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

לבנון,Lebanon

主演:Yoav Donat,伊泰·提伦,奥斯瑞·科恩,迈克尔·穆索诺夫,佐贺·史塔斯,Dudu Tassa,阿什拉夫·巴姆,Fares Hananya,雷曼德·阿萨雷米,Byan Anteer,Aisha,Fatima,Khaled Salam,Iad Ab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法国,德国,英国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09

《黎巴嫩》剧照

黎巴嫩 剧照 NO.1黎巴嫩 剧照 NO.2黎巴嫩 剧照 NO.3黎巴嫩 剧照 NO.4黎巴嫩 剧照 NO.5黎巴嫩 剧照 NO.6黎巴嫩 剧照 NO.13黎巴嫩 剧照 NO.14黎巴嫩 剧照 NO.15黎巴嫩 剧照 NO.16黎巴嫩 剧照 NO.17黎巴嫩 剧照 NO.18黎巴嫩 剧照 NO.19黎巴嫩 剧照 NO.20

《黎巴嫩》剧情介绍

黎巴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1982年6月黎巴嫩战争的第一天,四名年轻的以色列士兵独自驾驶一辆坦克,被要求配合一队地面士兵作战。该部队的第一个任务是进入黎巴嫩平民村庄,清除那些看上去明显是巴解放组织的恐怖分子。指挥官贾米里描述特派团的行动要领是要“迅速简单”,然而随着士兵进入村庄,看似简单的任务很快变得复杂,最终变成了一场屠杀噩梦。在特派团出动那一刻起,他们和其他部队失去联系,四名士兵就被带到了一个死亡陷阱当中。 《黎巴嫩》表现了混乱复杂的中东战争,这部电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政治问题。但最重要的则是,导演希望通过电影描绘四个二十出头年轻人的惊醒,他们突然发现自己身处杀害平民的残酷现实中,杀人成为他们必需做的事情。他们都不是英雄,也没有人想成为英雄。他们的生存本能和人性价值观在激烈斗争,这是一出毛骨悚然的人间悲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你是世界的开始打虎英雄穆卢干366日闰年最后的构想飞速追杀纯白之恋又见莱拉左轮手枪莉莉卸岭秘录一个人的课堂我们都有一个家生不如死你好,先生们警察世家第五季儿子们亡夫与租客绝命逃亡七小汪警犬队李天腾与赵小宝2飞盘犬食人晚宴阿颂塔之死众矢之的大宋提刑官兽餐2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犯罪心理:穿越国界第二季软弱我是特种兵

《黎巴嫩》长篇影评

 1 ) 两个场景、四平米内:如此战争片!

爆炸过后的余烬,血泊中一只开膛破肚、奄奄一息的驴子已不再挣扎,只有微微翕张的鼻孔和滚滚淌下的泪水提醒人们它此刻仍是一个活物——但正在无尽的折磨与痛楚中等待死亡。

这一通过坦克炮口的触目惊心的主观镜头,来自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获奖作品《黎巴嫩》。

因为对那场被遗忘的战争采取的极端拍摄手法,十一年前的这部佳作几乎已被世人遗忘。

然而,2020年8月4日那一声惊天巨响,再一次提醒人们:同一片天空下,浩劫无时不在重演。

弹指一挥间,一切灰飞烟灭。

升腾的蘑菇云降下恐怖的“玻璃雨”,恍如世界末日降临:150多人死亡,5000人受伤,30万人无家可归;失声痛哭的市长、重返故地的新娘、还有在满目疮痍的家中岿然独立、兀自弹琴的老太太......这一幕幕令观者动容的画面,将人生的脆弱与无常、生命的悲恸与顽强共同定格在亿万人的脑海。

沐浴在和平中的人们,应对一切心存感激而不是习以为常。

毕竟,麻木的神经会让人逐渐忘却:活着本身,是一件多么大的幸事。

《钢琴家》,2002 触动心底的故事,似乎都能从电影中找到一丝丝对应。

可惨烈的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加令人心碎。

贝鲁特港口大爆炸,威力堪比小型核战争,让本就深陷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艰难应对新冠疫情的黎巴嫩雪上加霜。

