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已进入第四天,本以为前三天的主竞赛影片已经引发了足够多的话题与讨论,今天开始会渐渐趋于平淡,只是没想到,《阴风阵阵》这部翻拍片竟然又掀起新一轮议论热潮。
威尼斯红毯上的《阴风阵阵》剧组本片是导演卢卡·瓜达尼诺继三年前《假日惊情》后第二次进入威尼斯主竞赛的作品,他的上一部影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曾在17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上口碑大爆,并在接下去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还在奥斯卡上大放异彩。
本以为,瓜达尼诺导演会趁着甜茶的热度,一鼓作气接着拍《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续集,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拍续集前,野心勃勃地转而翻拍了一部七十年代的经典恐怖片,便是这部《阴风阵阵》。
从戛纳前夕便开始大热,到如今终于在威尼斯电影节完成首映。
此次的美版《阴风阵阵》翻拍自1977年由恐怖电影大师意大利导演达里奥·阿基多拍摄的《阴风阵阵》。
在本片上映前,根据预告片,大家都很疑惑导演会怎么改编,更由于前作的缘故,有很多人甚至认为会超越原版,但也有部分人不看好此次翻拍。
诚然,影片结束后,有掌声有嘘声,更多的是像我这样茫然又懵逼的观众。
走出来和朋友们一起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很难评分的作品,这种强烈的困惑甚至让我们担心会没有状态去get下一部影片。
注:下文可能有部分剧透,请谨慎阅读。
与原版的比较这次翻拍的纯度不高,仅仅沿用了Susie与Sara两个主要的女性角色以及女巫元素,并且饰演原版Susie的Jessica Harper在本片中出演了一个特别的角色。
本片一共分为了七个章节,第一部分名为1977。
这个部分讲述了Patricia(科洛·莫瑞兹饰演)神色慌张地去找Dr.Josef Klemperer寻求心理帮助,引出舞蹈学院诡异的性质。
第二部分名为Palace of Tears,叙述了Susie的童年记忆以及她正式进入舞蹈学院的经过。
截止到此,与原版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不是一家芭蕾学院,而是一家皮娜风格浓重的现代舞学院。
同时影片也交代了时代大背景,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国家,在纳粹和冷战的影响下,存在着许多极端组织和恐怖事件。
影片的第三和第四部分分别名为Borrowing和Taking,在这两个部分中Sara接触到Patricia的日记并向Susie透露学院里的古怪,Susie则偶然间发现了学院教工团队的恐怖行为,Dr.Josef Klemperer寻找侦探查访学院未有消息然后自己亲身前往。
接下去的第五部分名为In the Mutterhaus,Sara在舞蹈即将公演之前找到了Patricia,以及许多其他学员受害的魔巢,紧接着她自己遇害,Susie开始知晓一切。
到此,影片在我看来改编得十分平庸,去掉了原版铅黄的浓墨重彩,结合了阿基多另一些作品的表现手法,所呈现出的是一个很符合柏林城市气质的恐怖故事。
然而名为Suspiriorium的第六部分彻底颠覆了以上的观点,硬核、内脏、血腥,《母亲!
》X《魔女嘉莉》,脑洞大开,瞠目结舌的20分钟。
与原版Susie仓促地摧毁魔巢相比,这段简直是一场视觉奇遇,那场献祭之舞仿佛是增加了10倍饱和度的马蒂斯的《舞蹈》在屏幕上跃动。
马蒂斯《舞蹈》最后一部分名为Epilogue: A sliced-up Pear,对与老版来说是完全的创新。
在这里,导演试图把学院女巫、自己的母亲和Dr.Josef Klemperer的感情联系起来,而观后的我们则试图剖析这些关系背后的逻辑,这一过程令人崩溃。
在创作手法上,本片与老版并无太大区别,大量的俯视镜头以及对镜子元素的利用,Thom Yorke的配乐也有许多致敬Goblin的地方。
记者会前后从剧情上来说,本片几乎已经是推翻老版并重新建立了故事,增添了许多元素。
但在大家积极分析之余,考虑到本片编剧David Kajganich前几部的水平,一直对剧情存在质疑,到底这些元素是合理架构还是随意堆砌。
这个疑问在记者会后开始明朗起来,导演说许多元素的加入并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
不过,无论这个疑问的答案是什么,都可以证明导演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大获成功之后,野心大增。
这些暂时圆不起来的逻辑,很可能是今后续集的基础。
某些猜测根据影片特别提及的背景,我们发现在1977年4月,德国左翼极端组织前红军派发动恐怖袭击,枪杀了当时的德国联邦总检察长西格弗里德-布巴克。
从那以后,前红军派令德国胆战心惊长达数月之久,使德国陷入截至那时最严重的恐惧危机之中,我们现在称之为德意志之秋。
而在前红军派的领袖人物中,不乏女性,其创始人Gudrun Ensslin以及Ulrike Marie Meinhof皆为女性。
此处我们可以得知导演专门提到这个背景是为了指出在极端思潮下的柏林,会有一些极端女性主义的集体,类似于本片中的舞蹈学院。
前红军派中有个女领袖非常神秘的人物-- Brigitte Mohnhaupt,她曾在1976年刑满释放后,参与了3起谋杀男性政要的案件,Tilda Swinton在本片中的角色原型,极有可能就是她。
饰演Dr.Josef Klemperer的演员本人其实是一位专业的克莱恩精神分析学家,这和他在本片中的角色相同。
克莱恩精神分析,是一种主要针对母女关系和母性原理的精神分析,而本片具有非常多的mother形象,如果有续集,会不会对他的角色进一步展开……
作者| 王琛贤;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于抄袭这个事儿,没有压力了。
大牌导演没作品,找突破的时候,也不得不抄袭,翻拍、借鉴……随便怎么讲都好,就是炒冷饭,把人家的片子拿出来拉片学习,自己爆改一番。
既然他们都可以,为什么我要有心理压力?
