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跳的什么鬼玩意?
砍了你的手。
”格鲁吉亚我们的民族舞要阳刚,知道吗。
男人有男人的样。
梅拉布,你太阴柔。
你不服气,所以比其他人来得更早,在练功房偷偷练功。
但最后收获的,仍旧是骨裂的脚踝——你的身体结局告诉你,人忤逆不了自己的本性,是的,跳不了违背本性的舞蹈。
——————————————————————————————————————--——格鲁吉亚舞蹈无性事(过去)格鲁吉亚留着很多历史的遗迹:东正教的教徒们结婚念的祷祝;前苏联遗留下的公共房屋,像我国仍然存在的工厂大院,阳光金黄色的影子憧憧。
还有格鲁吉性格舞。
和欧洲的同性题材影片相比,这部片子摇摇晃晃的镜头里展示的是什么:开头就通过老师之口讲出来的“格鲁吉亚舞蹈无性事”, 男女舞者之间不能有任何性张力,眼神也不要交流。
而是要展现民族出来民族气节:阳刚,坚韧。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也许李安那一句“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可以改写成 “这50年来性压抑的结果”。
在50 年前,梅拉布的父母作为舞者的时候,格鲁吉亚性格舞也许更加民俗化,性化,少zz化,不是吗。
就如同我国的古典舞与忠字舞之别。
可想而知,前苏联对阳刚的重塑就像那些钢铁巨兽。
此时俄国舞蹈家尼金斯卡在自己1930年代的日记中记下:“旧艺术死亡了吗?
新艺术是答案吗?
quan力会不会毁灭美?
”美是一个很零落的概念。
美若等于原始的话,那么舞蹈是最原始的艺术—早于文字和颌动的嘴唇发出的声音。
最原始的艺术表达最原始的人性:欲望,性,快乐,悲伤,等等。
那文明会摧毁美吗?
文明又等同于quan力吗?
———————————————————————————————————————————狗都不会去跳舞(现在)这句男主父亲说的话,实则是否定了他作为舞者的所有,碌碌余生。
在我们还在疑惑格鲁吉亚性格舞是什么,看见影片开头的白人就以为是芭蕾性格舞的时候,wiki这样直截了当的解释了格鲁吉亚舞蹈:Georgian dance (Georgian: ქართული ცეკვა) is the traditional dance of Georgia. It has its roots in the military moves, sports games, and dances celebrated during holidays in the Middle Ages.格鲁吉亚舞蹈是格鲁吉亚的传统舞蹈,取材并根植于军步,体育运动以及中世纪用来庆贺节日时的舞蹈。
那么我们便明白了,此舞蹈形式是不断进化的过程中。
那么试镜前来的舞蹈家拉着梅拉布的手循循善诱地告诉他:我们的传统舞蹈不必只有阳刚。
他明亮温暖的眼神鼓励这梅拉布努力舞蹈,“你是你父亲的儿子啊”。
就算舞蹈老师总给梅拉布使绊子,有了鼓励的他走了与他哥哥截然不同的路,又有了爱情的加持,他更加努力和热爱。
———————————————————————————————————————————“跳的什么鬼玩意?
砍了他的手。
”(未来吗?
)试镜日,曾经鼓励过他的开明的面试官犹豫地嗫嚅着:跳得什么鬼?
