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没有给我太多的悬念。
不过深刻探视到了人内心的某些东西。
原来人的心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在重压下变得不见真心与强烈的扭曲。
有些让我不寒而栗。
人心太过险恶,也太过脆弱了。
这是人性的劣根性,那个老师的道歉是如此苍白无力和可笑,面对横行的事情却视而不见,我搞不清楚的是为什么人类社会发展的如此快速的同时,人性却变得越来越肮脏与恶心下流卑鄙,还有变态,越来越不如从前,我以前上学的时候也有欺负人的事情发生,但也没有这么严重呀,网上也传出类似的女孩遭同学打耳光的事情的录像,钱多了,人类所谓的辉煌没什么值得一提的,道德:同情心,怜悯心等的缺失却越来越严重,其实说起来也是由于没有父亲的原因,使得这个孩子缺少了男子汉应具备的勇气与反抗的力量,这个母亲也有一定的责任,所以除了学习以外还有别的更重要的教育!可让人担优的是许多家长却不注重这样的教育, 不过提一句,我始终站在杀人凶手那一方,她应该杀死这样猪狗不如的败类,这样的人根本不配活着,死了也只是便宜他了,应该对其精神进行深层的折磨,如果我是那位母亲,我也会这么干的,我很同情那位母亲还有孩子,但是光有同情是不够的.我了解这一点.
算是很有年代感的片子了,相对于六月日记这个名称,死亡胶囊这个翻译可能更近贴近题目。
金允珍在我影响中已经是第二次演该类型的复仇母亲了。
无论是韩国还是国内外都有学生被欺凌的事件发现,网络上写到处传播着被欺负的视频情况,如同这部片子一样,周围其实有很多旁观者,学校的老师对于这种事情的默不作声,很多孩子被欺凌后父母反而认为是孩子的错,就如同本片一样,学校老师最后的道歉那么苍白,所谓站出来愿意承担也仅是担心会祸害到自己而已,以为一下子就过去了,受害者真模承受了多少伤害,看见真模身上的伤痕时其母亲的对待,最后金允珍的变相自杀或许是对真模最好的道歉。
故事的到了金允珍登场基本就已经料到结局,给申庆恩设置一个姨母的角色也是给金允真的死铺路而已,警察和凶手是多年好友的设定展现的并不是很出彩,至于Eric还是老老实实唱歌演电视剧好了
我在除夕看了这部因为Eric而慕名已久的片子。
还好而已,但是它却时时提醒着人们,青少年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
当我的妈妈每每一身疲惫地回家,连抱怨都不想说;当我的妹妹在饭桌上向我讲述她的同学如何整老师;当我在街上看到奇形怪状化妆得乱七八糟的中学生;当电视报纸上刊登中学生犯罪消息越来越多的时候,事情真的已经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么轻松了。
电影里振模的同学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整他,他们说他是懦夫,他们说只是跟他玩玩而已。
他的老师知道却不去管教,他的妈妈像一个路人一样,只懂得叫他忍受。
直到有一天,他就这样在她面前被飞速的汽车撞飞,她才开始知道,那不堪忍受一切。
于是她愤怒了。
于是六月的日记成了杀人日记,成了死亡日记。
孰是孰非,一言难辩。
看到作为妈妈在不问青红皂白的情况下打骂孩子的时候,心真的很痛!
如果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无论是什么原因,一定不能这样对待成长中的孩子!!
因为一旦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打下伤害的烙印,是会跟随孩子一辈子的!!!
所以,一定要善待孩子!
3个成人演员的演绎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作为妈妈的金允珍在那个长镜头的表现,真是可圈可点!
是冲着Eric和介绍是与警察有关的片子来看的,但是却与想像中的情景有所差别,剧情是这样的一个令人思考的过程……善待孩子!
……
看完心里的那个堵啊。。。
韩国的每部警匪片几乎每部都有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将阴暗面和令人最痛的那一面揭得鲜血淋漓。。。
为了追求强烈的戏剧冲击力,片中的情节是极端化了的,也只能以此稍稍安慰一下金允珍的风头完全盖过猪脚,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她的那部《七天》,各方面都要比这部精彩的多
说这部电影是讲校园暴力的我觉得忽略了母亲和家庭那一部分的影响因素。
电影要表述的太多,家庭矛盾、朋友关系、校园暴力、旁观者效应甚至有些男女主角的暧昧等等都是电影想要说的。
而且我觉得这些都说得很深刻。
具体到细节和故事逻辑上,却经不起推敲。
我欣赏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但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首先我觉得妈妈并不只是旁观者。
事实上这个妈妈是伤害自己儿子最重的人。
直接点说,车祸?
