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取自bo burnham在ucla的两次访谈关于八年级的小孩们跟十三岁的演员们很愉快。
跟成年人合作,你跟成年演员说站在哪个位置,这个演员可能会问:“啊,我打光怎么样?
妆容怎么样?
” 跟十三岁的小孩合作,你跟他们说:“往你手心吐口水!
”,他们只会问:“那只手?
”我希望我故事里的十三岁孩子们能像真的十三岁的孩子们那样讲话。
现在很多电影里,小孩的说话和表达能力并不像小孩,像一个成年编剧。
我想拍一部电影,小孩就像小孩,喝着牛奶傻乐说胡话。
(针对现在的创作者常常和自己所创作人物脱节的现象,比方说男性编剧写女性角色,白人写黑人 - “ ... writing something not necessarily identify with... ” )我为什么会想到去写一个十三岁小女孩角度的一个故事?
因为我实在说不出关于自己的东西了,关于一个27岁的男性喜剧演员的所有事我都没什么可说的了,是的,我清楚地意识到我和我笔下的人物有脱节,这也是为什么我想去讲一个十三岁的小孩的故事,因为我不想再去讲我自己了。
当然,我和她肯定是有相似处的,我透过她能看见自己,任何人都能透过别人看见自己。
我不了解现在十三岁的孩子们,没有人真正了解现在的十三岁是怎么想的,如果非要拍一部真正讲述十三岁的电影,那应该让一个现在十三岁的人来导演,可惜我们不会让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做导演。
如果你找一个成年演员演一个未成年人,感觉是不一样的。
确实,你经过一个年龄阶段了,你知道那个年龄阶段是怎么回事,你能演出来。
但是问题是,如果你真正是那个年龄阶段,正处于那个年龄阶段,你不应该知道这个年龄阶段是怎么回事,就像我现在在我的年龄阶段一样,我他妈啥也不知道。
关于网络我最初做youtuber的时候的网络和现在的网络是不一样的,那更多是你做一个开心的视频,然后传到网上,现在就更复杂了。
我不想评价网络是好或者坏,我对网络始终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只有一堆模糊不清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这部电影尝试去不带评判地、客观地描绘网络。
我没有说去设计一个结尾让女主把手机丢进海里,然后脸上终于露出快乐的笑容,原因是我并不知道怎么去评价它,我真的不知道。
现在的社会像是加快了,有些是好事,更快的交通,更高效的劳动等等。
同样的情形放到网络,尤其是网络社交方式,比方说你原来可以和10个人说话,网络允许你和10000个人说话,你原来可以和1个人谈1小时,现在5分钟你能和100个人聊上天,可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做呢?
你如果要在一个电视节目上骂脏话,你要上美国国会更改联邦通信委员会的政策(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但是snapchat允许一堆小孩尽情地互相传播儿童色情照片,这个世界是挺操蛋的。
我想到的方法解决就是有更多年轻人能意识到这些事,因为我们这些老人远远没有你们更懂这些。
相信现在科技领域出现更多女性也会有很大帮助。
其实网络上有一堆人表现得像十三岁一样,我有时觉得我们现在整个国家都处于八年级。
关于成功和人生什么是成功?
