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说前半段不好,我因此差点没去看。
看完了,最后的营救固然精彩,我重点要说的是,我很喜欢前半段:第一天的铺垫和第二天的推进。
是不是更喜欢刺激的战斗?
在那种场面中,少不了英雄主义的俗套。
一对一的单挑,大快人心的对日侵者的扫射。
可是这些都不及前边“冗长”的铺垫的功力深厚,捕捉细腻。
菲律宾的闷热气候下,胜利近在眼前,却没有得知这种巨大的喜讯的喜悦和解脱感。
每个人都是低声,除了日本侵略者嚣张而败坏的吼叫。
音乐始终是克制的小号,直到结尾的记录片时间才昂扬起来。
在这暴雨之前的第一天,影片很好地把握了事件的氛围。
美国人,日本人,本来都不是菲律宾土地上的人。
如今这里的战争就要结束,他们传达出来的情绪也不一样:被关了三年的战俘:他们(麦克阿瑟)这回又要晒晒日光浴然后返回澳大利亚去吧。
美军:就要胜利了,但还有兄弟被俘虏着;而且这不是我们的土地。
日军:我军必胜!
影片是咖啡色的,弥漫着即将战败者的绝望,和即将战胜者的哀愁。
有比胜利更重要的东西,这也是影片的主题。
所以,这种氛围的塑造非常准确。
跋涉营救指挥者的脚疾,战俘营军官高大而虚弱的形象,女护士,奎宁,传达了疾病和需要救治的印象。
这里坚持着控制和坚忍,导演很好地克制了英雄主义宏大叙事的欲望,使这个电影成为一个别开生面的战争营救片。
在生命面前,那些宏大的主题反而渺小。
为什么他们会取得如此殊荣?
也许恰恰是因为——“我们不是为了获得荣誉。
”
卡巴图安回眸 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不久前,美军设在菲律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也遭日军袭击,作为美国殖民地,菲律宾是日本控制太平洋西南部的战略重地。
1941年12月10日:日军全线入侵菲律宾,美军在麦克阿瑟将军的指挥下奋勇还击。
1941年12月27日:麦克阿瑟从马尼拉后撤至巴丹。
1942年1月2日:在猛烈的空袭攻势下,日军占领马尼拉。
1942年3月:罗斯福总统命令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转道澳大利亚。
1942年4月9日:美军驻吕宋岛总司令爱德华·金率7万美军及民众向日军投降。
1942年4月10日:日军强令战俘开始巴丹死亡行军,行军队列长达65英里,一周后,数百名美军和数千名菲律宾人丧生。
1942年4月:战俘到达Camp O'Donnell集中营,1500名美军和15000名菲律宾人在最初的两个月中死去。
1942年6月:美军战俘被迁至卡巴图安。
1944年8月:日军开始大批处决战俘。
1944年10月20日:麦克阿瑟返回菲律宾。
1944年12月14日:巴拉望战俘营处决了150名美军战俘,一时间留言四起,据说卡巴图安将是下一个。
1945年1月27日:亨利·穆西上校奉命执行营救行动。
1945年1月27日:侦察兵开始在敌后展开侦察。
1945年1月30日:突袭行动开始。
1945年1月31日:全部战俘终于重见天日。
以战争为主线,并辅以爱情,使本片传达了爱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理念。
营救俘虏在战争中历来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使,尤其是敌我兵力又相差如此悬殊的时候,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与惊心动魄的战争相比我更喜欢温情脉脉的爱情故事,Margaret与Gibson相互爱慕,在他们心中对彼此的思念超越了一切。
尤其是Margaret,虽然她曾信誓旦旦的说,只要有一个美国人还在集中营,她就不离开Manila。
但谁都知道,她是因为Gibson才在这个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地方一呆就是3年。
当偷袭成功,Margaret满怀希望的去找她心爱的人的时候,只是看到一纸短信和爱人那苍白的脸。
斯人已逝,徒呼奈何。
人说乱世摩挲儿女情,原来乱世儿女情更深。
《大偷袭》确实是值得大家夸赞的好电影,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只比《桂河大桥》瓤一点点。
与《桂河大桥》饱满的阳刚气息不同,《大偷袭》里着墨不多的爱情,使其风格柔软,也使它在军事题材电影里,更多的获得了女性观众的青睐。
爱情在电影里似乎只是一根若有若无的线索,和电影的主题相比,简洁到像是点缀。
影片结尾,男主人公辞世,他隐忍克制的爱情终于借助短信表达出来,让人潸然落泪。
如果短信出自编剧之手,他可以称得上是位了不起的诗人。
答案是:有一个故事给你讲,里面死了很多人,让你写个感动的故事出来!
