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份,贺岁档期正式到来,之前的《哈7》、《生化危机4》神马的都已经成为浮云,不会再对贺岁档的华语影片产生任何威胁。
《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三部大戏前后排开,谁都不抢谁,谁都不跟谁争,呈现出一片和气生财的景象。
尤其是陈凯歌的《赵氏孤儿》,不管是躲《让子弹飞》还是什么也好,档期从原定的16号直接提前到4号,多半是想给自己减少一些威胁,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能够在影院拍片中占有优势。
但“子弹”是躲过去了,却遇上了一拨唱二人转的,《大笑江湖》明显是看准了“孤儿”好欺负,毕竟姜文的子弹从来弹无虚发,而冯小刚的喜剧更是贺岁鼻祖,无论遇到谁都会死的很惨。
于是刘老根同学选择了本就为悲剧的《赵氏孤儿》,加之陈凯歌这几年在观众心中并没得到太高认可,想借着自己的喜剧把对方搞成真正的杯具,但由于有着近年来烂片专业户朱延平的存在,自己却先成为了杯具。
《大笑江湖》在12月3号的上映,就好像在三道贺岁大餐之前让人见到了一坨盖着锅盖的屎,看上去应该很香,揭开锅盖则臭死个人。
其实,在观影之前,对《大笑江湖》还是略有期待的,毕竟有着赵本山和小沈阳,最不济还也能弄成个电影版春晚或者武侠版《乡村爱情》吧,但我忽略了两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宁财神和导演朱延平。
宁财神写网络小说的本事我不知道也没看过,但自从进入影视圈以来,个人觉得就没写出什么像样的好剧本,即使是让他名声大噪的《武林外传》,也是因为那几个活宝演员演得好,真要是琢磨每集的剧情故事,挺没劲的。
虽然说剧情在喜剧电影中比在其他类型片中的重要性要显得略低,但你也不能当他可有可无,毕竟每部影片都要有它一个完整的故事来支撑。
《大笑江湖》你不能说它没故事,可这段一只破鞋引发的故事显得是那么的支离破碎,想到哪编到哪,完全不顾观众是否在意,就连糊弄三岁小孩的故事都比这个吸引人。
一部好的影片,其故事中的人物都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但从《大笑江湖》中却看不到任何一个人物可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论主角还是配角感觉都像是跑龙套的,没有中心。
当然,编剧差了点,作为喜剧还可以弥补,只要其中能有几个经典的搞笑桥段也能留下不错的口碑,至少可以让大众传送,可是,借用小沈阳的一句话:这个,真没有!
想想也是,导演是个台湾人,主演是一帮东北二人转演员,朱延平怎么可能知道他们的优势和长处?
他怎么可能了解让这些人如何演才能逗乐观众?
对于小沈阳等人搞笑功夫的认识,朱导演还远远不够。
小沈阳之所以能够让人笑,一是因为那纯正的东北口音本身就带有喜感,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表演的台词给力。
《大笑江湖》虽然基本保留了演员们原声原味,甚至还加入了各种方言,但台词除了赵老师的那句英文“别太放肆,没什么用”之外,貌似就像吃了软骨散一样再也给不出力,没有给力的台词,拿什么让观众乐?
仅凭那几本众人皆知的武功秘籍?
仅凭模仿或恶搞几段经典的电影桥段?
还是就凭小沈阳和赵本山那两张脸?
这里本来还想说说小沈阳和林熙蕾之间的爱情戏,但作为一部喜剧,连喜都没了,别的在怎么说也没有用,更何况这俩人之间的戏,在小沈阳那张一直拧巴着的脸的作用下,无任何感觉。
想想在影片上映之前,曾有人发表文章,貌似是《大笑江湖》如何在票房上秒杀《赵氏孤儿》,分析了《大笑江湖》的各种优势云云。
那个时候谁也不敢说这事儿就不会发生,可现在恐怕应该变成了谁也不敢这么说了。
《赵氏孤儿》我也看了,虽然说不是特别的出色,但陈凯歌确实是用心拍了,也比之前的《梅兰芳》要好。
如果这样一部影片会被《大笑江湖》这样一坨屎秒杀或者在票房上击败,那么陈凯歌导演真要回去搂着媳妇哭了。
《大笑江湖》影片本身并不可笑,朋友在观影时甚至睡着,不过,它的上映是个笑话,一个冷笑话,简直太糊弄观众了。
赵老师,您还是带着您的徒弟唱好二人转,演好春晚小品吧,我们还同样会支持。
千万别再瞎掺合电影了,这玩意好腿也能给你整瘸了啊!
