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哈佛路

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最贫穷的哈佛女孩

主演:索拉·伯奇,Makyla Smith,凯莉·林奇,艾利奥特·佩吉,迈克尔·莱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葡萄牙语,巴西手语年份:2003

《风雨哈佛路》剧照

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2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3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4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5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6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3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4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5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6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7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8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9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20

《风雨哈佛路》剧情介绍

风雨哈佛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丽兹(索拉·伯奇 Thora Birch饰)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贫穷的丽兹需要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 随着慢慢成长,丽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她从老师那里争取到一张试卷,漂亮的完成答卷,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从现在起,丽兹在漫漫的求学路上开始了征程。她千方百计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面试时候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然而,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从不退缩的奋斗是永恒主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烧肉龙游戏结束老爸上战场桃剑大明悬案录之隐翅篇你是我的独家意外安检小桃小栗LoveLove物语超能萌妹战江湖只要贝尔哲布布大小姐喜欢就好。希望永不止息三命不能结婚的男人悲伤恋歌那狗腐男子调酒师的嗜好明朗少女成功记捕梦网火之女神井儿王子变青蛙爱情珠宝嘘!看手机东北新青年残梦变脸女神未来战警剑风传奇黄金时代篇1:霸王之卵窥探双生灵探心之石

《风雨哈佛路》长篇影评

 1 ) 不要暴力

妈妈,爸爸都酗酒吸毒,但是却没有暴力倾向,这是一个孩子成长时心理最重要的保护,妈妈喝完酒酒之后就会嚎啕大哭,那个悲凉的表现决不是发酒疯,是真情流露,爸爸也不过多干涉姐妹俩的自由,而是自言自语,仿佛就像个孩子仿佛在说我就这个样子了,我也知道不对,但是我是爱你们的,我不会伤害你们我只是在作践自己。

为什么会爱爸爸爱妈妈,而不是恨,因为父母的确是爱他们的他们能感受的到,只是后来他选对了自己该走的道路,记得天国的阶梯里的有利也是学习不错但是价值观扭曲睚眦必报,为什么?

父亲动不动就动手打人,做父母的千万不要说一些刻薄伤害的话,有时感觉liz的父母更像是落魄的知识分子

 2 ) 部分值得回味的台词(央视译制版)

世界在转动,你只是一粒尘埃,就算你消失了,地球仍然转动。

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因为别人的意志更强些。

生活的残酷会让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终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不愿意睁大双眼看清形势,不愿去想是哪些细小的因素累积起来,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

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是因为他们的出身?

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

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

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老师:这需要努力,但不是不可能。

)我希望能和别人平起平坐,而不是低人一等。

我希望能去哈佛,接受良好教育,读遍所有好书,于是,我情不自禁的想,我是不是该发挥自己的每一分潜力呢?

——我必须成功,别无选择。

每天起床,我看见的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好像都披著一层膜,无法穿透。

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

这些人的动作举止,为什麼这麼不一样?

是不是因为,他们来的世界就是这麼不一样?

若是这样,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个世界去。

 3 ) 【Homeless to Harvard】观影三年,个人感悟

因为在贴吧里看到一些相关的贴,所以刚刚忽然心血来潮写了点东西。

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总之,是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吧。

以下是该贴内容。

不要刻意去批判什么,在没有彻底弄清事情的原委以及意义之前,我们最好还是选择学习和凝听。

图片很多人说《Homeless to Harvard》拍的不好,我无法反驳什么,毕竟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存在着可大可小的差异。

所以我只是想谈谈我的看法,如果你不认可,ok,我不会觉得任何可惜,也不会强求你的掌声。

我只是想传递一种观念,不论这种观念是否能带给你对此的新的思考。

【 Firstly】电影的前五十一分钟(总共一小时二十七分)在介绍背景。

细节方面处理的极其细致,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电影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原因。

现代的都市人,工作繁忙,社会倡导的是高效率,高节奏的生活。

以至于现在的青少年,(对,包括我在内)所谓的正在“逐梦”的青少年,太看重事情的结果。

什么是结果?