难道不是母亲在车里那段话直接导致了儿子的绝望吗?
深层次点分析,为什么儿子的性格会这么的孤僻不合群?
父亲不在,固然有影响。
但是妈妈对儿子的态度,妈妈悲观而极端的性格,难道对儿子的性格形成没有影响?
然后说说那群共同伤害儿子的同学和旁观者。
之前看过《告白》,比起这部片子,《告白》里的青少年心态才是真的冷血而可怕。
而且同样是一个妈妈帮孩子报仇的故事。
那里的故事逻辑和情节要更好,但是我觉得道理反而没有这个故事深刻。
因为这里讲到了群体共同作用和旁观者问题。
”因为他不合群,所以可以欺负他。
因为有伤害他更狠的人,所以我给他的这点伤害不算什么。
因为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也这样做。
”群体有时候能减轻一个人犯罪的罪恶感。
女刑警和妈妈回忆的那个故事是典型的旁观者的故事。
他们并不直接犯罪,但是如果他们及时给予帮助也许能救一个人。
至于为什么觉得故事和细节经不起推敲。
暂且不说那些胶囊是怎么进入同学肚子里这样的情节了。
可能是因为CSI看多了,对这里警察的破案效率太无语。
而那段女警和妈妈的追车戏和教堂戏更是不能接受,一个那么有职业责任感的女警会那么不专业的直接放走人,即使是最好的朋友,难道不能先抓起来再说吗?
我想这是一个先确定好要说什么主旨和道理,然后再根据这个主旨来创作的故事。
所以情节是服从于主旨的。
也因此这个故事显得要说的太多,导致逻辑和真实感未免有些欠缺。
附:其实我单纯是因为喜欢Eric才开始看这部戏的。
呵呵,喜欢他很久了。
我初中时代最喜欢的一个外国大文豪(梅里美)曾经在他的名作《卡门》前言里引了古老的谚语:“女人是祸水,美好只两回;或为爱情虏,或在临死前。
”当时对爱情和女人懵懵懂懂的我,莫名的非常喜欢这句谚语,幼稚得天天挂在嘴上。
所以直到今天,当我看完网友强烈推荐的《六月日记》,还是可以不由自主毫不思索的念了出来。
其实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是个比较老套的母亲替儿子复仇的故事。
但是导演通过悬疑的角度去拍,却别有一番辛酸无奈甚至想让人痛快得大哭一场的味道。
当然,之所以有这种让人看了想痛哭的感觉,是母亲的扮演者(金允珍)的实力表演和电影的最后10分钟起到的重要作用。
(金允珍)的表演让人感觉真的不错,也非常喜欢她在《生死谍变》里的表演,特别是她在最后中到爱人当头一枪那一刹间的回眸,湿润的眼睛里流露吃惊且又伤心的眼神,让我的心都看碎了。
(她在《六月日记》里的角色也是被认识的人开枪打死,而且也是和《生死谍变》相像,都是带着自我绝望自杀性的逼对方开枪。
看来她真的很擅长演这样的自杀角色。
当然,这是提外话了。
)电影的最后10分钟,有一段很让人心碎,或者说,看完了让人直接崩溃掉的。
那就是(金允珍)演的母亲在儿子死后观看儿子受同学虐待的那段非常大胆的长镜头的脸部特写。
不知道是导演太相信(金允珍)的演技了,还是(金允珍)真的太会演戏了。
这个长镜头从头到尾,镜头一直对着(金允珍)的脸部,让她的面部表情随着一段儿子受辱的录像不停的逐个甚至是重叠的变化着。
只要是专心看《六月日记》的观众都知道那段受辱的录像的整个内容,因为在电影的前面导演已经有意无意的让那段让人看了愤怒的录像播放了好几次了。
所以,当这个母亲观看儿子受辱全过程的面部表情变化的长镜头出现时,我震撼了,绝望了,崩溃了。
为剧情,更为(金允珍)的演技。
当今世上,也只有我最喜欢的(阿尔。
帕西诺)才能有这样的表现,或许我这句话有夸大的嫌疑,但是我认为,整个《六月日记》真的完全是靠(金允珍)的演技升华起来了。
当因为儿子的突然暴死已经呆木的母亲,无准备的看见了儿子的受辱录像,先是以为儿子在和同学的嬉戏,隐约露出慈爱的微笑。
然后发现整个录像场面有点不对劲,有点吃惊略带疑惑。
后来终于明白是儿子在被虐待,是非常吃惊与愤怒。
