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

Detachment,人间师格(台)

主演:阿德里安·布罗迪,马西娅·盖伊·哈登,詹姆斯·肯恩,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刘玉玲,布莱思·丹纳,蒂姆·布雷克·尼尔森,威廉·彼德森,布莱恩·克兰斯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超脱》剧照

超脱 剧照 NO.1超脱 剧照 NO.2超脱 剧照 NO.3超脱 剧照 NO.4超脱 剧照 NO.5超脱 剧照 NO.6超脱 剧照 NO.13超脱 剧照 NO.14超脱 剧照 NO.15超脱 剧照 NO.16超脱 剧照 NO.17超脱 剧照 NO.18超脱 剧照 NO.19超脱 剧照 NO.20

《超脱》剧情介绍

超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亨利•巴赫特(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来到社区学校担任代课老师。学校因学生反叛、经营不善而濒临绝境,多丽丝(刘玉玲 饰)为首的一批教师备受煎熬。亨利的第一堂课就遭遇了顽劣学生的挑衅,但是被他巧妙地化解。他赢得了女教师萨沙(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Christina Hendricks)的好感。同时,他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其中就包括因肥胖而苦闷的梅丽迪斯。她一直默默地承受着因体重带来的各种责骂与嘲笑。但是因为老师,她似乎又找到了一切的理由…… 但是,亨利其实内心也有很大的压力,他的爷爷处于弥留之际,他的母亲自杀阴影始终在脑海中萦绕。某天夜里,他在公车上黯然神伤,独自流泪。这情形被一个刚受到嫖客凌辱的雏妓艾瑞卡(萨米•盖尔 Sami Gayle 饰)看到了。她尾随他,希望获得他的帮助。他起初拒绝了她的要求,后来他还是把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厄普肖一家第一季汽车先生和圣殿骑士团圣皮埃尔的寡妇不二女县令牧群巨星嫁到艳粉屯儿往事封神榜人吓人天国遥遥武大的小姐姐们时尚女郎之女人江湖地狱醒龙祝卿好勾魂令天堂鸟金枪手徐宁妖怪人贝拉~第0章~致郁生日铁马战车异世界归来的舅舅哈尔与哈珀我的师兄惹不起白蛇后传杜鹃的女儿萍踪侠影程序恋人超能追爱记艾米丽在巴黎第三季拉字至上:Q世代第一季

《超脱》长篇影评

 1 ) 我们真的能超脱吗?

布罗迪在影片中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要通过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来超脱目前的生活。

”可是这群问题儿童却无法意识到自身在未来社会中的定位以及将来所要面临的糟糕生活。

而意识到精神力量的布罗迪也没能够真的超越自身的社会属性,反而陷入更大的精神矛盾与折磨之中,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弥漫在整部影片当中。

我们真的能够通过读书等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属性吗?

至少导演持否定的态度,屌丝不因为读了康德就不是屌丝了。

而真正的痛苦感则来自于意识到自身缺陷却无力改变的现实,眼看自己一步步走向悬崖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双脚。

也许知识的作用仅限于提供一个美丽的幻想,就像置身于崩塌的厄府中,灵魂体验着毁灭的快感,却忘记自己正一步步走向死亡。

 2 ) 标题译作“超脱”不合适

超脱这部电影,英文名为detachment,翻译过来是超脱,在文中的某一句话detachment也被翻译成了超脱。

在我看来,这种翻译实为不妥。

首先,detachment,在结尾处,被写成了detach-ment,也就是说,导演很明显的在告诉我们,电影的意思是取detach的名词引申义。

而detach在英文里表达的是一种分离的感受。

考虑到影片在最开始之处引用了加缪的话,我感到自己与灵魂相距甚远,但又从未如此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这里有一种很明显的分离的意义,所以从最浅层的含义上来说,detachment应该是想要传递出分离的这种感受。

另一方面,我认为这部电影也没有实现主人公个人的救赎以及超脱。

但是为什么。

有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认为这是一部教育题材的电影,把它同许多类似题材的电影相比较,但是我不这么想。

我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主人公自己的一部叙事电影,恰好他是一名代课教师,所以在他眼中最关切的事情就是学生们的事情,就是一名教师的职责问题,而不是探讨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这部电影和教育体制没有任何关系。

这是一部关怀个体的电影,是一部探讨写作与阅读的电影,是一部探讨童年和成年关系的电影,是一部探讨人与人之间所需要的关怀的电影。

整部电影中的某些细节是我想要深入探讨的。

首先,我认为男主人公处在一种非常困难的局面中,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母亲自杀本身,还有其自杀的原因。

主人公说自己的父亲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庭,他几乎没有任何关于父亲的印象,整个影片对于母亲的回忆也是处在一种虚幻的背景之中。

镜头不断摆动,让人不安。

在自己的祖父即将去世时,很奇怪的是,主人公用一种极其幼稚的声音在向他诉说,一改之前温和的语气。

而他诉说的主语竟然变成了daddy。

看到这里我很奇怪,我以为主人公是个心理变态,但这似乎就是导演或者编剧在向我们暗示,他的父亲就是他的祖父,祖父和母亲乱伦的结果就是他,祖父既是母亲的爸爸,也是他的爸爸。

这种沦丧道德的关系是让主人公生不如死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的祖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承受如此大压力的主要原因。

当然,主人公对这种关系是不认可的,但是他不得不去接受。

这就是人们生活中面临的巨大困难。

在他的课堂是,他向所有人暗示了这一点,主人公问大家,什么是double thought。

就是两种对立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他们都是同时存在的,就如同生活中有很多是谎言(lies),谎言的对立是事实(facts),但是人们往往不愿意去面对事实,而选择去相信谎言,毕竟谎言相对更加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

这才是本片所探讨的核心价值。

对立的冲突,无法选择的艰难。

写作和阅读又是一种冲突,简单的说是一种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的冲突,更深层次的,在我看来,阅读是一种防卫的姿态,主人公说我们要利用阅读来defend ourselves,让我们不受到来自社会的种种偏见的威胁。