砍了他的手。
这部片子的性镜头拍得很压抑,就像他们压抑的取向,压抑的舞蹈训练,压抑的阳刚之气。
也拍得很青涩,很短暂,只有短暂事后抱在一起的镜头,有一起回伊拉科利家见奶奶的温馨镜头,没有可以拉的长镜头,性的特写来突出禁忌的爱的刻骨铭心。
但回味无穷。
就像好梦一场终究醒了一般。
摇摇晃晃的镜头总是给梅拉布的脚和脚下动作,从一开始,伊拉科利就比他脚下动作稳。
也是老师更为中意的人,拥有着比梅拉布更多阳刚之气,却选择去骗女人结婚的懦弱之举。
———————————————————————————————————————————结局:“我以后会变成一个格鲁吉亚的死胖子,但我不在乎。
你不会,你要离开这里。
”在最后,梅拉布舞完一场。
潇洒转身,他的不靠谱的废柴哥哥,不同于消沉的父亲母亲,这样告诉他。
一个是留在格鲁吉亚的后果(他哥哥大卫),一个是离开的无数种可能。
离开后的梅拉布,不用再跳性格舞,可以跳芭蕾,可以跳现代舞,可以跳女性的舞步,可以跳中性的舞步,可以跳独舞,可以跳街舞。
什么都可以。
我想梅拉布的离开不仅仅是为了躲避性向的压迫。
这也不完全是同志片。
我想异性恋的男女也会受男子气概,阳刚之气的苦恼。
一生偏向阴影的高更在太平洋的塔希提群岛上生活时,说他终于可以离开男子气概的束缚的苦恼。
那是他一生中为数不多天堂般的阳光日子。
其实作为女性,我私心希望我也可以转身,可以离开,每个女性都可以转身,可以离开。
梅拉布离开的不仅仅是一个性压抑的国家,他离开的是不能呼吸的艺术,历史遗留下来的粗鲁的伤疤,在后苏联时代消沉迷惘的前舞者(自己的父母),压抑的,看不到希望的年轻人(自己的哥哥,吸“伦敦烟”的女友,奉子成婚的伊拉科利。
我用伦敦烟的纸盒装格鲁吉亚烟,是不是就会像在抽伦敦烟一样,是吗?
会吗?
17年偶然去格鲁吉亚旅游,我就凭直觉辨认出了这个民族的独特之处,爱上了它的艺术气质。
我从未见过如此鲜明和热烈的民族,因此从19年到2022年,甚至去格鲁吉亚生活了3年。
然而格鲁吉亚人的现实表面却充满了贫穷,慌乱,落魄,愤怒,无望和得过且过。
住在第比利斯的我觉得离我看见的的那个格鲁吉亚越来越远。
这真是一个悖论和讽刺。
在格鲁吉亚的时候一直找不到看格鲁吉亚电影的途径,直到今天才看到这部电影。
此时我已经离开格鲁吉亚,才找到格鲁吉亚的各种电影资源。
从每一部电影里,我更加确认,那个我知道的格鲁吉亚又回来了,我对这个国家的特殊欣赏并不是想象。
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刚到第比利斯,看到了极端保守势力去电影院围堵人们,不许看这部电影。
看完了电影,我觉得它是不是讲同性恋并不重要。
格鲁吉亚艺术都有一种真诚的气质,一种轻灵的,超越世俗生活的魅力。
在每一部格鲁吉亚电影里,你都能看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在贫困线上挣扎是所有人的现实,但唱歌跳舞也是所有人的日常。
他们有种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质朴和纯粹,这是所有已经实现了消费主义的民族所丢掉的,可能永远回不去的质感。
瞎写。
记录又一个由电影陪伴度过的凌晨罢了。
凌晨打开。
一开始边看边做着其他事,后来渐渐放下手机专心看,以至于最后以一种极其不舒服的姿势躺在床上,眼睛却不离屏幕。
男二离开之后是我最喜欢和最感同身受的——几乎能真真切切体会到那个小男孩在深夜放纵后坐在将亮清晨的石凳上的五味杂陈:对自己业务能力不满失望,拼尽全力却无能为力;周围人甚至长辈的压力攀比嘲讽不理解;对另一个人情感的徘徊、渴望却不得;家境的窘迫、金钱的压力、工作不顺;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深深的质疑摇摆不定……挺过这些是痛苦且漫长的——幻想希望失望无助后悔懊恼伤心撕扯质疑摇摆的无限不规则循环。
