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Chacun son cinéma ou Ce petit coup au cœur quand la lumière s'éteint et que le film commence,给康城的情书(港),坎城影展60周年纪念短片集浮光掠影─每个人心中的电影院

主演:乔什·布洛林,大卫·柯南伯格,北野武,伊莎贝尔·阿佳妮,碧姬·芭铎,拉斯·冯·提尔,让娜·莫罗,威廉·达福,南尼·莫莱蒂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丹麦语,芬兰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日语,葡萄牙语,俄语,意第绪语年份:2007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剧照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2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3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4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5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6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3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4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5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6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7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8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9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20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剧情介绍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给你一个三分钟,你会拍出怎样的电影? 本片由35位知名导演,为庆祝戛纳电影节六十周年而拍摄的三分钟短片组成。细心的你会发现,在此短篇集中不仅有众多知名演员的参演,更有著名导演的客串演出。这短暂的三分钟光影,不仅浓缩了精妙的生活片段,更有每位导演对电影、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或温情或冷峻或真实或迷幻,人生何止五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如是说,你的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立地成佛权臣当牛做马,我享荣华富贵旗舰巴比伦柏林第三季海上繁花致命领养侠探白玉堂之诡狼奇案人狼游戏:走失伊甸一触即发倒霉爱神将军家的小狐仙犯罪现场调查第六季周五夜疯狂小人国营救终极笔记五岛医生诊疗所2006Muv-LuvAlternative第二季包里包外枪花晚霞也迷人K档案八大豪侠天若有情好久不见奇侠义士偷偷藏不住东京地震8.0阴山异闻录燃烧的沙漠放学后战争活动第一季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长篇影评

 1 ) 《安娜》 - 伊纳里图导演的人生微缩

强烈推荐先看片子再读这篇解析!

太好看啦概要:安娜右手拿着一根烟,左手捏着右手的袖口。

电影对白: 他爱你,全心全意,温情脉脉,无药可救。

我也爱他,保罗。

我不知道。

我刚才看到你了,他吻你的时候 我知道。

你为什么不再爱我了?

这就是生活。

旁边的他握住安娜的手,轻声说:他正在下楼梯。

电影对白: 你为什么看不起我?

旁边的他又说:她一丝不挂,在大海的边上。

电影对白: 我永远都不会告诉你的,就算这可以救我一命 我看了你足足5分种,就好像从未见过你一样音乐起,正如安娜积攒到快要溢出的情绪。

安娜的眼睛,像湖泊,蓄满泪水,一眨眼,泪落下来。

电影对白: 我永远也不会原谅你,我是这么爱你!

现在说太晚了,我恨你,因为你从未让我感动过。

卡弥!

旁边的他靠近安娜,在她耳边说:她跳进海里,从他身边游开。

安娜流了太多眼泪。

她起身,蹒跚离开,随着安娜推开影院的门,她内心的音乐才暂时被室外的喧嚣代替。

电影院门口,安娜点了一直拿在手上的烟,将自己抽离出电影世界。

但他跟了出来,喊她:安娜。

安娜转身寻找声音的来处,他迎上一个拥抱,音乐又响起,他让安娜的情绪再次释放。

脸埋在他的肩,安娜问:这电影是不是像我的人生一样?

(Was the film like my life?)他说,不,这是一部喜剧。

(No, it's a comedy.)音乐停,现实世界的嘈杂和喧嚣铺面而来。

(安娜因意外成为了盲人)解析:细心的观众可能早已看出安娜是一位盲人,看不见画面,所以她的丈夫需要在一旁为她口述电影画面的内容,而笔者其实一开始并没有看出来,直到听到最后男人的一句No之后,音乐戛然而止之时,才醒悟过来这是上天给安娜开的一个悲情玩笑。

伊纳里图导演近年来所开创的VR视角长镜头拍摄是对电影叙事手法的一次重大贡献,所以本片也是采取了他标志性的这门手艺。

声音与画面的精妙调度,把丰富真实的细节藏在了看似简单的叙事中,只有观众获知安娜是盲人的那一刻才会恍然大悟为什么男人如此多嘴,为什么她起身时步履蹒跚、为什么她点烟会把火机拿反、以及为什么音乐会在此时起彼时停,这就是视听语言的胜利。

若是搬到舞台上,难以表现密闭和开放的两个场景之间的推门而出的切换感,若是换成文字,对特定细节的着墨会提前揭露真相,更不可能用背景音乐的变换表现角色的主观视角,这正是使得电影超越了文学、戏剧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魅力所在。

当安娜沉浸在电影里的世界时她是如此的投入,她的饱满的情绪化成了她内心的音乐,这是戏如人生的感动时刻。

当她丈夫赶过来告诉她这其实是部喜剧,她又瞬间回到了人生如戏的荒诞现实中去。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影”,不管是戏里的电影还是这部电影本身。

电影能带我们体验不同人生的悲喜、让我们感动落泪,但为电影里的角色动容之后,我们也还是需要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继续导演自己的这部“电影”。

安娜在看电影,电影屏幕忽明忽暗,投射在她脸上忽明忽暗。

我们在看安娜,安娜忽明忽暗,戏院里的我们的脸也忽明忽暗。

安娜就是看戏的人,安娜也是戏中人。

我们是看戏的人,我们也是“安娜”。

虽然只有三分钟,故事很小,但情感、生活、命运甚至爱情却都蕴含其中,回味无穷。

这是给戛纳60周年的一次诚挚献礼。

 2 ) 我喜歡的(片子都這麽短就不劇透了)

