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朋友的录像开始,然后就是成年后的他。
前妻俱乐部也是这样的。
我是到电影中段才发现是插叙,我就说一开始他妈妈带他去的地方怎么老是讲同性恋啥的,高压的管理,思想审查很严格,针对性很强。
然后就看到他之前上大学被人强暴了(泰勒前男友!
),强暴戏好intense。
同性群体据说是违背上帝意愿的,这种认为自己应该改变但是无法压抑冲动的矛盾,很惨。
“我不會編造事情,我不恨我的父親”所谓治疗的一部分就是讲出自己的罪、内心的愤怒,就算你真的没有那么大的感触。
“上帝知道我努力了,如果你真的不想失去我,你就要作出改變”很前面牧师拿着钱的走位,先看到钱再看到脸。
百叶窗祷告
从《天佑鲍比》,到《避风港湾》,再到《被抹去的男孩》,三部电影让我对宗教文化对同性恋的影响,性取向矫正治疗对同性恋的影响有了更多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部电影里的家庭都信仰宗教,因此对同性恋最初的看法都是嫌弃与厌恶,认为这是一种罪过。
所以三部电影中的孩子最初都被父母送去接受所谓的性取向矫正治疗,以此希望改变自己,变成“上帝爱的人”。
但性取向矫正治疗真的有用吗?
答案当然不是,正如《被抹去的男孩》中的那位女医生所说,这不是病态,只是关乎自己的选择。
性取向矫正治疗,说得好听,可又有多少人真正从中改变了自己呢?
在我看来,《天佑鲍比》里的Bobby有着治疗营里Cameron的影子,而《避风港湾》里的James有着治疗营里Gary的影子。
Bobby和Cameron一样,在因自己是同性恋而不知前路如何继续下去时,又遭到来自家人的唾弃和决裂,这样的失望乃至绝望,又如何是一个青年能承受得住的呢?
所以,他们选择了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不了了之,只留下遗憾与悲伤。
James也曾参加了矫正治疗,并且从里面出来了,但当他回到现实生活中,他才发现自己并没有改变,他仍爱着Charlie,这份爱只是在治疗时隐藏了起来。
因此,他和这部电影中的Gary很像,在治疗营中隐藏着自己真实的情感,展现出的只是教官希望的一面,因为他们不想改变,也不会被改变。
而《被抹去的男孩》里的主角Jared则在治疗营中逐渐发现这些治疗手段的扭曲,发现这些治疗根本不会有效,于是最后逃了出来,也重新正视了自己,做出选择——自己不会改变。
Jared
Cameron
Gary这些例子我相信在真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性取向矫正治疗不但对这些孩子没有帮助,反而是在逼他们走上绝路,那些疯狂的实验作业,那些非人般的训练与惩罚,难道这是一个只因爱的不同的孩子应该承受的,难道这就是上帝所希望看到的吗?
我想,不是的!
正如《天佑鲍比》里的牧师所说,圣经里也有过错,正如《天佑鲍比》中Bobby的母亲所说,上帝之所以没有治愈Bobby,是因为他没有错。
我相信上帝爱每一个善良的人,不会因为爱的不同,而对他有所顾忌。
纵使前路坎坷,你无需改变自己,因为你没有错,爱没有错。
所以,当你还在为自己是同性恋而感到疑惑和彷徨时,请相信自己,坚定地走下去,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同,学会为自己而骄傲。
除此之外,我还想谈谈《天佑鲍比》和这部影片中的两位母亲,她们对孩子态度的转变可以算是两部电影的一个转折点。
相比之下,Jared可能更为幸运,因为他的母亲在了解到治疗营的真实情况时,在Jared向她求助时,毅然选择站了出来,去帮助和解救自己的孩子。
而她自己也认识到,有些事可以被纠正,但这件事不行。
她在救Jared出来后在餐厅与Jared的谈话,让我深受感触,她意识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沉默对孩子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同时她也下定决心,这一次她要做出不一样的决定,她会支持Jared,甚至要说服Jared的父亲学会接受Jared。
