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集*42分钟全本版 全本。
版本一:上有“阳光100”字样水印,画质较模糊。
版本二:剧中加插剧名标题段,繁体字幕,画质清晰。
(本人只看过这两版,版本二应该是台湾播出版本,除了中途加插剧名标题段,两个版本内容完全一致。
)43集*42分钟央视版 剪掉了芈八子的一些,私自出宫去见六岁的芈琰,未遂,后向秦王请罪,被打入冷宫,一年后与秦王复合又私自出宫赶赴义渠劝义渠骇退兵,回宫后遭到嬴氏宗亲关内侯等人的非议,栎阳公主力排众议在秦王面前求情,并陈明外患之下引起的内忧。
话说芈八子的部分,乍看起来是前后有点重复了,两次探子,两次与秦王失和。
但再想想,剪掉真是不得当。
芈八子三十岁上下就开始辅政秦昭襄王,把持朝政四十余年,就算其有政治天赋,也需要学习和成长。
先前她必然是受了秦惠文王的熏染或教导。
这一笔是不得不交待的。
剪掉了嬴荡和嬴稷儿童时代学堂里的部分,连带甘茂的一些。
还有侍女项纹身为楚国间谍的一些。
因为牵连芈八子的内容,可能无奈剪掉了,但总是不妥的。
再者栎阳公主向秦王陈明外患之下引起的内忧,属于五国攻秦时秦国内部的情况,不能不交代。
其实整部剧除了开篇重点交代了秦惠文君如何肃清甘龙、杜挚一党,其后的内容则很少甚至于没交代秦庭的内部情况。
五国攻秦只有栎阳公主陈明利害这一段,再无情节。
之后楚国因被张仪欺骗,举兵犯秦,楚将景翠率兵直杀蓝田。
此时秦国空虚,已无兵可调,弄得秦王只得亲赴蓝田,纠集百姓抗敌。
如此秦国的政治中心既无国君又无兵力防守,那么异端分子应该趁机手脚才对,但剧情缺少交代。
还剪掉了楚国令尹昭阳和佐徒芈原的一些。
义渠国的一些,还有秦武王去世后秦昭襄王继位的全部内容。
楚国令尹昭阳和佐徒芈原的一些,谈政治谈得很妙,篇幅也多,偏偏剪掉,等于是剪掉了闪光啊。
义渠相比中原列国是不重要,剪掉一些对整体无碍,但义渠国本身的内容就不全面了。
秦昭襄王继位的过程惊心动魄,为何剪掉呢。
如果下一部不再交待,岂不是失了因由。
23集*90分钟台视版开篇魏国派使前来邀秦君彭城观礼,剪掉了魏使要退殿时被三个白衣披发的人戏耍一段。
这个剪掉就剪掉了,庙堂之上冒出来三个小丑,也不知秦君怎么想的。
表达目的基本上是介绍各国背景,魏国为重点。
可怎么看都轻佻了。
剪掉了公孙衍为秦大良造后在酒肆里与魏嗣交集的部分。
连带秦庭如何判决在酒肆闹事者,还有秦王对质子魏嗣的态度。
剪掉这部分不妥,如此就不能表明公孙衍身为魏人事秦的内心纠葛和离秦的原因。
对魏嗣的激进也缺少交待了。
秦庭的判决反映了当时秦国律法的使用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君主和各级官员对秦法的态度。
秦王有意拥立魏嗣成为魏国储君,若不是故意放行,有命案在身的魏嗣是不可能顺利离秦的。
当然,这一章节被全部砍掉,也就没什么严谨不严谨,只剩下公孙衍突兀的辞行。
剪掉了魏嗣的一些,还有前魏太子的一些。
这部分在我看确实不怎么重要,剪掉也无妨,不过最好别剪掉,要不然魏国之忧、魏惠王的牵绊表现不齐全。
秦惠文王离世前的几个段落重新安排了顺序,让此人物颇有点回光返照的感觉。
大致如此吧,一口气看完三个版本累死活人啊。
记得也不是太细致,尤其是边边角角的地方。
编导演什么的就不谈了,要不然又长篇大论,个人好恶也无甚意思。
正文:呵呵,自观电视剧《大秦帝国1》,很是愉悦,自此才另眼卫鞅,敬之往之,自此才知何为秦法,自此才知先秦已有誓死卫国之精神、高风亮节之名士、学风蔚然之学宫、慷慨陈词之百家,听商君说法、辩墨家之言、闻孟子之礼、论兵家之道,乐刎颈之交、明约法三章……自以为是近年最佳之历史正剧,非自夸自卖,孙皓晖先生吾敬之,黄健中先生吾亦乐矣……知孙先生伏案16载方石破天惊,著洋洋历史巨著,示誓为秦国翻案,立言穿越《史记》之山,欲明中国文明之根基,将清目下混乱之风气,建立国家意志,张扬法治精神,提倡士子情怀。
虽不曾拜读先生之书,但秦1已使我耳目一新,如醍醐灌顶,豁然洞开。
亦问曲江有意将先生剩余四部奇书改编为电视剧,以求书中精神之广泛传播,先秦文化之迅速蹿红。
于是乎,更想一睹《大秦帝国2》以为快,2年来,常牵挂之,怎奈不能寻得,甚是不爽,听闻高希希之《楚汉》热播,不由观之,自感败兴(吾一家之言,不足道哉,观之小家碧玉,非秦之大家闺秀,好比古龙之小李飞刀与金庸之天龙八部),愈思前者,可导演更替,为丁黑先生,看其解说(解说详见其采访),言电视剧无非是关注个人命运与感情,此言足以证明其对大争之世察之不祥,2或成为新三国之又一翻版,没有百家争鸣,缺少士子之情,更乏大争之世之波澜壮阔。
自觉已不胜1部,甚是可悲。
闻2已在台湾上映,而大陆迟迟不播,实似1部,于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热映,却被央视所排,辗转地方,以求盈利。
此次易主,与此有关否?