成功就是为了钱做自己想做的事。
( "Doing what you love for money! " )(主持人提到女主起床,化好妆理好头发回到床上拍照,装作才睡醒的一幕)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不是说人生不需要观众,每个人都需要观众,但是,啊,我不知道,就是,你展现出的自我不需要别人的肯定,你活出的自我并不是一场表演,啊,我真的不知道,你知道你有的时候你要接受采访,你得装作你知道的样子,然后开始瞎说,但我真的不知道,我不知道。
不知道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一点感想: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找一个词去评价我的感受,看采访听到bo说自己啥也不懂所以尝试表现出一种比较客观的现实(without judgement),我觉得是有道理的,这个客观不是让人感到置身事外,而是感到更深层的真实。
电影没有想去批判什么事情,说什么什么不好不对,也没有想要赞美什么,去说我们应该怎么怎么去做,而就是在讲一个故事,你看了,你思考,完了给自己一个交代,挺好。
Snapchat公司的PR和影视方有合作,所以我们才得以在公映之前在圣莫妮卡的Arclight提前看了这部电影。
一句话,拍得真是好。
有人说像少年版的《伯德小姐》,我觉得还要好,更真实,更怯懦,更温馨。
影片内容很简单,围绕着一个八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三)的小女孩初中的最后一段生活。
小女孩Kayla内向、不出众,在看脸和看“social”的美国校园里处于垫底的阶层。
然而她的少女心不比任何人少。
她希望走出自己的内向性格,去和更多人交朋友,对班上的帅哥有一颗花痴之心,然而现实和幻想总是有距离:班花有自己的圈子,基本全程看手机翻白眼甚至都不在意她的存在;帅哥只想让她给他口`交;好不容易交到高年级的新朋友,等着她的却是更大的坎儿……影片全程的线索是小姑娘Kayla在youtube上自己录制上传的视频。
每个视频看的人数都是个位数,每个视频的主题都是她做不好却在教别人怎么做的事情。
“如何交朋友”、“如何找到自我”……这个拍youtube视频出身的导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可是笑着笑着,我觉得这太真实了:她在告诉自己怎么做,也在告诉我怎么做。
那个藏在我心里的、小小的初三的我慢慢跳了出来,那些当年困扰我的课题——怎么与人交往,怎么忍受班花的白眼,怎么与班里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女生周旋,怎么变得更外向……这些都是我历历在目的事情。
而几十年过去了,我才发现事情并没有好转。
你长大了,学会了掩盖,学会了专注在另一些事情上,比如工作,比如柴米油盐;可是那些当年困扰你的问题,比如怎样才能揣度他人的心理,怎样才能厚着脸皮与陌生人谈笑风生,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得寸进尺什么时候示弱求饶……这些我原来不会的,现在还是不会。
我们用冷漠掩藏了羞涩,如果你在宴会上看见我有一张高冷的脸,那只是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话题;我们用平庸掩盖了不熟练,我们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因为我们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我们无数次告诉自己,人生就这样吧,那个在心里的八年级女孩感叹到。
所以,我还是佩服Kayla的,她愿意去尝试——虽然不一定是成功的尝试——但她还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感情饱满的信放在时间胶囊里,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这信心不是“我一定会更好”,而是“不好也没关系”,而这个自信很大一部分来自末尾与她父亲的超级感人的一段对话。
Kayla问爸爸:我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是不是很难过?
爸爸笨拙而温柔地说:怎么会难过呢?
我以上帝的名义起誓,我比幸福还要幸福!
你是那么容易让人爱上,从小到大……我以为我要教你善良、教你分享、教你这样那样,可是我发现你不用教,自己就学会了这些东西。
这个单亲的爸爸,含辛茹苦地把女儿一点点带大,每一天的成长对他来说都是奇迹。
是的,我们懦弱、内向、不好看,可是我们都是奇迹。
