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近看的最好的一个MOVIE了..把这个很好的评论再转一下.不好意思,不知道作者是谁的说...【简 介】 九年前,一对陌生的男女在火车上不期而遇,他,杰西,是来欧洲旅行的美国游客;她,塞琳恩,则是一位漂亮的法国女学生,他们素不相识却令彼此怦然心动,两个年轻人在维也纳共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但在日出之前,处于种种的不得已,他们不得不和对方告别,两人相约,一定要在维也纳重逢…… 时光荏苒,九年之后,杰西和塞琳恩才再一次相遇,只是这次相遇的地点是在巴黎。
如今的他已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她则是法国某环境保护组织的成员。
他们相遇的地点正是杰西为自己新书作促销的书店,而在这本书中,杰西娓娓道来的正是九年前他与塞琳恩所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那段回忆虽然短暂,却如同烟火般绚烂无比,然而这次,他们依然是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互诉衷肠,因为杰西不得不赶乘飞机回到他美国的妻儿身边,于是两个人的身影徜徉在午后的巴黎街头,谁又能知道,命运将为他们在日落之前做出一个怎样的决定?
[幕后及花絮] 本片作为《日出之前》(Before Sunrise)的续集,仍然由理查德·林克莱特导演,并由伊森·霍克和朱莉·德尔佩出任男女主角。
大多数经典影片的续集,最后都会给人留下狗尾续貂的印象,然而本片却在短短的80分钟内,牢牢的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并且在很长时间里让观众为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思索。
本片耗资500万美元,仅仅用了15天的时间就在巴黎拍摄完成。
整个影片的大部分情节都是由两位主人公在对话中叙述的,然而这并没有使这部电影因此失去魅力,相反,巴黎塞纳河畔秋天的美丽景色以及两位主要演员的精彩表演,使这部电影在诸多好莱坞电影中独树一帜。
可以说,导演林克莱特和两位主演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伊森·霍克和朱莉·德尔佩在本片中再一次合作,无疑是本剧的一个亮点,两位演员在影片中尽可能的本色表演,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不过联想到伊森·霍克的最近的离婚事件,我们不得不猜测,他的表演有多少是来源于他的现实生活。
本片另一个亮点是女主角朱莉·德尔佩首次在电影中献声,她将为影片演唱一首插曲。
当两位主人公彼此倾吐着多年藏在心中的炙热的感情时,朱莉的歌声将慢慢响起,带着一丝淡淡的眷恋和伤感…… 本片曾一度名为《如果不是现在》,但也许是考虑到能够与《日出之前》更好的前后呼应,影片最终定名为《日落之前》。
[相关简评] 如果说九年前的影片《日出之前》是两个年轻人曾经拥有的一场美梦,那么本片则是无疑将这美梦击碎。
也许是造化弄人,杰西和塞琳恩在这九年时光中非但没有如当初约定那般在维也纳再见,再续前缘,还都拥有了各自新的爱情。
只是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并不是真的幸福,他们也不在是从前那个充满诗情画意浪漫想法的年轻人。
所幸的是他们又相遇了,并且都对激情充满渴望。
也许他们放弃了很多的人生梦想,但是,他们却始终无法忘却那个曾经共同度过的那美好的夜晚,以及彼此间的真挚情感。
于是,当他们再次相遇,他们手牵手漫步在塞纳河畔,仿佛一切又回到了过去…… 《日落之前》原计划在2004年2月14日在全美公映,但由于某些原因,不得不把这一时间拖迟到7月2日。
也许对一部这样唯美的爱情主题的电影来说,选择情人节作为首映日,会有更大的卖点,但无论如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无论选择什么档期放映,都必然会吸引众多的视线。
日出日落之间 总有心碎 差不多已经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在此之前的一年左右时间里,让我看得激动不已的是小林正树的《切腹》,日本黑白片的经典魅力在于人性的光辉和超群的电影手法,那是你穷其一生也只能仰望的伟大,永恒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赋予了电影永恒的魅力。
但如今这个时代的平庸常常令人感到无趣,DVD的泛滥也让我对任何貌似高深的欧洲艺术片失去了最初的热情,每当我又抱着一堆碟回家时,便会长叹一声,把所有碟看完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人家美国观众可能花了十年以上消化的电视剧,在我们这边一夕之间就会花开满地,照理说,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年代啊,我们终于不用再像傻逼一样看到什么都惊讶不已,花花世界尽在眼前唾手可得。
然而我似乎早已忘记,当世界还处于落后的VCD时代时,我是如何会为一部寻找多年终于遇见的电影而激动得一路小跑回家。
当我变得对一部电影越来越有判断力却越来越少感情的时候,我知道,那最初相信电影的天真和热情也正在离我远去。
就像一个女人对待爱情的态度,随着岁月的消逝,对成功可能性的理智丈量代替了一厢情愿的投身其中。
不过《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在我进入麻木状态之前适时地拉住了我,我甚至因为它而开始喋喋不休地表述自己,这一向是我最厌恶的作者自恋的方式,但其实又何妨呢,无论是精彩的观点还是错误的看法,不过都是在表述自我,无形之中寻找着认同者。
而读者也是在阅读中寻找着说出自己观点的人。
归根结底,我们在寻找的都不过是自我而已。
只不过有些人的自我可能小众一些,有些可能大众一些,有些人的自我可能坚持的时间长一些,有些人则可能会随波逐流,但在根本上,我们没有区别。
你是孤独的,我也是孤独的。
在我小心地掩饰自己、尽量用一些看似精辟的观点来武装自己时,我似乎已经忘记了黑暗中光怪陆离的银幕之下仍然存在着一个孤独的我。
朱莉·戴佩在重逢之时对伊桑·霍克说,一个人孤独要比两个人在一起仍是感到孤独要好。
或许是这个原因,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独自生活忽视孤独,虽然总有一天,你还是会因某个人说出这种孤独而被彻底击败,只是到那时,可能我们已再无机会分享孤独。
《日出之前》时的伊桑·霍克还是一个可爱但有小小不忿的男孩,朱莉·戴佩则准备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但她也不会放弃爱和被爱的可能。
九年之后,《日落之前》的朱莉·戴佩的确成为一个独立女性,但看得出有小小偏激,她孑然一身,这几乎是必然的。
而伊桑·霍克成为一个作家,已婚,有一个儿子,他已经成熟到可以包容这个有点激进但是仍充满魅力的女人。
《日落之前》有两处情节令我情不自禁地感伤,一是在车上伊桑·霍克送朱莉·戴佩回家,朱莉·戴佩说起她身上的浪漫性情好象在那一夜全都消耗尽了,别人再也无法激起她曾有过的那种情绪;二是结尾朱莉·戴佩为伊桑·霍克唱歌,这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我说的是茨威格的原著,是一个女人用自己的方式真正在纪念她有过的爱情,而且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更动人的是,她的爱情是获得对方呼应的,无论如何,这要比一个人斩钉截铁的爱情更容易令人向往。
《日落之前》依然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你难以揣测伊桑·霍克和朱莉·戴佩会如何对待这次重逢,我则期待或许又一个九年之后,导演会让他们在中年之时再度重逢。
基本上很难选择更喜欢《日出之前》还是《日落之前》,从我的角度而言,《日落之前》更打动我,更令人伤感。
《日出之前》更像一个童话,美得像你从来都不敢读完的诗。
当然它不是《西雅图未眠夜》那样的童话,爱情从来都不应该是依靠缘分而成立,爱情是你们相遇之后仍然会彼此错失。
就像张爱玲笔下的曼桢和世钧,你以为是半生漂浮、人世动荡才让他们十八年各自过活的?