DANS L'OBSCURITE (在黑暗中)Jean-Pierre et Luc Dardenne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

RECRUDESCENCE (復燃)olivier assayas最後一幕最耐人尋味。

OCCUPATIONS (職業)Lars Von Trier哈。

很搞。

這是其中唯一一段諷刺電影院裏的話嘮(可是這現象又非常貼近現實)。

那些只會想到盲人和露天電影的思維衰竭之導演可以借鑑一下。

CINEMA DE BOULEVARD (林蔭道電影)Claude Lelouch開頭papa伴隨著1935年的電影<禮帽>插曲"cheek to cheek"給mama唱歌很浪漫,片尾papa不在了,mama和兒子來到電影院重溫<禮帽>,再次放那段插曲的情節,小感動。

最後想說,給出一個關於電影的命題,導演們,唔該你哋唔好只識得捻“盲人”呢個主題all rite?

十年前這是創意,至今仲未用夠?

 3 ) 我要成为这世界的一部分

May.01.008晚去年12月中旬,在旧天堂买了双碟的《Master of the CELLO》,最初的原因是偶然间听到B碟里有《Scent of Women》里最经典的Yoyo Ma’s《The Libertango》,而且我对大提琴一直情有独钟,觉得能驾驭如此庞大的器乐,实在是需要很伟大的技巧与饱含的情感。

碟买回来后便天天早晚都听,结果发现了另外一个惊喜。

A碟的第一首。

至今仍不知道名字。

但即使在那么喜欢这曲子的那一个月多的时间里,我也没有每天都只反复播这一首,直到看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中王家卫的那一段。

在那个熟悉的昏黄暧昧的影像里,这段大提琴声那么清晰有力的直接钻进我的耳朵。

那一晚,我找出三个月未听的《Master of the CELLO》,反复只播这一首,睡下,直到天明。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33位各国著名导演为第60届戛纳电影节而拍摄的小片。

十足的短小精悍,每一部都不过三四分钟。

所以都没有什么情节之说,只是与电影有关的片段而已。

还未开始,就已结束。

33位导演中,中国导演5位,按出场顺序,分别是侯孝贤、张艺谋、蔡明亮、王家卫与陈凯歌。

三位港台导演的个人色彩是如此之强烈。

侯孝贤与蔡明亮更是看到了主演便知晓了导演是谁——我喜欢张震舒淇和李康生。

而王家卫的特色,显然来自他的色彩。

就像《花样年华》里一样,连空气都是红色暧昧的。

而两位大陆导演的作品,我很难谈得上喜欢。

都是讲农村儿童看电影的故事,居然会有非常不真实也非常不生活的感觉,很明显的就像是政府拿钱出来资助拍的“关爱儿童走向希望”一类的公益短片。

混在这众多大牌导演中,看得我实在很不好意思。

当然,张艺谋的那部,个人色彩(也就是乡村色彩)也相当的浓厚,那位酷似陶虹的李曼,梳着两个小羊角辫,像极了《一个都不能少》里的小魏老师。

只是人更清秀,比起小魏老师,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娇滴滴的城市美女非要打扮得土里吧唧的杵在乡下。

拜托给她脸上抹点泥巴吧,而不是粉底。

风景就更是山清水秀,整个就是一部国产MV。

凯歌兄的就更让人无语了,尤其是那句:“叔叔,能让我把电影看完么?

”我瞬间倒塌... ...这简直就是一句大家都猜得到却都十分不愿意听到的台词。

也是所有的短片中唯一一个拥有貌似很感人肺腑的结局的。

丝毫没有贬低的意思。

33部短片,包括其他国外导演的作品,也总还有不喜欢的。

几乎都围绕着电影院,感觉没有太大的新意,总盼望着有谁的作品可以通过电影院以外的东西来表现。

这大概真的不能说是电影。

可能只可以算作是导演们的玩味之作。

于是也就看的很心安理得了。

 4 ) 梦的时空——蔡明亮戛纳献礼片《是梦》及个人风格浅析

短片《是梦》是蔡明亮戛纳六十周年献礼及纪念费里尼的“命题作业”,其作品割裂了传统的时空的关系,并且充分体现出了导演的作者特点。

梦——影像的时空展现(短片本身)短片全篇共五个镜头,五个镜头均展现出不同的时空关系。

第一个镜头,(55s 小全景)年幼的我,中年的父亲,年迈的母亲一起在电影院吃父亲拨的榴莲。

三个不同的时空的人物在梦中汇聚在电影院加上旁白“我”讲述着的身份,直接将梦的超现实感进行展现。

第二个镜头(13s 全景),作者外婆的遗像在电影椅上,随着旁白介绍“她,最喜欢看电影,每次带我去看电影总会买一串梨”自然而然的通过蒙太奇的手法转接到第三个镜头。

第三个镜头(57s 近景),年轻的外婆和我一起在看电影,我们座位一前一后,我抽着烟,外婆给我喂梨吃。

不同时空的两人在电影院相遇。

第四个镜头(27s 特写 )父亲点烟,旁边坐着年幼的我,看电影。

第五个镜头(31s 全景),年幼的我,中年的父亲,年迈的母亲,遗像中的外婆一起看电影,不同年龄的阶段的大家在一起团聚。

这五个镜头首先割裂了传统的时空关系,让本不在同一时空的人物在同一时空再现,这一超现实的表现如题“是梦”,同时也应该有一部分致敬现代主义大师费里尼的意味。

同时将这五个镜头连接在一起的元素是电影,这也是电影所要表达的母题,电影不正是割裂时空所造出的一场场幻梦?