而《天佑鲍比》中Bobby的母亲在Bobby死之前甚至死后的一段时间,都认为Bobby有错,都在寻求方法想让上帝救赎Bobby。
直到她走进接受同性恋的教堂,阅读介绍同性恋的书籍,和同性恋孩子的父母接触后,她才渐渐明白,上帝为什么没有治愈自己的孩子,因为他没有错。
而后,Bobby母亲在听证会上的讲话更是直击心灵,痛彻心扉。
她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倾听Bobby的心里话,后悔自己对同性恋认知的缺乏,以致将Bobby一步一步,最终逼至绝路。
从此以后,Bobby的母亲将自己的人生投身进争取同志权益的事业,她说,“当你在家中或教堂里念出阿门之时,请记住,一个孩子在聆听。
”两位母亲态度的转变,既因为她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更因为她们最终明白,这不是病,孩子没有错,爱没有错。
希望更多的家人在面对自己孩子是同性恋的问题时,能够更深入,更多换位的去思考,多一份理解与包容,多一份支持与鼓励,这只是关乎爱的选择,无关其他。
他们不愿失去你们,他们需要爱和支持,因为他们走的这条路更坎坷,更艰辛。
最后,这部电影的片尾曲《Revelation》也让我很感动。
我以自己对这首歌的想法做为结尾。
也许我们有时会为自己而感到困惑,也许我们有时会因为与家人的矛盾而远离家乡,但请记得,上帝爱每一个善良的人,上帝爱每个人本来的样子。
总有和自己一样的人,总有能理解自己和支持自己的人。
纵使前路坎坷,你无需改变,请继续缓步前行,继续在做自己的路上走下去。
整部电影画面特别美,是海边的曼彻斯特的色调,本片的交叉叙事我反而觉得有点地方没必要,有点多余。
男主依旧是丑帅丑帅的,特别吃镜头,每次给到脸的特写我都觉得他真的太有戏了。
我爱罗素克劳,即使他已经是个大腹便便的叔叔了。
妮可基德曼美爆了。
一个同性恋矫正机构,那里的工作人员却母得令人发指。
戳爷在里面演了一个同在矫正机构的男孩,并且还献唱了本片的主题曲。
看着里面的tutor的嘴脸,真的跟邪教一样一样的。
有的小细节我真的没办法想通,比如,为什么第一次去报道要带着自己的日记去?
这种刻意安排的剧情我不可。
怎么就能轻而易举地接受therapy而不去上学?
怎么一家人就因为一通电话不讲一丝情理?
实在想不通。
和他在大学里的朋友逆着光背对着教堂跑步的场景太美了,以及他的朋友也太帅了吧,赶快重温比利林恩中场战事!
所以被rape了之后为什么反而被曝光的是男主?
他也并没有表现出他的同性倾向啊?
不懂为什么导演就认为观众可以接受这样的剧情发展。
节奏很奇怪,有的地方扣人心弦,有的地方又平淡无聊到想睡觉。
那个女医生真的是一个特别wise的角色,接着切到性向治疗所眼镜男与男主谈话的镜头,挺好。
我觉得用手伸出车窗和男主做出所谓gay行为来做比喻是有点奇怪的吧....是表达都越线了而不被家里人接受?
Dog和God反过来就是对方的拼写,然后呢?
没看懂这一段。
“多伪装就可以成真。
”太老套了,这剧情。
“Shame on you,and shame on me.” 卡梅伦自杀,真的没有悲伤...我没有办法感受到这个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很高兴看到这个男孩,与千千万万的男孩不同,并没有被这个世界抹去。
他爸爸四年之后成了那个矫正机构的管理者??
台词是这个意思吗??
Tutor眼镜男最后发现原来也是gay,男主和当年rape又inform他的那个人在一起了???
迷惑?
最后:剧情真的陈旧、浅显地受不了,真的很,无聊。
凭着还不错的内核、演员出色的表演、改编自导演的真实故事,给个三分,不会推荐不会二刷。
7.6分。
除了电影画面太暗了(看着特别费劲),节奏有些缓慢和冗长之外,这部电影改编的真是棒!
演员们的表演和台词,简直了,深得我心!