最动容的是握着耳钉入睡,清晨梦到自己爱的人,小心翼翼的关心,之后情不自禁地抚摸、闻吸、亲吻、拥抱,以及之后一切消散的梦醒。
也许因为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所以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其中的快乐、痛苦与释怀。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暗暗努力而不甘失败的小男孩,披荆斩棘奋力前行。
好在他愿意体面地向前走——归还耳钉道别,痛哭之后穿上西装离开,埋在哥哥怀里轻声抽泣,不顾旁人勇敢舞蹈。
希望我也可以像他一样,面对狗屎般的生活,不断成长。
有点像《Call me by your name》 ,但不同于夏日终曲,这更像是一场秋日私语。
整部电影有许多场景都没有一句台词,尤其是两人在从林中的那一段,枯黄的落叶,昏黄灯光,真的就宛如一场秋日私语。
小心翼翼的靠近和触碰眼神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没有一句台词,却又感觉诉说了千言万语。
影片中的场景真的美爆了,秋日的落叶纷纷,少年细腻的情感,前半段宛如一场美好的梦。
影片前半段协调轻松欢快,后半段略显沉重。
周围的生活压得Merab喘不过气,没有任何人懂他,心爱的人也在远方,Merab只有靠自己渡过难关。
孤独又缺少安全感,唯一可以依赖的舞蹈,也因为脚的扭伤而不能再继续。
在扭伤之后,Merab又一次的站起来,想要再次舞蹈,却又一次次的跌落,真的把我看得泪眼朦胧。
两人在婚礼上又见面的那一刻相视对望,听着司仪的话语,好像整个世界都不接受他们的恋情,Merab在笑却笑的那么苦涩。
Irakli提出分手,因为他已经和一个女孩订婚,这里真的很像《Call me by your name》,但就在我以为这又是一个夏日终曲式的结尾时,影片却告诉了我另一种方式,自己来拯救自己,自己来治愈自己的伤痛
最后一段Merab跳舞时真的很感动,他摔下去那一刻又重新站起来完成了独属于他的舞蹈,创造了独属于他的舞步,独属于他的格鲁吉亚舞,我真的感动到爆。
谁说格鲁吉亚一定是男子的强劲有力也可以是柔和与美丽。
尽管世人不认同自己的舞步,Merab也坚强的展示自己的舞步,舞出自己的心灵
我真的觉得比起《Call me by your name》,我觉得这一部《然后我们跳了舞》更加的感动我,也更加的触动我的心灵,这部影片更接近代的生活,你更有烟火气息,美得不像话的同时,又不乏真实与动人。
( Ps男主有几个角度,尤其是侧脸,还有笑起来的时候很像甜茶)
这样的好电影真的是让人眼界开阔,增长知识。
看的第一部格鲁吉亚电影,在这个慵懒的下午。
贫困窘迫的家庭,保守封闭的社会风气,甚至夹杂着与亚美尼亚民族矛盾的国家背景,开出了一朵同性爱情的孽之花,注定开不出结果?
故事与意大利风格的《请以》相似,《跳舞》更加接地气与真实。
《请以》是富裕高雅的青春挽歌,《跳舞》是贫困世俗的低沉物语。
纽约时报曾有过一则新闻,新闻的内容主要是该影片在格鲁吉亚电影节上映遭到极右翼以及宗教势力的阻挠,抗议人群围堵电影院,阻止人们进去观影,甚至是扔掷物体袭击参影人员,而理由竟然是觉得这部电影侮辱了他们的骄傲——格鲁吉亚舞,这就是我首次接触到这部影片。
对于外国,美国的文化我熟识,西欧的历史我了解,但是格鲁吉亚我基本是空白的,更不用说他们的舞蹈,我为数不多对格鲁吉亚的认识就是斯大林是一位格鲁吉亚人。
有人曾说过如果列宁是刚劲的河流,那么斯大林就是坚硬不屈的钢铁,深度了解后我却发现这一点对斯大林的描述正好契合格鲁吉亚人对于男性的定义——刚强,勇猛,有力。
这种意识不止体现在生活里,更体现在他们的舞蹈中,如影片的舞团的总监所说格鲁吉亚舞是传统,是骄傲,是自然。
所以影片一开头就是舞团的教练再也无法忍受地打断男主角Merab的舞蹈,“你跳得实在是太柔弱了!
