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拿电影票纪念的人看得激动得给票根揉烂了,太好看了,我恨不得和全世界分享,每个演员都贡献出绝佳的演技,每个角色的内核都稳稳地立得住,角色和演员互相成就!
不论是主角配角,没有一个是站不住脚跟的!
着重表扬一下大头同志,不管是接戏还是担戏,压力特别大,都稳稳地顶住了!
故事本身和它想要表达的内核朴素又深刻,张导确实张导,有水平,多线叙事,在幽默的同时又不拖拉,非常紧凑,我感觉我都和大头一样头大了!
几场群戏真的非常精彩,太精彩了,真的,你看他们互相飙戏简直就是享受,你恨不得就钻进去all in all in。
其实我最共情的就是马丽那个角色,因为我的处事方式和思想逻辑和她一摸一样,我恨不得和她一起直接上手(当然这非常冲动)。
我也非常欣赏她哈哈啊哈哈!
马丽和另一位喜剧出身的演员的演技让我惊艳,这部电影的女性逃离出了刻板的女性刻画的陷阱,非常出彩,不管是家庭还是事业还是处事态度,那一份韧性抓住了!
法与情一直是讨论的焦点,我很满意这一次上荧屏这个主题没有被浪费,我也非常第二十条本身,我就是一个最朴素的最肤浅的老百姓。
其实这也体现了中国理与情的中庸,我相信很多学法的朋友看到心里一定是感触颇深。
我们都在向往和为更好的社会努力,乱七八糟的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就是这个电影它很值,都去看吧[流泪]
刚旅行回来,第一时间直奔电影院。
这片子物料太少了,年前预告时我都疑惑,张艺谋啥时候又攒个局出来。
从电影院出来我不禁感慨,还得是老谋子,估计也有他有这个号召力攒这种贺岁档的局,靠一个电话、一个本子就能找来一半狂飙剧组一半漫长的季节剧组,再找几位合作过的熟脸,分分钟大牌云集高手荟萃,舒服啊。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根据我浅薄的观察,就电影里那些密集对话的气口来看,剧本固然很好,但演员更好。
感觉一多半的日常对话都是演员现挂的,跟好演员合作就是爽啊,拍着拍着戏就出来了,老谋子你,你,爽翻了吧(。
)这就是本片的一大特色,特别特别密集的争执,特别多的日常对话,极度生活化的台词,话赶话+频繁密集的正反打,竟然能在这么日常、平凡、普通的生活类家庭类剧情片里营造出一种紧张感,老谋子明显只是随便拍拍,却在不经意间小炫一技,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宝刀未老(。
)聊感想之前说点小bug,嗯也不算吧,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小想法。
有幸在基层检院工作过一段时间,看到片中那一抹熟悉的蓝色,还稍微惊喜了一丢丢。
片头最.高检指导我还以为又是一部无聊的主旋律,没想到拍得还挺好,有点喜出望外了。
但还是有点地方我个人觉得不是特别真实(叠个甲,毕竟是我身边,不是所有,我就是说说我身边的情况),可以跟大家简单探讨。
一个是检院人员性别比例。
不是我说,基层检院女的真的太多了(。
)可以说没多少男的(。
)市检不知道(片中是市检),但是基层检院真的女的比例一骑绝尘得多!
之前我朋友是热巴粉丝,给我看她演的那个啥剧,那剧里也是很多男检察官,我当时就说真不合理,现实里男的真的少……二是听证会,和审查报告。
一般开听证之前一切就都尘埃落定了,这么重要的舆/情事件,怎么可能现场又整这那的,当然了这是艺术处理,理解,理解。
至于审查报告,也是同理,上会(联席会)之后的审查报告基本不会再改(想也知道,那是你呈给领导看后领导认可批准通过的东西,你什么资格再改),当然了还是艺术处理,理解,理解……三是检院的参办案件程度。
不会这样的……深度参与啥的……基本都是交给公.安同志办理的……但还是那句话,毕竟主角是检察官,这么改也可以!
