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鲼
กระเบนราหู,幻海异色(港),边境幻梦(台),偷换人生,曼塔射线,Manta Ray,Kraben Rahu
导演:普蒂邦·阿朗潘
主演:万洛普·朗卡嘉德,Aphisit Hama,Rasmee Wayrana,Kamjorn Sankwan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泰语年份:2018
简介:在泰国沿海村庄,大批罗兴亚难民淹死在海边。一位青年渔夫在丛林中发现了一个昏迷不醒的男子,他将这个陌生人救回家中。被救的男子一言不发,渔夫给他起名叫通猜。两个男人开始一起生活,并慢慢在彼此之间产生了无言的牵系。渔夫用来吸引蝠鲼(又称“魔鬼鱼”)的闪亮宝石,象征着他们的友情。一天晚上,渔夫登上渔船出海打渔,再也没有回..详细 >
只能说好看,不一样的电影,导演的表达能力出色。
#siff 挺喜欢的,但还差点东西
6.7 东南亚,是不是依然神秘主义来支撑作者电影了?而且模仿痕迹越来越重
鲼,读fen,四声
东南亚魔幻现实主义
没有记错的话对白不超过30句,完全靠镜头语言去捕抓电影的表达意图,但是许多镜头所承载的信息量以及隐喻是极为局限的,霓虹灯式美学与本片的集合度基本为零,一种土里土气的韵味涵盖其中,何不将其推向更为极致的领域,走神棍片路线,说不定还要比这更好呢。
用腮呼吸,失语幻化成人的魔鬼鱼,埋藏着无数宝石的海底森林,对于外来者取代自己的恐慌,对于难民生命的忽视。在现实中可能我们永远也听不到难民的声音,只有在影片的结尾,耳边逐渐充满罗兴亚人生活的声音
3.5 并不沉闷 前半段其实蛮好的 尤其是几处男主和通猜的正面正反打很奇妙。后半段就越来越刻意了 树林里挂小彩灯实在有点神神经经?音乐蛮精良的 但是好像也多了(不过也有可能是刻意造成压迫感官的方式)
还是有点小惊喜的,美术和音效很出众,影像形式的触点我也能get到,看得出导演想用纯粹的镜头语言去叙事,但不是很成功,这方面活着的导演还没人能超过林奇。看前搜了许多罗兴亚人的资料预习,只能说导演太博爱了吧,把全东南亚都痛恨的民族写成这样。
这部电影的影像非常棒,讲故事的不止是电影情节,画面本身在诉说:信息、情绪、线索。导演蒂邦·阿朗潘在2018釜山电影节QNA的时候说,电影后期的调色处理的非常好,让摄影的优势体现出来了。刚去过东南亚,再看这部电影,感觉回味无穷
前半个小时是从外面捡回一个外国男人搞基的《黑眼圈》,连扶尿都学了也是醉了,后半个小时是阿彼察邦的霓虹灯美学加流行歌,最后45分钟用阿彼察邦《祝福》的方式拍了《黑眼圈》的直女部分,学到了点皮毛但是节奏非常乱套,一会儿着急叙事一会儿特别慢的拍景,每次觉得情绪起来了该有点儿基情或者激情了就立即切了。对男二来说,妻子是男一的替身。对妻子来说,男二是男一的替身。这样的三角恋我可以接受,但是男一回家发现妻子和男朋友抱在一起这个安排实在是忍受不了的太狗血了。想要表现的太多又想搞基又想争宠又想表达被鱼一样的外邦异教徒被政治追杀,可是内容非常分裂。实力实在是没达到这个水平不要妄学阿彼察邦,妻子完全就是为了延长时间和安排男一出现的工具人
东南亚最擅长的隐喻,迷幻,神秘,间离,没台词。挺工整的。
作为阿彼察邦的资深迷妹真的忍不了,森林里的彩色光珠、破土而出的矿石实在是太廉价的图像符号了,本是图像化的元素就应该让它行为化,要让美成立呀
在身体上缠五彩小灯泡立马让我想起阿彼察邦那部短片《镜中忧郁》的海报,结果一看豆瓣标的上映时间两部都是2018年9月7号,前者是在多伦多电影节,本片则是在威尼斯。这也太巧了吧,两位泰国导演是商量好的一起玩霓虹灯美学吗?
森林、衣服、独白,开头和结尾
一个渔夫有一天捡到了“大海”,渔夫不断向“大海”索取,大海最后“伤痕累累”。
隐喻很多,画面很迷幻。平遥露天剧场好冷,穿着薄羽绒还瑟瑟发抖。另外,周围实在太吵了,后排几个人聊干细胞、牛皮癣聊了半小时,拉家常拉了半小时,剩下的时间边看边讨论剧情,就没停过。可能露天真的不好管?
算是我看过最迷的一部电影了,看完还在摸索导演说的,这部电影对身份不确定性的探讨。如果不是有映前交流,我肯定会更加全程懵逼。不过我全程竟然没有睡着!肯定是因为电影节露天场太冷的缘故(笑哭
3.5声音氛围是出色的,但拍摄内容大多空泛而寻不到趣味性何在,气质与才华并不相符。
#PYIFF#这种电影风格算是我最喜欢的类型之一,全片因为隐喻过多而且装置设置性过强,显得故事性很弱,但其实导演本人想表达的远远不及如此。电影通过蝠鲼的象征性,来讨论表面海洋环保,深层移民难民等社会议题。前半段很腐,后半段以散漫的叙事态度来进行身份追寻,结尾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