美帝在cool kids这个命题上总是比较苛刻倒也不是一个丑女大变身勇夺真爱的老套剧情,而是一个个张力十足拳拳到肉的羞耻又尴尬的场景白天从来不跟任何人说话,晚上躲在被窝里做一个体贴的网友,各种嘘寒问暖,然后早上醒来回到教室也只是各自对着手机。
高新技术和人工智能对我们这一代,或者尤其是千禧一代,在我们和其他人之间筑起了厚厚的墙处于青春期的少女不肯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没有朋友,和陌生人说话甚至一句话都吞吞吐吐地回到电影本身,很简单很纯粹地描写了普通孩子的两点一线生活:家和学校中的循环来回。
可惜的是家和学校的纽带中间,存在的只是每天硬着头皮去迎合自己内心对于社交的焦虑和恐惧但是有那么一个眼睛很好看打着篮球不苟言笑的大家口中的坏男孩,变成了每天去学校内心的一点小秘密和小欢喜。
少女每天跟自己说,他那么酷,我算什么啊算了吧……但是很显然啦,少女的狙击眼神和内心的小鹿骗不了人所以她开始改变自己,无数次说服自己去到他们口中美好的青少年世界去探索,甚至去Google: How to give a good blowjob...不要笑我知道我们其中的有些人其实也闹过不少笑话我一直很排斥志明与春娇这种故作深沉无病呻吟的快餐式爱情片,我看了三次也没看完,可能是我还没长大吧。
青春和爱不是在于为自己的各种错误和明知故犯找借口,而是在于在经历每次感情变化和遇见每个人之后都能有所成长而我自己的八年级,对我的人格塑造有着无法言说的影响。
七年级的我很闹有一堆朋友天天晚修后在回家路上疯玩。
到八年级了,性格还是很硬核的我在同桌发的一条指责同班同学八婆的说说底下回了一句:“你跟八婆也差不多啊”。
哇现在想想自己当时怎么这么屌哈哈哈哈哈哈哈……然后我接到老师警告:“你周围的人说你上课太吵了影响到他们上课了你再皮我就把你扔后门自己坐去”行,那我闭嘴就是了。
在经历了两三天在学校话都不超过十句屁都不放一个的生活后,老师把我传召到办公室要求我立刻把桌子搬到课室后门的位置。
那里离谁都好远好远周围都是没说过话的男生。
而且我发现,全班女生都开始不跟我说话,然后我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我居然被排斥了。
一开始的时候还有一个女生愿意和我玩,但是慢慢地她也在避开我,后来我在我书包里发现了她给我写的道歉信。
她受不了因为和我玩而也被别人排斥,所以选择写了一封信和我道歉。
那个时候我已经和之前的朋友疏离了,和父母天天吵架,我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了。
我也忘记了那段时间过得多辛苦忘记了我当时多讨厌当时的自己忘记了走出那段时间都多么辛苦,人会选择性忘记不开心的记忆原来是真的。
写到这里突然不知道要写什么了。
就是,做真实自己很酷,努力走出comfort zone的自己很酷,努力克服各种焦虑和恐惧的自己很酷,努力改变自己很酷。
嗯,大家都可以很酷。
电影到最后看得眼泪止不住的流,赶快来翻翻豆瓣短评,想给所有同样被感动的人一个击掌。
然而翻了半天,发现原来其实大多数人都不太明白怪女孩Kayla,更别说共鸣。
哎,很失落的同时,其实更多是羡慕。
羡慕那些表示 “什么鬼” “好尴尬” “不过是个怪女孩的青春故事”的人,原来你们都没有那些瑟瑟发抖强迫自己去融入而后又失望于打退堂鼓的自己的时刻。
但是我有。
我有低头默默走路的时候;也会在私底下发泄“i am not quite, i just prefer not to talk";也和Kayla一样,常常鼓起勇气去做一个合群的人,最后却向自己的不自在妥协。
影片之于我太动人,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份awkward kid的不甘平凡和气恼我都有。
更多是因为那股子“和自己和解”的勇气,我没有。
“和自己和解”。
多世俗又不明所以的话呀。
每次在社交平台看到,都嗤之以鼻。
/怎么能不逼自己卯足了劲也去当一个自带光芒的人呢?
/独处当然最好啦,但不可以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孤立于社交之外呀!
/多想一句话也不说,可……不想被别人认为是个孤僻的人呢。
“想要的”和“能做的”无法平衡,没办法和自己和解啊。
所以最后一段video,我权当是她说给我听的了。
但愿也有那么一个awkward kid out there和我一样 在看这段video的时候哭的哗啦啦,那么也祝你能早日not afraid of being weird。
“if high school sucked for you. i am really sorry about that. But it's whatever, you will pass it, and move forward."