我觉得蛮好,至少剧情挺精彩。
不过除了以上这些小bug,其他地方真的蛮真实的。
满嘴领导说领导说的分管小领导,八面玲珑的受气包中年男主角,富有正义感的女检察官(这个我真的要说,很多人想当然觉得机关里的都是吃干饭的,不是的哦……有的承办人办案真的会特别认真一查到底,其实查查新闻也能看到的,不是有些人想的那样……),全能的家庭主妇(开头换水那个细节一下就到位了,要不说编剧会写老谋子会拍呢,一场戏迅速开篇立人设,这个细节拿捏绝了),在人物设计方面张艺谋自然是专业中的专业,多少年的大导演,轻松搞定这些最基础的东西(说来就气,狠狠拉踩不思凡,大雨的戏写得就是狗shi),三言两语进入正题,透过屏幕我都能感受到他的练达写意……本片的第二大特色也在此处,真实、生动、流畅、自然,好的剧本框架+好的演员,共同带来了这一出贺岁好戏。
这片子是不是主旋律?
我觉得是。
片尾释理说法的部分那可太主旋律了,虽然雷佳音漂亮的一串口白比德芙还丝滑,比小胡子还会煽情,但内容你仔细一看就知道是主旋律。
但是好不好看呢?
我觉得好看,真的好看,法理与人情这个主题哪怕找到普通民众聊一聊也极易上纲上线,因为这就是个上纲上线的法哲学论题,谁聊都得往深了聊。
但编剧就是为了让你不要随便往深了聊,才设计了三条故事线,从最常见的校园霸凌到日常生活中的见义勇为再到危险的极端暴力事件,程度在逐步升级,话题度和关注度也是,但日常感也在逐步下降。
但他们都是第二十条里被框定的讨论范围,法条怎么框,编剧就怎么编,细密交织,平实朴素,由浅入深,共同呈现出这一幕精彩的《第二十条》。
片子的结构不算新,但是合适。
三条故事线齐头并进,扰乱了韩检察官的工作与生活,一团乱麻,但是不得不理。
以法理为经线,框定办案的底线,以人情为纬线,回应民众最朴素的道德期待。
经纬交错,情法合一,法律是死的,且不会有错,但是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是活的,公、检、法、司、律,面对并不全都知法懂法的普罗大众这片“法外之地”,总有一种方式方法,能让所有人理解并认可法律,那就是让法律有温度。
没错,法律没有温度,但法律工作者有温度。
这片子很简单,从头到尾就讲一件事,就是怎么能让正当防卫被认定为正当防卫,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就像论证1是1,而不是2345678。
1为啥是1啊?
因为那就是法律的底线,一条朴素的道德红线。
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天理人情,就在其中。
(顺带一提,雷佳音跟蒋奇明吃饭和避嫌那块太好笑了哈哈哈哈哈,不是,你们市法律圈是不是太小了,合着来来回回就这些人是吧!