我们在开始着手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想到的不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收获什么,能够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不是通过这一经历我能改变什么,而是,我能否达到预期,能否得到满意的答案以及想要的结局。

正如网上的一句名言,“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你让我怎么哭都行”。

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然而这种心理深深的植根于几乎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反而是这种目的主义者所倡导的价值观被推崇为主流,误导乃至蒙蔽了我们。

这前五十一分钟,不是留给这样的目的主义者看的。

况且,我们作为非专业人士,揣着所谓“拍的不好”的心理大肆评论着,我不明白,有人想过这部电影在欧美大获成功的原因么?

难道是因为它“拍的不好”吗?

【Second】当事人,也就是Liz Murray,我想她在电影开拍前不会没有审剧本,在电影公开放映前不会没有细看,那么问题就是,她赞成这部电影拍摄的原因以及导演剧情安排的理由。

用占据电影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讲述背景,这种被国内“目的主义者”唾弃的编排方式,为何在国外有不同的声音?

我想还是价值观。

我们的所谓的“励志分子”推崇,让电影变成一部励志影片,喔,你也许会说,“它本来就是励志影片,况且电影的标签以及类别设置上也是如此显示的。

”于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就这样丝毫没有思考的接受了。

所以“励志电影就是应该用所有的时间来励志,来激励观众啊。

”这很有道理。

个人看法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它的精神所向,不是简简单单讲述一个平穷女孩涅盘的故事,也不是告诉你一个现实版的丑小鸭变天鹅,它带给我们的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自我定位以及突破自我定位。

你觉得Liz和她的朋友们鬼混,街头乞讨,进收容所,这些都是消极的,没有达到你期待的“励志”目的。

但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正是这些所谓的“经历“或者说是“阅历”,是生活中的点滴促成了她的质变。

对,包括其中起很大作用的,她的母亲。

【Third】片头以及片尾,那句“I Love my mother,all the time”反复出现。

中国人讲究前后点题,突出重点。

我不知道欧美人怎么看。

但把这句演讲中的话放在这里,以及在Liz获得奖学金时那句“I want my family back”,都是有意义的。

不要把它当做纯励志电影,你看不见亲情带给你的感动吗?

看不到一种人性的善意吗?

当社会“以痛吻我”之时,我却“报之以歌”。

我们所谓的成功观往往是看这个人有没有房有没有车,但真正的成功不是物质的,房和车对于我们很重要,但富二代官二代,这对于他们重要吗?

成功的概念,被我们扭曲,歪解。

纷繁的社会,没有人关注你的内心,Liz的成功在于,她的内在品质,而不是“以平均绩点96分,四年完成两年高中学业,进入哈佛”。

【Fourth】一笔带过的,Liz的奋斗历程,大多数人看不见它的实际效用,大多数想的是“因为这个女孩的故事我深受感动与震撼,我也想知道我怎样能够变成这样,我如何才能成功”。

所以你的“目的性”又来了。

Liz的内在品质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无法做到像她一样。

几乎我们所以人都过着比她曾经强上百倍的生活(毕竟我们现在在用手机、电脑以及其他智能产品看这个帖子),可我们却做不到,我们浮躁、被动、目光短浅、渴望着一步登天。

我们缺少的到底是什么?

我没有想把Liz捧得多高,毕竟,拥有健全双手的她曾经在超级市场行窃,在街头乞讨,我不赞成他人所谓的“生活所迫”。

【Fifth】高中英语课文中有一篇关于《My Fair Lady》电影的节选,三个月的蜕变可以让人焕然一新,其中的原因什么?

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自己的希冀。

Liz 的品质也包括这样的希冀。

母亲的去世使她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处境,无家可归以及学业上的空白,知识的匮乏。

有一句话是说,“贫穷的本质是懒惰”,我想一蹶不振,接受现实,承认失败的本质也是因为惰性。

人类本能的惰性。

区别在于,有人克服了,但更多的人屈服了。

还记得在受邀去波士顿时,Liz的反应吗?

她说,我根本进不了前十。

她是不自信吗?