众所周知:黎以冲突由来已久,炮火互击是家常便饭,就在爆炸发生的前一天,双方还发生了严重的边境冲突,因此很多黎巴嫩市民一开始还误以为是以色列向国家发射了导弹。

但很快,以色列便澄清与爆炸无关。

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从战争疑云落到了2700吨硝酸铵何以在仓库中存放了六年。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爆炸再次将黎巴嫩持续多年的生存困境暴露于世人面前。

其实,早有人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黎巴嫩》的导演塞缪尔·毛茨本是以色列人,作为坦克的炮手,曾参加过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当时以色列的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于是以色列出动海陆空军十几万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起猛攻,试图控制黎巴嫩南部并建立安全缓冲区。

时隔27年,深受战争后遗症困扰的毛茨,终于直面多年的心魔,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搬上了大银幕。

《黎巴嫩》这部电影,之所以在一众战争片中显得独一无二,首先因为它源自导演真实的人生经历。

塞缪尔·毛茨 与铺展旷日持久的时间线、着重刻画宏大战争场面和复杂众生群像的常规战争片不同,《黎巴嫩》的故事简单到发生在一天一夜之内(在这点上只有近年的《敦刻尔克》和《1917》与之相似):四名毫无作战经验的以色列“菜鸟”新兵驾驶着一辆坦克,跟随步兵小分队穿越黎巴嫩村庄一路前行,随时随地清除遇到的“巴解组织”恐怖分子。

不料坦克兵途中和作战部队失联,陷入了叙利亚人的包围圈。

比情节更简单的是《黎巴嫩》的场景设置:除了海报上那一大片灿烂耀眼的向日葵,全片居然只有两个——狭小肮脏的坦克内部和透过炮口瞄准镜向外窥视的圆形窗口。

将整部影片置于一个封闭隔绝的空间,只有炮手的主观视角向外延伸,这种简单而独特的镜头设计不由得让人惊叹:电影,居然还能这么拍!

影片前半段主要展现了虽有“铁甲”庇护,仍旧一波三折的作战旅程:当伪装成平民的恐怖分子驾驶小车闯入坦克兵视野的时候,地面指挥官下达了开火的命令,但“平常训练只打过靶”、从未杀过人的炮手舒林克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懵了。

一瞬间的犹豫与不忍,换来敌人的枪声四起,舒林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倒下,重伤不治。

当前方再次出现一辆皮卡车的时候,气急败坏的指挥官催促舒林克“无需警告,直接干掉”,惊魂未定的舒林克手忙脚乱之下,竟发射了一枚炮弹。

可这回打中的,却是装鸡的卡车,可怜的老农被炸飞了手脚,苟延残喘地在地上嚎啕。

舒林克的战友不由分说,立即上前补了两枪:在这一刻,再来区分敌人、战俘或平民已经毫无意义。

第三次执行任务的时候,瞄准镜里是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一家人。

人质苦苦哀求、敌人疯狂叫嚣、长官催促开火,舒林克饱受煎熬的内心,又一次陷入了苦苦挣扎的天人交战。

他尽可能在最小的牺牲范围内开炮,恐怖分子被当场击毙,但幸存的妇人仍旧失去了丈夫和5岁的孩子。

巴掌大的圆形窗口,是士兵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瞄准镜所及之处,是悉数放大的人间惨剧。

导演毛茨从影片一开始,就强迫所有观众和他一起跳进坦克、置身其中,重回当年血肉横飞、惨绝人寰的杀戮战场。

伴随着炮手上下游移的主观视角,每个观众都能切身体会到那种内外之间焦灼不安、撕心裂肺的彷徨与痛楚。

我们都成了瞄准镜背后的“杀人者”,与一个个受害者四目相对:他们的脸上没有情绪、眼中不见光泽,司空见惯的惊骇导致了不可思议的麻木,只有血肉横飞的断臂残骸从身边飞过,他们的眼里才会渗出些许恐惧与仇恨的光。