男主神似马特达蒙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Get到了Nicole Kidman和Russell Crowe的演技,但也感觉Nicole饰演的妈妈过于温柔了,同时感叹岁月不饶人啊,电影是年轻人的游戏;Rape男主的Henry确实很帅呢;Xavier Dolan也有出演,而且导演一定是喜欢欣赏他的,因为导演把男主后来稳定的爱人姓名就设置成Xavier;电影里Xavier的扮演者看着很温柔善良噢导演又是编剧,制片人,还参与演出,大写的才华啊!
剧情改编的真好!
女医生的话,妈妈保护男主的片段和对话,男主和爸爸对话的片段,都让人特别感动!
小组里男孩子女孩子们互帮互助的感情也表现得很细腻。
剧情很丰富,完成度很高。
有时候人们宁愿被骗,被利用,选择自欺欺人,这是迫于环境压力,不代表他们愚蠢,而是因为他们善良和对家人的爱。
有多少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帜从你身上榨干利润,那些人借着信仰的名义把你拉入苦痛的深渊……荒诞!
人性的底线,只有你想不到。
ps,配乐一流,赞👍
《被抹去的男孩》这又是一部国外独有类型的片子,同性的话题,但关键的是结局,在所有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他时,最终还是忠于内心,当他选择于社会的大多数进行对抗时,那种带给人的感觉还是蛮让人难以描述的。
或许很多人内心都有反抗整个世界的隐性基因,但在成长过程中都被慢慢地消磨光了。
很棒的剧情片,妮可基德曼依然那么迷人。
被抹去的男孩.Boy.Erased.2018.中英字幕.720p.BluRay.x264.AC3.mkv
这个同性恋戒断中心就是个班级。
有努力斩断七情六欲始终为成绩痴狂、并且强迫自己无条件跟随老师话语、追随老师步伐的学习机器,像Jon;有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保留自己的观点、无时不刻不在跟老师作对让老师最为头疼的捣蛋王,像Cameron;有隐没于这两个极端中间、假装听话乖巧其实内心放荡不羁、以最聪明的方式避免老师过度关心的小透明,像Gary;当然也有像 Jared一样,在挣扎中改变,在摇摆后笃定的。
刚开始他是老师乖巧听话的学生,但和Jon不同,他又清醒地保有着自己的思想。
因为对父母的敬重与爱,他下定决心想改变自己。
他说服自己加入了这个魔鬼项目,他尝试着把老师的话听进脑海里、完成布置的任务,他尝试着向上帝列数自己的罪状,罪状一是Henry,因为被强制和同性发生性关系给自己带来的莫大伤痛是他走入这里的原因。
当他看到Sarah列数完自己的罪状后独自在位置上颤抖的颓然模样,看到Gary看似真心地说出自己的罪并祈求上帝的原谅,实际上双手在微微颤抖时,他开始动摇了。
他列出了罪状之二,Xavier。
可Xavier怎能是罪状呢?
他有才他睿智,他告诉Jared我们就是自己的上帝,他祈求Jared留下来,他告诉Jared什么都不会发生,最后两人在床上相对而眠,十指紧扣,留热烈的爱在无言的沉默中绽放。
你看,没有杂质,没有邪恶,两人平等,本能之爱又怎能成为罪状呢?