博·伯翰的处女作是对Z世代的快照,但又适应了任何青春期永恒的焦虑。
有哪一种类型的电影能像成长电影那样肩负着奇怪的双重使命:一面面向青少年观众的镜子,一面面向好奇的成年人世界的潜望镜?(所以这才是他们真正想做的!)博·伯翰导演的处女作《八年级》完美演绎了双面间谍的角色,这是一部像素化的z世代电影。
我们的女主角是13岁的凯拉·戴。
她不是一个有特殊才能的女孩,她的故事只是纽约州郊区中学毕业途中的一连串小插曲:生日派对、购物中心、父母的餐桌。
然而,在音调上的虚张声势、对陈词滥调的恐惧之下,结果却是一场胜利。
首先,凯拉直接对着镜头说话,向我们讲述了个人真实性的重要性。
事实上,没有。
她带着痛苦而诚挚的热情——“只要你做你自己,一切都会解决的”——与她交谈的是她YouTube频道的观众,她卧室角落里的摄像头,墙上点缀着的便利贴。
她的视频标题是《像我这样的人的生活秘诀》,尽管观看计数器显示了可能有多少人观看。
尽管伯翰的背景是一个成功的youtube用户,但他坦率地承认了这个平台的缺陷——但他对社交媒体的看法比通往网络欺凌的浮士德式高速公路更微妙。
问题在于,凯拉觉得自己有义务创造的爽朗的网络形象与可怕的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
她收到的最可怕的侮辱是完全无辜的,因为她的班级分发最高级,她被称为最安静。
光是这个词就能让她崩溃。
谁能怪她呢?你想在2019年成为那样的人吗?但是青少年的生活很少是安静的,尤其是对那些害羞的人来说,电影充满了青春期的精神喧嚣(安娜·梅雷迪思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非常适合)。
毫无疑问,科技和21世纪儿童的心理健康,焦虑是不断发酵的。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八年级也非常甜蜜,而且非常有趣,与任何青春期的永恒焦虑相协调。
凯拉试图与一个困惑的迷恋者交谈,“我有时也会给手机充电,这是现代与老派的结合。
”按照这种说法,凯拉这一代人受到诅咒的,不是成年人愁眉苦脸的不赞成,而是他们的热情——从给学校老师擦脸,到让孩子成为影响者的文化。
如果年轻人已经有太多的眼睛盯着他们,讽刺的是,这部大胆、深刻、重要的电影需要你的注意力再一次聚焦在这个群体上面。
By: Danny Leigh
中国内地的校园青春片大多是为了迎合观众的猎奇窥视。
它们呈现出的状态,是普通人难以体验到,异常缺乏的高光时刻。
是为了弥补我们不曾拥有过的,让我们如做梦一般去感受地戏剧系一刻。
换句话说,就是他们不够真实,脱离了大多普通人的实际。
虽然电影也讲究戏剧系冲突,不过所谓的矛盾冲突,故事张力并不等同于狗血撕逼,车祸堕胎,更不是大病一场,莺莺燕燕。
比如这部非常贴合当下青少年实际生存状态的校园青春片——《八年级》(Eighth Grade)就写实的呈现了美国普通少女的校园生活和心理状态。
近几年来,校园青春片同样是美国电影的重点题材之一。
去年大热的《伯德小姐》,讲述了叛逆高中少女的动荡生活,一时间风靡全美,提名奥斯卡、金球最佳影片。
还让女主角西尔莎·罗南挤入了好莱坞一线女星的行列。
《伯德小姐》很美国,很俏皮,作的厉害,俏的销魂,是那种看点明显,冲突非常强烈的作品。
相反,今年这部《八年级》却克制了许多,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给我们奉献上了一位初中女生的焦虑困境。
《八年级》的卖点是真实,丧的无可奈何,颓的叫人心疼。
13岁的凯拉正处于初中进入高中前的最后一年,按照她自己的理解,整个13岁前的校园生活对于她来说都是“失败”的。
她是校园中的隐形人,因为“隐形”,还被一些人觉得“怪异”。
影片从第一秒开始就塑造了一位内在和外表,心理和行为相互撕裂、矛盾,对立的主人公形象。
《八年级》的明线是凯拉的校园生活,暗线是凯拉在自己的卧室里,对着手机和电脑荧幕的“自言自语”。
《八年级》的导演博·伯翰是位90后少男,心思细腻的他和当今的青春期孩子们并没有太多的脱节,他非常重视网络对于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影响。
在影片中,我们多次看到凯拉的网络身份,拟态形象。
导演博·伯翰聪明地用几段凯拉的网络自拍录像,进行了幕分割。
每一次的自拍录像,都时一次心理写照,呼应后面即将发生的情节叙事。
比如,如何定义学生之间的“酷”,如何发现自我,走出困境,主动跨出自我的舒适区,多结交朋友。
总结起来,就是如何提高现在的自己,融入一个又一个陌生又贪恋的人际圈子。
融入,是《八年级》故事的关键词。
“八年级”不光是女主人公的年岁,也是一种生存的状态,它关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
青春期的懵懂和反叛,焦虑和胆怯;校园和家庭生活的身份转变,地域和人际交流圈的适应和迎合。
是保留本我,还是释放超我,这些都是《八年级》的核心议题。