同时在五个镜头的组接上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

镜头一中年老的母亲为镜头二中的遗像做出铺垫,镜头二中的对白及出现的音乐引出了镜头三和四,最后一个镜头将前四个镜头做以总结将前四个镜头内容相联系,音乐中的歌词也进行如梦似幻的描绘。

此外在电影中旁白着的身份画外的“我”或年轻或年迈又是另外一个时空的展现。

后四组镜头中人物面对荧幕的动作使得荧幕好似变成一张镜子,试图让观众在影片中得到自我审视。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作者性的体现)本片短短三分钟但是导演蔡明亮本身的作者性在短片中展现无疑。

1.演员李康生。

李康生是蔡明亮电影中的御用演员,从蔡明亮的处女长篇《青少年哪吒》开始两人的关系也正如新浪潮的代表人物特吕弗与其御用演员让.皮埃尔.利奥特。

李康生在短片中饰演了中年的父亲身份。

李康生一直以来伴随着蔡明亮的电影,他本身的成长变幻也成为了蔡明亮电影元素的一部分,2.电影中的水和潮湿。

短片中出现了两种水果,榴莲和梨(留恋?

分离?

),两种水果一下子就带给了潮湿,南方的映像,而潮湿,水的意象也正是蔡明亮电影中的重要元素,作为一种情感的宣泄。

《青少年哪吒》中阿荣的房间被下水道涌出的废水淹没,阿荣无奈地躺在床上随后传来哥哥做爱的声音,又被电话打断了兴致,情绪如同上涌的废水一样爆发,但却又得到压抑,面对满房的废水,水的出现出现情感上的对比加深了戏剧冲突。

短片中,年轻的外婆喂梨给同样年轻正在抽烟的我,水果构成了情感上的联系。

3.现代社会的崩坏。

首先于台湾的著名大师侯孝贤不同,侯孝贤的电影中往往充满小镇和乡土气息,而蔡明亮的关注点则在于都市中的男男女女。

蔡明亮电影中所塑造出的都市首先就是破败的,一个是场景中的破败,一个是破败的背景,许多影片的设定就在一个危机的背景之下,如《洞》里蟑螂造成传染病的爆发,《黑眼圈》中烟霾造成的灾害。

而在危机之下,电影中的角色也往往是异化的,如《青少年哪吒》中的问题少年,《郊游》一开篇就·展现出李康生所扮演的“小康”是一个无用之人。

短片中的电影院的布景和李康生的一种带来了一种时代和破败感。

4.电影中的“慢”。

蔡明亮的电影有大量静止长镜头的使用,以及电影的节奏也异常缓慢。

在这部短片中,虽然只有三分钟,但五个静止长镜头还是展现出来蔡明亮的慢。

而蔡明亮这种慢也正是他的艺术主张的体现,还原生活中的本来面貌。

在时间上很多镜头与实际发生的时间刻意完全一样,如在《爱情万岁》中杨贵媚六分钟哭泣的长镜头成为影片的亮点。

蔡明亮电影“慢”也正是真实的体现。

5.在这部短片之中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在蔡明亮的另外一部影片《你那边几点》中时间(时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展现。

《你那边几点》讲述了一个在卖手表男孩对一个要去巴黎的女孩的痴念,而将表调快七个小时。

在《你那边几点》中导演还致敬了新浪潮的著名影片《四百击》可以看出新浪潮对于蔡明亮的影响之深。

而新浪潮中所提出的“作者性”在蔡明亮身上得到体现,蔡明亮始终坚持拍摄自己的“闷片”一直在电影中寻求自己的自我表达。

6.蔡明亮出生于马来西亚,他的电影中有很多东南亚的元素体现,短片中青年的我似乎也是属于马来西亚裔。

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蔡明亮的外来者身份可能也对蔡明亮对于现代社会的观察提供了新的角度。

查阅材料:“电影是属于一个人的作品”蔡明亮访谈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论蔡明亮电影的长镜头表现手法》崔睿《从跨族裔的角度审视蔡明亮的“身份”写作》崔军

 5 ) 电姬馆的个人理解

从我学习电影的时候老师就讲电姬馆,一直到我做了老师,电姬馆也是我选择重点考查学生的片子,对于艺考的学生来说,电姬馆稍微有些难理解。

学生问我这个片子是什么意思,我仅从我个人出发,谈谈我对这个片子的理解,因为是教学生如何写影评,所以有一些地方可能会有一些告诉学生该如何写云云,总之可能有偏差,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这个片子虽然是张震和舒淇主演的,但是它的主角其实是那个电影院,从刚开始摇下来的镜头拍摄到的电影海报牌可以推算出这是60年代初的台湾,当时国党败退台湾,政治局势不稳,电影成了当时老百姓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而电影院——也就是电姬馆成为了下至普通百姓上至军官商人最常出没的地方。

侯刚开始就用了他标志性的长镜头给观众描述了一幅及其生活化的场景——电姬馆外,摆摊的小商贩,带着孩子来看电影的父母和来电姬馆约会的情侣。

从画面中可以看到有几辆高级轿车驶来,西装革履的人也进入到了电姬馆,国军长官也拖家带口来看电影,不难看出在电姬馆里人们是没有阶级和贵贱之分的,只有纯粹的电影和单纯的快乐。