得知央视开年即播2部(实为9月5号),不以为然,已无1部之精辟,亦不见法家之言辞!!!
但一睹为快之意亦未曾减,前些日于网上苦苦寻得,现已观之数遍,我之顾虑早已不在,2部更是有大家风范,张合有度,尽看纵横家张子、犀首奔走列国,各国关系犬牙交错,外交手段谋国谋王,时而见儿女情长、时而观剑拔弩张,时而听庄子讲庖丁解牛为何意,时而闻名家鼻祖惠子之要义,时而见芈原慷慨激昂之性情……战国,不愧为原生文明之发端,天下熙熙,列国嚷嚷,荣极一时又尘埃落定,豪情壮志,人生如此,亦也快哉!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是陕西汉子就应该看,是中华儿女就应该看,想了解中国原始文明就应该看,想知诸子百家者更应该看!
大争之世,礼崩之时,儒家不曾兴盛,后世选择儒家何其幸乎,又何其悲哉!!
目前很多人在吧里辱骂《秦2》,诚然,1讲法家之治,爱国之情,布衣赴国难,商鞅身殉法,观之无不感慨零涕,肃然起敬。
然而,2与1都属佳作,甚至2比1更高一筹,两剧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2之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度,观之若行云流水,赏心悦目。
全剧观之似空洞无物,纷繁杂乱,实则,处处点睛,观2更需要艺术评论之力,文学修养之功,洞察画外之法。
你何解“嘉鱼”,怎论“九鼎”,再听“与子同袍”,又闻“关关雎鸠”,你怎看“彭城赴会”,又何观“捏桑会盟”,你可知湛卢仁义之剑,再虞公失国潜心做醋,又曾闻玉配君子有五德,其背景之复杂,文化之深厚,言辞之犀利,智谋之高深,实令人叹为观止。
有人说,2无1之大气磅礴之士气,布衣殉国之精神,又可知2中处处可见此等气势,此等精神。
但全在画外,需细细品尝,久久回味。
譬如河西战捷庆功士卒为酒言其父战死,怎无表现秦人热血尚战之品性,再秦廷审赢辛,无不体现“刑亦可上大夫”之公平公正精神,又张仪聂桑不畏死,孤身赴燕营,慷慨离秦去楚,岂能说其无战国士子冒死报国之豪情,再冯高慷慨离国去韩赴死,秦国款款情深之无奈,可表秦国重视人才,不拘一格,体恤百姓之仁政,亦表秦人愿以死积极报国之情感,实在景翠攻咸阳之际更是可敬可叹!
再谈谋略纵横,看令尹昭阳以芈琰为质使义渠就范,而后缘何护送回国之透彻分析;张仪诱惠施商定魏王牵马之恩威并施;犀首韩国五子相连之慧言智语;赵武灵王迎姬职为燕王之高瞻远瞩;赢壮阴谋篡位之巧言令色……于此种种,不一而论。
再看雷鸣大战,剧中奇袭、阵战、偷袭、佯攻等场面应有尽有,义渠作乱、河西之战、观泽之战、五国锁关、决战丹阳、保卫咸阳,分别采用实写、虚写之手法,艺术效果更佳,感染力更强!
最后言常人诟病之宫斗戏。
我认为是恰到好处。
不言其润饰紧张剧情使之张合有度之功,但说其自身存在之要义。
不铺垫惠文太后、芈太后之性情,怎知此二人命运之不同。
不摊开秦惠文王与此二人之感情,怎能理解其定太子之艰难,以及其老年“暮疯”之怪疾?
岂不知如此使人物性格更加饱满,避免脸谱化?
不描写秦武王、昭襄王幼年之所为,怎知其成王之所行……综上,秦2好似富大龙之饰赢驷,越看越有味,愈观愈不舍。
吧中朋友,切莫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不加思辨,更不要先入为主,大放厥词,诋毁秦2,似无必要,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见解不同,可以争论,但所言需有理有据,莫凭空说来,侃侃而谈,误人子弟。
近日,大秦帝国之纵横(秦2)便要登录央视黄金档,请大家细细观赏,陶醉其中!
其实,我等所愿只是希望国人了解中国原生文明,希望更多学者研究诸子百家,希望中国文化更加异彩流光,希望国人觉醒,存变法之志,希望我华夏重回大唐,早日复兴!
分享者说:豆瓣评分跌破5的《芈月传》,除了给大家提供槽点和表情包,存在的最大 意 义就是让很多人知道了《大秦帝国》这部神作。
作为对国产古装大剧一生推的重度患者,我要告诉你《大秦帝国2》宁静的芈八子简直把芈月秒的渣都不剩!!
本来还想提笔写写,但是悠悠酱这个简直把我的心声都吼出来了!!!