写作,主人公一直在要求自己的祖父记日记,与此同时,我们总能看到主人公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和他给别人的礼物——本子,他记录自己的生活的一大堆日记本,这是他在为自己情绪所寻找的出口。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我们生活的某些时刻,写作成为我们宣泄情感的唯一途径,如果当我们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talk)的对象时,我们就利用写作来表达自己。

(不难发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倾诉对象,女心理教师在那个教导主任那里,女教师在男主人公那里,大家都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倾诉的对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男主人公没有。

)这种无对象的写作、输出,与确定读者的阅读、输入相比,又是一种完全对立的冲突。

在主人公看来,阅读帮助我们巩固自己的思想,写作让我们释放自己的情绪。

两者无法统一又彼此遥远的分离存在,如此真实的存在。

这部影片又是一部关于童年和成年的探讨。

童年的经历、阴影,成年后的悲伤,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人公不能实现自己从童年到成年的转换,他说青少年们不是精力旺盛而是无聊之极,说自己同样是无聊透顶,这很明显的就是在暗示他并没有脱离童年,他所要寻找的是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他希望自己能够摆脱童年,使得彼此能够分离开。

并不是一种超越、一种超脱,而是一种基于双方平等对立的基础上的选择。

让灵魂与肉体对立,让阅读与写作对立,让事实与谎言对立,让父亲与母亲的父亲对立,让童年与成年对立。

之后再让他们彼此分离开,彼此疏远。

浅层的那些人与社会的对立就不需要再过多陈述了。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部影片所传递出的并不是一种达到超脱的目的,也不是身为人师应该如何教学的观点,而是一种在矛盾的世界中无处安放自身的窘境,是一种难以在对立中选择的艰难。

这才是在公交车上,男主人公泪流不止的原因。

这才是为什么,这部影片的标题既没有超脱的含义,也不应含有超脱的含义的原因。

 3 ) 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尽管《美国X档案》经常被列入各类好莱坞佳片榜单,但其当年的剪辑权之争似乎比导演托尼·凯耶在这部故事片处女作中显露的才华吸引了更多眼球。

争夺事件的结果是,由爱德华·诺顿剪辑的版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塞翁失马式的事件却使得托尼·凯耶未能迈入一流导演行列,此后十几年来他少得可怜的作品也没再引起什么反响。

直至2011年《超脱》公映,这位导演才实现了自己迟到的才华证明。

《超脱》与《美国X档案》以及托尼·凯耶拍过的几部纪录片一样,都具有直面社会顽疾的果敢气魄,以及暗自涌动的焦灼不安。

影片选择一名代课老师亨利作为主角,透过他的目光对工作与生活中的疾苦众生相进行着深沉的凝视,而艾德里安·布洛迪孱弱忧伤的外形恰好承担起悲悯者的形象,他在公车上泪流满面的一幕宛如受难中的救世主。

就影片的社会意义来说,它涉及教育体制、青少年心理、毒品、乱伦等多方面问题,而导演选择了以绝望无力的态势进行记录和书写。

影片译名为“超脱”,但其英文原名还有一层意义即“疏离”,后者更能传达出弥漫在影片中的压抑情绪,一如片头定格动画显现的加缪的语句:“我的灵魂与我之间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电影表现了各种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疏离——教育失败,沟通乏力,名为救赎者却无法救赎自己;生命个体之间的疏离——对他人的冷漠,对死亡的麻木,对爱的不在乎。

亨利与祖父临终时的对话暗示出自己是母亲被祖父强奸后产下的孩子,他也因这一事实陷入了长久的痛苦之中,故而在被同事怀疑侵犯学生时以异于常态的歇斯底里进行了自卫式的反击。

母亲全身赤裸服毒身亡的场景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不堪回首的痛苦令他选择以不断逃离的状态生存,然而细小的记忆总是在各个时刻涌上心头,支离破碎的回忆场面穿插于全片之中,零零散散拼合出他不忍直视的童年。

影片涉及的社会问题仅仅是被呈现出来,创作者并未指明出路,只是让观众在一种窥视与猜测的状态中,不知不觉被浸满一身绝望,看罢久久缓不过来。

影片结尾视觉化呈现了爱伦·坡笔下令人窒息般的荒芜,带给人们的感受不是从中超脱,而是永远地沉沦其中。

热爱黑暗艺术的胖妞吃下哭脸图案的甜点倒在了人群里,往日狂放不羁的雏妓与他热烈拥抱在阳光下。

她们都对亨利产生了爱恋,然而这种爱恋难言不是因为她们将他视为了自己的救赎者。

胖妞梅瑞迪斯长期生活在他人的歧视与不解中,她的父亲以责骂的画外音形式出现,形成一种缺席却致命的压迫。

而雏妓原本放纵漂泊,亨利将她引归到某种意义的家庭之中,两人后来的相处也是影片唯一比较光明的地方。

对于两个女孩,亨利都曾经试图拯救,但最终一个要分离,一个被送走,亨利发现自己并不是救赎者,而两个女孩也选择了截然相反的自救方式。

与主题的这种暧昧多义相符,本片的拍摄手法也十分游移不定,采取了仿纪录片风格。

粗糙的颗粒影像,晃动的手持摄影,突兀的大幅仰角,穿插的访谈和动画,凌乱的跳切与闪回……频繁的虚焦和变焦恰似慌乱不安的人物内心。

托尼·凯耶依旧保持着不卑不亢的独立姿态,电影的“造梦”机制在他这被残酷地拒之门外了,生命的残酷与凛冽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尖锐冰冷的质感与《美国X档案》一脉相承。

而在结构上,电影并未遵循戏剧性的商业规律,各路支线散淡游离,刻意淡化处理冲突,一如亨利漂泊无依、无法停靠的人生。

影片公映之后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广泛好评,主演艾德里安·布洛迪也总算逃脱了影帝魔咒,重新回到演技派的事业巅峰。

这位曾经凭借《钢琴师》荣登影史最年轻奥斯卡影帝宝座的好莱坞男星与片中主人公的气质惊人地吻合:脆弱,敏感,悲悯,无力。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当亨利与抓着铁网的男人打招呼后,男人激动地问你能看见我?