导演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从小背井离乡来到台湾,由于政治原因一家人没法回到故乡,作为外省客家人的侯从小就在“电姬馆”们附近玩耍、观影。

再说回来,军官一家看起来非常的幸福,妻子舒淇还给孩子买了个黏玉米,而后镜头跟随军官一家推进。

终于切到第二个镜头,在这个镜头里,不难发现女检票员是非常漂亮的,我分析这里没有特指,漂亮的女检票员应该是侯孝贤小时候对“电姬馆”印象颇深的一个美好回忆。

但是跟随着军官一家进入电影院以后我们能看到外面热闹的电姬馆里边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破败不堪,影院里寂静无声,幕布上正放着罗伯特·布列松的《穆谢特》,少女在黑白的画面中玩着碰碰车,这时的她还没有必定要去自杀的念头,习惯默不作声的她正玩得开心——也许是她最开心的时刻——甚至有个追求她的男士在此时出现。

这个破败的电影院很明显已经是现代了,在时代发展的滚滚大车轮下,人们观影的方式已经多种多样了,但是却没有了当时那种拖家带口像朝圣一般看电影的幸福感了,在时代这个车轮下,电姬馆被碾的破败不堪,可以说这个是前后时代的一个对比,也可以说是一个对撞(碰碰车是象征性蒙太奇)。

这一块就可以和《天堂电影院》最后影院被拆的一段一块说,作为从小在电影院长大的侯孝贤和多多(天堂电影院主角),看到这种景象心里不只是何种滋味,但是影院里也恍如隔世的放映着自己的时光

 6 ) 有的人没有他自己的电影

全片以《夏日影院》开场,正好这个短片表现的也是露天电影院电影开场时的情景,最后以《幸福结局》结尾,片名倒是吻合,但是故事反而和电影扯开了,所以最后还加上了个一分钟的尾声。

其间各部作品给我的感觉参差不齐。

个人觉得,这样的主题作文嘛,要想在三分钟里面出彩,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保守思维,凸显“电影”本身,比如凸显电影及电影院的历史和变迁,造成一种沧桑和厚重感。

《电影迷日记》、《电姬馆》、《是梦》、《林荫道电影》和《朱辛庄》都是这样的思路;再比如凸显电影本身的魅力,即它是如何吸引观众的,《夏日影院》、《黑暗之中》、《安娜》、《海法电影院》、《我的罗密欧在哪儿》和《战后之和平》就是这样的思路。

第二种方法就是创新思维,把“电影”当个幌子,只要三分钟的片子里有“电影”这个元素,然后保证你自己拍的这个片子吸引人就足够了,吸引人的办法那就多啦,《美好的假日》、《情色电影》和《笨手笨脚》是通过幽默;《职业》简直就是恐怖片了,《最后一幕约会》则剧情非常曲折,《唯一一次会面》与《距戛纳8944公里》是以调侃见长……此外,像《阿尔托:两场电影》和《47年后》这样的就不太好归类了,其实上面提到的有些片子也不是完全可以归类的。

这三十三部短片里,我最喜欢的是阿巴斯的《我的罗密欧在哪儿》,其实这片子思路很传统,但大师级的导演拍出来的感觉就是不一般,我连看了好几遍,再联系一下片名就更值得回味啦,单纯看看美女也养眼啊!

此外,《美好的假日》、《电影迷日记》、《海法电影院》、《阿尔托:两场电影》、《47年后》、《林荫道电影》、《情色电影》和《距戛纳8944公里》也都很喜欢(注意不是所有给四颗星的都是很喜欢的,有些是片子本身不错)。

有几部没能看懂,不过也没工夫去琢磨了,三分钟还非得让人看不懂就不好说了,只能不及格。

戛纳六十周年虽然在参赛上没有眷顾华语电影,不过这个短片集还是给足了华语电影面子,请了五位呀!

相对说来,也就侯孝贤的还算不错。

张艺谋那片子一看就是个闭门造车的产物,而且表达的信息过多,比如那小姑娘对小伙子的含情脉脉,有必要吗?

陈凯歌的片子比老谋子的还做作,而且直接联想起《疯狂约会美丽都》,这俩片子都颇有央视《广而告之》的风格,哪里像电影?

蔡明亮要表达的东西和手法倒是明白,就是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其他导演类似的角度处理得好多了,而且我估计他压根就没有真的在片场放电影,演员都是在假看。

王家卫同学一贯的王氏风格,这仅仅三分钟,我还真不好给个什么评价。

最后给所有的短片按序做个简评,都是即时评论的。

雷蒙·德帕顿 Raymond Depardon 《夏日影院》 ★★☆☆☆ 太平淡,没意思!

北野武 Kitano Takeshi 《美好的假日》 ★★★★☆ 有乐子,挺巧思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 《三分钟》 ★★★★☆ 嗯,就是三分钟!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Andrei Konchalovsky 《黑暗之中》 ★★★★☆ 可口可乐与费里尼南尼·莫莱蒂 Nanni Moretti 《电影迷日记》 ★★★★☆ 回忆是美好的!

侯孝贤 Hsiao-hsien Hou 《电姬馆》 ★★★☆☆ 张震舒淇里俩口子达内兄弟 Jean-Pierre Dardenne & Luc Dardenne 《在黑暗中》 ★★★☆☆ 艳遇呀!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安娜》 ★★★★☆ 电影的魅力!

张艺谋 Yimou Zhang 《看电影》 ★★☆☆☆ 老谋子你在干嘛呀?