那这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多尴尬呢……啊等会儿,想到现实里好像真是这样,呃呃有点笑不出来了……)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结合海报和演员阵容乍看之下会觉得是一部喜剧,但在全程观影之后,我只想说知道这一条对我们每个人都重要,因为它和我们在遇到危急自身或者他人的情况以及不法侵害时所要采取行动措施息息相关。
这部影片是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国内几位知名演员共同呈现的,和之前他拍的大场面其他电影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回归到社会贴近老百姓日常真实的生活状态,把一些最普通案件以电影方式给串联还原了,而且将之前的固有定性判例通过检察官们据理力争,到最后由办案检查官的一席话感动了法庭在场的每个人,中间的努力推动可想而知有多么的难。
公平、正义在现今整个社会中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各个阶层发生的争议事件都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来维护,如果没有法治的公平与正义,那么社会将会出现很多类似于电影中的案件,同时推动法理的进一步完善也需要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与维护。
《第二十条》这部电影非常具有代表性,汇总了相关的案例,让观众能够紧紧围绕案件的同类型进行深刻的反思,也是对于不法侵害的一种威慑,让此类案件的发生的主体行为人能够慎重地去考虑案件的“成本”与“代价”,让好人不在吃法条的亏,坏人得到应有的公正审判。
意想不到的联动,昨天晚上春节联欢晚会开心麻花的小品里,沈腾的角色叫李逵,是马丽老同学,一顿折腾,一心想要追马丽。
结果今天看《第二十条》,马丽和雷佳音两口子因为前女友的事情吵架,马丽说到自己前男友叫李逵。
最开始一愣,然后一下子和春晚联动上了。
瞬间笑喷了~哈哈哈哈哈~~~~~~~这个联动,确实是没想到~
《第二十条》里面的检察官有一些完全不专业的表现,不论是作为从业者还是电影爱好者,都是我完全无法接受的,但是相较于更大的电影节奏问题和内容选择问题,这个都算是小问题了,放在最后讲。
让我无语到离席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本身作为电影来说节奏表现太差了,简直是一团乱麻毫无主次。
一说涉及严肃犯罪的内容后面就要加突兀的“家庭喜剧”,让我这个观众割裂到极点了。
即使导演想为了迎合过年的气氛增加喜剧桥段,但是至于每段都加那么长的家长里短叽里咕噜毫无意义纯粹扮丑的吵架拌嘴桥段吗?
第一次我觉得放松搞笑,第n次在看到胁迫了被害人的令人揪心的紧张严肃的剧情后,突然插入两个检察官“搞笑轻松”地猜猜哪碗面有芥末的环节,我真的只觉得荒诞气愤,不是对剧里的检察官,是对把这两个情节安排在一起的导演——真是让观众的情绪好一通过山车,只是越坐越憋屈。
出来后我才意识到,电影的海报slogan是“我爱我家”,我才懂了,可能是我理解错了,导演眼里,这就是一部喜剧为主办案为辅的电影。
但是这样的结合真的适当吗?
开头花十数分钟铺垫的案件的严肃紧张的氛围,跟《第二十条》这个电影名,刑法总则的这条规定想要体现的对于公民和社会善意的保护,整体带来的基调真的合适去搞夫妻因为初恋大吵小嚷的“喜剧片段”吗?
导演是真的觉得,观众在看完一段“老婆被强奸,自己被殴打被逼喝尿,村霸当面威胁检察官”的剧情,再紧接着看“一长串”两夫妻毫无实际作用的拌嘴内容,能开怀地笑出来吗?
我不能,因为我心里还在想着被害人怎么样了,刚刚的案件后续会怎么处理,完完全全无法突然从严肃紧张的案发现场进入这种家庭喜剧氛围。
电影中,就正当防卫这个问题,大中小(按严重程度划分)三个案件的并行和呼应的结构我还是比较欣赏的,不难想象如果当作正剧正常拍完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
总而言之,为了迎合春节档强行插入的笑段,毁了这部电影的氛围和节奏,使其成为了四不像。