我看不见的,从她上课回答问题的态度以及课下拿着讲义要求老师修改的态度,我认为她有足够的自信。

她之所以这样讲,因为她仅仅是在做自己的本分,她没有说过“一定要考第一”,“非哈佛不上”这样的言论,她只是按她自己的想法在“摆脱无知”。

她把四年 的学业用两年完成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不想在高中毕业前已经就二十一岁”。

安安稳稳的做你的本职工作,不去计较结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必;十分耕耘十分收获,必然。

”别再找歪门邪道,别再找独门妙招,别再想着一步登天,看清你的现状,给你自己一份准确的定位,循序渐进,你收获的快乐将不再局限于结果。

如果我的所言所感有悖你的价值观,或者你不认可,不愿接受,那么就请默默地关掉这个窗口,因为没有人强迫你赞成别人的观点,你可以继续做你自己,把我所说的一切从你的头脑中清楚。

我希望没有人在此口吐脏言,毕竟贴吧是一个多重思维交流,碰撞的地方。

凌晨一点。

现在我要关掉电脑去睡觉,因为明天要早起。

其他的想法,我会再找时间发上来。

如果你支持我,我不甚感激,发自内心的感激。

Thank you so much.

 4 ) 很有意义

风雨哈佛路这部片子是在我初中的时候看的,还是在央视一台看到,写过一篇读后感给老师,是我为数不多的实事求是的文字中的一段。

里面的故事和音乐的确很感染人,以至于我至今仍可以记着Liz在片尾说的那句话。

另外是Liz在片子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描述和看法,如何竞争成为上层社会的人,在老师办公室里熬夜用两年读完四年的课程,接着是去面试报社提供的奖学金。

在故事的叙述中,导演前半部分在描述Liz的混乱和虚无的生活,后半段则看起来有点快让Liz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且很快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我来说,故事的教育意义是一个层次上的记忆,而这部片子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它很特别。

 5 ) 一个梦

我们的老师在我们的高考前给我们看了这部电影,我知道是想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但我却非常厌恶这种方式。

总体上说我还是热爱学习的,但我觉得她是想通过这部电影传达一种我不喜欢的价值观—好大学=成功。

我觉得这是一种幼稚的价值观。

的确考上好大学是不错,但那些考不上好大学的人该怎么办?

(这里排除无心学习的人),他们就无处安身了吗?不要觉得我在发牢骚,我觉得人们应该承认这种价值观是不成熟的。

谈谈这部电影。

我非常敬佩她的努力,她坚持的性格,非常敬佩,但她的成功只是一个特例,她在学术方面的学习能力很强,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她的成功,当然不排除她的努力。

但大部分人都不能向她那样学习,至少我不会,并且哈佛不等于成功,她考哈佛是她唯一想到的的一种生路,她只是想生存,导演以哈佛暗喻成功,我觉得是极其不合理的,以一种实物去比喻一种广泛的概念,只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以偏概全,暗示给观众一种幼稚的价值观,我觉得这是对社会不利的,这部电影只是给观众一个梦,人们关注她成功地考上哈佛,却忽略了她考上哈佛的道路几乎没有几个人走,并且也没有几个人“成功”。

就像比尔盖茨的成功误导了很多人一样。

大家先了解一下成功是什么吧?

然后再看看这部电影。

我也希望我的老师能看一下这影评。

这是我的思考。

 6 ) 因为你不是她

我以前很喜欢看励志片,如果心情郁闷了,我就看励志,看完好像就能好了。

但是现在我觉得这是一种不靠谱的行为。

励志片总是这样,父母双亡,妻离子散,逆境奋起,终获成功。

单纯的孩子总是能从这样的片子里获得什么。

比如,我生活条件比主人公好太多了,我却没有她努力,然后你可能会感觉羞愧,可能会获得某种独立于你自身之外的外界的力量。

可是有什么用呢,你又不是她。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不同的。

正因为她条件不好,才会那么想脱离这个环境。

如果你可以发现的话,lis的梦想从来不是哈佛,她只是想脱离环境。

你也可以有梦想,但是不一定是大家理解的成功。

‘也许你没有拼命学习,但是你用这些时间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也许你看了场电影,也许你出门去旅行,也许你只是发呆,只要你认为你值得。

