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y大叔一出场,一身英伦范儿的短款风衣就昭告世人,这是盖里奇的电影。
两根老烟枪里的四个型男的风衣在他的电影里一直延续至今。
handsome Bob的休闲款小混混装和Mr. one two的短款皮夹克。
cookie的铅笔裤和小马甲。
摇滚男johnny的背心配卫衣和Snatch里那个含含糊糊说英语的吉普赛拳手的装扮系出同门。
这次的女主角戏份多了些,型男们依然够酷。
剧情依然错综复杂,但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最后百河汇海。
电影里最阴险狡诈的老大总是会莫名其妙的死于非命。
于是糊里糊涂的,我们的型男们,在陷于死地之后逃出生天。
印象深刻的场景one two和mumbles笨手笨脚的去抢劫,第一次没有车钥匙,抓狂。
第二次被两个俄罗斯小强追赶到几乎崩溃。
mumbles说起handsome Bob照顾one two的老娘。
stella穿着细高跟的红底Louboutin娉娉婷婷的走出美术馆。
龙虾逼供场,堪比snatch里的养猪分尸场。
很好奇,那副lucky painting,应该是比惠斯勒还要名贵的画吧。
因为它使我们一向冷眼看人见多识广的的Stella小姐也禁不住赞了Mr. one two一句,你很有品位。
五星确实有些高了,不过最后一星对我来说一直都是感情分,有与没有之间的唯一区别是萌点有无被挠中以及挠中的轻重手位,所以这个问题暂时不讨论。
我要讨论的是……啊哪来那么多恨铁不成钢评价给得那么低的家伙啊!
直接误导无知群众比如我踮起脚绕道走了!
我真的受不了某些装逼群体了虽然当年我也是这个群体里走过来的但是往事不堪回首人也总是需要成长的好吗?
好吗!
最爱到犄角旮旯里翻一堆其实自己也是一边打瞌睡一边看完的所谓小众电影然后美滋滋写下诸如“不可多得的天才之作”“在这一个阴郁的下午让我的菊花微微疼痛”“某某傻逼片子的导演你就是抄的这一部吧你都没抄到人家的脚毛啊口胡”然后大量复制到影评栏,脸上挂着上帝视角的超然表情藐视所有妄想靠着拍电影打入主流市场赚钱吃饭的创作者们。
某个导演如果不幸曾经被临幸过那么之后就要小心了:拍自己擅长的故事那叫重复自我一蟹不如一蟹,转拍其他类型故事那叫画虎不成反类犬,总之除了我最开始看上你的那一部惊为天人之外一切的后续都是屎,人生只若如初见,见你的大头鬼!
我就不懂了一部电影有美男,有更多的美男,有悬疑,有情节,有笑果,有牛逼配乐,还要奢求它些什么啊!
是的你看过《两杆大烟枪》,你们全家都看过《两杆大烟枪》,so what?
你到一家店面吃过最好吃的鸡蛋灌饼之后就要勒令它从此倒闭好保留你销魂的回忆么?
你的屁股眼镀了金噢盆友!
撇开情节之外,最近没有萌点需要嗲人的同志们一定不要错过本片,二愣子一二哥和千娇百媚的bob和秒杀一切的阿奇叔和俄国有钱爷和各种配角路人甲统统嗲得出汁。
tom hardy的小受年代太抢眼球了,一物降一物的靠在比他还高还壮的大哥怀里上下其手的画面真是令人血流如注啊!
