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

我的城 Season 1,魔丽都市,我的城·魔丽都市

主演: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18

《我的城》剧照

我的城 剧照 NO.1我的城 剧照 NO.2我的城 剧照 NO.3我的城 剧照 NO.4我的城 剧照 NO.5我的城 剧照 NO.6我的城 剧照 NO.13我的城 剧照 NO.14我的城 剧照 NO.15我的城 剧照 NO.16我的城 剧照 NO.17我的城 剧照 NO.18我的城 剧照 NO.19我的城 剧照 NO.20

《我的城》剧情介绍

我的城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我的城》是一部记录城市凡人生活碎片,镜头下充满“凡人语录”的系列纪录片,也是中国少有的现实题材城市纪录片。首批拍摄了五座城市: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和银川,描绘的是城市人特殊的“乡土情”。本片那些被纪录者,无论是北京篇里爱骑自行车的小伙,还是上海篇里卖啤酒的阿姨,或是成都篇里“二次元”装扮的小姐妹,或是深圳篇里大芬村(城中村)里的小画师,或是银川篇里卖羊杂的小老板,他们都是城市社会里人微言轻的小角色,所以他们脑海里没有城市定位、没有品牌宣传,有的只有活生生的现实:怎么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味道来。一些生活碎片、闲谈碎语、生活片断,不经意间构成了城市的性格和精神、流露出对城市的理解与质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小黄人大眼萌你是星期几出生的幸存者生死依托绝望主妇第五季魔发精灵3迟暮绝路净化之时她留下的混乱一善之差第一季舞乐传奇天空市凶案第二季三缺一珍游记大侦探波洛第十二季世纪末保卫圣诞老人大陆向南漂移超时空大冒险这公司有我喜欢的人忠贞老潘的归途沉默与谎言日之丸灵魂~幕后的英雄~小夫妻战疫时期的爱情帕拉迪姆大巴魔鬼有一个名字族长的赘婿似人非人

《我的城》长篇影评

 1 ) 我爱“我的城”

平凡人物,普通故事,看见自己,读懂时光。

我一个二代移民,总是在父母的故乡和自己生长的城市之间困惑与纠结,平生出许多漂泊的无力。

如今,挣扎在另一个城市,他乡与故乡,都变得遥远。

好在,有《我的城》。

她告诉我,没有烟火的不是生活,没有人情的不是故乡。

从此,不追问,不刻意,不再为难自己。

有家人朋友,有喜欢的书店和火锅,有熟悉的日出日落,有每天下班要经过的修车铺,他乡也好,故乡也罢,这里就是“我的城”。

嗯,我爱“我的城”,就这样。

 2 ) 随心所语

我这人有个怪癖,看纪录片不喜欢出一集看一集,喜欢找个时间一次性看完,即便是内容没有连贯性的纪录片,我也是一样一次性看完。

最近一次看纪录片还是半年前看的《帝陵之西汉帝陵》,点开看完全是猎奇心理,没想到内容吸引了我,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一次性看完,意犹未尽...... 这次,这部《我的城》也是一样,点开看完全是个意外,9月底,晚上闲来无事,想找部电影看看,结果划到了纪录片频道,看到了这部片子的推荐页面,就点开看,不知不觉就看了一大半,一部讲述城市的纪录片,以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去讲述每座城市,很真实,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北京这集,从球迷、老北京人、北漂等这些人的口中,让我对这座城市又多了分了解。

胡同、门当户对的来历,老北京的吆喝,中关村的变革,新老文化的碰撞等等,让我明白这是一座非常包容的城市。

成都,到现在我满脑子都是麻辣鲜香,这座城市巴适得很,安逸得很,看完成都这集,脑海里想要马上去成都吃吃吃喝喝喝,成都——中国必去的一座城市,O(∩_∩)O哈哈 上海,真不愧是世界的时尚之都满,眼都是时尚,老克勒、啤酒阿姨个顶个的时尚。

说实在的,用上海话唱歌还真不错,还真别有一番风味。

深圳,看第一遍真的很不适应,前半部分节奏很慢,镜头很压抑,当时我差点就关了,强忍着看完了,然后休息了一阵,又看了第二遍,后半部分节奏也快了,镜头给人的感受也舒服了,相比前三集,还是不喜欢这集。

整体来说,这部纪录片还是不错的,用独特的视角、新奇的手法讲述一座城市,如果能出第二季,再多拍些其他城市就更好了。

意犹未尽啊......