他不像Gary选择伪装,在发现爱人的身影无法从脑海中抹去时,在意识到这种本能与天性无法改变也根本不需要改变时,他选择了勇敢出逃,选择了坦诚面对。
他终究成为了和老师作对的捣蛋王Cameron,也因为母亲的理解和保护,拥有了和Cameron截然不同的结局。
项目中的每个学生都围绕着“改变”开展了他们的故事,最终却都以“无法改变”画下了句号。
Jon无比相信这个项目能抹去他的标签,他坚持以敬礼代替和他人的接触,最终还是在Jared愤然转身时拉住了他的手腕;Gary可以做到在众人面前承认同性之爱是自己的罪状,微微颤抖的手却出卖了他痛苦而挣扎的内心;Jared因父母的爱下定决心改变,最终因为自己的爱放弃了改变;而Cameron,他用最坚决的态度、最残忍的方式拒绝了改变。
因为爱本就无罪。
像Xavier所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没有人有资格审判我,更没有人能够改变我。
真正有罪的是无法接受这份爱的人,是用丑陋的内心和恶毒的言语曲解、抹杀这份爱的人,是争先恐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进行审判的人。
如果同性恋者是种标签的话,这种标签不应该被抹去,理应受到更多尊重、理解的目光。
他们试着用勇敢和真诚拥抱这世界,我们更要用尊重和包容呵护脆弱和小心翼翼的他们,让他们在脱离母亲羽翼的保护后,能够多一份把手探出窗外,感受阳光和微风的信任和勇气。
这个电影的题材非常得好,但是很多地方可以很深入的,拓展一下的。
但是没有展开浪费了这个题材。
剧情不够,深刻音乐过于煽情,很多地方都是靠音乐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演员的演技非常的到位,尤其是年轻的演员能够支撑起整个剧情,然后再优秀的老演员面前没有显得自己的演技很青涩非常优秀。
我希望这部剧情能够在写得好一点,编剧的功力太火候
当一个电影让我看得在影院泣不成声,要等片尾字幕放完才算勉强平复情绪,我知道我需要为它写些什么。
确实非常像Lady Bird,这部电影激起的情绪是非常personal的,它甚至无关乎本片客观上的质量,只是轻而易举地淹没了我。
今天发生了一些事,最近发生了一些事,其实都与我无关,但也都与我有关。
我只是,无法单纯做一个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我能切身感受到痛苦和绝望,却不知如何反抗。
我感觉我被逼近了一个死胡同里,推得越用力,越无法呼吸。
几乎影片开始十分钟我就开始坐立不安备受煎熬了。
我真实地看不得这样的事情。
看着我所相信、所尊重、所珍视的东西,被以“爱”和“信仰”为名,毫无人性地打击、抑制和禁止。
他们只是一群孩子,一群还没能真正认识和掌握自己人生方向的好孩子。
就从这个杨永信一般的戒“同”宗教学校说起。
他们帮助男孩子们矫正“女性化”,身体上通过棒球、田径等死板的训练方式让他们更具男子气概。
心理上通过一系列控制、施压、甚至侮辱欺凌的手段让他们承认自己的罪孽,并归咎于他人。
他们的口号响亮: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他们自己都清楚这一切都是虚假的,却完全不以此为耻。
呵,这一切,是不是听着很耳熟?
我觉得大概是连同着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知如何言说的反弹情绪,都在看到这部电影后一同爆发了。
不提宗教,我们眼前尖锐的现实中,有太多因素比之更为阴暗和残忍。
我只是出离地愤怒,也只能愤怒。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的人生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希望和梦想,这些我曾经赖以生存的概念变得一文不值。
然而即使这样,在我心底仍保有一些最天真最幼稚的看法,像是一个在底下埋得更深的根脉,不曾改变。
我仍然坚持认为,自由是一个人最底线的权利。
我要过一个怎样的人生,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只有我,只有我能够做决定。
尊重个体差异,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浅显的道理,却发现在这社会上根本讲不通。
你不是他人想要看到的样子,那你就是错的。
这太荒谬了。
男孩子不能“娘化”,女孩子?
呵,社会只需要女孩子在阴影里生儿育女就可以了,毕竟开车出个门都会在事故中被无端指责,翻唱一首经典音乐剧的歌曲都会被全网封禁。
而男人爱上一个男人,女人爱上一个女人,更是欺师灭祖、枉顾人伦、断断不可以被接受。
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对这些所谓的成年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做了很多妥协,不闻不问不反抗。
可这一点,我是说什么都想不明白,接受不了。
为什么一个遵纪守法的不影响他人的好公民不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呢?
只是因为他/她和大多数人常识中的不同?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帖子,赞扬成都人的生活态度,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关我啥事?
”和“关你啥事?
”,我觉得特别精辟。
说白了就是自洽和包容。
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包容接纳了多少夷族文明。
时代不断在进步,为什么都8012年了,这些简单的做自己所想,爱自己所爱的个体差异还是要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影片中另一个沉重到让我避无可避的话题,又是,是的,又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Jared生活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更是一名令人尊敬的牧师。
父亲这个形象对于他,就意味着高大、权威、神圣、不可侵犯。
Jared甩下游戏机,第一次撕掉身上的谦卑和唯唯诺诺,就是向父母坦诚性取向的时刻。
然而一时的勇气在父亲唤来其他两位德高望重的宗教人士,威严*3直逼Jared的时候,他们问他“你想不想要改变?