是性格。
就算是平安盛世,世钧的性格也一样会让他面对自己心爱的人退缩。
伊桑·霍克在重逢之时对朱莉·戴佩说,如果你的祖母晚一周或早一周去世,我们就能见到面了。
真的吗?
见到之后呢?
我们总是将许多责任都推给命运,战争年代如是,和平年代亦如是,似乎永远是弄人的命运使得我们历经坎坷仍然没能走到幸福的彼岸,而实际上,我们从来都不敢承认,令我们今天仍然在承受着平凡无助甚至失落人生的人,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
又或许,正是因为深深痛恨这一点,我们才选择了逃避。
《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同那些伟大的电影截然不同,它是如此切身以至于你完全无法评价它,只能陷入其中享受那浪漫而哀伤的感觉。
我只能说这是我看过的关于男女相遇相爱最美好又最清醒的电影,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就是"它的智慧如此巨大以至于将你完完全全笼罩在里面",我也终于无法再像面对那些平庸的电影一样,能够清醒地跳将出来指手画脚地说这说那,但也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如何心甘情愿欣喜万分地投入其中,并且随着结尾的到来而抑制不住地产生淡淡伤感。
我仿佛是至此才再一次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电影它必然是从智慧、情感各方面将你紧紧包围,让你目眩神迷,根本无从顾及其他,这也是我为什么热爱电影的缘故。
电影的迷人应该等同于一次爱情,只有让你心无旁骛失去理智不顾一切的,才是真正的爱情,只要还有一丝理智或是顾虑留存,那就距离可以令你倾其所有燃烧一切的爱情仍有一步之遥。
这个世界尽管令人疲惫不堪,但它仍然存在着值得我们继续留恋之处,那就是日出日落之间,总有一些既令人心碎不已又美好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的事情在发生。
《日落之前》:可以再说爱你吗?
"为什么我们那个时候没有互相交换电话号码和地址?
不知道,是因为我们那时候都还太年轻吧,以为会有很多次这样的机会在前面。
等不再年轻了,才发现,原来那样的好时光,一生中也不过遇见几次。
" 这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完美的电影。
有些电影,情节再平淡,只是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个微小的镜头,触动我们某时某处的心便不再令人奢求更多。
就从他们说出上面的话开始,我知道,很多年以后,都不会忘记这样一部电影。
是黄昏的塞纳河,是那个依旧美丽在夕阳下金发飞扬的法国女子,是记忆当中火车边我们的拥抱,是恋恋不舍的眼波,是若无其事老友般的交谈,是惦记了很久你是否赶赴的那次约定,是一切都变了,是再也回不去,是最美的不能忘记,是无奈的再次相逢。
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因为中间横亘了九年的人与事。
隔着无数次梦境里面的再会,我可以再说爱你吗?
九年前如何我不知道,没有机会看到浪漫的前戏。
然而这样的续集电影就算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也是独一无二。
他们什么都没有做,只是交谈、行走,夕阳笼罩着巴黎,只是因为姑息爱情,这里变成了世界上最让人惆怅的城市。
镜头一直跟着他们各自的脸,他说话的时候对着他,她微笑的时候朝向她,或者是,当他们并排,对着两个人的样子,跟着他们的脚步,框住他们经过的巴黎的每一个拐角。
日落之前,一切都有着淡淡的金色光辉,他们在谈些什么?
各自分离后的生活,对彼此的调侃玩笑,甚至还有国家差异,世界局势,环境污染。
他问,你觉得我变了吗?
她玩笑的说,你以前竟然觉得我胖。
他们只是在谈话。
但是为什么我想低下头叹息一声,没有眼泪,只是好象黄昏时候回忆起以前看到过的天边最美的烟霞。
看他依依不舍的注视着她淡金色的头发,看她若无其事的说,真的,我不记得那个夜晚我们曾经作爱。
多久不曾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细致的心理描画,男女两人,想着一样的心事,做着不同的姿态:他那么留恋,她不停撒谎;男人用身体语言表达着那样的欲走还留,欲语还休。
女人只有眼睛在泄漏着寂寞,推拒和躲闪都不过是不能忘记的借口,九年的时间流转,爱与被爱依然是奢望。
假如流水能回头,请你带我走。
其实惆怅的已不是经年前的错失不再会,而是生命中难以排遣的爱的失落。
难过着并且想念着的,是面前的这个人,是那次年轻时候惊艳不已的一见钟情,但又不单单是因为错过了他(她),因为我们没有机会从头。
而是午夜梦回中发现身边没有可以握住的手,每天希望找到心灵呼应时不过看到生活本身如同一片荒原般苍白。
他说,我常常做一个恶梦,你怀孕了,从我身边走过,只是对我熟视无睹;我伸出手,醒过来,发现她躺在身边。
到底为什么那样恋恋不舍?