 3 ) 让现实照亮理想

个人很喜欢纪录片。

说不上原因,单纯觉得,那是真的。

看《舌尖上的中国》《水果传》《我在故宫修文物》。

也看《生门》《人间世》《最后的棒棒》,那些人间悲苦隐忍无奈贫弱残穷生死挣扎,看的有泪无力,却也记得提醒自己,好好活着就是幸福。

类比来看,《我的城》是另一类型。

在它这个类型的片子里,已经尽力做到了往一类行列里站位。

昨日在爱奇艺热度已经蹿升纪录片全网第二,可算成绩撩人。

而况,它是付费片,有多少人愿意付费去看一部纪录片呢?

所以,接近百万的收看量含金量不低。

出品方来自宁夏,僻居西北,视野和胆量可嘉。

出品纪录片是个冒险的事情,更何况大而无形的城市加小人物选题,没有官方投资,没有广告植入,全凭一搏。

主创团队来自新影集团。

中央新影前身是1938年的延安电影团。

这样一个老牌电影厂,它自带的厚重扎实,对年轻导演们的影响毋庸置疑。

这种影响其实也带在这部纪录片团队的身上。

四集里,上海和深圳各有分集导演的咔板气质,城市特质很分明。

而成都和北京篇是我固执偏爱的,刷片也刷人。

年轻的女孩子,怎么叫美?

身形精秀,面庞净白,轻言软语,却扛得起麻袋,淋得了风雨,戴着麦拿着对讲机,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可以招呼工作现场的兵马粮草。

在男人的职业里像男人一样劳动,却依然保有女人的纤美柔软,才是值得赞美的。

看过全网发布的宣传片里闪过的影子,加上我偏执的想象,这部纪录片的女导演应该都是这样美的静秀而顽强。

年轻时刚做记者。

满脑子都是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那时候我连片尾字幕都不漏过,青春的时光里,时间、陈虻、张海潮这些名字我都记在脑子里,我不崇拜主持人,我崇拜幕后的他们。

想象成都片导演的现场,感觉看到我自己的青春。

她做着我曾经想做的事情。

在她的成都里,无一不体现了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的结合,其实那就是全民视角,每一个看的人,都能会意会心。

一些精巧处,是只有聪慧灵颖的女性才会有的落点。

灵魂有方向,身体就走不错。

导演就是灵魂。

总导演就是灵魂的管家。

所以,我给总导演也画了像:不善说话,能写一手好文章,刚净素泊,心里装着一腔血,却又懂得在体制下寻找平衡点,让理想和作品都得以平地走路。

宣传片中的总导演,满脸写着百年凝重,自带五四青年的一张脸。

我与他们素不相识。

这一生大概都不会认识。

但这丝毫不妨碍我的尊敬和喜爱。

尤其他们还那么年轻。

我们说体制,就好像那是一个笼子,或者一个挡了自己去飞的巨石。

年轻人更不愿意在体制里被束缚。

所以,这是我敬佩导演团队的地方。

体制下,这些年轻的导演得天独厚的得以灌溉了正确的线条和方向,有冷静的思考和倾听,而自身的个性和热血,又让他们能够保有敏锐的新闻感和对受众关注力的洞察。

能在体制的框制下找到空隙,完美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是年轻人的本领。

新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年轻人。

他们在体制内成长,又在自我中撒欢;他们奔走红尘,又始终心怀悲悯;他们和现实作战,又为责任代言。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这一代优秀文化代表的侧影。

祝你们一路奔走,归来仍是少年。

一群素昧平生的人, 一起奔跑在一拍即合的路上,将洞见转化成看见,将无形的城市转化成有形的故事,将微末化为力量,怎么看,这都是走来艰辛、想来美妙的事情。

理想是一个伟大的事情。

坚持理想是一个很费力的事情。

如果不能百分百坚持理想,至少,也要,奔走红尘,莫忘曾经是书生。

祝现实照亮你们的理想。

 4 ) 窗外的风景

看完《我的城》,没有气势磅礴的震撼,却莫名生出惆怅来,时过境迁,事过境迁,面对人生的无力感和不甘心触发了我们思考。

时间是真实的吗?