然后你能写出泰坦尼克号里的露丝与杰克,就成功了!
按这个道理来推,此片的编剧也是成功的!
死的两个美军中,他就找了一个其中死的来写爱情,而且写得很感人,所以是不错的!
其它的,故事要多紧有多紧,枪战要多激烈有多激烈,情节要多惊险有多惊险,所以他是一碗好的杂碎面!
真不错,虽然最暗然消魂饭还有距离,但也不远了,要努力嘛!
早就听说这个片子了,下载来看看,觉得一般。
首先,就电影来说,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说道的,故事有些拖沓,一点也不干脆利索。
其次,营救行动太短暂了,让我感觉所宣扬所谓的大营救一点也没出现呢。
美国人骄傲地说只牺牲了两名,可是菲律宾游击队却死了24个!
再说日本人到了那个份上,基本上就是不堪一击了,心理上已经崩溃了,打起来也不怎么痛快、解气。
里边的几个演员倒是有些眼熟,不过都记不得名字了。
一般都在电影台看几个片子,这次乱翻台的时候,到了摄影频道,居然也在放电影,而且是自己感兴趣的类型,于是就看完了,虽然看到了凌晨1:30.《大偷袭》这个碟早被我买来,却一直在睡大觉,没想到在电视台上看了。
这是一部聚焦于1945年1月28日发生在菲律宾国土之上的卡巴纳图战俘营大营救的故事,这是一次以极小的伤亡代价胜利完成了美国军事史上最为成功的营救行动。
以仅牺牲一名士兵和一名军医的代价,将战俘营中513美军士兵全部救出。
而战况的发生,还在是计划尚未周全、地形尚未不熟悉、且战俘营内驻扎了数百日军守备,而且距离战俘营不足两英里处还盘踞着数千日军部队的情况下搭救的,这次搭救行动,完全可以被写出战史。
片子由刚出演了《蜘蛛侠》里扮演小绿魔的詹姆斯·弗兰克(上尉罗伯特·普林斯)主演,担任男二号,男一号由型男本杰明·布拉特(陆军中校亨利·穆西)饰演,另外还有大明星拉尔夫·费因斯的弟弟约瑟夫·费因出演战俘营中的美军指挥官少校吉布森。
时间到了1942年6月,美国在中途岛海战获胜,取得海上主动权,自此以后,日军在整个太平洋战场就呈节节败退的局面,只有在中国大陆,日军还保持着绝对的优势,而且在继续扩大着战果。
而在太平洋上美军则步步紧逼,一个岛一个岛地进行解放。
尤其到了1944年,美军决定实施夺取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共投入包括航母15艘、护航航母14艘、战列舰7艘、巡洋舰25艘、驱逐舰180艘、潜艇35艘在内的600余舰艇,飞机2000架,地面部队四个师又一个旅,15万人。
经过“菲律宾海海战”,日军可以说其海军的核心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中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随之彻底落入美军之手,经过塞班岛、关岛和提尼安岛几次争夺战,日军海陆军都得到重大伤亡,基本上再也难以发起有效反抗了。
到1944年10月20日,麦克阿瑟率军在菲律宾巴罗登陆,履行了当初撤离时“我一定会回来”的承诺,开始了美军在菲律宾本土的反击行动。
而此时处于日军魔爪下的美军战俘们依旧在生死线上挣扎,1944年底,巴拉望岛上的美军战俘遭到了血腥屠杀。
而且根据情报,卡巴纳图战俘将成为下一个被日军实施“人道毁灭”的基地,513名战俘危在旦夕,在战俘营内,被俘少校吉布森(约瑟夫·范恩斯 饰)虽然身患疟疾,但仍竭力鼓舞着手下士兵的士气。
战俘营外,年轻的陆军上校亨利则受麦克阿瑟上将指派带领美军第六突击队,率领普斯林上尉在菲律宾游击队的策应下,大胆深入敌后,以突袭的形式完成了一次军事盛举。
这一次的胜果,跟前阵子美军从阿富汗出发,突入巴基斯坦境内,一举歼灭恐怖大亨本·拉登一役可以媲美。
在鼓舞本国将士及国内情绪,同时在打击敌军气焰上,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电影采取了两条主线并行的叙事结构:第一条,是集中营中美军少校吉布森虽然疟疾缠身,却依然鼓舞其他人不要放弃希望,一起企盼自由那一天的来临;而战俘营外苦苦等待他音讯的妻子玛格丽特,则以自己护士的身份做掩护,和菲律宾地下组织一起将药品秘密送入集中营,为缺医少药的战俘们雪中送炭。