”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NEW字幕组”作者:耙姐
关注搜索历史消息......点击查看原文咳咳咳 今天的话题和电影依然沉重。
LGBT权益的争取是一场漫长的战役,在黎明到来之前的混沌无光,扼杀了不知道多少没有勇气爱人的行尸走肉。
全球的LGBT庇护地大多集中在欧洲和美洲,尤其是欧洲对性少数群体最为友善。
以同性婚姻为例,25个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包括地区)中,15个在欧洲。
深蓝和淡蓝色为承认同性婚姻和同性伴侣关系的国家 然而,即便在坐享自由天堂的欧洲,也有一个对于LGBT权益近乎严苛的国家,格鲁吉亚。
上接俄罗斯,左临黑海,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 这个国家2019年拍摄了一部同性爱情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两项重要提名,在自己国内却被称作“对格鲁吉亚的侮辱”。
在上映期间,大大小小的抗议和暴力发生在电影院门口。
图源BBC 这部电影就是今天耙姐要带大家看的电影。
它被qaf论坛称作“2019年度最佳LGBT平权电影”。
然后我们跳了舞 (2019)7.82019 / 瑞典 格鲁吉亚 法国 / 剧情 同性 / 列万·阿金 / 列文·格尔巴赫亚尼 巴奇·瓦利什维利剧情简介 电影以少年米拉(列文·格尔巴赫亚尼饰演)的成长故事为发展脉络。
格鲁吉亚国家舞团的米拉是一个有潜力的舞蹈演员。
他的生活平淡而单调,对自己的认知模糊而抗拒。
于是他误将与舞伴玛丽(安娜·贾瓦基什维利饰演,有点像神婆Lorde怎么回事)的友情,当作了男女之间的爱情。
而此时,阳光开朗的伊拉克利(巴奇·瓦利什维利饰演)进入了舞团训练。
恰逢国家舞团要招募一名正式舞蹈演员,米拉与伊拉克利之间产生了无形的竞争。
然而,随着与伊拉克利的不断接触,他逐渐感受到自己内心中蔓延开来的隐秘情愫,以及蓬勃生长的强大力量……格鲁吉亚的同志困境 为什么这么一部电影会在格鲁吉亚国内掀起如此声势浩大的一场对抗?
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这个东欧小国。
随着俄罗斯在欧洲的不断失势,格鲁吉亚正在逐渐投向西欧的阵营。
为了尽早地加入欧盟,格鲁吉亚许多法律法规都开始自发地向欧盟标准对接。
即便一些法律条文的社会文化氛围并未成熟。
其中入法的条例就有对于LGBT的歧视。
所以,从法律上来看,格鲁吉亚甚至已经领先大多数国家。
毕竟性少数群体与性多数群体持有完全同等的对待,连歧视都犯法。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基督教在欧洲分化成无数个分支,其中势力最大的分别是天主教(西欧大陆、北欧),东正教(东欧、南欧等地)以及新教(英国、德国等国)。
位于东欧的格鲁吉亚国民正是忠诚的东正教信徒。
而东正教正是对于同性恋持坚决反对的教派(这也解释了我国以北某国的反同行为)。
他们认为同性恋是对上主的“侮辱”,是不道德和危险的性变态行为。
于是,格鲁吉亚便出现了牧师带头组织反同protest和parade,而东正教会却对此保持缄默。
据民意调查,约有91%的格鲁吉亚人无法接受同性恋,“宁愿与酒鬼共事,都不愿和同性恋工作”。
格鲁吉亚社会强烈的反同氛围导致了该国的同性恋青年从来不敢公开地表露身份。
除此之外,男性国民无一例外地都要以阳刚示人,否则便被视为异类。
异类与常态 《然后我们跳了舞》中有一个情节便体现了该国国民强烈的反同情绪。
舞团中有人发生了同性性行为,被人发现后,遭到舞团成员的群殴。
这也解释了米拉为什么误以为自己喜欢好朋友玛丽。
谈同色变的现实世界,让米拉不敢正视内心真正的欲望,潜意识地想趋附于社会的常态,发展一段男女关系。
但是这个宇宙哪里有什么常态?