这个电影的核心就是带着技术和热忱的美帝来到难分难解的德国,一方面彻底摧毁原生旧思想,一方面打趴自学成才的新思路。
最后唯我独尊。
心理医生代表的是一路走来看惯春秋备受煎熬的所谓人类良心,但美帝告诉他,我们只需要往前走就可以了,不需要良心。
目前大多数不错的恐怖片,基本上都是抓住宗教这个恐惧元,借用宗教阴暗面那些天然的恐惧属性——背景设定、仪式感、压抑……这样做相当于是直接借用某个宗教的信息来充实文本,相对省力,类似于现在流行的西方宗教恐怖片以及大量的泰国恐怖电影,近年大热的《遗传厄运》就属于此列,驱魔人也大体有类似情况。
而我认为,本片比较大的一个优点也与上面讨论的话题有关。
我没有去具体去核查所谓三个母亲的宗教或邪教是否有现实的出处,但是本片对于所谓宗教、包括政治隐喻的用法是高明的。
首先,导演简化了宗教的设定,对于对于宗教仪式感的东西不存在过度消费倾向。
其实本片关于这些巫女的事情交代的特别少,总结下来,无非只是一条反派们的行动主线,即在所有宗教诞生之前,已经有的一个崇拜三位母亲的巫女组织,她们中出现了一个想要上位的不乖的女儿。
而即使只有这一个信息,影片也花了很多笔墨,从多个角度来交代,中间甚至让那个老医生亲口用现实中政党作对比,交代了这个所谓“内部斗争”的概念,多么清晰。
其次,宗教与故事表达主线联系非常紧密。
巫女们开了一个舞蹈乐团来作为掩盖,因为舞蹈和音乐从上古时代开始就和巫术祭祀有关。
最后一场戏也是直接三线结合,将宗教提升到超越尘世的人文关怀高度。
本文想要重点说一下最后一场戏,但是在此之前要再对片中的政治部分进行基本探讨。
故事的背景架设在二战结束后的德国,东西德仍在分裂状态,此时可以说是德国在精神上最黑暗的时代,人民怀着极大的罪恶感与战争失败后的挫败感忍受着贫穷和混乱,在这一辈出生的年轻人也终身要面对前人所犯下的罪恶。
所以本片的核心探讨的东西其实和《朗读者》很像——关注战后德国以及世界应当如何咀嚼这份痛苦和罪孽。
片中又是借老医生之口,交代了导演关于国家和宗教的看法,他说“一个人把她的幻想告诉别人,让别人相信,这就是宗教,其实德意志也是如此”。
这个概念无需多言,无论是国家还是宗教其实本质上就是“故事”一个很多人都相信和认同的“故事”,本质上是由精神和意识形态整合的组织方式。
然后本片用乐团——宗教——国家社会这么一条三层隐喻系统中的夺权活动成功表现了最终的主题。
宗教是什么这也就来到影片的倒数第二场戏,阐明自己身份的苏西来到老医生床前,对他说的那番话:“我们需要罪恶,但不是你的”。
这句话以及最后一个镜头表明了导演的态度,对于过去的罪孽,我们要直视它,并认识到这些罪恶的存在自有其意义,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参与其中却被卷入痛苦中的人,我们应当给予怜悯,即使这种怜悯——消除记忆——是现实中无法做到的,这是现实比电影残酷的地方。
最后一个镜头,时光流逝之后,画面第一次变得明亮而温暖,镜头渐渐定格在当年老医生与妻子共同刻的桃心上,一切罪恶终将过去,只有爱永世长存。
最后说说具体导演技法上的亮点。
首先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对于舞蹈段落的处理,尤其是苏西第一次尝试领舞,女巫通过某种力量将她的动作与另外一个女舞者的身体联系在了一起,导致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对女舞者的身体有影响,她的动作越有力,这种影响对另一个舞者的破坏就越强大!