我似乎重新和这个世界建立了联系。

许多时候,个体明明存在,解脱只须一个证明——一次招手抑或一个拥抱。

 4 ) Detachment----It is a state of being

影片从一个生命轮回的隐喻展开:一棵树,繁茂又凋零。

接着用加缪的一句话作为开场白:"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Albert Camus这句话也是Henry的独白。

与其将这部片子看成探讨与反思现今美国教育体制的电影,还不如简单地扣住它的名字:Detachment——疏离这部片子与师生和校园有关,但不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或是死亡诗社那一类老师点亮学生自我和人生的电影,它甚至不能算作师生主题的电影,在影片中更突出的是个体与家庭和同类的疏离和脆弱的关系,它更深的主题是生命和童年的伤痕,是存在。

影片以男主人公Henry的视角和独白展现了学校里孩子们混乱残酷的命运的片段,同时还有一群心怀信念的老师们的痛苦、无力和疲倦。

学校混乱的课堂里,困兽一样的学生们打架、使用各种脏话,衣着不检,对老师吐口水,虐猫。

而家长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孩子对老师大肆辱骂就是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

相比较起来,虽然学校里的老师们也都各自遭受着家庭和生活的不幸和冷漠的煎熬,但始终还怀有对学生的责任。

而Henry的过去不时闪回,与现实相交。

原来这个悲伤忧郁的独居代课老师有着痛苦的童年回忆,母亲受到祖父的侵犯,沉溺在酒和药物中,最后被发现死在浴室。

他照顾着住在养老院的祖父,而祖父常常提起母亲,满怀愧疚。

他希望祖父能在日记中忏悔,那样自己就能从中了解当年发生的事情。

但是祖父对自己的罪恶讳莫如深。

祖父弥留之际恳求女儿的原谅,Henry以自己母亲的身份跟祖父对话,原谅了祖父让他能够安心离去,但是他始终没有听到祖父承认自己犯下的罪恶。

祖父去世之后,Henry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丝血亲的联系也不存在了。

Henry对祖父的感情无疑是复杂的,祖父既犯了罪又是他的亲人,他本能地排斥、厌恶祖父,但是又不得不维持着脆弱的关系,他依然对祖父十分温柔。

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到愤怒:当他半夜来到养老院把祖父从厕所里带出来之后他对养老院的前台大姐吼道:你整天跟这些等死的老人们呆在一起但漠不关心,我花钱把祖父送到这里是需要你们帮助他。

但是你们完全没有做帮助他的事情。

要知道你的亲人也会进养老院,你的孩子也一样。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Henry和他的学生们则是一组对比,他的学生们经历着痛苦的现在是他的过去,而他是学生们在未来的影子。

幼年和青春期的伤痛折磨孩子们,他们中有的夭折了,有的幸存下来,带着过去的阴影。

这部影片处处透着疏离,但是在对待各种不幸时充满了细如发丝的温柔和关怀。

比如Henry晚上在街头独自游荡时旁白低吟着他写的诗句,Henry童年回忆闪回时影像是柔和的,带着鲜艳的色彩,平静而非狂暴。

那个虐猫的少年在心理老师的办公室里被责问的时候说出:“I feel trapped, like the cat.” 全拿了F满不在乎的少女在发飙失控的的老师面前眼神里闪过一丝惶恐。

Meredith咬下有毒的蛋糕的时候的特写如此缓慢,那是Meredith告别的特写:a long long goodbye when here comes the long long death.Erica与Henry之间的attachment是这部片子里最温暖的片段。

与Erica的相遇掀起了Henry的伤疤,Erica在公交车上为一个老头子口交让他忍不住痛哭流涕。

后来再次相遇,出于怜惜Henry将她带回了自己的公寓,而Henry的温柔让Erica对他产生了好感和依恋。

Erica对他的依恋让Henry感觉到了久违的温暖。

两人出门的那一段没有一句对白,只有Ray LaMontagne的那首Empty伴奏,夹着Henry童年跟母亲嬉戏回忆的闪回,简单快乐得让人流泪。

他拯救了Erica,反之亦然。

人总是希望保持精神世界的独立,却又期待他人的理解;总忍不住逃离这个世界,又斩不断对人的牵绊,在若即若离之间惶恐又悲哀。

“真正懂得痛苦的人会对人温柔”,Henry的温柔来源于此,而他的敏感忧郁孤独还有曾经咆哮的痛苦也来源于此。

他从不幸的童年幸存下来,他尽力引导学生们聆听内心的声音,尊重自己的感受,树立自己的认识。

但是他却无法帮助到每个学生,他拯救了Erica,但他没能帮助Meredith,悲剧总是不可避免的发生。

在第一节课上Henry让学生写一段自己葬礼上亲人要说的话,Meredith写下的是自杀后的遗言,没有署名。

Meredith一直在倾诉心声,她需要理解,需要安慰。

但是当在教室里她最后的倾诉被打断了之后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Henry则害怕被当作祖父一样的恋童癖,对同事发火之后也没有去找Meredith, 而且决定把Erica送走。

Henry后来说:"A child’s intelligent heart can fathom the depth of many dark places. But it can’t fathom the delicate moment of its own detachment. "Meredithde的死让Henry充满遗憾,也让他陷入了绝望。

"Some of us believed that we can make the difference, and then sometimes we wake up, and we realize we failed. We have such responsibility to guide a young so that they don’t end up falling apart, falling by the wayside, becoming insignificant. "他们一直都在努力帮助学生们,但是现实里悲剧在不断发生。

另一句加缪的话或许更能概括这部片子的主题Perhaps we cannot prevent this world from being a world in which children are tortured. But we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tortured children. And if you don’t help us, who else in the world can help us do this? 这不禁让人想到马丁•麦克多纳的《枕头人》。