《芈月传》播到现在,靠着先天自带话题收视已经破2,同高收视以及高网络播放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群众们的吐槽根本停不下来。
类似玛丽苏的剧情我们在《武媚娘传奇》里看到过,再来一次群众们自然觉得无聊无脑。
然而讽刺的是,《武媚娘传奇》在豆瓣也有5.4的评分。
随便搜一下,就是这样差评如潮的新闻。
孙俪和刘涛的演技自然不用多说,前者一部《甄嬛传》即是人生代表作品,后者《琅琊榜》里霓凰郡主英气逼人。
明明两大女主演技靠谱,明明是同一班底,也是女人戏,到底是这才是我们想看的女政治家,甩《芈月传》八百条街!
除了淘宝款的服饰,漏洞百出的情节,还有跟史实出入有光年差距的剧情。
比如先祖是秦国贵族公子白的白起,强行成了芈月的同族,还有一个销魂的名字叫小狼(求白战神心理阴影面积…..)最让群众们恶评《芈月传》的是,我们看到的不是期待已久的政治女强人秦宣太后的故事,而是走不出“大红灯笼高高挂宅院”的窄小格局那一套的女人争宠的封建剧。
芈月每一次的脱难,都靠着这些外挂男人们秦宣太后的“成长”历程和少女甄嬛成长成后宫“正主”基本没区别,又是一个“白莲花”少女误入泥淖不得不被动自救,而被迫登上权力巅峰来诠释权力女性的编剧思路。
对于为什么要把芈月写成玛丽苏,编剧王小平是这样解释的==说好的大格局呢?
说好的智斗呢?
历史上那个临朝称制四十一年,第一个称太后,辅佐昭襄王弱六国,成为后妃掌政的鼻祖,生性豪放,政治手段老辣果断的宣太后是不逊于武则天的存在。
到了《芈月传》里成了一个政治白痴,处处触雷,拥有随随便便捡个大人物的技能的傻白甜。
宫斗弱智,政斗又浮于表面,只能赏这个剧组的表情包了芈月传除了给我们贡献了无数的槽点和表情包,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让大家重新认识到一部国产精品剧《大秦帝国之纵横》。
《大秦帝国之纵横》里宁静对宣太后的塑造,虽然戏份少,却堪堪勾画出了史上第一太后的形象。
作为一部老剧,最近之所以能被网友们再次翻出来说,说到底还是一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而豆瓣上很多评论的时间都是最近,显然是从隔壁《芈月传》那转过来求洗眼的。
说《大秦帝国之纵横》前,不得不提一下《大秦帝国之裂变》,这部被广大网友奉为神剧的老片。
作为“大秦帝国”的第一部,此片的拥有极其深刻的历史厚重感,把战国时期贵族制度以及贵族精神拍的淋漓尽致。
古朴大气的配色和布景更接近那个时代的质感同第一部相比,《大秦帝国之纵横》尽管评分有所下降,但也少了第一部中对“秦”的过分拔高,没了高大全满的正反分明,更多体现了人性的糅杂,拍出了群相的参差感。
这才是我们想看的女政治家,甩《芈月传》八百条街!
其中最鲜活的莫过于宁静版的芈八子。
史书上说她纵欲,在剧中她也从来没有排斥过享受男女情爱。
一开头就是火辣的床戏,在嫁给秦王前,就与与义渠王子骇相恋,并产下一子。
虽然也是随地捡起了张仪,拥有了主角光环加持的技能但是少女芈八子对于张仪认为“凭姑娘姿色,何愁荣华富贵”这种言论这种事情非常不屑。
和张仪分别的时候,为了给他鼓气,坦荡要求张仪在发迹后接她去当王妃。
一出场就展现了芈八子那种泼辣率真的少女气和不一般的格局。
在义渠君被自己的叔父带去义渠国之后,芈八子同张仪入秦,感情渐渐倾向于秦君。
而她对爱情的理解也恰好说明了其不是一般专注于小儿女情长的女子。
在几个有限的镜头和台词里,宣太后讲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和对权力的渴慕。
一般女性会被情深似海的义渠君所感动,不过作为一个未来的女政治家,她的眼光和格局也会决定了她更倾慕秦君的霸气和雄才大略。
所以在大典上和旧爱遇到,面对义渠王要带她走的请求,她用民族利益训斥其,再坦白心境,用口才成功劝走了义渠王。
表现秦君和芈八子情爱的戏份,也是特别的虐狗技巧。
第一次见面就是“很好,你成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的桥段得宠之后,吃起醋来还敢“紧抓”君上的“关键部位“。
而秦王的表现是,围观的公叔老先生一开始还有些担心。
之后就表示要需要静一静爱吃醋又傲娇的君上在得知芈八子和义渠君有一子之后,赶芈八子出城,又傲娇舍不得,假扮车夫跟到外,情话十级BOY霸道地说了一句:寡人不知如何轻握你手。
再渣的画质也不能掩盖秦王特别的撩妹技巧总之,在展现这一对小夫妇的日常时,经常是各种吃醋,各种扑倒,但凡你能在各种言情小说中看到的桥段,里面通通都能满足你!