阿莫斯·吉泰 Amos Gitai《海法电影院》 ★★★★☆ 手法和含义都不错!

简·坎皮恩 Jane Campion 《虫子女士》 ★★★☆☆ 戏中戏叠戏阿托姆·伊戈扬 Atom Egoyan 《阿尔托:两场电影》 ★★★★☆ 够复杂,看了两遍才明白,另外一种戏中戏阿基·考里斯马基 Aki Kaurismaki 《斯普特尼克铸造厂》 ★★☆☆☆ 故事背后的故事是?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Olivier Assayas 《复燃》 ★★★☆☆ 就为了她给你打电话呀尤瑟夫·夏因 Youssef Chahine 《47年后》 ★★★★☆ 自己的故事不错!

蔡明亮 Ming-liang Tsai 《是梦》 ★★☆☆☆ 啊?

梦啊!

拉斯·冯·提尔 Lars Von Trier 《职业》 ★★★★☆ 结果挺酷的嘛!

拉乌尔·鲁兹 Raoul Ruiz 《礼物》 ★★★☆☆ 好像没怎么看明白克劳德·勒鲁什 Claude Lelouch 《林荫道电影》 ★★★★☆ 又是电影的魅力加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 《初吻》 ★★☆☆☆ 剧情被我猜中了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情色电影》 ★★★★☆ 太幽默了迈克尔·西米诺 Michael Cimino 《无需翻译》 ★★★☆☆ 就这点意思?

大卫·柯南伯格 David Cronenberg 《直播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界最后一个电影院自杀》 ★★★☆☆ 这意味着啥?

王家卫 Kar Wai Wong 《我走过九千公里把它给你》 ★★★☆☆ 一贯的王氏风格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我的罗密欧在哪儿》 ★★★★★ 直面主题,吻合片名比尔·奥古斯特 Bille August 《最后一幕约会》 ★★★★☆ 电影的魅力!

伊利亚·苏雷曼 Elia Suleiman 《笨手笨脚》 ★★★☆☆ 表达的是什么?

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 Manoel de Oliveira 《唯一一次会面》 ★★★☆☆ 重回默片时代沃尔特·塞勒斯 Walter Salles 《距戛纳8944公里》 ★★★★☆ 要的就是这个调侃闹腾的味儿,果然是400“击”呀!

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战后之和平》 ★★★☆☆ 风格不怎么感冒陈凯歌 Kaige Chen 《朱辛庄》 ★★★☆☆ 做作!

肯·罗奇 Ken Loach 《幸福结局》 ★★★☆☆ 哦,扯淡……

 7 ) 我为什么不喜欢拼盘电影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774102.html什么是拼盘电影,就是几个导演各自拍一部短片,凑到一起,或者叫集锦电影。

这几天集中看了几部拼盘电影,补看了一直没有看完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又看了06年戛纳的《巴黎,我爱你》,今年的《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电影》,但说句良心话,我一点不喜欢拼盘电影,而且这种趋势是越来越不喜欢。

除了这三部之外,我知道的拼盘电影还包括《六个导演眼中的巴黎》、《四个房间》、《九一一事件簿》、《性爱禁区》以及三个导演拍的《爱神》等等,人数再少下去的话,就称不上是拼盘了。

在这些拼盘电影中,我认为成就最高的无疑是02年戛纳的《十分钟年老去》,阵容是超豪华的,15个当世名导,10分钟的长度,宽限的体裁,其中的三部我非常欣赏,分别是伊利·曼佐的《一瞬间》勾画了一种回忆的情绪;沃克·施隆多夫的《启迪》叙述了一种哲学的深刻;维姆·文德斯的《距离托那12英里》渲染了一种眩晕的感觉。

到了4年后的《巴黎,我爱你》这里,时间从10分钟压缩到5分钟,18个导演。

说实话,我只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爱与浪漫,而且这种感觉来得还比较表面。

只是觉得有几个短片挺讨巧的,诸如5区塞纳河畔不同种族之间的爱恋;7区埃菲尔铁塔下的滑稽幽默;12区巴士底广场,偷情丈夫因为妻子身患绝症后的回心转意。

其他的,恕我记忆不好,已经忘了大半。

而今年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好么,35个导演,3分种的时间,看的时候简直像走马灯一样。

看完了立马就忘了,脑子里顶多只剩下几个场景。

3分钟,在慢节奏导演的手里,就是几个空镜头,几个情绪营造的时间,哪还来得及什么故事。

再来说我为什么不喜欢拼盘电影,我想用文学艺术里的东西来做类比。

每个艺术门类都有它自己最成熟,最能代表这门艺术的发展水平的形式。

放在文学里,就是小说;放在电影里,就是长片。

同样都是长片,你可以像科恩兄弟的《冰血暴》那么短,也可以像英格玛·伯格曼的《芬尼与亚历山大》那么长,但这都不妨碍其作品的优秀程度,就像是在小说里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之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但总得有个限度。

时间的,或者是篇幅的。

再短了,就不成样子了。

比如,10万字可以写成一部小说,这肯定没问题,就像是90分钟的电影;2万字,可以凑合成一篇说得过去的小说,就像是10分钟的电影;2000字也可以勉勉强强挤个超短篇什么的,但显然难以成为什么名作了,因为这基本上就是小散文的篇幅,就像是5分钟的电影;200字呢,差不多是一首现代诗的长度,就像是3分钟的电影。

能把小说写得极好的,散文、杂文什么的肯定也不至于太差,但你能记住列夫·托尔斯泰有哪篇散文写得超赞吗?