还有告白时的羞赧和纯情,不知所措的抱着自己的铲青脑瓜子呜咽起来,那种效果我觉得国师就是熬一千斤山楂糕子都赶不上。
基于以上所有理由我也要拿出DT大神藐视一切追随Coldplay的态度说“老子才不管你们怎么看,老子就是喜欢这部电影,装逼犯们都应该排好队伍给阿奇叔煽耳光,右手,手背,瞬间发力,一巴掌下去煽出你童年时代隐藏最深的心理创伤。
”
哈哈。。。
翻译太有意思了:1、讽刺同性恋讽刺得很搞。
呵呵。。
2、讽刺俄罗斯人讽刺得很搞,几近把俄罗斯刻画成没有大脑的杀人机器。
3、讽刺英国人的神经质,简直他妈的太对胃了。
4、最搞的是翻译。
盗版D9商实在有才。
哈哈。。
其中有一句,说“野战排”里有内鬼,翻译把内鬼翻译成陈永仁。
5、最神经质的是那个强尼、奎特。
翻译的对白也超搞。
说实话 《摇滚黑帮》的片头真的很棒!
POP风格的剪切画 配上《I'm A Man》 real cool
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盖里奇似乎不像以前那么自信了,或者他对观影者的智商产生了怀疑。
一上来的大篇人物介绍令我非常诧异?
这是盖里奇的作品?
一路看下来,越来越奇怪,本该出彩的人物,本该出彩的情节,却都没撒盐,没了味道。
最后,终于,在最后关头,准备来个冲刺的时候,一个没忍住,射了。
错了,是流出来,而不是射出来。
多精彩的构架啊,神经质的摇滚歌手,同性恋的小混混,阿布拉希莫维奇,酷似青年教父的阿奇,每个人单独拿出来都能撑起一部精彩的故事。
最后呢?
摇滚歌手演成了叛逆父亲的瘾君子(他妈的最后还戒了毒),费了大篇幅表现的阿布和onetwo根本不能令人印象深刻,阿布拉稀莫维奇居然被卸了胳膊和大腿,阿奇被描写成了tom。
我承认,影片本身还算好看,可它本来应该更出色的,应该比看到的出色的多,我有点失望。
个人观点是,还不如疯狂的赛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然,除了音乐。
《摇滚黑帮》。
8分。
盖·里奇导演作品。
盖·里奇、姜文、昆汀·塔伦蒂洛,这三位爷堪称当代三雄,所有的片子都看得到荷尔蒙在飞,到处乱飞。
《摇滚黑帮》荟聚了杰拉德·巴特勒、马克·思特朗、汤姆·哈迪、伊德里斯·艾尔巴等一众巨帅,牛逼的是,盖·里奇让他们在里面低劣卑贱像蟑螂一样存活。
黑帮头目列尼心狠手辣贪婪无度,一手和警方交易,一手绑架议员,还有一手黑吃黑。
无恶不作。
在他和俄国佬的一次交易中,事情有了一点变化,局面开始失控。
而毁掉这次交易的正是这群被他宰过一次的蟑螂。
他们的作品种都有一个穿着精致、人面兽心的混蛋,不可或缺,残忍得甚至有些可爱。
两杆大烟枪是神作,GUY在吃老本。
本来SNATCH这部电影就不太出彩,这部ROCKnROOLA从剧情,节奏甚至音乐都不如SNATCH,更不能和两杆大烟枪比了。
虽然宁浩有点模仿GUY,但是老实说宁浩的疯狂的赛车比这部电影玩的好。
最近真的好爱盖里奇,这个磨人的小鸽王!
虽然今年蜜汁欧美圈销声匿迹,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英国导演盖里奇。
盖里奇的拿手绝活叫作“网状叙事”。
通常电影是线性叙事,就是一个主角遇到谁然后怎么怎么样,这个故事情节设置就是一条线往下走。
“网状叙事”指的是,很多帮人,各自为了各自的目的,也不一定是都为了钱,有可能是为了枪,有可能为了毒品,也有可能为了拍YouTube,反正就整一起了,多条线织成了一张网,就会产生很巧的戏剧张力。
30岁的盖里奇,真的天才,他的第一步长片处女作《两杆大烟枪》就已经非常娴熟地运用了这个叙事手法,娴熟到有人说“《两杆大烟枪》盘活了中国电影”。
为什么呢?