富大龙在这里的装扮无限接近兵马俑的复原。
当然了,如果仅仅是拍成了《霸道君上爱上我》的戏码,不足以使这部剧甩《芈月传》好几百条街。
宫廷险象环生,即便是爱一个人,也是用智,而不仅仅是用心。
越是情深,越是要表现的不动声色。
这一段芈八子为弟弟求官,宁静扮演的芈八子又娇又媚,谄媚得不得了。
充分展现了一个宠妃的样子,而富大龙扮演的君上,一边是有帝王之爱,一边又考虑朝堂,装逼高冷,最后憋笑快出内伤。
一对权力中心的夫妇感情就这么体现了出来。
《大秦帝国之纵横》中,舞台主要是惠文王和张仪的,芈八子的戏份不多,除了少女时期以及秦后宫时代同秦惠文王的感情之外,早期的芈八子,虽然空有野心,拥有帝王之爱,最后还是在江山和权力斗争中被秦君作为牺牲品,同儿子(未来的秦昭襄王)被质于燕国。
质子的身份能活下来便是奇迹,《芈月传》中芈月母子最后靠着义渠君逆袭,而宁静版的芈八子却是在逆境中磨练出了意志和性格,经过多次危险的磨难和对往事的成炼,终于在秦武王死后,依靠弟弟以及甘茂的帮助回秦国重新掌权。
在诛杀政敌惠文后,她开始垂帘听政,政治手腕体现之一就是为了儿子和秦国,最终割舍芈姓族亲,使儿子能在她离世前罢免芈姓高官,放手治理秦国。
在该剧少有的篇幅中,中国历史上第一太后的才情、情爱、欲望和决断,刻画的深刻到位。
杀伐决断之外,又是一个母亲,面对儿子死去时的痛彻心扉。
《芈月传》和《大秦帝国之纵横》说的是同一个女人的故事,但是《大秦帝国之纵横》里的芈八子,之所以区别芈月,那是因为,作为一个未来注定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女人,编剧没有把宣太后塑造成一个单薄的,被三个男人所爱,最终靠着所谓的外挂或者外貌吸引男人来帮忙终于逆袭的玛丽苏故事。
作为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一个毒辣有见地的政治家,少女时代或者天真,或者手段幼稚,却一定不会是一个没有智商被人耍弄于股掌,“被迫”人性嬗变移易的形象。
把这样一个层次丰富的女性,“批量”演成一个被迫黑化,依靠三个男性的“爱”才最终逆袭的玛丽苏,不仅无法展现她真正的强大,这种把电视剧里的女性形象,不断往宫斗/争宠引的角度,不过是平衡了男权视角对女性的俯视欲。
说到底,《芈月传》败就败在了编剧自身 狭 隘的格局上。
《芈月传的导演是清宫穿越而来的,而编剧来自大观园》本文转载自南方全娱乐,已获公众号授权一个女性吊炸天的的微信号:herinfilm
在看完了八子cut后又一股脑看完了全集,有些关于赢驷八子的碎碎念不吐不快。
大抵驷儿求才若渴,所以他喜好的女子也要有见识,有胆识,初见的八子便是个胆大的,这一面也一直在他心中留存,所以在八子质燕,他去牢中看望义渠骇时,狱卒问到他为何会来,他嗫嚅地没有说话,眼前闪过的是初见八子的场景,而后停了一会才说,来看一个老朋友。
若说驷儿最爱什么,大秦江山排在第一毫无疑问,可他也是爱八子的吧,爱她早年的单纯妩媚,爱她后来的泼辣智慧,所以我们才一次次的看到夫妻间的有爱互动,看到八子一次次“撒泼”把驷儿气的要死,在八子质燕后,驷儿对张仪谈起他们母子俩,说自其离秦后,无一日不思念,有时走着走着便走到她的寝宫,耳边响起的是她的笑声她的撒泼叫声,让张仪多带些花料子,这小妖精臭美,听着听着便掉下泪来,私以为驷儿太累太累,要面对虎视眈眈的列国,要面对时不时拖后腿的嬴室宗亲,唯有在八子这儿,虽不能完全释放自我,但也能略微舒缓一二,可是这唯一的栖息之处,也被他送往他国,来换取整个国家的安定。
牢中是他们的最后一面,想是八子最初怨愤地是他为何不维护自己,才有了如此激烈争吵,然而质燕日程漫漫,她大抵明白了当初的一切,为了一个大秦帝国,她不得不远走他国,她的丈夫不仅仅是一个丈夫,更是一个国家的君王,他爱她,但面对国家大义时,又不得不抛弃她。
我沒看過小說,我確實不知小說是如何的驚天地泣鬼神般精彩,我就是不解為何短評里的都是一星也就罷了,更有不少謾駡之詞。
有人說是不是現在的惡劣的電視作品把觀眾的審美趣味給擺歪了,我覺得有此可能性。
因為此劇,個人覺的已經強過不知多少現在正在播放或將來即將播放的作品,經過仔細查看短評和影評,大致揣摩了下給一星或是大罵此劇的人無外乎是兩種:一者在影視或文化界確有成就者,另外就是一無所知的茫然于世之徒。
其既不知自己喜歡何總類型的作品所以遇上不對胃口的可能就憑個人好惡大放厥詞亦或是對作品年代史實不甚了解時便主觀臆斷,此即既無自知又不知別人說述為何物,只有可悲到回到自己的世界里臆斷,這還是沒有自知之明,對一物不了解,大可不做深入評價可如是說這不是我喜愛之題材或是不知其優劣均可,為何要故作高深,以批評彰顯自己,這只能是自欺,他人豈會被這粗鄙之徒所欺。
另有人不知是對張儀還是喻恩泰頗有異議,說此諸如:張儀被帶入了其他電視劇的形象進來了,如何不妥,如何不行............對於這我只能說這是,觀眾自己心亂帶入的其他形象特質,不是喻恩泰沒有代入角色,你看劇的態度導致你不能嘗試去理解人物和人物所處的背景。
退一步說何況歷史人物史書只是給了個大致的框架說其一生為人如何人如何,具體細節並未有所謂正確與錯誤,只要演繹出其主要氣度就算是了不起的了!