导演用平行剪辑把两个动作结合,把明明是力与美的结合的舞蹈拍出了十足的惊悚感。
而且这种剪辑的节奏在影片一开场其实导演就露了一手,帕特里夏进入医生房间的一刻,三个镜头快速剪辑,啪啪啪,帕特里夏从房门到椅子上坐下的动作就已经完成。
其次是对人物的处理,主要是女主角苏西。
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知道其实她就是一个回来教训自己不乖的女儿的母亲,这个设定从一开始就有所流露,但是又不至于让观众起疑。
导演用精巧的手法让我们觉得这个女孩女里不太对劲,但是又说不上来。
回想起来,好几场戏都有所暗示。
其一是苏西和布兰克讨论跳跃的时候,她关于回归大地的言论,还有她告诉布兰克,舞蹈是美丽的,这些摆明了就是在对女儿言传身教。
还有一场戏更为明显,当苏西看到管理们把前来调查的警察定住后,嬉笑着玩弄他们的身体时,她也忍不住笑了出来,那种笑是母亲看到自己调皮的女儿时宠溺的笑。
最后说一点,叹息母亲这个名字我很喜欢。
叹息,是我们面对很多巨大灾难时所应有的态度,所谓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面对巨大的痛苦,或许唯有轻叹一声,之后继续向前。
因为是瓜导翻拍,所以先后刷了新版和老版,关系大概就是两个同学写的命题作文,除了人名设定和主线之外,完全不同的两个片子。
从这个角度,还是可以看出瓜瓜对原著的忌惮,在铅黄电影的方向超越原作显然是不可能的,先不说原作在视觉效果和感官刺激方面上的高度,铅黄电影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瓜导没办法在18年拍一部铅黄电影,这也没有意义。
所以瓜导的路线是社会恐怖,加入关于女权主义的思考,和二战的时代背景,在电影中为主线的舞蹈学院里的邪教故事,实际上是真正的主要内容“社会之恐怖”的象征形象。
然而这意味着电影中的意象不能单单作为单纯的刺激感官之用,你得思考每一个意向的象征意义,瓜导显然没有考虑这个,片子里很多处没有意义的意象,爬动的虫,扭曲的影(给特写的那种)在这一方面,实际上会给观影造成不良体验,观众没有办法确定你的镜头里有没有你的表达。
然后说电影的颜色,原作的红可以说相当成功,迷幻而耸动,带着躁动和恐怖,在红色的底色之中,我发现镜头中多出现黄蓝两色,包括三朵鸢尾花,这显然是精心选择过的色彩。
至于瓜导的新作,除了结尾有和原作相似的大面积的红,算是致敬原作,其他时候多用灰黑。
摒弃了颜色的表达,瓜导是怎么营造恐怖的呢?
终于要夸一夸瓜瓜了[em]e400824[/em]首先是肢体语言,舞蹈的扭曲很有力,被动跳舞跳到浑身错位真的太惊悚。
在舞蹈和舞姿的选择设计上,新片显然要比原作的普通芭蕾高级多了。
然后是镜头,这个好想讲!
其实原作和新片的镜头都很成功,先说原作,是慢镜头,常是走廊的空镜头,新片是碎片化的节奏很快的镜头,前十分钟辨别人物关系的同时看这种镜头很累,但习惯了就比较带感。
配乐不是很懂,就不讲了,但我要实名批评原作,一直在用一只曲子,我都要幻听了。
1977年老版是影史经典,是恐怖片中的艺术品,小成本B级片中少有具备欧片精华和先锋意识。
影片色彩浓烈的影像和超前的视觉构图带来的冲击让人过目难忘,或沉浸或反斥。
更可爱的是,影片的艺术风格全程为通俗服务,最终成为邪典中的经典。
2018年翻拍版却是相反的,试图让影片成为艺术片中的恐怖片。
新版具备更大规模的艺术化堆砌,却画蛇添足丰富延展了剧情,更深入的背景描述也造成混乱,真心想让原作从B片升华成史诗。
可惜失败了。
即便新作气质极佳,可是冗长节奏遮蔽了艺术品的气息,小题大作的渲染只能证明匠气泛滥,大而全的社会背景根本不应该是女性所思,事实证明还是原作好。
如果观者有很高的艺术追求,可以看新版,有些段落确认值得研究。
如果只追求娱乐性,那新版就很让人遭罪。
如果不幸介于两者之间,建议还是看老版。
极佳的氛围被松垮的叙事毁掉了,就是因为不会做减法。
影片開始在1977年的柏林,營造壓抑、濕冷、孤寂的冷列感。
在政治陰險中爾虞我詐,二戰後各自為政,步步為營的權利鬥爭與分裂國土。
此片雖為翻拍,導演巧妙地將舊作出品年1977,把當時大時代的亂象拍進2018翻拍的版本裡。
把當時所禁忌的,在這將近半個世紀後 ,傾洩而出,壓抑的權力、慾望、性慾與邪道,讓所有人相信,他們真實存在並發生過。
怪異的形體、如Pina Bausch結合外星生物、和邪靈附身般的舞蹈;幼年陰影與性壓抑和解放之間的糾結,非人類性交的幻想,夢境與現實交錯,有著伯格曼與古神話的寓言;加上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讓視覺和故事的進行更驚悚攝人。
加上政治的隱諭和柏林分裂東西與二戰後世界的動盪,國與國之間的暗流洶湧,女性自主獨立的宣言;和濫用權力的後果,納粹、恐怖主義、法斯賓德和女權意識,這些都是故事線下的暗潮洶湧的隱諭,很難相信這些內容能透過152分鐘,主線的故事外,讓觀影者讀出其中密碼;我想這也是這部片評價兩極的主要原因吧。
再加上導演Luca Guadagnino前作的包袱,Call me by your name那種小清新深入人心,但野心總讓人想挑戰和逆襲的。
影片在整體的風格上來說,視覺、剪輯、配樂、故事線和演員的挑選皆為上乘之作,不失為驚悚片的經典。
但為何差那麼一步呢?