”影片中是漫长的沉默,漫长到我快要窒息,我甚至张开嘴开始了无声地呐喊:NO!!!
然而尚且年轻的Jared却步了,违心地答应了接受更严酷的改造。
而遭受了许多压迫的Jared最终拒绝了被改变,但同时也付出了与父亲决裂的代价。
四年后经历了更多的Jared和父亲在办公室里的对话,让我的泪水彻底决堤。
父亲借送圣诞礼物努力和Jared缓和关系,但表示依然无法接受Jared的性取向。
Jared说,我是一个同性恋,我是你的儿子,这两点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而你说你还没有做好准备失去我,那么,对不起,只能你去做改变。
如果你看过我写给Lady Bird的那篇长评,你会发现,我的泪点很稳定,因为其实又回到了同一个话题。
因为相比于Lady Bird中的母亲,Jared的父亲更为极端和强硬一些,可能我的话也会说的更极端一些。
接下来的内容我写了六七百字,但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不要公开在网络上了。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阴暗面,我不惧直面它,但我也着实不应该过分袒露它,毕竟我没必要好好的去挑衅现有的和谐。
总之一句话,我不相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完全无私和无条件的,子女对父母的爱同样,因为人性皆如此。
我感恩亲情的羁绊,我只是不相信自己足够幸运。
所以我现在只能祈祷,这样的冲突最好永远都不要发生,一切无事安详喜乐就好。
自由,所以我说的还是自由。
在我的泪眼朦胧中,片尾Jared再次将手伸出窗外,随风挥舞。
把手伸出车外很危险,幼时他相信并服从了母亲的指示,青年时他曾在愤怒中把阻止他的母亲问得哑口无言,多年后他也笑着读到了母亲搜集来的证据。
然而,不重要了,因为他已经不需要再屈服于谁的控制,那个曾经被抹去的男孩终于只属于自己,他是自由的,真正自由的。
1,我又不是狗,我的取向和别人无关2019年开篇,LGBT最最最期待的片子《被抹去的男孩》传入国内。
这部根据真实回忆录改编的电影,由于极强的卡司配置,在国外首映前就备受关注。
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美国阿州一个封建保守的小城。
19岁少年杰瑞德(卢卡斯·赫奇斯饰)因为自己的同性性取向,遭到了家庭里信教成员的排斥。
尤其是作为牧师的父亲,执意将儿子送往“同性恋矫正所”,企图治愈杰瑞德的性取向。
在矫正室里,杰瑞德目睹了荒唐滑稽的治疗手段。
在治疗师的对同性恋进行道德侮辱时,杰瑞德终于忍无可忍,道出了那句“我又不是狗,我的取向和别人无关!
”在“病友”和母亲的帮助下,杰瑞德逃离治疗所,同时完成对自己性取向的接纳。
回家后,对宗教有着虔诚信任的父亲,却依旧无法接受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
总体来说,整部电影的完成度不错,影片以杰瑞德的自我认知、矫正所的治疗过程、以及杰瑞德的家庭关系三条线索交织进行。
在自我认知中,通过倒叙的方式,夹杂了杰瑞德的两段同性经历。
第一段被男同学强J未遂的情节,成为男主认知同性情欲的性启蒙,同时直接导致杰瑞德对父母出柜。
矫正所治疗作为电影的重头戏,试图去呈现“同性恋能被矫正”这一弥天大谎背后的真实操作。
这部分内容中,又出现了许多形色各异的同性恋面孔。
有戳爷扮演地善于自我麻痹的男同;有缺乏男子气概,因治疗而受伤的男同;也有在压迫下承认同性恋是病,却勇敢帮助杰瑞德逃离最后自杀的男同;还有口口声声称同性恋是病,其实自己是深柜的男同老师。
通过鲜活多样的面孔,展现了不同性少数面对自己性取向时的不同态度。
第三条线索是男主与父母的关系,这是澈澈最喜欢的内容,承担了电影的泪点。
在关于家庭关系的处理上,《被抹去的男孩》没有将家庭视为一个整体,即家族成员意见始终一致。