我们一面看着凯拉在视频中谈论的头头是道,自信满满;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另一个畏畏缩缩,极度自卑的小女孩形象,强烈的反差,为叙事营造出天然的冲突张力,节凑惯性。
在着巨大的反差和剧情转折里,导演还残忍的抛出了大多普通人的真实状态。
就像影片的主人公凯拉那样,满脸的青春痘,身材走样,参加泳池派对时显得格格不入,只能呆在一旁玩儿水下憋气,继续隐身在水中。
信心一时间溃不成军。
原本以为遇到友情,可最后换来的只是毫不待见的低头玩手机,抬头翻白眼。
遇到爱情时,更是血淋淋的惨痛教训。
爱上的男神,出场自带炫酷的BMG,特写的双眸勾魂摄魄。
可一说话却让人大跌眼镜,他直接问凯拉,愿不愿意为他做blow job。
爱情梦顿时粉碎,心生万念俱灰之感。
亲情本来就缺失一半,单亲的父亲虽极为努力,两人却依然有沟通障碍,不放心凯拉的父亲用一次“跟踪”彻底激怒了女儿。
亲情摇摇欲坠,父女两人隔阂加深。
《八年级》不但启用了普通,甚至看上去有点交流障碍的少女作为女主角,而且在故事安排上,也少有所谓的高光时刻,主角光环更是非常吝啬。
叙事总是不断下坠,刚要触底反弹,即遭迎头闷棒。
观众期待凯拉能在录制了自我激励的视频后逆袭人生,可现实结果总是差点火候,眼看爱情、友情、亲情节节败退。
凯拉即将开启的高中生活能够让她走出舒适区,为旁人提供重新认识她的机会吗?
影片的高潮时刻依然是一段虐心的遭遇。
很多父母表示,在看完凯拉险些被高年级男生诱骗侵犯的场景时都心有余悸,感叹现在的学生以为设计媒体的发展变得不在纯粹,总是被欲望牵引,导致行为出格。
这些心智尚不成熟的少男少女们,常常会做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影响人生的“生死”抉择。
长久和黑暗之后终有耀眼的黎明,那怕光线微弱,依然能给人带来充满温度的希望。
又是一段自我疗伤式的自拍,宣告了凯拉的不放弃和继续反抗。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特别是成长期的学生时代,总会有那么一段难熬的艰难时段。
如果我们自暴自弃,那么在走入大社会的未来,只会让我们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我们必须提前在学生时代培养起扛击打的能力,反弹不良的影响,为自己穿上铠甲,那怕需要像凯拉一样,靠精神分裂式的自拍视频来重获信心,走入现实,也在所不惜。
《八年级》不是简单的低龄版的《伯德小姐》,《八年级》的很多细节处理比《伯德小姐》更为生活化,常规化,接地气。
那种长期的颓和丧本就是生活的“历历在目”,“血腥写真”。
所谓的高光时刻,总是稍纵即逝,一念之间。
犹如片尾的几段处理,凯拉对友情的“爱憎分明”;对爱情的重新开始;对亲情的理解呵护,熬过了黑暗,总会等来光明,风雨之后,就会有彩虹。
有多漫长的凄风苦雨,就有多壮丽的晴空万里。
《八年级》告诉我们的是,不管现在有多苦,前路有多难,都不要失去,走下去,迈出去的勇气和信心。
内向这种性格其实没什么问题,有的小孩就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独处并不会让他们觉得无所事事。
问题在于,内向的后面常常伴随着另一个词——自卑。
看见Kayla的言行举止,我仿佛看见了另一个自己:从小到大受到最多的评论就是安静,好听点的叫做文静。
我看见她早上穿着不起眼的短袖,低着头含着胸走在学校的走廊,我就想起初中,中午上课前我不得不穿过热闹的操场,急匆匆走向去教室的楼梯。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那会真的不用怕什么。
怕什么,那些都只是人而已,甚至还有比自己更蠢的人而已,只不过他们是外向的蠢蠢的人而已。
她硬着头皮不得不去参加聚会,电影中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游泳池前的这一段:慌乱而沉重的bgm,镜头不停地在泳池里各色各式的人切换,在社恐者的眼里,他们似张牙,似舞爪,他们从来不会觉得羞耻,他们在自己的领地里混迹自如。
有的时候,真的不是自己不愿意广交朋友,而是有的人,光凭外表你就知道你们俩不是一条道上的。
女生肯尼迪以及她闺蜜对Kayla的态度,我也很有共鸣。
那段时间,我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以至于到毕业了大学了,跟舍友聊起高中的事情的时候,我都在问自己,我那会什么也没做错,为什么有的人就能莫名其妙看不起你,是因为性格吗,是因为长相吗,是因为性格太内向不会说话吗,是因为长相不够出众看起来很好欺负吗。
“I am a good person because I am always nice to you,but you're always mean to me.” WHY?