虽然坦克将四位主角同周遭的战火隔离开,但这一看似独立的幽闭空间也远非坚不可摧:清晰的面庞逐渐被黑色的油污包围,掌握生杀大权的双手也颤抖得不听使唤,他们本不是力挽狂澜、杀人如麻的盖世英雄,只是被迫卷入一场他们无法直面、无法想象的战争。

一段时间过后,坦克被叙利亚人的火箭炮击中,虽然内部损坏不大,却也无法再开动,坦克兵旋即与步兵队失联。

自此,四个人的性命与几乎报废的坦克牢牢栓在了一起,而沉闷压抑的密闭空间也为人性的挣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类似《狂怒》等战争片,观众只看到战场上的坦克多么地威风凛凛、大杀四方,可鲜有表现坦克兵真实生活与精神状态的影片:虽然坦克的内壁刻有这样两行字:“坦克不过是烙铁,士兵之躯堪比钢”,但在本片中,不论是烙铁之内还是之外,生命都同样脆弱:沦为惊弓之鸟的四人,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孤立无援的他们,精神渐趋崩溃。

《黎巴嫩》的整体色调阴沉昏暗,画面粗粝晃动,脸部大特写与长焦镜头的频繁切换,让影片由头到尾弥漫着焦灼不安的死亡气息。

由于受到“非内即外”的场景局限,当坦克在黑夜中陷入埋伏,我们只能听到机器发出的巨大轰鸣,根本看不清坦克之外战况正酣的景象,这一“以声传情”的拍摄手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画外空间的想象。

类似一年前备受好评的《拆弹部队》,《黎巴嫩》极大弱化了战争的政治立场,不试图探讨交战双方的孰是孰非,而专注于刻画战争亲历者自身的矛盾和困境。

《黎巴嫩》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重要的是:一个个茫然不知所措的普通人被推向战场,但求生存的意志如何一步步地蚕食他们的心理防线,最终在命悬一线之际,演变为肆无忌惮、无休无止的杀戮。

不疯魔不成活。

走上战场,便加入一场性命攸关的豪赌。

毛茨以极尽真实而又破天荒的艺术形式,重现了自己不堪回首、噩梦一般的记忆,每个观众都能近距离地体验他的恐惧、他的煎熬以及他的战争。

最独特的拍摄手法配合最纯粹的私人记忆:没有反讽、没有人道、没有同情、甚至没有思考,一切与个人生存无关的东西皆不存在——而这,才是战争的真正样貌:当一个人身处坦克之内或炮火连天的街头,一切对战争形而上学的理性思考都是奢侈的,对正在参战的当事人来说,他们能顾及到的选项只有两个:忙着活,或者忙着死。

因此,很难说《黎巴嫩》是一部好看的战争片,因为真正的战争,从来都不会“好看”。

未经历过战场的我们,每每看有关战争的电影,诉诸的只是想象:《珍珠港》里缠绵悱恻的爱情;《黑鹰坠落》中紧张激烈的对峙;《父辈的旗帜》中痛定思痛的反思......可无论多么感同身受或冥思苦想,我们终归是战场上的局外人。

《黎巴嫩》不同,你可以喜欢或排斥它,但无法忽视它来自一个“局内人”对战争源自肺腑的深刻认知:如果个人的命也是命,一切战争皆没意义。

历经枪林弹雨的垂死挣扎,熄火的坦克终于重新开动,坦克兵们在左冲右突、盲打误撞中杀出一条血路。

直到影片结尾,我们才迎来第二天破晓的阳光。

坦克与鲜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组合在一起。

而内外光线的强烈对比,让人顿悟生死的云泥之别。

原来,蔚蓝天空下那一片迎风招展却垂首不语的向日葵,竟是如此的美丽。

 2 ) 毫无防备地硬了一下!