是太多人和舊作比較,而導演想突破的貪心一覽無遺,塞進太多信息量,讓一般觀影者無法消化。
但總體來說還是好看的,未曾見過有一部驚悚恐怖片的高度與深度讓人那麼細思極恐,並相應歷史史料對照;而回味不已。
片中每位女演員都恰如其分地扮演,不搶戲、不出戲。
而最驚艷的莫過於Dakota Johnson,一直不確定她和Fifty Shadesj of Grey 裡的女主是不是同一人?
形態、氣質的變化,完全跳脫出以前的形象,這不只是導演的一次完美轉型,同時也是Dakota Johnson 重要轉型的里程碑。
還有Tilda Swintonㄧ人分飾三角,連唯一的男主角,他都包辦了,呈現出殿堂級的完美演出。
關於舞與藝術的驚悚片,不得不提到Blac—k Swan,但Black Swan在探討本我的特質與內心分裂的藝術家精神崩潰的狀況,而Suspiria則是探討歷史、權力、女權、與濫用權力,看似格局比較宏觀,但沒有Black Swan能專注的把分裂、完美發揮得淋漓盡致。
但Suspiria還是非常推薦的,很多的視角是影史從沒嘗試過的(包含運鏡);舊作是先驅,開啟此類型片的史祖,站了時代的優勢。
2018年的版本,本片語不禁人死不休的視覺攝影和故事到處暗藏的隱諭,近期應該沒有人敢再挑戰翻拍 ;但再過了半世紀後,也許又有新導演要重敘2018的歷史軌跡。
这片挺吓人的,克苏鲁是吧貌似介绍上这么讲的,涉及到这个名字的都挺恶心,这片也不例外,血次呼啦的,这掉了那掉了,跳舞那应该是全篇点睛之笔了,服装恰到好处,似露非露,惊悚诡异但也很好看,氛围刻画的也不错,就是怪物不出来时候最吓人,出来之后就剩恶心了。
女主想不到是最终boss,牛逼且强大,对待赝品一招秒。
日本的咒怨,美国的电锯惊魂(之前推荐的丰胸丧尸等),中国的。。
好吧。
中国的恐怖片都不恐怖,但是中国还是都有代表作的,比如僵尸。
这些飞燕小编我都有看过。
就恐怖来说由于不同国家的,可以说极具不同的恐怖类型吧但是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阴风阵阵》美国/2018/恐怖这电影可以说是恐怖界另外一个风格。
看完的感受就是,实在太!
恐!
怖!
了甚至如人的感受是:你要求什么?
死亡。
对...一种让我巴不得电影快点结束的可怕感受。
讲述了美国女孩苏茜来到德国一所历史悠久的芭蕾舞学院进修,结果在学校里遇到了一系列神秘事件、女学生接连遭到血腥残忍的杀害……经过寻访,苏茜发现这所学校原来是一群女巫的大本营,而自己将是下一个受害者!
最终,苏茜杀死了黑魔女,逃出了魔窟。
达柯塔强森和蒂妲史云顿两位女星的表现,应该是足以撑起《阴风阵阵》这部电影的两大亮点。
感受角色制造出的强大能量,还有令人不寒而栗的气场、压迫感十足的阴风阵阵气氛。
《阴风阵阵》的表现手法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诡谲感:重度恐怖电影受众可能会对当中血洗画面的场景印象深刻、对当中的身体恐怖桥段不寒而栗、对片中的特殊化妆感到坐立难安;对一般观众而言可能无法马上说出观影后当下的感受。
但就电影本身的内涵而言,《阴风阵阵》可说是后座力强烈,让人在观影后不断思考,留存余韵的一部作品。
它存在着一种如梦境般感受的超现实感,每个画面是如此真实,但串联起来就让人摸不着头绪。
《阴风阵阵》并非是单纯追求虐杀娱乐的惊悚电影,反而是以大量隐喻的元素,描述了人性邪恶面的劣根性,以及人逐渐投入某件事的著魔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告诉你一个心魔诞生的故事。
但若要将《阴风阵阵》描述成一部人性丑陋面的电影,其实也不尽然;当中让我好奇的是,片中不断穿插1977年发生的汉莎航空劫机事件,以暗喻东西德分裂的铁幕时代,那个人心猜忌、人民受权威压迫的诡谲气氛,是引发我好奇心的一个影像元素。
加上由蒂妲史云顿分饰的心理医生一角,暗示了跨越二战冷战世代的德国人,在白色恐怖政权下被压迫,如何在狭缝中求生,并见证这个舞蹈学院诞生恶魔的旁支故事;都再再说明了本片试图隐藏政治议题的野心。