我觉得Chris是个很好的女孩。

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对和错。

你喜欢读书,你就去读,你不喜欢学校,那么你就不去上。

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不同的。

我觉得我以后还是看看文艺片吧,那让我觉得值得,让我觉得看了场电影没白看。

可是我为什么最后打了个3星呢,因为我知道这起码是个真实的故事。

如果这故事要是谁编的我就打1星了。

还有我觉得大家得意识到,Lis是个绝对聪明的女孩,可能来自她父亲的遗传。

她要是只是中等智力,再怎么学都白搭。

 7 ) Never Ask Why

"I didn't ask why, why is this; I knew why. I accepted it. I just put all my energy to get out." ---Liz曾经一度的茫然,不知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该如何的生活。

心里渴望成功和幸福,可是长路漫漫,却不知如何到达。

把对生活的种种不满都化为满心的不在乎,笑对一切风雨,看轻挫折与不顺。

然而,在这不恭的心态里,忘记了去反抗,忘记了努力去争取,以及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

只是默默的承受着一切,内心纠结与找寻一切的真相。

渐渐中了生活的圈套。

而今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错了。

挫折和逆境不是用来看轻的。

不要因为自己可以承受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有多么悲壮,有多么伟大。

其实,它们都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接受它们,然后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走向更好的生活。

Believe there is something better waiting for me.Focus on what I can do to make it happen.

 8 ) 风雨哈佛路

“世界不是真实的,我们活在彼此的心中……”本来写好了长长的一篇,可是丢了,现在不想再写了,利兹的这句话或许可以代表所有想说的话。

 9 ) 有关爱的励志影片

“我妈妈,她是一个瘾君子,一个酒鬼,常常烂醉不醒,还有精神分裂症。

是的,我妈妈。

我一直都爱着我的妈妈,无论何时何地,一直很爱。

尽管她已经忘记了爱我,但我一直爱着她,自始至终,对,自始至终。

”电影的一开头,故事的主人公莉兹(LIZ)如是说。

镜头里,是一张平静的脸,没有愤恨,没有落寞,有的只是内敛之下的坚韧和“生活不会更糟”、“永不放弃”的处世哲学。

莉兹·莫利,出生在纽约贫民窟里的一个不幸家庭,父母亲都是瘾君子,而且双双染上了艾滋病。

她在8岁的时候就开始卖破烂,从垃圾堆里捡东西吃。

她被同学嘲笑、欺负,所以她不愿意上学,她辍学。

父亲不管她,外公不收留她,所以她在被她称为“疯人院”的教养所里呆了一段并不太短的时间。

之后,她流浪,和她的好朋友克瑞丝(CHRIS)一起,乞讨,露宿街头,到便利店偷一些吃的东西。

如果她的母亲没有那么快的死去,那么莉兹的人生轨迹或许会有不同。

她母亲的死让她明白了,她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

莉兹母亲下葬的那一幕拍得很平静,没有人哭,没有人大叫,只有莉兹躺在母亲的棺木上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候,她的脑海中闪现了她和母亲坐在滑板上滑过草地的快乐而又美好的回忆。

莉兹说,“当时你是那么健康,我们是那么快乐。

”“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就算在世人的眼里你是人见人怕的瘾君子,妈妈,我依然那么地爱你。

”在影片的至始至终,莉兹对于母亲,只有浓浓的爱,而没有一丝怨恨。

我一直认为正是这种爱的心理才让莉兹能够从正面去接受生活,去理解生活,去重新生活。

改变从她进仁爱学校开始,在老师大卫的支持鼓励下,莉兹惊人的潜力发挥了出来,当然,更多的是惊人的毅力,在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在期间还要打打零工的情况下,莉兹硬是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高中课程。

优异的成绩让她踏上了波士顿的旅程,让她见到了哈佛,那所美国最伟大的学府。

哈佛,给了她更多的梦想。

“这世界就像一层薄膜,每个人都看得透,但却冲不破。

他们终日徘徊和埋怨,却不敢抬头看一眼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是什么。

” “现在,我离这层薄膜很近,很近,近得可以摸到,我觉得我可以冲破它。

”“为什么不拼一下呢,看看到底会怎样?

”所以,莉兹申请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

在申请奖学金的座谈会上,莉兹以她的经历打动了所有的评审。

她说,“我妈妈,她是一个瘾君子,一个酒鬼,常常烂醉不醒,还有精神分裂症。

是的,我妈妈。

我爱我妈妈,我相信她也爱我,虽然她常常忘记这一点。

我一直都爱着我的妈妈,无论何时何地,一直很爱。

尽管她已经忘记了爱我,但我一直爱着她,自始至终,对,自始至终。

(呼应影片的一开头)……我可以寻找各种理由使自己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很聪明,我可以改变我现在的生活,改变我的一生。

我需要的只是这个机会。

”当被问及“觉不觉得可怜时?