看着儿子被人欺负的惨状,愤怒和不敢接受,于是转头想理清一下思绪。
听着虐待儿子的同学们放肆和无知的嘲笑打骂声,突然间自己也同样这样对待儿子的一幕幕画面千头万绪涌了上来。
再看录像,难受得已经无法相信和接受眼前的现实。
想忍住眼泪继续看下去,可是再看下去,整个人的神经就要炸开了,精神也要崩溃了,于是终于捂住了脸失声痛哭起来,仿佛整个世界已经倒塌了一样。
(由于这段长镜头太复杂和震撼了,我的这些描述还是不能完全表达出[金允珍]的表演的精彩之处,同时我也是带着激动的心情去观看的,所以难免在话语中对电影里的细节会有误差。
如果想更深入了解的话,当然还是由你亲自去领略吧。
)同时,作为观众的我,也已经深深被她的忏悔自责绝望等等的多种表情感到震撼了,差点也要跟她一同痛哭起来。
痛哭那个不负责任负债逃跑的丈夫,痛哭这个世界真实的残酷,痛哭自己为什么还活着?
这时她终于明白儿子的自杀,和自己对他的不理解和打骂也有脱不开的关系。
我想应该就是这个时候,一丝复仇念头已经在她心里发芽了,她的复仇动机并不单是为了惩罚那些虐待自己儿子的同学,而有相当的一部分是为了替自己赎罪。
所以突然间我觉得这个因为复仇而杀人的母亲一点也不可恨了,而是非常可怜,就在那一瞬间,谁都会觉得她所犯的一切罪过都是可以原谅。
因为,这一切都为了爱啊。
电影还有比较让人难受的地方,是除了那个叫人发指的虐待录像的内容外,就是当儿子在母亲面前突然自杀性的被车撞死后,母亲发疯的痛苦大哭艰难的走向儿子尸体时,电影不停的闪回出母亲之前打骂儿子的镜头,从闪回镜头里母亲的痛骂中看出,母亲打骂儿子的原因完全是因为父亲不负责的离开,而把儿子当做发泄对像。
就在略带灰白色的那些闪回与母亲在黑夜中抱着儿子的尸体绝望的哭泣的镜头不断的时空穿插时,我突然感觉到心里有被刺痛的感觉,很痛很痛,却无奈,周围的空气里仿佛弥漫着的全部都是绝望。
看过《六月日记》的朋友一定会觉得奇怪了,为什么我从一开始就一直在说(金允珍)这个在电影将近进行了40分钟左右才出现的人物,而不说另外两个破这个案子的主角呢?
甚至,其中的女主角还是《我的老婆是大佬》里的(申恩庆),当年那部电影也借着“野蛮”的东风火了一把。
那是因为我觉得,他们在电影里的表现不太出彩了。
电影一开始,就已经很直接的表现出他们的关系和性格,而且两个演员也都把握得不错。
(申恩庆)还是延续《我的老婆是大佬》里“男人婆”刚毅性格粗暴的表演,为了怕人说她在这部电影没有演技的突破,于是她根据剧情的需在本片展现出的“男人婆”性格和《我》片的“大佬” 在细节上有许多的不同,比如留起了长发。
可是只有她一瞪眼或一发怒,我马上就可以感觉出《我》片里的“大佬”的影子仍然存在。
所以,总体感觉上,(申恩庆)在《六月日记》里还是没有很大突破。
而那个我不熟悉的(文正赫)的表现也属于中规中矩,在电影的一开始是有把梦想能够“7点准时下班”新生代刑警金东旭的整个感觉演出来了,可是到电影的后期,因为剧情的重心偏离,而金东旭的人物性格就不是很明显,也不太重要了。
或许,也有人觉得他们表现还是不错,只是我个人觉得(金允珍)在电影后期的表演与剧情的重头发展搭配得太精彩了,导致了电影前部分的苍白平淡。
还有就是电影情节的包袱抖得有点过早了点,其实从(金允珍)这个人物一在医院里出现,我就猜到凶手是她了。
这让喜欢看悬疑电影的我少了许多动脑筋的乐趣。
所以,整个《六月日记》并没有其他侦破电影的巧妙的故事情节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有的只是让人震撼心碎的人物感情和不可回避让人深思的社会现实问题。
一是校园暴力,其实这个不但在韩国有,在全世界都存在,包括我们中国。
记得有次在某新闻节目里看见,在广东省的某个学校里偷拍的“学生虐待学生”的短片。
短片里,几个男同学围在一起,发狠的对一个瘦弱的同学拳脚相加的殴打,旁边站着一个女同学观看,女同学不但不制止,还在旁边助威。
短片完毕后,记得主持人无比沉重的说:“是有什么深仇大恨?