哪里有规范?
一切物质,一切生命都充满着变化性、多样性。
正如几十亿年前诞生在太阳系一隅的星球会演变出沙漠、森林和山峰。
也正如你的哥哥爱琢磨牛顿的定律,你爱看三毛的散文。
这个世界恰恰因为差异而充满快乐与惊奇。
你也值得因为你的个性与独特而受到认可和赞美。
片尾,米拉的个体彻底觉醒。
在以阳刚和强硬著称的格鲁吉亚舞蹈中,他释放出自己温润柔和的天性。
最后几分钟中,米拉那一段令人震撼的独舞,令选拔舞蹈演员的老人气急败坏,却让米拉自己心安理得,殊不知,也让屏幕前的耙姐思索良多。
脚尖点地的刹那,地板震颤如未愈的旧伤。
格鲁吉亚的舞室悬满镜子,每一面都是透明的囚笼,折出梅拉布的脊背——绷直如弦,却藏着一截欲坠的弧度。
传统舞步要骨骼沉进地心,他却将脚踝绷成反叛的弓,每一次旋转都撕扯着空气里凝固的教条。
伊拉基推门而入时,带进一缕阿尔卑斯山巅的风。
他的手臂划破寂静,舞姿是刀刃劈开冻土,裂痕中渗出野花的腥气。
两人在镜前交错的影子,缠成藤蔓绞碎玻璃。
梅拉布的指节贴上对方掌心,触到的不止体温,还有蛰伏二十年的春雷。
深夜的街巷成了他的私密剧场。
路灯泼下昏黄,影子在砖墙上疯长,脚尖踢碎月光的银屑。
那些被白日吞咽的即兴舞步,此刻从毛孔中迸溅,混着汗与喘息坠入石板缝隙。
暗处有醉汉的哄笑,有野猫的呜咽,而他只是闭眼旋转,任由发梢甩出星火的弧线。
家族聚餐的餐桌下,膝盖无声地撞向木纹。
父亲谈论国家舞蹈团的荣耀时,梅拉布的叉子正在瓷盘上刻出细痕。
母亲的叹息漫过番茄汤的热气,弟弟的鞋尖在桌底轻踢他的胫骨——所有未出口的质问,都成了喉结处肿胀的刺。
最终站在选拔赛的聚光灯下,他脱掉刺绣礼服,露出汗湿的白衬衣。
评委席的惊愕凝成冰棱,而他的肢体已烧成熔岩。
当第一个违逆传统的腾空跃起时,吊灯摇晃,镜面炸裂,二十年规训碎成霰雪纷扬。
嘘声与碎裂声里,他听见自己的骨骼在重组,铮铮如破土的春笋。
黎明前的黑海边,盐粒钻进趾缝。
潮水漫过脚背时,梅拉布忽然想起伊拉基消失前最后的耳语:“真正的舞步,是自由落体时的姿态。
”此刻他张开双臂,浪沫在睫毛上结晶,海风灌满肺叶——终于明白,那些被称作离经叛道的震颤,不过是身体最诚实的祷告。
作为中国观众,显然不觉得这是给中国人拍的,因此再卖惨,再暗喻,也不会觉得是在拿中国说事。
虽然看评论知道这是一个很小国家的电影,但却因此知道了自己国家的位置,不再是中国和外国,而是发达国家,中国以及其他国家,连外国月亮是圆的这样的宇宙观都要改变了。
就事论事,作为一个小国家,无论你的传统是啥,屁股坐在哪里,是坚守还是改变,都不在自己,而在世界如何看你,而这个世界也不是你的补集,仅仅是和你不知就怎么扯上关系的一个集合。
但这个集合其实还可以再分很多个子集,只有那些能真正触及你的才是你需要迎合或者斗争的,像我这样偶遇一个多钟的过客,除了知道这个国家是四个字,他们国家至少还有一些不是混混,但生活也不富裕的以外,也无需再输出什么了。
至于电影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所谓精神和山里孩子爱唱歌一样,只是自己的个性展现,没有哀怨,没有控诉,只能等着时间来欣赏吧。
11月16日下午,距离《然后我们跳了舞》戛纳导演双周单元首映恰好半年,我有幸在大银幕前观看此片。
格鲁吉亚小国背景,素人舞蹈演员阵容以及未成名的瑞典导演,要不是电影题材,自己断然不会卡点抢票。
影片的观影人数和讨论热度完全无法和前年同为LGBTQ+的《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相提并论,目前也还远不及18年的《女孩》。