今天先和同学去电影院看了一遍意大利语配音无字幕的版本,和往常一样仍旧是没怎么懂。

尤其是有个地方全场都在笑的时候我和同学还一脸茫然。

于是回家把之前很早就下下来,只是一直没看的黎巴嫩拿出来看。

有中文字幕就是爽啊。

我才知道原来他们笑的是那人在讲述自己和老师的激情。

把我也看硬了。

lolz总的来说,电影不是很长,开头和结尾的向日葵场景很美。

不过我怀疑真的有这么个地方?

在黎巴嫩?

刚开始我还没太搞懂,以为他们是在地下,因为给我感觉是敌人都看不到他们,不过结果证明我比较傻。

我觉得这几个菜鸟士兵也太菜鸟了点,既然下决心去打仗,还这么胆小懦弱,不要说我没经历过这场面就没资格这样说,事实就是如此,要是没开枪的胆,打什么仗啊,吃饱了撑的!

不过另一方面来讲,几个演员都演得不错,颤抖得很真实,流泪也流得不错。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有个地方我觉得不怎么自然。

就是当有人从外面看瞄准镜的时候,我在想他们知道有人在看着他们?

如果知道尤其是那个失去丈夫女儿的女人,她难道还有时间去看镜头,展示一下自己的表情??

虽说这是个真实故事,但拍出来的效果让我觉得不够真实。

没给我带来足够的震撼。

心也没多跳几下,泪也没流,除了让我毫无防备地硬了一下。

 3 ) 别拿服役当上班

战争就是残酷的事情,打仗就是要死人。

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没有认识到上去了,就意味着牺牲,就可能下不来。

你既然当了兵,就有牺牲的风险。

你拿当兵看是做公务员啊,还算着过几天就休息,是不是这边交上火了,你那边说时间到,我要下班了!

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

可要是你也不愿意他也不愿意,事情谁做。

吃饭的时候不觉得不应该,做事的时候就各种逃避,难过,给家里报平安。

废话太多,犹豫不决,上来就收人头。

 4 ) 几个孬种的叛国之旅

如题。

在战场上是可以直接枪毙的,无非就是因为他们有战车,可能会帮忙。

反战片拍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如题。

在战场上是可以直接枪毙的,无非就是因为他们有战车,可能会帮忙。

反战片拍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如题。

在战场上是可以直接枪毙的,无非就是因为他们有战车,可能会帮忙。

反战片拍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5 ) 黎巴嫩

1982年黎巴嫩内战的第一天,战场上某辆坦克配合一队步兵去执行看似简单的任务。

但是枪炮长是个新兵,第一次执行需要杀人的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恐怖分子,他自乱方寸,没有开枪,造成了战友的牺牲;之后他又由于过于紧张向平民车辆开炮,杀死了一名无辜平民。

精神濒临崩溃的他与经验不足的车长、倚老卖老的装填手、思念母亲的驾驶员在狭小的坦克空间里开始争吵。

然而外部环境越来越恶劣,他们进入了一个小镇,从目镜中,他们看到了相互之间的残杀。

随后他们误入了叙利亚人的占领区,坦克也被火箭弹击中、受创。

在一番抉择之后,他们不得不趁着夜色冒险突围,可是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的驾驶员牺牲了,临死前刚刚让队长带口信给他妈妈说他很好。

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确切的说是导演本人的真实经历。

影片的整个场景都在狭小的坦克里,视角全部以坦克手为观察点出发,或是通过目镜观察外面残酷的杀戮世界,或是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来揭示战争中普通士兵的心理变化。

肮脏、狭窄的坦克内部,混合着油烟、火药、血腥的味道,根本没有所谓战争英雄般的风光。

士兵们从一开始的胆怯,到后来的莽撞,而后对于杀戮的不忍,最后在生与死之间徘徊后,存活下来后懂得尊重身边的同类不管他是不是你战场上曾经的敌人。

影片没有以往战争场面的宏大,也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所描述的只有普通人作为士兵在战场上的真实的反映。