如此精彩誠意十足的演繹,招致諸多誹議,而在另一端漫天飛舞的一路讚歌的宮鬥爭寵劇,我默然不知何如。
世道如此,悲夫張儀!
从孝庄秘史我就很喜欢宁静,后来就没怎么看到过她演的戏,编剧和我大静静塑造的羋八子真的是无法形容,终于不是傻白甜迫不得已靠男人了,她正在从一个聪明的有欲望的女人,一步步成长。
还有富大龙老师,我以前从来没看过他演的戏,第一次看真的是移不开眼睛,你不会想到他是演员,只会觉得这就是秦王,满腔热血,坚持东出,振兴秦国,他就是一国之君,根本不需要演,全程迷妹脸的我看我的,唯一的遗憾就是下一部没有富大龙老师了。
个人评价,比第一部好。
第一部贴近小说,某些对白台词基本是小说原样,但是小说有个缺点,为表现煌煌大秦的感觉,作者虚构了许多并不存在的情节,人物情操高尚得近乎于伪。
而纵横则摒弃了小说大部分的剧情,更忠于正史(连苏秦都舍了),感情戏没第一部热烈(感情戏绝对是现在多数人打分的第一标准),秦惠文王也被塑造成了一位为壮大秦国无所不用其极的无耻流氓君主,各种阴暗面爆发,不过我更喜欢张仪这个角色,一张利嘴说遍天下,在秦时意气风发,到最后无奈归隐葬母时与犀首相遇醉忆往昔风云岁月的落魄萧索,真是让人看得浑身颤抖。
“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户人家的窗台,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
《纵横》海报
群雄争锋一幅列国争雄纵横捭阖的图卷在商鞅变法后徐徐展开。
前30多集侧重于个体命运、志向抱负与时代背景之间的交织。
战场上的厮杀、朝廷上的斗智、国家间的纵横捭阖……好一番璀璨华夏大争之世,让人热血沸腾……昭文君与张仪的君子之交让人动容。
他们因缘相识,成为知己。
昭文君是周朝公子,他本想招纳张仪为周朝排忧解难,在被张仪婉拒后仍无条件支持张仪施展抱负:予其资金,赠其宝剑,护其入秦。
当时的张仪不过一介落魄寒士,昭文君却做到如此。
或许,与其说昭文君明白张仪非池中之物,不如说他昭文君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寄托在张仪身上,让张仪在成就自我的同时完成他(昭文君)无法付诸实践的共同梦想吧。
张仪(喻恩泰 饰)30集后更多的是英雄迟暮、美人心计。
秦惠文王迟暮之际出现了残酷的派系争斗,为了王位,多方力量彼此厮杀。
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较量。
秦宫后妃从互敬互重到各怀心事,两大利益集团斗争下芈氏王妃(又称芈八子,“八子”为秦后宫妃嫔称呼)最终携子质燕时与惠文后的反目成仇,令人叹惋。
秦惠文王与惠文后之子秦武王继位后不久明示张仪,道秦国东出从此只靠秦剑不依邦交。
一朝天子一朝臣,张仪一身才华再无用武之处……
秦惠文王(富大龙 饰)
秦惠文后 (傅淼 饰)
秦惠文后(傅淼 饰)其实最终的结局也是如史册所著,不过吸引笔者的是这个过程中多方力量的角逐。
电视剧与小说有差别,而电视剧、小说与史实更有差别。
当然原著很多地方为了制造冲突效果强行将人物进行黑化或转性别处理,有点可惜。
毕竟原著以小说方式行文,这里只从影视正剧角度看,其他不作分析。
无论怎么改,甩了《芈y传》八百条街,那剧不提也罢。
有人说张仪该与苏秦同一时代,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施展抱负。
其实据史册推算,张仪应该早于苏秦将近30年;张仪是连衡思想的鼻祖,而苏秦是纵横家的后起之秀,很高兴导演和编剧认识到这一点。
当然与史实有争议的比较多。
芈氏王妃与义渠王的情人关系是在她质燕返秦当了太后(史称秦宣太后)之后才开始的,而非剧情所示。
公孙衍是因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而冷落自己才离秦的;张仪与公孙衍的关系并不好。
张仪在秦武王冷落自己后回到魏国,后被魏王拜为相,与公孙衍共同事魏,不过两人关系并未改善多少。
张仪在魏任相的第三年病死,终算落叶归根。
或许剧中犀首与张子暮年缘聚,把酒言欢,是导演和编剧一种情怀的寄托吧!
“犀首”公孙衍 (姚橹 饰)秦宣太后的确与义渠王有过子嗣,而且是两个,不过是在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身故后自己的儿子继位(后世称秦昭襄王)以后的事。
据史学家推测,他们的两个子嗣该是夭折了,不然宣太后不会在戎狄义渠意欲反秦时无所顾忌杀了昔日的情人义渠王。
这与剧情反差较大,而且剧中太过强化太后与义渠王的私生子义渠琰(史实是否为此名未知)的戏份,这条线是全剧一大败笔。
若能在保留义渠对秦国政局影响的塑造效果下,砍掉义渠琰所有戏份更好,何况史实中这私生子早已夭折,根本没机会长大成人。
义渠王(陈昊 饰)剧中权利交接的结果是秦惠文王命其宠妃芈八子携子质燕避开祸乱。
新王秦武王继位不久后意外身故,临终让心腹大臣到燕国接回公子 稷 (后世称秦昭襄王)及其母芈八子返秦掌权。
惠文后不甘心,联同有二心的秦国王室公子 壮 叛乱,后被芈八子一党强力镇压,此即历史上所说的“季君之乱”。
但历史上芈八子与其子质燕是在秦惠文王去世后惠文后出于报复及稳定其子王位而采取的手段,并非秦惠文王生前所做。
至于秦武王弥留之际是否让心腹去燕接回王弟后人亦不得知。
参与季君之乱的也没有芈八子与义渠王的私生子芈琰(义渠琰)。
值得一说的是剧中楚国宠妃郑袖在楚左徒芈原(屈原)遭受楚怀王的误解和朝臣排挤后对他的安慰这一情节,笔者本人亦十分不解。
两个不同背景不同地位而且毫无瓜葛的人,怎会有此番情景?