第二条,当然就是美军第六突击营如何制定突袭计划,如何潜伏进入敌后,如何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解决各种突发情况,并最终成功完成解救行动。
两条线索三方人物在解救行动顺利完成之后才最终相互融合到了一起,给影片完成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收宫之笔。
而要对于卡巴纳图战俘营的背景,及麦克阿瑟在巴罗登陆履行当初撤离时“我一定会回来”的承诺,对于“当初撤离”又是怎么一回事,也有必要进行一下史实的梳理。
我就整合一下查到的资料,进行一下这个工作好了。
说到卡巴纳图战俘营,必须提到“巴丹(也翻译为巴坦)死亡行军”,它与南京大屠杀、新加坡大屠杀并列在一起,是日军在二战期间制造的三大暴行。
在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使得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
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起点,而且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突袭珍珠港只是日军发起战争的一个切口,因为其影响巨大,所以吸引了举世的目光,而在珍珠港之外,日军同时由寺内寿一大将指挥的日本南方军40余万人,分兵数路进攻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
12月7日,日军在马来半岛北部哥打巴鲁和泰南的北大年(Patani)和宋卡(Singora)登陆。
同时,日本还出动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第一机动部队向印度洋进军,相继击沉了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等一批英国舰艇,并空袭斯里兰卡,重创了英国远东舰队,使其势力范围缩小至印度洋西部地区。
如同纳粹突袭波兰一样,日军在战争的初期在整个太平洋战场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军司令帕西瓦尔签订投降书,新加坡弃守。
1942年3月9日,印尼群岛荷军投降。
1942年5月6日,美菲联军7万余人在巴丹投降,菲律宾沦陷。
1942年5月8日,缅北重镇密支那失守,中国远征军、英印军全面撤退,缅甸落入日军之手。
在菲律宾,在盟军全面投降之前,日军发动了菲律宾战役,时间为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
日军战争目的是为粉碎美菲军队和美国亚洲舰队,攫取资源丰富的美属殖民地,给以后进攻荷属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创造有利条件而实施的战略性战役。
日军计划以驻台湾的航空部队实施航空火力突击,消灭美驻菲航空兵主力,夺取制空权;同时先遣部队在海军支援下在吕宋岛多点登陆并占领机场,航空兵适时前移,以保障陆军主力在林加延湾登陆并占领马尼拉;在南部占领菲律宾第二大岛棉兰老岛,随后南北对进占领菲律宾全部岛屿。
参加这次战役的日军有第14军团(司令官本间雅晴中将)、海军菲律宾战役联合编队(司令为高桥伊望中将,巡洋舰10艘、驱逐舰29艘、航空母舰1艘和水上飞机母舰3艘)、陆军航空兵第5兵团(司令为小冰英良中将,飞机200架)、海军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队(司令为冢原二四三中将,飞机300架)以及约100艘运输船和辅助船只。
在菲律宾群岛的美菲集团计有13万人(麦克阿瑟中将任司令,其中3.1万美国人)和270多架飞机(其中可作战的142 架)。