枕头人从头到脚都是松软的枕头做成的,连手指都是小小的枕头。

枕头人从事非常悲伤的工作。

在痛苦和绝望的人们选择结束生命的时候,枕头人来到他们身边,轻轻抱住他们,一切都慢下来。

枕头人回到他们的童年,回到他们还未曾经受那些苦难的折磨的时候,给他们讲述未来的苦难,帮助他们完成伪装成意外的自杀,避免多年之后他们走上同样的道路。

“当枕头人成功时,一个孩子就悲惨地死去。

而当枕头人失败时,一个孩子就活在苦难中,长大成人后依然过着痛苦的日子,然后悲惨地死去。

”无论如何枕头人都无法拯救这个世界上痛苦的孩子们,于是枕头人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当枕头人消失在火中时他听见了无数孩子们的惨叫。

枕头人消失了,再也没有人能帮助他们避免命中注定的苦难,也无人陪伴,只能独自的虐杀。

片子以加缪开篇,用爱伦坡结尾。

在Henry低沉的声音中,学校似乎跟Usher House一样倾颓了。

无人的走廊堆满落叶,校长办公室墙上的画框掉落,教室里桌椅横倒,书卷满地,只有Henry坐在讲台上,一切没有任何改变。

Usher House is a state of being.During the whole of a dull, dark soundless day In the autumn of that year, when the clouds hung oppressively low in heaven I had been passing alone on the horse's back Through the Singularly, dreary tract in the country and at length found myself, as the shades of the evening drew on Within the view of melancholy House of Usher I know not how it was But with the first glimpse of the building, a sense of insufferable gloom pervaded my spirit I looked upon the scene before me the simple landscape features of the domain Upon the bleak walls, upon the white trunks of decayed trees With the utter depression souls There was an iciness A sinking. A sickening of the heart

 5 ) 《超脱》

撇开电影的内容,光看电影的名字就会引人深思,电影为什么要叫“超脱”。

超脱指的是不受传统的约束,敢于追求自我价值,但是我认为电影中表现出来的“超脱”跟跟上述所说的“超脱”完全不同。

电影中的“超脱”表现的是学生把笑脸蛋糕给同学,给老师吃,而自己吃有毒的哭脸的蛋糕然后死去,这未尝不是一种“超脱”,现实是那么的残忍,它让人明白人心险恶。

在人陷入困境的时候现实未尝不是让人陷入绝望。

所以,我认为死去有的时候也是对人的一种解脱。

 6 ) 《超脱》有哪些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剪辑男主回忆儿时的片段和精神世界粉笔画 以及梅丽摄影瞬间加上故事主线 和其他碎而诗意的画面结合在一起剪辑一点都不跳戏 镜头之间承接节奏不快不慢 狠抓观众第二:摄影不安定感于无力感是片子里面的摄影风格基调 手持,胶片,变焦,纪录片镜头感,看了一眼导演资料 说是最擅长纪录片 果然欧美导演与日本导演还是不一样 是枝裕和也是纪录片出身 两个人风格就很明显的差别了第三:主题诗意化的电影 很容易被拍成自我意识很强烈的学生作业 超脱对于我们大多数而言 仿佛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精神慰藉,孤独厌世而又透彻的人才能看懂,因为不愿意让苦闷渗透进我们的思想 即便知道有些话是假话 我们还是会选择相信 也就明白了那句生而为人 我很抱歉这句话讲得有多么心疼 这句流遍朋友圈 被说的恶心的话 真正的懂的人才会懂 而真正懂的人都不会说,他们知道存在在这个人类的世界 深感自己被肉体所束缚而无能为力 深知灵魂与思绪已游遍整个宇宙 却被困在这小小空壳躯体而难过 没有办法 作为人类 我不想难过 索性不去想 不去谈 可它偏还在那里 这也就是为什么男主在黑板上写下三个词:渗透,无所不在,相信矛盾。

 7 ) 关于Henry

【局外人•存在感】影片开篇引用存在主义哲学、文学家——加缪的一句话——“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毫无疑问,这句话几乎可以阐明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孤独感。

影片是以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Henry的一些琐碎的背后却具有连贯性的故事。

开始时是对他的面部特写,在昏暗的房间访谈进行——却没有采访者——更像是在与观影人之间的交流。

这段台词有句是对第三人说“……我想我不需要什么”并下了逐客令,看上去是以便与采访人(或观影人)好好聊聊——事实上也表现出了他习惯拒绝别人,哪怕对方是出于热心。

Henry与小说《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相似之处正是这种与世界的距离感。

这种厌倦的姿态源自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正如小说中那句“活着就是生命的意义,感官的欲望才是我们每一天无法回避的事实”所言,在直观的感情前提下,掩饰变得无意义,感情也无需存在,因此H也好默尔索也好,都在看透了世界是台荒谬运转的机器后,自顾自地成了局外人。

H的祖父说他从孩提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

也就是说从童年期的他开始便习惯独处,与自己交流——这种自我思考无疑是极度孤独的事情。

在看透生命本之后,他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希望能有效地操控它——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空皮包。

在课堂上H的皮包被学生摔到墙上,他面无表情地对那个挑衅的学生说“听着,那个包没有任何感觉,它是空的。

我也没有提供你损害的某种感情。

”这句话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他有记日志的习惯,将自己的痛苦全部倾倒在一本本笔记本里。

并且希望外公写日志也可能是引导其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救赎(关于他身世的真相他的母亲可能已经在临终遗留下的录音带里告知了他);在送女学生Meredith日记本时也是之前说,若将痛苦写出来,就不再被其纠缠。

这种情感的转移倾吐就是为了自己能达到“空皮包”的状态——空的,没有任何感觉。

他没有发觉这种方式也是孤独的——因为人只有与他人交流时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

抑或,他所需要的就是这样孤独的方式。

可人毕竟不是皮包,他自己无法用这种记录的表象手段达到不为人事动容,不为孤独感烦恼的程度。

所以他也采用一些外在手段去隔绝与世界的联系,比如不会去建立长久的关系——回避女教师的示好(原因之一是在童年失去最重要的女性——母亲后的害怕失去其他亲密情感);不断换学校以求不被束缚,以及不顾少女erica苦苦哀求坚决将其送到孤儿院。