不,这电影不是说,惊鸿一瞥的钟情是如何的持久美丽,她只是在说,爱情会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模样。
最后她轻轻的唱起了歌,其实还是在谈话,不过选择了更为寂寞的方式,用歌声述说那个彼此都念念不忘的夜晚。
他坐着的沙发后面的窗口,可以看得到巴黎的黄昏。
在日落之前,他会离开吗?
大家都知道答案,但是那不要紧,只要有这一刻,请允许我们承认,你我曾彼此相爱。
“你是怎样从喜欢一个人变成喜欢另一个人的呢?
这件事是否就像上学念书一样,读完了这学期,就是下学期,如此简单?
还是像一个人死了又投生人间,接受轮回之苦。
如此艰难?
还是像旅途上经过的车站,所有的车站都要离我而去,除了终点以外。
如此惆怅?
还是像一幕电影,连终点都没有,只能看到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在眼前晃动,最后灯光亮起,我一个人回家。
如此悲伤?
”——路内《追随她的旅程》看到微博上有人发了路内小说里的这段话,高飞转发说“就像经过一个又一个的站台,我不可能永远只坐在一个站台里,不管是哭着走过去还是笑着走过去,始终都要走过去。
”而对我而言,答案更像是在一辆飞驰的火车上,有些人的座位朝着火车前进的方向,那些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情迅猛地侵占着她的生活,所以她很快就将过去的画面和回忆抛在了脑后;有些人的座位则相反,所以她一直张望着过去,那些风景和人会在她的视线里停留很久很久,也会在她的心里停留很久很久。
“我是说,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因为我从来不能这么洒脱。
人们只是随意留情,甚至即使是认真的感情,人们也会分手,然后忘记,就像换另一个牌子的麦片一样简单。
可我觉得我永远忘不了跟我交往过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很不一样的特质。
你不能取代任何人,失去的就失去了,每段感情结束的时候我都很受伤,我从来没有完全恢复过,所以我尽量避免介入感情……因为那种痛真的是太深了!
即使是做爱!
其实我不喜欢那样,因为我会很怀念一个人很平常的东西,好比那些细节。
或者也许我有点神经质,但当我小的时候,妈妈告诉我,我上学经常迟到 。
有一天她跟着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正看着栗子从树上掉下来,滚到便道上,或者是蚂蚁过马路,叶子在树干上的映出的倒影……种种小事。
我想对人也是一样,我看到的是他们的细节,很细微……那些能感动我的细节,然后我就会想念他们,一直想念。
你不能取代任何人,因为每个人都有他那种美丽的,独特的细微之处。
就好像我记得,你的胡子上有一点红色……我记得你离开的那天早上,朝阳是怎样照得它闪闪发光,我一直记着,非常怀念。
很神经质,对吧?
”——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在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Before Sunset)中,女主角Céline的这一大段台词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很显然,她坐的位置和火车前行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而她所有的浪漫也在九年前的那一夜中消耗而尽,以至于她觉得自己永远也不会再有那样的感觉,爱情再也不属于她了。
Céline阐述了她无法忘记过去交往对象的原因,从中牵扯出另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开始喜欢上一个人的呢?
”我曾和小贾讨论过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和Céline一样,是“细节”。
大多数时候,当我们开始描述一个人时,会用一些很常见很通用的形容词,比如说善良、纠结、无聊、倔强、自私等等。
这些词语是如此的贫瘠有限,可是为什么我们对每一个人的感知却是千差万别?
首先,我想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并不是单一的,他是一种矛盾的综合体,每一种特质的含量都不尽相同;再者,我觉得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他内在的特质传递给外界的方式不一样。
在某一时刻,你的某种特质会通过某一种方式表现出来,如果被另一个人接收到,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会喜欢上你。
当Céline在向Jesse讲述她小时候放学晚归的情景时,这个故事无疑打动了Jesse。
触动Jesse内心的,不光是这个故事,还有在这个故事里所表现出来的Céline所拥有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细节观察的痴迷度。
但我觉得最让Jesse动情的地方,其实是Céline回忆过去时的神情、描述场景的方式以及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那个时候,Jesse仿佛就站在Céline回家的路上,看着她慢吞吞地在马路上走,一会儿停下来看蚂蚁过马路,一会儿停下来看叶子在树干上映下来的倒影。
Jesse喜欢上了这个小女孩,也喜欢上了说故事的Céline。
你看,喜欢一个人就是这么简单。
哪怕是朝阳之下一个男人胡子里一点闪闪发光的红色,都能让一个女人铭记九年的时间。
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个画面很有可能是扎起马尾时露出的脖颈、一个温暖的眼神或是微风中拂动的长发和嘴角微笑所形成的角度,越是细微的东西越是能够体现这个人的独特之处,这恰恰也是最迷人的地方。
这些细微末节的场景和情绪,你很难打开内心去述说,所以有时候你很难向别人解释你为什么会喜欢上一个人。
“你为什么喜欢他?
”“因为他认识天上的星座。
”“所以…他是诸葛亮的后人是吗?
”“…不是。
”其实那天的场景也许是几个朋友一起去天台玩,偏偏天气那么好可以看到很多星星,他指着天空开始向你介绍什么方向是什么星座。
你顺着他抬起的手臂看过去,有一颗星星真的好亮,你觉得很开心,转过脸来看他,他还抬着手在那里说,脸上写满了“我就是一派胡言”的表情,忽然你就喜欢上他了。
可这些心情,如果别人不是你,又如何能体会得到?
与其说出来让人觉得你很幼稚或者是怪怪的,还不如把真正的想法隐藏在自己的内心里。
再回顾在1995年的电影第一部《爱在黎明破晓时》(Before Sunrise)中,Céline和Jesse能够在初次相遇时就相互倾心,就是因为他们之间可以畅所欲言吧!
