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直都不太敢看这部电影,因为有点相信一语成谶这件事情是真的会发生。
所以选择了自己一个人悄悄地看。
不知道为什么,在刚开始就觉得自己会喜欢它。
因为它具备了这样多我喜欢的因素:海滩边明晃晃的月光、月光下斑驳的树影、细碎的沙粒、女孩儿的碎花小布包、黑色钢笔的手写信件……也许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它有一个好看的男主角,非常吸引我。
看的时候一直在猜测结局,当然,它绝对不会有一个韩式的结局:譬如说男生发现女生之所以和自己分手是患了绝症,或者因为自己的父亲告诉女生其实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因为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对不起,我真的不爱你了,时间这样长,我们离得这样远,我等不了了。
第一次见面后,道再见时,John小心翼翼地问,我很快就能见到你了,是不是?
Savannah笑着说,I'll see you soon then.Savannah的假期结束了,John也要继续回部队了,面对着一年的分离,John安慰她说,I'll see you soon then.在往来的信件里,末尾的时候,他们说,I'll see you soon then.而,最后,John来到Savannah的家,这一顿晚餐吃得支离破碎,John说,我要回去了。
Savannah追到门口,依然微笑着说,I'll see you soon,John.他的嘴嗫嚅了几下。
她说,Say it back to me.终于,他说,goodbye,Savannah.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他一边捶打着方向盘,一边泪如雨下。
其实我真的知道。
当他们在沙滩上牵手看月亮的时候,在小房间里咯咯地笑的时候,一边弹吉他一边唱歌的时候,她要他对她许诺的时候,在雨里第一次笨拙的亲吻的时候,我就知道,会有后来的一切。
当时多美好,结局就多残酷。
分手总是伤感的。
因为谁都想不明白,当时曾经那样相爱,怎么就舍得分开呢。
而追问总是枉然,所以,请记住我爱你的那个部分,删掉伤感的部分吧。
那年夏天的海知道答案,你吃饭时用过的那个小枝花朵的骨瓷盘子知道答案,我们的每一封信经过的分拣机知道答案,到今天抬头依然能望见的那一轮满月知道答案。
电影笔记喜欢都是相互试探的过程。
没有谁比谁付出的多或者谁比谁快一步。
不要怕失,本身没有得。
她对他说,那个宣称喜欢她的人,其实没有发现“I’m not his type”我本不合他的口味。
真正在意那个人的话,不要怕他看出你的意图。
找到别人的兴趣点,话题就会无限继续且完全不用自己掌控。
神秘不用刻意保持。
是感情让我们接近真实的自己。
恋爱确实是很快的事情。
如果不成,再长时间都不成。
过了某个时间点,就注定you are not the right type 两个星期足够成就一辈子相爱的基础。
Fight for what I want.分开一段时间,未尝不好。
让回忆沉淀。
没有邮局没有网络总有一种联系方式。
要等多久才能变 成熟 女人电影比音乐更能让人沉沦——理想至上一次次,思考方式被更美好的情节发展所左右。
一时间充满希望。
以为照着别人的路走就能走出像电影中主人公一样注定的快乐人生。
沉沦于不现实之中。
很多人都可能有她那样的优越感,只是缺少处事说话时的熟练和自信。
那种优越感或者就来源于成熟,成熟是一种磨练与积累。
让她驾驭一份感情的同时,又被对方所牵引;既处于一个很舒服的被照顾的女人角色,又能有足够的话语权把握感情的方向。
既能直率吐露不同想法,又不必担心直率引起的意料之外的后果。
毕竟,相爱的两个人是相似的。
感情中没有主动与被动。
完全的平衡,才是真正的相爱。
这种平衡的前提是相互喜欢。
唯独相互喜欢,才能达到这样的平衡。
依旧喜欢那样强壮的大男孩。
他有着她用手不能环抱的腰身,却能很自然地使她把手放在他的额头。
处于感情中的她自己,偶尔能有如小女孩般安然依偎的感觉,偶尔也能散发成熟气质,仅把他当个小男孩。
也许我真的不该太早放弃理想的恋爱。
曾经以为意识到女人该现实是件变成熟的事情。
现在才慢慢发掘。
逼迫成熟,是件提前衰老的事。
会来的总会来。
电影总是给人以理想,现实却总让人放弃很多,学会妥协。
很多没有看懂的情节譬如最后她给他信时打翻的那杯水。
以为水四溅,终无结局。
却…
《分手信》根据美国纯爱小说畅销作家Nicholas Sparks的同名作品改编,褪去《克洛伊》的性感抚媚,Amanda Seyfried 化身清纯可人的Savannah于春假的海滩相识Channing Tatum 饰演的大男孩John,二人迅速坠入爱河,两个星期的相处已让他们如胶似漆不能分离,两个小宇宙激情碰撞,欲罢还休。
海风,吉他,阳光,旖旎的小镇,一曲恋歌娓娓道来。
很多年以后你还会想起她,想起那个夜晚,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紧张,那么笨,踩到了火,烧到了脚,走在洒满月光的路上,你一瘸一拐,微凉的海风拂过你灼热的面颊,你咧嘴笑了,想念她温软的声音,粉嫩的唇,明媚的眼角,想念与她有关的一切一切。
爱情微醺的季节,春风沉醉。
莱塞.霍尔斯道姆似乎从来都不如他的电影出名,他的作品不张扬,就像他的人一样。
但是那些一个个温婉动人的关于情感的故事,在他的导筒下总能让人有别样的回味,他最近打动我的一部电影是《忠犬八公的故事》。
我对查宁.图塔姆和阿曼达.赛弗里德一丁点都不感冒,只想知道莱塞这次怎么讲一个分手的故事。
在海边,在阵阵悠扬动听的吉他的背景音乐声中,故事开始了,男女主角相遇了。
音乐、大海和年轻的生命,这完全符合浪漫爱情故事的必备要素。
有些电影就是这样,没有特效,没有激烈刺激的画面,甚至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节,但就是能吸引人看下去,《分手信》就是这样的电影。