因为《疯狂的石头》就是这种网状叙事,这部电影确实带出了我们国家“商业+艺术”的几个中流砥柱。
我倒不觉得是“抄袭”,这只是一个很难操作的叙事手法而已(不是很喜欢宁浩的电影,有种带着镣铐起舞的刻意感,但是盖里奇的英国伦敦是很松弛的,典型英国佬);但是从侧面说明:这招真的很盖里奇,“学我者死像我者亡”。
而这招,盖里奇一口气打磨了20年,直到今年的《绅士们》,还是这个手法!
套路是一样的,每次换个主题,这一部《摇滚黑帮》主题就是“黑吃黑也不能太狠”+“纯情”。
你明明知道和《两杆大烟枪》一样的套路架不住就是好看!
所以我不是很喜欢有人diss刚开始看盖里奇的观众,说什么“你连《两杆大烟枪》都没看过,还看什么盖里奇”。
《两杆大烟枪》存在小成本的素人感和处女作的青涩,到这一部就打磨得很完善了。
你凭什么说没看过《两杆大烟枪》就是不懂盖里奇,他明明每部都这样啊!
why so serious?
你凭什么装逼?
你这是在否认进步的盖里奇。
下一部2009《大侦探福尔摩斯》开始,盖里奇勇闯好莱坞,有钱了,花招就更多了,我爱死他的小花招了!
盖里奇确实是一位优秀的导演,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位欧美圈公敌:这个人实在是太鸽了!!!
他每一部都很好看都很好嗑,但是永远挖坑不填坑,每次片尾挖个小坑(比如《秘密特工》提到下一次行动是摩纳哥?
请问续集在哪里呢?
),但实际上唯一拍到2的只有《大侦探福尔摩斯2》,第3部还自己弃坑换导演???
然后转头去迪士尼拍《阿拉丁》?
加之早年有传闻,说他撒泼,就是要吃烤鸭,吃不到就骂人,于是两个专属盖里奇的tag出现了:#盖里奇不值得##盖里奇不配吃烤鸭#。
又有传闻说,盖里奇当年是想和这部《摇滚黑帮》里演小甜甜的汤老湿一起吃烤鸭的,但是汤老湿在报纸采访中明确否认了。
盖里奇,汤老湿都否认和你吃烤鸭。
综上,盖里奇是一位还活着但是已经有载入影史强风格的、电影质量稳定的优秀导演,但是他很鸽、很鸡贼,令混欧美圈的人又爱又恨。
#盖里奇不值得,为什么我要安利科普他?
#
因为多数人总是记住了《两刚大烟枪》里的英国傻帽。
所以,如此好莱坞式的《摇滚黑帮》,会让好些人觉得不舒服。
我们甚至愿意相信,这根本就是一出,好莱坞式的垃圾话堆积出来一篇抄袭。
所谓回归之作,不如说是江郎才尽,炒炒冷饭罢了。
且可惜的是,英国的牛排搭配着美国的沙拉。
曾经带给我们的那套大菜的味道都变了味。
盖里奇嫁给麦当娜,不知道是他的福还是祸。
一段八年的婚姻还包括孩子,怎么说也应该是“悲欣交集”的一叶。
可是花边新闻编织出的景象却既没有悲也没有欣,只有律师的专业口水战,和麦当娜可怖教派的冰山一角。
与此同时,他在新一代青年当中的文艺名声,退化为“麦当娜的丈夫”——看过Snatch和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的人,不象以前那么多了。
我没看过Revolver,据说劣评如潮。
然而为了我心爱的窄长脸的Jason Statham,我是肯定会租回来深情地看一次的。
余生也晚并且不够文艺,没看到盖里奇之爱妻麦当娜友情出演的Swept Out。
麦当娜演一个自大傲慢盛气凌人的女人,几乎是本色演出。
看了剧情介绍以后,我倒是不明白为啥拖到现在才离婚,难道不该看过剧本就分手么。
RocknRolla没有Jason Statham,但是有盖里奇的旧灵魂和新故事。
交织跳跃的线索紧密串起硬朗的英国黑帮(这回多了老派和新派之分),象以前的盖里奇风格一样,故事的开头不知从何说起,到了结尾却总有精彩答案和欣慰结局。