”莉兹这样回答到,“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

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

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

我为什么不能做到?

”莉兹做到了,她改变了她的命运。

她成了第六届纽约时报奖学金的获得者,她进入了哈佛,在哈佛,她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励志电影,但我并不简单地这样认为。

它不仅仅只是一部励志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的奇迹。

对母亲的爱,对完整家庭的渴望是莉兹始终不放弃生活的原动力。

正是爱让莉兹觉得生活还有希望,还值得她去奋斗,去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如果没有这份爱,而只有怨恨,就如同“莉兹的好友克瑞丝的怨恨那般”,那么恐怕就不会励出什么志了。

当然,它是一部励志电影,电影的原名很能够说明这一点:HOMELESS TO HARVARD(无家可归上哈佛),的确是励志啊。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周日下午在央视一套看了之后,感动至今,遂写下上文。

http://blog.sina.com.cn/yanglili82

 10 ) 即使生于绝望,也能活出希望

如果这样一个孩子,站在人们面前,很多人可能会选择“警”而远之;如果这样一个孩子来到心理咨询室,我相信大多数心理咨询师,无论是什么流派的,也都会觉得这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生活在纽约的贫民窟。

生活、环境里充斥着毒品,死亡,殴打,酗酒,虐待……父母都是酗酒者兼瘾君子, 父亲、母亲、姐姐都患上艾滋病。

母亲是间歇性精神分裂,最后死于艾滋病。

父亲在收容所度过余生。

外公曾强奸了自己母亲。

后来又把自己的外孙女赶出家门。

8岁被送到女童收容所。

15岁开始与一个同样是问题家庭出身(幼年被自己的父亲强奸)的朋友一起流浪17岁以前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精神动力学派的心理咨询师,或者会担心她的早期经历对她人格的影响;家庭治疗流派的心理咨询师兴许会为她支离破碎的家庭结构和失衡的家庭动力而担忧;行为疗法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则可能关注恶劣的环境对她行为举止的影响……而正是这样一个孩子,17岁开始用2年的时光学完中学4年课程。

19岁时获得1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这样的结局可能让许多报有“早年经历(先天)决定论”的人们大吃一惊。

然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叫做Liz Muray的女孩,出生在纽约布朗克斯区的贫民窟。

2000年秋季被哈佛大学录取。

2003年她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离开哈佛,在离父亲较近的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业,学习电影专业。

2006年她父亲死于艾滋病。

最终她于2008重返哈佛并于2009年6月毕业,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

2009年8月她参加哈佛大学暑期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她想攻读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学位,以便能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咨询建议。

影片《风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就是根据她的亲身经历拍摄的。

Liz Muray的故事,大大动摇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先天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

它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在一个令人绝望的环境里,即使童年生活支离破碎,颠沛流离,一个人还是可以有所梦想,有所选择,也因而有所希望。

回顾 Liz的成长,尽管她的成长环境里存在着那么多灰暗的、令人绝望的因素,但是即使在那样的黑暗里,依然存在着某些温暖明亮的微光——正是这些微光,让Liz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一、来自外部的力量与支持1、幼年的客体关系和依恋关系“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依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指的是人。

所谓的客体关系指的是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在客体关系中,特别关注的是当事人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多数为母—子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後的人际关系。

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Liz的父母虽然酗酒、吸毒,并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和艾滋病,但是从影片里的一些细节看出来,六岁以前,她的母亲还很健康,母女关系也很好。

电影里曾有个细节,就是Liz和妈妈一起回忆Liz小时候(6岁),母女俩用硬纸板在雪坡上玩的情景。

Liz与妈妈滑雪的情景在影片中被反复提及。

她在旁白中说,“我记得和妈妈在山上滑坡的情景,那是冬天,可她抱着我的手很暖。

那时我很小,她很健康。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也许这种情景只发生过一次,也许她背叛过我一千次,这并不重要。