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为哈特上将,主要类型的战斗舰艇45艘)协同该集团作战。
战役开始时,日军陆海军航空兵对美军机场和甲米地(吕宋)海军基地实施突然袭击,于12月8—9日摧毁了美军在陆地上的一半重型轰炸机和1/3以上的战斗机,为登陆作战创造了条件。
美国亚洲舰队的基本兵力驻菲律宾南部基地得以幸免。
同日,日军一部攻占吕宋岛以北的巴坦群岛。
日军夺取了制空权后,乘吕宋地区几乎没有舰队之机,派先遣部队第48师田中支队和菅野支队(共约4000人)自12月10日起开始分别在吕宋岛北部的阿帕里和维甘登陆并占领机场。
12 日,第16师木村支队(约2500人)在吕宋岛南部的黎牙实比登陆,占领机场并进一步扩大战果。
自11日起,第5飞行集团逐渐转移到吕宋岛已占机场,掩护地面部队登陆和发展进攻。
17日,美军仅剩的17架B-17轰炸机撤到澳大利亚。
从此,日军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权。
22日,日军第48师主力在吕宋岛西岸林加延湾登陆。
24日,第16师在吕宋岛东南部拉蒙湾登陆。
至此,登陆日军形成南北夹击马尼拉、围歼美菲军主力的有利态势。
26日,吕宋岛守军奉命撤往巴丹半岛预设阵地和科雷希多岛,准备长期抵抗。
日军从南北两面进逼马尼拉,但未能切断美菲军撤向巴丹半岛的退路。
次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并以一部兵力占领甲米地和八打雁。
战役的主要目的业已达到。
日军还在棉兰老岛和霍洛岛上陆。
吕宋岛上的美菲军队(79500人)撤向巴丹半岛。
日军认为菲律宾作战大局已定,将海军主力和第48师调往荷属东印度,将第5飞行集团主力调往缅甸,而仅以第14集团军的剩余兵力清剿吕宋岛。
1月9 日,日军开始进攻巴丹半岛,遭顽强抗击。
美菲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山地战、丛林战和阵地战。
交战中,木村支队被围,前来救援的日军被歼1个营。
月底,日军因伤亡严重丧失攻击力,被迫转入防御,战局一度陷入胶着状态。
3月中旬,麦克阿瑟转赴澳大利亚,留守美菲军由温赖特少将指挥。
日军得到第4师增援后实力增强,并以航空兵和炮兵轰击美菲军阵地。
4月3日,日军以第4师、第65旅为主力对巴丹半岛再次发起进攻。
双方在丛林中展开殊死战斗。
美菲军既无援兵又缺补给,在日军猛烈攻击下,巴丹半岛守军7.8万人(其中美军9300人)于4月9日投降。
10日起,美菲军战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圣费尔南多,途中数千人死于饥饿、疾病或被杀害,史称"巴丹死亡行军"。
《大偷袭》中盟军要解救的卡巴纳图战俘营便是“巴丹死亡行军”之后设立的战俘营之一。
日军攻占巴丹半岛后,日军最高指挥官本间雅晴正忙着调集兵力,准备攻陷美军在菲律宾最后的堡垒——克雷吉多要塞,于是要求让被俘的7.8万守军尽快离开战场,以影响战事的推进。
这78,000人成为日军的战俘后,遭日军强索财物,并押解到62英哩(约100公里)外的战俘营,路程以徒步行军为主,但整个行军过程除了初期给予少许的食物外(根据幸存者表示,仅给一次高尔夫球大小的米饭),一路上不许战俘再有任何饮食,凡是企图找寻饮水与食物者,即被日军以刺刀或开枪处决,同时也驱赶、阻止当地的菲律宾人给予战俘食物与水,即便有若干侥幸者躲过日军眼线而偷喝到几口河水,也因河水已严重遭受污染(河中漂浮着尸体以及绿色泡沫、且气温达华氏100度),最后引发严重的腹泻、呕吐而死。
如此,经过强行不吃不喝的赶路行军,最后虽抵达目标营地,但沿路上因饥渴而死(最初即是因饥饿无济才选择投降)及遭日军刺死、枪杀者达15,000人之多。
就是历史有名的“巴丹死亡行军”。
附带一提的是,并非抵达战俘营后就摆脱了死亡,由于日军也在营地内虐待战俘,包括拷打折磨、逼迫苦力劳务、刻意让其挨饿等,如此在抵达营地的两个月内又死去了约26,000人。
而在将巴丹半岛投降的盟军将士强行驱离战场之初,日本人认为巴丹半岛只有2.5-3.5万名战斗人员。