今天赶首场,和朋友一起去看的,去之前已久仰朱延平大名,也不幸被CCTV6的《刺陵》深深伤害(估计比在影院里的烈士们伤度略轻)也是抱着必须被恶心,必须被刺激的必死心态,奔着支持家乡产业的目的壮烈奔赴影院的,结果全片看完说心里话经典好片算不上,和《人在囧途》比也差点,但还真没怎么觉得拧巴,整体感觉都很轻松,该笑的地方大家也都笑了,尤其前半段可以说笑声不断的,下半段虽然包袱少了,但也算清新流畅,结尾的打斗很新颖,最后小沈阳的悲喜转换让人心里热乎,也就行了,就像你花200元请人吃顿饭,吃饱吃好也就行了,谁也都不至于期待一生难忘的回忆吧?
如果子弹,和非诚是大菜,正餐,那大笑这道清新爽口的小凉菜应该还算过得去了,至少绝不会恶心到你,都是外边常吃饭的,这点事儿不至于想不开吧?
文/梦见乌鸦一直没有怀疑《大笑江湖》在贺岁档的吸金能力,因为电影中红遍大江南北的赵本山、小沈阳主打,搭配朱延平这个号称“台湾王晶”的商业导演,但是也一直没有怀疑《大笑江湖》的水平,因为演小品的赵本山、小沈阳和朱延平这个头号商业混子凑在一堆怎么也不像拍电影。
去年《三枪》与《刺陵》的阴影在观众心中挥之不去,对于本片其期望值自然拿不上台面。
好在有宁财神这个恶搞无极限的剧本,观影之后发现本片要在笔者期望之上,也对得起那热热闹闹的90分钟了。
其实有时候将自己的心态摆在很低的位置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大笑江湖》绝对不是一部好片,甚至有点糊弄事,但其质量起码还要排在《三枪》与《刺陵》之上,因为电影拍得还算好笑。
朱延平是一个著名的商业片导演,同时也是一个更著名的烂片导演。
但这个人懂得把握商机,知道观众想要看什么,他会把观众想要看的东西以最简单最通俗的方式呈现在银幕上,朱延平算是一个商人,但并不是个好导演,比如《乌龙院》等片。
热闹之后,其实能给观众留下印象屈指可数。
本片依旧如此。
而且最致命的是宁财神为本片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剧本,但在猪导演的手中却将其变成了流水账叙事和粗枝大叶的烂俗。
其实宁财神这个剧本是大有潜力可挖,片中恶搞了多部武侠经典,虽说新意不大,但依然感觉别有一番情调。
小沈阳饰演的小鞋匠本质上和《功夫熊猫》还有《一招半式闯江湖》中的成龙一个档次,同时也遵循了个大武侠小说中主人公的发展历程,从默默无闻到决定江湖。
电影串联了多部金庸武侠电影中耳熟能详的角色与套路,从《九阴真经》到《葵花宝典》,从田扒光到东方不败,还有蓝凤凰的同门红凤凰之流,甚至还不忘拿《星球大战》开涮。
可以说本片的剧本还是延续了《武林外传》的风格,其中那些决战之时的卖假药情节和追杀之刻还不忘念叨小学时得过几等奖,典型的宁财神风格。
所以说本片的剧本还算给力,电影借鉴了很多经典武侠剧,同时又以恶搞的方式回炉再造,最终出现的就是一部延续传统武侠电影风格又不失恶搞的崭新剧本。
但是这样一个剧本在朱导演的手中却没有加以好好利用,因为之前说过朱延平总是将片中的那些卖座元素加以夸大,而剧本则放在了其次。
小沈阳的搞笑风格师出东北二人转,换句话说就是一种在中国北方很受用的一种搞笑方式。
对比于港台喜剧片,姑且称之为一种独特的大陆无厘头吧。
而导演将重心完全放在了小沈阳的身上,通篇可见这样大陆无厘头表演充斥其中,从而淡化了剧本的功效。