最难过的是,不仅因为主线严肃我无法笑出来,更能看出导演并没有喜剧天分,浓浓的迎合制片方“要好笑春节票房才好”的要求的意味——因为几乎所有强加的片段都不好笑。
我没办法对着三分钟不换景的“你什么意思”“老婆我没那个意思”“你就是这个意思”车轱辘话吵架笑出来,我们场虽然感觉得出有观众觉得有意思,但是也没有笑出声的,连最一般的喜剧水平都达不到。
最后则是对于电影内的一些检察官相关方面内容。
作为相关人士,看的十分遗憾,我并不认可女主吕玲玲的一些行为方式。
心怀正义是好事,我也知道看片名也可以一眼分辨出这部片子里谁是“反派”。
但是在审查起诉阶段,甚至按本片中的描述,关键证据都不清晰的时候,就对嫌犯和这个案件带有强烈的主观个人情绪(不是不允许内心有自己的判断,只是女主已经非常非常明显,不仅她内心已经下定论了,她还把她外化带到工作中,并且这种情绪和推断已经在影响同事和各路当事人),这不应当是一名检察官应该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准。
我很不认同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我个人的观点。
但是这不是大问题,真正让电影只值这个分数的原因是,它已经变成了我前文所述片方为了票房而故意打造的四不像怪物。
最后的最后点评一下演员。
刘耀文出场确实帅,但是应该练练台词,非常明显的刚演戏的小男生都爱带的气泡音,底气也有点不足,这角色倒挺适合他的,也没什么难度;张译出现的时候比高叶像大嫂,那股劲劲的感觉(开玩笑,对张译没意见);赵丽颖还真挺适合这种凋零的角色的,她自身的履历和她本身纯洁的外表的结合,在电影里对角色的诠释反而挺让我惊喜的,说实话她演这个很有感觉,比《有匪》里适合她一千倍不止,而且更出彩且有角色弧光,有表演上限。
当然我进去之前没看卡司,不知道此片妻子是赵丽颖,所以她出场我第一反应是潘斌龙到底怎么娶到她的哈哈哈。
这几个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
还有,什么时候能不再详拍强奸的戏码了。
真是一声叹息。
张emo导演,终其一生,不知道怎么讲好一个故事。
这部电影的逻辑,我真是看不懂舅舅是所长,亲爹是检察官,这家庭配置,孩子不去欺负别人就算了,居然见义勇为被冤枉?
重点中学的主任,自己孩子校园霸凌,找小混混殴打同学,当爹的在明知对方家庭所长,检察官背景的情况下,报警把事情闹大。
而对于学校内部,对自己孩子校园霸凌的调查不管不顾,让真相水落石出。
哥们,你在开玩笑?
办案二十多年的检察官,妻子是个不懂法律的莽妇。
而他伸张正义的方式,是打感情牌。
我的天……罗翔老师的“粪坑案”已经讲烂了吧?
你直接把原话抄下来用都可以啊!
全剧最后,也是最大的冲突,居然是检察官和妻子,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指责主任的儿子指使小混混殴打自己儿子?
法理上站不住脚,情感优势也没发挥出来,被玩弄话术法律的主任三言两语挤兑的无地自容,最后恼羞成怒,双方互殴?
更有意思的是,这时候的主任还手,就不叫互殴了是吧?
为了制造冲突,emo导演真是一点逻辑不讲,一点正常的脑回路都不提了。
中国第五代导演,大师中的大师,居然是这个样子……国产电影,真心完犊子了但这部电影能拍出来,就是中国法制的进步!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不管电影再差,这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的电影,我只想说,再多来点!
我的8分,全部给到中国法制!
至于emo导演……这么好的材料,硬生生被你炒糊。
对不起,我给0分总评:为那些曾经见义勇为者的血与泪,为中国未来的法治建设,我希望能有更多观众看到这部电影!
(作者:栾亦浓)01.韩明虽然只是挂职的检察官,但毕竟还是公职人员,算是小有权力了,其大舅哥还是派出所所长。
就这,儿子韩雨辰因为打抱不平,揍了霸凌同学,因为霸凌的同学是教导主任的儿子,教导主任不依不饶,韩雨辰就一直被胁迫着道歉,否则就得被退学、拘留、档案有记录。
若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孩子呢?
是不是就得吃哑巴亏?
或者,就得成为被霸凌的当事人?
像那位被霸凌的同学一样,在厕所里被脱光衣服、被围殴、被逼迫学狗叫、被录像?