剧作结构上,《然后我们跳了舞》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相似处颇多。
从角色设计到选角,都可以地把Merab和Irakli分别对位Elio与Oliver。
但《然后我们跳了舞》拍出了另一种风味,不是南意的清新水蜜桃,而是更浓郁的高加索玫瑰。
荷尔蒙随着每一场舞蹈场景积累,迸发直至高潮。
因舞蹈直接使用肢体表情达意,跨越语言文化差异,触动观众,没有委婉生涩一说。
角色在摄影机前一旦跳起舞来,情绪通通外放。
尽管格鲁吉亚的舞蹈,无论是“男雄鹰,女天鹅”的Lezginka双人舞,还是表现山地男子坚忍不拔的Kazbeguri,于多数华语区观众而言都是陌生的艺术形式。
普通观影者能懂每场舞蹈中角色抒发的情绪,乃至导演背后的用意:广场的灯光下,Merab与Irabkli为游人展示真正的格鲁吉亚舞蹈,暖色调的光是他们两人情感升温的象征;Merab跟着Irabkli到酒吧蹦迪时,逐渐放开跟随电子音乐自由摇摆,产生一层现代与传统的对比意味;更别说两人确认关系后,Merab带上帽子跳舞撩拨Irakli的片段,情与欲溢满画面。
角色在情感宣泄上是直接的,肢体的,外向的;但外在的大环境氛围暧昧、压抑、保守,戏外的真实状况甚至与电影互相映衬。
格鲁吉亚编舞没有在工作人员名单上署名,担心公开姓名会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反同保守群体迫害。
电影里的Merab因为缺乏传统的男子气而不受舞蹈教练待见,末尾被发现和酷儿一起出入gay bar后受歧视;喜欢Merab的Irakli最终还是离开Merab,放弃国家舞团的席位选拔,顺从母亲的意愿回巴统与女友结婚;早已察觉自己男朋友喜欢同性的Mary选择蒙蔽自己的双眼,毕竟从抽完了从英国买来的烟,但留着烟盒替换上本土烟,抽起来还是有安慰作用;哥哥David纵情玩乐荒废舞蹈事业,和亚美尼亚姑娘玩大了必须结婚。
他们的反抗或顺从,真诚或虚伪,都是一次次表达和妥协的结果。
新生力量的活力与情欲,和大环境的保守与传统对比,使电影有了张力。
《然后我们跳了舞》并非完美,私以为Merab在舞团席位选拔前扭到脚,餐厅兼职被David搞砸,落魄到电话费欠费联系不上突然回巴统的Irakli,这部分像是手鼓鼓点突然变奏一样,与前面荷尔蒙层层堆积的稳定步调不一致。
诚然各方危机会同时压迫Merab,观众不禁会为Merab双手冒汗,但过于套路。
又可能是自己先入为主,《女孩》在拍Lara忍住尿道感染出血和脚趾指甲磨出血的疼痛练习大回旋,视觉冲击远超《然后我们跳了舞》里面Merab腾空旋转落地扭脚,尽管《然后我们跳了舞》的拍摄更具有观赏性。
很多镜头回味起来,更能感受到导演的用心。
对比产生张力,在电影里有极强的体现。
不得不提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哥哥David婚礼上再次相见的两人结束关系,全景镜头里Irakli打开房门,离开房间。
画面剩下Merab的背面,他无力地坐到床上,静止了好几秒,仅有啜泣声。
此后接了一段难度极高的长镜头调度,近景平拍Merab一个人走出房间,经过一个个载歌载舞,觥筹交错庆婚男女,穿过走廊、绕过厨房,走下楼梯遇到热情招呼来宾的妈妈,画面里唯有Merab独自一人,与周围格格不入;然后镜头的运动速度慢下来,Merab打开房屋大门走出了画面;镜头一转对准房间内跳Kartuli庆祝婚礼的男女,他们对Merab的悲痛全然不知。