它让我想起波兰电影大师-安德烈佐拉斯基1981年创作的《着魔》(Possession):同样以东西德分裂下的柏林为背景,藉由一对婚姻触礁的夫妻,妻子一步步被恶魔操纵以及丈夫心力交瘁的过程,描述了人心邪恶潜伏在不为人知的阴暗处,所谓「恶魔」在压抑的气氛下逐渐蔓延茁壮。
《阴风阵阵》的原作《坐立不安》,在1977年代的创作背景,同样在铁幕下的东西德,藉由恐怖惊悚的包装控诉白色恐怖政权压迫的手法,确实能够嗅出一丝暗讽政治现实的味道。
而《阴风阵阵》作为卢卡格达戈尼诺在《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后的惊悚恐怖电影,经典邪典电影的重拍之作,足以看得出这位电影大师对影像的敏锐度,解剖故事的能力,以及描写人心的精准度。
我喜欢故事透过达柯塔强森所饰演的苏西,对钻研舞蹈的专注度,一步步转换为着魔、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的铺陈;也喜欢格达戈尼诺经营影像、色彩以及运镜上的巧思;但我实在受不了本片过于破碎和难以下咽的剪辑与叙事方式;纵观而言有令我惊艳之处,亦有让我茫然的地方。
我们能够在《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看见那般缓慢悠闲的步调,描述两位男主角如何相遇相识、结合,并让观众感受到成长过程必经的痛苦与喜悦。
但在《阴风阵阵》中,仿佛就是一条前往地狱而无法回头的单行道,不断地引发你的好奇心而慢慢陷入名为邪恶的深渊之中。
换句话说,《阴风阵阵》不像是《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般提供银幕内外双向的交流,反而是非常暴力地将可怕的感受塞入观众的脑袋里,不管愿不愿意,喜不喜欢。
邪恶之心的萌芽,或许正是如此。
它其实一直存在内心的深层之处,等待所谓「叹息」、「黑暗」、「眼泪」之母的催化。
众女性角色的编排,透过心理医生的男性凝视作为见证,似乎也代表着当年女性受迫、女权意识尚未启蒙的时代气氛,一个渴望反扑的出口。
总总暗喻的手法,是需要观众们专心思考、感受剧情背后所想要传达的涵义。
白夫人与苏西,亦蒂妲史云顿与达柯塔强森两个角色的权力关系,在本片中的变化相当精彩,却也并非如过去我们看到的政治议题电影显而已懂,反而台面下的互相影响、权力消长的过程,才是《阴风阵阵》想要塑造的感觉。
而片尾最后的伏笔,仪式性的桥段说明了新旧世代的交替,却也似乎暗讽了旧世代的残存,仿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般的伺机而动。
当我们探讨人性的负面影响,用如此隐讳的手法描写邪恶之神的诞生,角色间的权力转移,正是透过具象化的邪神,将「邪恶」概念具象化表现,传达出人心捉摸不定的可怕。
《阴风阵阵》作为一部惊悚恐怖电影来说,可说是相当特别的一部作品:它有着演员们精彩的表现,也有着丰富多元的元素,同时以一个充满黑色、奇幻色彩的口吻,暗喻了冷战铁幕下的政治迫害,以及人性猜忌的权力斗争。
每个元素都让人惊艳,但全部串联起来却生硬地让人难以下咽。
它并非是一部娱乐性高的恐怖电影,反而需要慢慢适应、做好心理准备,感受影像气氛的作品;!!!
至于怕血、无法接受身体恐怖的观众朋友,奉劝您最好考虑清楚,心脏练强壮点再来吧!
(大量剧透慎入)在一个古典的荷兰天气 (aka 阴雨连绵阴风阵阵)看了 2018 年重制版的 《阴风阵阵》:1. 我真是失了智,要在荷兰看意大利片 - 我以为只是有一点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台词。
结果 30% 的时间对着荷兰语字幕的德语懵逼,10%在猜测浓重德语口音的英语在说什么。
以及女巫白夫人跟我们的(来自比利时的)国际法老师一个鬼样,讲到中间突然开始扯 French is a superior lanaguage. 然后女巫白夫人就开始跟女主法语对话了喵喵喵?
2. 一句话故事梗概:皮娜鲍什于 70 年代德国柏林与骗子合伙开了个现代舞团练习黑魔法为骗子续命,结果骗子反而唤醒了被其冒名顶替的恶魔,然后被秒杀。
导演你跟我说说 Mme Blanc 设定为一个大烟枪真的和 Pina Bausch 没一点关系?