片中几乎没有女性角色,但是不影响士兵们对生命和生活的渴望;片中没有背景音乐,但是坦克的轰鸣、武器的碰撞正好告诉观众故事发生的环境;演员也不是所谓的欧美帅哥级明星,而是一些说着阿拉伯语、胡子拉碴、满脸油泥的“士兵”,但是当最后他们帮助反剪双手的被俘敌人士兵小便时,我却能够感到战争残酷下人性的回归。

影片只有在最后一个镜头从外部交代了一下坦克的全貌。

个人认为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片子。

 6 ) 他们在热兵器的眼中看到的……

当李安导演温文尔雅的将金狮子颁给这位以色列有为青年时,全场激动了!

这是一部在服众、民主、平等的基础下几位电影工作者最明智最自由的选择!

我为威尼斯在新世纪的十年里能有这样一部金狮作品又感到欣慰!

本片的导演塞缪尔毛茨是一名真实经历过黎巴嫩战争的士兵!

他用自己的人生为蓝本开始以他个人为记忆拼图的战争还原,当他刨开在自己记忆中深埋的战争阴影时,他作为一个新人导演在没有一点心眼的选择了毫无保留的把自己贡献给这部电影这场战争,用他曾真实窥探过拿起过的瞄准器看向这个世界!

这种勇气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承受别人这么做的,所以酷爱政治战争的柏林电影节拒绝了它,奉行艺术至上反战思想的戛纳电影节拒接了它,而威尼斯电影节给予了本片一个完美的重生!

一群在战争中以一腔热血奋斗在第一线,以为自己在以民族的血脉为骄傲,奋勇抗战,他们以民族英雄的自称在属于他们的光荣岁月里消耗年华,当他们在战争中浴血重生时,凯旋归来后又被世界以杀人机器的冷眼抛弃!

他们对世界就是一颗时代的子弹,飞了就空了!

能保留下来的只有政客手中的机关枪!

本片采用了一个之前战争题材影片很少甚至从未有过的移动密闭空间+战争自救+人性视角!

密闭空间对于人物塑造上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在狭小的空间里观众的目光更容易集中,对于画面所呈现的影像所留下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也有利于演员在演技上的发挥!

这方面《127小时》詹姆斯弗朗哥就是例子,而《活埋》就是反面教材!

而本片中的四位演员的表现则可以用“化境”来描述了,我甚至没有把他们当成演员,但这绝对不是本色演出,因为没有一个士兵敢于接受这样的角色,那是对参与过战争的人的内心煎熬!

所以导演就算找的不是专业演员也绝不是职业士兵的本色演出!

这四个士兵甚至超过了《光荣岁月》里那五位演员的表现,用他们自己真正的恐惧到绝望的双眼去演绎这群角色,因为这部电影几乎没有动作戏,全靠大量的面部特写和台词来烘托气氛!

他们在这样限制的条件里反而更加使我信服!

尤其是四个人在恐惧中说起荤段子的时候,我甚至都跟着他们硬了!

而全片他们在镜头里不只是灰头土脸,而是通过一个个特写,对他们的汗、屎、尿毫不避讳的描写,他们的内心的震撼,对看到的一切的不敢相信到绝望,对屠杀的疑惑到麻木,以及相互间的不信任,这四个人之间的情感摩擦和发展太精妙了!

太复杂了!

密闭空间给予了电影创作上很大的限制,同时也已经不算新颖的拍摄手法了,但是“移动”又在这个标签上玩出了新花样,在一辆坦克里,空间密闭但四周的环境局势却都在无时无刻的发生着变化,这对于我们只能够看到内部活动的观众无疑会增强对电影节奏和故事进程的紧张感,无时无刻都悬着一颗心不知道外面会发生什么?

里面又会为外面发生的做出怎样的反应?

这就大大的带动了观众的代入感和投入感!

这对于一个新导演能够想得如此之深就可见其导演才华!

而这样一个移动的坦克,在一次轰炸下就变成一片狼藉,这时装的屎和尿被炸得到处都是,整个坦克里一股恶臭伴随着狼藉与这时四位同样浑身屎尿的士兵一起混乱着!