我是不喜欢单靠没有节制的煽情和不着边际的浪漫撑场面的伪爱情片的,因为没有那样的经历,因为感觉离我太过遥远,无法引起我的共鸣。
而《分手信》让我把唾沫淹到了肚里,尽管根据影片原著作者尼古拉斯.斯帕克斯作品改编的《恋恋笔记本》是我不是很喜欢的爱情电影,但是《分手信》却让我有了不同的感觉。
因此,时间地点不同,心情就不同,心情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爱情观,而所谓的爱情往往只是一种偶然的感觉。
记得《秒速5cm》的主题曲,也能够说清《好久不见》的旋律。
所有这些所想表达的,是一种明白。
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天还是蓝的,风温柔的吹。
下雨时不由自主的想念或者等候。
这是我们的生命纯真的泪水和笑容。
我们向往或躲避着爱情,树立起许多原则,反复打量,然后猝不及防,陷入某一个表情,身不由己,欲拒还迎。
于是之后,我们了解,这便是人生最初的不知所措,最美的小心翼翼,最难忘却的亦步亦趋。
我们不会发现,也不会明白哪一个影子在自己命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直到分别。
所有的眼泪最初都是直接的,无助或者悲伤,不加克制,不加躲藏。
所有的笑容开始时都会失控并且羞涩,不无尴尬,不无遗憾。
因而,不假思索的年岁里不假思索的爱情,教会了我们,成长。
我爱你,所以这个世界是存在的。
我爱你,所以我有那么多的承诺想给你兑现。
我爱你,所以我是无知的。
可是人生就是要有那么多这样那样的现实。
当每一层感受都需要历经痛苦和酸涩的过滤之后,再次微笑,现实就已经在曾经无敌的幻想中制造裂缝。
每个人,为另一个人,忍受着时光,忍受着现实,却又不肯说出我很艰难。
直到有天,其中一个听到“我有件事想告诉你……”“先答应我你不生气,”诸如此类的开场。
Dear John, I have something hardest to tell you. 我们不能理解,甚至是不能接受她的告别。
只是后来,那些时光要一个人去面对,带着遍体的伤口,一脸镇定。
然而,她呢?
被认为无情的那个人,她很好吧。
这真的是自以为是的想法啊。
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世界只有我们,别人的感受与我不同。
然而,真正的事实是,其他的人,他们也是人,和我们一样的支离破碎,破碎不堪。
只是,只是,他们都也和我们一样,坚定地告诉了自己,我不能让人知道我曾悲伤,我不能在他人的目光里那样脆弱。
有天你意识到了,心中竟然不胜唏嘘感慨,这就是你早该明白的。
所以,过往种种,竟也顺理成章,可以原谅。
甚至会希望她很好,而不是那样的糟糕凌乱。
我们不能理解,甚至是不能接受她的告别。
只是后来,那些时光要一个人去面对,带着遍体的伤口,一脸镇定。
然而,她呢?
被认为无情的那个人,她很好吧。
这真的是自以为是的想法啊。
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世界只有我们,别人的感受与我不同。
然而,真正的事实是,其他的人,他们也是人,和我们一样的支离破碎,破碎不堪。
只是,只是,他们都也和我们一样,坚定地告诉了自己,我不能让人知道我曾悲伤,我不能在他人的目光里那样脆弱。
有天你意识到了,心中竟然不胜唏嘘感慨,这就是你早该明白的。
所以,过往种种,竟也顺理成章,可以原谅。
甚至会希望她很好,而不是那样的糟糕凌乱。
岁月是彪悍的,漫长的时光里,谁也不会获知对方经受了什么,遭遇了什么。
只是凭着自己一声叹息的自语宣告他们都安然无恙。
在期待相遇和但愿永别中矛盾。
有时夜里,一个人,蓦然想起,大概也只有很是牵强的,说,原来你也在这里。
接着,并不明白,自己这一次该如何抉择。
存在或者离开,犹豫不决,一步行进,一步后退。
干瘪乏味的对白。
说到过去,之后,每个人都不想提及,然而终还是要怀着满腔的愤慨,再次失控。
然后,有人说,对不起,接着离开。
故事的再续,本不该如此的,本不该——但确实,我们有一次败给了自己。
只有逃跑,只有离开。
只有这样,才是安全。
过去的故事,不必再提,往事随风,若你愿意,请一页掀起,这样至少还有问候。
我还爱你,可惜只能说给自己。
这是每个人都要拥有的结局。
爱是什么,我已分辨不清。
不想触及。
爱,渐渐不同。
掺杂了物质,欲望,爱情好像变质的咸鱼。
曾经有过的怦然心动,脸红心跳,手心冒汗,还有曾经做过的那些傻事,都被时光带走。
只剩下我们。
无能为力。
微笑致意。
当你再开始相信感情的时候,那么你成熟了。
一个人的生活也是生活,并且将是人生最常有的生活。
而爱情,不管他是不是狗娘,不管他是不是便便,他都还是要摆放在我们道路的正前方,一如既往。
也许你已经被现实蒙蔽了双眼。
忘记在爱情里,要的是什么,能给于什么,期待什么。
你会告诉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健康,其次是你的成就以及事业,但是爱情,那个曾经被誉为无所不能的东西却无论如何无法就此撇开。
生活因爱情而缤纷,你也会知道的。
但它毕竟跌了身价,安静躺在附属品的位置,像人生之树的枝桠,肆意虬屈。
所以,你会怀着另一番心境面对,眼神温柔,心中暖暖。
因为,那些甜蜜或者痛苦的过往,深深的印在了你的心里。
成为了你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成就了你,你没说谢谢,但你知道你爱这所有曾有过的纪念,你选择了各种方式,留下了他们,让他们陪伴着你的脚步,日渐辉煌。
无论我们身在何地。
请记得。
我们看到的月亮,不管在天空还是地平线,都只有拇指那么大。
你以为它变大或者变小,都只是你的眼睛在欺骗你。
I'll see you soon,then.你面朝人海,拥抱着谁。
我会回来,一直陪着你。
再遇到你的时候,我不会那么轻易的放手了,尽管你改了名字,变了模样,背景或者什么都不一样。
我们跟爱情说好的,你会不会遗忘?