尽管如此,他偶尔还是被情感失控折磨。

在每一次的情感爆发——比如外公将自己反锁到卫生间后他痛骂护士后在公车上流泪,那时刻的他定是痛苦的。

【身体•灵魂】“醒悟者,有识者说:‘我完全就是肉体,除此无他;灵魂仅仅是肉体中某种东西的名称罢了。

’”——这在尼采看来是通往超人的桥梁。

H认为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的灵魂,因为情绪的失控。

有由于这种灵魂与身体的脱节让他缺失存在感——“像一张揉皱的钞票,在社会上流动”所以在外公再一次将自己锁在洗手间和拥抱安慰Meredith时被误会之后的情感失控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法完全控制情绪挫败感,与“身体厌倦灵魂”这样的结论。

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的选择是自由的。

(让•保罗•萨特)H像所有典型的存在主义者一样,认为自己可以理解他人,并尊重他人的选择。

这一点在收留erica后,她在他家中进行性交易那部分情节中被充分体现。

在他生活明确的规则里并没有道德约束女孩的选择,只是规定他的房子里不被允许这种行为。

在将虐猫少年带到训导处时候,镜头效果下的H好像是位悲天悯人的神明,在男孩说出“trapped,like the cat”时,他竟无言以对。

存在主义也认为,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又选择自由的。

所以在他的思维中常常陷入矛盾。

这一点矛盾是道德与自由之间的——一方面他认为道德并不该被强加与他人身上,另一方面他有认为教师本身需要对孩子进行后天的引导,帮助其了解生存世界的复杂性。

(是对其孤独无人引导童年的弥补)【矛盾•信仰】“刻意去相信谎言,即使你明知道它们是虚假的。

从你们日常生活里举一个例子。

要么是……我想要变得漂亮,变得快乐;我就需要整形,为了美貌;我需要保持身材,卓尔不群,穿着时尚。

你们这一代年轻人,在当下——他们被这样告知,女人都是妓女,婊子,被排挤,殴打,欺辱,蒙羞的对象,这是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传销式精神屠戮!

使得我们的后半生,都受这种错误观念的控制,它很强烈,蒙蔽我们的双眼,至死方休。

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头脑,阻止这种愚蠢的想法渗入进我们的思想进程中,我们要学会阅读,用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耕耘它,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的信仰体系。

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技巧,用以抵御,用以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台词,也是主人公对自己信仰系统的剖析。

这个世界现存的观念被经过H自己的独立思考后才被吸收接纳,他的思想围墙对于那些被认为是谬误的想法坚不可摧。

在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有位叫列文的年轻人,也有着类似的精神体验——他时常为生活的本质困苦多年——“他就这样活着,他不知道,而且也看不出他有可能知道他是什么和他为什么活在世界上,而且他因为这种愚昧无知痛苦到那种地步,以至他简直怕他会自杀。

” 这部电影里也存在着对自杀的探讨,摒弃指责或者赞誉,对其更多是尊重事实的客观阐述。

即便坚定如他,也是经常陷入迷惘中。

比如电影里第一次见到erica时,他不顾她的献媚,径直绕过她走回家,她生气地扬声问道:“Where are you going?!

”未落的话音中,直接切入的是下一个镜头——搭公车上班。

每日几近重复的生活,但是他也在内心疑问,自己究竟是要去何方,为了什么。

这样的迷惘会令人内心苦不堪言,无人能抗拒对自己的怀疑所产生的无助感。

好在每一个努力渴望生存下来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独特方式的解答。

列文得出结论,也许人就是为了我们渴望的东西活着。

而片中的H则也清楚地认识到哪怕不知道生存的缘由,但“习惯”会是解决那些暂时认为不堪忍受问题的好办法;顺其自然会成为是度过迷惑期的救生艇。

【生存•死亡】H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游荡,此时响起了他的独白“我从人群中逃走,就像你一样”——这里的你就是指在自己幼年时候自杀的目母亲。

母亲的自杀是因为不堪与祖父不伦的关系,这样的生活她无力承受下去,所以选择逃开。

学校里有位教师死亡,其他教师声称“天知道他是怎么死的”,这位教师每天生活在自认为被学生奴役的世界,苦不堪言。

他的电话录音里充满了怒骂与诅咒。

他诅咒不受管教的学生与不可理喻的家长。

这段结束后插入一段希特勒的演讲,与其语气竟然惊人相似。

我想这里想表达的是这位教师也是拥有自己绝对极端人生信念的人。

他的死亡有一种可能是自己结束的生命。

比较明显的被讲述的是女学生Meredith的自杀。

这个心思敏感的少女因为体型肥胖经常是同学甚至家长谩骂的对象。

有一个情节是H在课上念他第一次上课时候要求学生们写的文章——假定自己死亡的短文作业里,那个“no name”很大可能就是她的“……提供一切她想要的”——她的家境很不错,从穿戴细节到与父亲争执时候的卧室都能体现这点;文章里是用的父母的语气,几乎没有对女儿死去的悲伤,满满的是对她不知满足的指责和对她无法进入好学校的惋惜——父亲在刻薄她时提到现在努力搞不好还能上好学校——相信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加缪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西齐弗神话》开篇即指出,只有一个哲学问题是严肃的,那就是自杀。

一个人选择自杀是因为走投无路,但更多情况是其对自己处境的错误估量。

自杀虽然看起来是种冲动的情绪,但若深入探究,其生活中所累积的种种也与累积出这次“冲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经过思索徘徊甚至是痛苦的每一天后,H得出的结论是顺着生命的自然发展,这样面对一切的勇气或者淡然来自内心所相信的“事情并不像你想象得那样”——因此也避免了信念似是而非,又被自己积非成是,绕开自杀这一发不可收拾的结局。