还是人生的错觉?

封存一个刚出厂的手机,多年后拿出来,还是如新使用,但人生的岁月确实让你的身体和心理衰老。

所以,时间不是真实的,是人生的错觉。

我们使用身体,规划灵魂,到头来,我们结束生命,表面上看时间过去了,实际上,是机体的使用次数被消耗完了。

《我的城》是我们的故土,无论先来后到,城市给我们前所未有生活的空间。

,城市产生的智慧,科技让我们周而复始,循环反复的生命宿命不断繁衍,直到繁衍的速度被科技的速度超越,直到人类开始从科学的层面讨论永生。

《我的城》在过去的剧集为我们叙述的是城市人生的过往变迁,有机遇,有宿命,《我的城》在未来的剧集里,是否可以为我们展现希望,科技,突破和科技时代下城市人类的繁衍。

 5 ) 恋上一座城

因为一首歌,恋上一座城曾经《成都》这首歌响遍整个大江南北,依稀记得其中的歌词,“分别总是在九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 深秋嫩绿的垂柳 亲吻着我额头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 我从未忘记你 成都 带不走的……”便对成都这个城市抱有了无限的期待,想象着赵雷坐在的小酒馆的模样……冒着十一长假高峰期,特地去了趟成都,去感受一下成都的魅力,发现成都是一座极具休闲,宜居,美食,旅游名城的地方,短短的几天下来,就不想离开这里了……对于成都来说,大概很多年轻人之所以那么喜欢成都,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她的风景,还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她的美食吧……反正我是这样的哈哈哈来几张在成都拍的照片吧

 6 ) 当我们谈论城市,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有幸遇见了这部纪录片一共四集,不多,每集五十二分钟,不长,四集分别讲一个城市,北京,成都,上海,深圳。

这样的片子看的太多了,BBC有超级城市巡礼,还有城市的远见,城市化等,类似的片子有很多,但都是在讲城市的规划和发展。

《我的城》的意义是什么?

放眼望去,城市题材纪录片其实是不讨好的,太多华丽丽和浮华只聚焦于城市外部的表面的包装,却缺失真实性。

但,《我的城 》另辟蹊径,讲述了一座城,几个人的“凡人语录”,由浅入深,娓娓道来这个城市的故事。

帝都北京,五朝古都,文化历史积淀深厚,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纪录。

胡同,给我的印象最深。

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如何兼顾现代和传统,这是每个城市建设者要考虑的。

胡同和繁华钢铁大厦的共存,形成了北京独特的风貌。

胡同是北京气质体现最浓烈的地方,电影《老炮儿 》,在胡同里遛鸟闲逛,京片子的味道和一种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扑面而来,可是老炮到了钢铁森林,却成了哑炮儿城市化的加快,稀释了我们真正应该保留的东西。

如果北京能够按照梁思成最初的规划,保留北京旧城原貌,让现代新城和古代旧都共存,北京定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可是,“陈梁方案”最终还是被摈弃,旧城墙被拆毁,北京失去了最不该失去的。

好的纪录片是能够带给人思考的,这部纪录片就是,不仅探讨了城市的新和旧,还谈讨了“同志”这样谈之色变的话题。

《我的城》的推出,尤其是在当下社会面临巨大变迁的大环境下,很有必要。

如何更好的保留传统,如何包容非主流,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7 ) 带不走的只有你——我的成都

我心中的城,有四座占据了我的全部回忆,杭州,厦门,重庆,成都。

很遗憾,没有北京,上海,深圳,或许这三个城市过于喧嚣和华丽了吧杭州对我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在如诗如画的西子湖,我遇见了爱情,“恋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这样形容是如此贴切,而且这里也是我事业起步的地方。

厦门,蓝天沙滩和大海,这里有着童年时期天真无邪的最美好的回忆。

重庆,在我眼中,就是“哈利的奇幻城堡”,建在山上的高楼大厦,飞过头顶的城市轨道,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桥,让人目瞪口呆的同时感叹这里的神奇。