可以让一个小孩对另外一个小孩下如此的狠手?
连我们大人看了都心寒啊。
”后来记者去采访打人的同学得知,原来他们殴打人的原因:只是想教教他练武功而已。
呜乎,这到底是借口?
还是无知呢?
二是中年危机,日本就曾经就发生了并且现在仍然存在的“中年人大暴走”。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作和家庭的压力。
一提这个我就会马上想起日本著名漫画GTO里的那个倒霉的教导主任,他就是这类男人的原型,还记得他面对着尿池尿不出来和突然喷出满墙血尿虽然恶心但是搞笑的那些画面。
这全部都是工作和生活压力导致的了。
所以说,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男人比女人活得更累。
三是家庭问题,电影里其实有重点着墨于两个单亲家庭,而且都是以女性为支撑。
一个是(申恩庆)秋子英与姐姐的小孩组成的,一个是(金允珍)润姬和自己的儿子组成的。
不知道这里面导演是否有暗喻的成分存在?
电影里也充分表现了两个家庭里各种不同的冲突与矛盾。
其实,单亲家庭和社会问题还有中年危机是分不开的。
在电影的最后,画面停在润姬的一家三口的照片全家福里定格黑幕了,照片里润姬和当时还没有离开的丈夫抱着年幼时期的儿子微笑着,而儿子则开心的朝屏幕伸出手来,仿佛是在渴求什么吧!
这里可见导演对于电影里内含的社会问题,真是处处下足了功夫,只是同时也冲淡了惊悚电影的恐怖气氛。
作为一部惊悚电影,《六月日记》里也有许多让人捂嘴的恶心地方,比如几次的解剖尸体,有次解剖当(文正赫)把手伸进尸体肚里在内脏摸索的时候,(申恩庆)还在一旁说:“明天请你吃早餐。
”“吃什么?
”“猪肠。
”看到这里,既让人觉得画面难以接受但对白却又忍俊不止,形成了恰当好的效果。
突然觉得,电影还反应了一个宿命的报应问题,电影里有一段是关于秋子英和润姬对以前一个死去的女同学的忏悔的回忆。
当年那个女同学也是和后来润姬的儿子一样招到骚扰,被秋子英和润姬撞见,秋子英是有点想帮助那个女同学的,可是润姬却硬心肠的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于是两人都没帮助,结果第二天那个女同学就自杀了。
而也是这件事情影响并且决定了秋子英和润姬两个人的人生道路,曾经想去帮助人的秋子英当上了警察,实现了她的愿望,也表达了她的内疚。
而润姬却选择逃避,去了国外。
结果没想到到最后自己的儿子也同样步入那个女同学的悲惨命运。
所以咱们香港电影里有句著名的话:“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
”报应,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电影里有几个细节还是蛮好玩的,其中有一个场景是(申恩庆)喝醉,(文正赫)替她脱臭袜子,结果不小心摸到她的胸部。
还有一个是后面(申恩庆)醒来找东西吃,结果找出了鱿鱼干却没有火可以烤热,于是她拿了(文正赫)的电熨斗给鱿鱼干加热。
这些情节都让人不由的会心一笑。
至于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这两个搭档相处得还算和睦平淡,他们微妙的关系也没有引出太多的笑料和吸引人的地方。
这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故意不想落入俗套而想让观众更专心于整个案件侦破过程的有意安排呢?