爱,很复杂,复杂到了这世上没有几个人能说明白的地步,倘若有人声称自己懂了爱情那么就离倒霉不远了。
爱,有时也很简单,可能只是在某个时候的某一种心情,突然之间就爱上了某个人,此路走去,是幸福怡人的天堂还是万劫不复的地狱都无从知晓。
有时,也不必知晓。
《分手信》呈现的就是这种一见钟情的爱情,而且只是相处了短短的两周时间,然后便开始了漫漫旅途上的鸿雁传书。
而实际上的情况是,纵是一天一小时也能莫名其妙地爱上一个人更别说两周时间,已经够长了。
真正的爱情,其实从来不属于理智的人,理智的人从开始便算计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傻瓜才能制造出旷世之恋,因为只有傻瓜才相信他遇上的是一份永恒的爱情,而且往往不计后果。
理智的人没有爱情也不会受爱情的伤害,傻瓜很容易拥有爱情但却常常为爱情所累。
理智和情感,该怎么选择?
这永远是个难题。
影片的前半部分很吸引人,特别是理查.詹金斯扮演的有自闭症父亲的戏份的加入,这种残缺人生酿造出来的亲情感染力竟然隐隐超过了影片所主要想表述的爱情母题,我想这更多地是得益于理查.詹金斯含蓄传神的表演。
父亲对钱币的苦心孤诣的收藏和专研其实守候的是一份对以往的眷恋和儿子的爱,人格上的缺陷让父亲难以正常地和人交流,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下一代的爱。
只是从分手开始,影片的爱情主题开始暗淡起来,不知不觉地让位于父子二人的亲情。
随着约翰遭遇爱情失败和亲情失去的双重打击之下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影片的情节和情绪竟然也变得有些散乱,所幸持续时间不久,没有给影片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不知原著如何,影片对于沙文娜对爱情的突然放弃而嫁作他人妇的原因交代的乍看有些语焉不详,其实仔细一想这才是爱情的本来面目。
爱情有时去得莫名其妙正如它来得措手不及一样。
因客观环境的改变而导致心境的改变,是以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决定放弃也是爱情的一部分,选择了爱有时就意味着同时也选择了痛,就如影片中的硬币永远都有正反两面。
爱情来了就如被抛在空中绚丽翻飞的硬币一样,过程是美丽的,但是当它落下时是正是反,谁又能说得清楚?
沙文娜突然嫁给一个她并不爱的人看起来有些费解,对于期盼纯真爱情的人来说,这种行为多少有些难以理解,既然是真心相爱为何不能守候到底?
然而事实往往的确就是如此残酷,对于沙文娜来说爱情的本质其实没有变,变得只是生活的方式。
在现今社会,没有多少人能独守对爱情的承诺。
孤独和寂寞,愤怒和无助,自暴自弃和自怨自艾等等等等,都能轻而易举地把誓言和承诺打碎。
爱一个人跟和一个人生活有时并不是一回事,世上有多少人是真的同自己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呢?