(真希望《我的城》第二季有这几个城市。

)还有一个,就是成都了。

坐在宽窄巷子的茶馆中,夏日午后的斑驳的光影掠过茶杯手把,躺在摇椅上,看着楼下人来人往,偶尔打望几下,如此安逸,如此巴适,除了在这,还能有什么地方。

这是对成都初次的遇见,也是和纪录片中表达的感情的共鸣之处。

最喜欢赵雷歌中那个慢悠悠、极具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成都》

成都8.2赵雷 / 2016“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你会挽着我的衣袖 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 坐在小酒馆的门口······成都的慢和舒服,不正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这里的人,不紧不慢,有人在朝九晚五的生活,依然会在茶馆中坐坐,和老爷子侃侃大山,吹吹牛皮。

中年大妈除了繁琐的家务活和准备一日三餐,仍然活出了自我,秉持“要优雅老去”的人生信条,享受着精彩的后半生。

“同志”伴侣在规划自己的婚礼时,眼中散发出幸福的光芒,在懂得真爱不分性别的同时也在感慨成都这座城市的极强包容性。

想再去一次成都,在苍蝇馆子里吃一碗面;在露天火锅店光着膀子戴着围裙将一筷子沾满辣椒油和芝麻酱的毛肚放在嘴中;在茶馆端着大碗茶一下午什么都不想就坐在那边放空自己;在成都的街头从白天走到黑,从南走到北,一直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在小酒馆里,带着几分醉意,唱着《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我的成都。

 8 ) 我们采访了一些人,我们放出来,你们就看看

在北京待了6年多,主要说说北京这集这集名字是,北京:新旧文化的交织。

交织在哪里,是在四合院的重新改造中么,是在中关村的传统攒机到创业圣地中么,是在《鸟巢吸引》的表演碰撞中么,还是在国安球迷的加油呐喊中?

在数个老北京人的讲述中,没有看到交织,反而是很强烈的碰撞,老北京人满满的对于过去的怀念和不舍。

老旧物事的集会更多不是为了交易而是交流,更多的老旧物事没有再发挥他们以前的作用,而是流落到博物馆,流落到收集者手中。

胡同大家庭氛围的欢闹,四合院内不分你我敞开的门,对比着私密楼房的冷清,欢闹是画面中的,而冷清都不用拍出来,言语中大家都明白了。

对于老北京遛鸟喝茶唠嗑的闲散生活呈现,缺失了高楼大厦工薪人士生活的碰撞,虽然有最后央音姐妹的对比,但这种对比并不对称,刚毕业的学生在努力考研兼打工,和多年北京打拼并不是一个量级上的。

从这部分来说,小标题的“新旧文化的交织”,不如改叫“新旧文化的碰撞,旧文化的消逝,新文化的崛起”更好些。

制作组想要表达的交织,出现在了外国人身上。

四合院的比利时建筑师,有个日本妻子,东西合璧的婚姻,不知道带给他的收获是什么,但对于住的院子,古朴的外表搭配重新改造的内在,倒是一种很好的新旧交织。

央音姐妹的传统乐器,在北京存活着,也许也是制作组想要表达的交织的一部分,但实在太单薄。

南锣鼓巷和前门大栅栏,这两处早已不在我个人的北京推荐景点中,南锣是很彻底完全的商业街,大栅栏与之类似。

在国内的很多城市,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街道,翻新的老街上都是现代的商业,却又叫嚷着我是传统的街区,如此突兀。

由攒机圣地变成创业圣地的中关村,似乎旧文化是攒机,新文化是创业。

从攒机到创业,其实可以说是一种传承。

攒机本身就有一种创新的想法在。

制作组的地点选择,南锣鼓巷、前门大栅栏、中关村、鸟巢、三里屯,全是北京名字响亮的地点。

然而这些地点代表了北京么,代表了北京的文化么?

有一种,“制作组我们是想要表达北京这个城市,但我们自己都不太知道北京这座城市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表达,那不如就让采访人物讲述下他们的想法感觉,我们梳理剪辑一下吧”,这种感觉在。