当然这是我毫无根据的一家推断。
一方面,文德斯拍的《皮娜》中其中几个小节给我蛮惊悚的感觉。
而另一方面,听说学舞蹈的蛮多靠吸烟来缓解精神压力,包括 Bausch 本人。
皮娜 (2011)8.82011 / 德国 法国 英国 / 纪录片 歌舞 / 维姆·文德斯 / 雷吉娜·阿德文托 玛洛·艾劳多
皮娜·鲍什:穆勒咖啡馆 (1985)9.31985 / 西德 / 音乐 歌舞 / 皮娜·鲍什 / 皮娜·鲍什 Malou Airaudo
这是已逝的现代舞大佬 Pina Bausch. 她曾在阿莫多瓦的《对她说》里跳《穆勒咖啡馆》。
Wim Wenders 一直想给她拍个片,遗憾的是最后只能做成纪录片《皮娜》,推荐。
另外她的《穆勒咖啡馆》也很有趣。
就是比较难找。
对她说 (2002)8.42002 / 西班牙 美国 / 剧情 爱情 / 佩德罗·阿莫多瓦 / 哈维尔·卡马拉 达里奥·格兰迪内蒂
这是调皮的 Tilda Swinton. 3. Thom Yorke 大爷的配乐真赞。
虽然和电台头给我一贯的感觉一样,很丧,从头丧到尾。
反而原来的哥布林乐队的强烈的电子风配乐更有恐怖气氛。
4. 导演扯了一堆 70 年代的德国和美国时代背景。
从美国俄亥俄大农村强烈的破败气息,到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旅 (Red Army Fraction, aka Baader-Meinhof) 及其刺杀事件。
以及 70 年代的女权主义隐喻。
结果是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太散,然而缺乏一个连贯的 argument. 导致作为恐怖片本身并不怎么恐怖,而更多像是一部有强烈时代背景的惊悚片。
比如开头俄亥俄大农村那么长的段落,其实和整体剧情关系并不大?
惊悚的点主要在于超级现代的舞蹈 - 然而电影中的编舞估计远远超前了电影的时代设定?
开局的舞蹈叫 Volk (人民)是想借荣格理论暗示什么么?
关于纳粹的芭蕾舞者又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了。
第三帝国历史上除了极少数的舞蹈家,对现代舞的态度基本上就认为其是“下流艺术” (Degenerate art / Entartete Kunst). 需要深入了解的话可以参考 Hitler's Dancers: German Modern Dance and the Third Reich, by Lillian Karina & Marion Kant.5. Tilda Swinton 除了 Pian Bausch, 不但演了一个完全看不出来的老太婆骗子女巫,还演了一个 70 岁的德国男人去演心理学家,真调皮(见上图)。
其中 Lutz Ebersdorf, Ebers = Swine, dorf = Town.6. 和老版剧情关系不大。
故事从弗赖堡小镇搬到了东西柏林大都会。
除了人物名字和原始设定以外和老版没有关系。
老版的画面对比度更高,而新版大多数时间都是灰蒙蒙的西欧深冬气氛,呆过的人都知道不见阳光有多抑郁。
新版远胜于老版的一点便是编舞。
老版中的舞蹈元素更多是作为一种软色情暗示的存在。
虐杀美丽的少女便是铅黄电影的一种元素。
事实上老版中舞蹈学校作为女巫集会之地是让一部份人不解的。
而新版中舞蹈则成为了语言及仪式的一部分,同时负担了推动剧情的作用。
女主是靠一场接一场的舞蹈,觉醒了自己身体里的恶魔。
7. 这电影在字幕滚完之后是有彩蛋的。
彩蛋就是觉醒的女主在你脸上画个符。
这个符咒似乎和最后一章中强迫医生遗忘一切的符咒是同一个。
大概许多松散的线索在可能的续作之中会被串在一起。
老版拍成了越来越差的女神三部曲。
或许新版会越来越好?
如果有续作的话,还是蛮期待的!
老版的女主 Jessica Harper 在新版中演了心理医生 Josef 已逝的妻子。
Harper 在一口答应参加新作之后的第一件事是跑去报了个德语学校 - 她骗了剧组说自己会说德语。
据说新版中对 Harper 最大的挑战是一边倒着走,一边用带有口音的德语和老公聊天。
总体来说,对于看过老版的观众,观影反而是一种不断地期待被打破的过程。
这至少是一部有趣的电影。
——————————————分割线————————————————亮点:美术,编舞,音乐,镜头。
缺点:剧情松散。
结论:新版电影的叙述展现了导演的熊熊野心。
美术指导,编舞及音乐都让人非常享受观影的过程。
过多的德语及荷兰语字幕让人出戏。
以及最后导演用的线索太多,最后线索干脆就全散掉了。
晒一个姑娘与彩蛋的合影。
I put a spell upon your face!——————————————分割线————————————————Yorke 大爷在电影开拍前已经写好了主题曲。
没看过老版。
本片因为有太多德语口音的英语,听起来像一团浆糊,我二刷才稍稍懂了些许。
在此分享我对本片故事线的理解以及一些细节回想。
一、关于故事线 1. Susie是Mother Suspiriorum的转世。
从出生开始,Mother Suspiriorum就在她的身体里沉睡。
所以她的母亲在临终的时候提到:我的女儿是最大的罪恶。
2. Susie一直不知道(只是一种猜测)。
自她的童年开始就有一股不可描述的力量驱使她向往柏林和舞蹈学校。
3. 由众女巫投票来决定Markos和Blanc到底谁在coven里处于掌权地位,Markos赢了。
至于这个coven是怎么组织起来的我没太明白。
4. 而Markos是个冒牌货,从舞蹈学校成立之时起就自称是Mother Suspiriorum,所以众女巫一直在替她寻找下一个宿主。
5. 在舞蹈学校,Susie能隐隐察觉哪里有些不太对。
刚去舞蹈学校参加audition时,她的呼吸。
她还找Sara问过有没有觉得有没有感觉到什么。
(但我还是抱有疑问:为什么Susie偷看到女巫冻结并玩弄了前来调查的两名警察后,她只是一笑,没有惊慌,也没有下文了。
所以Susie也有可能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Mother Suspiriorum,只不过一直伪装了起来?
