
这是一种不用言说的了解,虽然大家的事业都忙活得不咋地,赔钱的赔钱,投诉的投诉,但是不要怕,哭一场,这次我会陪着你。
整体来说,这部剧的调子就好似苏州评弹,吴侬软语,丝丝入耳,所以感情线的处理我觉得非常契合剧的调性。
除了姜甜的感情线,重中之重应该还是和老吴的老少乐吧。
设计师如果想接单养活自己,必定要在某些方面对现实妥协,我觉得老吴对于一些事情的处理方式,与其说是年龄差造成的gap,不如说是年长者的处事经验。
有时候,生活中的波折,打直拳不行,还得迂回作战,双赢才是最好的。
然后从某方面来讲,老吴也补足了妈妈这样一位角色的情感分量,这是和爱情亲情不一样的感情寄托。
还有父女线,闺蜜线,副CP,合作伙伴,感觉剧情线很充实,而且最后都有完整的交代。
最后上一张两人截图吧,这婚求得太可爱了啊~~~虽然盲盒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周老板心很诚,所以百分百成功喔!
追着看#我的助理不简单,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被辞退又怎样,有一手好手艺,到哪都不怕,上了年纪又怎样,就要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当然,分过手又怎么样,这不就等来了自己中意的那个人啦,哈哈哈…,看剧么,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能看到整部剧带给你的什么,这就是一些普通大众在自己的生活中想要越来越好的剧,在实际的生活里,谁不是期待着并努力想让自己更好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若大社会,什么性格的都有,大家在工作中不断沟通,在生活中互相磨合,也在社会中抚平棱角,看着我六十多岁的妈咪追着这部剧很喜欢的样子,必须力推…
这五分全是给邓老师的,也矫情地送给我的青春吧。
在演员的形态下,她自然有她的不可否认的华彩,与此同时给予她的标签和刻板印象也很坚固。
等了好多年我终于看到了茹秋兰。
当我满怀期待等着下一个她可能性的时候,转眼就已是十年后的吴敬芳,一个快被人忘了的小老太太,一个还有很多可能性的小老太太。
采访里她说张老师因为担心她可能撑不住,并不建议接,但最后还是冲了一把。
所以她还是有她的热爱吧,所以谢谢她的勇敢,好像时间似乎也并不很匆忙:洗净铅华的我,依然还是我,但我不只是我。
对于一个学建筑的来看,这部剧定义为职业剧自然不大合适;作为女性题材还行,各有各的精彩,每一个形象都很独立也有现实的代表性;情怀这块把油门拉满了又一个急刹车,原来以为贾琏和柳湘莲至少得有一个能发挥的吧,结果归来都是酱油。
整体前半段还行,轻喜剧的感觉不错。
后半段崩的有点狠,事件太多太杂没兜住。
事业线有点淡(当然,我们这个行业本身也就挺寡淡的,大综艺的收视率也不行),姐妹情有点散(老姐妹这趴其实还蛮有意思的,要是能接入林小小的妈妈大概也能不错),感情线就很鸡肋了。
老年人就业在自己看来,和今天的青壮年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因为老家是农村的,所以时常会听到,谁家的爷爷,谁家的奶奶就自杀了,不想拖累家人,活的毫无意义。
今天太多的我们被工作这两个字的异化所产生了太多的偏见了,剥夺了人生的意义。
取而代之的是用纯粹的享乐,新鲜感去替代所谓的意义,去用麻木,抽象的远方替代人生的期许。
而真正的忽略眼前的人,眼前的事,手上的工作成为牺牲为了享乐的必然,眼前的事物成了为了远方的妥协。
其实从小就是如此,玩的时候想着没有好好学,学的时候想着多玩一会儿,从此人生不断自我消耗的道路,不断否定社会,不断否定自我,不断产生恶意的人生开始了。
工作占一个正常成年人清醒时间的一半起步,而我们却普遍的将其视为一种付出,一种妥协,一种交易。