至于“自救”,其实是本片一个贯穿始终但却隐藏得颇为深的主题,在90分钟的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战争创伤下的世界,一个被士兵压迫、恐惧又被拔得精光的女人,她在恐怖主义下吓得浑身发抖,她战争下脆弱的牺牲品!

一个被误认为敌人而炸得只有上半身的老爷爷,他在漫天鹅毛中嚎叫,他没有哭,没有痛苦,只有嚎叫和呐喊,用吼声怒斥这个世界的战火硝烟!

一家人在没有天花板和少了一面墙壁的房间相互紧紧拥抱,但是战争始终将他们分开,他们却坚持不放开对方的手,因为战争中一旦松开就意味着很难再握紧!

所以这四位士兵的人性之路中,他们一路踏着人们的血却是开往压榨人民血液制造更多死亡的战争核心地带!

然后从战争核心地带中一路感受恐惧又最终找回人性突破重围逃离战争,所以他们这条路是在自杀中完成自救,而这段自救被导演到给全世界的观众又再度从四个人的自救完成对以色列这个民族的自救!

这是从战争中提炼出来的多么宏伟的拯救事业啊!

《黎巴嫩》将以色列国情融合了导演的真实个人记忆,又通过一个民族为出发点在战争中的屠杀到自救,用一群士兵以热兵器的视角审视这场灾难带给人民的是什么?

这是承载着成千上万人的集体自救!

在他们在热兵器的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恐惧、灾难、血腥、战火、死亡,还有更多的是是民族承载的思想、文化、生活的湮灭,所以最后在一片向日葵里,四个士兵终于离开了困着他们的杀人机器,爬出了坦克,迎来了本片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外景,同时也就迎来了结束,这是战争、人性、生活的结束!

在大片的向日葵里他们能否继续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我们都不得而知,因为战争带给人民的后遗症不是逃离就可以解决的,就如同原子弹不会仅仅存在于广岛的土地上,辐射消散后,广岛人民依旧将原子弹藏在自己内心的恐惧中!

而对于那些从黎巴嫩战争和其他无数战争中走出来的人们,他们几乎接下来的一生都将通过自己眼睛的瞄准器看世界!

本片评分:《黎巴嫩》100分同类影片评分:《野战排》89分《全金属外壳》100分《光荣岁月》88分《与巴什共舞》86分《奇爱博士》100分(如果还可以加,我会在后面加1万个0!

)《细细的红线》91分《拆弹部队》100分

 7 ) 大象

还记得2006年第56届戛纳金棕榈奖《大象》Elephant”片名的由来?

导演(编剧)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说关于片名的想法来自1989年Alan Clarke的同名短篇暴力电影,“大象”这个词意指something metaphorically huge that we all see and we all choose to ignore(若房间内出现了一头大象,那么因为它如此巨大,虽然大家都看见了它,但所有人都选择自觉无视它)。

片尾坦克在阳光灿烂的一片耷拉脑袋的向日葵地里,噶然而止,也是这么个意思吧。

战争和人类的关系,就像疾病,永远的恨,永远的躲不开。

我个人以为这是《无主之地》之后,最好的描写战争题材的电影。

怵目惊心。

一双双眼睛直指人心,战士的,“恐怖分子”的,孩子的,母亲的,俘虏的……我不能描述,选择无语。

 8 ) 文艺版的黑鹰坠落。。

比较失望,之前看过Green Zone,拆弹专家,黑鹰坠落。。。

对这一类的片子还是比较喜欢和关注的。

但是对于这一部,除了片头片尾的生机勃勃的向日葵让我想起了梵高,还有那坦克瞄准镜的十字架让我想起了狙击手,其他的就都是粘糊糊的钢铁和油腻腻的环境了。。

导演想表现真实战争环境下普通士兵的那种无奈和恐惧,我很理解。

但是,我们是在看电影。。。

 9 ) 3+

Lebanon - Samuel Maoz [Israel/Germany/France/Lebanon] (3+)就算係政治正不正確都好,戰爭都不是好玩的玩意。