其实片中那些大大小小恶搞自武侠小说中的角色大有发挥余地,不幸的是没有给出足够的空间来发展他们身上的功效,只见小沈阳一个人使出浑身解数大耍活宝,不要忘了,小沈阳这种表演方式在中国北方还比较受欢迎,可到了南方就不一定能玩转,这也不难理解《三枪》为什么遭遇如此众多的口诛笔伐了。
小沈阳这种类似小品的表演方式在春晚15分钟一场的小品中能吃得开,但过多还是有些消化不良。
所以本片开场15分钟内笑声不断,而随着剧情发展逐渐平淡也是这个原因。
好在本片虽说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个不错的剧本,但也没有架空他,片中大量的搞笑场面和桥段只是作为一个完整故事的点缀,即便笑场再多,其也是服务于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喧宾夺主之嫌,只不过过于夸张的表演方式差一点就掩盖了剧本,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吧。
小鞋匠走江湖的故事,其实与《功夫熊猫》差不多,只不过前者没事搞搞破鞋,不知道片中这句台词是否有意为之,反正听上去挺可乐。
小鞋匠阴差阳错的闯荡江湖,最后糊里糊涂的成为了武林高手,这个情节设置乍一看说得过去,其实也不太给力。
电影的主创人员其实要学习一下美国人的《功夫熊猫》,阿宝因爱吃从而成为武林高手,本片里起初不会武功的小沈阳却有着拿手的神脚,应该以此为切入点来发展发挥其武林高手之路,但电影显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点。
本片几乎是小沈阳的独角戏,那些明星参演的角色只能说是串场。
而林熙蕾作为女主角,其实在这样的喜剧片中毫无发挥余地,可称花瓶一尊。
不过其中赵本山有限的出场却令人印象深刻。
仅有的时间中老赵充分发挥了自己小品王的长处,不温不火的抢去了主演大量的风头,可像包括小沈阳在内的一干明星在90分钟内的演出却还顶不过一个15分钟的赵本山,小品王的风头不减当年,也算是为明年春晚做了一回预热。
所以说看这部《大笑江湖》,观众自然要将心态放低。
片中的几位导演和主演组合不敢让人抱太大幻想,所以要放低心态一笑而过。
这样的电影其实根部目的只有一个,就像用羽毛挠脚心,手段不高,而片中大量的搞笑片段和夸张的人物设定的确会使人发笑。
放低身价,绝对不要正襟危坐的去观看电影,也许你在走出电影院就忘记所有情节的情况下,在银幕前还是会发笑的。
PS:神曲《大笑江湖》朗朗上口,此后必将成为大众K歌之精选。
最近看电影,多了个小小习惯,看影评。
每每看过一部影视作品,都会习惯性的拉下视频的网页,看看大家对作品的七嘴八舌……渐渐晓得去哪里来看精彩的评论,一路追寻芳踪,找到了豆瓣。
然后,忽而想到某云不知何时申请了账号,登录上来,笑的有些无可奈何。
料想某云一向只看不写,一是费心费力,二亦不想上去争得面红耳赤。
说得好了,评论跟进,有人捧着;说得不好了,没素质的人有的是……豆瓣看影评有些日子了,今日看过《大笑江湖》后,照例上来寻影评,说白了其实只是想知道大家都怎么个想法。
但这次……影评一页页的翻,骂声不断。
看了一些负面的评论,那些被认为影片不好的原因,让人有些囧的同时,更多的是无奈。
无奈了,于是我想问:那些纠结于各种原因给差评的观众,你真的看完了影片才来写评论的吗?