电影里的精巧处,在于将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个体化。
两个人作为独立的角色去刻画,且每个人物的情绪反应和态度表达,又有其相应的心理活动过程。
《被抹去的男孩》故事讲得通顺、情绪表达连贯,同时又给予观众思考空间。
要说不足,在画面构图和打光方面,缺少艺术美感。
2,特别表扬妮可·基德曼演员方面,除了男主角凭借此片获得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提名外,特别要表扬的,是扮演母亲的妮可·基德曼。
妮可的风姿丝毫未退,即使顶着着守旧的卷毛发型,依然能在人群中让人眼前一亮。
儿子出柜那晚,父亲让杰瑞德选择是接受治疗还是离开家庭,妮可低着头垂着眼,一言不发,又悄悄用眼睛去斜睨儿子的反应。
那样的眉目神情,观众感受到了母亲内心的艰难困境。
她内心偏向儿子,却不得不服从丈夫和信仰。
她想哭,用手遮住眼睛,瞬间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微笑着注视给出肯定回答的儿子。
所有的微表情和肢体动作,你能猜想到,这个母亲后面会有其他的动作和态度;或者说,妮可在那一幕的表演为之后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之后救助儿子逃离治疗所,妮可对治疗师包含怒气的瞠目;在酒店含泪对儿子表达接纳和歉意。
戏份不多的表演里,每一场情绪都拿捏得十分准确。
妮可·基德曼凭借此片提名美国评论家电影奖、金卫星奖、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的最佳女配角。
妮可·基德曼在采访里说,之所以出演这部电影,是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去表达一个信息,去传出一个声音,哪怕能救一个人那也足够”。
3,同性恋的矫正史20世纪中期,同性恋研究还处于雏形期,是一项叛逆而危险的事业。
1976年,乔纳森•内德•凯兹出版了《美国同性恋史》一书,这本书其中的一章名为“治疗”。
收集了大量史料记录了把同性恋变成异性恋的不懈尝试。
比如其中一名男同性恋,为了克服他对另外一个男人的爱慕,自愿进行了阉割手术。
虽然手术后他每天都在承受下腹到阴囊之间的剧痛,但他却承认再也没有对其他男人有非分之想。
在同性恋的“治疗史”中,还包括前脑叶白质切断术。
但由于后来进行手术的患者被诊断为精神病患者,致使电击疗法代替了手术刀。
前脑叶白质切断术:医生把一根针插进脑前部,这根针向下扫过燕窝,然后向上扫过头颅。
这一过程反复进行,以确保神经传导路线被切断。
在电击疗法治疗无效之后,心理医生又开始登场。
心理医生通过所谓的催眠厌恶治疗法,利用男同性恋“吹毛求疵”的特点,迫使他们在男人的身体和“恶心反应”之间建立反射联系。
比如:“我要你想象你和那个男人共处一室。
他全身赤裸。
当你接近他时,你发现他全身都是溃疡和疥疤,里面还慢慢流出脓水。
他的身上散发着可怕的恶臭。
这臭味如此之浓,让你恶心。
令澈澈心酸的是,很多材料都在讲有多少同性恋者是“自愿”接受扭转治疗的。
他们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疾病,他们的目标就是被“治愈”成异性恋。
提姆•莫菲有言:“基本上每种性倾向疗法都会连同它的发明人一起被历史遗忘,精神分析是这一淘汰规律的例外”。
精神分析扭转治疗法把弗洛伊德当成自己的王牌,但其实弗洛伊德本人对于矫正的立场是复杂的。
他首先认为所有人都是双性恋,认为同性恋可以被矫正,但同时也质疑同性恋是否就应该被矫正。
1948年《金赛性学报告》诞生是同性恋病理化的一个转折点,报道显示同性性行为远比人们想象中更普遍。
心理学家开始质疑,如果几百万美国人都有过同性性行为,那这种行为还是十恶不赦的罪孽或疾病吗?