”影片里还有一个细节:毒瘾发作的妈妈与女儿们发生争执,要拿走家里仅存的100美元。

Liz在母亲的哀求下把钱给了她。

母亲接过钱露出了一个煦暖、柔和、甜美的笑容,这种笑容曾经是Liz熟悉的,也是她后来渴望的,可见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也曾给过她一个孩子应该得到的母爱。

所以,Liz会反复提到与妈妈之间的爱,“有妈妈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妈妈住在我的心里”。

正是这种Liz在幼年时期体会到的母爱,发展出Liz对妈妈稳固的爱,发展出对家的依恋和比较完整的人格。

相比母亲,在影片中Liz较少提到父亲。

但是有几个细节也能看出父女之间的感情:Liz情愿在家里吃自来水泡的方便食品,也不愿意被社工带离父亲的身边,百般为父亲辩护;父亲在Liz被带走以后,那种伤痛的、无奈的、愧疚的眼神;Liz申请高中入学时,父亲从收容所里出来,为她撒谎,在申请表上签字;在学校门口告别的时候,父女俩那个深情的拥抱和彼此那声“我爱你”……值得一提的是,Liz的父母都是生活在美国最底层的人,也有着彼此童年的伤痛,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

虽然他们自身存在各种问题,但是他们对Liz和姐姐的爱是朴素的、本能的。

而且在Liz童年,一家四口一直在一起。

即使后来一家四口分散四地,但是Liz与父亲重逢时还是愿意回到自己“大学路的家”,那个破败的幽暗的公寓。

可见,一个功能不全的客体,也比完全没有客体好。

Liz的故事在提醒我们,在孩子的幼年和童年期(6岁以前),父母与孩子呆在一起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人在幼年能建立起较稳定、良好的客体关系,这种关系就能内化成他/她较稳定与健全的自我。

2、青春期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四岁以后,同伴对儿童的吸引力已经赶上成人,在青春期,同伴关系变得尤其重要。

在这一时期,一个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意识会日益彰显,他/她会渐渐脱离父母的视线和控制,建立自己的“社会”,形成与社会主流文化有距离的潜文化,并在这种文化中找到归属感和自我认同。

其中,同伴关系是重要的元素,它与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紧密相连。

可以说,一个人的同伴关系就是他的社会化历程。

Liz在童年时,由于家庭缘故,在小朋友中间并不受欢迎。

但在她的青春期(15岁时),她结识了一个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同学Chris, 并和她成为最好的朋友。

她们互说心事,结伴去流浪。

另外还有几个男性的同伴,也在她们无家可归的时候给过她们无私的帮助和温暖的记忆。

在高中的时候,由于老师David的周全考虑,她与同学们也相处甚佳。

良好的同伴关系,让Liz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找到了归属感,完成了对自我的认同。

3、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系统”,也称为“社会关系网”,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心理学专业词汇,即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尽管Liz家境贫困,家庭破裂,但是在她的成长中,她获得了必要的社会支持。

这一点为她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从物质上说,美国相对健全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保证了Liz一家基本的生存权与Liz本人的受教育权:妈妈精神病发作,有机构出面将她收治入院;Liz不去上学,老师会报告相关机构敦促她上学;当父母无力抚养她时,她至少还有收容所可去;即使没有社会关系,不走后门,她也可以凭自己的能力进入高中,并获得《纽约时报》的奖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可见,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环境,是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的。

提到社会支持系统,不得不提到Liz在曼哈顿切尔西的人文学科预备学院时的老师David。

是他,凭着Liz的一篇作文和简单的会话录取了她;也是他,在细微之处指点着、支持着她。

一个最小的例子就是David在课堂上故意装作不记得Liz的名字,连周围的同学都替Liz打抱不平。

后来Liz下课后有点不满意自己作业成绩只得A-, 去找老师指点自己。

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是你批准我入学的,却不记得我的名字”。

这个睿智的老师笑一笑,说,“我记得你的名字,我只想其他人站在你一边”。

当她去哈佛参观,看见哈佛里的莘莘学子而心生自卑的时候,他告诉她,“我们是普通人,上哈佛的也是普通人”……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教化,就象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