对于一篇你没看完,甚至看都没看的影片,上来就给一星,乱七八糟的吹毛求疵,不觉得浪费墨水吗?
说实话,我不喜欢小沈阳,最近也越来越不喜欢赵本山了。
某云就是东北人,总觉得“赵氏”班底,闹的有些越来越没边了。
本来评价某个地域的人文,不应该用某个词汇这么狭隘的方式。
但是,“赵氏”却让全国人民为东北打上了“二人转”“庸俗”“傻”“雷”……其实,正宗的二人转也是绿色的,正宗的东北也是含蓄的……于是,就冲这些,我说我不喜欢他们也是正常。
但看大笑江湖,却是因为看了公车上的预告片。
华灯初上,略显空荡的公车上,在实习单位受了气的新晋实习生,这样一个平凡的夜晚,社会留给她的,是不理解和郁闷。
这种时候,或许需要某些东西来调剂一下沉闷的心情。
于是,当我看到赵本山抬起脚用鞋底磨剑的镜头时,实习生某云很没心么肺的笑了。
当然,这不是促使我看大笑的最直接原因。
预告片结束的时候,屏幕上出现了五个字,“一笑解千愁”。
或许经过实习期的磨练,某云真的变得和这个社会一样庸俗了,庸俗到仅仅求这“一笑”来解我的“未到千愁”。
记得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它真的挺实诚,像东北人热情的处事方式。
不要华丽,废话少说,要求很低,一笑而已。
我不明白诸位对待大笑江湖那么苛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只想说,在这么多大作宣传的电影里,大笑的预告片做到了经济实惠。
看了片子,你可以无语,可以嚷嚷着白扔钱,也可以抱怨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但我想你应该承认你笑了。
不管你大笑与否,你一定笑了吧,那说明预告没有骗人。
站在片名和预告的角度,这片子已经达到了最低要求,笑。
至少,实至名归。
当然,大笑江湖的情节、台词、过渡……等等等,让人诟病。
懂得高端欣赏电影的人随便一扒拉就能挑出一堆毛病,进而对看这种没智商的片子表示不耻。
仿佛在他眼中吃法国大餐就是有品位,馒头稀饭则庸俗不堪,也许他已经忘记自己也吃过馒头稀饭了……好吧,你追求高端,追求艺术,追求看不懂。
当然,好片近期也不是没有。
看《剑雨》吧,江南小镇的茶香里,总是氤氲着水汽的青石板路,让人瞬间想起武侠小说的世界,如小椴的《杯雪》,含蓄、隽永,从眉眼到衣饰,每个镜头都透着灵气……或者你喜欢更刺激一点的,那就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自焚的镜头让你有瞬间穿越的感觉,仿佛从唐朝穿越去了好莱坞。
如果你是兵器爱好者,那么片中五花八门制作精美更兼华丽丽的兵器会让你有拥有的欲望。
还有许多许多……但话说回来,这些都不可能替代《大笑江湖》,只有它会让你没心没肺的笑,笑过之后你忘了片子,也忘了看之前心里的烦闷。
所谓一笑了之,不过如此。
有些人看完习惯比来比去,其实比什么呢,主题都不同,所以还是不要费心费力了吧。
贺岁大片接踵而至,让人应接不暇,不免有一部分片子野心勃勃要争个头名。
那么看大笑江湖,至少让我懂了一个道理。
所谓小人物,大社会,就是要有梦想、努力的基础上,还要知足。
大多数人都是凡人,哪有那么多“际遇”。
说到这儿,当然不得不说大笑片子里的两首歌,因为是小沈阳唱,就免不了游戏化了些。
不过仔细听来,确实贴近了主题。
所谓江湖,也不过是传说多于真实。
而江湖大多数时候都是以传奇的形式存在的,作为小人物的我们,梦想书写传奇的同时,回归现实的时候,还是要把本职工作做好。