尽管两个人的跳跃思维都在不断打断对方的话题,可聊天的节奏就像是一个人在走路,左脚迈一步,右脚迈一步,左脚迈一步,右脚迈一步……咬合得非常紧。
尽管我不完全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完全理解你在说什么,这比一味的赞同更难能可贵。
Céline说“我觉得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相信你会认识很多人,但后来你才发现能交流的人其实很少”。
在她的眼中,“平庸的感情”指的是“他们不是对我不好,他们都很关心我。
但是我们却没有那种心灵上的沟通或是发自心底的兴奋,起码我这边是这么感觉的”,所以她觉得“只有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会真正开心。
即使是一个人,也比坐在情人边上却心不在焉要来的好。
”于是,这两个聊得来的人成就了这两部经典的“话唠”电影。
尤其是第二部《爱在日落黄昏时》,第一部105分钟好歹讲了一个晚上的故事,这一部80分钟估计撑死电影里也就只过了俩小时吧。
据说明年还有第三部上映,叫《爱在午夜降临前》(Before Midnight),不知道九年之后这两个人还会聊什么,很是期待。
这两部电影,我是先看了后一部的介绍才去看第一部,基本上电影的情节都靠主人公的对话来推进,但是相比较 《落日之前》,我更喜欢第一部,before sunrise. 这样的电影,无非是一杯泛着罗曼蒂克香气的左岸咖啡,而《日出之前》的浪漫气息更加浓郁。
观众心中所能想到的所有的浪漫邂逅的场景,都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和陌生人一起跳下火车、走过陌生却美丽的国度、午后的阳光灿烂之极、墓园安静的仿佛叹息、彼此快要交汇又错开的假装漫不经心的眼神、夕阳的余晖射进摩天轮带来一个潮湿又柔软的吻、咖啡馆里用特殊的方式互诉心声、午夜星光下静谧的公园、她额前飘向他的发是他依依不舍的眼神、离别时伤感的月台和那个脆弱的约定...他们用未曾相遇时长久沉静的时光来换取,换取那交汇时瞬间的耀眼光芒,这够不够?
当然不。
能灼伤彼此皮肤的目光和灿烂之极的爱情绽放,必将还需要日后更为漫长的寂落来作为代价。
九年,不算长,最少有终点,而如果这不是电影作品,是真实上演的生活,那么,所需要的时光也许是漫长的一生。
经历过那样一段醉心的爱情以后,整个人都会变得空荡,仿佛游魂和躯壳,因为他们所有的心力都耗费在邂逅的那天。
所以,后来的《before sunset》,女主人公有点儿歇斯底里的内心倾诉和男角淡然却沉重的叙述,就是最好的告白。
是的,我们相遇了,我们互相爱慕,但是年轻的我们对爱情和自己都抱有不信任的态度,我们害怕长久的相处会磨灭爱的火焰。
分开的时候,我们给彼此一个脆弱到几乎没有可能实现的约定,然后,再见。
可是,等到那个人渐渐远去,心中的牵挂和不舍便慢慢膨胀,我们开始后悔,为什么不能够再勇敢一点,说出爱需要勇气,而相处更需要更多,为什么不再向前迈一步。
但是,我们无法保证。
如果场景全部转换,时光迅速后退,将时钟的指针再拨会九年前的那个时刻,我们还是会选择不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然后,背对背离开。
这是无法更改的。
有多少人说自己有多悔,有多恨,可是,如果倒流,在同样的复刻时间,他们还是会做同样的决定。
无论多少次,都不会改。
在现实中,我想这样两个人是无法再见的,终老一生,最美好的记忆就停留在那一天。
不用说隔着大西洋,只说在北京,你和分了手的人都很难再见,就算你曾幻想过多少次见面会说得话,练习过多少次让淡漠骄傲的微笑浮上嘴角,但是,太大了,你会觉得这城市太大了,它仿佛有巨大的魔力,会让分开的人,就算擦身而过也不会发现彼此。
有多少事情是从一开始就知道不会有结果的?
有多少人从说出爱的那刻就看到了分离?
但是明明可以预见痛苦,为什么,为什么还要选择开始。
自私的说一句,是因为那股爱的洪流无法抵挡?
是因为这一路的风光太过旖旎不舍得错过?
那么,这是有代价的。
电影里他们的代价是九年的思念、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回忆仿佛一块要被洗烂的手绢,已经千疮百孔。
你说,没关系,他们不是又遇见了吗。
我会笑笑摇头。
在现实生活中,代价只会更狠更痛。
何时能消散?
只有遗忘,连同自己的过往全部埋葬。
也许,这也不够。
在我看来,这是部悲的不能再伤的悲剧。
一直很想看这两部电影,没想到今天迷迷糊糊拿出来sunset,九年以后,Céline出现在成排的书架前面,微笑,Jesse乱了方寸,让我不小心先看到了结局。
两个人在巴黎的街道上边走边说,节奏很快,甚至来不及细想这句话背后的故事,那些“这些年你不在的”故事也许是长长的,刻骨铭心的,无疾而终的,纠缠不清的,没有结尾的,不知道,我也不需要知道。
九年以后,我想知道,为什么那一天你没有来。
也许答案并不重要。
也许就像Jesse说的,如果那时再次相遇,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大的不同。
也许答案也不重要。
在不长不短的80分钟里面,两人几乎一直在对话,他们走在巴黎狭窄的街道里,他们坐在一家暖色调的咖啡馆里,他们走在有人打太极拳的公园里,他们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他们坐在那辆送Jesse去机场的车里,他们一直在说话。
Céline的语速非常快,Jesse的对白会少一些,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之间就像齿轮一样咬合得很紧。
是不是迸发出因为碰撞而弹出的火花。
那些看不见的花火让Céline脸上偶然浮出微笑。
Céline说那一晚没有sex,Jesse说有的,你忘了。
Céline说不可能,我记了日记。
可是Jesse写了书。
哦,可爱的巴黎女人,似乎忘却得比谁都快。
她欢快的语言节奏让我觉得工作和唱歌才是她生命的重心,而那些烟花往事不过是美好的甜点。
可是她哭了,她终于在走了一路之后,在那个陌生的法国司机在场的情况下,在车里哭出来。
她说所有的男人都在跟她分手之后结婚了,为什么不可以向她求婚。
她又说我知道这是我的问题,我总觉得没有遇到可以结婚的人。
其实她记得,她什么都记得。
她说她总是记得那些细小的事,记得他胡子上那一点红色,在他离开的那个早上,那一点红色是怎样被太阳照得闪闪发亮。
这些没用的美好的记忆。
Céline说,memory is a wonderful thing if you don't have to deal with the past。
回忆是非常美好的,只要你能让过去的都过去。
有的时候在想,先看到结局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恋爱的时候我总是想得太多,以为是理智,其实是害怕。
看到有人说Before Sunrise就像一首美到你从来不敢读完的诗。
我想Sunset也许就是那首你必须读完的诗。
结尾的时候Céline说,你,你要误了你的飞机了。
Jesse说,我知道。
然后屏幕黑掉。
我还以为是电脑死机,用手去碰了碰鼠标。
其实我就是这么无趣,以为结局还在后面。
以后,以后是什么?