有时更多地是为了一份承诺和一份责任而驻守一段感情,很多时候这种感情并非爱情,谁的事谁知道。
当我们把爱情的表皮剥落开来之后,往往会发现其实里面不过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如此而已。
不能悲观,也不应悲观,因为生活和爱情从来都是这样,只是大多数人都容易把它们想得太美丽太飘渺罢了。
《分手信》最后还是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局,这也是合理的,因为爱是可以回来的,只是需要换一个心情罢了,只是这个光明的结局其实未必更适合整个影片。
影片用缓慢的镜头语言记录这对恋人的美好时光,暮色四合,光影熹微,他走进她的心里,她踏入他的世界,月圆之夜的畅谈,大雨中的拥吻。
他宽阔的肩膀给她温暖,她温婉的笑容给他慰藉。
他珍惜她的善良体贴,她包容他的敏感暴力。
恋爱大抵如此,两块儿蜜糖黏在一起也不觉得腻,只觉得时光短暂,说不完的情话,止不住的情意。
影片到这里就像是一幅写意的田园山水画,淡雅清新,铺开的镜头不知勾起了多少人尘封已久的回忆,平铺的叙事,简洁的对白,没有煽情的做作之感,这一点难能可贵。
当John回到部队以后,思念如缠绕在掌纹的海藻,疯长。
距离割不断如芦苇般柔韧的想念,我的爱即使跨越万水千山也要风尘仆仆地来到你身边。
“Dear John,Dear Savannah”,还有什么比这更动听,一封封情谊绵绵的信件抚慰着彼此寂寞的心。
细心勾勒的美好未来,情真意切的海誓山盟,就像一个梦境。
这本是电影的高潮,遗憾混乱冗长的剪辑很不给力,同是朗读,《朗读者》中米夏为汉娜录音那紧凑有力的片断截取更能打动人心,中间穿插着John在战场与Savannah在学校的空间对比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距离跨度之感,导演的激情像是强弩之末,心有余力而不足,很是可惜。
镜头语言不如文字稠密,需要恰如其分的拼接,这也是大多数同名电影不及同名小说优秀的原因之一。
九一一事件再次成为了电影的插曲,再次踏上战场,导演把更多的镜头聚焦在John身上,继而又延伸到自闭症人群,对缺乏母爱的John来说,沉迷于硬币搜集的父亲是他解不开的结,正如倒在战场上昏迷的前一刻John所说:“我是美国陆军的一枚硬币,我是在1980年被铸造的。
”“我先被打压成金属薄片,我被加盖、清洗,我也被镶边、切削”“但如今我身上多了两个洞,我不再是一枚完美的硬币”Savannah的分手信让John丧失了热情,他选择留在军队。
那两个洞就像是亲情和爱情烙在John心头的印记,无可取代,不可磨灭。
直到父亲临终之前,又是一封信让陌生的父子冰释前嫌。
零落的战争场景和原本稀少的对白使影片显得沉闷压抑。
处理完后事,John驱车来到承载Savannah梦想的马场,此时她已为人妻,故人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他只是寻一个说法,她只是空守着最初的承诺。
而他得到的结果只是那个打酱油的Tim和Alan需要她的照顾,无论如何,只剩遗憾。
她索要他的承诺,他却只能给她一个“Goodbye ”。
错过便不再遇见,那遗憾足以把人生填满。
一个心碎的转身,不能泯灭的企盼。
当Savannah再次写信给John的时候,Tim完成了他的康复,挣脱纯爱赋予的枷锁,她与他的厮守只需再次相遇。
咖啡馆的重逢,紧紧地抱在一起再也不分离。
很多年以后你还会想起他,想起心如鹿撞的悸动,在他面前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自在,总是小心翼翼,故作姝雅,斜着眼睛瞅着他的笑容,温暖的弧度,很好看,深黑的眸子里藏着一汪如水的温柔…想念那个她,想念那个他,想念爱情来过的光景,想念在没有你的回忆里。
没了你,我只是一枚不完整的硬币。
第一封信是约翰和莎文娜一见钟情在海边度过几个星期的美好时光后第一次分离时莎文娜亲手交给约翰让他在飞机上读的信,其中有对这种认为命定的相遇相知相爱的坚信和忐忑,处处都是很纯情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
爱过的人大概都有体会吧。
第二封信是约翰本来就要退伍可以与莎文娜长相厮守时却因为911事件决定继续军旅生涯之后,两人之间出现隔阂,莎文娜决定分手而写的。
关于这封信,虽然整个书名都因此而来,但是,我并不在意,我在意的是莎文娜提出分手的原因,真的是如她所说,爱上了另一个人么?
我可以肯定,背后一定有故事,——果然!
不过,一边读着一边就有些失望了,一切都被我猜到了,而且结局也实在有些俗套。
这另一个人是与莎文娜一起长大的好人提姆,提姆的父母在车祸中意外身亡,两个伤心的人彼此扶持,然后就走到了一起。
再然后,约翰在父亲死后去见莎文娜,发现提姆重病,并自认为也理解了爱决定也扮演一回好人的角色,便将父亲收藏一生的钱币卖掉捐给提姆治病。
一年之后再回去,躲在角落里,偷偷的, 在同一时间地点和已经美满稳定的莎文娜一起完成曾经的誓言,举头望明月。
就像尼古拉斯的另一部小说,《罗丹岛之恋》一样,这也是一部爱情和亲情交织的小说,说实话,真正打动我的是里面的亲情,是约翰和父亲从陌生隔阂到彼此交流,能够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关心,并终于成为彼此唯一的那些片断。
相比之下,那段爱情,特别是后半部分的爱情,多少有点相形失色。
其实,在西方小说和电影中,这实在是一种常见的模式,因为爱情而珍惜亲情,因为亲情而感激爱情,比如《爱情故事》、《偷穿高跟鞋》;有些做的再好一些,再深刻一些,再添入一些关于生命的感悟,像《阿甘正传》、《本杰明巴顿奇事》那样,真的是很显境界了。
至于这一本,也还好,却也不够好。
离开,未必就是真正的爱。
终究是对这后面这小半部分的结局不够满意吧,我对封皮上的这一句话也是怀疑的。
约翰选择离开,选择自己一个人的孤独,我并不认为有多么的高尚,在关于“爱”这一点上,他远不及《告别天堂》结束时江东在天杨的要结婚时还“无耻”的说出那一句:“天杨,跟我走吧”更感人,虽然那一个结局也很小说。
看到有人说,约翰的大爱无私其实也是种自私的报复,太过独特了些,却也不是毫无道理吧。
看这一段精彩的对答:莎文娜的嘴紧抿成一条线,整个人看起来很僵硬。
“所以这就是道别了?