所以这个人生是注定有一半活在自我的消耗与恐怖之中的,这也是当时代赋予大多普通人人权之后的一种必然。
都说是劳动创造的人,其实适当的劳动确实就提供了人存在的意义。
而这个劳动的定义却是由人去提供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寻求意义,把孩子自我成长的必然劳动剥离,把不该承担的劳动承担成了自我的一种牺牲。
于是病痛上身,于是年轻的孩子接受了父母的思想产生的负担,壮年的孩子开始接受父母的身体产生的负担,这就是一种可怕的错位。
人活着,总得有些有益于自我与社会的事在做,才能不断的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人才会开始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于是远离后天的病痛,远离内心的虚无。
这是自己瞧见一个人老去的未来,人是社会人,我们都学过这个概念,却很少有人真正的意识到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
人的出现,就是社会出现的必然。
社会和人其实抛开了范围,是同一个概念。
说到这儿,还是欢喜于老年人追逐自己人生的意义这样的事情。
工作本身就是自我的一种选择,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因为这个世界的许多人,已经可以不为生存发愁了。
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养活自己,这是从前的五千年,中华大地从来未出现的盛景。
一个人,只要愿意,就必然饿不死的时光到来了。
于是工作不再应该是一种为了生存的牺牲,而更应该成为一个人自由选择的牺牲,更应该成为人寻找自我意义的道路。
每一个工作,都是为了满足社会上某个具体人的利益,寻找到他,连接到他,改变他的世界,让这一切变得更好。
老年人也应当有自己的社会意义,也应当活出来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他也应当站着死去,在这个世界创造自己的信念,创造自己的做事风格,在社会上不断的创造出一种属于自我追逐生的意义而产生的印记。
我也总将成为他们,也希望自己会死在自我人生认可的道路上,而不是如同老家的那些长辈们,死在自我无意义的自我质疑之中,死在质疑自己会拖累家人的恐怖之中,死在这个社会认定他们无经济价值的可怕物化之中。
当代都市情感剧《我的助理六十岁》,网传定档1013。
王子文和邓婕演绎双女主相互治愈。
女主之一的姜甜,背井离乡的她在北京做室内设计师。
工作出色的她一心攒钱买房谈恋爱。
眼看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奈何性格直率的她竟然得罪了领导,被调回到家乡分公司。
感情上,与男友方元清分割两地。
事业上,分公司的职场环境,与姜甜的想象,相去甚远。
她试过各种办法回京,不惜失去工作,只为与男友相聚。
谁料男友竟然主动跟她提出分手。
没有了情感奔头,也就不想回京了,只能滞留在家乡,从头再来。
就在姜甜最无助的时候。
她遇到了六十岁的吴敬芳。
从此,她们不仅是工作伙伴,还是合租室友,更是改变了彼此。
两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互补,在挫折面前互相扶持。
在吴敬芳的影响下找到融入家乡的方式。
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姜甜在帮助别人建造理想家的同时,也坚定了要走的路,获得了成长。
扮演者王子文,长得有辨识度,演刁蛮类型的角色,甚至演黑化的角色,也很难让人反感。
她作品很多,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男人帮》《欢乐颂》《晴雅集》,剧中的她太美啦!