那歌唱的很随意,于是我们听的也随意起来,不过也许就是要这种随意吧……被这个悲催的社会折磨的快没希望了,哪有那么多的力气思考宇宙问题……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申明《大笑江湖》确实做到了他为自己设的最低标准,确实是“一笑而已”。
这优于那些高调的东西不知凡几……它打着最低标准来,没要求太高,就想歌词说得,“天下第二也挺好”……它本就不打算做天下第一,第一谁难受谁知道,所以还是让喜欢高端评判的人绕道去评别的影片吧……手工肥皂《非诚勿扰》不错,包装华丽丽的……于是,大笑一声地动山摇,江湖危险赶紧的跑的说O(∩_∩)O(第一次发评咧O(∩_∩)O)
这片儿还真不值当写个什么东西,所以随便写点观后感,想哪儿说哪儿吧。
1、奔着“三枪+刺陵”的预期去的,所以,有点意外,居然还行……(所谓还行就是我看完了,没起身走掉。
) 2、朱延平可能是个好商人,但他肯定不是个好导演,甚至,连个合格的导演都不是。
3、编剧宁财神的这个故事被朱延平浪费了。
很多细节完全是糊弄过去的。
朱延平可能是过去被狼追惯了,现在让他撒开了跑,反而有点不习惯了。
4、这个故事吧,很多地方都在玩儿擦边球……稍微不小心,或者别人跟你较个真,这故事就玩球儿了……你懂的,不解释…… 5、林熙蕾是真漂亮……捎带着小沈阳也不那么讨厌了…… 6、海子的父母都还在,年岁已高,付点版税给人家,不算什么过分要求吧?
谁愿意喜欢这片儿我都不拦着,可你们丫也不能拦着我不喜欢这片儿,这个道理够简单的了吧?
可有些人就是不明白,这算脑残吗?
深深地疲惫:中国不是骗子多,而是傻子不够用…… 能拍出来能剪出来能放出来的东西都可以叫电影,但有些电影是”film“,有些是”movie“,有些就只能叫”Pictures“…… 有人一直在很执着地追问,我就简单回答一下。
大笑是不是烂片,和个人的标准有关。
这个答案其实是很个人的,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这是属于个人的自由。
而你的权利就是用钱包去投票,并尊重其他人的选择。
我不喜欢这片儿,但我从来没拦着别人去喜欢它。
但即使排除掉个人喜好之后,我仍然认为大笑不能算是一部正常的电影。
中国电影应该百花齐放,但大笑不像百花,更像毒草,它给中国电影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它所可能带来的益处。
因为这种毒草会抢夺其他花朵的养分,让本应该百花齐放的花园变得杂草丛生,最后必然导致荒芜。
对于这种电影,如果我们的观众仍然抱着欣赏甚至鼓励的态度,最后你就会发现,你除了这种东西之外什么都看不到了。
我想即使对于某些喜爱这种类型的观众来说,这都不会是一种乐于见到的景象。
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吃屎这事儿宽容,最后就会除了吃屎就没别的选择。
我从来没说过要对大笑这样的电影斩尽杀绝,但我们不能鼓励大笑这样的电影。
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
任何类型的影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当吃屎变成主流之后,这事儿就值得大家反思一下了。