在查找资料后笔者更是诧异,史学家据芈原所作的《湘夫人》及当时的政治变动推测,芈原(屈原)与郑袖有私情(尚未证实,或许不过哗众取宠)……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之风的开创者屈原,救国无门绝望下自沉汨罗江……他的死去是否有其他隐情?
后人未从得知,或许只有悠悠流动的汨罗江水无声地诉说当年的悲剧吧……
芈原(屈原)(杨志刚 饰)……以上。
笔者爱的是剧里呈现的君臣携手共创大业、夫妻齐眉相濡以沫、知己无言笑看风雨……多年以后,在儒家思想渐渐占据中国思想的主流后,或许再也没有哪个时代像那个时代一样开放思想,追求大我的吧?!
大秦帝国,角逐中原,岁月峥嵘,光照汗青!
剧中的演员也选得恰到好处。
看戏骨间过招如看神仙打架一样让人欲罢不能。
李立群不愧是老戏骨,把魏惠王复杂的人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富大龙演绎下的秦惠文王,举手投足间尽显王者霸气!
魏惠王(李立群 饰)为秦惠文王(富大龙 饰)驾车喻恩泰真正为笔者所知是b站里《武林外传》吕秀才的cut(尤其是姬无命那场)而非剧集。
《纵横》里他颠覆以往形象演绎了纵横家的杰出代表张仪——辩论高手、谋国大才,志在鸿鹄、不甘平庸。
张仪与魏相惠施那一场精彩绝伦的论战实在燃爆!
在《大秦帝国2之纵横》拍摄过程中,导演和编剧有意公开演员剧照;据统计,能认出张仪的扮演者就是喻恩泰的网友不多,他成功塑造了新的荧屏形象。
张仪女演员亦是巾帼不让须眉。
宁静出演的秦宣太后,从天真的楚国王室没落旁系女子成长为秦国举足轻重的铁腕女政治家这一路的心智变化多面而复杂——宁静把这一年龄跨度长达几十年的角色演得饱满鲜活!
芈氏(宁静 饰)
芈八子(“八子”为秦后宫妃嫔称呼)(宁静 饰)
秦宣太后 (宁静 饰)
秦宣太后(宁静 饰)音乐方面真真呈现了大争之声。
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的音乐创作精益求精,团队利用器乐把那个开阔时代的声音展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谭晶,还有流行音乐歌手谭维维都倾情献唱大秦音乐的主题曲。
兵器、服装、秦宫、画面色调,以及许许多多别的方面,高度还原历史。
可以说,这样一部华夏岁月峥嵘的史诗,尽管有不足之处,依旧值得我们的驻足。
黑色裂变(2009)、国命纵横(2013)、大国崛起(2017)、帝国天下(2020)(注:“大国”及“帝国”为笔者注解)。
期待2020年大秦帝国系列收官作《天下》!
10→13→19→20,未完待续。
隋唐英雄传在各大电视台热播之时,期盼已久的大秦2悄悄地在百度放出,终于一扫各种天雷滚滚的穿越剧令人精神一振,如饥似渴一口气看到十三集。
不知为什么有些人在看了加长片花后就打了那么低的分数,难道是被那些雷剧养歪了审美情趣。
看到那么低的分,忍不住加了一颗星。
目前为止个人对纵横的评价:超越第一部裂变,少了拖沓少了叽歪的虚构情史,台词精雕细琢煞费苦心,情节到目前为止算是紧凑流畅水分极少。
没看过小说,但第一部里的商鞅也忒完美了忒主旋律忒儿女情长了。。。
从其他地方看到,好像小说里就是这样,司马迁班固表示很无奈变法以后的秦国处于过度期,还没有强大到招呼也不打就灭了你国家的程度,所以此时只能上善伐交,外交与战争轮番上演,终于走到了“诸国先卑秦后惧秦”的一步,合纵连横的外交谋略放到今天也十分适用,真真佩服那时的众多子们。
兵家法家儒家道家的许多经典论著都是很多人现在都研究不尽的,这种圣贤井喷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
吕秀才终于成了子们的其中之一。
喻恩泰的口舌辩士张仪真是绝了,平日柔弱谦和,到关键时刻却有摆布诸侯的爆发力,特别是第十集在惠子面前一番强势霸道的叱责由弱渐强酣畅淋漓,忍不住来回看几遍。
至于苏秦张仪中为什么没苏秦就不多说了,他们其实不是同一时代的。
司马迁再伟大也有弄错年份的时候,不过也难怪,他参考的《战国策》原本就错了,于是就这样弄丢了一位子:犀首公孙衍,可能小说(其实这书作者是谁都不甚了了,反正就跟当年明月一样就是一某个朝代的死忠粉丝)中就已经大大丰富了他的戏份,这位才是当时与张仪旗鼓相当的对手,两人很有意思,历史上,公孙衍本来是秦国大良造,而张仪相魏国,结果不知怎地交叉换位,这种事也只有在春秋战国才可能发生,那时百家争鸣,儒家只不过是一个比较大的流派,市场份额不算独大,所以哪有什么忠君爱国的教条,爱我之才用我之才者才是我的君我的国。
如果彼时有叛国罪这一条,恐怕那些子们都死干净咯。
提到荧屏上的君王,人们脑子里都是国强宝国道明,好像非得那样高大全才算演的好。