这也是影片想告诉观影人的思想。

【结局】Erica令H想到了自己的妈妈。

与她第一次见面时候她在公车里性交易于老男人,索取报酬未果反而被打——这里能与母亲与祖父极大可能是被迫的不伦关系相对应。

收留她后做hiv测试那天的购物场景中,不断地穿插儿时与母亲嬉闹的片段,这是影片中惟一一次不是关于母亲自杀当天相关的回忆。

所以影片结尾H向她展开的怀抱,就不仅仅是向眼前这个小姑娘敞开心扉而已了。

p.s这部影片还间或讨论了关于教育与女性社会地位等问题。

总体来说,耐人寻味。

 8 ) 怎样超脱【从拍摄谈超脱

电影的镜头:首先电影的海报就是一个从额头处截掉的Adrien Brody的面部,之所以留出脖子纯粹是为了让观者了解这个动作的趋势,一种疲软的侧目,Adrien Brody的眉毛非常有特点,这也让他能更好的阐述忧郁这个词。

全剧大量的使用了人物的面部特写,说是面部特写还不如说是五官特写,这样的特写很难把握,太近的距离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不安,比如21分左右DR.parker教授对镜头说的那段话,大光圈,小景深,主题完全占据镜头,富有攻击性的对话,把那种不安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有很多虚焦的地方开始以为是疏忽,后来发现这样的表现更能符合电影的主题,一种很真实的视觉的感觉,就像是小武,盲井这样的电影的台词,真实不矫揉。

值得一提的还有,Meredith卖蛋糕的那一场,有一个快速变焦,拉的非常迅猛,这和胖女孩拍照时照片所呈现的效果是一样的,只是照片是以成片为效果展示的,这段则更直观的展示其迅猛,这是一种很唐突的表现方法,要知道这样的拍摄手法一般是用在间谍找寻刺杀目标之类的地方。

【一小时二十五分十三秒】还有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走廊尽头,机位高低变化和特效变化也很有特点,心理类影片最大的爱好就是各种走廊,走廊象征着一种未知的过程,一种态度的转变,穿过这个走廊你就是老师,你就是老板,你不能用对待其他地方的其他人的方式对待走廊尽头的人,无论是医院的走廊,教室的走廊都是。

一小时13分左右的走廊用的机位装换很好的诠释了这点,先是仅依靠门外的自然光给Adrien Brody一个剪影然后又用室内光换到了他的背影。

Meredith的所有照片都是影片最尖锐的预言【可惜的是她手中的18-55完全驾驭不了这样的大距离变焦,算了,不提也罢】电影的光与色:Adrien Brody每段独白的色调非常有意思,Adrien Brody的家是很刺眼的白色调,而且第一次带Sami Gayle回来客厅开的是落地灯,这样灯饰的惨白更加明显,这样的家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而独白则用的暖色调的光直接从偏斜的角度打到脸上,这中情景下的独白给人一种烛光下低吟般的温柔,这是一个反差。

Adrien Brody和Sami Gayle第二次遇见的那个红墙很是明显,色泽之刺目令人印象深刻,这里的光线运用很明显是为了凸显这块红,因为是类似模特拍片的正面散光,说的红色不得不想起Krzysztof Kieslowski【基耶斯洛夫斯基】解释过的红是救赎,这样的解释放在这里也没有不妥。

还有一个地方出现红色,就是在体育馆虐猫的背景,【34分左右】34分40秒最有特点,虐猫男孩缩着肩眼睛透露出恐惧,可是背景却是一片恐怖的红,【我觉得虐猫完全没必要去体育场,而且Adrien Brody一穿着西服的语文老师没事去什么体育馆啊】其实正是小男孩的心理和面相的强烈反差。

 9 ) 看不清的愤怒,读不懂的忧伤

《超脱》讲述了一个通情达理却缺乏责任心,貌似超然却古道热肠的老师的故事。

但它更像是一部“世界末日式”的恐怖片:处处是愤怒,人人都极度痛苦。

影片如此频繁的游走于回忆与现实之间,散漫的风格与沉重的命题之间,以至于最后我发现自己很难再去关心片中人物的命运,而是被迫入一种和主角类似的超脱——或者说冷漠的境界。

超脱与冷漠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代课教师亨利·巴赫特(艾德里安·布洛迪饰)可谓“超脱”精神的完美诠释,他眉头高挑,目光空洞,神情漠然的面对周围的一切混乱与骚动。

这种难辨初衷的“平和”,不仅让他在到任伊始就化解了几名粗鲁学生的挑衅,而且逐渐博得了众人的青睐——班上一个饱受嘲笑、自卑封闭的胖女孩梅丽迪斯(导演托尼·凯耶的女儿贝蒂·凯耶饰),更是视他如同知己。

不过,亨利也不是一直都如此平静,当住在养老院的外公未被善待时,他会怒斥恐吓失职的护工,和那些指责老师失职而大闹学校的蛮横家长如出一辙。

一天,他甚至将一个素不相识的雏妓艾瑞卡(萨米·盖尔饰)带回家悉心照料,然后在短短数天内,就将这个污言秽语的刻薄女孩教导成了一个体贴善良的“女儿”。

从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赌徒鲍伯》到马丁·西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挽救雏妓”无疑是最高效的电影桥段之一,它既可以快速塑造人物正义、侠气的形象,又能满足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潜意识中的父性诉求。

当然,前提是“英雄救美”中的“美”往往柔弱且漂亮。

身为老师的亨利对待雏妓的态度和影史上无数前辈并无不同,他陪艾瑞卡吃饭、购物、体检、对她倾诉自己的伤痛过往。

在我看来,他所做的一切如同为绝望中孩子打开一扇充满关爱和同情的窗,但当他们想将窗户开得更大些时,却愤然将他们推开。

“我成不了你的家人。

”当他叫来社工将艾瑞卡带走时说。

诚然,每个人都应该独立,但导演托尼·凯耶忙于展现亨利和艾瑞卡之间各种温馨细节,而对迷途的孩子来说更重要的,如何自立自强的言传身教却被一笔带过。

实际上,亨利以代课老师的身份转战于学校之间,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以“替身”的身份走近那些渴求希望的灵魂,去临时扮演一个自认完美的、却无本可依的父亲角色。