《大笑江湖》:愿原力与你同在文/四月物语“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这句星球大战的经典台词,成了《大笑江湖》里的“别太放肆,没什么用。
”言简意赅,实为恶搞,跟满篇的南北方言味台词一样,成为宁财神编剧的标签。
想当初,《武林外传》也是凭此上位。
恶搞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如东方不败、独孤求败;恶搞影片《决战紫禁之巅》、《卧虎藏龙》、《功夫》;恶搞武林秘籍,《九阴真经》、《葵花宝典》都没有放过。
星战里的尤达大师更成了“宇宙剑法”小人书里的主角儿。
那么片中最主要人物小沈阳和逃婚公主林熙蕾之间发生了什么,又是如何表现的,这个最关键情节在生拉硬套的剧情之外并没有更多的过度,让感情戏显得平淡无奇,整个线索七零八落。
至于影片宣传的小鞋匠成为武林高手,这个展现过程也无厘头了些,仍然是无巧不成书受到世外高人的指点。
除了两名男女主角外,发力最多的当属赵本山和程野。
像宣传中的吴宗宪、恬妞、陈志朋、徐少强,甚至是曾志伟,都是摆设中的摆设。
还有赵本山的几位弟子亮相,也太过匆匆,印象不深。
视觉效果比较粗糙,服饰设计还算看得过去。
有一段小沈阳化身无相神功精髓的段子,是片中少有的新意。
随着故事的发展,发现影片只关注于主角本身,其它一切时间环境路人甲统统无关紧要,把人物孤立于其它关系之上,故事可信度大大降低,也使得很多其它配角显得脱节。
除了几场烟火戏,武打场景也是相当不给力,设计得一塌糊涂,基本没有招式,除了脚丫就是暗器。
大内第一高手的毙命更是匪夷所思,堪称跳跃式编导,如吴宗宪那一式引雷自灌。
细品起来,值得回味的恐怕只有台词,给曾志伟配音的是石班瑜吧,辨识度很高。
小沈阳地道的东北腔,赵本山举手投足都是戏,林熙蕾的国语很符合耍贱的身份,倒是恬妞、毕畅、翟星月的口音有些别扭。
小小彬在宣传时的出场,以为戏份很多,结果影片里只有闪回,念台词都在出字幕后的花絮里了。
还有就是影片使用的歌曲很出人意料,除了小沈阳唱的主题曲,居然还使用了陈升《把悲伤留给自己》和《北京一夜》 ,颇有些穿越的感觉。
片末,小沈阳动情的一瞬间确实有点感人了,这对于影片来说多么难得啊。
可惜的是,导演朱延平把握戏核的能力实在太低,无法让闪光点更明亮,最终延续了他来内地淘金后一贯的低水准。
不算《未来警察》这样的类型,只是说说商业喜剧电影。
年初看了《财神到》和《灵灵狗》,感觉恶心得要吐,从此对今年的国产喜剧怀有恐惧心理;看过了《花田喜事》后彻底丧失信心,之后周立波的《唐伯虎点秋香2》又让我精神几近崩溃。
如果说《人在囧途》带来一丝安慰的话,那么前段时间的《堂吉诃德》又让心情跌入谷底,就在这时候《大笑江湖》来了。
不是冲着小沈阳老赵的东北班子,不是冲着吴宗宪曾志伟的名头,这些都是浮云,只是为了宁财神才对这片子有了些许期待——期待,对于国产喜剧电影我已经许久不用这个词了。
看了一些网友的影评和预告片后不免又有些失落,怕宁财神也要载了,于是抱着“再烂还能烂过《唐伯虎点秋香2》吗”的心态看了电影。
但是“大笑”确实让我惊喜,就算是恶搞电影桥段这一点也能超过《越光宝盒》,你可以说这是部不折不扣的烂片,但因为宁财神我觉得它远没烂到家,相比于《大胃王》之流我都想给它五星。
我认为现在我们在评价国产大片影片时不能把标准定的太高,《大笑江湖》要是一星的话很多电影我看只能是零点零几星了,评价需要有参照,就像我们给球队打分,你说巴萨是9分曼联是7分,那你怎么评价国足,1分2分?
那柬埔寨球队你要评积分?
零点几?
马尔代夫呢,零点零几?
福希海姆日耳曼尼亚呢?