美国生物学家、性学家:阿尔弗雷德·金赛 。
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截此之前,对于矫正,同性恋和治疗师是站在同一战线,前者想被治愈,后者想帮助其治愈。
石墙事件之后,两者开始站在了对立的阵营,同性恋们不再想把自己变成异性恋,而是想转变精神病学家和治疗师的观点。
同性恋活动家不再主张同性恋不能被转变,而是他们不应该被转变。
他们受“黑就是美”口号的启发,也创作了自己的标语:“同性恋就是好。
”1952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将同性恋纳入精神病分类目录中,21年后,也就是1973年12月15日,同性恋活动家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促使精神病学体制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删除了同性恋这一条目。
一个专注同志电影、同志圈正能量的暖心公众号:李澈学长 ID:CheLeeboys最后,推两部涉及同性恋治疗的电影。
如果你要出柜,请务必给父母看看这部电影你引诱我暴露性取向,就是为了50元的赌注?
近期除了星巴克的彩虹杯,还有哪些品牌挺过同志?
过年回家被催婚的gay,教你四招搞定父母35岁的轻熟男,迷得少年抛弃女友历史爱情陷阱 | 《蛋糕师》| 妈妈是同性恋同志软件不背锅 | Gay圈人脉?
《我的军中情人》| 同性恋如何更自由?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将最积极的能量,传给最多的性少数👇
某天李澈消失了,记得来这里👇找澈澈。
(请提前关注小澈澈)
影片开头是男孩小时候,看起来笑得很开心,很治愈。
但是到正片开始的时候,整个色调就冷了下来,而且特别压抑。
期间在对话中隐约听到了戳爷的歌(戳也在里面演一个配角,但是是一个很重要的配角。
我感觉在里面改造的人所形成的关系,有点类似于part of die Gesellschaft 能有人提示真的很不错了,不然靠自己探索挣扎真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谁还不是该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感觉对其中的大部分人来说,只有屈服,等待出头之日,才有未来。
因为他们没有主角那么好的妈妈。
自杀的那个角色,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那种压抑下,只有死亡才是解脱。
他选择帮助主角离开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决定了死亡,不然在那种环境下,主角离开了,他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绝望的。
去他妈的,看得我又气又痛。
),觉得更心塞了。
最后男主父亲所给予他的尊重,其实就够了。
我觉得每个人对每件事可能是有不同看法的,但是不需要相互说服,只需要做到相互尊重就很好了。
而且会很和谐。
真诚的说明自己的想法也很重要的。
主角邀请父亲参加圣诞节也是全片的一个治愈的点。
这电影对我来说治愈和致郁并存。
一方面对主角的走向感到开心和舒心。
另一方面对于仍不得不接受性向改造的人,感到强烈的惋惜和难过。
电影并没有很强烈的展示出那个年代针对性向改造的可怕的一面,只是重点描绘出来里面在精神层面的suffer,而不太去详细描写他们身体上受到的伤害,比如电椅之类的,都是非常残暴的。
哎,但愿,但愿那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吧。
看了以后才觉得,有时候我现在能有的一些想法,关于自由关于彩虹,完全是因为我所处的大环境总的来说还是具有很大包容性和自由的。
不然,如果有一些不可抵抗的力量来彻底压抑和制伏我,我也可能会被迫接受一些明明很离谱的东西,并奉为真理。
or带着多重身份生活着。
本来伪装自己就是一件非常耗体力和痛苦的事情。
每次应付外界回来,我都得自己疗愈一段时间才可以恢复。
很难想象在那种情况下过日子。
天呐。
要命。
而且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电影2018年才出。
我以为取向平等已经是一件完成时的故事。
但,可能大方向来说,还是需要更多的努力吧。