我看够呛。

他写诗也肯定写不到泰戈尔那个水平。

同样的,一帮剧情长片出身大导演导的短片子,虽不至于太烂,也显然不会优秀到哪儿去,尤其还是命题作文的时候。

10分钟,多少还能有点儿味道;再短,5分钟,3分钟,就只剩下看个乐子了。

看《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这类片子,就像你在看一本当代著名小说家的散文集,是挺丰富的,但真正能吸引你的,只是绕着光环的作者目录,其他的,都是些二流的玩意儿。

亲近某位电影大师的最好的途径,就是去看他的杰作,认真的,几遍几遍的看,没别的。

PS:我发现搜索漂亮的电影海报是件特别耗时间的事情,哪位达人给推荐个这方面的网站啊,小可在此谢过。

此外,如我所料,今天发现几个卖碟的摊上出现了很多杨德昌的片子,威美的简5,除了那两部杰作之外,还有《麻将》、《恐怖分子》、《独立时代》以及和柯一正合拍的《光阴的故事》,西南村的黑哥鼓动了半天,但我就不买。

别看他死了,但我就是对他的片子不感冒。

再此外,你还想了解拼盘电影的话,推荐你看看网易娱乐上的这篇文章:《电影的拼盘套餐:集锦片综述》。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774102.html

 8 ) 这是一盒贵族的巧克力。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阿甘里面的一句话。

我想这也就是为何这么多人会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原因。

35个小小的电影,方方正正,放在盒子里,你总会对下一个是什么充满好奇。

拨开包装,一口一个,细细咀嚼。

有的一直没有味道(比如《虫子女士》《三分钟》《电姬馆》《无需翻译》),有的会变味(比如《情色电影》《笨手笨脚》《最后一幕约会》),有的你吃了半天也不知道你吃的是不是个巧克力(比如《阿尔托:两场电影》《是梦》《礼物》等等等 )。

不过还好因为小,所以味道坏了也不会咯硬你太长时间。

偶尔会吃出的杏仁粒或者樱桃肉,能给你的惊喜总会让你觉得,这么久的尝试也是值得。

喜欢《美好的假日》。

田野,野花,脚印,夕阳。

北野武一贯美好的画面感。

电影没看好,自行车被偷。

阿Q精神的生活小品喜欢达内兄弟的《在黑暗中》。

那个在电影院哭泣的女子抓住那个小偷的手放在脸庞。

总感觉调侃中有一种让人感动的温情。

喜欢桑德罗的《安娜》。

不知道有多少人发现她是一个盲人。

她的丈夫一直在旁边描述电影的画面,后来她逃出来,我想不是因为电影剧情,而是因为自己看不见而痛苦而烦躁。

丈夫追出来,抱着她,说,没有你,里面很冷呢。

呼多让人羡慕的爱情。

喜欢老谋子的《看电影》。

很有情趣很可爱的小品呢对全村人,看电影就像是过节一样,而对于孩子尤为值得兴奋。

而他兴奋的是看电影这件新鲜事,却不是为了电影。

看着他在电影正式开始的时候累的睡着的安静脸庞,心想,老谋子还是拍农村题材的电影直指人心呵。

喜欢柯南伯格的《直播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界最后一个电影院自杀》。

细腻,很强的幽默感和讽刺感。

两个主持人在讨论是不是他选择行刑更加人性的问题,预测他是不是快开枪了。

全国人民都眼睁睁看着他自杀的过程。

没有人想到要制止。

对于人性的尖锐嘲讽。

同样喜欢波兰斯基的《情色电影》。

真Tm贫35部电影,任何一部都可以从某种角度通过某种解释成为最好的。

反正都是大师的,怎么说都不为错。

但等着那剧终字幕的出现,我却在想,电影的拍摄到底又是为了什么。

炫耀技术?

故弄玄虚?

还是为了在这三分钟内显示“大师”身份而故意弄得无厘头让人难以理解呢。

“看不懂的就是好的。

”这个标准,可笑,但确实还是在一天天的风靡着,并影响着各种艺术的创作。

说它已经成了一条现代文艺作品的潜规则,也并不未过吧。

有的艺术你看不懂,但你可以获得一种状态或者感觉。

有的艺术你看不懂,但仔细琢磨一下,能发现庞大而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有的艺术你看不懂,再看还是看不懂,感叹一句,果然够艺术,然后开始运用多年积攒的艺术感和想象力对其进行各方面的诠释和标榜,以借此进行自我标榜。

然后大家一拥而上,以懂为荣不懂为耻。

而,实际上呢。

我看到的就是这样。

我是一俗人,我想大部分人也是。

我们评价一个作品的标准,除去那些需要第二反射参与的手法技巧角度的判断,作为人的第一反射,我想,只是在于,它是否能让你明白,它是否更触动你的某一个感官。

一块巧克力,好吃就好了,精心配置的不符合味觉又怎样。

而总是有些遗憾的是,这35部片子里,我能明白的就不多,而能通过这一个题材触动我的,又是那么的少。

这盒巧克力太过精良,亦太过“艺术”。

也许,不适合我这样以味道为重的平民品尝。

我一直都相信,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都是最简单的。

比如梵高的画,比如绮贞的歌。

不需要太多外物的配置和拥堵,亦具有一种让人迷恋的魔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在老老实实的写正常的字,说着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喜欢着自己直觉喜欢的东西。