”“对。
”我慢慢转向她,“我想是这样没错。
”莎文娜抱着手臂的指节明显变白,她说:”可以写信给你吗?
”“我觉得这样不好。
”“我不懂。
”“妳懂,妳嫁的人是提姆,不是我。
”我停顿了一下,让她消化这个事实。
莎文娜眼里涌起泪水。
“我们还会见面吗?
”“我不知道。
不过希望不会。
”这种的刚硬和决绝,可以和莎文娜那又多情又无奈的分手信相映成辉了。
我很欣赏约翰的回答,但是,莎文娜该是多么伤心呵!
纵然约翰接着说了,“我爱你,莎文娜!
”但真正的爱,是该留下来,给予她,她真正想要的。
当然,也可以说,只有彼此合适的,才能永远生活在一起,就像提姆和莎文娜;但彼此深爱的,就该天各一方,然后再某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时刻,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就像结尾处的约翰和莎文娜。
第一封信亲爱的约翰:好多是想告诉你,不过不确定应该从哪里开始。
是不是应该先说我爱你?
还是要告诉你,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
还是要说,认识你短短几天,我就确定我们是命中注定要在一起?
这些话都是我想说的话,而且都是认真地,可是重读这些话,只希望我们两个现在可以在一起,可以握住你的手,等着你在不经意的时候对我微笑。
我知道未来我会回忆我们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回忆里会听到你的笑声、看到你的脸、感觉你双手抱着我。
约翰,你是难能可贵的绅士。
我非常珍惜这一点。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你从来就不会想引诱我上床,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表示我们的感情超出肉体关系太多太多,这份特殊的情感,也是我想要永远记住相处时光的原因。
就像白色的光线一样纯洁,令人窒息。
我每天都想着你,心里有一部分很害怕,怕你有一天可能不再这样想,怕你会忘记我们拥有的一切,所以我想请你这么做:不管身在何方、不论生活有什么变化,每个月月圆的第一个晚上,请你抬头仰望空中的满月,就像我们第一次见面那天一样。
我希望你也能想到我,还有我们共度的几个星期。
因为不管我身在哪里,不论我的日子如何改变,这就是我会做的事。
如果我们无法厮守,至少这个习惯可以持续下去到永远。
我爱你,约翰•泰里。
我会记住你曾经给我的承诺。
等你回来,我要嫁给你。
如果你无法遵守诺言,我会心碎的。
献上所有的爱,莎文娜最后一封信亲爱的约翰:现在,我正坐在厨房餐桌前写信给你,这封信很难下笔,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我心里多希望你现在就在我身边,让我能当面告诉你。
不过我们都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我带着泪搜索枯肠,希望你能了解我的苦衷。
我知道这个时机很糟,虽然我努力告诉自己不要去想太多,可是我没办法逃开那些画面,我很害怕,随时随地都是这样。
每天看新闻、读报纸,想知道你人在何方,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
每天晚上,我都祈祷你会平安回家,往后的我也会一直为你祈祷。
希望你永远记住,我们共享的情感有多么美好。
我也希望你知道,你对我的意义,就像我对你一样。
约翰,你拥有一颗少见的、美好的心,我不但爱上你,更重要的是,遇见你,让我明白真爱的意义。
过去两年半,每次望着满月,我就想到我们共有的一切。
还记得第一天晚上跟你聊天,感觉就像回到家一样自在,我也记得我们共享亲密关系的那个夜晚。
我永远都会为自己能跟你分享彼此的一切而高兴。
对我来说,这代表我们的灵魂永远都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只是这样,当我闭上眼睛,你的脸庞就在脑海中浮现;当我一个人走在路上,似乎能感觉你握着我的手。
所有的回忆都那么真实,只不过以前回忆带给我的是安慰,现在它却让我心碎。
我了解你继续服役的原因,也尊重你的决定,至今依然。
但是我们都清楚这段感情已经变了。
我们都变了,我知道你心里也很清楚。
或许分隔两地实在太难过,或许我们的世界都改变太多。
我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
但是每次回家我都痛恨自己。
虽然我们仍爱着彼此,但是把我们紧紧系在一起的那种感情已经不复存在。
我知道这听起来像是借口,但请你相信我,我真的不是有意要爱上别人。
如果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怎能期望你了解?
我们经历过这么多,我就是无法再继续瞒着你了。
继续撒谎,只会让我们共享的感情烟消云散,我不想这样,虽然我明白你觉得我背叛了你。
如果你不想再跟我说话,我完全能够了解,就好比若是听到你说恨我,我也能接受。
我也恨我自己。
写这封信更让我清楚地面对这个事实,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看到一个不确定是否值得被爱的自己,真的。
虽然你可能不想听,但是我要你知道,你永远是我的一部分。
你在我心里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那个地方会永远为你保留,没有人可以取代。
约翰,你是英雄,也是个绅士,你仁慈又正直,不只如此,你是我第一个全心全意爱过的人。
不管未来怎样都是如此,就是因为爱过你,我的生命才能比以前更美好。
对不起,莎文娜。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好评那么少,还被贴上了,美国式,notebook式的标签,我后悔看了这部片子,不是说不好看,而是看完,被一种挥之不去的失落感扎到了。
从头到尾一滴眼泪都没让我掉下来,但有种深深的无力感萦绕在心头。
我想,没有戏剧冲突,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绝对合理的解释,这就是现实,对待生活,亲人,爱情,我们都在不断地迎合现实,这正是我平日里的感性方式,他们传达心声表达情感的方式恰恰离我的心最近。
两个人在不同的地方看着同一个月亮,感触太深了。
那何止是难捱的等待?