节奏剪辑一塌糊涂,看困了。。很好的一个话题,被拍成这样,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电影让大众了解更多。失望,太失望
第一感觉是穿插回忆的这种结构太老旧保守了,细想一下感觉剧本的重点不够突出,包含了很多主题又都没有发挥到极致,处理的有些理想主义就削弱了力量。但是回味过来,即便如此平庸的结构和剧本,节奏感都处理得这么好,导演功力的确是过硬的。乔尔·埃哲顿在内由演员转行的导演,都能把人物演技、配乐打磨得精致瑰丽。而对于其个人来说,风格上非常细腻地聚焦于个人的私密记忆,克制中该定点爆破的张力丝毫没少。演员阵容如此美丽豪华,尤其一家三口群戏表现突出,实在令人很难不爱。
素素好可爱 素素makes me soft
总觉得拍得力道还不够。但很真实。基督教国家有时候也很像邪教组织。
我不认为妮可·基德曼适合“母亲”这样的角色——她太美了,哪怕顶着波波头、穿着运动服都掩盖不了她的魅力。当她戳穿“治疗”的真相时,当她撕破伪善者的脸皮时,她就不再是一个人的母亲,而是真正的女神,是千千万万个被迫害者的代言人,是千千万万普通观众的化身——她释放了我们积郁良久的怨气。无论是前阵子的《错误教育》,还是更早的《感化院》,我们都太需要这样一个角色站出来痛骂伪善者。
今年最养眼的同志电影,没有之一!整部电影情绪饱满到位,但绝不滥情;气质悲伤,但又渗透着缕缕温情。让人跟着细致的镜头语言,一同体味男孩面对家庭、青春和成长时的困惑、挣扎和反抗。Lucas Hedges表演掷地有声,好几场戏令人异常动容。
从标记了想看到九个月后才等到资源,期待过大了,算是一个美国版与杨永信抗争的真实案例吧,冲突少共鸣少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无法再去更深刻地体会什么了
3.5 作为导演埃哲顿有退步,视听平庸,主线是jared的自我接受心路历程,顺着带出来保守宗教家庭关系,所以非常吊诡的是最后告诉我们sykes是个深柜,可那就是个脸谱化配角而已,想带社会性不是靠加两行字就行的,还有电影努力塑造一个包容的母亲形象,神父家访母亲给孩子使了眼色孩子才说想改,后面又给了母亲一段忏悔,那么这件事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位母亲如此的爱自己的孩子,难道她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什么样的人,怎么会在听到所谓的“律师”电话立刻就和丈夫说得一清二楚
剧本不行全靠表演凑
是不是在西方,电影里只要涉及到宗教、黑人、女权和同性题材,就不好意思抨击了?不知道这部片子想讲什么,太过表象和扁平化。
除了闪亮的卡司阵容,一无是处。
某些场景相当惊悚,Edgerton的风格用进社会现实题材有化学反应。Hedges是江湖一股清流,如此简约微妙的演技已经有点老邓在Nebraska里的感觉了。Dolan……太显眼,还是忙自己片子吧,别到处客串了。
选角棒,妮可和克劳叔演父母,克劳叔真的不能再胖下去了,多兰导演虽然戏份不多但角色很重要,戳爷美,卢卡斯真会挑戏,前面的压抑太久,好在后半段情绪都爆发出来了,后半段加分很多,很多情绪感同身受。
导演太差,令人发指。有一种Lion 2.0的感觉。在一众又庸又俗的可怕表演中我们蜂蜜男孩海蜇丝看起来算得体了。找来一堆大名字和网红却哪个角色也没有挖掘到,玩票吗?角色挖掘不行,感情铺垫也不到位,完全没法共情,充满说教和骗奖时刻的最后一个act更是灾难,没有一个部分是让人看起来舒服、真诚的,唯一有意义的也就是现实教育价值吧。杨永信必败!女配也太好笑了叭,跟Lion一样全程人肉背景最后一场笨拙说教所谓moment,lol. 澳洲学院也就这样审美了。窝胖的下一个电影主角,你在哪...:'(
两星半。很美,小清新带着小忧伤。戳爷的歌真的好听到穿。画面色调和拍摄的镜头也是我喜欢的。但是故事讲的太,四平八稳了,就意味着,太普通了。但看到这么多熟悉的演员还是很爽的。多兰,美国腔很正宗,还有戳爷,很美。卢卡斯,呆的很可爱。
三星半
尴尬死了,多兰肥到认不出来了都
主要人物均没有合理完整的成长弧体现了作者对人物缺乏统整的理解,能抓住人心的特别是同理心的冲突乏善可陈。在如此情况下,乔尔精心设计的镜框显得特别空洞无力。与拉塞尔克劳演的父亲相比妮可演的母亲相对还有些发挥空间,只是妆容过于惊悚。
拍得好平淡,感觉没有拍成电影的需要啊
沾了题材的光,电影非但没有技巧,而且十分的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