压抑。
看到公交车上欺负女孩子的小流氓欺人太甚,司机见义勇为了,伤害了害人的人,因为造成小流氓颅脑损伤,司机被判刑三年,妻子病死,女儿孤苦无依……可是监控里司机当时曾遭受生命威胁。
愤懑。
因借高利贷给女儿治病,被放贷人强奸了妻子,当着自己的面,像一条狗一样被锁着看着放贷人伤害自己的妻子……忍无可忍用剪刀捅他。
放贷人是烈士的弟弟,放贷人的堂兄、父亲在村里横行霸道……但,放贷人被打得在ICU生命垂危,于是他们有理由要求“杀人偿命”,至于“强奸”、多次“威胁”、……谁看见了?
谁敢作证?
恶人钻了法律的漏洞,法律就成了他们的保护伞。
见义勇为的度在哪里?
既要做好,还要出手合适,不能让害人的人的受伤程度高于见义勇为的人,否则就是“防卫过当”、“故意伤害”。
谁还敢做好人?
没有了见义勇为的人,恶人是不是更加肆无忌惮?
法律是公正的,捍卫法律的权威的人最后却差点成了恶人摆布的棋子。
被强奸的郝秀萍只能抛下狱中的丈夫、聋哑的五岁女儿“让我跳下去吧!
只有我死了,他们才不会为难我丈夫和我的女儿……”弱者无能为力的绝望。
02.韩明是好检察官,他托朋友同学给出狱后的司机找工作,让他和女儿有口饭吃,司机想忍了冤屈。
见义勇为的司机出狱后本来想息事宁人忍忍就过去吧,可是他未成年的女儿不干,她觉得父亲的不公不能白受。
女儿一次次地给父亲写着上访材料,司机一次次到北京上访,一次次地被办案的检察官韩明阻止……最后一次阻止司机上访中,司机出了车祸死了,司机女儿拿出了她给父亲写的上访材料,她说她后悔逼父亲去上访,她只是想为父亲讨回公道,她问韩明:“我父亲不是个好人么?
”儿子韩雨辰问韩明“你说,所有正确的事情必须得付出代价,这就是代价?
以后遇到被霸凌的同学我还能这么做么?
”用法律条文一条条地框着见义勇为者的行为,见义勇为者解救弱者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出手重了,就成为那些恶人、纵容恶人的人利用法律叫嚣的理由。
可是却,好人想要公正怎么就这么难呢?
还好,最后的结局是好的。
捍卫法律的人强硬起来,那些旁观者才会真的站出来为弱者发声。
不要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司机死了不要让之后的万千见义勇为者因为一次出手相助却为自己和家人自掘坟墓。
韩明在公开听证会上说:“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很高,而不是让好人付出的代价更大。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03.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至臻完美的镜头下,各种嘴脸:恶人、道貌岸然者、和稀泥者、耿直的捍卫法律者……影片最后,惩恶扬善的结局,总算令观众舒了一口长气。
现实呢?
应该还是有希望的,在执法公正的环境下。
我真的超生气开麦。
负分 第二十条。
朋友带着去看的。
(因为热辣滚烫看完了)明明是两条线,小朋友见义勇为反被诬陷,成年人反抗被诬陷。
第一条线,一直是以插科打诨的方式,无理吵架的方式在被呈现(小朋友被霸凌的痛苦呢?
反抗的恐惧呢?
没有。
人性呢,全部都没有。
真的气死。
) 最后更是令人无语,一个找到了证据,所以孩子无罪。
然后真正的施暴者会被抓起来。
就结束了。
你是电影,不是判决书啊。
冰冷的两句话就结束了。
(心疼我朋友的电影票钱!
)2无理吵架更是令人无语。
马丽在里面就是一个极其无理取闹,没有任何思维能力,只在乎情感,但是只会索取不会给予。
请问为什么小朋友还是爱妈妈,为什么小朋友还是把妈妈当人(明明镜头里面的妈妈就是一个巨婴,没有任何人类的能力)请问为什么丈夫没有和妻子有任何真正的争执,难道是因为两个人都是巨婴吗?