以后就是黑屏。
是无尽的未知的黑暗,或者是时间的永恒的定格。
灯光不明的楼道里,我对你说,我希望时间现在停住。
停了一秒,我闻了闻不流动的空气,说,时间现在已经停住了吧。
在落日余晖散尽之前,我提前看到了结局。
而时间并没有停住。
A waltz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Out of nowhere, out of my thoughts.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About this one night stand. You were for me that night, Everything I always dreamt of in life. But now you're gone. You are far gone. All the way to your island of rain. It was for you just a one night thing. But you were much more to me, Just so you know. I don't care what they say I know what you meant for me that day. I just wanted another try. I just wanted another night. Even if it doesn't seem quite right. You meant for me much more Than anyone I've met before. One single night with you, little...Jesse... Is worth a thousand with any-body. I have no bitterness, my sweet. I'll never forget this one night thing. Even tomorrow in other arms. My heart will stay yours until I die.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Out of nowhere, out of my blues.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About this lovely one night stand. Jesse: (Stands up and approaches the bookcase.) Alright, let me...Let me ask you one question. Do you just plug that name in for every guy that comes up here? 恩,好吧,让我来问你一个问题。
你是不是每次换一个男人就换掉歌里的名字?
Céline: Oh, yes, of course! What do you think, that I wrote this song about you? Are you nuts? (Laughs.)哦,是啊。
你以为呢?
我会写一首歌给你?
你是傻瓜啊?
又是9年之后,《日落黄昏时》搬到了爱情圣地希腊。
一家人在希腊的一处乡下宅院,一呆就是六周,欧洲人的生活方式还是比扛着相机开车赶路的我们高太多。
然而,这一部和前两部有很大不同。
在有了最美的相遇和最幸运的重逢之后,爱情的下一步只能是生活了。
影片一开场便是杰西和前妻的儿子亨利并不和谐的离别。
作为父亲,杰西缺席了儿子的大部分成长历程,觉得无比歉疚,处处示爱。
而儿子则很自然地觉得他并不需要父亲,生疏隔膜地应承着,头也不回地走了。
好在这份心酸很快转场到了和席琳带着一双天使般的双胞胎萝莉开车回家。
他们终于还是在一起啦,不是什么久别重逢,是终成眷属。
他们在车上讨论一些家务事,还有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把孩子当猴耍,回想自己的父母当年也是这样。
虽然内容和前两部的人生与爱情的文艺探讨没法比,但显然这就是一个家庭的温馨,而不仅是两个人的火花。
当然,这两个人仍然是灵魂伴侣,灵魂伴侣的高级交流必不可少,这一次还召开了扩大会议。
在希腊南部悬崖小村里,面朝大海的晚餐桌上,有小年轻,同龄人,老年人,几个富有生活情趣或者富有生活体验的思想的交汇,那只会更加精彩。
杰西提出了新的小说构思(因为很有意思,所以这里我记下来,一个对任何事物都似曾相识的人,一个对任何交流对象都没有记忆的人,一个对任何人都过目不忘的人,一个看到任何事物就想到它毁灭的那一天的样子的人,以及一个只记得生命中特定几个片段的人,一群人因感知而迷失在时间中的故事),小年轻讲述他们在日出时分的希腊露天剧场的两端轻声告白却清晰无比的惊人体验,业余人类学家则谈论未来的恋爱和性爱方式,男人女人在车祸昏迷中醒来关心的事有何不同,席琳扮演胸大无脑女郎勾引杰西那一段真是精彩。
《日落巴黎》(before sunset),好像是一套名叫(before sunrise)的電影的下集。
兩集相隔九年,電影的男女主角也是九年後再相遇;電影八十分鐘,男女角在巴黎瘋狂交談也大約是八十分鐘;有報章報導兩人的對白不少是即場爆肚的——總之叫你無十足把握分清楚螢幕內外的分隔。
《日》是一套徹底由對白帶動的電影。
同類手法我印象最鮮明的可能不是電影的例子,《等待果陀》和《奧利安娜的迷惑》都是在固定的場景中,兩位演員以不停交換對白來營造張力。
《日》的張力當然與上述兩套劇場作品的指向很不一樣,它並不意圖表現荒謬、也不召喚觀眾歸邊表態。
某種意義上,《日》與《迷失東京》很相似,都是令觀眾期待愛情的發生,又享受那齒甲留香的遺憾,但兩套電影卻有著生死悠關的分別。
兩套電影的核心都是愛情的不可觸摸和最終逃逸,但卻以相反的結構來表達。
如果《迷》最終傳遞的訊息是男女主角永遠都差半步一點,才能觸碰得到愛情,《日》的前提便是「錯過」和「溜走」了。
在《日》裡,兩人九年前在維也納共渡了十四小時的美好時光,甚麼聯絡方法都沒記下,卻沒頭沒腦的相約半年後在相同的地方再聚。
這妙想天開的大計當然沒有實現,兩人都只得最卑微地依賴著對那十四小時的記憶繼續生活。
但卻是那約定沒有實現,才能令男女主角事後回溯地賦與那十四小時以人生最高濃度的激情與意義。
說得庸俗一點,才令得男女主角兩人,以曾經滄海悔恨不已作為起點,麻木抽離的再開始生活。
《日》與《迷》彷彿迫令我們承認,愛情不容靠近——不僅僅因為我們可能永遠都只差那要命的零點零一公分,還在於當發現我們曾經有過接近的一刻時,我們已經溜開,而箇中觸發的頹癈失落,便令人越走越遠。
***《日》的結局是,男主角聽罷女主角為他譜的一曲後,趕不及坐飛機也在所不計。
看過一些評論,我最看不過眼的,是那些儘在猜想「哪兩人最後會不會真的戀愛呢?