这位秦惠文王耳目一新,很多人拿他和前一代的侯勇比,多此一举,富大龙没必要向劳模一样的秦孝公看齐,他演出的是自己的特色,虽有那么一点舞台剧架势也不妨他骨子里透出的王者气度,书中所谓深沉内敛,他表现得并不十分准确,却也有几分味道,观者也不需太苛责,比起黄教主当年那位垃圾剧里的汉武强上万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提到那些明君帝王,往往是光芒万丈完美无缺,就算做错什么事都是有苦衷的肚子里和着金灿灿帝王泪的,歌词还要唱“真的还想再活500年”(参看康熙王朝)“ 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成为灰烬”(参看汉武大帝),不遗余力得歌颂王权,太过了,在我看来“黎民百姓长久功名利禄短暂”(参看90年代东周列国春秋篇)才道出了真理,虽然这部纵横还是偏颇了很多,但多少恢复了些当年历史剧制作严谨的风气。
非议多的还有后宫戏,个人觉得恰到好处(实在是被其他剧摧残的要求降低了),礼乐崩坏之后儒家礼仪王道之前确实人伦混乱,父占儿媳,君淫臣妻,口味重得连莎翁都要厥倒。
鼎鼎大名的宣太后羋八子,堪称战国第一豪放女,史载她曾说过:“我服侍惠王的时候,惠王把大腿压在我身上,我感到很累,有点吃不消。
但当他把整个身子都压在我身上时,我反而不感觉吃力了。。。
” 说得那么直白,现代人听了都要脸红,她以床上功夫摆平义渠,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搞定秦国大患,另外还不忘牢牢捏住自己的儿子赢稷,把持朝政长达41年,真是个厉害的女人,如此精彩的人生,在惜字如金的史料记载之外留给后人巨大的浮想空间,而剧中虚构的部分总是点到即止,没有脱离正史主线,至少没臆造个什么墨家杀手之类的(第一部这里太莫名其妙了),拍得并不为过。
因为偏爱所以顺带要替道具布景说一句,毕竟2千年前了,差不多有秦风就可以,不要要求太高,什么马战不该有马镫之类,哪找那么多能骑光背马的群演啊,兵马俑里的秦甲感觉出来了,凑合吧才看了十几集,后面会不会像第一部那样开始拖沓尚且不知,不过要拍到昭襄王,这当中几十年的历史精彩纷呈,51集不会很水。。。
加班加点看到34,战国七雄算是都照了一遍面了,且不论老配角魏国,最出彩应当就是一代风骚的屈原屈大夫了,以张仪口中那个“后生小子楚国新任左徒羋原”初登场,一开始对这个陌生名字完全不感冒,后来才反应过来,可怜年少得志的他,纵使才情风流气节高尚头脑清醒目光长远口才一流等等等等,也抵不过气数2字,在楚国这个庞大的家族企业中四处碰壁,受尽委屈---怪不得姓屈。
相对的战国下场最窝囊的诸侯楚怀王也算到位,贪婪市侩,精明却不英明,这张面孔貌似还穿越到赵氏孤儿里当了晋公,戏袍都没怎么换吧秦从惠王一直到昭王为了壮大自己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无耻啊,不过不这么流氓哪有嬴政最后只花了10年便扫平六国的一气呵成,也因为如此历来文人都对这几位王都没有好感,当然张仪这位天才欺诈师名声也挺狼藉的。
既然是站在秦国这边的电视剧,难免要逆转一下,于是在时不时挺烦人的bgm烘托下,个大忽悠正大光明地将割让的地盘从六百里偷梁换柱成六里,观众们还要为这样的无赖行径叫好,耻笑那倒霉的怀王活该,是非曲直有时候是可以任后人随便颠倒的。
好在历史还是历史,楚人的恨意由此种下,直至“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再后来就不必多说了,大家都熟,11年12年大荧幕商业片就两部ps:话音未落,三国版楚汉传奇上演,80集啊。。。
看了两集,如果按这个节奏来拍纵横,估计得上一两百集感情戏开始水一点了,不过看在后来扯到燕哙让位的燕国重大事件上就姑且忍了吧不知道原著如何的,这部电视剧的野心大概是想把以秦国为主线的战国史都囊括进去,所以其它六雄都一一着墨,乱是难免的,谁让那时就是这样的呢。
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在惠王时还年少,只是一笔带过。
昭王时,赵国不再边缘,长平啊,40万啊,古战场遗址至今仍能捡到那些不愿化作尘土的白骨---白起麾下的大军指哪儿哪儿就几十万,相比之下同时期的马其顿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共和国真是人丁稀少---扯远了。
终于出全了,慢慢来。。。
本人比较懒,顶多查查维基,或者重温一下左传史记,因为都够短。
只知道故事主线对照着维基上关于秦惠文王的时间表都挺对的。
前一阵看翻百家讲坛,周汝昌先生闲谈四大名著,曾说写三国演义最是容易,因为骨架都是现成的,后来的创作就是往上贴肉,再怎么贴也不会走形,七分戏说,三分史实照样精彩。