不掩不藏。

不倾颓亦不想模仿和假装。

我相信的还有两点,第一,没有人会拒绝幸福与光亮,内心都是向往着的。

颓废与沉溺只是失望和退缩的反射。

第二,每个人的审美是有相通的地方的。

那是来自人之初最平凡最真实的情感。

总会有一种东西,可以打动所有的人。

世界纷繁。

我有在微微刻意的拒绝。

因我相信某种永恒值得坚守。

那是变幻世界核心处的一颗微微发热的光源。

在那里,关于巧克力的评价,我的舌头永远是老大。

 9 ) 每人一片儿啊

一看完就忘记了一大半,这种形式真不好,纯粹是搞热闹么……嘎纳的这种作风我不是很喜欢,像是皇帝老儿过六十大寿,万邦来朝一样。

六十年前它是为了反抗纳粹权威而建立,如今它自己也成了一个权威,这种祝寿的嘎纳式的主旋律能为嘎纳的活力贡献多少?

一般来的有这么几类人,确实德高望重必须来说几句的、嘎纳捧红推不过去的、巴不得贴脸过来沾光的、当然还有真心想对电影——而不是嘎纳——说几句心里话的。

嘎纳的真正活力看来来自于一种关注单元和电影基石单元。

还有一点也让我看嘎纳很不爽,它总是刻意营造电影的神秘感与神圣感(至少是纵容媒体去营造),并以此为一个商业卖点,吸引全球无数纯洁电青的倾心膜拜,这在本质上搞宗教崇拜有什么区别么?

只不过它顶了一个艺术的帽子而已。

好吧,虽然我抱怨了好多,但是嘎纳依然是我等有志电青的精神圣地,所谓它的神圣感,除了电影院中那道光束的心理暗示作用外,大部分是我们自愿的。

谁叫我们把光环给了电影,而电影,已经被嘎纳劫持。

貌似正题还没有开始……只说俺记得的……张艺谋里的那个女人,这么个农村地方,她为啥还要这样浓妆艳抹,美术指导没发现这么大一个硬伤吗,口红都快滴下来了,难道说她知道今天放映队要来而刻意打扮的?

……而且好像孩子们蹦跳得都有些不自然……华人导演最喜欢蔡的,画面很“梦”,一些时空交叉被处理得了无痕迹……王家卫么,摸摸索索红红绿绿的,就完了,没感觉……,小伟露了一脸之后还要继续被冷藏?

《电姬馆》里发现《养鸭人家》的海报。

还有六十年代台湾的货币物价怎样?

那个什么东西要一元……,反正看到这里时心里咯噔了一下。

拉斯冯好暴力啊,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不要一到什么几十周年就一团和气。

文德斯的非洲录像厅里居然放《十面埋伏》和《夕阳天使》,中非合作论坛很有成效么?

……波兰司机是个老流氓……最喜欢之一是勒鲁什《林荫道电影》,这么短时间,什么情绪都有了,而且还浪漫,还知道了他喜欢《雁南飞》,好高兴。

还有让娜莫罗的独白,真好听,眼神动作也都好,太喜欢了。

把肯洛奇放在最后,是嘎纳的自嘲,恩,这才是我喜欢的嘎纳。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10 ) 冒昧评一下

昨天晚上看了这个超大‘拼盘’电影,总得来说我对这种‘命题作文’式的拼盘向来期望不高,虽然惯例上这类拼盘的厨师们来头是大得吓死人,但成果也总是好坏不均,有出彩的片断算是个惊喜。

然而这类‘命题作文’和我们经常在学校里做的作业类似,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和成本的前提下如何言简意赅地表现一个主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也许这些大家们有些借鉴之处,(或者有什么应该避免的地方)是我仍然乐于观看这类电影的原因。

猫也有资格看一眼女王,那么现在我就很自不量力地来给这班大师的作业打分罢,勉强给了3星的评价,因为是有闪光片断。

但基本上是对多数大导演们的想像力感到失望。

不知道他们那个brief里是不是要求一定要有电影院的?

我想cinema不一定是要直直地拍电影院罢?

说实话,最后2个没有看完,(就漏了陈凯歌吧)腻味得有点受不了。

优秀长片的导演未必能自如驾驭short format,往往是鬼马行空的新晋mv,广告,动画导演可以带来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作品,如Sylvain Chomet在巴黎我爱你,Michel Gondry在东京,不要说我偏心啊。

(索性不太相关的再加一句,这些小本文艺片的资深导演们,如果要用到些合成,拜托找好一点的supervisor,有些半熟的画面处理是我都感到难受的。

)有趣的是这些大导演借此机会向前辈致敬,Fellini, Godard, Bresson...满多欧系的。

比较喜欢的是北野武的美好一天,或者是Abbas Kiarostami的铸造厂,很多经济的细节点出时间的转换和人物的性格,和很多导演大而空,矫情肉麻,毫无幽默感的处理成为对比。

(点名Abbas Kiarostami,不停地秀给我们一张张感动得涕泪俱下的脸孔,让我忍不住说Come on! It's just a film!

)如果没有一部电影,也许世界是会变得一点沉闷,但不至于是末日吧?