今年追了她主演的《三体》《今生也是第一次》《甜小姐与冷先生》《温柔壳》,很高产。
女主之二的吴敬芳,做为六十岁才步入职场的家庭主妇,她接近姜甜是为了学习设计知识。
在姜甜的帮助下,发现了自己全新的价值,以及无限的可能,真正融入到竞争激烈的社会。
她有着出色的沟通能力,很迅速的帮姜甜,解决了工作室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招揽业务。
都说是姜甜带吴敬芳正式进入职场,其实是她帮姜甜走出颓废的日子,帮工作室步入正轨。
扮演者邓婕,年龄越长越有气质,戏路很广。
当然最红的角色,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对她印象最深的两角色,分别是《宰相刘罗锅》的刘夫人,《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宜妃。
男主周业闻性格外冷内热。
既是吴敬芳的外甥,也是解压馆的老板,后期跟姜甜有感情线。
他一直都在暗中帮助着姜甜和吴敬芳,给到她们最大的安全感,成为她们背后的那个男人。
扮演者白敬亭,凭《匆匆那年》乔燃一角进入演艺圈。
观众缘极好,会挑剧本,智商很高。
他自带阳光气质,还有一身正气,幽默而不自知。
演偶像剧很深情,演喜剧也丝毫不出戏。
21年的《你是我的城池营垒》,22年《开端》《卿卿日常》,23年的《长风渡》都是爆剧。
饰演林小小的何泓姗,目测跟周业闻有情感瓜葛,但不多。
这部剧是她跟白敬亭二次合作。
他们曾在《匆匆那年》合作过,那部剧,白敬亭饰演乔燃,何泓姗饰演方茴,也有感情线。
小结:感性线在剧中占比不大,只是服务大女主的副线,还是双女主相互治愈为主,期待!
刚开始以为是王子文给白敬亭当助理,没想到是双女主的戏,小白这个男主的戏份反而比较少,挺有意思的。
白敬亭台词不行,含糊希望我六十岁还保有学习的热情听完1/2
其实剧情很差。。主要是来看小白
国产是真的不会拍职业剧
这是大佬请了王子文和小白陪大佬媳妇玩是么😒
无非就是让大家接受延迟退休的事情
今年看了很多以女性题材的电视剧。这部剧一路窝窝囊囊到结局也没能翻身,但是让我看到了难能可贵的精神,就是大家都是普通人,没有有钱的男朋友,两个女主从头到尾都是靠自己,没有惊天大反转,也不是爽剧。一老一少两个女主互相扶持慢慢磨合慢慢走到剧终,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找到了几个难能可贵的工作伙伴和朋友。平淡而坎坷,却很真实。王子文和邓婕演技也自然,比如退休女性、居委会主任、男主不重要,偶尔添点笑料,凸显的都是社会工作中的女性角色
超赞吴敬芳和周业闻,王子文演技也在线,👍
我可不想六十岁了还在打工……
巨难看,坚持到30集实在不行了。女主没张嘴,又是大圣母,脾气全发给熟悉的人,又能容忍坏人,太炸裂的人设。吴阿姨最初有嘴后期也没嘴,人设开始慢慢崩,不是高情商很圆滑吗?怎么会了设计就不会人情了,感情这俩不能兼容是吧。近期看到最烂电视剧,婆婆妈妈,编剧受虐体质,全程都在受气。
为了小白而追的剧 怎么说呢 请的演员都还行 但是剧情真的很……就是看完都不知道这剧要讲点啥 两主角的cp感也一般 看了觉得设计事业也很难
邓老师可能太久不拍戏了 有种端着的无措感 看的有点难受
跟港剧比,大陆职业剧总是不专业,女主真的不像,剧情也不接地气。
四星就当给凤辣子甩掉贾琏放鞭炮了
这部剧的演的还行,就是剧情有点怪,有点太那个了
5分。为了小白来的,结果没啥戏份,主角是老马,主要是也不喜欢女主,而且太丧了,一路坎坷,不太好看。看完追评:改叫女主及身边朋友的倒霉人生吧!
三十多岁在北京工作的大设计师 衣服天天换只有六万块钱存款 房子被砸钱被坑也不报警 为了白敬亭都看不下去了
这剧还不错啊。好几次觉得不合逻辑,下一秒台词就把坑填了。当然,在35岁就找不到工作的现在,60岁能随便找工作,几个月能用cad是不太现实,那不是看得开心么。。ps。小贾演的太好太好了!!!
漫不经心地追下来,却也不觉得是遗憾。比较难得的是,时下一堆讨好女观众的女性题材都市(滥剧),这剧真算脱俗了。女主没有开挂的人生,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处处碰壁,毫无主角光环,可又实实在在映照着普通人的经历。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童话般的奇遇与毫不费力的成功,只是像她们那样,在粗粝的考验中,慢慢前行。
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