彼处的七分到了长片巨制的大秦帝国大概要到八分了,既然虚构占那么大比例,又何必如此较劲呢,精彩便好了,总比看着那枯燥的编年自个儿脑补强。
秦是那个时代孕育出的军事强国,一完成了使命便“传不过二世”退出舞台。
他的命运有点像后世的蒙古帝国,发家史征战史荡气回肠,但无论如何去演绎夸耀,最后都被早早的卷进历史车轮一碾而过。
---看完了,剧情基本没有失控,赵雍终于成年,胖墩墩的,戴了一日本天皇的帽子与当时尚未回国即位的燕昭王唠嗑,双手握于袖中还挺萌的,反正后世很难考证秦以外六国的装束,这槽点一笑而过得了。
但是武王之死却笑惨了,尼玛本来这事就够搞笑了,结果改编了一下,三位力士的暖场立马无厘头起来,武王想举周王城的龙纹赤鼎,乌获先上,举高半尺体力不支捧鼎后仰倒地,被压得口吐鲜血,孟说扑上去哭喊道“乌获兄啊乌获兄”,第二位任鄙紧接着再上,以一模一样的倒地姿势被鼎压地吐血,孟说又扑上去悲痛道:“任鄙兄啊任鄙兄”,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唐伯虎手提小强:小强啊小强,你死得好惨哪。。。
还有就是义渠琰这伏线挺失败,从他出生就有异象,胎记成凤凰形状,幼时聪明伶俐沉着冷静历经坎坷等等不凡的设定来看,他将来必定能成为一个有数百圣斗士跟随的雅典娜吧,但却一直在打酱油,结果没起啥大作用就挂了,喝毒酒那一刻我又仿佛看到了哈姆雷特他妈。。。
不过之后紧随而至的屠杀比较震撼,什么拿下问罪,狱中候审罗里吧嗦的都没有,就是赤裸裸的杀戮,公子壮缳首吊起被人屠给屠了,跟随他的氏族血染王庭,这一幕太熟悉不过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再上演何其残酷。
以上不足仍不变我的评分,实在是它的优秀被那磨磨唧唧,十分“生动有趣”“老少咸宜”的烧钱大作楚汉传奇给衬托出来了。
-哈哈,这样一篇絮叨叨的评论给5毛怎么够呢,起码得付我1块吧
一部权谋的历史正剧缺把人看的连连哭泣。
富大龙,嬴驷,相隔千年的两个人,仿佛他就是他,即使他从未是他,我也愿意认定他。
良心制作自不必说,用心的剧是足以引发心灵的激荡的。
明知道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歇,明知此去有死无生,明知再见即是诀别。。。
我们无法阻止,只能一起哭来一起笑。
多想穿越前年到他面前,只为跟他说上一句,莫怕,我懂你。
因为一部剧,爱上一个人,因为一个人,爱上了跟他有关的一切。
富大龙,一个仿佛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人,却又多亏他来了。
不想拿大秦帝国跟任何别的剧去比较,因为舍不得,却又恨不得把所有人都按在屏幕前去看这部剧,哪怕一万个人只能找到那么一个,因为驷儿太孤独了。
多年前看完裂变,真心觉得不错,这部嘛,还是拉倒吧!
富大龙演技真好。剧情一般。
四星给剧!一星给现场同期收音!这一版的嬴驷出神入化!秒杀芈月传不知多少条街!打分竟然低于琅琊榜不能忍!P.S. 演冯高那位你是客串了多少角色啊哈哈哈哈哈哈哈你满脸贴上胡子我也认得你!
看到34集,弃剧+弃疗。。。
芈月传的贡献是……你会认为大秦帝国之纵横里面演技过于用力的嬴驷,长相有些老气的宁静……TMD就是天仙儿一样的人物……
我算是发现了,这个系列的几部里,越忠于原著,就越烂……
背景音乐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大声
不太喜欢富大龙那种腔调。
如果秦孝公和商鞅的第一部是珠玉,这一部几个主角简直轻浮之至烂的一塌糊涂,真是恶心,宁静这种样子的演的让人只想呕吐。
大秦4开播来重温我的驷儿。虽然很多人说大秦系列只有第一部好看,但我最爱第二部。每一位秦君都雄才大略,但是驷儿他好传奇。秦君乃虎狼之君,可是他车裂商鞅是心伤,大婚心口一刀是心伤,和八子别扭是心伤。看他意气风发,看他年老糊涂,还有什么比英雄迟暮更让人唏嘘。(我好爱富大龙,好演员让人爱他的角色)
挺好,感觉胜过第一部
张仪又勾搭上酒店老板娘了,我就不知道商鞅张仪的爱情故事到底是哪本书记载的?
为什么有喜剧风格?
期望过高。主观意识太强,秦国也太光正伟岸了吧
3.5
又臭又长!家庭伦理剧更贴合!秦惠文王跟个神经病一样,每次笑得莫名其妙女演员都不仅演技差,而且巨丑。乱世纷争搞得跟闹玩似的。
戰國那段歷史真是迷人啊, 富大龍演繹的贏駟簡直就是一個大寫的霸道總裁!!
男演员的甄选可以接受,但宁静,唉,一把年纪了演啥花季少女,还美女
在此之前真没留意过富大龙这个演员,现在看过后感觉就两字:牛逼!
什么鬼,风格完全掉价了,演员演技台词很出戏,古装剧变成装古剧了,传说第三部也是这个导演,要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