)6. Susie身体里的Mother Suspiriorum在舞蹈学院内渐渐苏醒(也许是被那些梦唤醒的)。
7. 在舞蹈Volk结束后、最后的仪式开始之前,Blanc和Susie有一段心灵感应的对话。
这意味着Susie身体里的Mother Suspiriorum已经醒来了(但如果Susie知道自己是Mother Suspiriorum,就意味着她认为不需在Blanc面前伪装了?
)。
8. Blanc试图阻止Markos的仪式,因为她觉得Susie像年轻时的自己,有点惺惺相惜的意味,另一方面她也在怀疑这个仪式的pureness。
9. 最后Susie也就是Mother Suspiriorum召唤了Death(那个黑色生物),杀死了所有支持Markos的女巫以及她自己的母亲(黑色生物同样出现在母亲的房间)。
二、一些细节 1. Susie在火车站的时候,有个站牌名字就是Suspiria,预示着Mother Suspiriorum的到来。
2. Patricia找心理医生Jozef的时候说They took my eyes。
而Markos一直戴墨镜。
3. Tilda Swindon扮演了心理医生,不过我其实根本没发现。
但她的口音真的有点奇怪。
4. Olga被女巫盯着看以后,狂流泪,并被引入练舞房。
我之前以为那个女巫是Mother Lachrymarum(泪之女神),但后来才知道并不是。
除Mother Suspiriorum以外的另两位女神没有出现在这部电影中。
事实上所有女巫都能透过盯着Olga看的这位女巫的眼睛看着Olga,并蛊惑她。
(电影其他很多细节都证明女巫的感官是相通的。
)5. Olga在练舞房的扭曲动作和Susie的舞姿并不能完全匹配。
既不同步也不算相反,有点遗憾。
6. Susie跳舞贴近地板时,感应到的下面的那双手是Markos的(有人说是Death的,但Death这时候还没出现吧;还有人说是Mother Suspiriorum的)。
7. 心理医生准备离开警局并折返感谢其中一位警察的时候,这警察用手调整了一下蛋蛋。
8. 用叉子自杀的女巫,她从一开始就能感觉到Susie就是Mother Suspiriorum而Markos是冒牌货(她拒绝投票,不论是投给Markos还是Blanc她都拒绝)。
所以Susie刚来的时候,她就在楼上观察,并一直坐立不安。
而后来感知到所有支持Markos的女巫的悲剧下场后,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9. Caroline的跳跃技能被Blanc的一个眼神交换给了Susie。
10. Sara数数字找暗室,前面是顺序数,之后是倒序数,用脚步丈量长度。
但是我记得倒序刚好数到零了?
11. 跳Volk的时候,Sara归队以后眼睛有点奇怪。
没错,是Blanc和她交换了身体,实际是Blanc在用Sara的身体跳舞(可以看到Blanc站在旁边做舞姿)。
所以这一段Susie和Blanc共舞了。
12. 女巫们的第二次聚餐场景中,墙上有个会上下抖动的手臂。
13. 最后仪式的30分钟可以被称为WTF的30分钟了吧!
大概由于影片前面都刻意滤掉了红色色调,最后这浓墨重彩的红色可谓让人炸裂。
14. Markos的手臂上有个婴儿的手。
15. 舞蹈学院的大门正对着像是柏林墙的一堵长长的墙。
三、隐喻 1. 有人说影片中不断播放的Terrorist新闻和场景是在暗示1977年秋天德国的新生代反叛力量与旧政府的对抗,这是对舞蹈学院故事线的隐喻(反过来说也行)。
2. 影片也可解读为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思。
Blanc迫于Markos这位冒牌当权者的淫威,在1944年编写了舞蹈Volk,正值纳粹德国的黑暗岁月。
而Volk一词是德语的“人民”,也是一种隐喻。
3. 还有评论说本片表达了战后的德国女性对她们参与二战的丈夫们进行阉割的欲望,因为他们未曾在意她们的抗议。
4. 心理医生Jozef是父权制的缩影。
尽管他是仁慈的,实质性的作为却很少。
他没能拯救妻子免于大屠杀的迫害,也没能拯救Patricia和Sara(“Women tell you the truth and you tell them they’re delusional.”)。
父权制仍然制定了这个世界的规则,甚至Markos也屈服于此——她的仪式现场必须有一位男性证人,仿佛没有男人的公证,一切都毫无意义。
但不管怎样,最后Mother Suspiriorum清除了他所有有关女性的记忆,以示惩罚。
另外,据说,有彩蛋……很遗憾我两次都没看到最后。
据说彩蛋的场景是Susie看向屏幕,并对观众做出清除记忆的手势。
也许正因为我没看到最后所以还能记得情节吧哈哈哈。
欢迎补充和指正。
瓜瓜美学顶呱呱 好看炸裂后劲十足😭 谁会不想当瓜瓜的舞蹈演员呢 第一场作法就被惊艳到 瓜好棒哦 (mia goth真好看 爱上了)
祭祀仪式那段是什么神奇的返古的原始的杀马特的零成本三级片的拍摄和剪辑?????(加一星给olga惊艳的开场死
恐怖美学电影,电影太长太散,虽然独特,不喜欢也无法入戏,或许是没看懂。有一种说法,音乐舞蹈起源于巫术,当然这只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说法的一种。
心理医生居然也是Tilda Swinton演的,而且这是个press conference上面的内部笑话,记者各种引诱Swinton说出其实是她演的,Swinton各种装蒜,大家都很high。
如果说原版的角色、故事、配色(尤其墙纸!)、音乐像一口气一样,你说它很完美天衣无缝吧不是的,但它很完整,很有力度;这部吧??像上气不接下气,这儿想说两句,那里又想摸一下。导致最后半小时虽然出现了一些WTF时刻,但早就无力回天了。一个恐怖片没法让观众去在意主角的遭遇该是多么失败,我起码真的不想知道这女的到底想干嘛或者到底是干嘛的。我就当掏了十几块钱抢先试听了腰腰的新砖吧
只要挺过前30分钟,这片就能high到你每一个神经
最后仪式那场戏我以为自己在看《黑暗侵袭》,老爷爷这个角色有点尬,部分镜头的运动我看不太懂。production design倒是还可以
整楼的大姑娘小媳妇儿都跳抽筋了,麻利儿给教育局打电话,举报该家舞蹈培训机构!