导致最后拍成了不伦不类的,既像浅薄的城市宣传片,又像要表达什么却表达不出来的伪深度纪录片。

也许,制作组就是想简单放一些采访人物,没有别的内容,没毛病嗯。

成都:我的城市 就要玩。

这集很巴适,作为没有去过成都的,仅从该集内容来看,把成都人们那种悠闲自得,喝茶搓麻的生活表现得很丰富。

同时也有体现成都接收新鲜事物的一面,地下的拳击赛,街边的cosplay。

这也是老新两代人的对比,大家各自自得其乐。

似乎成都的内在就是要过得巴适,钱多钱少都有各自的巴适方式,当然你是要自己去争取这种巴适的资格。

上海:中国的时尚之都在哪里。

这集主体是“时尚”,老一代的时尚是曾经的上海滩,新一代的时尚是和世界的融合,这也是我不了解的上海的一面。

相比于北京,上海这集有一个主线在贯穿始终,北京那集就相对零散很多。

作为经济中心,在时尚这层上海自然拥有先天的一些优势,但在看的过程中,时尚的定义并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到,制作组也没有提问,每个被采访者对于时尚的定义都是不同的,那想问制作组你们对于“时尚”的定义是什么?

多个人提到了上海的包容,似乎这是上海现在的时尚之一,国内的大都市有多少不包容的呢。

对于时尚定义从头至尾的缺失,导致这集看下来,并没有很清晰明了的想要表达出来时尚是什么,上海为什么会有时尚这个标签在,更多看到的是上海貌似很世界性,至少镜头里外国人很多。

深圳:一座热血的青春之城。

待看。

 9 ) 3年印象

成都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城市,对皮肤超极好,去了没多久就感觉皮肤润了很多,而且在北方的时候经常起痘,到了之后也不起了。

成都的节奏很慢,没有大城市那种速度,很惬意。

在成都可以看到遍地的茶楼,有茶楼你就可以看到一副镜像,外面好多桌子,大家都在打麻将,这是成都人的最爱,经常能听到对成都的一个评价,到成都上空你就可以听到麻将声。

在成都生活的人很喜欢玩,认识的好多人经常周末就去附近有山有水的地方露营,烧烤,很喜欢。

吃的就不多说了,成都美食就不用说了,不过地道的成都才菜很好吃,就是好多地方没有餐谱,不会点菜。

当然啦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对北方人不太友好,冬天太冷了,根本扛不住,实在冻的受不了就出去暖和暖和,湿冷对北方人造成1w点暴击。

推荐大家34月或者9 10月去温度会更适合一些。

然后就是不要紧盯成都的大景点,成都好多小景点都特别好,就是知道的人少。

总体来说在成都生活3年对这个城市很有好感,喜欢成都人,很实在也很热情。

 10 ) 《我的城》,让我用更久一点的时间认识你

转自光年意象第一次看《我的城》样片,在2016年夏天。

团队里的几乎每个人,看完都很兴奋。

现在回想起来,有点记不清当时大家叽叽喳喳都在兴奋个啥了。

只记得,那些个性张扬、鲜活真实的生命,那些面孔,那些表情,每看完一个,就禁不住说一声“我去”——有一位讲着四川话的美国大叔,嚼辣椒和进苍蝇馆儿的样子感觉上辈子就是四川人;

另一位售卖啤酒的上海阿姨,她的小店或许才是真正的中国版“深夜食堂”吧。

在浸满江风的店铺里,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各种啤酒,遇见世界各地的各种人;

还有玩儿cosplay的孩儿妈,穿着满身的蕾丝花边和蝴蝶结走在大街上。

讲真,我也很喜欢那样的装扮,像个公主,可我没勇气披一身众人的侧目;……这是《我的城》的“前味”,关于——自在。

导演,我可以这么定义吗?

找一个舒服的位置,让自己活得舒服,活得不拧巴,活出那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自己。

看完样片的几天后,我们集中开了项目运营讨论会。

翻翻一年多前的项目档案,看到“归属感”这个词。

对于我这个“北漂”来说,这个词,我用了14年去亲历。

还记得来北京上班的第一天,站在地铁站台最上面一级台阶上,看着脚下密密麻麻、高速移动的人脑袋,我瞬间觉得呼吸困难。

还有那些公交车,怎么加个“快”字就跑得不是一趟线了呢?

……

3年后,我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然而,每次跨进小区门的一瞬间,我都会问自己:“这属于我吗?

这是我的家吗?

”回答:“不是……”记不清从哪一年起,我开始觉得,北京,这里是我的城市。

出差外地疲惫不堪的时候,最想回去的,开始真的是那个我的小区、我的房子了。

到底是哪一年开始的呢?