对比今年的国产喜剧,我给大笑4星,为表惊喜加一星。
白瞎了 赵大叔一帮人 捧场的 估计都是北方的 奔着 本山大叔 和小沈阳去的但是 朱延平 简直就是烂片制造者 还好意思 找老赵投资 找宁财神 写剧本 找小沈阳演戏 简直就是亵渎啊 台湾狗 赶紧滚回去 你爹 陈水扁 在牢里等你作伴呢
《大笑江湖》的宣传中的那首歌让我感觉这会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我是随风飘摇的小草/冲破泥土拥进蓝天怀抱/用尽全身力气只想你知道/我可以做到最好/人在江湖纷纷扰扰/身在其中的人才会知道/世上有多少事能把握好/又何必这这样自寻烦恼/笑江湖 江湖笑/多少英雄竟折腰/天下第一的苦 没有人知道”总感觉里面会有一些哲理的东西,对生活给予一些笑的启示。
但电影里面没有我期待的内涵。
恢弘的场面、搞笑的台词、幽默的二人转演员们很舞台式风格的表演……同样是搞笑电影《天下第二》和《东成西就》真就比这个要好很多,电影不可能是让人笑过之后就忘记,这个过程中做到了唤起观众影像记忆的畅笑,笑过之后,小鞋匠成了传说中的独孤求败,人们却要在时间的长河中注定要把这部戏忘却了,故事真的可以再深刻些,人物之间真的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戏份没有挖掘。
当然,《江湖啊江湖》这首歌的旋律也满好听的。
一个喜剧能让人看完记住多少?
尚能回忆的部分:开头卖书摊老板的叫卖:非1,非2,飞子弹。
宇宙剑法里的Yoda大师,星球大战经典台词: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被篡改成:别太放肆,没什么用。
光剑的音效和特效。
吴宗宪的终结者台词:I'll be back.调侃王家卫:无脚鸟的台词,牢房门牌号2046。
《卧虎藏龙》玉娇龙的客串。
本山大叔台词:你们哪个单位的?
小沈阳台词:眼睛一闭,一辈子就过去了。
欢迎补充其他让人有联想的片段。
小沈阳唱歌真好听啊真好听。
我是恶趣味
ERRR 这英文名好喜乐啊~~ Just call me nobody
原本抱着看一部超级烂片的心态,但全片看完居然觉得比预想的要好的多。可能是因为对老吴的偏爱,可能是因为看到星战的噱头感到兴奋,可能是最后陈升的歌非常好听,总之,虽然本片仍然有许多烂片的特征,但我还是狠不下心来痛骂它。算了,就当是做了一个不完美的梦吧。
这片能过亿,扇了中国电影N个大嘴巴
没大笑~倒是笑着笑着睡着了。。。。。。
《大笑江湖》品质没跑了,但也没有那么不堪,贺岁应景的意思基本上都做到了。主要可能是出品方的杂糅和制片方的协调问题:小沈阳的表现是那么的尴尬,拘谨,更不用提他和林熙蕾两人之间无限蹩脚的对手戏,就像是拍摄现场缺乏沟通一样。。。
3星完全是支持东北老乡,凭着朱延平就没星了
虚无
江湖险恶 不行就撤
林熙蕾大美女
哦呀呀,恶搞什么的也很有爱啊。瞬间治愈了我被《非2》伤害的小心灵。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别太放肆,没什么用。哈哈~
这片现在看看没那么差了,还挺搞笑,小鞋匠性格一根筋就是成功。虽然是喜剧,但电影该死人的时候绝不含糊,死了好多。
不错啊,和老婆很是傻笑了一会,换个女主估计我能给多打一星
跟旋风小子差不多。
不错阿,起码还能让我笑出声来
一片撕杀过后,留下一声大笑。喜欢的是宁财神的江湖,小人物的江湖。
作为一部喜剧片,我承认《大笑江湖》很成功,最经典的无疑是用海子的诗来做武功秘籍,很佩服导演的想象力,总之很给力。但是更为这么多年来贺岁片从当年的火爆热映到如今的一枝独秀很让人心痛。没有更好的电影来进行角逐,我们更多的是一次次的被欧美大片所洗脑,这就是我们的悲哀。
还真是恶心 赵本山这是在试水吗? 看戏的是傻子 是本着这个俗语在拍吗 真没看过这么不认真的作品 太拿观众不当回事了 看起来纯属是瞎猫碰死耗子式的捞钱法 看着真他妈生气!!
低俗喜剧,剧情无聊,再说主演,虽然小沈阳是真的很火,很有才,是个多才多艺的艺人,但是还不能称做演员,演戏很跳戏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