因爲迷戀大大 開始追這部電影結果大大在裏面的表現過于平常讓人有些失望所倖故事的情節本身讓人刻骨看的淚眼糢糊母愛世界上最值得被尊重的一種愛慘遭毀滅時 更多的就剩下濃濃的無奈
剧照上,金允珍同学只占了巴掌大的地方,就是韩文字间对镜侧头的女人。
她初出场便是着护士装与紫英擦身而过,镜头放慢,那时候剧情已经到三十分钟左右了。
这么晚出来,照样是吸引力十足,她饰演神经质的复仇的母亲。
陶子问我是什么片。
我说科教片,告诉大家在学校里或者其他什么地方不要随便乱欺负人,小心遭报复,还得在胃里留下药丸。
剧照下面有二个纸剪的小人样子,那也是[六月日记]的一部分。
片头部分开始摸不着脑袋,觉得好冗长,音乐压抑,血渍滴滴的怪恶心。
可是我喜欢申恩庆(看的时候还不知道有金允珍),她在公车上对付性骚扰者表情多可爱。
没有弄成什么悬疑片,之所以这样说,在紫英和东旭办案的过程里,大部分的二个人的相处场面都是在斗嘴,很喜剧。
那一个段落,要从死者胃里取出胶囊,紫英一个劲地说早饭买猪大肠血肠什么的,还有用熨斗烫鱿鱼得到破案线索,都很搞笑。
网吧里那个爱偷拍的学生被杀太迅速,俺导回去看二遍也没看清他怎么死掉的。
也许是真模被欺负以及金允珍所饰演的母亲怨气太强烈,心里就被压上了什么东西,看完之后拖地以及跑到厨房和面一直在想这件事情。
如同东旭说喜欢当刑警的理由,又稳定又危险的矛盾气质,自己也觉得[六月的日记]很矛盾。
网上说这个剧本花了二年时间。
真想知道具体的操作。
为何到最后变成这样呢。
另外一个记忆是,从前看过一个什么片,好像是日本的。
也是一个亲人复仇的故事,穿着红雨衣狂杀事情的涉及者,因为只为了营造被杀与躲避杀的场面,最后鲜血淋淋的就很恶心了,记得结尾,幸存的二位考上了大学但还是莫名其妙被冲上来的红色雨衣者杀掉。
看[六月的日记]时,雨衣/复仇/班上最懦弱被欺负的学生/这些东西的相似还是提醒了记忆。
故事本身是具有讲述的重复性,关键还是叙述的方式。
推理部分几乎等于没有,镇模同学是有多凄惨
现在的小孩欺负人的花招太多了。
全猜中鸟〜一点都不悬〜
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悲之处
无趣
伤心的妈妈为了孩子什么事都敢做!
一群孩子居然能够引发这样的案件,悲哀啊。
告白也是抄这个的吧
意义深刻。记得当时看的时候觉得韩国的校园暴力真是可怕,可是十年过去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怀念一下那时那么青春的老文。
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
好看!
初中时班里也有天天受欺负的孩子,被一群孩子围在中间任意凌辱。长大后的他们都忘记了曾经的荒唐岁月了吧?愿那个孩子现在是个健康乐观的人。
片尾的抖了个包袱,不过为什么导演不给那个受虐的小孩正脸镜头?结局如果停在他被虐的录像上更好
一般
联想到近年来国内层出不穷的学校暴力事件,这部电影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说教不可能让施暴者收起拳头,如果每一个受害者都能像马加爵那样,试问,暴徒们还会那样肆无忌惮吗?
我不認同這句話"旁觀者比加害者更可惡"。要是沒有加害者,怎麼會有旁觀者?旁觀者選擇旁觀是不想當加害者,也不想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啊==這句話本身邏輯就有問題!台灣在吵社會議題總說"世界不會被作惡的人毀滅,而是被那些旁觀者毀滅"。本末倒置智商感人!鎮模媽媽從不聽他說,這世界上沒人相信他,死了才是解脫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典型的棒子片类型.有点腻.
看<我的老婆是大佬>
如同儿戏的校园暴力衍生犯罪,结合韩国到处累赘的片段,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