如果主题是表现电影对生活的影响,那么给平民百姓平淡的生活有点乐趣,有点感受,男孩子有个机会搭讪女孩子,有美好的一天,虽然不起眼,却是最崇高的。

两岸三地的导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怀旧的切入点,夏日热带影院那份情怀自然是蔡明亮的拿手好戏,榴莲的滋味,幽幽的老歌,是气氛最为浓郁的一个。

王家卫曾是我读大学时如何崇拜的偶像,但仿佛还没有摆脱上世纪末的文青情怀,抽象的画面,片言只语,不过是90年代的平面风格,至于到说出’在炎热忧郁的八月我们不停的抽烟‘之类,似乎就有点做作了。

张艺谋的乡村电影,大概是有如春晚一般的真挚了。

很让我说不出口的是我其实最不喜欢的是已故伊朗导演Youssef Chahine的那段,因为那段里有我见过的最丑的graphic,还有把自己得大奖,得到全场起立致敬的镜头放在最后,有点自夸的嫌疑。

那么那些坚持工作,从未登上过领奖台的,从未’成功‘的影人,就好像Elia Suleiman那个笨手笨脚永远处于尴尬状况的导演,难道不同样值得尊敬么?

Roman Polanski的那段,道貌岸然的人物,富喜感的时间等执行得很完美,讲的是一个老笑话,不过让人联想到他是借此影射自己的处境。

此片港译’给康城的情歌‘到是确切,情歌多了也是象糖浆一样腻味和让人头皮发麻。

虽是最为重量级的阵容,质量倒是我所尝过的拼盘里最不平均,最令人失望的。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短评

拉斯·冯·提尔的那段震惊我了。。。

8分钟前
  • Feline
  • 推荐

大师的合集一定要给高分嘛?一对大师放在一起,往往就是一坨屎。。。。

11分钟前
  • 林一鸣&amp;Soudain
  • 还行

根本没办法一口气看完,直接昏睡过去。。。电影里的人生本是如此,三分钟的快乐足已。

12分钟前
  • taki zhang
  • 推荐

Roman Polanski,David Cronenberg,Lars Von Trier,Bille August,Ken Loach,Atom Egoyan,Olivier Assayas

14分钟前
  • S.Dummy
  • 还行

2.5万欧的预算,莫莱蒂就拍部个人访谈交差。从这些短片中能看出谁才是有脑子的导演,考里斯马基和肯洛奇还不错,其他基本是在骗戛纳的预算。

18分钟前
  • Eureka!
  • 较差

如果我也有机会拍这样的三分钟。。。微不足道的人物,也是喜爱电影的WHAT ARE YOU WATCHING北野武的那段我很喜欢

23分钟前
  • Eggplant
  • 推荐

电影可以关于电影本身,但只关注外在本身的命题就略显无聊了。最喜欢北野武和蔡明亮的。

24分钟前
  • vulgar
  • 较差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54y1U757导演自我风格的展现。三分钟的时长,让足够的剧情起承转合成为可能。

25分钟前
  • Orbiu
  • 推荐

可拉倒吧,不要以为是大师拍的我就会多给星,正因为是大师拍的,直接一星奉上。都是些什么扯蛋玩意,出来搞笑的?

30分钟前
  • 厉害厉害
  • 很差

2011年的平安夜,我在学校小礼堂看了这部电影,当年醉心于各个导演独特的镜头语言。时隔六年再看,我在其中找到了电影的“纯度”。

31分钟前
  • 李濛Lemon
  • 力荐

有几个印象挺深的,以色列的,丹麦的,比利时的,墨西哥的,伊朗的,巴西的,英国的

32分钟前
  • 西瓜
  • 还行

放在电脑里三年多,在加班等下班的今天终于看上了。喜欢意外结局,比如《职业》和《色情电影》。事实证明,拍好3分钟是多不容易。20130202

33分钟前
  • rovin
  • 推荐

戛纳组委会在2007年5月20日放映,包括了35位著名导演为了庆祝戛纳电影节60周年而拍摄的3分钟短片。很多熟悉的导演参与,中国的就有侯孝贤、王家卫、蔡明亮、张艺谋和陈凯歌。正片没有收入科恩兄弟和大卫·林奇的短片,波兰斯基的《情色电影》那段是个亮点,感觉是由一个笑话改编的

34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挺不错。我也爱看电影,不过我老是觉得电影的作用被夸大了。

39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无字幕版。基本就是乱看一气。3分钟命题作文很难拍不出答辩。直觉上最佳是达内与Polanski

41分钟前
  • 安静看看
  • 很差

在看这最后一片时,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每见一个角色抽烟,自己也就来上一根,2个小时下来一共是8根,其中还包括一根对应角色的雪茄。这里面没有算上《笨拙》里靠墙的一个路人,《是梦》里2根烟接得太紧我也合并了,《晴朗的一天》里扔在地上的7个烟蒂,噢,饶了我吧!我觉得电影业完全可以向烟草业抽成

46分钟前
  • 撒郊
  • 推荐

George Babluani / Josh Brolin / Antoine Chappey / France / 比尔·奥古斯特 Bille August /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 / 拉斯·冯·提尔 Lars Von Trier / 达内兄弟 Jean-Pierre Dardenne Luc Dardenne / 拉乌尔·鲁兹 Raoul Ruiz / 加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 / 尤瑟夫·夏因...

47分钟前
  • 维超
  • 推荐

好的很好,但却没有戈达尔在年华老去里那般好;差是真差,陈凯歌这盲人用的好生冷

48分钟前
  • 刺儿巍
  • 还行

每部时间太短 更像广告片

49分钟前
  • Baiiihe
  • 较差

这样的短片有一个弊端,就是看多了,你啥也记不住

50分钟前
  • 亦瑶燕伶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