……应该是,我在这里有了自己的朋友,有了不仅可以一起笑,也可以一起哭的朋友;不仅可以一起骂男人,也可以一起白手起家的姐妹;不仅可以一起撸串,也可以一起打拼的弟兄。

我觉得,我这一片叶子,长出了根,大地在给我水分和营养,天空在给我阳光和温暖。

在这里,我开始绽放。

这是《我的城》的“中味”——绽放。

导演,我不问你了,我就这么下定义了。

你不同意就下次再喝酒。

看完样片,开完项目讨论会的大概一个多月以后,我们见到了《我的城》的总导演刘俊宇和出品人潘旋,两个大叔,一个像徐志摩,另一个像胖版的徐志摩。

至今记得潘总的那副近视镜,木和金属材质的混搭,满满的中年(中老年)文青气质。

因为他,我开始对宁夏充满好奇。

再后来,潘总发过来他们拍摄的关于自己家乡的纪录片,我对宁夏的好奇又翻倍、翻倍。

我脑中的西北大汉,竟有这样“虎嗅蔷薇”的内心和云淡风轻的容颜。

跑题……这一次的见面,和以后很多次的见面、电话、微信,我们交流了很多关于项目、关于纪录片的想法、合作规划,以及后来逐渐开展起来的具体实施对接。

一切,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词——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我的城》的“后味”——理想。

如果一座城,她能让你为理想而来,她能让你活在去往理想的路上,她能让你感觉,自己距离理想越来越近。

有一天,理想实现了,你又有了新的理想。

那这里,就是你的城。

值得你热爱、付出,为自己,为家人,为伙伴,为更多人……能找到吗?

哭过、苦过以后,看一看理想,自己仍然在沸腾、仍然在激动的感觉。

如果在这个感觉里,那就,继续吧!

我,和我的城,有太多种味道,又何止三味。

但或许,三味,也就足矣。

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合作伙伴之一,我们见证了出品团队——凤翔九天为它付出的努力,我们看到了主创们为它付出的努力。

就是被这种努力感染着,就是因为尽管在不同的城,却惺惺相惜着,于是,我们,光年意象,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这个项目,只希望——在这部纪录片里,每个人都找到自己。

那么,这千层的味道,从现在开始,请大家品尝。

《我的城》短评

北京古朴,上海时尚,深圳活力,银川宜居,成都美食。

9分钟前
  • 小平头
  • 还行

我的城,包容就是最大的魅力!

14分钟前
  • 树狂兼木大作家
  • 力荐

好久之前看的

17分钟前
  • YEE.
  • 还行

不推荐深圳,银川拍的好

18分钟前
  • 承 ̄諾
  • 推荐

第一集

23分钟前
  • 云雀不可留
  • 还行

有瑕疵,不过立意是很好的,深圳那集拍的很感人,四星鼓励

26分钟前
  • 艾瑞可
  • 推荐

不错的纪录片,和bbc风格有点像

30分钟前
  • 豆友185317356
  • 推荐

满怀期待的看,第一期北京还不错,有老北京的感觉,看完成都那期就劝退我了,后面拍得很碎。

33分钟前
  • 迎风
  • 还行

什么鬼……剪的太碎了

36分钟前
  • 花丸小杏不开心
  • 很差

纪录很片面的电影,如果想了解一座城市,这么拍是很不负责任的!

37分钟前
  • Kevinhunt
  • 较差

足不出户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真好!

41分钟前
  • 小新子O'Bright
  • 推荐

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去记录城市的形象

46分钟前
  • 李志国
  • 力荐

在这个城市生活的看不明白拍的什么,没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也看不明白拍的什么。

50分钟前
  • L0279
  • 还行

很碎,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没有什么明确主题。好像每个城市都是包容性很强,除了上海那期拍的不错,其余的好像都有点一般。

54分钟前
  • 🍬BBBwhiskey
  • 还行

最好的是深圳,后半段。

59分钟前
  • 推荐

如果在多一点

1小时前
  • MR
  • 力荐

精致的画面也难掩镜头的冰冷,这是“他们的城”

1小时前
  • 繁枝
  • 较差

为了银川才看,有点油腻

1小时前
  • 水獭怪
  • 还行

个人比较喜欢北京上半集和上海那一集

1小时前
  • 可风
  • 还行

穿越到六七年前的社会环境

1小时前
  • 无脚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