等待二字又何止从嘴里说出来这么简单?
女孩一个人,一个人只抱着思念的爱情,终于在现实的冲击下支持不下去了,真的可以理解。
但她始终永远无法理解男孩为何不能陪在她身边。
男孩的那句“you can‘t understand”太真实,真实的有点刺痛了。。。
记得男孩那句决定要做一辈子军人。
我忽然对军人肃然起敬,他们也是人,却不是“正常的人”。
这是一部缓缓道来的残忍,一丝丝渗透内心的震撼。
happy ending 其实很牵强。
因为现实John 的一句goodbye 等于彻底的让两人故事成为过去。
有故事,就好。
何必费劲千辛万苦要在一起呢?
昨晚,77小喷油浏览了下电影文件夹,点开了《分手信》。
此片发人深省,堪称冬雷滚滚夏雨雪,乃敢与君绝,让77意识到了学好英文的重要性。
其逻辑推理过程是这样的……从情节看,《分手信》的开头是爱情温馨小电影中可以打满分的那种,男猪是高大帅气的特种部队士兵,女猪善良可人,娇小美丽。
英雄救美女的手袋,BBQ夜话,雨中拥吻,沙滩散步,情侣档冲浪,拖手逛街,互见家长,机场吻别。
戏码做到十成足,看得舒心爽眼。
然后,本片的主角——信Letters出来了。
古人云:鸿雁过时,云中锦书。
美军可爱的小运输机活脱脱的钢铁武装鸿雁,空中的邮包拖着大降落伞吧唧的一下降落在非洲草原上,欧洲小镇上,亚洲山地上……男猪捧着他的小铁匣跟贫下中农盼红军似的盼着女猪的信,回信的时候还要装逼,“俺现在在一个很牛逼的地方,但是不能告诉你,你晓得这地儿很牛逼就行了……”女猪很响应的摆出向往的深情,“俺想侬,木有侬的每一天俺都活不下去。
”于是美军玩牛逼玩大发了,世贸大厦给撞了,男猪的战友都跟打了鸡血似的要求延长服役期,男猪磨磨唧唧的不表态。
此时影片进展到一半,77打着哈欠判断,啊,这绝对就是俩人人生中的一个大波,事实证明了这不是一个大波,而是两个大波,外带胸罩。
男猪飞回米国抱着女猪痛哭一通接着两人通宵肉搏,男猪的身材灰常的好,不愧是演特种兵的专业户。
缠绵完18小时候,这哥们就飞去阿富汗跟塔利班干架了。
等到画面切到长着抬头纹,一脸苦大仇深的女猪时,凭借言情观影经验,这妞要翻脸!
果然,本片片名出现了“分手信”终于送到了男猪的手上。
男猪那个有苦不能言,有泪不轻弹,爱到深处伤得狠的小模样绝对碎了米国少女们的小心肝。
77也很伤怀,“一入军门深似海,从此美妞是路人”这个大波把男猪的心肝脾肺肾都给伤透了,索性破罐破摔,再在身上填俩洞,这位小哥差点挂在了战场上,捡了条命回来,他又要当职业军人。
真是太误导了,这事要是在天朝,以后要是出现了战场上的非人道事件,岂不是要把国内分手的mm归为罪魁祸首?
此时影片还剩半个多小时,77伸着懒腰准备看导演如何磨叽完接下来的故事。
男猪通过枪林弹雨的生活化解生活的伤痛,不思爹不想家,一心报国,化悲痛为力量,主旋律啊主旋律,好莱坞简直就是米国爱国主义教研室嘛。
马上,所有言情小说的经典手法出现了,所有妨碍男女猪脚在一起的人统统都要炮灰,今次炮灰得很统一,都是挂掉或者趋近挂掉。
先是男猪那个自闭得让观众都不忍看他在世上受折磨的老爹挂了,老叔叔很可爱,也很可怜,有个继承了自己的闷骚但又威猛的儿子。
父子情深完了,老爹任务终结。
跟女猪结婚的拖油瓶中年阿叔淋巴癌晚期,为人妻的女猪顶着她的大眼泡一脸茫然而欣喜的看着男猪跳出来跟她说“俺爹死了”,女猪的演技啊,77咋看咋觉得她那是在偷笑,眼角弯弯,就是死都哭不出滴泪来。
还是言情小说的手法,俩人促膝长谈,解开误会。
男猪在女猪香肩半露的时候差点冲动,77多想配音:“属下修为浅薄,把持不住……”接着冲上去,扑到,扒衣服,不要乱想,我说的是扒他自己的,给她show下自己膀子上的俩弹孔。
但是,我们的闷骚男猪终于雄风了一把,硬憋了回去,跟女猪say goodbye了。
女猪终于哭出来了,哭得让人那个解气,顺便揣测一下:“你是因为你那病鬼老公一直不死妨碍你出墙,所以急忿交加了么?
”男猪卖掉了老爹的收藏给女猪的老公治病,然后在战场上接到了女猪死乞白赖的来信。
照应片头男猪的深情告白,“俺中弹昏死过去之前想到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侬啊!
”导演在最后让男猪蓄了一圈小胡子,表示时间飞逝,最后俩人在街头相拥,happy ending。
好吧,就这样完了。
这部把阿凡达拉下北美票房榜首的2010开年催泪大片就酱紫完了!