玛寇斯自称叹息女神,以此寻找新的肉体,但她其实是假冒的,而苏茜才是真正的叹息女神。布兰科夫人在苏茜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仪式的最后想保护苏茜,没想到被玛寇斯杀死。于是苏茜进行了一场大清洗,杀死了玛寇斯及其追随者。《阴风阵阵》是一部很有想法的恐怖片,虽然全片都没有鬼,但是剧情、伏笔、细节都很用心,同时也有一定的悬疑成分,有好几次出乎意料的反转。视觉冲击也很强烈,充满猎奇和邪典色彩。影片具有诸多隐喻,有很大的解读空间。比如主角几乎都是女性,显然是女权主义;又比如医生不相信帕翠西娅,直到出事了才报警,则是讽刺男性对女性的不在乎。值得一提的是,蒂尔达·斯文顿一人分饰三角,扮演布兰科夫人、医生,以及玛寇斯。导演曾说,让女性扮演一个主要的男性角色,也是为了坚持电影关于女性身份的核心信息。
属于那种初看一脸懵逼,看过解读才恍然大悟的片子。
cult是极cult了,但故事没讲好。往这个“女巫”这个故事口袋里贪心塞了过多的东西,女性主义、身体、心理、法西斯战争、东西德政治历史、最后还捎上一点爱情故事...全都浮出水面一点点沾了点隐喻 没有一个能刻透。
期待汤姆妖配乐处女秀// Audacious, daring, it’s art! Wir brauchen Schulden und Scham aber nicht deine. Thom Yorke rules! 一个西柏林神话。德国小哥哥在我手边瑟瑟发抖不敢看跳舞呃。(写着稿加两句。这两天很多其他电影的配乐给我很深感触,为什么电影圈对于古典乐的理解还在一百多年前,为什么流行音乐的斧凿和审美不思进取,很多人似乎难以理解电脑究竟能让音乐变成什么样。换别的音乐人来配这部恐怕也不敢开口唱歌,但是TY敢,和近年来他在solo、展览中的理念是完全一致evolving的
建议中译名《阴阳怪气》。
不知道看了什麼
神神叨叨 琐碎 迷之精神污染……某女二是恐怖文艺片专业户吗一年看了她三部
还是重看下原版压压惊。
曾经因 Radiohead - Thom Yorke 给本片配乐、《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导演卢卡·瓜达尼诺新作、威尼斯电影节展映后豆瓣评分上8分……让我难得对一部恐怖片产生挺高的期待。然而,当《阴风阵阵》在北美上映时,票房口碑都不太理想,豆瓣评分也下降后,我的期待值也随之降低了。终于观影后,虽然觉得片子略沉闷,但为了配乐还是一秒没快进地从头看到尾,结果中间还是几度犯困,整体观感与《遗传厄运》半斤八两。
2.5 / 试图用时空《过境》反转《此房》的纳粹艺术,以此完成面对历史暴力的一声叹息。但最终效果如此杂糅又磕绊又崩坏大概还是归结为两点:①过载的文本并没有为人物创设自在的情境,而只是成为木偶戏的背景,最终女性群像失败,时代隐喻同样苍白(esp.Patricia);②视听语言的执行缺乏凝聚力,到高潮反而不知控制,质感愈发驳杂凌乱,极度影响氛围延续(esp.最后大戏+桶木腰的两首歌)。私以为这片子已经不必和原版对比了,完全可以期待有更好的导演来把这个历史恐怖概念重拍一遍。
开场高密度的跳轴就是为了引起生理不适,从而制造气氛。叠画复古,且有深焦镜头。但剧情实在无聊,冲淡了电影的艺术风格。这片适合减肥的时候看,恶心到没胃口。
看完影评依然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