段落最后是大远景俯拍,视角像是Irakli从二楼的窗户看向庭院,发现Merab形单影只地离开房屋。
喜悲互衬,浓墨重彩。
还有令所有观众屏住呼吸,叹为观止的选拔现场。
此前的训练室布光都是侧面窗户投进稀疏的阳光,但选拔现场是东向有一整排高开窗户的场地,导演利用清晨的自然光进行拍摄。
披上深红色表演服饰的Merab被浸泡在普照阳光下,如同舞台上的聚光灯打到他身上。
而舞蹈教练和音乐演奏背光而坐,脸庞未被照亮。
教练不喜欢体型和气质均缺乏浑厚力量感的Merab,当Merab回旋动作失误倒地时直接喊停。
想起Merab带伤练习,没成功完成一次大回旋动作,自然地以为电影会在渗血绷带的特写镜头中结束。
然而电影继续,Merab的舞步不停。
他双脚划圈起身,全然抛开 “格鲁吉亚舞蹈只能展现男子气概,而不留柔弱以任何空间”的传统审美枷锁。
导演故意用流畅细致的慢镜头来展现美,展现他个晨光下绽放的玫瑰少年。
支撑身体的足尖、绷紧的小腿肌肉以及粗壮手臂都是力量的爆发,发丝、双手和腰线又是那么柔软,混杂了阳刚和阴柔所有的美。
音乐演奏不顾舞蹈教练,为翩翩起舞的Merab击打手鼓,直至Merab模仿雄鹰的结束动作完美结束。
影片太美了,值得花一个半小时观赏。
p. s. 观影结束半个月后才写影评,关于影片细节可能有较多遗忘和记忆错误,等资源一出会尽快修改完善😭资源流出后二刷,关于舞蹈片段的小发现如下:Merab和Irakli的双人舞一共跳了三次,广场和Mariam生日party上都是Irakli主动,每每共舞的两人都在回忆第一次训练室里的一拍即合。
原来相互竞争的两人从那时起就埋下爱情的种子。
Merab在选拔时改编的舞蹈,动作和生日趴清晨跳给Irakli的一样,他的爱就这样一次次舞出来。
将格鲁吉亚民族舞视为国家象征的领导看不下去提早离场,曾经看不惯soft的指导老师点头认可,倒也留下希望。
6.5 格鲁吉亚胖子slay
初次演电影的男主角跳得好,演得也好。我喜欢观赏舞蹈,晚年还喜欢即兴独舞,因此虽觉得这电影略嫌单薄,还是给它五星。
打着打着架就搂起来啃上了,有没有必要这么狗血啊?
对手戏写得好 层次感一下就出来了 人物互动特别可信(尤其相比于后一部何塞...) 除了片尾的独舞外 前面训练场的舞蹈戏份感觉还是有待提升哇 情绪更多是通过领队的黑脸呈现的 肢体表现力还是有欠缺
想到啦啦队女王。青春时期的梦想和感情是多么容易破碎和较真儿啊,但也是美好的一塌糊涂。
总有些人,虽经年累月努力,仍无知茫然莽撞。都是碳基物,熟了生不了,过了回不来,酸酸涩涩,刚好。
“格鲁吉亚的舞蹈要有力而不能阴柔”,这句话奠定了1.0版本的故事内核,所以通过男孩成长视角来达成对这句话的反对,这注定缺少新意。好在男孩可爱舞蹈很美。#金马56#
和《女孩》一样,舞蹈成为情感宣泄的出口,时而勃发,时而甜蜜,时而愤怒,时而忧愁。通过舞者这一群体则又侧面展示了格鲁吉亚的社会处境,一种压抑的只属于集体和民族的牢笼,幸而他遇到了他,如同撕开一个口子透透气。
报看,鸡零狗碎的,主题就是通过男主的舞蹈表达对迂腐陈窠的传统文化的讥讽!离异的爸妈,潦倒的家庭,酗酒的妈,卖菜的爸,操持家务的外婆,哥又是不务正业的软饭男,亦敌亦友关系微妙暧昧的队友,没开始就结束的逾矩之恋,扭伤的脚踝,失败的国家舞团入选考核(最后跳出了一种独美感,管你喜不喜欢,我得劲儿就行,哈哈哈哈哈哈)格鲁吉亚是真的穷!!!!!