二、内在的力量与驱动外在的支持与力量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Liz内心的力量。

一如我一再强调的:重要的不是一个人拥有什么,身处何地;而是在于他/她想成为什么人,又要去往何方。

1、内化的良好客体在客体关系那一节我们提到,Liz父母在她早年与她建立的客体关系,在她内心深处得到了较好的内化。

影片是在Liz的旁白中开始的。

“我爱我的妈妈,非常爱。

她是个瘾君子,是的。

而且是个酒鬼、经常不醒人事、患有精神分裂症。

可是我从没忘记过她。

她是爱我的,就算她已经忘记。

自始至终、是的。

自始至终、自始至终。

”在申请纽约时报奖学金的答辩中,当评委问她,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她说的也是这一番话。

因为妈妈爱她,所以她爱妈妈,爱自己,并将这种爱转化成持续向上的力量。

2、选择的力量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验。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过的生活,是我们内心所选择的生活。

在妈妈的葬礼上,Liz躺在妈妈的棺木上,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无助。

正是这种无助,让她得以警醒:“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作出选择。

我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于是,她开始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开始拼命地学习,通过这一切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我真的很聪明,我会成功的,我只是需要机会而已,是的,是这样的,我需要机会脱离我出生的环境,我认识的人全都充满了怨气,他们活着只是为了生存,但是我相信有比那更好的地方,那里更发达,我要活在那种地方,就是这样。

”能说明“正确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最好例子,莫过于Liz与好朋友Chris之间对自己人生设计的对比。

Liz在地铁站与Chris重逢,彼时她已经在学校接受教育,而Chris还在地铁里流浪。

Liz把Chris带到学校见自己的老师,引荐她入学。

而Chris却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只配在收容所里呆着,或者去做妓女。

当几个月后Liz去申请奖学金的时候,临走前遇到被收容所赶出来的Chris.——多么鲜明的对比!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生,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是我们永远都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选择自己的主观感受,选择自己的梦想与对人生的设计。

3、希望与梦想因为有所选择,Liz选择了自己的希望与梦想。

“我觉得有些人只对生活的艰苦灰心丧气,因此把时间都浪费在灰心丧气里。

还把这称之为愤怒,拒绝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到这种困境。

”参观哈佛校园的时候,有了老师的鼓励,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哈佛学子,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梦想。

“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生?

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

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

”她一步步地努力,让自己的梦想变得越来越清晰,并让这日益清晰的梦想将自己牵引。

4、行动力光是有主观的选择,光是有梦想而不去行动,一切都只能是画饼充饥。

Liz的成长和成功,最终应该归结于她卓越的行动力。

童年时肚子饿,她就自己拿面包吃,哪怕是拿凉水泡方便食品;小时候没有正规上过几天学,但是凭着垃圾堆里捡来的百科全书,她在考试中得了一百分;外公不能容纳她和她的朋友,就主动带着朋友离家出走,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到学校参加申请面试时错过了预约的时间,她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抽空写下入学考试时需要写的作文;打工洗盘子的时候,她把要学的东西贴在靠自己最近的地方,边洗边看;申请纽约时报的奖学金时,一向敏于行动的她却等到最后的期限才提交申请,因为那天她刚满18岁,不需要任何监护人,也不需要再对别人隐瞒自己居无定所,无家可归的事实……“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 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

Liz没有把时间花在抱怨,花在与生活讨价还价上,她只是把时间花在不停的行动上。

Liz持续的行动力,促使她生命中无数细微的改变,当这种细微的改变的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她经在不知不觉中转换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所以,在记者会上,当记者问她,“你怎么能做到的”时候,她淡定地回答“为什么不?

”是啊,为什么不呢?

因为她一直在行动。

正如她说的,”请不要闭眼,机会就在下一秒出现”。

总结:Liz的故事提示我们: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主观意愿与行为。

即使生于绝望,但是只要有梦想,只要有行动,一个人也能活出希望与光彩。

做为个体,我们可以不断地去看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根本的力量;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可以帮助满怀绝望的来访者,不断地去寻找那内在的和外在的资源,不管那种光亮是多么的微弱——然后,不断将它放大。

最后,我想用一位在哈佛就读的一个中国女孩博客里的话来结束本文:“我常常自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最近我悟出了半个答案:活着就是为了梦想。