那巨婴怎么能做到,在大众面前说出,案件不只是案件。
(气死了)多么割裂的一个电影和电影人物(编剧名字性别不强,一搜果然是男的。
烦死了。
)3第二条线也很令人无语。
诶我请问,一个律师(更正,检察官)带着前面很多年的对法律的不足的失望,愤怒,然后一个发言就可以让社会,让体制,让法律制度发生改变???
体制里面只有男主雷佳音和高叶有人性,所以你是哪来的杠杆撬动了整个世界?
童话得有魔法,你有吗!
体制里面复杂的声音哪里去了?
施害者和受害者的真实复杂的声音哪里去了?!
以及没有公众的声音,不够好的制度是会为什么发生改变?
没有诶!
真的气死。
一星给啥。
给题材。
-不善意回复会被删除(主观判断)
国师的电影《第二十条》我认为是春节档合家欢电影首选,是一部众星云集,看完感觉温暖有力量是喜剧片。
这部电影取材是现实中的真实故事,很接地气,让观众看了有共鸣。
同时导演又以恰当的喜剧化方式呈现,观影过程不沉闷,兼具启发性,带动观众思考,可以说张艺谋导演很好地平衡了影片的商业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经历过、或者听闻过不公平的事情,令人愤慨,可能又令人感到无力,我们也都希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在电影《第二十条》里,从马丽和雷佳音刘耀文饰演的一个小家庭里,看到了生而为人的善意和温暖,孩子有正义感保护被霸凌的同学,家长有爱心关注残障人士……他们一家也遭遇过被人不公平的对待,也依然保持善良,传递温暖。
《第二十条》讲的是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影片里的人物故事,也都源于现实题材,真实案例,可以说,张艺谋导演想通过这部合家欢影片,向大众讲法度,把电影融入现实议题,可谓是立意深远。
令人惊喜的是,电影整体没有什么说教意味,它仍是一部纯粹的影片,观影过程中也会对其中的情节会心一笑,观影结束,同样会有一些情节在心里留下烙印,我想这就是好电影的意义吧。
唉,张某谋啊,真是一声叹息,终其一生不知道该怎么讲好一个故事。
《第二十条》——为抢占春节档其他优秀电影而诞生出来的四不像怪物。
你到底是一部悬疑片呢,还是一部犯罪片呢,还是一部喜剧片呢,还是一部普法片呢。
张某很贪,想把四者缝合在两个小时里让观众大开眼界于他的巧夺天工,结果确弄出一坨四不像的东西。
关于情节: 第一条线(主线):刘王纠纷案件。
作用:强行煽情。
电影刚开始选择用抹黑政府形象来给我们的观众制造众怒,所有法律工作者(不知真情的情况下)在面临来声讨工资的康村村民时,居然没有人是在真正的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而是想方设法的去推脱责任,去拖延时间,甚至其中一位法律工作者玲玲还展现出一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态度来打压老百姓“上不上诉由我说了算,你拿不拿得到工资关我屁事,我让你等着你就得给我等着”。
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狗血一般的离奇反转,玲玲(高叶)与韩明(雷佳音)还正巧就在火车站碰到了秀萍(赵丽颖)与其孩子,啊?
咋就这么寸啊?
咋就这么巧啊?
再然后,雷佳音与马丽还正好就在车上碰到贵生(公交车上见义勇为的那位司机)被撞死,啊?
咋就这么巧啊?
咋就这么寸啊?
当刘老头子(村里威盛最大的人)诱引秀娟签下协议书的时候,正要写字的时候,还正巧就玲玲和韩明赶了过来,啊?
咋这么巧啊?
咋这么寸啊?
