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天生的囚犯」,当自由和生命遭强权无情碾轧,时间便呈现出另一种维度。爱沙尼亚的苹果树是无助时引领被压迫者向前的光,西伯利亚的积雪是自由后笼罩幸存者的浓重阴影。愤怒与绝望在静止的人群中沸腾不止,残忍的历史叙事通过声音和配乐仔细铺陈。导演在采访中说,cinema is the most powerful way to deliver message, and there's no point in making film where the message is weak. 我随着镜头的移动泪流满面,想起家乡的人们在 2020 年的处境,又想起漫步于波罗的海三国时对那片土地的无知,悲伤和羞愧依次涌上心头。也许死亡比生存更容易,yet love is as strong as death.
杜莎夫人大电影,一些场景中煽情配乐的效果甚至盖过了信件文字内容本身。我虽然并不认同阿多诺那句"To write a poem after Auschwitz is barbaric",但我同意,用如此矫揉造作、自认“唯美”的方法呈现屠杀和恐惧,这种行为一定是残忍的。
画面和旁白虽美,素材撑不起来;整个重现的画面细部、人物神情和表演都不太行。不好看,但题材值得关注。
看错时间迟到了半小时,汗颜。觉得还是拍成故事片更好吧……在横风之中相遇的意境不错。
西方吹来清新自由的西风,这儿吹去东风,然后我们会在横风之中相见,我们会在横风相遇的地方相见。在我们的苹果树下,在造物主的庇佑之下。
吃完午饭就看电影真的不好,容易睡着。全片好像没有用任何sync sound,说明这是一部prod1也可以拍的电影。形式不足以撑起一部feature,拍个10-20分钟短片足够了。一直在期待从“不动”到“动”,始终没有,比较失望。有几句话写得比较好,“我们相逢在横风之中”。
镜头如风,穿越时空,抚过一个民族的累累伤痕。
就拍摄手法而言简直过目不忘。
没有人是「天生的囚犯」,当自由和生命遭强权无情碾轧,时间便呈现出另一种维度。爱沙尼亚的苹果树是无助时引领被压迫者向前的光,西伯利亚的积雪是自由后笼罩幸存者的浓重阴影。愤怒与绝望在静止的人群中沸腾不止,残忍的历史叙事通过声音和配乐仔细铺陈。导演在采访中说,cinema is the most powerful way to deliver message, and there's no point in making film where the message is weak. 我随着镜头的移动泪流满面,想起家乡的人们在 2020 年的处境,又想起漫步于波罗的海三国时对那片土地的无知,悲伤和羞愧依次涌上心头。也许死亡比生存更容易,yet love is as strong as death.
个人风格强烈。被第8分钟起长达10分钟的长镜头惊艳,然后一个接一个长镜头,扑面而来。画面在推进,人物却定格,女主角的信娓娓道来,三合一的散文诗。
一個嚴重缺少電影感的實驗電影,感覺像是參觀了一次蘇聯時期博物館。文青看的東西,不對我的口味。
运镜非常流畅细腻,感动于关注这段历史的人,形式感很足,但是确实,我看睡着了
1. 导演胆大,用这种拍摄方式,几乎静止的画面,来呈现历史,仿佛带你穿越时光隧道,去看那已经定格的过去。2. 59万,跟我国比起来,哎,论及统治、奴役术,我国乃宇宙第一。
很少有电影能把我看睡着,这是一部
19100|挺应景的
因为去过爱沙尼亚,所以看了这片子。摄影很棒,黑白画面考究,整部片子只是摄影机在动,而演员不过是以各种POSE的形式出现,颇有些“泥塑收租院”的既视感。
诗句写的不好,女主没有海报好看
妈呀,闷片之王,人物一定格,镜头就在那儿推啊拉啊,跪求这些艺术家对普通观众友好点了,过于玩弄形式了!
从来没看过这样的场面调度,摄影机围绕凝固的人物群像在运动。巧妙的是人物不是绝对凝固,部分细节在动。凝固的人物就是不朽的历史。 是注目未来单元看到现在最惊喜个一个片。
许多导演在进行纯粹形式探索时,总要为他们的新形式赋予一些意义,而臣服于形式的“意义”总是不免牵强,于是人类/战争/生命等宏大命题便可派上用场。正是这种极力避免肤浅的愿望,出卖了他们。
形式感极强,想要表达的情感被寂静肃穆的镜头完美诠释。感觉这部片子就像一首诗,念完了故事也说完了。首尾呼应作为结尾,证明导演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