77不由得揉了揉眼睛,演技很不到位的挤不出一滴泪花子。
得出以下几点感想:1、米国人民也爱看言情,这一点从超级小白的《暮光之城》也看得出来;2、虐恋不论是在米国还是中国都很有市场,虐得越狠越能激发女观众的母性;3、米国人民的言情段位不高,还处在happy ending的阶段。
或者说已经退化了,完全没有继承《罗马假日》那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sad ending路数;4、女猪脚是东西方小言女猪通用配置,靓脸,圣母,身不由己杀人不眨眼地伤害男猪;5、男猪脚同样是东西方通用配置,高大帅气,闷骚,对女猪脚情深不寿恋恋不忘,做好事不留名,是党和雷锋的好儿子;6、配角要懂得一个道理“点背不能怪社会”,谁让你成为男女猪脚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阻力来着……不是你的,打死你都得不到,打不死?
编剧都要把你编死;7、《分手信》(《Dear John》)原著者是边个呢?
《恋恋笔记本》的作者,号称言情圣手,这哥们我相信他有金手指,一大老爷们写出来的东西全部都是一个调调,《手札情缘》《分手信》《最后之歌》……同理可见斯黛芬尼梅尔(写暮光系列的那个阿嬢);8、也是最重要的一点,77不由得为自己是一个商科学生,拥有敏锐的商业触觉感到自豪。
让我们把坐标系调回华语世界,华人当中边个的言情影响力如此之大,让无数少男少女掏腰包?
当然是摇着小言这课财神树发了三十多年财的穷摇奶奶,奶奶的书以青春开头,虐恋打底,欢乐结尾,还没有床戏,不带粗口,非常适宜米国人民合家吃着爆米花观看,培养纯爱情操。
当然也是77这样的重口味观影爱好者活抽找雷的居家旅行必备良品。
你看去年全球大热的《暮光之城》,不就是婉君的米国魔幻2.0版咩?
再看《分手信》,里边那些台词,“我爱你我爱你爱得活不下去,你怎么可以说我不爱你捏?
”,能够与穷摇奶奶的“你说我无情无耻无理取闹才是真正的无情无耻无理取闹,既然你说我无情无耻无理取闹,那我就无情无耻无理取闹给你看。
”相比么?
所谓,穷摇一出,谁与争锋,奶奶威武,莫敢不从。
也就是说,穷奶奶的书翻成英文,到米过去出版不仅不愁卖,还能向挤破头的制片商要个好价钱,等到票房大卖还可以分成,顺势推出《Princess Pearl Back》系列电影……让我们为了全世界的花痴言情事业学好英文,练好本领,跨洋出海,赚取米国人民的米米吧!!!!!!
当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很迷茫的看着主角躺下了.因为没有看过原著小说,所以就是听朋友说是新电影.演爱情的.而且很纯爱,就赶紧拷贝过来,看了。
俩字:真替他们着急。。。。。
前半部分很美,很美,俩人很幸福.当幸福过后,他要去服役的时候,双塔塌陷. 而且场景一下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曲。
GREEN DAY 的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这是因为最早就很喜欢这歌曲,这剧情跟这首歌的MV一样,也是因为战争那小伙子离开了那妞子。
去打仗了,也是受伤了,不同的是这上面的大帅哥只是身上多了两个洞,那个MV却一直在打仗。
没有后话。
扯远了,当看到中间的时候觉得这爷们把爱国的责任给体现了出来,当他看到周围所有爷们都要去为双塔死去的人报仇时,就纯爷们被搁置在一边了,最后他还是去了。
结果那女主人耐不住寂寞终于为了所谓的责任关心,把他甩了,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们都还喜欢对方。
就是不说。
这让我很纠结。
分手,冲动,直接把生命也不管了,硬着头上吧。
最后时刻还是想起自己的亲人了。
所以还是复活吧。
然后就复活了。
紧接着老爹终于也证明了还是自己亲。
他就回来了。
又很纠结的他们见面了,却都知道了之间终于隔着一条道德和自尊的界限了。
最终还是,我们会很快见面吧,再见吧//////最后爷们还是那么爷们,女孩也哭的很痛.但是还是没在一起.因为过去已经过去,肯定无法再找回.....N年后他们的镜头在街角相遇,都已经上年纪了,但是彼此的友谊长存吧,皆大欢喜。
不悲剧,真的不悲剧、、、、、、
200.4.28两个人前面从相识到相爱,都很不错,很真实,感觉一切都是美好的那些小感动,确实有让人心动的想恋爱的感觉呵呵可是自从战争加入到影片后,不得不服从的命令,让两个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很不明白,影片到底是要反映什么。
是战争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还是环境的不同而改变了人的意志,女主角到底是因为爱心而和TIM结婚,还是因为不知道JOHN什么时候退役而选择了分手。
看到很多评论都是说,环境变了,人也会变,长时间的不在一起,真的掌控不了对方是过的什么样的生活。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我还是认为,如果真的爱一个人,除非遇到非常重大的事情,要不然是不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的。
最后女主角和TIM电影表达的其实很含蓄了,以至于有些突兀。
但我明白这其中肯定有一些难言之隐。
再加上TIM肯定也是猛烈的追求了女主角,所以她才有所动摇的!
我是这么认为的……看了豆瓣,是尼古拉斯·斯帕克思(Nicholas Sparks)的原著。
有推荐还是看书比较好的!
因为电影完全没交代清楚,翻拍的一般。
虽然我没看过此书,但也有同样的感觉,确实一般!