我曾经一直这样疑惑,现在我不了,因为我没做错什么,我只不过不爱说话不够优秀只是普通而已。
现在我想通了,你对我不友好, 只是因为YOU ARE BITCH。
影片到最后,并没有俗气的转折,女孩仿佛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她耳朵上的耳钉又预示着什么在悄然改变。
我只知道,这份记忆,这份记忆带来的痛苦与难堪,时间不能让它淡去,但时间可以让女孩慢慢强大,慢慢自信,只要她熬过去。
——2021.12.1更新今天刚刚了解到鹿道森的事情,很感触,点进来的时候看到豆瓣推送的乔任梁父母的消息。
只觉得,面对世界的种种恶意,种种不公,你若还能温柔相对,心怀阳光,勇敢生活,真的是件我自己无法想象的事情。
关注过其他平台的残疾老奶奶唱歌,盲人母亲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她瞎着眼睛都可以炒菜,她面对恶人的挑衅侮辱,也能坚持做自己的事,我很敬佩,也很感动。
世界上的恶意实在太多了,一想到他们软弱的身躯点进评论里,几条侮辱的话映入他们眼里,就很想哭。
他们生活饱受艰难困苦,能这样敢把自己的不堪大方展示于世人前,已经很难得了,为何还有蛆虫在那里叫嚣?
你们不觉得羞愧吗。
再说回来吧,曾经对弱者冷言冷语欺凌的恶魔们,你们假装忘记前世,以小时候不懂事做借口,再悄悄混迹于人堆之中,作出一副伪善而崇高的样子,一定很得意吧?
初中3年级的真实生活,但不太引起共鸣,我的初中生活还挺幸福,尤其是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排挤。
再加上还没开始叛逆,和家长的关系也很好,没有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却不交流的情况。
电影中的小姑娘kayla,还是很不错的,愿意去尝试,不论成功与否。
最后还是给高中毕业的自己留了一个时间胶囊,对未来充满信心。
To the coolest girl in the world.想起了大一的时候还给一年后的自己写过一封信,学校组织的,信里字数不多,但放了5块钱。
收到信的时候果然钱比信的内容更让我惊喜,5块钱不知道花在哪了,但信里写的希望自己一直能不将法语忘得一干二净,也记到了现在。
今年生日也给自己写了一封信,希望收到信的自己能到达24岁时的所有期望。
MoviePass可能是赔钱比较严重了,看电影竟然加了许多限制,限时间、限电影,所以现在看电影还得需要一些策略了,那就是只要时间合适,能看啥抓紧看。
#Moviepass 48th
很真实,很细致,将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很真实很细腻的展露出来,刨析。
遇到暗恋对象鼓足勇气去蜜汁尬聊、鼓足勇气去尝试交朋友、一味的道歉对不起迁就别人没有自己的主见,这就是很真实的八年级那个阶段的自己。
在接触新的事物时会埋下自己的头,不够自信自主,为一些最简单的交流而在心里排练数次,总会给人一种底气不足虚的感觉。
包括后来kayla给自己录视频,在网上建议别人如何积极处理人际关系乐观面对自己的生活,可实际上自己却做的一塌糊涂,导致强烈的差异感进一步加深了不自信和懦弱的迁就,最近还打算放弃拍摄。
但故事的结尾kayla初中毕业了要去上高中了,在她心里是坚信到了高中会变好的,因为初中这么长的坎都已经度过来了。
最后提一下父亲这个角色,我觉得这个父亲好的就像后爸,要是我想kayla一样作死,绝对是一剂鞭子,所以后面的故事肯定也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创作的根本是源于有人有话要讲—有人内心涌动迫切需要表达的东西,而恰巧这个人又擅长写或唱或拍或别的,于是水到渠成出来令一些人感同身受的一个故事或一段情绪。
《八年级》就是这样一部忠于创作初心的电影......《八年级》把中国的试图抢钱的影视垃圾制造商打回到三岁智商的原型,不不,应该是腔肠动物智商的原型。
这些垃圾生产者内心空洞无物,不懂写不懂拍,却在中国影视圈(juan去声)疯狂地蠕动着...