该无厘头时决不手软,不该无厘头的时候眉毛都不抬。
然而时光毕竟是2008年,老革命有新问题,老黑帮要解决新麻烦,40岁的盖里奇也为他的电影与时俱进地添上新元素——旧伦敦的面貌渐非,和无可回避的同性恋题材。
原来伦敦面貌的改变,才是盖里奇想要说的事。
他在与CNN的访谈中吐露着他对伦敦的“使命感”。
他在伦敦度过生命中大部分的时光,在伦敦的中心,青春和不太青春的岁月,贫穷和富有的岁月。
老英国背景上活跃着的形形色色的种族和文化,这些种族和文化又都无可避免的浸润了伦敦的颜色。
描述一个这样的伦敦似乎是盖里奇的使命,只是他用一种超越普通思维的方式——黑帮电影——来表达。
象世界上每一个古老城市一样,伦敦的地平线在不停地变化。
不止是北京或者上海人在抱怨着城建野蛮粗暴的铁手将旧事撕成一片片,碾为泥尘。
Big Ben依然在敲响,千禧之轮却光天化日的竖了起来(二十一世纪过去了快十年,现在它已经是伦敦老户了)。
美国人的钱,俄国人的钱。。。
金河一样淌进来,买房置地,大兴土木。
伦敦人看着五味杂陈,虽不是舆图换稿,也难免物是人非之叹,特别是这“人”常常是老板。
曾经风光和想保持风光的人物不得不拼命踩水力争上游,把一腔怒气泼向新来外人的身上简直是最方便的发泄。
可那些思维执拗的,蛮横地想挑战时势的人,沉入河底被遗忘,常是他们最终的结局。
但那些心胸阔朗些的人,即使不能手把红旗涛头立,就算是看看大河奔涌,也足够愉快。
盖里奇太爱伦敦,爱到在伦敦市中心开了间酒吧叫Punchbowl。
如果RocknRolla反响够好,该会拍成三部曲。
他的下一个构想是拍福尔摩斯的故事。
为了盖里奇的福尔摩斯,即使不能到Punchbowl撑台脚,就去看看RocknRolla也好。
看不下去
哪儿摇滚?阿奇?
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平淡的跟白开水一样,或许,又是因为大烟枪浓烈至极?
一如既往的:标准,精彩,黑色幽默,这是只属于Gay Ritchie的电影,注意,是Gay Ritchie……
基情四射
。。。。。。。。。。。一般
这种故事熟悉不~黑色电影还是那么有趣~加入的GAY的桥段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啊~太有爱了~
Tom Hardy again
你的高潮一去不返
里奇的功力退化了啊,略显拖沓。。。
没有自己的风格,完全是在模仿和堆积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自己明明看过一遍,为了老湿再看一遍的时候还是什么也没记起来了。因为真的没什么值得记住的。#老湿的光芒全都被杰拉德·巴特勒给盖住了,老湿只要一和man站一起就变娘了#
音乐比故事好,扭扭捏捏114分就过去了。╮(╯▽╰)╭
只见黑帮,不见摇滚
好看是很好看,只不过这真的是盖里奇的电影吗...风格转变的太大了啊,两杆大烟枪姑且不说,连跟福尔摩斯的时候差别也相当大,除了一二跟女会计上床那段能看出盖里奇风之外,完全就是另外一个人的电影啊...
盖·里奇——一直在退步。从《两杆大烟枪》到《坑蒙拐骗》再到这部,始终是同一类型。ps:那Russian富豪摆明了是在调侃阿布嘛……
最没劲的一部
太好了 终于看到了- -
铺垫铺到快睡着 马强还是帅的
哎~~~~~~~~~~~拍的太自我了~~~~~~有点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