格鲁吉亚首部关注性少数群体的电影,尽管导演的语言表达非常隐晦,影片的上映还是引起了当地保守势力的抗议,大规模的反对游行在上映首日爆发。最喜欢婚礼派对上梅拉布和伊拉克利重逢的那场戏。窗外是载歌载舞的热闹人群,屋内二人四目相对,他们相互吸引,但仍保持着审慎的距离——显然,二人都不打算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当梅拉布试图侵入对方的空间,伊拉克利又敏感地让出半步,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私人空间,最后相继走出镜头。这场戏中,景框内的人物侧对镜头,极力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二人不想被观看的另一侧则透过两面镜子巧妙地照映在镜头中。导演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不介入的中立视点来观察角色,我们都知道梅拉布和伊拉克利的隐秘想法,却看不到他们的未来——现实将格鲁吉亚的性少数群体囚禁在困倦的、醉酒的、意识不清的黑夜里。
对格鲁吉亚地区影史有一定影响,本身故事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占很大篇幅的心理刻画能在很多电影找到影子,最好的还是舞蹈,尤其是最后一场,身体和动作充满叙事。需要年轻的身体去消受的电影。(虽然看完想困觉了)
3.5,有种割裂感,这种割裂与我不止是剧作本身,还有同类电影的观感。好像有一大批都依旧在自我认同的概念里折腾,有意义,但看得有些疲倦了。
兩次樹林野戰,A Cappella長鏡頭真美。情緒細膩自然,格魯吉亞語對白語感獨特,吵起架來語調竟有幾分泡菜味。第比利斯Clubbing之城,倪兵老師此言果然不虛。
男主角的哥哥超好看!
结尾的和解与反抗很动人,但其余部分都是masculinity cliché。
说实话无聊到看不下去,打个分只是标记一下我看过了
三星半,意象和主题都相当好,虽然谈不上脱俗,但很准确,是那种毫不牵强的意象表达,对舞蹈的执着和抗议与他自己身份认同的转变也是一脉相承的,唯一不太确定的可能就是伦敦买的烟抽完了要放进当地的烟,这个设定有没有深意。片子的问题主要在于剪辑的断裂感挺强的(不知道是不是有素材和成本的原因),导致如果情绪不能被代入男主,作为旁观者的观看体验,情绪会比较容易被打断,尤其是中段
不仅是自我的身份认同,更是借由传统舞蹈来对整个男权社会(男性阳刚魅力)的反抗和抨击。光线很美很暖,使得整个故事都透着一股不至于压抑绝望的明媚。结尾两段最佳,一是哥哥,二是舞蹈。
金星老师的前半生。男主角骚起来的样子太可爱了,真诚坦荡,半裸着在你面前跳舞怎么可能不弯!两次剪辑印象深刻,街头夜舞切至清晨面包出炉,夜店蹦迪切至男主呆坐街头。后半段剧本太紧绷了,各条线急于聚拢失掉了余味,好在结尾高光时刻看得人心潮澎湃。跳舞,只要音乐在响,就尽管跳下去,让所有人心悦诚服!
8.3/10非常自然流畅的一部电影,观影体验极为丝滑舒适。当爱开始变浓烈的时候戛然而止,他丢失了爱,喜欢的人冷淡地离开了,有点心疼男主,不值得。不务正业的哥哥最后抱着弟弟,满脸伤,说为弟弟出气的时候,是整部电影最动人的时刻,最后的疯狂一舞,似乎是在对这个充满偏见的时代发出一声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