不能因为世界烂就什么都不做。

不能因为半个地球已经被污染了就加倍去污染另一半。

现在的孩子常有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我自己包括在内。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人活着就是梦着,为了做些什么。

我不会举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例子。

我懒得举,也不想陈词滥调。

但我觉得,这个世界既然是个圆球,我们就要把它往前推。

秀出你的梦想,活出你的梦想。

"(最后引号里的一段话摘自作者“过时的流行”的博客http://hi.baidu.com/seashellstarz/blog/item/2fff8c02261cb0024bfb51ab.html)

《风雨哈佛路》短评

励志的主题 虽然家庭不幸但很坚强追求学业的女孩 故事情节不够打动人

7分钟前
  • 少年派的崛起
  • 还行

一部典型的励志电影,片子的前半部分把重心冗长得放在了Liz的家庭冲突上,她呆在一个怎样恶劣的环境里,多么地不利于学习,但是我很不喜欢这样的结构,后面她的成就给人一种唾手可得的感觉,并不是说不真实,而是不动人,没有典型事件和细节突出她的奋斗,无法感到那种积极向上的能量,题材不错,但是

12分钟前
  • 安静地积分
  • 较差

失望😔

15分钟前
  • 易默声
  • 较差

片子不应该这么拍

20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人没有办法选择出生,但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24分钟前
  • 哈喽邱大宝
  • 力荐

音乐挺不错,我感觉是个解毒片,主人公是很牛逼,但是这跟我想象中的电影不是一回事,电影不是传奇啊

28分钟前
  • 黄海
  • 还行

感人!

32分钟前
  • 默默仔是呆萌仔
  • 力荐

比分并不是给主人公原形的 而是给电影本身的 怎么学习上的大学轻描淡写过了 大部分在晒自己有多可怜家庭有多糟糕 搞得全世界不聪明却又正常的活着的人好像有罪似的

35分钟前
  • bigtable
  • 很差

故事很好,拍的不好

40分钟前
  • 佛米
  • 还行

听介绍说不错,看了以后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我感觉那个人并不是通过多少努力得到的,感觉她很容易就成功了

41分钟前
  • 迷醉小酒窝
  • 较差

小学看的,当时觉得很燃。harvard不是need based么。

43分钟前
  • Psychedelia
  • 还行

初中被无聊班主任当作励志片放,事后还和我们分析应该如何学习他的精神来学习=)

46分钟前
  • 栾荻
  • 很差

只能说这部片子除了一碗鸡汤什么也不剩了。虽说是讲女主励志求学过程,但影片前50分钟都围绕家庭、友情告诉观众女主其实是不想上学的,就算在高考百日誓师活动上放就显得文不对题了。等到女主终于想好要努力要改变时,一切就像开挂了一般,大学路上一片通途、毫无波澜。本来可以以她的家庭背景、校外的朋友制造戏剧冲突的,但一切都忽略掉了,以至于那个落魄的朋友就成了一大闲笔。至于女主为什么能重新入学、为什么能申请到奖学金,理由只是反复地强调因为她很聪明、因为她身世悲惨(这个就有些许卖惨的意味了)。另外,电影被本身的视听体验很差。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值得夸赞的地方,那就是墓地的那场戏。

47分钟前
  • 丑客
  • 较差

评价很高,感动不多

49分钟前
  • 大圣娶亲
  • 还行

I want to see different worlds.

53分钟前
  • 桂橘樨
  • 还行

一张苦瓜脸不能代表你命苦,一个好故事不一定就能成为一部好电影

58分钟前
  • 狂抽猛送三千下
  • 较差

87分钟的电影,讲女主幼时和青少年如何苦逼如何不上学就讲了51分钟。(这电影的重点难道不应该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找赞助凑学费么尼玛!)拖沓之极。

1小时前
  • Arch-Murder
  • 较差

记者:你为自己的过去感到难过吗?在地铁里睡觉,吃丢弃的食物…… 丽兹:那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我非常幸运是因为我心里所有的安全感被从身体中抛弃,所以我被迫向前看,我必须向前,没有能后退的路,我到了一种状态,我想努力工作,看我能改变什么?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把所有的安全感抛到脑后”

1小时前
  • Scarrie
  • 还行

我们是历史的一部分。

1小时前
  • Kult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