青春痘、体重、男孩子、塑料姐妹情谊、社交媒体关注/没关注、升学、性好奇...当成长遭遇一堆苦恼尴尬时,这个可爱勇敢的女孩接着屏幕抒怀,用一个个努力欢笑的“gucci”给身处每个时空的自己打气,迎接人生的下步。比起温情的糖开水片儿或是自甘堕落的痛感成长,似乎给青春成长片注入了股更为真实/希望的能量。期待Bo Burnham的下次闪闪发光!
看这电影90%的时间我都在有点心不在焉地想,果然八年级已经离我太遥远了啊,况且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其实就已经挺自我的了,我也不是特别合群,但我完全完全不在意。然而,万万没想到,看到她在后院和爸爸对话时,我正叼着一根草莓味的百奇,紧接着一秒钟泪如雨下,差点被百奇呛到呼吸困难。我说我的青春期晚来了十年,是因为24岁的我在被相同的想法折磨,依然找不到出路。
不要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改变自己,stay cool!很cute的片子,片中说了无数次的“cool”,简单又温暖的小片子~
r级喜剧,完全没有r级情节。拍得倒很真实,但很无趣,没有青春那种悸动,烦恼也像隔靴搔痒。唯一感觉就是我很懂女生心态,一定要装得很cool。或许是青春期的时候三观未形成,对未来太多憧憬,对眼前一点小事都困恼,所以才会更敏感。
#whitepeople'sproblem 比起同类 coming of age 电影在拍摄上稍微有新意一点(爸爸简直是理想型,艳羡)
一点也引不起共鸣的青春片.不像万物生长可以勾起一些大学的回忆.
Moviepass的免费片子……其实还是挺有共鸣的,但是也没有比这以上的东西了
Totally me了,痛饮一碗毒鸡汤,怪胎式成长,又有什么不可以。
八年级初中生的生活记录,第三人称旁观视角与第一人称切身感受视角相辅相成,初中生希望社交、希望被人关注,以及对爱情的萌芽和渴望的心理被尽情反映。故事完整归完整,但中规中矩,诚意十足但新意欠缺。以社会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写实型的初中女孩的出发点很好,但得到的仅是基于这一话题,对先前类似电影模仿后的又一平淡发挥
结尾段落的父女促膝长谈实在太具破坏性了,直接把影片质量拉低一大截。窥探视角与精神分析的结合本极具风格性,但硬要粗暴地把爱与理解作为治疗成长阵痛的方法,完全消解了此前累积的情绪力量。
原来美国是初二就毕业
青春的小躁动,拍的很好玩
哈这又是什么鬼?The coolest movie in the world literally.只是因为我听到太多cool了,真的没有别的词汇了么。作为一个老人家可以理解但无法代入,虽然我的处事也好不到哪里去。节奏并不好,慢镜头专门配乐是怎么回事,我能感受到屏幕里的尴尬。最后吃饭那里还是被甜到了。很多时候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成长成现在这个样子,想来为父母于孩子的成长实在难以操作。又名手机屏幕碎掉之后。
是不是看到A24就能盲打五星???后半还行,但掩盖不了前半的疲软啊……
-
三星最后还是与成长相关。自己似乎曾经也有过这样一段自卑敏感又做作的时光,也不知道怎样就变成了没心没肺的沙雕。或许是那一次在镜子前说Jorya,be strong叭。用与现实相对照的短视频联接现实还是挺喜欢的。适合分享给初二侄女看hhh
可以用美颜相机遮掉痘痘,跳进泳池藏起赘肉,对着镜头说一百遍我今天变美了,青春里的真心话却是我确实比她丑。怀想爱慕的男孩拼命意淫,追随学姐的圈子努力融入,在鞋盒上写一万遍最酷的女孩,成长中的大冒险却是接纳自己的平庸。青春就像摔裂的手机屏,易碎扎手。成长却是一字排开的酱料,酸甜自知。
噢…心疼这个爸爸
I’ve never been so uncomfortable in my life
“我知道,不可能每天都一帆风顺。”“抛开一切,能够成为你的父亲,我是何其幸福。……因为你,是你让我变得勇敢。”“人要向前看,一切都会变的。”在成长之路上的一次“大冒险”,在旅途之中找到自己,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人,一路走下去。这就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