日军想当然地认为美菲联军官兵身体健康,能够在没有食物和饮水保障的情况下进行强行军。
事实恰恰相反,这些坚守巴丹的人,在过去的45天里,每天摄入的热量不足800卡路里。
除了米饭之外, 守军每天只有一调羹C口粮(野战口粮,特制的袋装肉食)。
有时,士兵们不得不用蛇、猴子,甚至用鬣蜥加强营养。
前线的所有官兵,一天只能吃两顿。
饥饿导致坏血病、糙皮病、脚气病,疟疾等传染病也趁虚而入,让士兵们原本孱弱的身体更加孱弱。
此外,被俘官兵对于长途行军毫无准备,没有水也没有食物。
而且,日军认为他们的撤退计划完美无缺,所有的细节问题都考虑周全,他们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做。
但日军不停换岗,使得指挥很不统一,而且日军与美军之间的语言也全不相通。
加上,之前日军在战场上的小挫败,还有日军传统的武士道的精神的影响。
日本人认为在战场上投降是可耻的,战败者想当然地应该自杀。
于是他们非常瞧不起眼下被俘的将士,处处拿他们不当人看待,随时虐待,甚至随意地处死。
《菲律宾的黎明》的作者神保信彦,是参与菲律宾战役的一名日军士兵。
他在书中写到日军高层在马尼拉发布了如下命令:和我军在巴丹半岛对抗的任何部队,不管是否投降,都应该被彻底消灭,任何不能走到集中营的美军战俘,在行军途中都必须在离高速公路两百米以外的地方处死。
各种因素集合在一起,促成了这次军史上悲催的“死亡行军”。
在4月9日,日军占领米沙鄢群岛等战略要地。
日军攻占巴丹半岛后,在将战俘驱离战场的同时,日军对科雷希多岛连续实施炮击和轰炸。
5月2日,日军对该岛实施火力准备,5日在炮火掩护下分左右两路登陆,对岛上要塞发起攻击。
1.5万名美菲军依托坑道工事抗击,并组织敢死队展开白刃战。
6日,日军后续部队投入战斗,温赖特率美菲军余部投降。
7日,日军占领该岛。
10日,驻棉兰老岛和北吕宋山区的美军投降。
18日,驻班乃岛美军停止抵抗。
至此,日军控制菲律宾全境。
而时间经过近乎三年,菲律宾一地盟军与日军的力量发生了对比。
在1944年7月,麦克阿瑟提出,先攻取菲律宾,再进攻日本冲绳的战争计划,再次发动菲律宾战役。
美军先后投入的地面部队有美军第6集团军、第8集团军和澳大利亚第1集团军;海军有美军第3舰队和第7舰队,共有包括大型航母16艘、护航航母18艘、战列舰12艘、重巡洋舰11艘、轻巡洋舰15艘、驱逐舰144艘和护卫舰25艘在内的800余艘作战舰只,舰载机约1700架;航空兵参战兵力有美军第5、第13航空队和澳大利亚航空队,飞机1000余架。
登陆作战指挥由麦克阿瑟负责,海上支援则由尼米兹的太平洋舰队负责。
1944年9月,战役打响。
美军首先攻取佩勒琉岛和摩罗泰岛,消除了侧翼威胁。
9月—10月间,美军出动大量岸基飞机和海军舰载机,对日本在琉球群岛、吕宋岛、台湾等地机场进行大规模空袭。
特别是10月6日至10月14日的连续空袭,使日军损失飞机1093架,在菲律宾的陆军第4航空军只剩200 架,海军第1航空舰队仅存35架,在台湾的第2航空舰队尚存230架。
战役尚未开始,日军就已经丧失了在空中的反击力量。
而美军仅有102架飞机被击毁或击落。
10月20日,美军在莱特岛登陆,同日下午麦克阿瑟在菲律宾总统奥斯汀纳的陪同下,淌着齐膝的海水上岸,十四时在海滩上,麦克阿瑟通过大功率电台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我回来了”的演讲。
这也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麦克阿瑟的那个承诺,显示了美军没有放弃菲律宾,没有放弃留在那里的战俘们。
在麦克阿瑟指挥的莱特岛登陆之后,日本守军已经感到了末日无多。
于是开始对战俘营进行屠杀,1944年底,巴拉望岛上的美军战俘即遭到了血腥屠杀。
为了防止日军暴行的再次发生,于是麦克阿瑟亲自下令去解救其他战俘,于是亨利中校就在麦克阿瑟的命令之下,发动了《大偷袭》一片所展现的一幕。
单从电影欣赏的角度看这个电影很无聊,简直可以说拍的很烂。