」從電影的戲中戲,女角顯然比第一集時迷人得多了,有甚麼比留空那些問題的答案更令人回味呢?
天啊。
在黎明破晓前和在日落黄昏时的爱恋。
事隔九年。
说实话我在一种漫不经心的状态下看完了第二部影片Before sunset,尽管习惯性的在看完后豆瓣本片,但满目的煽情影评还是让我吃惊不已。
如果说第一部Before Sunrise还是有着维也纳独特风格的小抒情小惊喜,比如夜半河边写诗向他们讨个烟钱的男子或者从有文质彬彬斯文眼睛男扮演母牛但他们忘了去的木偶表演,那么第二部就活像是众多索然无味的段子的机械拼接,我只能依靠着的自己漫不经心与解构主义的技巧在杂乱中寻宝,盼望着能听到那么一两句,对我来说有意义的对话。
有幸的是,还真找到了,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末尾,Celine在车上抛出了一大段经典的自白,虽然我仍然觉得这与她之前的表演严重脱节。
“I was hurt by every relationship that I was involved. I remember every detail, like the reflections of the redness in the sunshine of your beard. I’m only happy when I am all by my own. I don’t feel things for people anymore.”她老了。
九年的光阴给Jesse带来的是胡渣,婚姻,孩子以及略带神经质的写作气质,给她带来的则是爱情,伤害以及轻微的愤世嫉俗。
是谁说过时间不会让男人成熟,只能让他们变老。
可时间带走了在九年前那个有着苹果脸蛋的,穿着及踝棉布长裙的,在清晨微光里扬起嘴角随着巴赫的古钢琴声翩翩起舞的如朝霞般明艳的她。
那一瞬间我都爱上她。
可现在的她两颊消瘦,剪着面目模糊的发型,暧昧的眼角开始凹陷,只有微风偶尔掀起黑色纱织背心露出的一小块腰能让我看到以前她的影子。
Time is cruel.她终于在Jesse的车里破口大骂。
I read up your fucking book。
似乎她的生命全留在那最美好的一日,往前是那个又丑又醉酒的Ex,往后是N个再离开她之后就宣称“终于懂得了爱”速速结婚的Ex们。
只有那一日,是被她理想化了的真实。
她沉醉于最微小的细节和最深刻的敏感,一边体恤自己的心灵一边修改自己的信仰,于是憔悴。
故事的恶俗结尾她对Jesse说你今天肯定要误机了。
Jesse一笑。
剧终。
于是就有了大家的纷纷猜测:他到底赶上了飞机没有呢?
他们会再续前缘么?
可笑。
理想的结尾只须改一个镜头。
她依然听着老歌在日落的余晖中轻轻摆动身体,依然时不时朝沐浴在温暖橙色中的木质窗棂微笑着看上两眼。
只是沙发已空。
Jesse的笑脸已是幻象。
他就应当带着自己对九年前法式艳遇的漫长美式意淫疲劳地滚回他世俗的胡渣,婚姻,孩子以及略带神经质的写作中去,而她应当不被打扰的继续留在对永恒伤口的舔舐,对爱情的追求,以及轻微的愤世嫉俗中,如同她的猫,Che。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最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杜拉斯
I watched “Before Sunrise” first, then “Before Sunset”. I loved “before sunset”, the sequel made nine years later, better. It’s probably because of my age, I found more relevance to the second movie. “Before sunrise” is story of 20 somethings. You have luxury of time, and believing, as the second movie puts it: you stupidly think there would be a lot of opportunities like this, but, the truth is, there are not many.“Before Sunrise” was about a long night Jesse and Celine spent in Vienna. I felt the setting, the background, Vienna was very important. As these two young people wonder around the streets, backgrounded by magnificent buildings, sculptures, all of those made their story more romantic. It was like our first love, the smell, the river, the music and all those details are part of our first kiss memories. They talked, they walked, and they were interrupted by some interesting characters in this European city: German actors, one of them would play a walking cow; a old woman/palm reader; a starving poet who offered to write a poem for them with any word they pick, they picked “milkshake”, and exchanged most beautiful poem for the money; a belly dancer; a nice bar tender who loaned Jesse a bottle of red wine while Celine stole two glasses from the bar…“Before Sunset” was 80 minutes talking between Jesse and Celine. Even though the story took place in Paris, I felt the city, the background was of much less importance any more. They now in their 30s, nine years after their one-night journey, this time they only have less than two hours before Jesse’s flight back home. Jessa wanted to spend every minute with her, there was no more interventions from the city (maybe nine years later there are no more on-street poets any more too …). The conversation carried the show, and it did so wonderfully. It was fun for audience to observe how age changed them, and unchanged them at the same time. Celine was radiant, she was more doing what she wanted to do; Jesse was more eaten by life, more scared by the loss of love. I loved the sense of no time left, the sense of rushing between Jesse and Celine, also, the pretending, the anger, and revelations along the way. They may not remain together if they did meet at their promised time and place in “before sunrise”, but they did not. They aged separately, but carried the one-night memory with them. In that, they shaped each other’s lives during the nine years even though they were not together. Maybe that, the sense of loss, transcended everything. So, it was only nature now, nine years later, for them to revisit the other possibility if they stayed together…I realized 30 something might and is one of most beautiful years in ones life. Spend them wisely. P.S. this is not a good movie for everyone, some might hate it or find it boring.