經過hurt locker一役,覺得套戲無valorize D以色列軍, mute or demonise啲回教分子已經執返身彩。

以戲論戲,殺出重圍的橋段同射例如搵阿媽,幫戰俘疴尿,會唔會射到平民呢D位係幾熟口熟面,不過咄咄迫人,危在旦夕的氛圍拿捏得唔錯,叙事脈絡清晰。

tank內戲好過tank外戲,特別射手聽住radio拯救一個因為自己無及時fire而死的同袍,從活著的罪疚看死亡的可怖,算係叫有心思。

戰爭片難度系數係4.0,可能真係死得好慘,呢套金獅,算係咁!

(我無扣到政治唔正確分!

 10 ) 战争

战争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保全自己。

再多华丽的词藻都无法辩解,武器就是杀人的工具。

在现代化的战争中,机械化装备对于单兵或平民的优势巨大,巷战中的坦克,已然给敌人造成直接威胁和压迫感,当散兵游勇的AK47向迎面压来的MK装甲徒劳射击时,谁能想到里面的坦克兵此时也笼罩在恐惧之中。

       《黎巴嫩》就是这么一段真实的故事,百夫长主战坦克里的四人组,都是些年轻的士兵,他们要随一对地面部队去执行任务,穿越城镇废墟。

对于缺少经验的“菜鸟”们来说,每一次出发都是死亡的考验,虽然敌人的实力悬殊,但防不胜防的偷袭也让以色列人疲于奔命。

谁是阿拉伯解放组织,谁是平民,所有都判断都要在几秒内完成。

晚了一秒,战友和自己就要牺牲,早了一秒,可能被轰碎的就是眼前的养鸡场老大爷。

       这就是以色列士兵的世界,伸手可触的,不过几立方米油腻腻的战车内部,眼里除了黑糊糊的战友,就只有通过炮塔口能看到的一小块圆形。

这巴掌大的镜口,就是士兵与外界唯一的交流途径,可能看到的景象,都是被放大后的惨状。

老人在残喘,女人在燃烧,男人不是被屠杀,就是在准备袭击自己。

这就是坦克兵的世界,困在杀人机器里,装甲随时随地都会变成自己的棺材。

       导演塞缪尔·毛茨在国际上名不见经传,没想到在威尼斯初试啼声,就技惊四座,具有拿下金狮奖的潜质。

《黎巴嫩》整部影片都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完成,只有操纵员的一个主观视角向外眼神。

这种独特且坚决的手法,让此片有种难得的真实感和临场感,从第一个镜头就把观众带入到电影中,带入到战火纷飞的境地。

如此现实的触感,来自于导演真实的人生经历,毛茨年轻时就曾是一名坦克炮的操作手,被战争伤痛折磨的他,直到20年后才鼓起勇气要将这段经历搬上大银幕。

以色列电影人拍摄此类影片,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难,主题和时局的敏感,让投资方之一的法国MK2影业搁置了计划。

幸好有本国电影基金的支持,毛茨才终于向被和平麻痹的人们讲述真实的战争惨剧。

       从杀人机器里看世界,这是个既罕见又简单的角度。

这一辆坦克里四个小兵,都不是什么英雄,连老兵油子的无谓都还没养成。

他们只是四个怯懦,爱哭,想妈妈的孩子,扣着扳机的手却要剥夺别人的生命。

在封闭空间里并不容易把握空间感,但毛茨处理的很好,尤其是剪辑,在脸部大特写和长焦摇移中流畅切换,观众很容易领会到人物的心理演变。

每一次切换镜头,都有可能面对新的死亡威胁,装甲只能抵挡一次反坦克炮,只要心理的防线没有坍塌,还能逃回家见到母亲。

       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四位战友不断地争吵,磨合,判断,生存下来是唯一的目标,牺牲不可避免,但并不是就此屠杀敌人。