片中亨利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为何要离开时曾说:“我的职责就是这样。

等正式老师来了,我就走。

”太多人在等待自己生命中那个“正式的”导师、爱人或知己,而盼来的只是种种畏惧责任的过客。

《超脱》充斥着大量发人深省的独白、超现实主义的场景,却缺乏触动人心的对话,观众没有机会靠自己的智慧对矛盾双方的观点进行思考,只能消极接纳编导耳提面命般填塞给我们的“肺腑之言”。

整部影片就像一部超长版的MV,布洛迪暗哑忧郁的旁白唱出一切主旨,而其他画面只是帮助我们记住歌词的辅料。

我愿意相信现实中公共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恰如片中所言,也愿意同情那些在学生成绩、家长压力、课堂秩序多重轰击下苦苦挣扎的老师们,但认同一部电影的主题不等于欣赏它的表达方式。

片中不停穿插的粉笔动画,有意无意的失焦,过于戏剧化的转折破坏了导演用心营造出的纪实氛围,将这部切入点极佳的电影变成了一出多愁善感的肥皂剧。

和导演托尼·凯耶的处女作《美国X档案》类似,《超脱》极为考验主配角的表演功力,考虑到剧本可供发挥的情节极少,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成了一座象征主义群像。

艾德里安·布洛迪奉献了自《钢琴师》之后最精彩的一场个人秀,他极具张力的刻画赋予了亨利——这个一心向善却假装超然的角色一种迷人的忧伤。

马西娅·盖伊·哈登饰演片中那位焦头烂额的校长,引人怜悯又不失庄严;老戏骨詹姆斯·凯恩饰演的咨询师玩世不恭且能言善辩,为阴暗的影片提供了一丝宝贵的幽默;而蒂姆·布雷克·尼尔森饰演的那位被烦重的工作和冷漠的家人摧残至麻木的老师,同样令人过目难忘。

与同类型影片相比,《超脱》既无《高中课堂》(The Class, 2008)的深刻,也缺乏《半个尼尔森》(Half Nelson, 2006)的朴实。

它好似一首含糊不清的诗,道白充斥着“无力”“挫败”和“心痛”,镜头大多聚焦悲伤、震惊与绝望,而拒绝对这些情感的来源进行逻辑解读。

为什么这所高中的生源会如此之差?

是普遍现象还是区域特色?

为什么这里的老师受尽折磨却不愿另谋高就?

他们是在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是考试成绩?

学生需要的是更能与之沟通的老师,更加善解人意的家长,还是更加多样的考核机制?

还是他们只能奢望某天自己的牺牲,能感动亨利这样沉睡的伯乐,在他的指引下找到自我呢?

对类似这些问题的回避,使影片末尾的完满结局变成了屈尊俯就的施舍,大声疾呼也沦为了无病呻吟。

编剧卡尔·伦德曾是一名公立学校教师,在《超脱》中他无疑有意将老师刻画成一群可敬的殉道者:他们在为一个早已衰亡的理想战斗,被那些对自己前途毫不关心的学生折磨。

影片最后一幕,残破空荡的教室里,纸片飞扬,桌椅零落,亨利持书而坐缓缓诵读《厄榭府的崩塌》,宛如一个没有十字架的耶稣。

此情此景,我心中油然而生不是敬佩之情,而是疑惑:学生也都被吓跑了?

《超脱》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它将公共教育的难题描绘成一个凭空而来、不可理喻的怪兽,足以吓跑任何理性的探讨与解决的尝试,最后我们只能将脑袋埋在沙里,“超脱”地等待无法逃脱的厄运。

 10 ) 谁有权利更悲伤?

在评论影片之前,我想到了一个场景。

大致两位姑娘聊天,姑娘A说一日她去她刚小学毕业的小表妹家。

小表妹聪明伶俐,家境也富裕,算得上物物皆有,事事皆好。

可是小表妹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打算初中将孩子送去住读。

一向乖巧的小表妹突然不依了,哭闹起来,一人在房间里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

姑娘A在门外看着心里就想“得了吧,就这点事儿,天底下比你惨的人多多了,何况你还过得这么舒坦。

”姑娘B也挺赞同她的观点,认为这孩子没受过什么苦,这样闹脾气是没道理的。

不管小表妹到底是不是得了娇生惯养的公主病。

但是由那两个姑娘的言语我却读出来了悲伤与痛苦是可以比较的意思。

这样的心态其实太熟悉不过了,断了手的会认为手指破了的没什么大不了,得了绝症的会认为精神压力大的人没资格抱怨,前者永远都会认为后者小题大做。

就像年长的人总是忍不住讥讽年轻的苦闷只是无病呻吟一样。

正因此,“悲伤”是一种极难表达的情感。

这两个字拿捏的不好,博得的不是同情,怕是只有嘲笑了。

而《超脱》却是一部完美的演绎了“悲伤”这一感情的电影,并且借由观影的怜悯体验唤起了内心深处更隐秘的疑惑和思考。

故事并不复杂,其实也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情节。

其叙事的类型,依旧是惯用的以一人的视角去观察周身的环境。

这个人是亨利,而那些环境是一所有着一对问题学生和失败老师的学校。

他们颓唐的躯壳里包裹的是一颗颗扭曲沉痛的心灵以及对生命完全失去了热情毫无颜色的灵魂。

但是,我们有能力去耻笑他们的失意与绝望吗?

难道我们能够以一副成功者的嘴脸趾高气昂的对这些失败者说,这都是你们自己的错,正是你们自己把生活搞得一团糟的话吗?

亨利从来没有以一个救世者的身份出现在这群问题少年之中。

他并不是一个企图以自己的真诚博取学生们的信任,最终将他们一一改造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人。

那样的真诚无疑是浸染了虚伪的自我优越感的。

而亨利本身却从未打算过做一位改造达人,他拒绝成为长期的老师,而一直都在不同的学校代课。

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害怕和人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而他本身就是一个有着严重心理隐患的人。

不过,恰恰是这样的伤痕,使他天生就懂得如何对待那些孩子。

他和他们是一样的,他并不用做作地堆起笑脸说“我了解你的那些悲伤”。

他以他自己的视角冷静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能嘲笑一个胖女孩长期在父母的嘲讽之中倍感自卑的苦闷吗?