结果呢,秀萍被你们这群法律工作者整死了,贵生被你们这群法律工作者整死了。
最后呢,张导给我们还憋了一波大的,秀萍出事后所有事情都莫名其妙的被解决了,原因竟然是那群恶霸们怕了#¥……#¥¥&……*。
第二条线:刘耀文与校霸的纠纷线。
舅舅是派出所所长,亲爹是检察官,这家庭配置,孩子不去欺负别人就算了,居然见义勇为还会被一个中学教导主任的孩子给冤枉?
第三条线:贵生线。
贵生在公交车上面对混混时挺身而出,结果却被法律判出惩罚,因不服而长期坚持上诉,结果却好巧不巧被车撞死?
张某把这三条线串起来,讲了一个法律工作者们不懂法的故事,却希望用他那令人尬不住的小俩口吵架带来的笑点以及所谓心中的正义感来感化普罗大众。
关于人物塑造: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饱满的,大家都是圆形人物,而第二十条里,貌似所有人都是刻板的,大家都是扁平人物。
韩明(雷佳音):一个典型的职场油条,面对上司时唯唯诺诺惟命是从,除此之外好像并无任何特点。
玲玲(高叶):一个及其倔强的人,全程都是板着脸,不懂法,更不懂执法,因为王某口供里编的那把刀而硬生生把电影拖到了两个半小时(王某没有上过刘某的宝马车,他怎么会知道车里有刀),现实生活中会存在证据全部确凿的情况下因为嫌疑人编证词而做出这种傻事的执法者吗?
韩家儿子,忘了叫什么(刘耀文):一个高中生,涉世未深,愣头青,除此之外看不到任何特点。
局长:一个典型的职场油条,和韩明一样,扁平人物。
教导主任:全片唯一一个稍微圆形一点的人物,本以为他会姑息自己的孩子,结果在事实被查清时确实按照规章处罚了孩子。
秀萍(赵丽颖):聋哑人,表面上是个弱女子,实际上很坚强。
茂娟(马丽):完全不懂法,不会说话,主要作用是承包笑点。
陈律师:看不出来任何特点,唯一作用是串起主线与其中一条支线(同时是两个案子的律师)。
其余配角不做赘述。
在人物塑造上张导显然是彻彻底底的搞砸了一切,所有人都仿佛公式化了一般,思想单一,行为单一,没有任何鲜明的特点与反差,毫无人格张力可言。
张导啊,我想知道这片子的票房和网络上的评论到底是真的还是你们花钱刷出来的啊?
为什么同为春节档,票房差距不大的情况下,《热辣滚烫》与《飞驰人生》都有上千条长影评,而《第二十条》仅仅只有100多条?
到底是人们看完不想写影评,还是看的人根本没有那么多,仅有的几条还是你们刷出来的啊?
你要明白你是代表中国资本拥护的导演啊,你可是国师啊,拍出这样不合逻辑的四不像电影来春节档靠着宣发抢占其他电影的票房,你这是不给中国电影的未来留活路啊!
大部分演员们都高度负责,拿出了本事,到这并不影响这部片子属于屎上雕花,感官上甚至比《飞驰人生2》还难看。
全片只有拴狗链和反杀那里让我觉得有张emo的风格,其它尤其雷佳音玛丽的戏份太多且拖沓。对于检察官的刻画让我看完电影想再看一遍沉默的真相
最后的检查证据出来太“轻巧”了,而所有时间都在马丽、大头搞笑对话,一出“喜剧”!