即便是俘虏,在影片中也有一幕体现出导演的人道主义,深化了《黎巴嫩》的主题。

影片只有两个镜头不在坦克内,内外强烈的光线对比,让人顿悟生与死的差别。

当24小时的噩梦过后,坦克兵们终于撤出袭击时,他们才发现,向日葵是如此的灿烂。

       Luc,2009年9月8日于威尼斯

《黎巴嫩》短评

几个坦克里面的窝囊废胆小鬼打锤子仗,草。极度厌恶导演的这种表现手法。

5分钟前
  • #烧光光#
  • 很差

憋屈的电影,憋屈的黎巴嫩坦克兵,缩在铁皮里哭哭啼啼,搞GAY啊

9分钟前
  • 他们都叫我豆子
  • 还行

最后那一抹亮色,又回到原点,意喻战争之荒谬,正如不知其为何开始。配乐很独特,或者说很诡异。PS 屡次想骂坦克里面的人

14分钟前
  • 带泥巴味大大熊
  • 推荐

不义而又丑陋的战争!

17分钟前
  • 1thinc0
  • 力荐

还以为最后要发什么大招呢

20分钟前
  • 头人
  • 较差

史上最不靠譜的反戰電影,坦克的觀察孔沒有,會上車頂偵察的指揮官也沒有,一班sb坐在裡面就靠個槍管向外窺視,無時就哭媽喊爹的,把入侵黎巴嫩的以色列人當作戰爭受害者,把觀眾當弱智!

23分钟前
  • kobain
  • 很差

你们派战士上战场之前能不能先筛选培训一下……这样的人操作坦克难免让人怀疑他们是对面派来的间谍啊!到底是来给人添堵还是拖后腿啊!

26分钟前
  • 果蔬橙
  • 还行

幽闭空间下对战争的审视,不得不说导演的视角很独特,各种特写给人真实感和压抑感,很多人物细节表现的不错~

31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还行

坦克里的视角。摄影调度氛围都做到极致。但。除了残忍和怯懦,这个故事一无所有。

32分钟前
  • Y
  • 很差

瞄准镜中的世界,镜头力求展现真实

36分钟前
  • 二头肌
  • 较差

战火青春

37分钟前
  • Rui
  • 还行

完全形式主义,努力营造一个压抑的气氛和视角,但情节是那么的虚假做作,怀疑本片有没有军事顾问。。像过家家一样

39分钟前
  • 我躺在荆棘上
  • 较差

独特的视觉来讲战争....看得我好迷幻哦!

40分钟前
  • 还行

一群文艺青年在坦克里的故事.恩.还有战车神马的都是浮云

41分钟前
  • 喵二ღ
  • 还行

只有戰車開到向日葵田裡時讓人心曠神怡、耳目一新。可惜那時間不到一分鐘!

46分钟前
  • 珠海小豬豬
  • 较差

小窗口见大世界,小空间见人性,坦克手的残酷、恐惧,战争的惨烈、荒谬,这才是战争电影该有的面貌,塞缪尔·毛茨太讲究形式感了,每一帧都像摄影作品,坦克潜望镜取代了摄影机,惊慌失措的特写,麻木,漠然,贴身而来的轰鸣,随时可以将人撕裂,铁甲外面的世界和坦克内部的关系,如此和谐统一,影片整体简洁,干净,有力,很厉害。

5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坦克是银幕、是窥望镜、是垃圾场、是杀人武器、是国际法禁止的磷弹庇护所、更是口装满行尸走肉的大棺材。哦~~~人乃钢铸之躯,坦克不过废铁一块……

56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拍摄手法很奇特的电影,没有什么故事,就是刻画一种情绪

60分钟前
  • Alpha
  • 推荐

在二舅家电视上看的。没有大场面和狂轰滥炸。5岁的小女孩很漂亮。战争中,最惨的是平民,最无辜的是老百姓,最可怜的是小孩子。

1小时前
  • O型血
  • 还行

镜头给得太刻意了 太有雕凿之气

1小时前
  • 个别人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