我们能因她拒绝用自己的天赋画人们期待看见的事物,而嘲笑她是一位失败者吗?

或者,我们能够责备一个小妓女是因为她不知检点才会落得如此下场吗?

而对于一个最终压抑不住自己的挫败感而失声痛哭的女老师,我们能说出“你管别人干嘛?

又不管你的事儿!

”这样的话吗?

还有故事里更多的失败者,这些被主流社会抛弃的人群。

难道我们就可以仗着自己人多势众,仗着自己握着话语的至高权力而对他们评头论足,最终宣判他们是咎由自取不值同情吗?

没有什么比随意评价一个人更加自以为是的事情了,而其中又以评价“悲伤”最为可笑。

所以凯耶太聪明了。

他避免传统的故事模式——用“改过自新”来肯定一些人的性格,或者用“死亡”去惩戒另一些人的懦弱。

他不评价,他仅仅只是表达这种情绪。

在灰色为主基调的画面中,各式人物用无力而绝望的口吻述说着,甚至用冷漠的态度看待个体死亡。

而这一切都恰如其分,浑然天成。

正是这表面上的波澜不惊,恰恰唤起了人人内心之中最纯质的怜悯与恐惧。

人不是永远都要处在竞争之中,“悲伤”也一样,它并不需要拿来比较。

在这样极度私密的情感之中,不需要说教,不需要评价,它仅仅想要被单独的对待,单单只想得到宣泄。

毕竟,我们人人都有可能遇见这样的情形,在他人眼里无足轻重,却独独自己不堪忍受。

就像开头的那个小表妹一样,她也许并不想说“我比别人难过”,她只是单纯的在表达“我很悲伤”。

《超脱》短评

那种说教的口吻,矫情的台词,还是省省吧,起码先做到把主题讲清楚

5分钟前
  • Edward
  • 较差

他曾是两个姑娘的光,黑夜里孤寂的生物越悲伤越渴望。布洛迪那张禁欲脸配上大段大段枯萎的独白真是让人惆怅,镜头任意的闪回和推拉摇移看得人心慌。全片压抑沉闷,充满了个人的独特风格,让人看了却充满了睡意。那些潜藏着的欲望不得不被锁在笼中,影片中的角色如困兽,不如那些学生洒脱不羁流放青春。

8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过度抑郁出现解离症状,人生总是如此痛苦吗……男主学妈妈神态安慰外公,叫了一句daddy,那么好的演技被部分中国观众理解为男主是luanlun而得的孩子,我对这部分人的智商大为震惊。

12分钟前
  • 山青一二三
  • 推荐

这是一部不推荐看的好电影。没病的都要看出病的。好的作品分两种,一是发现世界的极美,二是挖掘人间的极苦。这部就是后者。

15分钟前
  • linsang
  • 推荐

男主为什么每次上公交都只站着,而且镜头完全不交待公交车的内部,如果导演觉得没必要等待,他完全可以不留男主上车的镜头

20分钟前
  • ayei
  • 还行

一夜看了两次?哭到胸口痛?我却什么都没感觉到,除了一幕关于他爷爷的。。

25分钟前
  • Germany
  • 还行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孤岛,人的心有多深,深到让别人无法试探的地步?教育和生活其实一样,教育者既可以超然物外,也可以放下防备与被教育者心灵交互。讽刺的却是,超脱既可以赢来尊敬,也一样能扼杀心灵。Adrien Brody终于跳出了烂片的泥潭,用忧郁气质和演技,再次将人性的考量重重甩在了观众脸上。

2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电影最后只留下冷漠与残酷,你根本无法从这一切中超脱,过去和现在,精神和肉体,理想和现实,教育和未来,与现实对抗相比选择冷漠并无视一切显然更简单。拿自暴自弃当成个性标榜,就像把自己搞得越叛逆越惨烈就比其他人更强大一样。这部电影的杀伤力太大了,没有给你一丝缓和情绪的机会!★★★★★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很有情绪感染力的表现方式,丰富饱满的视觉美感,以及好听的配乐和出色的演员。但是叙事完全一塌糊涂,那么多抑郁悲伤绝望就成了华而不实的空壳,就像男主角大段大段的说教台词那样做作且肤浅。

3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触碰到心的一部电影

35分钟前
  • 力荐

把教师的意义捧得太高了

37分钟前
  • 池鱼沐水
  • 较差

过于悲恸,难抵超脱。从那个女学生自杀起到结尾,个人感觉比较败笔,有点刻意和违和感,不及前面杀伤力强。

39分钟前
  • 不懈不戒
  • 还行

太刻意,太煽情,音乐倒不错

44分钟前
  • Dopec
  • 还行

Mr. Bathes 有着与学生沟通的天赋,自己身上也背负着很多苦恼

45分钟前
  • thankyou
  • 力荐

真不喜欢,后悔看这电影

47分钟前
  • zj@99
  • 很差

非常非常好看,艾德里安 布洛迪简直就是眼神帝加表情帝

49分钟前
  • 一人伊口
  • 力荐

除了男主的演技外 全都不喜欢

54分钟前
  • Han
  • 还行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

56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一部直击人心又内涵深刻的伟大电影。琐碎多样的摄影和剪辑恰与存在主义主题相契合,台词句句珠玑,文学性极强却没有故作高深,布洛迪的演技炉火纯青,比获得影帝的《钢琴家》里的表演还精彩!影片涉及教育、女性社会地位、自杀等问题,展示了人生极苦的一面:荒谬、矛盾、孤独、虚无。(9.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语文老师总是有点疯狂的,不是忧郁的就是疯癫的,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唧唧歪歪思考怎么挽救孩子。而最令我不信服的就是他上课时把一帮熊孩子扭转成乖囡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缺席的。我曾经的烂校校长应接不暇时还保持着偷一块小蛋糕吃的恶趣味。这是一部文艺电影,而现实中你没有哀伤的权利和时间

1小时前
  • 饭夫斯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