2012-03-11 3星一般般吧,不明白為什麼病了就要嫁給人" 不過男女主角都好喜歡 3年後今次再看,感受太不一樣了。
其實我原本就真的只是想下載來重看一下Channing Tatum的青春肉體,畢竟覺得他後來變胖了....也重看一下這對我滿喜歡的CP。
但意外的覺得比我第一次看好看多了。
高中看的第一次,還記得當時就一心想看兩人的各種甜蜜互動,還覺得那條父子線好多餘(以前比較腦殘) 而且那時侯也覺得阿曼達嫁人嫁得太奇怪了,但再看也懂了男配的那種無奈。
父子情真的太感人了,兩個都是不太表達感情那種人但最後也是大爆發。
我跟我爸其實也是醬,看的時侯我還給我爸發訊息真情表白了艾媽,真的珍惜眼前人啊。
從青少年演到長大,之前看總覺得好無聊但現在真的就都看懂了的感覺。
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听说他是当年终结了《阿凡达》周票房冠军的电影,以为既然有此成绩,应该拍的还不错,但是没想到居然是这样一部烂片,烂到无以复加,都说国产电影出烂片,看来美国也出烂片,烂片无国界。
片中的男女猪脚大概脑子都是有点问题的,做事毫无逻辑可言,也完全不符合人的感情发展规律。
先说男猪脚,这样一个男人,又高又帅,为了一段只谈了两个星期的恋爱要死要活,连有自闭症的老爹都不管了,跑到国外去打仗,人家已经结婚了还要死乞白赖的等着,这世界上有这么专情的男人?
反正我没这么专情,我也没见过有谁这么专情。
假如说男猪脚的表现还可以用专情来解释,那女猪脚的表现就根本是脑子短路,一边说深爱着前男友,一边和别人结婚,而结婚的理由居然是那个得了绝症,怕他儿子将来没人照顾。
我艹,你敢更狗血一点吗?!
你敢更白痴一点吗?!
你敢更傻逼一点吗?!
你他妈的就算是爱心泛滥也没必要把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当做礼物送出去吧?!
我艹!
这编剧的脑子绝对是被驴踢了,而且绝对不止被踢了一下!
他就是有这样一种“你们他妈爱怎么想怎么想,我就是这么写剧本了,怎么地”的大无畏精神。
我也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在豆瓣能得这么高分,要我说,他绝对是我看过的外国电影里最烂的一部,烂的惊天地泣鬼神!
烂的无以复加!
因為說《分手信》的票房終結了《阿凡達》,於是對我產生了吸引,我想要看看撕扯到底看到真相。
慢慢的,分手信緩緩拉開序幕。
開始是一大段的話癆,我開始失去耐心,一起看的室友已經開始打起了電話離開了觀看的位置。
這個時候我就想要刷牙洗臉睡覺了。
誰曉得,編劇筆鋒一轉,開始犀利。
興許也只是我覺得感人。
從john返回戰場以後,我就開始被吊住了。
他和她之間一封一封來往的信件讓我想起了一些什麼,或許沒有,但是真的有被觸動到。
從某些脆弱的地方來上的一擊。
最後,是她的分手信,她說她不能適應沒有他的日子,然後開始各種殘忍,他感到失望開始自暴自棄差點死掉。
燒掉她的信,無限制的拉長自己的服役期。
直到有一天得知了有交往障礙的老爸多年來的中風發作,時日不久。
他被趕回了老家,處理完後事以後去見了她。
才知道了錯過了一段的戀情真相。
在夜晚,車子裡面的悔恨,出現在聲聲敲打的方向盤上。
啊…. 錯過的戀情,錯過的人物,錯過的時間。
時隔不久以前蹲在陽台的地上,無論如何。
我還是覺得這是一部能夠引起平常普通美國人共鳴的片子,所以大概能解釋他的大賣。
從2001到2009年的時間維度,也許不對,不過我就是個大概。
涵蓋了911、阿富汗戰爭、金融危機……在美國特殊的時期有一群不太特殊的人們演繹他們的故事。
他們有交往障礙,有自閉兒童,有年輕女大學生,有軍人,有離異的單身父親……相對於《阿凡達》,唯有勝在真實了。
另外,同樣的,我要推薦《紐約,紐約》。
以印度移民的視角觀察如上時期。
果然,能引起共鳴的無非愛與和平。
The end。
小说本来就那个样子了,电影也不能怎么样。情节根本不值四星,但是画面真的很美。
男主角你敢再烂一点?
噶好的片子~清水出芙蓉么
傻逼
一锅煽情乱炖,却毫无内在逻辑。
非主流,是有关责任与承诺的爱情故事,看过不后悔~
剧情太扯淡,美国人玩纯爱果然要不得啊
就是觉得女主真难看
故事转折有点少。能经过时间考验的爱情很少,但是亲情永远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没感觉。
再也不看爱情片了 看着难受
我和你,能这样坚持几年
结尾收的仓促 但是足以感动我了
结局相视一笑是怎样..这种电影难道不应该happy ending么。后半段太狗血了好伐。
离开我就别安慰我,要知道每一次缝补也会遭遇穿刺的痛。
电影是很感人 可是沉闷的要命 我几乎是下了极大的决心才看完的~~~演员都很不错中间隔了1个月 看完上半段和下半段
既然你都看过了怎么还不阻止我呢
为了看Channing把电影和原著都看了!~挺好
I don't believe in love anymore
阿凡达后时代,一首淡雅的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