片尾最耐人寻味的镜头,不是雷佳音一番震撼人心的慷慨陈词,而是他讲完之后、第一个带头鼓掌的人及其身份。
法,不能向不法低头!太好看了
【2+1】1、这么爱亲自出外勤的检察官不可能不带证 2、那个楼跳下来不可能死不了 3、校园霸凌(基本)不可能查出来 4、都塑造成那样了的恶霸村民不可能被跳了个楼吓到 5、很难靠说的判成正当防卫 可以理解想要拍成带喜剧元素的严肃题材但是确实拍得一坨shit全靠演员撑着 绕开了真正核心矛盾实体正义vs程序正义的探讨 太吵了超长小品
老谋子技术很娴熟,节奏把握得很好,所以看的过程当中不过脑子的话很容易被代入情绪,时而笑时而哭的,我看的场次最后还出现了掌声。但是老谋子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方面讨好了裁判,另一方面又得讨好观众朴素的情感,迎合的痕迹太明显。我有个铁哥们是个刑警,当年高中想考导演没考上,他过年的时候跟我说,很烦这种拍现实题材又不敢说清说透的电影。我其实也是这种感觉,现实逻辑不是如此,但为了裁判的面子,为了大过年的氛围,我们怎么能或怎么配有悲剧。大家都知过审不易,但国师显然也是四处不敢得罪,所以,略比另外两部大热门更有现实关怀,本质上当合家欢乐片来看就好,电影结束时的掌声就没必要了。
赵丽颖眼神戏特别好,手语动作再配上含泪表情真的很让人共情
既非纯良,也不有趣
高产的代价就是制作越来越粗糙,大概张艺谋对此已经完全不在乎了。
纯电视剧水平,哪有什么电影的调度,几乎都是正反打对话直接剪辑镜头,哪怕你越个轴呢。还《秋菊打官司》?论技巧论深度都远远不及。这片子最本质探讨的还是在本地现行法律范围内所谓正当防卫的尺度,主线是要探讨这说法,但中间太多小品段子笑料来填充,杂糅喜剧片元素推进剧情,雷佳音和马丽那些家庭戏就是小品式的段子梗来填充过度剧情(也太呱噪了),最后居然还得靠雷佳音煽情式演讲来着急收尾,还引得众人齐声起身鼓掌哎哟。文本充其量也就做一普法宣传,但也就点到为止。太平庸了,我都怀疑这是不是张艺谋水准,要么就是赶春节档充数之作。不应该啊,国师好歹也是摄影出身以摄影闻名的,看得出来本片几乎没有思考镜头语言。Ps.我电影打分一般都算高了,就这现在看现在豆瓣商业电影评分是有多水。5.9
如果你是法律从业者,你可能会觉得无论如何打人、杀人就是不对,无论如何韩雨辰、张贵生把别人打伤、王永强杀人就是违法。一帧一帧地看监控录像,客观冷静地分析什么时候是正当防卫,从什么开始是防卫过当,那是机器。而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做出和王永强他们相同的选择。也许你会说:不,我很懂法,我不会做王永强他们做的事,我绝对不会动手。那我只能说这法律太失败了,因为它让人看见猥亵、霸凌,看见妻子被强奸,还要客观冷静地思考:我怎样做才是合法的。但是很抱歉,就像韩明说的:“动手就算互殴,谁伤得重谁有理。”他说的是事实,照这样的法律,我们就不应该见义勇为,被打了也不能还手。遇到这种事只能自认倒霉,不还手住院,还手坐牢,必须在住院和坐牢之间选一个。但是,法律应该让坏人的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的出手代价更大。
强行煽情,强行转折。从去年的满江红到今年的正当防卫,都是最后不顾剧情合理性,强行升华强行煽情。坐在电影院里完全笑不出来,如坐针毡。本质上还是老谋子的春节小品。
中间夫妻拌嘴的情节太多了,有点审美疲劳。
马丽和雷佳音吵得我脑子嗡嗡的
全程吵架对吼,春晚式小品烂梗,根本没有笑点,还毁了一部严肃普法题材电影。难看他妈给难看开门,难看到家了。老谋子不太行了
今夕是何年,还有这种水片啊,同情中国电影演员。
对雷佳音有些看疲劳了
什么时候能不要拍女人被强奸了??
这年头找两个喜剧演员吵架,只要最后强行点题升华,就可以叫做电影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