昨天经过影像店,偶然碰到before sunse半价处理但相对还是很贵,可是因为实在喜欢,咬牙买下来。
回家打开一看原来这是双蝶装,里面还有张before sunrise。
一口气看完后, 还是跟原来一样的感动,难得的是,两部电影相隔9年之久排成,细节感动之处仍像是一气呵成。
9年之后,奇迹再次发生,那该死的爱情原来在这里,双方彷徨苦闷在各自糟糕的relationship里面,终于有一天发现爱情还深埋在多年前的那一天,那一晚,两个人都无法放下的一段偶然。
9年前的某一天,两个年轻人偶然相遇,年轻自负他们并不相信爱情命运,他们谈论哲学艺术人生,并不屑一切平凡的世俗爱情终结与柴米油盐和终日无休止的争吵终,于是他们决定让这段美丽的邂逅终止在第二天的日出之前。
像他们在维也纳碰到的那位路边诗人说的,如果你觉得我给你的生命增添了什么的话,你再付我钱。
狡猾的导演藏在这里。
是的,感谢你的故事和我分享,我的生命不会因此精彩但是确实增添了些“什么”。
写在前面的话:如果你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那么建议你不用往下看了。
因为你一定会觉得这部片子就是在装X。
那些想法不是自私的就是毫无根据的,片中的男女主角是自作孽不可为。
片子的一切都那么虚假挑逗不起你任何感动。
如果你属于此类,那么请绕道。
另:没有看过此片的也请绕道。
-花了两下午的时间看完了《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
一般而言续集总是不如前作的,可这部是意外,我更爱九年后的他们,那是一种成熟之后的圆满。
九年。
戏里戏外。
都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九年前的故事讲的是生活中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还有很多不确定。
凭着直觉,赛琳娜跟杰西下了车,正如她九年后所言,她的所有浪漫和非理智都倾注在了那一个夜晚。
她不确定是否跟着这个陌生男人下车会有很棒的意外发现,但直觉告诉她会,所以她没有犹豫地下车。
然而人的直觉往往长久不了,在冲动过后,她和他都不得不去思考他们以后还要不要再见面。
这思考让人纠结,让人又理智了起来。
而彼时的他们那么年轻,人生有很多很多可能,仿佛当下的一个谨小慎微的选择会决定他们今后长长人生似的。
赛琳娜无疑是不确定的,她不确定他们真的在一起后是否会开始变得互相抱怨,开始破坏掉初遇时的美好,简单点说,她对男女能否和谐地保持长久关系就是彻头彻尾的没有信心。
而那时的杰西显然也很年轻,不足以给以她更多自信,更何况这本就是一场旅行中的邂逅和艳遇。
所以在那些不确定之后,他们相约六个月后,再在火车站碰头,不留对方姓名电话地址,仅仅做了这个约定。
而后赛琳娜上车,镜头缓缓扫过他们曾经路过的那些地方,人已离去,那些地方却好像还带着他们曾经驻足停留的余温似的。
然后,这一等,就是九年。
九年后的故事讲的是一切确定下来后的无奈和对过去的追忆。
杰西把他们的故事写了下来,成为了畅销书作家,他的最后一站是巴黎,颇有点小孩子赌气似的,看看当初那个违背约定没有来的姑娘这一次会不会出现。
他果然等到了。
他们像所有认识很久的老朋友那样开着玩笑。
然而她一上来就追问他那天到底有没有去。
显然,这九年的空白联系都无法让她忘怀那个很早前的约定,她需要一个答案。
而他,更需要那个答案。
没有想到原来是这样的。
你可以解释为无缘,也可以解释为错过。
总之,那年12月16日的那次错过使得彼此的生活都奔向了不同方向。
她成为了环保工作者,有个摄影师男友,但多数时间是不在一起的。
她说她喜欢这种疏淡的关系。
一个人独处的孤独总好过和情人在一起时的孤独。
而他和大学同学分分合合后结婚了,有个四岁的孩子。
婚姻听得出不是很幸福,没有激情,可现在的他已经是孩子的父亲,爱情是要为责任让道的。
巴黎的塞纳河好美,两个再次相遇的故人乘在游轮上,他们微笑,友好而亲切像老朋友,却也是各自矜持着保持着距离,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直到在车上,赛琳娜突然控制不住,她说她其实记得那个夜晚,记得他们做过爱,她说我能说些什么呢,难道说我们一起看着星星升起来吗?
她的肩膀有一点点颤抖,她开始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发泄,她说她所有的浪漫都在那个夜晚了,可他带走了。
所有的前男友都说感谢她让他们学会了什么是爱,可没有一个说过要娶她,她换过一个又一个男友,至今的这个摄影师也还是犹疑的,她说她不是怨恨,她只是没有什么感觉了,她不会再全心付出了。
说到最后,她开始小声抽泣了。
一旁的杰西试图安慰她,然后开始谈到自己的不幸婚姻,家里也没有欢声笑语,可他每次看到四岁的孩子,他就觉得有满满的责任在等着他。
他已经不似当年的不羁少年,她也不是当初那个可以梳两个辫子的清纯少女。
他无法再对她浪漫地说,hi,我想要帮你拍一张照,或者我们跳个舞好吗?
她也不能再现当年的勇敢,hi,你是不是想要吻我?
Time pass by, people cry.这是影片开场时响起的音乐。
时间变了,他们成熟了,如果说九年前,他们不确定他们会和谁结婚,会有着怎样的工作,会有着怎样的未来生活时。
九年后,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们,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已经确定下来。
他们谈家庭,谈责任,谈工作,谈人生,当然,也谈做爱。
公园里,她问他,如果今天我们两个会死,你会对我说些什么?
他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哦,那我们应该是在临死前疯狂地做爱。
然后一把拉起她往椅子上坐去。
很多时候,人们只有到了最后关头,才会想起,原来这一生,最爱的是谁,最想留谁陪在身边度过最后的时刻。
然而,今天他们不会死,所以他们会依旧维持自己的理性生活。
所以他们只有一个下午来和彼此共度。
比起一里那些激情四射的拥吻,二里面只有最后几分钟里,那个克制的,温柔的,却叫戏里戏外的人都会难过的轻轻的拥抱。
我很喜欢最后的那个结尾。
赛琳娜坐在床沿弹着吉他,唱着那首专门纪念那个夜晚的歌。
杰西坐在沙发上,深情地,带着微笑地看着她。
而后他站起身问:你是不是每次来的人不同,就把名字改成不同的?
她故作轻松直接地回答道:当然,不然你以为这歌是专门为你写的?