影片的看点--解救人质,这个关键事件居然只占影片的五分之一多一点,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仅剩的五分之一也拍摄的味同嚼蜡。
反观历史真实时间,觉得看点应该是如何将500个行动困难的战俘转移到安全地带,很多战术安排都没有体现,让我看的很痛苦。
我一直都是个战争片迷,各式各样的战争战斗片是我的最爱,呵呵,看这片前到是没在影碟杂志上看到过什么介绍或评价,而是在买其他的DVD时看到的影片花絮片段,立刻决意要找到,上周如愿以偿。
故事是在2战美军菲律宾战败留下大量战俘的背景下开始的,是当时一个真实事件的改编。
500多美军战俘被日军关押在一个战俘营,随着战事推移,日军决定掩盖他们残酷虐待并杀害战俘的事实,准备“最终解决”,而这时一支美军突击部队也悄悄摸向他们,试图解救 ......从音视频效果来说,只是一般般,因为它说不上大场面,战斗过程也相对短暂,因此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故事。
不拉下一个人,这个美国人的信念,在任何一场对外战争中都得到充分强调,即使到了现今他们仍在寻找当年越战韩战中失踪的士兵。
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美国式“崇高”精神始终有着激励人心的作用,或许这就是美国的“主旋律”吧。
战斗的展开,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计划、侦察、应变、决策、实施,让你在一个个步骤中体会无声的压力,生死原来仅是这样的一线之隔。
片中还有一个战俘与一个平民女子的爱情辅线,虽着墨不多,但也相当感人,最后当所有的战俘被救出后,那个得了疟疾的少校也随大家撤出,女人费尽千辛万苦来到汇合地点,斯人已逝,空留一纸情话 ...... 当时曾有那么一刹那希望他她们终能相遇,然 ...... 故事不能算很起伏,但干净利落,尤其是看到干日本鬼子的时候心里有种特过瘾的感觉,嘿嘿!
这大概也算我喜欢该片的一个理由吧。
最后说一下,本片中美军突击部队的那个少校好象就是当年“阿甘正传”中失去下肢后靠捕虾成功的上尉。
前一多半拍的无比之循序渐进,又要铺垫爱情,又要讲述人道信念,真急死人!
直到快五十分钟的时候,才显露了作为美军史上最成功的救援奇迹的气质,看得煞是过瘾。
看,怎么样的导演也毁不了一个好故事。
有些概念化,有陈词滥调的倾向
观众已经忍无可忍
层层递进。
二战特种作战教科书,后四十分钟非常过瘾,长途奔袭寻找敌军防御空隙,穿插直接潜入战俘营,请求当地游击队协同配合把守外围,炸毁桥梁阻挡援军重装甲,守住桥口以双机关枪交叉火力阻挡援军步兵,同时美军特种部队对战俘营实行强攻、第一时间进行火力压制,发起冲锋,以一死一伤的代价几乎营救所有战俘
救援那段堪称经典,紧张到攥着拳头看完的
越来越不排斥战争片了!
情节简单,道理也简单!
剧情节奏慢
编导大概不知道行军打仗是怎么回事→_→。
一个人如果心率曲线太平意味着已经死了,一部电影如果情节太平其实跟死了也没什么区别。另外就事实而言,战争末期,一万俘虏救了五百也没什么可吹的。
场面不大 战争不激烈 人物不丰满 但毕竟很真实 从接到命令开始收集情报制定作战计划部署实施 按部就班 随机应变 学到很多!~
东南亚的拯救大兵,詹姆斯在这部中表现明显一般,撑不起整个片子,而且整体来说太沉闷和拖沓,差评
不以场面取胜的战争片,James Franco当了一回脱胎转世入籍美国的诸葛亮.以2人阵亡救回500战俘,击毙近千敌军,这不是神话是什么?
没劲。
给三星比较困难吧
战争片若考虑用黑白效果,需要斟酌,然而这个发生在二战末期的故事用黑白手法我并不认为达到所要的结果。故事的叙述也很泛泛,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
先看国足3:0破韩,再看美军历史上最成功的营救行动,心潮澎湃啊
电影跟东南亚的天气一样闷
营救场面很不错
为了JF看的,题材不错,可以拍得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