你脑子有病啊。
而所有旁观的观众,我们,都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对不对。
有时生活是这样的,他有勇气问她是否愿意跟随她下车。
她也有勇气跟随他度过那奇妙的一晚。
但她却没有勇气和他长相厮守。
很矛盾对不对,但这就是人性。
有时候,我离开你的意义,那是我不忍心在岁月的洗涤中,破坏了你在我心目中的美好,所以,原谅我。
九年后,他们后悔九年前他们没有交换号码,不然这个误会不会持续那么长。
但再长,好在他们终于又碰上,解释清楚。
然而,那已逝的时光,岂是这个解释可以弥补的?
生活没有如果,而我们青春已瘦。
影片的最后十几分钟,我一直在唏嘘,最后的那个结尾看起来很OPEN,给人以希望,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九年前,他们尚且不够果断,不够有勇气,九年后,历经生活磨练和艰辛的他们,各有家庭和男友的他们,也不见得更有勇气。
但,没有关系,他们至少都确认了彼此在心里的位置,就好。
哭者是我们这些戏外人的。
假想着或许在很多很多年后,一对老人,在各自的城市,坐在自家卧室里,晒着太阳,面对窗外风起云涌的变换,静静思索自己的一生,或许她抚摸着猫,旁边是一把老旧的掉弦的吉他,或许他白发苍苍摩挲着那本年轻时候写给她的书。
他们甚至都没有彼此的一张照片,然后人生的种种飞快在脑海闪过,那些原以为重要的人,或者陪伴在身边的人,原来只是过客,只是过眼云烟。
而那个,他们闭口不提,他们以为早已遗忘在岁月中的面孔渐渐清晰起来,原来,谁也没有忘记谁。
在回忆里,他还是那么年轻有活力,她还是那么纯真又有点胡思乱想。
然后,他们各自微笑地睡着。
当然更多的可能,他们早已在岁月染缸中淡忘了彼此。
当然,我希望他们会记得。
哈哈,抵得住似水流年。
anyway,昨天得你喜欢我,今天我可一个过。
-感谢那些从头读到尾的人(如果有人读的话)我从来没写过那么长的评论,我实在太爱此片。
我一边看着此片,一边不知为何飞过N多EASON和千桦的歌。
而这一首,我固执地觉得,是写给他们两个的。
闭起双眼你最挂念谁眼睛睁开身边竟是谁感激车站里尚有月台曾让我们满足到落泪拥不拥有也会记住谁快不快乐有天总过去爱若难以放进手里何不将这双手放进心里最美丽长发未留在我手,我也开心饮过酒The End.
太喜欢第二部了,男主变得沉稳而睿智,女主可爱不失灵气和优雅,两个人的对话全篇无废话,尤其是车上的部分女主情绪崩溃的那一段,太真实了
一场约会的直播,全程就俩主角不间断的一个多小时的对白。很多镜头一镜到底,太考验台词功底了。
看了三十分钟,结果发现全都是连珠炮似的对白与扯淡,so fking boring, I can't even finish it.
真心受不了这种纯对话的,虽然具有一定的命运与理想相背的意韵在,但是打死我也不会看第二遍的。。
庸长的对话,让我很无语.....评论说这片子还有续集?一堆疑问。还有,他们除了在日落黄昏时有在摩天轮上接吻还干什么了?简直就是两个话唠,我听着都累
本片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啰里啰唆,絮絮叨叨,编了一大堆谎言,尽管对白很正经,但是轻佻的肢体出卖了他们。于是聊着聊着就到了女主的床上。所谓的爱情,放在婚外这个放大镜底下都是经不起检验的。
其实有点受不了这样喋喋不休
画面美,台词美!最喜欢女主的那一句:年轻时总以为能遇上许许多多的人,而后你就明白,所谓机缘,其实也不过那么几次。❤
没觉得很好。跟相声似地,俩人说啊说。总觉得有点儿装
情真意切,令人动容,共鸣太多 ①出租车上对各自爱情挫折的倾诉发泄,念及塞林格"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②这一回,字字珠玑的话唠戳破了浪漫童话,终归现实。③公寓楼梯上两人暧昧微妙的沉默对视,似重回那夜CD试听室。④-Baby you are gonna miss that plane.-I know.⑤爱是尊重,信任和欣赏。(9.5/10)
好累哦。
第一部最喜欢的表演不是两个人互望的小眼神,而是两个人清晨即将离别之际颤抖的身体和无伦次的话语。那种颤抖太美妙。结果导演太贼,第二部的结尾以为会如法炮制,结果直接毫无预警地黑屏,叫人再等待不知道会不会继续下去的又一个九年。以及这一部伊桑霍克的造型不太能看。黛比还是很美。
哪浪漫了。哪浪漫了。我老了。我老了。我老了。
演得超好 本子也超好 但还是打一星吧。看的时候和男票讨论了这个问题 看电影看小说 可能很多人看的是故事 感觉 内涵 意义 但于我还是三观第一 无法接受对劈腿出轨的美化。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的模糊与微妙 不再是非黑即白的小孩子 仅剩下的一条就是小三去死去死 最后的一点坚守吧。
他为她写了本书,她为他写了首歌。其实,他们都记得,每个细节。这部就是来还愿的,又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我想这次他们应该不会错过彼此了吧。
当真爱成为遗珠之憾,要改变多少命运。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再看见你时,还是没办法不爱你呢……这一次一定不要再错过了。
看到伊桑·霍克那张脸我就知道这是部烂片了,演技暴烂加做作,这种话痨片子不是谁都能演的
没什么剧情只有男女主角在那里喋喋不休,因为没看过之前那部所以不大闷
啊,我恶俗的品味接受不了啊。整部电影就见一个男银和一个女银一直chat,chat,chat,chat……丫的练我听力呢囧
24 Aug 2011。是我觉悟没那么高是不是 两个人访谈的手法拍摄让我想到复仇那部水果硬糖 然后我到他不知怎地在她房间呆后面她抱着吉他唱歌确实好听我就那么软软地睡着了然后就不知发生什么事儿了一恍惚醒了就看了那么三十秒就没了耶稣原谅我这一大俗人。